CN209366454U - 一种涵道式飞行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涵道式飞行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366454U
CN209366454U CN201822129755.8U CN201822129755U CN209366454U CN 209366454 U CN209366454 U CN 209366454U CN 201822129755 U CN201822129755 U CN 201822129755U CN 209366454 U CN209366454 U CN 20936645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ulvert type
fuselage
wing
culvert
mould group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2129755.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金健侠
徐彬
项昌乐
刘春桃
马罡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ool Black Technology (beijing) Co Ltd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BIT
Original Assignee
Cool Black Technology (beijing) Co Ltd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BIT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ool Black Technology (beijing) Co Ltd,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BIT filed Critical Cool Black Technology (beij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22129755.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936645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36645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36645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Toy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涵道式飞行器,其包括机身、机翼和设置在所述机身两侧的涵道式升力模组,还包括转动时提供向前推进力的螺旋桨;每个所述涵道式升力模组包括至少一个涵道风扇,所述涵道风扇的转动轴线相对于所述机身固定设置。由于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飞行器具有螺旋桨和用于提供升力的涵道,无需涵道风扇倾斜以产生向前的分力,也就是说,本申请固定在车身两侧的涵道升力模组不需要倾转以配合前行,有效降低了涵道风扇的能耗,从而延长了飞行时间。另外,由于省去了涵道倾转机构,并且不需要在机翼或尾翼上设置可动舵面,相应减少了舵面伺服驱动机构,大大简化了涵道式飞行器的结构,同时降低了涵道式飞行器的重量。

Description

一种涵道式飞行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航空器材技术领域,更具体的说涉及一种涵道式飞行器。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发展,涵道式飞行器的应用领域变得越来越广泛,其可用于航拍、测绘、运输等各个领域。
