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059548U - 人工踝关节假体组件 - Google Patents

人工踝关节假体组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059548U
CN209059548U CN201821378161.4U CN201821378161U CN209059548U CN 209059548 U CN209059548 U CN 209059548U CN 201821378161 U CN201821378161 U CN 201821378161U CN 209059548 U CN209059548 U CN 20905954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rcwall face
recess
outside
astragalus
interi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1378161.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赵大航
马昕
王少白
王旭
范云平
黄加张
黄迪超
张弓晧
张超
陈立
王晨
耿翔
郑卜纵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Sanyou Medical Co ltd
Wang Shaobai
Huashan Hospital of Fudan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Sanyou Medical Equipment Ltd By Share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Sanyou Medical Equipment Ltd By Share Ltd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Sanyou Medical Equipment Ltd By Share Ltd
Priority to CN201821378161.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905954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05954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05954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Prosthes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人工踝关节假体组件,包括:距骨植入件、胫骨组件和内衬块;距骨假体本体的内侧部包括相连接的内侧前部和内侧后部,外侧部包括相连接的外侧前部和外侧后部;内侧后顶圆弧面的半径大于内侧前顶圆弧面的半径;内侧后顶圆弧面的半径大于外侧前顶圆弧面的半径;内侧后顶圆弧面的半径大于外侧后顶圆弧面的半径;内弧形凹陷部的曲率半径等于内侧后顶圆弧面的半径,外弧形凹陷部的曲率半径等于外侧后顶圆弧面的半径;内弧形凹陷部的外侧壁与外弧形凹陷部的内侧壁相交处形成底部凸出边沿;内衬块的底部凸出边沿***距骨顶部凹缝中;衬块顶面与胫骨组件连接。本实用新型的人工踝关节假体组件用于在踝关节置换手术中。

Description

人工踝关节假体组件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用假体结构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人工踝关节假体组件。
背景技术
踝关节,由胫、腓骨下端的关节面与距骨滑车构成,故又名距骨小腿关节。胫骨的下关节面及内、外踝关节面共同形成的关节窝,容纳距骨滑车,由于滑车关节面前宽后窄,当足背屈时,较宽的前部进入窝内,关节稳定;但在跖屈时,如走下坡路时滑车较窄的后部进入窝内,踝关节松动且能作侧方运动,此时踝关节容易发生扭伤,其中以内翻损伤最多见,因为外踝比内踝长而低,可阻止距骨过度外翻。
距骨是人体第二大跗骨,其对于踝关节功能和生物力学至关重要。研究表明距骨内外侧穹隆曲率是非对称的,并且内外侧穹隆各自前方和后方的曲率也并非一致。目前胫骨组件的胫骨假体的横截面的形状多为斜长方形,梯形或者椭圆形。
