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310117U - 用于相变储热取暖器的储热装置和具有其的储热取暖器 - Google Patents

用于相变储热取暖器的储热装置和具有其的储热取暖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310117U
CN209310117U CN201821858993.6U CN201821858993U CN209310117U CN 209310117 U CN209310117 U CN 209310117U CN 201821858993 U CN201821858993 U CN 201821858993U CN 209310117 U CN209310117 U CN 20931011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heat exchange
heat exchanger
storing device
exchanger tub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1858993.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安诗卉
黄铠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Environment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Environment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Environment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Midea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21858993.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931011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31011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31011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4Thermal energy storage

Landscapes

  • Heat-Pump Type And Storage Water Heat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用于相变储热取暖器的储热装置和具有其的储热取暖器,所述储热装置包括:壳体;换热管,所述换热管弯曲地设在所述壳体上,所述换热管具有进水口和出水口,所述换热管内限定出与所述进水口和所述出水口连通的换热通道,所述换热通道包括至少两条并联设置的换热支路,每条所述换热支路分别与所述进水口和所述出水口连通。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用于相变储热取暖器的储热装置,温度分布均匀,充热速率快且可避免局部过热。

Description

用于相变储热取暖器的储热装置和具有其的储热取暖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家用电器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用于相变储热取暖器的储热装置和具有其的储热取暖器。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的相变取暖器,由于相变材料的导热性能不佳,且常温条件下为固态,流动性小,为了达到换热效率且避免相变材料局部温度过高引起失效,需要增加换热器的和相变材料的接触面积,进而导致换热器结构复杂、体积大、重量大、成本高,而且为了满足家用取暖器体积要求时,通常换热器体积较小,换热面积小,导致换热不充分,充热速度慢;而且换热介质流动方向唯一,导致距离进水口近的地方,加热速度快,距离进水口较远的地方升温速度慢,储热模块内部温度分布不均匀,充热速度慢。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用于相变储热取暖器的储热装置,所述储热装置温度分布均匀,充热速率快且可避免局部过热。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用于相变储热取暖器的储热装置,包括:壳体;换热管,所述换热管弯曲地设在所述壳体上,所述换热管具有进水口和出水口,所述换热管内限定出与所述进水口和所述出水口连通的换热通道,所述换热通道包括至少两条并联设置的换热支路,每条所述换热支路分别与所述进水口和所述出水口连通。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用于相变储热取暖器的储热装置,通过将换热管内的换热通道设置为包括至少两条换热支路,换热介质通过至少两条换热支路从进水口流向出水口,这样,每条换热支路的换热介质可同时进行加热,从而可避免储热装置局部过热,而且可提高加热速度。而且在换热管与壳体的换热面积基本不变的情况下,将原有换热管路分成多段,再进行并联,从而可减小每条换热支路与壳体的换热路径长度,增加换热管的换热的均匀性,使得每条换热支路与壳体的换热相对更加均匀,减小进水口和出水口处的温度差,使得储热装置换热更加均均匀。
另外,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用于相变储热取暖器的储热装置还可以具有以下附加技术特征: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换热通道包括并联设置的第一换热支路和第二换热支路,所述第一换热支路的换热管的一端敞开以形成所述进水口,所述第二换热支路的换热管的一端敞开以形成所述出水口,所述第二换热支路的换热管的另一端连接至所述第一换热支路的换热管的形成所述进水口的端部,所述第一换热支路的另一端连接至所述第二换热支路的换热管的形成所述出水口的端部。
可选地,所述第一换热支路包括第一平直段和第一弯曲段,所述第二换热支路包括第二平直段和第二弯曲段,其中,所述第一平直段和所述二弯曲段位于所述壳体的一侧换热区域,所述第二平直段和所述第一弯曲段位于所述壳体的另一换热区域。
可选地,所述换热管包括直管段和弯管段,所述进水口形成在所述直管段上,所述出水口形成在所述弯管段上,所述直管段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弯管段的两端相连。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换热通道包括至少三条换热支路,所述换热管包括第一集流管和第二集流管以及分别与所述第一集流管和所述第二集流管连通的至少三个分流管。
可选地,所述至少三个分流管在所述壳体上均匀分布。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每条所述换热支路的路径长度相同。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进水口和所述出水口位于同一侧且分别位于同一侧的两端,或所述进水口和所述出水口设在相对的两侧且相对设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每条所述换热支路的换热管至少部分形成为U型结构。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了一种具有上述实施例的用于相变储热取暖器的储热装置的储热取暖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储热取暖器,通过设置上述实施例的用于相变储热取暖器的储热装置,从而可避免储热装置局部过热,提高了储热装置加热的均匀性,可提高储热取暖的储热效果和充热效率。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用于相变储热取暖器的储热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个实施例的用于相变储热取暖器的储热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又一个实施例的用于相变储热取暖器的储热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又一个实施例的用于相变储热取暖器的储热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又一个实施例的用于相变储热取暖器的储热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又一个实施例的用于相变储热取暖器的储热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0:储热装置
1:壳体
2:换热管,21:进水口,22:出水口,23:第一集流管,24:第二集流管,25:分流管,26:直管段,27:弯管段
31:第一换热支路,311:第一平直段,312:第一弯曲段,32:第二换热支路,321:第二平直段,322:第二弯曲段。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第一特征”、“第二特征”可以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
下面参考附图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用于相变储热取暖器的储热装置100。
如图1-图6所示,用于相变储热取暖器的储热装置100可以包括壳体1和换热管2。
具体地,换热管2弯曲地设在壳体1上,从而可增加换热管2与壳体1的换热面积,提高换热管2与壳体1的换热效果。