目前,涵道式飞行器的结构中,一般设置有倾转式涵道,飞行器飞行过程中倾转式涵道能够转动至竖起状态,以给飞行器提供推进力。上述倾转式涵道转动至竖起状态时与螺旋桨功能相同,但还需设置驱动倾转式涵道转动的驱动机构以及驱动机构的控制方式,如此导致飞行器的结构更加复杂且增加了飞行器的重量。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涵道式飞行器,该涵道式飞行器的结构设计可以有效地简化结构。
为了达到上述第一个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涵道式飞行器,包括机身、机翼和设置在所述机身两侧的涵道式升力模组,还包括转动时提供向前推进力的螺旋桨;
每个所述涵道式升力模组包括至少一个涵道风扇,所述涵道风扇的转动轴线相对于所述机身固定设置。
优选地,上述涵道式飞行器中,所述螺旋桨包括转轴和设置在所述转轴上的桨叶,该涵道式飞行器置于水平地面上时所述转轴的前端朝向机头方向;
所述桨叶的桨根与所述转轴连接,所述桨叶能够相对于所述转轴转动以使所述桨叶的桨尖靠近或远离所述转轴的轴线。
优选地,上述涵道式飞行器中,还包括垂直尾翼和与所述垂直尾翼固定连接的水平尾翼;
所述螺旋桨设置在所述水平尾翼上。
优选地,上述涵道式飞行器中,所述机身两侧分别设置有至少一组所述涵道式升力模组,位于所述机身同侧的多组涵道式升力模组由前至后依次排布。
优选地,上述涵道式飞行器中,所述机翼包括沿所述机身对称设置的两个分翼,所述分翼包括多段能够依次套叠的伸缩段;
还包括驱动装置,所述驱动装置能够驱动多段所述伸缩段伸展或套叠以使所述分翼的伸长或缩短。
优选地,上述涵道式飞行器中,多段所述伸缩段套叠后,所述分翼最远离所述机身的边缘位于所述涵道式升力模组最远离所述机身的边缘的靠近机身的一侧。
优选地,上述涵道式飞行器中,所述驱动装置包括:
伸缩架,所述伸缩架包括沿着其伸缩方向排布的多个X型杆,X型杆包括交叉设置且相互铰接的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相邻的两个X型杆的端部铰接,所述伸缩架的末端与最外侧的伸缩段固定连接;
驱动组件,用于驱动同一X型杆的第一连杆端部与第二连杆端部相互远离或靠近。
优选地,上述涵道式飞行器中,所述驱动组件包括:
丝杆电机和与所述丝杆电机的输出端固定连接的丝杆;
与所述丝杆螺纹配合的滑块,位于所述伸缩架首端的第一连杆的端部与所述滑块相对固定且第二连杆的端部与所述机身相对固定。
优选地,上述涵道式飞行器中,还包括设置在所述机身内部的框架,所述丝杆电机和位于所述伸缩架首端的第二连杆的端部均固定在所述框架上,所述丝杆与所述框架转动连接;
所述框架上还开设有滑槽,所述滑块能够沿所述滑槽滑动。
优选地,上述涵道式飞行器中,还包括动力组件、离合器和轮式起落架,所述离合器用于切换所述动力组件给所述涵道式升力模组传递动力或所述动力组件给所述轮式起落架传递动力。
应用上述实施例提供的涵道式飞行器时,当涵道式飞行器需要上升时,利用涵道式升力模组的涵道风扇提供升力,当涵道式飞行器需要向前行驶时利用螺旋桨提供向前的推进力。由于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飞行器具有螺旋桨和用于提供升力的涵道,无需涵道风扇倾斜以产生向前的分力,也就是说,本申请固定在车身两侧的涵道升力模组不需要倾转以配合前行,有效降低了涵道风扇的能耗,从而延长了飞行时间。另外,由于省去了涵道倾转机构,并且不需要在机翼或尾翼上设置可动舵面,相应减少了舵面伺服驱动机构,大大简化了涵道式飞行器的结构,同时降低了涵道式飞行器的重量。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涵道式飞行器的机翼处于收缩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涵道式飞行器的机翼处于收缩状态的主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涵道式飞行器的机翼处于收缩状态的侧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涵道式飞行器的机翼处于收缩状态的俯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涵道式飞行器的机翼处于伸展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涵道式飞行器的机翼处于伸展状态的俯视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提供的涵道式飞行器的机翼处于收缩