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230313U - 一种烧结余热发电中带冷机尾部烟气循环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烧结余热发电中带冷机尾部烟气循环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230313U
CN209230313U CN201822129082.6U CN201822129082U CN209230313U CN 209230313 U CN209230313 U CN 209230313U CN 201822129082 U CN201822129082 U CN 201822129082U CN 209230313 U CN209230313 U CN 20923031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elt
flue gas
cooling machine
air
installation bi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2129082.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大帆
贾凯文
李桦
董岸彪
李美瑞
温晓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iehu Sian Energy Saving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Jiehu Sian Energy Savi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iehu Sian Energy Saving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Jiehu Sian Energy Savi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22129082.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923031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23031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23031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10/00Technologies related to metal processing
    • Y02P10/25Process efficiency

Landscapes

  • Treating Waste Gas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烧结余热发电中带冷机尾部烟气循环装置,包括带冷机、第二送风装置、锅炉发电组件和烟气处理装置;带冷机延其输送方向依次分为带冷机高温区、带冷机低温区和带冷机冷却区;带冷机高温区的出烟口通过管路连接锅炉发电组件的进气端口;锅炉发电组件的出气端口连接带冷机高温区的进烟口;带冷机低温区的出烟口通过第一送风装置连通带冷机高温区;第二送风装置的输出端口连通带冷机低温区;带冷机冷却区的输出端口通过管路与烟气处理装置连通。本实用新型通过向带冷机低温区输入空气再将带冷机低温区预热的气体和低温烟气输送到带冷机高温区加热;再将高温的烟气输送到锅炉发电组件用于发电;以提高锅炉发电组件的发电量。

Description

一种烧结余热发电中带冷机尾部烟气循环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气体循环装置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烧结余热发电中带冷机尾部烟气循环装置。
背景技术
