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187695U - 一种双工模式的负压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双工模式的负压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187695U
CN209187695U CN201821848036.5U CN201821848036U CN209187695U CN 209187695 U CN209187695 U CN 209187695U CN 201821848036 U CN201821848036 U CN 201821848036U CN 209187695 U CN209187695 U CN 20918769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negative
negative pressure
negative tube
vacuum pump
branch pip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1848036.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1821848036.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918769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18769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18769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External Artificial Organ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双工模式的负压装置,包括外壳、真空泵、第一负压管、控制器、操作按键以及显示屏;真空泵和控制器设置在外壳内部,操作按键和显示屏设置在外壳表面;真空泵包括电机和抽气嘴;第一负压管的前端与软管接头连接,尾端与抽气嘴连接;第一负压管与检测支管相通,检测支管上设置有负压传感器;控制器与显示屏、操作按键、电机以及负压传感器连接。本实用新型的负压装置能够实现连续负压引流和手控式的负压引流的两种工作方式。

Description

一种双工模式的负压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到一种双工模式的负压装置。
背景技术
负压创面治疗技术是一种适用于伤口治疗的技术,能够促进创面治愈。负压吸引作用于细胞膜,使之扩张、扭曲,细胞就认为是损伤,传导损伤的信息给细胞核,通过信号转换,引起细胞分泌前愈合生长因子,包括血管增殖因子,从而刺激组织生产更多的新生血管。负压吸引从创面吸走渗出,帮助建立创面液体平衡,提供一个湿润的环境,清除坏死组织,同时减少创面的细菌数量,减轻水肿,增加创面血流,通过增加毛细血管充盈。
现有的负压装置在使用时往往只有一个工作模式,即连续工作模式或者间断工作模式。间断工作模式是通过间断的方式抽吸真空,一般是间隔固定时间让真空泵工作几分钟。如果伤口处密封性不好,则会漏气,使得负压传感器或者负压表检测的真空度降低。当出现真空度降低的情况下,医务人员需要及时观察到这一情况,进而对患者伤口进行重新处理。若采用真空泵一直抽吸的方式进行,这属于连续式,这种方式由于真空泵一直在工作,除非出现较大的泄露情况外,一般会使负压表或者传感器检测到的数据一直处于稳定的数值。因此这样不能够对较小的泄露起到良好的检测。例如患者伤口处密封性较差,但是医务人员不能够得知该情况,因为其观察到检测的真空度是达标的。然而这一情况的出现是是由于真空泵一直抽吸掩盖了实际上密封性差的问题,这样患者伤口处实际上是未密封的,这对伤口的治疗是不利的。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新型的双工模式的负压装置。
为达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双工模式的负压装置,包括外壳、真空泵、第一负压管、控制器、操作按键以及显示屏;真空泵和控制器设置在外壳内部,操作按键和显示屏设置在外壳表面;
真空泵包括电机和抽气嘴;操作按键包括用于指示电机连续工作的连续工作按键以及手控式工作按键;
第一负压管的前端与软管接头连接,尾端与抽气嘴连接;
第一负压管与检测支管相通,检测支管上设置有负压传感器;
