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105900U - 一种奶牛颈夹 - Google Patents

一种奶牛颈夹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105900U
CN209105900U CN201821819885.8U CN201821819885U CN209105900U CN 209105900 U CN209105900 U CN 209105900U CN 201821819885 U CN201821819885 U CN 201821819885U CN 209105900 U CN209105900 U CN 20910590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pport bar
fixed
bar
hole
lower suppor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1819885.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庄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nda Animal Health Supervision Institute
Original Assignee
Anda Animal Health Supervision Institute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nda Animal Health Supervision Institute filed Critical Anda Animal Health Supervision Institute
Priority to CN201821819885.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910590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10590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105900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Mutual Connection Of Rods And Tubes (AREA)

Abstract

一种奶牛颈夹,涉及一种畜牧用颈夹。本实用新型是要解决现有的牛颈夹的奶牛颈部入口无法根据奶牛的大小而调整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奶牛颈夹上支撑杆的一侧设置多个第一通孔,下支撑杆的一侧设置多个第二通孔,移动竖杆的两端分别设置一个通孔;移动竖杆的两端分别通过两个螺钉与支撑杆的第一通孔和下支撑杆的第二通孔固定在两个支撑杆的内滑道中;活动限位器与固定限位杆12相对的两个面之间固定一根弹力绳。本实用新型的奶牛颈夹的奶牛颈部入口可以根据奶牛的大小而调整,在实际应用时较灵活。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弹力绳使得使得在未使用的自然条件下活动限位器14被弹力绳牵引能够自然呈竖直状态方便下次的使用。