换热管2具有进水口21和出水口22,换热管2内限定出与进水口21和出水口22连通的换热通道,换热通道包括至少两条并联设置的换热支路,每条换热支路分别与进水口21和出水口22连通。
也就是说,换热通道可以包括两条,两条换热支路并列设置,或者换热通道可以包括多条换热支路时,多条换热支路均并联设置。通过至少两条换热支路可将换热介质在换热通道的流动分为至少两个流程,每个流程的换热介质均从进水口21流向出水口22。
这样,换热介质从进水口21流入换热管2,并通过至少两条换热支路换热后流向出水口22,并从出水口22流出,换热介质在每个换热支路流动时均与壳体1以及储热装置100内的相变材料进行换热,从而使得储热装置100的每条换热支路所在区域可同时进行换热,从而避免储热装置100局部过热以及加热不均匀速度慢的问题。
由此,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用于相变储热取暖器的储热装置100,通过将换热管2内的换热通道设置为包括至少两条换热支路,换热介质通过至少两条换热支路从进水口21流向出水口22,这样,每条换热支路的换热介质可同时进行加热,从而可避免储热装置100局部过热,而且可提高加热速度。而且可在换热管2与壳体1的换热面积基本不变的情况下,将原有换热管2路分成多段,再进行并联,从而可减小每条换热支路与壳体1的换热路径长度,增加换热管2的换热的均匀性,使得每条换热支路与壳体1的换热相对更加均匀,减小储热装置100在进水口21处和出水口22处的温度差,使得储热装置100温度分布更加均均匀。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5所示,进水口21和出水口22可位于同一侧且分别位于同一侧的两端。也就是说,进水口21和出水口22分别位于壳体1的同一侧的两端,由此,换热介质可从储热装置100的同一侧流入和流出,从而方便储热装置100与其它部件的管路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图4以及图6所示,进水口21和出水口22设在相对的两侧且相对设置,即进水口21和出水口22位于壳体1的相对的两侧,换热介质从储热装置100的一侧的进水口21流入,并从储热装置100的另一侧的出水口22流出,从而有利于换热管2在壳体1上的排布,。
其中,进水口21和出水口22分别设在两侧的相对位置上,例如,如图3和图6所示,进水口21和出水口22分别位于壳体1的相对两侧的中间部位,这样,换热介质从进水口21进入,分散流向多条换热支路,通过多条换热支路换热后汇聚流向出水口22,从而可保证每条换热支路的换热的均匀性,防止局部过热。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图6所示,每条换热支路的换热管2至少部分形成为U型结构,由此,从而可增加每条换热支路的换热管2与壳体1的换热面积,使得换热介质经过每条换热支路时能够进行充分的换热,在保证储热装置100加热均匀性的同时保证储热装置100的加热效果。
可选地,每条换热支路的路径长度相同,即每条换热支路的换热管2的长度是相同的,由此从而可使得每条换热支路的换热管2与壳体1的换热面积是相同的,每条换热支路与壳体1的换热效果是相同的。进一步地,每条换热支路的换热管2可在壳体1上均匀分布,从而可进一步地保证换热介质与换热管2和壳体1换热的均匀性,进而进一步地避免储热装置100局部过热,使得储热装置100加热效果更佳均匀。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图3所示,换热通道可以包括并联设置的第一换热支路31和第二换热支路32,这样,换热介质从进水口21流向换热管2后,一部分换热介质通过第一换热支路31流向出水口22,另一部分换热介质通过第二换热支路32流向出水口22。
其中,第一换热支路31的换热管2的一端敞开以形成进水口21,第二换热支路32的换热管2的一端敞开以形成出水口22,第二换热支路32的换热管2的另一端连接至第一换热支路31的换热管2的形成进水口21的端部,第一换热支路31的另一端连接至第二换热支路32的换热管2的形成出水口22的端部。
也就是说,第一换热支路31的换热管2的两端与第二换热支路32的换热管2的两端连通,这样,在换热介质流向进水口21时,在临近进水口21的位置换热介质可进行分流以分别在第一换热支路31和第二换热支路32流动,从而可避免临近进水口21的区域局部过热,可减小临近进水口21区域和临近出水口22区域的储热装置100的温度差,进而使得储热装置100加热更加均匀。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第一换热支路31可以包括第一平直段311和第一弯曲段312,第二换热支路32可以包括第二平直段321和第二弯曲段322,其中,第一平直段311和第二弯曲段322位于壳体1的一侧换热区域,第二平直段321和第一弯曲段312位于壳体1的另一换热区域。也就是说,可将储热装置100分为两个换热区域,其中第一换热支路31的第一平直段311和第二换热支路32的第一弯曲段312可位于同一换热区域,第二换热支路32的第二平直段321和第一换热支路31的第一弯曲段312位于同一换热区域,这样,从而使得每个换热区域的换热管2分布更加均匀,也更有利于保证每个换热区域的换热介质与相变材料的换热的均匀性。
在如图1所示的示例中,进水口21和出水口22分别位于壳体1的不同侧且分别位于壳体1的两端,第一换热支路31的第一平直段311沿壳体1的一侧的长度方向延伸,第二换热支路32的第二平直段321沿壳体1的另一侧的长度方向延伸,且第一平直段311和第二平直段321长度大体一致,第一弯曲段312和第二弯曲段322均弯曲延伸且第一弯曲段312和第二弯曲段322的延伸长度和分布基本一致,从而可进一步地保证加热的均匀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些示例中,如图3所示,换热管2可以包括直管段26和弯管段27,进水口21形成在直管段26上,出水口22形成在弯管段27上,直管段26的两端分别与弯管段27的两端相连。由此,换热介质流向进水口21,并在直管段26的两端分流,并从弯管段27的两端流入弯管段27,通过弯管段27换热后汇聚流向出水口22,并从出水口22流出。
在如图3所示的示例中,直管段26临近壳体1的一侧的边缘设置且沿长度方向延伸,进水口21设在直管段26的中心位置处,弯管段27可以包括多个U形结构,多个U形结构沿壳体1的长度方向设置且每个U形结构沿壳体1的宽度方向延伸,出水口22设在弯管段27的中心位置处,由此,换热管2内可形成两条换热支路且两条换热支路的换热管2分别位于不同区域以分别对两个换热区域进行换热,每条换热支路的长度大体一致,从而使得两处换热区域的换热效果一致,以进一步地保证加热的均匀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图6所示,换热通道可以包括至少三条换热支路,换热管2包括第一集流管23和第二集流管24以及分别与第一集流管23和第二集流管24连通的至少三个分流管25。其中进水口21可形成在第一集流管23和第二集流管24中的一个上,出水口22可形成在第一集流管23和第二集流管24的另一个上,换热介质从进水口21流入,并分别流向至少三个分流管25,然后汇聚流向出水口22。从而可进一步地保证加热的均匀性,也有利于管路之间的分流和汇聚。进而有利于管路的分布和连接。
在如图4-图6所示的示例中,进水口21可设在第一集流管23上,出水口22可设在第二集流管24上,分流管25可以为三个或者三个以上,每个分流管25分别与第一集流管23和第二集流管24相连,这样,换热介质从进水口21进入第一集流管23,并通过第一集流管23分别流向分流管25,经过分流管25后流向第二集流管24,在第二集流管24内汇聚后从出水口22流出。
其中可选地,至少三个分流管25在壳体1上均匀分布,即多个分流管25在壳体1上均匀分布开,例如,第一集流管23和第二集流管24可沿壳体1的长度方向延伸,多个分流管25可沿壳体1的长度方向分布开。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如图4-图5所示,分流管25可以为三个,三个分流管25的进口端均与第一集流管23连通,三个分流管25的出口端均与第二集流管24连通,换热介质进入第一集流管23可分别流向三个分流管25,经过三个分流管25换热后流向第二集流管24,通过第二集流管24从出水口22流出。
在如图5所示的示例中,进水口21和出水口22均设在壳体1的同一侧,在如图4所示的示例中,进水口21和出水口22均设在壳体1的相对两侧,三个分流管25可沿壳体1的长度方向间隔开分布,每个分流管25的形状大体相同,每个分流管25弯曲设置且包括至少一个U形管结构,可选地,如4和图5所示,每个分流管25可以包括两个相连的U形管,从而可在保证换热效果的同时进一步地保证加热的均匀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些示例中,如图6所示,分流管25可以为四个,四个分流管25均分别与第一集流管23和第二集流管24连通,且沿壳体1的长度方向间隔开分布设置,在如图所示的示例中,进水口21和出水口22位于壳体1的不同侧,进水口21设在第一集流管23的中心位置处,出水口22设在第二集流管24的中心位置处,四个分流管25形状大体一致,且每个分流管25的进口端与第一集流管23相连,每个分流管25的出口端与第二集流管24相连通,从而可进一步地提高加热效果且保证加热的均匀性,避免局部过热。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换热管2与壳体1可一体成型,从而可提高储热装置100的结构稳定性和强度,而且可简化安装工艺,有利于储热装置100安装装配。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了一种具有上述实施例的用于相变储热取暖器的储热装置100的储热取暖器。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储热取暖器,通过设置上述实施例的用于相变储热取暖器的储热装置100,从而可避免储热装置100局部过热,提高了储热装置100加热的均匀性,可提高储热取暖的储热效果和充热效率。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0)