控制器与显示屏、操作按键、电机以及负压传感器连接;控制器控制电机的工作启停状态以及接收操作按键的指令;负压传感器获取的真空度参数在显示屏上显示。
优选的,真空泵为微型真空泵,真空泵通过螺栓或者卡扣固定在外壳内部。
优选的,第一负压管上设置有第一单向阀,第一单向阀为第一负压管至真空泵方向单通;检测支管上设置有第四单向阀;第四单向阀为检测支管至负压传感器方向单通,第四单向阀用于防止负压传感器一端的气流倒流入第一负压管内。
优选的,软管接头用于将外界胶管与第一负压管连通,软管接头固定在外壳内部,软管接头的前端具有一个接口用于与外界胶管连接,后端的接口用于与第一负压管连接。
优选的,外壳包括上壳体和下壳体;真空泵、控制器、第一负压管以及软管接头固定在下壳体上;显示屏和操作按键设置在上壳体上;上壳体通过螺栓或者卡扣设置在下壳体上方将下壳体封闭。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双工模式的负压装置,包括外壳、真空泵、手动抽真空的手动负压器、第一负压管、第二负压管、负压器支管、检测支管、控制器以及操作按键;
第一负压管、第二负压管和检测支管的前端通过软管接头相互连通;软管接头朝向外壳外侧的接口用于与外界胶管连接;
真空泵包括电机和抽气嘴;第一负压管的尾端与抽气嘴连接;第二负压管的尾端与手动负压器连接;
第二负压管上设置有第二单向阀;第二负压管上连接负压器支管,负压器支管上设置有第三单向阀;第二单向阀为流体从第二负压管至手动负压器方向单通,第三单向阀为手动负压器至负压器支管方向单通;流体通过第二单向阀进入手动负压器内,手动负压器内的流体通过第三单向阀排出;
检测支管上设置有负压传感器,控制器与操作按键、电机以及负压传感器连接;控制器控制电机的工作启停状态以及接收操作按键的指令。
优选的,外壳上设置有显示屏,显示屏与控制器连接用于显示负压传感器检测的真空度参数;操作按键用于控制电机的开关;
优选的,外壳内部具有隔板,隔板的一侧用于安装手动负压器、第二负压管、检测支管以及软管接头,隔板的另一侧用于固定真空泵以及控制器;隔板上设置有通孔,用于第一负压管通行与软管接头连接。
优选的,手动负压器为活塞式负压器,活塞式负压器包括本体和活塞杆,本体固定在外壳内部,活塞杆的尾端把手部分延伸至外壳外侧。
优选的,第一负压管上设置有第一单向阀,第一单向阀为第一负压管至真空泵方向单通;检测支管上设置有第四单向阀,第四单向阀为检测支管至负压传感器方向单通,第四单向阀用于防止负压传感器一端的气流倒流入第一负压管内。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
本实用新型的负压装置能够通过电机或者手动负压器来调节负压治疗方式,即能够实现连续负压引流和手控式负压引流的工作方式。连续负压引流的工作方式是指真空泵一直处于工作状态,一直抽吸形成真空;手控式负压引流的工作方式是手动按压手控式操作按钮或者使用手动负压器抽吸形成真空。当利用真空泵的手控式操作按键被按下后,真空泵开始抽吸,当松开手控式操作按键后,真空泵停止工作;该按键起到了类似于真空泵开关的作用。无论是手控式操作按键控制真空泵工作一段时间,还是手动负压器抽吸,均是需要手动操作,抽吸一段时间后停止抽吸,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松开按键或者不继续抽拉手动负压器,抽吸即刻停止。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中负压装置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中负压装置的外部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另一个实施例中负压装置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其中,图中缩写字母CPU表示控制器,缩写字母PT表示负压传感器,缩写P1为第一单向阀,P2为第二单向阀,P3为第三单向阀,P4为第四单向阀。
其中,1、外壳;2、真空泵;3、第一负压管;4、第二负压管;5、操作按键;6、显示屏;7、抽气嘴;8、软管接头;9、检测支管;10、负压传感器; 11、外界胶管;12、手动负压器;13、负压器支管;14、排气嘴;15、活塞杆。
具体实施方式
参考图1和图2,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双工模式的负压装置,包括外壳1、真空泵2、第一负压管3、控制器、操作按键5以及显示屏6。真空泵和控制器设置在外壳内部,操作按键和显示屏设置在外壳表面。
外壳主要是用于固定其他部件或者电子设备,真空泵可以采用现有的任一一款体积较小的真空泵,例如真空泵为微型真空泵,真空泵也可以通过螺栓或者卡扣固定在外壳内部。真空泵包括电机、排气嘴14和抽气嘴7;电机提供抽真空的动力,排气嘴用于将抽到的流体排出真空泵内使其能够循环抽吸,排气嘴可以配置一个安装在外壳内的排气管或者排气接头,排气管将气流引出外壳即可。