Description

一种奶牛颈夹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畜牧用颈夹。
背景技术
在畜牧奶牛饲喂过程中,牛颈夹是一种安装于生活区域和饮食区域之间的围栏上的装置,其主要是通过对奶牛的颈部进行固定以便于对奶牛进行近距离观察、定量定时饲喂以及辅助完成采血、灌药和挤奶等过程。
现有的牛颈夹的奶牛颈部入口无法根据奶牛的大小而调整,在实际应用时很受限制。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是要解决现有的牛颈夹的奶牛颈部入口无法根据奶牛的大小而调整的技术问题,而提供一种奶牛颈夹。
本实用新型的奶牛颈夹是由上支撑杆1、下支撑杆2、移动竖杆3、固定竖杆4、伸缩杆5、螺钉6、水平支杆7、竖直支杆8、转轴9、空心圆环10、把手11、固定限位杆12、弹力绳13、活动限位器14和通槽形铅块15组成;
上支撑杆1和下支撑杆2平行设置且上支撑杆1在下支撑杆2的正上方,上支撑杆1和下支撑杆2均设置内滑道,上支撑杆1的内滑道和下支撑杆2的内滑道的开口方向相对,上支撑杆1的一侧设置多个第一通孔1-1,上支撑杆1的中部设置一个第三通孔1-2,下支撑杆2的一侧设置多个第二通孔2-1,第一通孔1-1在第二通孔2-1的正上方,第一通孔1-1和第二通孔2-1的开口方向均为水平方向;移动竖杆3的两端分别设置一个通孔;固定竖杆4垂直固定在上支撑杆1和下支撑杆2之间且靠近上支撑杆1和下支撑杆2的一端,移动竖杆3垂直固定在上支撑杆1和下支撑杆2之间且靠近上支撑杆1和下支撑杆2的另一端,移动竖杆3的两端分别通过两个螺钉6与支撑杆1的第一通孔1-1和下支撑杆2的第二通孔2-1固定在两个支撑杆的内滑道中;固定竖杆4的中部向着移动竖杆3的方向水平固定水平支杆7,水平支杆7远离固定竖杆4的一端铰接伸缩杆5,伸缩杆5的上端与通槽形铅块15的封闭端固定,上支撑杆1在通槽形铅块15的通槽内且与通槽为滑动连接;
上支撑杆1的上端面两侧分别设置一个竖直支杆8,每个竖直支杆8的上端面设置一个空心圆环10,转轴9设置在两个空心圆环10中且转轴9与空心圆环10为滚动连接,转轴9的一端设置把手11;固定限位杆12固定在转轴9的中部,活动限位器14转动连接在转轴9的中部,活动限位器14设置在靠近水平支杆7的一侧,固定限位杆12为一个长方体,固定限位杆12与转轴9的轴向垂直;活动限位器14的下端面为弧形面,其余的面为平面;活动限位器14与固定限位杆12相对的两个面平行,活动限位器14与固定限位杆12相对的两个面之间固定一根弹力绳13。
本实用新型的奶牛颈夹的使用方法如下:本实用新型的通槽形铅块15由于密度较大,会比伸缩杆5沉,在未使用的自然条件下通槽形铅块15向水平支杆7的一侧倾倒(见图1),根据不同的奶牛的大小通过第一通孔1-1和第二通孔2-1调节移动竖杆3的位置,调整伸缩杆5的长度使得在未使用的自然条件下伸缩杆5的下端能够卡在移动竖杆3上(见图1),这样设计使得奶牛的头部入口区域A(见图1)形成较大区域;通过把手11旋转转轴9将活动限位器14与固定限位杆12旋转至前端,由于活动限位器14与固定限位杆12相对的两个面之间固定一根弹力绳13使得在未使用的自然条件下活动限位器14被弹力绳13牵引能够自然呈竖直状态(如图1),将奶牛的头部进入到区域A中,奶牛在低头吃食物的过程中低下头会带动伸缩杆5向下转动,通槽形铅块15上升会接触活动限位器14的下端弧形面带动活动限位器14顺时针转动(见图2),活动限位器14旋转至通槽形铅块15竖直时通槽形铅块15进入到活动限位器14与固定限位杆12中间的区域,手动将活动限位器14继续沿顺时针旋转至自然状态(如图3),通槽形铅块15被固定在活动限位器14与固定限位杆12中间,奶牛无法将头部退出,将牛奶的鼻子通过绳子绑在上支撑杆1的第三通孔1-2中对奶牛进行再次固定。
本实用新型的奶牛颈夹的奶牛颈部入口可以根据奶牛的大小而调整,在实际应用时较灵活。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弹力绳13使得使得在未使用的自然条件下活动限位器14被弹力绳13牵引能够自然呈竖直状态方便下次的使用。