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提供的涵道式飞行器的机翼处于收缩状态的俯视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提供的涵道式飞行器的机翼处于伸展状态的俯视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提供的涵道式飞行器的机翼处于伸展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涵道式飞行器的机翼处于伸展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涵道式飞行器的机翼处于收缩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驱动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在图1-13中:
1-涵道式升力模组、1a-涵道风扇、2-机身、3-螺旋桨、4-垂直尾翼、5-水平尾翼、6-轮式起落架、7-分翼、7a-伸缩段、8-前翼、9-伸缩架、10-丝杆电机、11-框架、11a-滑槽、12-丝杆、13-滑块。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涵道式飞行器,该涵道式飞行器的结构设计可以有效地简化结构。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图13,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涵道式飞行器包括机身2、机翼、涵道式升力模组1和螺旋桨3。其中,涵道式升力模组1设置在机身2两侧,机身2两侧均设置有涵道式升力模组1,并且机身2两侧的涵道式升力模组1对称设置。螺旋桨3转动时能够给该涵道式飞行器提供向前的推进力,即该涵道式飞行器移动时,螺旋桨3的桨叶转动,以使涵道式飞行器向前移动。
每个涵道式升力模组1包括至少一个涵道风扇1a,涵道风扇1a转动时能够给该涵道式飞行器提供向上的升力,以使该涵道式飞行器上升。其中,涵道风扇1a的涵道圈相对于机身2固定设置,即涵道式升力模组1所有的涵道风扇1a扇叶的转动轴线均相对于机身2固定设置且不能相对于机身2倾转。
应用上述实施例提供的涵道式飞行器时,当涵道式飞行器需要上升时,利用涵道式升力模组1的涵道风扇1a提供升力,当涵道式飞行器需要向前行驶时利用螺旋桨3提供向前的推进力。由于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飞行器具有螺旋桨3和用于提供升力的涵道,无需涵道风扇1a倾斜以产生向前的分力,也就是说,本申请固定在车身两侧的涵道升力模组不需要倾转以配合前行,有效降低了涵道风扇的能耗,从而延长了飞行时间。另外,由于省去了涵道倾转机构,并且不需要在机翼或尾翼上设置可动舵面,相应减少了舵面伺服驱动机构,大大简化了涵道式飞行器的结构,同时降低了涵道式飞行器的重量。
如图1和图5所示,在一具体实施例中,螺旋桨3包括转轴和桨叶,其中桨叶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桨叶均设置在转轴上且沿转轴的周向均匀分布。该涵道式飞行器置于水平地面上时转轴的前端朝向机头方向,即该涵道式飞行器在水平面行走或者水平飞行时,转轴的前端朝向机头方向,此时转轴可以水平也可以与水平面之间具有微小的夹角。
转轴带动多个桨叶围绕转轴的轴线转动时给该涵道式飞行器提供向前的推进力。桨叶的桨根与转轴连接,桨叶的桨尖向远离转轴的方向伸出。桨叶能够相对于转轴转动以使桨叶的桨尖靠近或远离转轴的轴线,进而实现螺旋桨3的收拢或展开。
如图1所示,当桨叶相对于转轴转动,使多个桨叶的桨尖均靠近转轴的轴线,最终实现螺旋桨3的收拢。如图5所示,当桨叶相对于转轴转动,使多个桨叶的桨尖均远离转轴的轴线,最终实现螺旋桨3的展开。如此设置,当不需要螺旋桨3提供推进力时,可以将螺旋桨3收拢,以免螺旋桨3增加风阻。
具体地,桨叶的桨尖与转轴之间可以通过铰接轴铰接,铰接轴的轴线与转轴的轴线相互垂直设置。为了实现桨叶的展开和收拢,可以设置扭力弹簧,当需要在空中悬停或者降落时,控制转轴停止转动,桨叶在扭力弹簧的作用下收拢;当需要向前飞行时,控制转轴转动,桨叶在离心力的作用下展开。
或者,还可以设置带动桨叶相对于转轴转动的桨叶电机,以实现螺旋桨3的收拢或展开。桨叶电机与桨叶之间可以通过齿轮机构实现传动,在此不作限定。