烧结冷却机是烧结、冷却合一的工艺;确定设计时,因炼铁高炉采用了皮带机上料,要求供给冷烧结矿;所以烧结冷却机必须冷却;而对烧结冷却机进行直接冷却会造成热能的浪费;为此现在在烧结冷却机冷却过程中多将高温产生的烟气余热进行收集用于锅炉发电;不仅可以提高热能的利用率还可以降低生产成本;但是在利用烧结冷却机高温烟气进行发电时可能用的高温烟气仅在烧结冷却机的前端;而在烧结冷却机的后端冷却区温度较低基本没有可利用价值;而烧结冷却机低温区的烟气直接用于锅炉发电效率低乃至根本不能利用烧结冷却机低温区的烟气进行锅炉发电;现有技术中利用烧结冷却机的烟气用于锅炉发电时发电量少,且对烧结冷却机产生的烟气中含有大量有害物质,若直接排入大气会造成环境污染。
实用新型内容
为解决背景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烧结余热发电中带冷机尾部烟气循环装置,可提高利用烧结冷却机的余热烟气用于锅炉发电时发电量,且可对最终产生的烟气进行净化处理,排出无污染的气体。
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烧结余热发电中带冷机尾部烟气循环装置,包括带冷机、第一送风装置、第二送风装置、第一烟气罩、第一烟囱管道、收集管道、锅炉发电组件、第二烟气罩、第二烟囱管道、第三烟气罩、第三烟囱管道、第四送风装置和烟气处理装置;
带冷机延其输送方向依次分为带冷机高温区、带冷机低温区和带冷机冷却区;
带冷机高温区的一侧设有第一送风室;第一送风室与带冷机高温区连通;第一送风室远离带冷机的一端等间距设有第一送风端口;第一送风端口均通过管路密封连接第一送风装置的出风端口;
第一烟气罩位于远离第一送风室的一端;第一烟气罩安装在带冷机上,且与带冷机高温区连通;第一烟气罩密封连接第一烟囱管道;第一烟囱管道密封连接收集管道;
带冷机低温区的一侧设有第二送风室;第二送风室与带冷机低温区连通;第二送风室远离带冷机的一端等间距设有第二送风端口;第二送风端口通过管路密封连接第二送风装置的出风端口,用于将外部空气输送入带冷机低温区;
第二烟气罩位于远离第二送风室的一端;第二烟气罩安装在带冷机上,且与带冷机低温区连通;第二烟气罩密封连接第二烟囱管道;第二烟囱管道密封连接第一送风装置的进风端口;
第三烟气罩安装在带冷机上,且与带冷机冷却区连通;第三烟气罩密封连接第三烟囱管道;第三烟囱管道密封连接第四送风装置的进风端口;
烟气处理装置上设有第二进气端口和第二出气端口;第二进气端口通过管路密封连接第四送风装置的出风端口;第二出气端口用于连接烟气处理装置的内部和外部大气;
锅炉发电组件设有第一进气端口和第一出气端口;第一进气端口密封连接收集管道的出气管口;第一出气端口通过管路密封连接第一送风装置的进风端口。
优选的,收集管道上安装第三送风装置;第三送风装置位于第一进气端口和第一烟囱管道与收集管道连接处之间。
优选的,烟气处理装置包括支撑柱、外壳、驱动装置和止通阀;支撑柱连接外壳;外壳上设有排污端口;外壳内设有隔板;隔板连接外壳,用以将外壳内分为第一安装仓和第二安装仓;隔板朝向第一安装仓的一端等间距设有凹槽;隔板上设有通气孔;止通阀安装在排污端口上;
第一安装仓与第二进气端口连通;第一安装仓内设有旋转轴和转盘;旋转轴转动安装在第一安装仓内,且延伸出第一安装仓并传动连接安装在外壳上的驱动装置;转盘沿着烟气流动方向等间距安装在旋转轴上;转盘靠近隔板的边缘处位于凹槽内;转盘上均匀设有过滤孔;通气孔位于远离第二进气端口的一端,用于将第一安装仓内的烟气流入第二安装仓内;
第二安装仓与第二出气端口连通;第二安装仓内设有喷头、输水管、干燥层和活性炭吸附层;
输水管安装在第二安装仓内,且位于远离隔板的一端;喷头等间距安装在输水管上;输水管延伸处外壳,且连接外部处理液输送装置;喷头的出水方向朝向隔板;干燥层连接外壳,且位于输水管上方;活性炭吸附层连接外壳;活性炭吸附层位于干燥层上方,且位于第二出气端口下方。
优选的,第一安装仓内存有气体处理液;气体处理液的液面距离隔板的距离不小于旋转轴距离隔板的距离;第二进气端口位于气体处理液的液面上方。
优选的,隔板朝向喷头的端面为倾斜面;隔板的倾斜面的最低点位于通气孔处。
优选的,第一安装仓的底部为倒锥形。
本实用新型中,第二送风装置向带冷机低温区内吹入空气,冷空气在带冷机低温区预热;再将预热后的空气和带冷机低温区的低温烟气由第一送风装置输送到带冷机高温区内;预热后的空气和低温烟气在带冷机高温区内被加热最终从收集管道输送到锅炉发电组件内用于发电;锅炉发电组件产生的低温烟气输送到带冷机高温区再次被带冷机高温区内的高温加热;形成气体循环,在最大程度上利用高温烟气,避免热能的浪费,且提高了锅炉发电组件的发电量;对带冷机和锅炉发电组件最终产生的烟气输送到烟气处理装置进行处理后排出干净无污染的气体,保护了环境。