操作按键5包括用于指示电机连续工作的连续工作按键以及手控式工作按键;现有技术中真空泵的电机的控制可以根据需要调节,本实用新型在选择真空泵设备时选择具有手动启动工作和连续工作的真空泵,这类真空泵本身也带有连续工作按键以及手动启动的工作按键,因此可以直接购买类似产品进行使用。
参考如图1,第一负压管的前端与软管接头8连接,尾端与抽气嘴连接;第一负压管与检测支管相通,检测支9上设置有负压传感器10。软管接头可以选择三通管,三通管的一个接口与外界胶管11连接,另外两个接口与检测支管和第一负压管连接。如果软管接头选择两通管,只有两个接口,此时检测支管直接接入第一负压管即可。
控制器与显示屏、操作按键、电机以及负压传感器电连接;控制器控制电机的工作启停状态以及接收操作按键的指令;负压传感器获取的真空度参数在显示屏上显示。
此外,第一负压管上设置有第一单向阀,第一单向阀为第一负压管至真空泵方向单通,可以避免真空泵漏气回流。检测支管上设置有第四单向阀;第四单向阀为检测支管至负压传感器方向单通,第四单向阀用于防止负压传感器一端的气流倒流入第一负压管内。
软管接头用于将外界胶管与第一负压管连通,软管接头固定在外壳内部,软管接头的前端具有一个接口用于与外界胶管连接,后端的接口用于与第一负压管连接。外界胶管是直接与患者伤口处接触或者密封一体的,患者伤口处一般是通过薄膜缠绕形成密封,外界的胶管嵌入薄膜内部,使得伤口处的气体能够从外界胶管处被抽吸。软管接头可以为二通管接头或者三通管接头。
本实用新型的优化方案之一,外壳包括上壳体和下壳体;真空泵、控制器、第一负压管以及软管接头固定在下壳体上;显示屏和操作按键设置在上壳体上;上壳体通过螺栓或者卡扣设置在下壳体上方将下壳体封闭。
本实用新型通过控制操作按键来实现真空泵的手控式工作以及连续工作。例如,在白天进行负压治疗过程中,可以让真空泵采用手控式工作方式,这样在使用时直接按下手控式工作按键即可,按下后真空泵开始抽吸,每次可以抽吸5min,然后松开即可停止操作。在夜晚进行负压治疗过程中,为了减少医务人员的劳动强度,可以开启连续工作模式,让真空泵一直抽吸,形成真空。
具体的,将外界胶管与软管接头连接后,开启真空泵,患者伤口的气体沿外界胶管、软管接头、第一负压管进入到真空泵内被排出,进而使得患者伤口处形成了负压状态。无论选择三通管或者两通管,检测支管均与第一负压管相通,能够对整个体系的真空度进行检测。
参考图3,本实用新型还公开了一种双工模式的负压装置,包括外壳、真空泵、手动抽真空的手动负压器、第一负压管、第二负压管、负压器支管13、检测支管、控制器以及操作按键。
第一负压管、第二负压管和检测支管的前端通过软管接头相互连通;软管接头朝向外壳外侧的接口用于与外界胶管连接;真空泵包括电机和抽气嘴;第一负压管的尾端与抽气嘴连接;第二负压管的尾端与手动负压器连接。软管接头可以为四通管接头。
第二负压管4上设置有第二单向阀;第二负压管上连接负压器支管,负压器支管上设置有第三单向阀;第二单向阀为流体从第二负压管至手动负压器方向单通,第三单向阀为手动负压器至负压器支管方向单通;流体通过第二单向阀进入手动负压器12内,手动负压器内的流体通过第三单向阀排出;
检测支管上设置有负压传感器,控制器与操作按键、电机以及负压传感器连接;控制器控制电机的工作启停状态以及接收操作按键的指令。
外壳上设置有显示屏,显示屏与控制器连接用于显示负压传感器检测的真空度参数;操作按键用于控制电机的开关。
外壳内部具有隔板,隔板的一侧用于安装手动负压器、第二负压管、检测支管以及软管接头,隔板的另一侧用于固定真空泵以及控制器;隔板上设置有通孔,用于第一负压管通行与软管接头连接。
手动负压器为活塞式负压器,活塞式负压器包括本体和活塞杆,本体固定在外壳内部,活塞杆15的尾端把手部分延伸至外壳外侧。为了方便活塞杆延伸至外部,可以在外科上开设相应的孔。
第一负压管上设置有第一单向阀,第一单向阀为第一负压管至真空泵方向单通;检测支管上设置有第四单向阀,第四单向阀为检测支管至负压传感器方向单通,第四单向阀用于防止负压传感器一端的气流倒流入第一负压管内。
本实用新型可以通过真空泵和手动负压器的选择来实现连续式或者手控式抽吸真空的模式选择。例如,在需要手动抽吸时,关闭真空泵,拉动手动负压器的活塞杆即可,活塞杆外拉后在伤口处形成负压,然后还可以回推活塞杆,让负压器的空气从负压器支管排出,进而可以往复拉动活塞杆,形成所需要的负压值。当选择连续式的模式时,开启真空泵即可。