如图1所示,该涵道式飞行器还包括垂直尾翼4和水平尾翼5,垂直尾翼4的下端与机身2固定连接,垂直尾翼4的上端与水平尾翼5固定连接,垂直尾翼4的侧面形成航向安定面。
螺旋桨3可以设置在水平尾翼5上。具体地,在水平尾翼5的前侧设置凸出的安装座,螺旋桨3直接安装在上述安装座上即可,螺旋桨3转轴与上述安装座转动连接。如此,在水平尾翼5的前侧设置凸出的安装座,给螺旋桨3提供了收拢空间,螺旋桨3收拢时,其桨叶收拢至与安装座的外壁贴合,防止了水平尾翼5影响螺旋桨3的收拢。需要说明的是,该涵道式飞行器内部需要设置螺旋桨电机以驱动螺旋桨3的转轴转动。
如图1和图7所示,机身2两侧分别设置有至少一组涵道式升力模组1。即机身2的左侧和右侧均设置有至少一组涵道式升力模组1。并且,位于机身2同侧的多组涵道式升力模组1由前至后依次排布。若机身2的左侧和右侧均设置多组涵道式升力模组1,机身2左侧的多组涵道式升力模组1由前至后依次排布,机身2右侧的多组涵道式升力模组1由前至后依次排布。上述由前至后是指由涵道式飞行器的前侧至后侧的方向。机身2左侧的涵道式升力模组1和机身2右侧的涵道式升力模组1对称设置。
具体地,机身2的两侧分别设置有两个涵道式升力模组1,即机身2的左侧和右侧分别设置有两个涵道式升力模组1。优选地,机身2左侧的两个涵道式升力模组1中,一个涵道式升力模组1位于机翼的前侧且另一个涵道式升力模组1位于机翼的后侧。同样地,机身2右侧的两个涵道式升力模组1中,一个涵道式升力模组1位于机翼的前侧且另一个涵道式升力模组1位于机翼的后侧。
如图6和图7所示,每个涵道式升力模组1可以包括四个涵道风扇1a,四个涵道风扇1a分两行两列均匀分布。或者,每个涵道式升力模组1也可以仅包括一个涵道风扇1a。当然,每个涵道式升力模组1包含的涵道风扇1a的数量还可以为两个或者更多个,在此不作具体限定。
如图11和图12所示,机翼包括沿机身2对称设置的两个分翼7,分翼7包括多段能够依次套叠伸缩段7a。两个分翼7分别设置在机身2的左侧和右侧,两个分翼7在机身2的两侧对称设置。
每个分翼7包括多段能够依次套叠的伸缩段7a,如图11所示,当分翼7的多个伸缩段7a依次排布展开,此时分翼7处于伸展状态,分翼7的长度较长且面积较大,该涵道式飞行器的飞行速度较高时,伸展的分翼7能够产生较大的气动升力,以减轻涵道式升力模组1的载荷。如图12所示,当多段伸缩段7a套叠在一起后,分翼7的长度较短,避免了分翼7增加风阻。
每个分翼7可以包括三段伸缩段7a,当然也可以包括四段、两段等其它数量,在此不作限定。
上述多段伸缩段7a能够依次套叠,是指相邻的两段伸缩段7a中,位于外侧的伸缩段7a能够收缩至位于内侧的伸缩段7a的内部。其中外侧的伸缩段7a距机身2的距离大于内侧的伸缩段7a距机身2的距离。换言之,同一分翼7结构中,外侧的伸缩段7a位于内侧伸缩段7a的背离机身的一侧。
如图9-图10所示,相邻的两段伸缩段7a中,位于外侧伸缩段7a的外壁和位于内侧伸缩段7a的内壁中的一个上设置有滑槽且另一个上设置有滑轨,滑轨与滑槽滑动配合。当分翼7进行展开或套叠时,滑轨沿着滑槽滑动以起到导向作用。
需要说明的是,当分翼7展开或套叠至合适长度时需要进行限位,以防止分翼在伸缩方向上晃动。具体地,可以在滑轨和滑槽内设置弹片,弹片对其余的分翼的表面进行顶靠,弹片产生的阻尼力能够抵抗飞行时气流产生的扰动力,使分翼展开或套叠至合适长度时伸缩段不会发生晃动,保证飞行稳定性。
当然,也可以仅对其余伸缩段7a全部缩到最内侧的伸缩段7a和全部伸缩段7a展开的情况进行限位,如此只有分翼展开至最长和收缩至最短两种工作状态。上述涵道式飞行器还包括驱动装置,上述驱动装置能够驱动多段伸缩段7a伸展或套叠以使分翼7的伸长或缩短。即驱动装置能够驱动最外侧的伸缩段7a逐渐靠近机身2,以使多段伸缩段7a依次套叠,直至除最内侧的伸缩段7a外所有的伸缩段7a均位于最内侧的伸缩段7a内部,以实现分翼7的完全收缩(如图12所示)。驱动装置能够驱动最外侧的伸缩段7a逐渐远离机身2,以使多段伸缩段7a依次展开,直至所有的伸缩段7a依次排布展开,以实现分翼7的完全伸展开(如图11所示)。
上述最外侧的伸缩段7a是指距离机身2最远的伸缩段7a,最内侧的伸缩段7a是指距离机身2最近的伸缩段7a。
为了防止分翼7影响涵道式飞行器的外形尺寸,当多段伸缩段7a套叠后,分翼7最远离机身2的边缘位于涵道式升力模组1最远离机身2的边缘的靠近机身2的一侧。即多段伸缩段7a处于完全收缩状态时,分翼7最远离机身2的边缘距机身2中心线的距离不大于涵道式升力模组1最远离机身2的边缘距机身2中心线的距离。如此设置,当多段伸缩段7a套叠后,保证了分翼7最远离机身2的边缘不会凸出涵道式升力模组1最远离机身2的边缘,分翼7的宽度与涵道式升力模组1的宽度尺寸可以相似,保证了该涵道式飞行器具有较规则的外形尺寸,且符合路面通行要求。