本实用新型中,带冷机和锅炉发电组件最终产生的烟气从第二进气端口输送到外壳内;驱动装置带动旋转轴和转盘旋转;转盘上设有的过滤孔在气体处理液内旋转经过时,过滤孔内形成处理液膜;从第二进气端口输入的气流从过滤孔内经过并从通气孔流通到第二安装仓内;烟气内携带的大颗粒物质与处理液膜接触被留下;最终大颗粒物质收集在第一安装仓底部;烟气与气体处理液接触进行中和反应将;流入在第二安装仓内的烟气和从喷头喷洒的气体处理液再次接触进行处理,下落的液体落入第一安装仓,对第一安装仓内的液体进行补充;经过气体处理液处理的烟气再经过干燥层的干燥作用和活性炭吸附层的吸附处理后排出;避免烟气对大气造成污染;第一安装仓底部的大颗粒物质最终从排污端口排出。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烧结余热发电中带冷机尾部烟气循环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烧结余热发电中带冷机尾部烟气循环装置中烟气处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烧结余热发电中带冷机尾部烟气循环装置中A处的局部放大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带冷机;2、带冷机高温区;3、第一送风室;4、第一送风端口;5、第一送风装置;6、带冷机低温区;7、第二送风装置;8、第二送风室;9、带冷机冷却区;10、第一烟气罩;11、第一烟囱管道;12、收集管道;13、第三送风装置;14、锅炉发电组件;141、第一进气端口;142、第一出气端口;15、第二烟气罩;16、第二烟囱管道;17、第三烟气罩;18、第三烟囱管道;19、第四送风装置;20、烟气处理装置;201、外壳;202、第一安装仓;203、第二进气端口;204、隔板;205、第二安装仓;206、喷头;207、输水管;208、干燥层;209、活性炭吸附层;210、第二出气端口;211、通气孔;212、驱动装置;213、旋转轴;214、转盘;215、过滤孔;216、排污端口;217、止通阀;218凹槽;21、支撑柱。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3所示,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烧结余热发电中带冷机尾部烟气循环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烧结余热发电中带冷机尾部烟气循环装置中烟气处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烧结余热发电中带冷机尾部烟气循环装置中A处的局部放大的结构示意图。
参照图1-3,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烧结余热发电中带冷机尾部烟气循环装置,包括带冷机1、第一送风装置5、第二送风装置7、第一烟气罩10、第一烟囱管道11、收集管道12、锅炉发电组件14、第二烟气罩15、第二烟囱管道16、第三烟气罩17、第三烟囱管道18、第四送风装置19和烟气处理装置20;
带冷机1延其输送方向依次分为带冷机高温区2、带冷机低温区6和带冷机冷却区9;带冷机高温区2、带冷机低温区6和带冷机冷却区9依次连通;
带冷机高温区2的一侧设有第一送风室3;第一送风室3与带冷机高温区2连通;第一送风室3远离带冷机1的一端等间距设有第一送风端口4;第一送风端口4均通过管路密封连接第一送风装置5的出风端口;
第一烟气罩10位于远离第一送风室3的一端;第一烟气罩10安装在带冷机1上,且与带冷机高温区2连通;第一烟气罩10密封连接第一烟囱管道11;第一烟囱管道11密封连接收集管道12;带冷机高温区2产生的高温烟气通过第一烟气罩10和第一烟囱管道11输送到收集管道12内,再通过收集管道12输送到锅炉发电组件14内用于发电;
带冷机低温区6的一侧设有第二送风室8;第二送风室8与带冷机低温区6连通;第二送风室8远离带冷机1的一端等间距设有第二送风端口;第二送风端口通过管路密封连接第二送风装置7的出风端口,用于将外部空气输送入带冷机低温区6;
第二烟气罩15位于远离第二送风室8的一端;第二烟气罩15安装在带冷机1上,且与带冷机低温区6连通;第二烟气罩15密封连接第二烟囱管道16;第二烟囱管道16密封连接第一送风装置5的进风端口;第二送风装置7向带冷机低温区6内吹入空气,冷空气在带冷机低温区6预热再将预热后的空气由第一送风装置5输送到带冷机高温区2内;预热后的空气和低温烟气在带冷机高温区2内被加热最终从收集管道12输送到锅炉发电组件14内用于发电;