虽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了详细地描述,但不应理解为对本专利的保护范围的限定。在权利要求书所描述的范围内,本领域技术人员不经创造性劳动即可做出的各种修改和变形仍属本专利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双工模式的负压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壳、真空泵、第一负压管、控制器、操作按键以及显示屏;所述真空泵和控制器设置在外壳内部,操作按键和显示屏设置在外壳表面;
所述真空泵包括电机和抽气嘴;所述操作按键包括用于指示电机连续工作的连续工作按键以及手控式工作按键;
所述第一负压管的前端与软管接头连接,尾端与抽气嘴连接;
所述第一负压管与检测支管相通,检测支管上设置有负压传感器;
所述控制器与显示屏、操作按键、电机以及负压传感器连接;所述控制器控制电机的工作启停状态以及接收操作按键的指令;负压传感器获取的真空度参数在显示屏上显示。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工模式的负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真空泵为微型真空泵,真空泵通过螺栓或者卡扣固定在外壳内部。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工模式的负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负压管上设置有第一单向阀,第一单向阀为第一负压管至真空泵方向单通;所述检测支管上设置有第四单向阀;所述第四单向阀为检测支管至负压传感器方向单通,第四单向阀用于防止负压传感器一端的气流倒流入第一负压管内。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工模式的负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软管接头用于将外界胶管与第一负压管连通,软管接头固定在外壳内部,软管接头的前端具有一个接口用于与外界胶管连接,后端的接口用于与第一负压管连接。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工模式的负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包括上壳体和下壳体;所述真空泵、控制器、第一负压管以及软管接头固定在下壳体上;所述显示屏和操作按键设置在上壳体上;上壳体通过螺栓或者卡扣设置在下壳体上方将下壳体封闭。
6.一种双工模式的负压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壳、真空泵、手动抽真空的手动负压器、第一负压管、第二负压管、负压器支管、检测支管、控制器以及操作按键;
所述第一负压管、第二负压管和检测支管的前端通过软管接头相互连通;软管接头朝向外壳外侧的接口用于与外界胶管连接;
所述真空泵包括电机和抽气嘴;所述第一负压管的尾端与抽气嘴连接;第二负压管的尾端与手动负压器连接;
所述第二负压管上设置有第二单向阀;所述第二负压管上连接负压器支管,负压器支管上设置有第三单向阀;所述第二单向阀为流体从第二负压管至手动负压器方向单通,所述第三单向阀为手动负压器至负压器支管方向单通;流体通过第二单向阀进入手动负压器内,手动负压器内的流体通过第三单向阀排出;
所述检测支管上设置有负压传感器,所述控制器与操作按键、电机以及负压传感器连接;所述控制器控制电机的工作启停状态以及接收操作按键的指令。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双工模式的负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上设置有显示屏,显示屏与控制器连接用于显示负压传感器检测的真空度参数;所述操作按键用于控制电机的开关。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双工模式的负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内部具有隔板,隔板的一侧用于安装手动负压器、第二负压管、检测支管以及软管接头,隔板的另一侧用于固定真空泵以及控制器;所述隔板上设置有通孔,用于第一负压管通行与软管接头连接。
9.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双工模式的负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手动负压器为活塞式负压器,活塞式负压器包括本体和活塞杆,所述本体固定在外壳内部,所述活塞杆的尾端把手部分延伸至外壳外侧。