附图说明
图1为具体实施方式一的奶牛颈夹在未使用的自然条件下的示意图;
图2为具体实施方式一的奶牛颈夹在通槽形铅块15旋转过程中的示意图;
图3为具体实施方式一的奶牛颈夹在通槽形铅块15呈竖直状态下的示意图;
图4为图3中伸缩杆5和通槽形铅块15的左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具体实施方式一:本实施方式为一种奶牛颈夹,如图1-图4所示,具体是由上支撑杆1、下支撑杆2、移动竖杆3、固定竖杆4、伸缩杆5、螺钉6、水平支杆7、竖直支杆8、转轴9、空心圆环10、把手11、固定限位杆12、弹力绳13、活动限位器14和通槽形铅块15组成;
上支撑杆1和下支撑杆2平行设置且上支撑杆1在下支撑杆2的正上方,上支撑杆1和下支撑杆2均设置内滑道,上支撑杆1的内滑道和下支撑杆2的内滑道的开口方向相对,上支撑杆1的一侧设置多个第一通孔1-1,上支撑杆1的中部设置一个第三通孔1-2,下支撑杆2的一侧设置多个第二通孔2-1,第一通孔1-1在第二通孔2-1的正上方,第一通孔1-1和第二通孔2-1的开口方向均为水平方向;移动竖杆3的两端分别设置一个通孔;固定竖杆4垂直固定在上支撑杆1和下支撑杆2之间且靠近上支撑杆1和下支撑杆2的一端,移动竖杆3垂直固定在上支撑杆1和下支撑杆2之间且靠近上支撑杆1和下支撑杆2的另一端,移动竖杆3的两端分别通过两个螺钉6与支撑杆1的第一通孔1-1和下支撑杆2的第二通孔2-1固定在两个支撑杆的内滑道中;固定竖杆4的中部向着移动竖杆3的方向水平固定水平支杆7,水平支杆7远离固定竖杆4的一端铰接伸缩杆5,伸缩杆5的上端与通槽形铅块15的封闭端固定,上支撑杆1在通槽形铅块15的通槽内且与通槽为滑动连接;
上支撑杆1的上端面两侧分别设置一个竖直支杆8,每个竖直支杆8的上端面设置一个空心圆环10,转轴9设置在两个空心圆环10中且转轴9与空心圆环10为滚动连接,转轴9的一端设置把手11;固定限位杆12固定在转轴9的中部,活动限位器14转动连接在转轴9的中部,活动限位器14设置在靠近水平支杆7的一侧,固定限位杆12为一个长方体,固定限位杆12与转轴9的轴向垂直;活动限位器14的下端面为弧形面,其余的面为平面;活动限位器14与固定限位杆12相对的两个面平行,活动限位器14与固定限位杆12相对的两个面之间固定一根弹力绳13。
本实施方式的奶牛颈夹的使用方法如下:本实施方式的通槽形铅块15由于密度较大,会比伸缩杆5沉,在未使用的自然条件下通槽形铅块15向水平支杆7的一侧倾倒(见图1),根据不同的奶牛的大小通过第一通孔1-1和第二通孔2-1调节移动竖杆3的位置,调整伸缩杆5的长度使得在未使用的自然条件下伸缩杆5的下端能够卡在移动竖杆3上(见图1),这样设计使得奶牛的头部入口区域A(见图1)形成较大区域;通过把手11旋转转轴9将活动限位器14与固定限位杆12旋转至前端,由于活动限位器14与固定限位杆12相对的两个面之间固定一根弹力绳13使得在未使用的自然条件下活动限位器14被弹力绳13牵引能够自然呈竖直状态(如图1),将奶牛的头部进入到区域A中,奶牛在低头吃食物的过程中低下头会带动伸缩杆5向下转动,通槽形铅块15上升会接触活动限位器14的下端弧形面带动活动限位器14顺时针转动(见图2),活动限位器14旋转至通槽形铅块15竖直时通槽形铅块15进入到活动限位器14与固定限位杆12中间的区域,手动将活动限位器14继续沿顺时针旋转至自然状态(如图3),通槽形铅块15被固定在活动限位器14与固定限位杆12中间,奶牛无法将头部退出,将牛奶的鼻子通过绳子绑在上支撑杆1的第三通孔1-2中对奶牛进行再次固定。
本实施方式的奶牛颈夹的奶牛颈部入口可以根据奶牛的大小而调整,在实际应用时较灵活。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弹力绳13使得使得在未使用的自然条件下活动限位器14被弹力绳13牵引能够自然呈竖直状态方便下次的使用。