第三烟气罩17安装在带冷机1上,且与带冷机冷却区9连通;第三烟气罩17密封连接第三烟囱管道18;第三烟囱管道18密封连接第四送风装置19的进风端口;
烟气处理装置20上设有第二进气端口203和第二出气端口210;第二进气端口203通过管路密封连接第四送风装置19的出风端口;第二出气端口210用于连接烟气处理装置20的内部和外部大气;带冷机1和锅炉发电组件14最终产生的烟气输送到烟气处理装置20进行处理后排出干净无污染的气体;
锅炉发电组件14设有第一进气端口141和第一出气端口142;第一进气端口141密封连接收集管道12的出气管口;第一出气端口142通过管路密封连接第一送风装置5的进风端口。
本实施例的一种烧结余热发电中带冷机尾部烟气循环装置的具体工作过程中,第二送风装置7向带冷机低温区6内吹入空气,冷空气在带冷机低温区6预热;再将预热后的空气和带冷机低温区6的低温烟气由第一送风装置5输送到带冷机高温区2内;预热后的空气和低温烟气在带冷机高温区2内被加热最终从收集管道12输送到锅炉发电组件14内用于发电;锅炉发电组件14产生的低温烟气输送到带冷机高温区2再次被带冷机高温区2内的高温加热;形成气体循环,在最大程度上利用高温烟气,避免热能的浪费,且提高了锅炉发电组件14的发电量;对带冷机1和锅炉发电组件14最终产生的烟气输送到烟气处理装置20进行处理后排出干净无污染的气体,保护了环境。
在具体实施方式中,收集管道12上安装第三送风装置13;第三送风装置13位于第一进气端口141和第一烟囱管道11与收集管道12连接处之间;
工作中,第三送风装置13加快将高温烟气输送到锅炉发电组件14的效率。
在具体实施方式中,烟气处理装置20包括支撑柱21、外壳201、驱动装置212和止通阀217;支撑柱21连接外壳201;外壳201上设有排污端口216;外壳201内设有隔板204;隔板204连接外壳201,用以将外壳201内分为第一安装仓202和第二安装仓205;隔板204朝向第一安装仓202的一端等间距设有凹槽218;隔板204上设有通气孔211;止通阀217安装在排污端口216上;
第一安装仓202与第二进气端口203连通;第一安装仓202内设有旋转轴213和转盘214;旋转轴213转动安装在第一安装仓202内,且延伸出第一安装仓202并传动连接安装在外壳201上的驱动装置212;转盘214沿着烟气流动方向等间距安装在旋转轴213上;转盘214靠近隔板204的边缘处位于凹槽218内;转盘214密封转动连接隔板204;转盘214上均匀设有过滤孔215;通气孔211位于远离第二进气端口203的一端,用于将第一安装仓202内的烟气流入第二安装仓205内;
第二安装仓205与第二出气端口210连通;第二安装仓205内设有喷头206、输水管207、干燥层208和活性炭吸附层209;
输水管207安装在第二安装仓205内,且位于远离隔板204的一端;喷头206等间距安装在输水管207上;输水管207延伸处外壳201,且连接外部处理液输送装置;喷头206的出水方向朝向隔板204;干燥层208连接外壳201,且位于输水管207上方;活性炭吸附层209连接外壳201;活性炭吸附层209位于干燥层208上方,且位于第二出气端口210下方;
工作中,带冷机1和锅炉发电组件14最终产生的烟气从第二进气端口203输送到外壳201内;驱动装置212带动旋转轴213和转盘214旋转;转盘214上设有的过滤孔215在气体处理液内旋转经过时,过滤孔215内形成处理液膜;从第二进气端口203输入的气流从过滤孔215内经过并从通气孔211流通到第二安装仓205内;烟气内携带的大颗粒物质与处理液膜接触被留下;最终大颗粒物质收集在第一安装仓202底部;烟气与气体处理液接触进行中和反应将;流入在第二安装仓205内的烟气和从喷头206喷洒的气体处理液再次接触进行处理,下落的液体落入第一安装仓202,对第一安装仓202内的液体进行补充;经过气体处理液处理的烟气再经过干燥层208的干燥作用和活性炭吸附层209的吸附处理后排出;避免烟气对大气造成污染;第一安装仓202底部的大颗粒物质最终从排污端口216排出。
在具体实施方式中,第一安装仓202内存有气体处理液;气体处理液的液面距离隔板204的距离不小于旋转轴213距离隔板204的距离;第二进气端口203位于气体处理液的液面上方。
在具体实施方式中,隔板204朝向喷头206的端面为倾斜面;隔板204的倾斜面的最低点位于通气孔211处。
在具体实施方式中,第一安装仓202的底部为倒锥形;
工作中,倒锥形的第一安装仓202底部方便将第一安装仓202内大颗粒物质形成的混合物排出。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6)