本实施例中机翼整体可以为梯形,或者机翼整体为椭圆形。沿着由远离机身2的方向,机翼的宽度和厚度均逐渐减小。该处机翼的宽度是指机翼沿着机头至机尾方向的延伸距离,机翼的厚度是指机翼沿着机身2高度方向的延伸距离。如此对于单个伸缩段7a而言,其内侧较高且宽,外侧较矮且窄,当相邻的两个伸缩段7a套叠后,两个伸缩段7a的端部之间必然存在缝隙,该缝隙会增加机翼的诱导阻力。
可选地,为了减少机翼的诱导阻力作用,每个分翼7结构中,除最内侧的伸缩段7a外,其余伸缩段7a的远离机身2的端部外壁上均设置有端板。该端板可以垂直于伸缩段7a的外表面设置,或者端板也可以相对于伸缩段7a的外表面略微倾斜设置。端板与伸缩段7a可以为一体式结构,或者端板可以通过螺钉等与伸缩段7a固定连接。当多段伸缩段7a依次套叠后,相邻的两层伸缩段7a中,位于内层的伸缩段7a的端板能够封堵相邻的两层伸缩段7a之间的缝隙。
另外,为了避免多段伸缩段7a依次展开时阻力过大,相邻的两个伸缩段7a中,外侧伸缩段7a的内端的尺寸小于内侧伸缩段7a的外端,当相邻的两个伸缩段7a展开后,两个伸缩段7a的端部之间必然存在缝隙,该缝隙也会增加机翼的诱导阻力。该处,伸缩段7a的内端是指其靠近机身2的一侧,伸缩段7a的外端是指其远离机身2的一侧。
可选地,上述实施例中,每个分翼7结构中,除最外侧的伸缩段7a外,其余伸缩段7a的远离机身2的端部内壁上均设置有挡板。即除最外侧的伸缩段7a外,其余伸缩段7a的外端内壁上均设置挡板。挡板可以垂直于伸缩段7a的内壁设置,或者挡板也可以相对于伸缩段7a的内壁略微倾斜设置。挡板与伸缩段7a可以为一体式结构,或者挡板可以通过螺钉等与伸缩段7a固定连接。当多段伸缩段7a依次展开后,相邻的两个伸缩段7a中,内侧的伸缩段7a的挡板能够封堵相邻的两个伸缩段7a之间的缝隙,以减少机翼的诱导阻力作用。
可选地,上述实施例中还可以每个分翼7结构中,除最内侧的伸缩段7a外,其余伸缩段7a的靠近机身2的端部外壁上均设置有挡板。挡板可以垂直于伸缩段7a的外壁设置,或者挡板也可以相对于伸缩段7a的内壁略微倾斜设置。挡板与伸缩段7a可以为一体式结构,或者挡板可以通过螺钉等与伸缩段7a固定连接。当多段伸缩段7a依次展开后,相邻的两个伸缩段7a中,外侧的伸缩段7a的挡板能够封堵相邻的两个伸缩段7a之间的缝隙,以减少机翼的诱导阻力作用。
上述端板和挡板还可以在机翼展开和机翼收缩时起到密封防尘的作用。
如图13所示,在另一具体实施例中,驱动装置包括伸缩架9和驱动组件。其中,伸缩架9包括沿着其伸缩方向排布的多个X型杆,每个X型杆包括交叉设置且相互铰接的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相邻的两个X型杆的端部铰接,即相邻的两个X型杆中,一个为第一X型杆,另一个为第二X型杆。其中第一X型杆的第一连杆的端部与第二X型杆的第二连杆的端部铰接,第一X型杆的第二连杆的端部与第二X型杆的第一连杆的端部铰接。
并且,伸缩架9的末端与最外侧的伸缩段7a固定连接,伸缩架9伸缩时其自身长度伸长或缩短,伸缩架9伸长时带动最外侧的伸缩段7a逐渐远离机身2,最终实现分翼7的完全伸展开。伸缩架9缩短时带动最外侧的伸缩段7a逐渐靠近机身2,最终实现分翼7的完全收缩。
驱动组件用于驱动同一X型杆的第一连杆端部与第二连杆端部相互远离或靠近。当驱动组件驱动同一X型杆的第一连杆端部与第二连杆端部相互远离时,单个X型杆的长度缩短,进而实现整个伸缩架9的长度缩短。当驱动组件驱动同一X型杆的第一连杆端部与第二连杆端部相互靠近时,单个X型杆的长度伸长,进而实现整个伸缩架9的长度伸长。
进一步地,驱动组件包括丝杆电机10、丝杆12和滑块13,丝杆电机10的输出端与丝杆12固定连接。滑块13与丝杆12螺纹配合。丝杆电机10的输出端带动丝杆12转动,丝杆12相对于滑块13转动,能够驱动滑块13沿着丝杆12的长度方向移动。
伸缩架9沿着机翼的伸缩方向设置,伸缩机的首端为其靠近机身2的一端。位于伸缩架9首端的X型杆的第一连杆的端部与滑块13相对固定,位于伸缩架9首端的第二连杆的端部与机身2相对固定。即滑块13沿着丝杆12的长度方向移动时,带动位于伸缩架9首端的第一连杆的端部移动,以使位于伸缩架9首端的第一连杆端部远离或靠近第二连杆端部,多个X型杆依次联动,最终实现伸缩架9的伸缩。
当然,也可以设置两个滑块13,两个滑块13分别带动位于伸缩架9首端的第一连杆的端部和第二连杆的端部同时移动,以使两者相对远离或靠近,在此不作限定。