如何设计一种符合亚洲人踝关节结构的人工踝关节假体组件是本领域技术人员需要解决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以上所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实用新型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人工踝关节假体组件。
为实现上述目的及其他相关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人工踝关节假体组件,包括:距骨植入件、胫骨组件和内衬块;所述距骨植入件,用于安装在跟骨上,所述距骨植入件的内侧与所述距骨植入件的外侧相比,所述距骨植入件的内侧较靠近胫骨,所述距骨植入件的前侧与所述距骨植入件的后侧相比,所述距骨植入件的前侧较靠近脚趾;所述距骨植入件包括:距骨假体本体,所述距骨假体本体的底面上具有支撑平面;所述距骨假体本体包括相连接的内侧部和外侧部;所述内侧部包括相连接的内侧前部和内侧后部,所述外侧部包括相连接的外侧前部和外侧后部;所述内侧前部的顶面为内侧前顶圆弧面,所述内侧后部的顶面为内侧后顶圆弧面;所述内侧前顶圆弧面与所述内侧后顶圆弧面相切;所述内侧前顶圆弧面和所述内侧后顶圆弧面均为沿着从内向外的方向,向下凹陷;所述外侧前部的顶面为外侧前顶圆弧面,所述外侧后部的顶面为外侧后顶圆弧面;所述外侧前顶圆弧面与所述外侧后顶圆弧面相切;所述外侧前顶圆弧面和所述外侧后顶圆弧面均为沿着从外向内的方向,向下凹陷;所述内侧前部的外侧面与所述外侧前部的内侧面连接且共面,所述内侧后部的外侧面与所述外侧后部的内侧面连接且共面;所述内侧前部与所述外侧前部的连接处的顶部形成前侧凹陷缝,所述内侧后部与所述外侧后部的连接处的顶部形成后侧凹陷缝;所述前侧凹陷缝与所述后侧凹陷缝连接,形成距骨顶部凹缝;所述内侧前顶圆弧面与所述内侧后顶圆弧面相切处的最高点与所述支撑平面之间的距离为内侧最高切点高度;所述外侧前顶圆弧面与所述外侧后顶圆弧面相切处的最高点与所述支撑平面之间的距离为外侧最高切点高度;所述内侧最高切点高度大于所述外侧最高切点高度;所述内侧后顶圆弧面的半径大于所述内侧前顶圆弧面的半径;所述内侧后顶圆弧面的半径大于所述外侧前顶圆弧面的半径;所述内侧后顶圆弧面的半径大于所述外侧后顶圆弧面的半径;所述内衬块具有相对设置的衬块顶面和衬块底面;所述内衬块的衬块底面与所述距骨假体本体的顶部接触,沿着所述内衬块的内外方向,在所述内衬块的衬块底面上设有内弧形凹陷部和外弧形凹陷部;所述内弧形凹陷部的曲率半径等于所述内侧后顶圆弧面的半径,所述外弧形凹陷部的曲率半径等于所述外侧后顶圆弧面的半径;所述内弧形凹陷部的外侧壁与所述外弧形凹陷部的内侧壁相交处形成底部凸出边沿;所述内衬块的底部凸出边沿***所述距骨顶部凹缝中,且可沿所述距骨顶部凹缝移动;所述衬块顶面与所述胫骨组件连接,所述胫骨组件用于安装在胫骨的底部。
优选地,所述内衬块的前侧面和所述内衬块的后侧面均为圆弧面;所述内衬块的内侧面与所述内衬块的外侧面为相互平行的平面。
优选地,所述外侧前顶圆弧面的半径小于等于所述外侧后顶圆弧面的半径,所述内侧前顶圆弧面的半径小于等于所述外侧前顶圆弧面的半径。
进一步地,平行于所述距骨假体本体的内外方向且垂直于所述支撑平面的前部任意平面为前部竖向面;任意一个所述前部竖向面与所述内侧前部的外侧面相交的交线为前部相交线;沿着所述距骨假体本体的内外方向,所述前部相交线与所述内侧前部的内侧面之间的距离为所述内侧前部的宽度,所述前部相交线与所述外侧前部的外侧面之间的距离为所述外侧前部的宽度;沿着所述距骨假体本体的前后方向,所述内侧前部的宽度和所述外侧前部的宽度均为依次减小,在同一前部竖向面上,所述内侧前部的宽度大于所述外侧前部的宽度;平行于所述距骨假体本体的内外方向且垂直于所述支撑平面的后部任意平面为后部竖向面;任意一个所述后部竖向面与所述内侧后部的外侧面相交的交线为后部相交线;沿着所述距骨假体本体的内外方向,所述后部相交线与所述内侧后部的内侧面之间的距离为所述内侧后部的宽度,所述后部相交线与所述外侧后部的外侧面之间的距离为所述外侧后部的宽度;沿着所述距骨假体本体的前后方向,所述内侧后部的宽度和所述外侧后部的宽度均为依次减小,在同一后部竖向面上,所述内侧后部的宽度大于所述外侧后部的宽度。
进一步地,所述内侧前部的前侧边为向后凹陷的圆弧线;所述内侧后部的后侧边为向前凹陷的圆弧线;所述外侧前部的前侧边为向后凹陷的圆弧线;所述外侧后部的后侧边为向前凹陷的圆弧线。