10.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双工模式的负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负压管上设置有第一单向阀,第一单向阀为第一负压管至真空泵方向单通;所述检测支管上设置有第四单向阀,所述第四单向阀为检测支管至负压传感器方向单通,第四单向阀用于防止负压传感器一端的气流倒流入第一负压管内。
CN201821848036.5U 2018-11-11 2018-11-11 一种双工模式的负压装置 Active CN20918769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848036.5U CN209187695U (zh) 2018-11-11 2018-11-11 一种双工模式的负压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848036.5U CN209187695U (zh) 2018-11-11 2018-11-11 一种双工模式的负压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187695U true CN209187695U (zh) 2019-08-02

Family

ID=6741107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1848036.5U Active CN209187695U (zh) 2018-11-11 2018-11-11 一种双工模式的负压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9187695U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507869A (zh) * 2019-09-19 2019-11-29 刘正岭 一种便携式中医用儿科呼吸道吸痰器
CN111282048A (zh) * 2020-03-03 2020-06-16 四川省第四人民医院 自动吸引管
CN111472969A (zh) * 2020-05-26 2020-07-31 林喜彬 具有性能衰减预警的真空泵及其在加油机中的应用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507869A (zh) * 2019-09-19 2019-11-29 刘正岭 一种便携式中医用儿科呼吸道吸痰器
CN111282048A (zh) * 2020-03-03 2020-06-16 四川省第四人民医院 自动吸引管
CN111472969A (zh) * 2020-05-26 2020-07-31 林喜彬 具有性能衰减预警的真空泵及其在加油机中的应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9187695U (zh) 一种双工模式的负压装置
CN207152827U (zh) 一种儿科医生用儿科负压洗胃装置
CN207871196U (zh) 一次性使用胸腔引流装置
WO2004108184A3 (en) Breast pump system
CN206120816U (zh) 一种胸外科用引流装置
CN105107032A (zh) 一种带反馈的封闭式负压引流装置
CN203989397U (zh) 一种用于人工气道的两用密闭吸痰管
CN112755353B (zh) 气管插管通气时的气道管理方法及气道管理***和呼吸机
CN205084067U (zh) 一种带反馈的封闭式负压引流装置
CN111939411A (zh) 具有气管插管通气时监视判别气道密封漏气的***及方法
CN101194824B (zh) 智能型内窥镜
CN201131731Y (zh) 智能型内窥镜
CN109125871A (zh) 自动声控调节气囊气压的气管插管装置
CN204972604U (zh) 一种气管插管导管
CN212817368U (zh) 一种多功能可调节负压吸引装置
CN207253558U (zh) 一种带有吸痰腔的气管套管
CN209611917U (zh) 一种气管导管套囊压力监测和控制***
CN201643089U (zh) 一种负压引流装置
CN209347732U (zh) 一种医疗废液收集筒
CN204618974U (zh) 一种胸腔引流装置
CN206239790U (zh) 一种双向空针
CN202409240U (zh) 一种直肠***用***袋
CN204972399U (zh) 一种用于骨髓炎治疗的封闭冲洗引流装置
CN216365102U (zh) 一种粪便采集器
CN213589300U (zh) 一种负压拔罐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