1.一种烧结余热发电中带冷机尾部烟气循环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带冷机(1)、第一送风装置(5)、第二送风装置(7)、第一烟气罩(10)、第一烟囱管道(11)、收集管道(12)、锅炉发电组件(14)、第二烟气罩(15)、第二烟囱管道(16)、第三烟气罩(17)、第三烟囱管道(18)、第四送风装置(19)和烟气处理装置(20);
带冷机(1)延其输送方向依次分为带冷机高温区(2)、带冷机低温区(6)和带冷机冷却区(9);
带冷机高温区(2)的一侧设有第一送风室(3);第一送风室(3)与带冷机高温区(2)连通;第一送风室(3)远离带冷机(1)的一端等间距设有第一送风端口(4);第一送风端口(4)均通过管路密封连接第一送风装置(5)的出风端口;
第一烟气罩(10)位于远离第一送风室(3)的一端;第一烟气罩(10)安装在带冷机(1)上,且与带冷机高温区(2)连通;第一烟气罩(10)密封连接第一烟囱管道(11);第一烟囱管道(11)密封连接收集管道(12);
带冷机低温区(6)的一侧设有第二送风室(8);第二送风室(8)与带冷机低温区(6)连通;第二送风室(8)远离带冷机(1)的一端等间距设有第二送风端口;第二送风端口通过管路密封连接第二送风装置(7)的出风端口,用于将外部空气输送入带冷机低温区(6);
第二烟气罩(15)位于远离第二送风室(8)的一端;第二烟气罩(15)安装在带冷机(1)上,且与带冷机低温区(6)连通;第二烟气罩(15)密封连接第二烟囱管道(16);第二烟囱管道(16)密封连接第一送风装置(5)的进风端口;
第三烟气罩(17)安装在带冷机(1)上,且与带冷机冷却区(9)连通;第三烟气罩(17)密封连接第三烟囱管道(18);第三烟囱管道(18)密封连接第四送风装置(19)的进风端口;
烟气处理装置(20)上设有第二进气端口(203)和第二出气端口(210);第二进气端口(203)通过管路密封连接第四送风装置(19)的出风端口;第二出气端口(210)用于连接烟气处理装置(20)的内部和外部大气;
锅炉发电组件(14)设有第一进气端口(141)和第一出气端口(142);第一进气端口(141)密封连接收集管道(12)的出气管口;第一出气端口(142)通过管路密封连接第一送风装置(5)的进风端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烧结余热发电中带冷机尾部烟气循环装置,其特征在于,收集管道(12)上安装第三送风装置(13);第三送风装置(13)位于第一进气端口(141)和第一烟囱管道(11)与收集管道(12)连接处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烧结余热发电中带冷机尾部烟气循环装置,其特征在于,烟气处理装置(20)包括支撑柱(21)、外壳(201)、驱动装置(212)和止通阀(217);支撑柱(21)连接外壳(201);外壳(201)上设有排污端口(216);外壳(201)内设有隔板(204);隔板(204)连接外壳(201),用以将外壳(201)内分为第一安装仓(202)和第二安装仓(205);隔板(204)朝向第一安装仓(202)的一端等间距设有凹槽(218);隔板(204)上设有通气孔(211);止通阀(217)安装在排污端口(216)上;
第一安装仓(202)与第二进气端口(203)连通;第一安装仓(202)内设有旋转轴(213)和转盘(214);旋转轴(213)转动安装在第一安装仓(202)内,且延伸出第一安装仓(202)并传动连接安装在外壳(201)上的驱动装置(212);转盘(214)沿着烟气流动方向等间距安装在旋转轴(213)上;转盘(214)靠近隔板(204)的边缘处位于凹槽(218)内;转盘(214)上均匀设有过滤孔(215);通气孔(211)位于远离第二进气端口(203)的一端,用于将第一安装仓(202)内的烟气流入第二安装仓(205)内;
第二安装仓(205)与第二出气端口(210)连通;第二安装仓(205)内设有喷头(206)、输水管(207)、干燥层(208)和活性炭吸附层(209);