更进一步地,所述内侧前顶圆弧面与所述内侧前部的内侧面相交处设有第一内侧前圆角部;所述第一内侧前圆角部的前侧边为圆弧边;所述内侧后顶圆弧面与所述内侧后部的内侧面相交处设有第一内侧后圆角部;所述第一内侧后圆角部的后侧边为圆弧边;所述外侧前顶圆弧面与所述外侧前部的外侧面相交处设有第一外侧前圆角部;所述第一外侧前圆角部的前侧边为圆弧边;所述外侧后顶圆弧面与所述外侧后部的外侧面相交处设有第一外侧后圆角部;所述第一外侧后圆角部的后侧边为圆弧边。
再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内侧前圆角部的前侧边与所述内侧前部的前侧边相切;所述第一内侧后圆角部的后侧边与所述内侧后部的后侧边相切;所述第一外侧前圆角部的前侧边与所述外侧前部的前侧边相切;所述第一外侧后圆角部的后侧边与所述外侧后部的后侧边相切。
更进一步地,所述距骨假体本体的底面上还具有凹口,所述凹口贯通至所述距骨假体本体的内侧和外侧。
再进一步地,所述凹口的横截面为梯形截面;所述凹口具有相对的前斜面和后斜面,所述前斜面处于所述后斜面的前侧,所述前斜面与所述后斜面之间连接上底面,所述上底面与所述支撑平面平行。
更进一步地,所述距骨假体本体上设有内锚定件和外锚定件,所述内锚定件和所述外锚定件均安装于所述前斜面上,所述内锚定件处于所述内侧前部,所述外锚定件处于所述外侧前部。
优选地,所述胫骨组件,包括:胫骨假体和与所述胫骨假体连接的胫骨连接部;所述胫骨假体为板体,所述胫骨假体具有板体顶面、板体底面和处于所述板体顶面和所述板体底面之间的板体周向侧面,所述板体顶面与所述胫骨连接部连接,所述板体顶面与所述板体底面相互平行且形状相同,所述板体周向侧面是沿着所述板体顶面的轮廓形成;所述板体周向侧面包括依次连接的前侧弧形面、凹陷弧形面、后侧弧形面和竖直侧面,所述前侧弧形面与所述后侧弧形面相对设置,所述凹陷弧形面与所述竖直侧面相对设置;所述前侧弧形面和所述后侧弧形面为向外凸起,所述凹陷弧形面为向内凹陷,所述竖直侧面为垂直于所述板体底面的平面;所述衬块顶面与所述板体底面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前侧弧形面与所述凹陷弧形面之间通过前凹陷侧弧形面连接,且所述前侧弧形面和所述凹陷弧形面均与所述前凹陷侧弧形面相切;所述后侧弧形面与所述凹陷弧形面之间通过后凹陷侧弧形面连接,且所述后侧弧形面和所述凹陷弧形面均与所述后凹陷侧弧形面相切;所述竖直侧面与所述后侧弧形面之间通过后竖直侧弧形面连接,且所述竖直侧面和所述后侧弧形面均与所述后竖直侧弧形面相切;所述前侧弧形面与所述竖直侧面之间通过前竖直侧弧形面连接,且所述前侧弧形面和所述竖直侧面均与所述前竖直侧弧形面相切;沿着与所述竖直侧面平行的方向,所述前侧弧形面与所述前竖直侧弧形面的相切处处于所述前侧弧形面与所述前凹陷侧弧形面的相切处的前方,所述后侧弧形面与所述后竖直侧弧形面的相切处处于所述后侧弧形面与所述后凹陷侧弧形面的相切处的前方;沿着与所述竖直侧面垂直的方向,所述后侧弧形面与所述后凹陷侧弧形面的相切处相较于所述前侧弧形面与所述前凹陷侧弧形面的相切处,所述后侧弧形面与所述后凹陷侧弧形面的相切处较靠近所述竖直侧面。
更进一步地,沿着与所述竖直侧面垂直的方向,所述凹陷弧形面与所述后凹陷侧弧形面的相切处相较于所述前凹陷侧弧形面与所述凹陷弧形面的相切处,所述凹陷弧形面与所述后凹陷侧弧形面的相切处,所述凹陷弧形面与所述后凹陷侧弧形面的相切处较靠近所述竖直侧面。
进一步地,所述胫骨连接部为多个柱状体,所有所述柱状体相对于所述板体顶面为倾斜设置,所有所述柱状体的倾斜方向相同。
进一步地,所述板体底面上设有凸条;所述内衬块的衬块顶面为平面,所述内衬块的衬块顶面上设有供所述凸条卡入的卡槽。
如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距骨植入件以及人工踝关节假体组件,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的距骨植入件的距骨假体本体符合亚洲人踝关节距骨穹隆面的解剖学特点,距骨假体本体的内侧最高切点高度大于外侧最高切点高度,这就符合距骨内外侧穹隆最高点不对称的解剖学特点;由于内侧后顶圆弧面的半径大于内侧前顶圆弧面的半径;内侧后顶圆弧面的半径大于外侧前顶圆弧面的半径;内侧后顶圆弧面的半径大于外侧后顶圆弧面的半径,该结构更符合亚洲人踝关节距骨穹隆面的解剖学特点;
2)内侧前顶圆弧面与内侧后顶圆弧面相切,外侧前顶圆弧面与外侧后顶圆弧面相切;各个圆弧面之间采用相切位置过渡的结构,避免了曲率的变化对于关节运动的影响;