为了提高驱动组件的稳定性,上述涵道式飞行器还可以包括设置在机身2内部的框架11,丝杆电机10和位于伸缩架9首端的第二连杆的端部均固定在框架11上,丝杆12与框架11转动连接。丝杆12可以通过轴承设置在框架11上。上述框架11上还开设有滑槽11a,滑块13穿过滑槽11a,滑块13的一端与位于伸缩架9首端的第一连杆的端部固定连接,丝杆12相对于滑块13转动时,滑块13沿着滑槽11a滑动。滑槽11a可以为条形孔,且滑槽11a的长度方向与丝杆12的长度方向平行。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伸缩架9的数量为两个,两个伸缩架9分别驱动两个分翼7收缩。滑块13的两端分别与两个伸缩架9首端的第一连杆的端部固定连接,如此实现了一个丝杆电机10驱动两个分翼7伸缩。丝杆电机10可以为伺服电机,在此不作限定。
驱动组件也可以设置气缸,气缸的伸缩端带动位于伸缩架9首端的X型杆的第一连杆的端部和/或第二连杆的端部移动,以使两者相对远离或靠近,在此不作限定。
上述任意一实施例中,该涵道式飞行器还包括动力组件、离合器和轮式起落架6,离合器用于切换动力组件给涵道式升力模组1传递动力或动力组件给轮式起落架6传递动力。轮式起落架6可以包括两个前轮和两个后轮,两个前轮可以设置在涵道式飞行器前翼8上。
当涵道式飞行器处于汽车模式时,其在路面上像正常四轮汽车一样行驶,此时轮式起落架6的前轮和后轮在地面行驶。离合器切换至动力组件给轮式起落架6传递动力,具体动力组件给后轮提供动力。两个前轮可同步左右偏转控制飞行器在地面的转向,路面行驶状态下涵道式升力模组1和螺旋桨3均不工作。
当涵道式飞行器处于低速飞行模式(速度不超过50公里/时)时,离合器切换至动力组件给涵道式升力模组1传递动力。机身2两侧的涵道式升力模组1开始工作,涵道风扇1a转动产生升力带动机身2离地起飞,此时可通过控制位于车身两侧的涵道风扇1a的转速以控制整车的飞行姿态。同时动力组件给螺旋桨3传递动力,螺旋桨3转动产生推动机身2向前飞行的推进力。
当需要较高速度飞行时(速度超过50公里/时),离合器切换至动力组件给轮式起落架6传递动力,具体动力组件给后轮提供动力。丝杆电机10通过丝杆以及伸缩架9推动机翼展开,展开后机翼具有较大面积,可产生较大的气动升力,降低涵道升力模组的载荷。此时涵道风扇1a只需低速运转,给涵道式飞行器提供部分升力和姿态控制力矩,从而可有效降低能耗,延长飞行时间。
本说明书中各个实施例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部分互相参见即可。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实用新型。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实用新型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涵道式飞行器,包括机身(2)、机翼和设置在所述机身(2)两侧的涵道式升力模组(1),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转动时提供向前推进力的螺旋桨(3);
每个所述涵道式升力模组(1)包括至少一个涵道风扇(1a),所述涵道风扇(1a)的转动轴线相对于所述机身(2)固定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涵道式飞行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螺旋桨(3)包括转轴和设置在所述转轴上的桨叶,该涵道式飞行器置于水平地面上时所述转轴的前端朝向机头方向;
所述桨叶的桨根与所述转轴连接,所述桨叶能够相对于所述转轴转动以使所述桨叶的桨尖靠近或远离所述转轴的轴线。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涵道式飞行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垂直尾翼(4)和与所述垂直尾翼(4)固定连接的水平尾翼(5);