输水管(207)安装在第二安装仓(205)内,且位于远离隔板(204)的一端;喷头(206)等间距安装在输水管(207)上;输水管(207)延伸处外壳(201),且连接外部处理液输送装置;喷头(206)的出水方向朝向隔板(204);干燥层(208)连接外壳(201),且位于输水管(207)上方;活性炭吸附层(209)连接外壳(201);活性炭吸附层(209)位于干燥层(208)上方,且位于第二出气端口(210)下方。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烧结余热发电中带冷机尾部烟气循环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一安装仓(202)内存有气体处理液;气体处理液的液面距离隔板(204)的距离不小于旋转轴(213)距离隔板(204)的距离;第二进气端口(203)位于气体处理液的液面上方。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烧结余热发电中带冷机尾部烟气循环装置,其特征在于,隔板(204)朝向喷头(206)的端面为倾斜面;隔板(204)的倾斜面的最低点位于通气孔(211)处。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烧结余热发电中带冷机尾部烟气循环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一安装仓(202)的底部为倒锥形。
CN201822129082.6U 2018-12-18 2018-12-18 一种烧结余热发电中带冷机尾部烟气循环装置 Active CN20923031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2129082.6U CN209230313U (zh) 2018-12-18 2018-12-18 一种烧结余热发电中带冷机尾部烟气循环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2129082.6U CN209230313U (zh) 2018-12-18 2018-12-18 一种烧结余热发电中带冷机尾部烟气循环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230313U true CN209230313U (zh) 2019-08-09

Family

ID=6750829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2129082.6U Active CN209230313U (zh) 2018-12-18 2018-12-18 一种烧结余热发电中带冷机尾部烟气循环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923031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776372B (zh) 氮气闭路循环干燥及溶剂回收***
CN106382790A (zh) 一种利用电厂烟气和蒸汽余热的褐煤干燥方法及干燥设备
CN105135672B (zh) 一种生物质颗粒热风炉
CN106546124A (zh) 一种循环风防堵灰装置及回转式空气预热器
CN216049303U (zh) 一种节能螺旋管余热器
CN207845466U (zh) 一种节能型污泥处理装置
CN209230313U (zh) 一种烧结余热发电中带冷机尾部烟气循环装置
CN207035777U (zh) 一种带有干燥装置的燃料输送***
CN201569263U (zh) 无污染气流循环干燥机
CN104748508A (zh) 一种煤泥干燥***
CN204006066U (zh) 一种末精煤干燥***粉尘处理装置
CN104315823B (zh) 一种兰炭脱水装置及脱水方法
CN204555552U (zh) 一种煤泥干燥***
CN103353168A (zh) 一种生物颗粒热风炉
CN109442960B (zh) 一种干燥颗粒物料的方法及装置
CN209188471U (zh) 一种除尘脱硫脱销一体化处理装置
CN104154554B (zh) 一种末精煤干燥***粉尘处理工艺
CN203625414U (zh) 一种全过程回收余热的碳钢转炉干法布袋除尘装置
CN208720253U (zh) 一种带有烟气除尘、脱硫和脱硝装置的锅炉设备
CN205747476U (zh) 一种常压清洁型煤热水锅炉
CN206974214U (zh) 一种炭黑反应炉蒸汽式余热利用装置
CN204268848U (zh) 一种兰炭脱水装置
CN214371592U (zh) 一种煤炭自动干燥装置
CN206094887U (zh) 一种大型回转窑用窑尾冷却器
CN208804970U (zh) 一种节能型育秧盘烘干***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