具体实施方式二:本实施方式与具体实施方式一不同的是:所述的伸缩杆5为塑料杆。其他与具体实施方式一相同。
具体实施方式三:本实施方式与具体实施方式一或二不同的是:所述的弹力绳13为橡皮筋。其他与具体实施方式一或二相同。
具体实施方式四:本实施方式与具体实施方式一至三之一不同的是:所述的螺钉6为圆头螺钉。其他与具体实施方式一至三之一相同。
具体实施方式五:本实施方式与具体实施方式四不同的是:所述的第一通孔1-1为圆孔。其他与具体实施方式四相同。
用以下试验对本实用新型进行验证:
试验一:本试验为一种奶牛颈夹,如图1-图4所示,具体是由上支撑杆1、下支撑杆2、移动竖杆3、固定竖杆4、伸缩杆5、螺钉6、水平支杆7、竖直支杆8、转轴9、空心圆环10、把手11、固定限位杆12、弹力绳13、活动限位器14和通槽形铅块15组成;
上支撑杆1和下支撑杆2平行设置且上支撑杆1在下支撑杆2的正上方,上支撑杆1和下支撑杆2均设置内滑道,上支撑杆1的内滑道和下支撑杆2的内滑道的开口方向相对,上支撑杆1的一侧设置多个第一通孔1-1,上支撑杆1的中部设置一个第三通孔1-2,下支撑杆2的一侧设置多个第二通孔2-1,第一通孔1-1在第二通孔2-1的正上方,第一通孔1-1和第二通孔2-1的开口方向均为水平方向;移动竖杆3的两端分别设置一个通孔;固定竖杆4垂直固定在上支撑杆1和下支撑杆2之间且靠近上支撑杆1和下支撑杆2的一端,移动竖杆3垂直固定在上支撑杆1和下支撑杆2之间且靠近上支撑杆1和下支撑杆2的另一端,移动竖杆3的两端分别通过两个螺钉6与支撑杆1的第一通孔1-1和下支撑杆2的第二通孔2-1固定在两个支撑杆的内滑道中;固定竖杆4的中部向着移动竖杆3的方向水平固定水平支杆7,水平支杆7远离固定竖杆4的一端铰接伸缩杆5,伸缩杆5的上端与通槽形铅块15的封闭端固定,上支撑杆1在通槽形铅块15的通槽内且与通槽为滑动连接;
上支撑杆1的上端面两侧分别设置一个竖直支杆8,每个竖直支杆8的上端面设置一个空心圆环10,转轴9设置在两个空心圆环10中且转轴9与空心圆环10为滚动连接,转轴9的一端设置把手11;固定限位杆12固定在转轴9的中部,活动限位器14转动连接在转轴9的中部,活动限位器14设置在靠近水平支杆7的一侧,固定限位杆12为一个长方体,固定限位杆12与转轴9的轴向垂直;活动限位器14的下端面为弧形面,其余的面为平面;活动限位器14与固定限位杆12相对的两个面平行,活动限位器14与固定限位杆12相对的两个面之间固定一根弹力绳13。
本试验的奶牛颈夹的使用方法如下:本试验的通槽形铅块15由于密度较大,会比伸缩杆5沉,在未使用的自然条件下通槽形铅块15向水平支杆7的一侧倾倒(见图1),根据不同的奶牛的大小通过第一通孔1-1和第二通孔2-1调节移动竖杆3的位置,调整伸缩杆5的长度使得在未使用的自然条件下伸缩杆5的下端能够卡在移动竖杆3上(见图1),这样设计使得奶牛的头部入口区域A(见图1)形成较大区域;通过把手11旋转转轴9将活动限位器14与固定限位杆12旋转至前端,由于活动限位器14与固定限位杆12相对的两个面之间固定一根弹力绳13使得在未使用的自然条件下活动限位器14被弹力绳13牵引能够自然呈竖直状态(如图1),将奶牛的头部进入到区域A中,奶牛在低头吃食物的过程中低下头会带动伸缩杆5向下转动,通槽形铅块15上升会接触活动限位器14的下端弧形面带动活动限位器14顺时针转动(见图2),活动限位器14旋转至通槽形铅块15竖直时通槽形铅块15进入到活动限位器14与固定限位杆12中间的区域,手动将活动限位器14继续沿顺时针旋转至自然状态(如图3),通槽形铅块15被固定在活动限位器14与固定限位杆12中间,奶牛无法将头部退出,将牛奶的鼻子通过绳子绑在上支撑杆1的第三通孔1-2中对奶牛进行再次固定。
本试验的奶牛颈夹的奶牛颈部入口可以根据奶牛的大小而调整,在实际应用时较灵活。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弹力绳13使得使得在未使用的自然条件下活动限位器14被弹力绳13牵引能够自然呈竖直状态方便下次的使用。