所述螺旋桨(3)设置在所述水平尾翼(5)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涵道式飞行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机身(2)两侧分别设置有至少一组所述涵道式升力模组(1),位于所述机身(2)同侧的多组涵道式升力模组(1)由前至后依次排布。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涵道式飞行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机翼包括沿所述机身(2)对称设置的两个分翼(7),所述分翼(7)包括多段能够依次套叠的伸缩段(7a);
还包括驱动装置,所述驱动装置能够驱动多段所述伸缩段(7a)伸展或套叠以使所述分翼(7)的伸长或缩短。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涵道式飞行器,其特征在于,多段所述伸缩段(7a)套叠后,所述分翼(7)最远离所述机身(2)的边缘位于所述涵道式升力模组(1)最远离所述机身(2)的边缘的靠近机身(2)的一侧。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涵道式飞行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装置包括:
伸缩架(9),所述伸缩架(9)包括沿着其伸缩方向排布的多个X型杆,X型杆包括交叉设置且相互铰接的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相邻的两个X型杆的端部铰接,所述伸缩架(9)的末端与最外侧的伸缩段(7a)固定连接;
驱动组件,用于驱动同一X型杆的第一连杆端部与第二连杆端部相互远离或靠近。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涵道式飞行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组件包括:
丝杆电机(10)和与所述丝杆电机(10)的输出端固定连接的丝杆(12);
与所述丝杆(12)螺纹配合的滑块(13),位于所述伸缩架(9)首端的X型杆的第一连杆的端部与所述滑块(13)相对固定且第二连杆的端部与所述机身(2)相对固定。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涵道式飞行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在所述机身(2)内部的框架(11),所述丝杆电机(10)和位于所述伸缩架(9)首端的X型杆的第二连杆的端部均固定在所述框架(11)上,所述丝杆(12)与所述框架(11)转动连接;
所述框架(11)上还开设有滑槽(11a),所述滑块(13)能够沿所述滑槽(11a)滑动。
10.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涵道式飞行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动力组件、离合器和轮式起落架(6),所述离合器用于切换所述动力组件给所述涵道式升力模组(1)传递动力或所述动力组件给所述轮式起落架(6)传递动力。
CN201822129755.8U 2018-12-18 2018-12-18 一种涵道式飞行器 Active CN20936645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2129755.8U CN209366454U (zh) 2018-12-18 2018-12-18 一种涵道式飞行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2129755.8U CN209366454U (zh) 2018-12-18 2018-12-18 一种涵道式飞行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366454U true CN209366454U (zh) 2019-09-10

Family

ID=6783136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2129755.8U Active CN209366454U (zh) 2018-12-18 2018-12-18 一种涵道式飞行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9366454U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484634A (zh) * 2018-12-18 2019-03-19 酷黑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一种涵道式飞行器