1.一种用于相变储热取暖器的储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
换热管,所述换热管弯曲地设在所述壳体上,所述换热管具有进水口和出水口,所述换热管内限定出与所述进水口和所述出水口连通的换热通道,所述换热通道包括至少两条并联设置的换热支路,每条所述换热支路分别与所述进水口和所述出水口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相变储热取暖器的储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通道包括并联设置的第一换热支路和第二换热支路,所述第一换热支路的换热管的一端敞开以形成所述进水口,所述第二换热支路的换热管的一端敞开以形成所述出水口,所述第二换热支路的换热管的另一端连接至所述第一换热支路的换热管的形成所述进水口的端部,所述第一换热支路的另一端连接至所述第二换热支路的换热管的形成所述出水口的端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相变储热取暖器的储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换热支路包括第一平直段和第一弯曲段,所述第二换热支路包括第二平直段和第二弯曲段,其中,所述第一平直段和所述二弯曲段位于所述壳体的一侧换热区域,所述第二平直段和所述第一弯曲段位于所述壳体的另一换热区域。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相变储热取暖器的储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管包括直管段和弯管段,所述进水口形成在所述直管段上,所述出水口形成在所述弯管段上,所述直管段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弯管段的两端相连。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相变储热取暖器的储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通道包括至少三条换热支路,所述换热管包括第一集流管和第二集流管以及分别与所述第一集流管和所述第二集流管连通的至少三个分流管。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用于相变储热取暖器的储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三个分流管在所述壳体上均匀分布。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相变储热取暖器的储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每条所述换热支路的路径长度相同。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相变储热取暖器的储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水口和所述出水口位于同一侧且分别位于同一侧的两端;或所述进水口和所述出水口设在相对的两侧且相对设置。
9.根据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用于相变储热取暖器的储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每条所述换热支路的换热管至少部分形成为U型结构。
10.一种储热取暖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用于相变储热取暖器的储热装置。
CN201821858993.6U 2018-11-12 2018-11-12 用于相变储热取暖器的储热装置和具有其的储热取暖器 Active CN20931011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858993.6U CN209310117U (zh) 2018-11-12 2018-11-12 用于相变储热取暖器的储热装置和具有其的储热取暖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858993.6U CN209310117U (zh) 2018-11-12 2018-11-12 用于相变储热取暖器的储热装置和具有其的储热取暖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310117U true CN209310117U (zh) 2019-08-27