Claims (5)

1.一种奶牛颈夹,其特征在于奶牛颈夹是由上支撑杆(1)、下支撑杆(2)、移动竖杆(3)、固定竖杆(4)、伸缩杆(5)、螺钉(6)、水平支杆(7)、竖直支杆(8)、转轴(9)、空心圆环(10)、把手(11)、固定限位杆(12)、弹力绳(13)、活动限位器(14)和通槽形铅块(15)组成;
上支撑杆(1)和下支撑杆(2)平行设置且上支撑杆(1)在下支撑杆(2)的正上方,上支撑杆(1)和下支撑杆(2)均设置内滑道,上支撑杆(1)的内滑道和下支撑杆(2)的内滑道的开口方向相对,上支撑杆(1)的一侧设置多个第一通孔(1-1),上支撑杆(1)的中部设置一个第三通孔(1-2),下支撑杆(2)的一侧设置多个第二通孔(2-1),第一通孔(1-1)在第二通孔(2-1)的正上方,第一通孔(1-1)和第二通孔(2-1)的开口方向均为水平方向;移动竖杆(3)的两端分别设置一个通孔;固定竖杆(4)垂直固定在上支撑杆(1)和下支撑杆(2)之间且靠近上支撑杆(1)和下支撑杆(2)的一端,移动竖杆(3)垂直固定在上支撑杆(1)和下支撑杆(2)之间且靠近上支撑杆(1)和下支撑杆(2)的另一端,移动竖杆(3)的两端分别通过两个螺钉(6)与支撑杆(1)的第一通孔(1-1)和下支撑杆(2)的第二通孔(2-1)固定在两个支撑杆的内滑道中;固定竖杆(4)的中部向着移动竖杆(3)的方向水平固定水平支杆(7),水平支杆(7)远离固定竖杆(4)的一端铰接伸缩杆(5),伸缩杆(5)的上端与通槽形铅块(15)的封闭端固定,上支撑杆(1)在通槽形铅块(15)的通槽内且与通槽为滑动连接;
上支撑杆(1)的上端面两侧分别设置一个竖直支杆(8),每个竖直支杆(8)的上端面设置一个空心圆环(10),转轴(9)设置在两个空心圆环(10)中且转轴(9)与空心圆环(10)为滚动连接,转轴(9)的一端设置把手(11);固定限位杆(12)固定在转轴(9)的中部,活动限位器(14)转动连接在转轴(9)的中部,活动限位器(14)设置在靠近水平支杆(7)的一侧,固定限位杆(12)为一个长方体,固定限位杆(12)与转轴(9)的轴向垂直;活动限位器(14)的下端面为弧形面,其余的面为平面;活动限位器(14)与固定限位杆(12)相对的两个面平行,活动限位器(14)与固定限位杆(12)相对的两个面之间固定一根弹力绳(1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奶牛颈夹,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伸缩杆(5)为塑料杆。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奶牛颈夹,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弹力绳(13)为橡皮筋。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奶牛颈夹,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螺钉(6)为圆头螺钉。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奶牛颈夹,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通孔(1-1)为圆孔。
CN201821819885.8U 2018-11-06 2018-11-06 一种奶牛颈夹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910590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819885.8U CN209105900U (zh) 2018-11-06 2018-11-06 一种奶牛颈夹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819885.8U CN209105900U (zh) 2018-11-06 2018-11-06 一种奶牛颈夹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105900U true CN209105900U (zh) 2019-07-16

Family

ID=6720391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1819885.8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9105900U (zh) 2018-11-06 2018-11-06 一种奶牛颈夹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9105900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039706A (zh) * 2022-07-20 2022-09-13 光明牧业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牛场的颈夹装置及***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039706A (zh) * 2022-07-20 2022-09-13 光明牧业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牛场的颈夹装置及***
CN115039706B (zh) * 2022-07-20 2023-11-21 光明牧业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牛场的颈夹装置及***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5865147U (zh) 一种可视旋转伸缩摘果器
CN209105900U (zh) 一种奶牛颈夹
CN204521035U (zh) 大操作面积清醒实验大鼠固定装置
CN204501481U (zh) 一种可调大小的离体眼球固定装置
CN203897019U (zh) 一种生猪饲养运动设施
CN207185869U (zh) 一种畜牧业用青草切割设备
CN203815656U (zh) 牛用头部保定架
CN206653684U (zh) 鸡胸肉宠物食品制作设备
CN212971171U (zh) 一种畜牧业检疫用固定装置
CN107155954A (zh) 一种便于取出蜂蜜的养蜂一体结构
CN209437412U (zh) 猪固定装置
CN109925668A (zh) 一种腿部训练装置
CN113303243A (zh) 一种畜牧用牛角尖切割装置
CN206933005U (zh) 自动取出蜂蜜的新型养蜂设备
CN208659621U (zh) 一种畜牧兽医用***固定装置
CN105191874A (zh) 一种可筛式自动集鱼捕捞装置
CN212436447U (zh) 一种牧草晾晒装置
CN108770730B (zh) 一种养鸡场养殖中使用的捕捉装置
CN106577569B (zh) 一种便捷型龟鳖捕捉装置
CN218571155U (zh) 一种实验动物快捷固定架
CN215957686U (zh) 一种畜牧医用动物固定工作台
CN108617752A (zh) 一种鸡鸭宰杀器
CN216906366U (zh) 一种畜牧养殖清料口支撑装置
CN112021198B (zh) 一种畜牧动物固定装置
CN209048343U (zh) 一种兽医用固定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90716

Termination date: 2020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