CN112722247A (zh) * 2021-01-19 2021-04-30 西北工业大学 一种应用于垂直/短距起降飞行器的动力收放装置
RU2777564C1 (ru) * 2021-06-01 2022-08-08 Александр Викторович Атаманов Способ вертикального взлёта/посадки и горизонтального прямолинейного полёта летательного аппарата (ла) и летательный аппарат (ла) для его реализации
CN115476885A (zh) * 2022-09-27 2022-12-16 兰州交通大学 一种高速列车侧翼升力调控装置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484634A (zh) * 2018-12-18 2019-03-19 酷黑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一种涵道式飞行器
CN112722247A (zh) * 2021-01-19 2021-04-30 西北工业大学 一种应用于垂直/短距起降飞行器的动力收放装置
CN112722247B (zh) * 2021-01-19 2022-09-06 西北工业大学 一种应用于垂直/短距起降飞行器的动力收放装置
RU2777564C1 (ru) * 2021-06-01 2022-08-08 Александр Викторович Атаманов Способ вертикального взлёта/посадки и горизонтального прямолинейного полёта летательного аппарата (ла) и летательный аппарат (ла) для его реализации
CN115476885A (zh) * 2022-09-27 2022-12-16 兰州交通大学 一种高速列车侧翼升力调控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5707297U (zh) 固定翼无人机
CN109484634A (zh) 一种涵道式飞行器
JP5524970B2 (ja) 地上走行が可能な飛行体システム
US8752788B2 (en) Wing and a multiple propeller aircraft
CN209366454U (zh) 一种涵道式飞行器
CN209617451U (zh) 一种飞行器
ES2711660B2 (es) Conjunto de tres alas compuestas para vehículos aéreos, acuáticos, terrestres o espaciales
CN107054645A (zh) 一种羽翼变形仿生无人飞行器及变形控制方法
WO2020083352A1 (zh) 一种飞行汽车及飞行汽车控制方法
CN109606605B (zh) 一种飞艇多旋翼复合式飞行器
KR101933003B1 (ko) 고정익 형상을 갖는 수직이착륙 쿼드로터 드론
CN105143042A (zh) 容易着陆的无人飞行体
CN112368206B (zh) 尾座式垂直起降飞机
CN108045575A (zh) 一种短距起飞垂直着陆飞行器
CN104260873B (zh) 一种三角翼飞行器
CN105346715A (zh) 一种垂直起降无人机
CN105946484A (zh) 飞行汽车
CN110143274B (zh) 机翼组件、无人飞行器和机翼组件的控制方法
CN105173076A (zh) 一种垂直起降无人机
CN105346725A (zh) 一种垂直起降无人机
CN108284722A (zh) 一种飞行汽车
CN209426502U (zh) 一种飞行汽车
CN204871605U (zh) 一种可倾转旋翼机
CN107161322A (zh) 一种变后掠短距起降固定翼飞行器
CN102910287A (zh) 旋翼飞行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