Family

ID=6767305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1858993.6U Active CN209310117U (zh) 2018-11-12 2018-11-12 用于相变储热取暖器的储热装置和具有其的储热取暖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931011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440375A (zh) 一种板翅式不锈钢热交换器
CN103375913A (zh) 热泵热水器
CN209310117U (zh) 用于相变储热取暖器的储热装置和具有其的储热取暖器
CN108548326A (zh) 一种热水器水箱及空气能热水器
CN209229919U (zh) 一种室外换热器及热泵空调***
CN207247399U (zh) 一种换热设备和非对称传热***
CN205664703U (zh) 管联通部分壳管储水即热换热器
CN109682124A (zh) 一种室外换热器及热泵空调***
CN205957488U (zh) 水箱换热结构及热水器
CN110307644A (zh) 一种水箱及热泵热水器
CN108548438A (zh) 一种混合腔体-管壳式换热器
CN209042765U (zh) 热交换器及热水器
CN207662230U (zh) 一种沉浸式hdpe盐水换热器
CN114615765A (zh) 一种高效电加热器
CN209706360U (zh) 一种相变材料太阳能热水器
CN209541485U (zh) 一种壳体管储水即热式换热器
JPH0614782U (ja) 熱交換器
JP2012107768A (ja) 水冷媒熱交換器
CN205808187U (zh) 多路多程管壳式气液换热器
CN105318550B (zh) 一种蓄热水箱及热泵热水器
CN208431933U (zh) 热水器
CN109357276A (zh) 一种高效节能燃气热转换器
CN113790615B (zh) 一种应用于汽水换热二次均压的容积式换热器
CN110285701A (zh) 渐变格栅相变蓄热器
CN214484258U (zh) 换热结构及饮水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