3)由于内弧形凹陷部的曲率半径等于内侧后顶圆弧面的半径,外弧形凹陷部的曲率半径等于外侧后顶圆弧面的半径;内弧形凹陷部的外侧壁与外弧形凹陷部的内侧壁相交处形成底部凸出边沿;内衬块的底部凸出边沿***距骨顶部凹缝中,且可沿距骨顶部凹缝移动;该结构使得内衬块在距骨假体本体的顶部相对移动的过程中,能够模拟出踝关节运动的过程;
4)本实用新型的人工踝关节假体组件符合亚洲人的踝关节的距骨解剖特点,能够避免踝关节置换手术后造成踝关节运动学异常。
附图说明
图1显示为本实施例的用于安装在右脚脚踝的人工踝关节假体组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显示为本实施例的用于安装在右脚脚踝的人工踝关节假体组件的外侧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显示为本实施例的用于安装在右脚脚踝的人工踝关节假体组件的内侧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显示为本实施例的用于安装在右脚脚踝的人工踝关节假体组件的距骨植入件的内侧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显示为本实施例的用于安装在右脚脚踝的人工踝关节假体组件的距骨植入件的外侧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6显示为本实施例的人工踝关节假体组件的距骨植入件的主视图。
图7显示为本实施例的人工踝关节假体组件的距骨植入件的后视图。
图8显示为本实施例的人工踝关节假体组件的距骨植入件的左视图。
图9显示为本实施例的人工踝关节假体组件的距骨植入件的右视图。
图10显示为本实施例的人工踝关节假体组件的距骨植入件的俯视图。
图11显示为本实施例的人工踝关节假体组件的距骨植入件的仰视图。
图12显示为本实施例的人工踝关节假体组件的内衬块的底部结构示意图。
图13显示为本实施例的人工踝关节假体组件的内衬块的顶部结构示意图。
图14显示为本实施例的人工踝关节假体组件的胫骨假体的设置凹陷弧形面的一侧的结构示意图。
图15显示为本实施例的人工踝关节假体组件的胫骨假体的板体底面未设置凸条和加强条的结构示意图。
图16显示为本实施例的人工踝关节假体组件的胫骨假体的板体顶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17显示为本实施例的人工踝关节假体组件的胫骨假体的板体底面上未设置凸条和加强条且内衬块未设置卡槽时,人工踝关节假体组件安装于右脚踝关节处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10 跟骨
20 胫骨
30 腓骨
100 距骨假体本体
101 支撑平面
102 凹口
1021 前斜面
1022 后斜面
1023 上底面
110 内侧前部
111 内侧前顶圆弧面
112 内侧前部的内侧面
113 内侧前部的前侧边
114 第一内侧前圆角部
120 内侧后部
121 内侧后顶圆弧面
122 内侧后部的内侧面
123 内侧后部的后侧边
124 第一内侧后圆角部
130 外侧前部
131 外侧前顶圆弧面
132 外侧前部的外侧面
133 外侧前部的前侧边
134 第一外侧前圆角部
140 外侧后部
141 外侧后顶圆弧面
142 外侧后部的外侧面
143 外侧后部的后侧边
144 第一外侧后圆角部
150 前侧凹陷缝
160 后侧凹陷缝
210 内锚定件
220 外锚定件
L1 外前部斜向连线
L2 外后部斜向连线
i 第一外侧前圆角部的前侧面与外侧前部的前侧边
相切的切点
d 第一外侧后圆角部的后侧面与外侧后部的后侧边
相切的切点
a 外侧前顶圆弧面与外侧后顶圆弧面相切处的最高
3100 胫骨假体
3110 板体顶面
3120 板体底面
3121 凸条
3122 内斜面
3123 加强条
3130 板体周向侧面
3131 前侧弧形面
3132 前凹陷侧弧形面
3133 凹陷弧形面
3134 后凹陷侧弧形面
3135 后侧弧形面
3136 后竖直侧弧形面
3137 竖直侧面
3138 前竖直侧弧形面
3141 前侧弧形面与前竖直侧弧形面的相切处
3142 前侧弧形面与前凹陷侧弧形面的相切处
3143 后侧弧形面与后竖直侧弧形面的相切处
3144 后侧弧形面与后凹陷侧弧形面的相切处
3145 前凹陷侧弧形面与凹陷弧形面的相切处
3146 凹陷弧形面与后凹陷侧弧形面的相切处
3200 胫骨连接部
3210 柱状体
400 内衬块
401 内衬块的前侧面
402 内衬块的后侧面
403 内衬块的内侧面
404 内衬块的外侧面
410 衬块顶面
420 衬块底面
421 内弧形凹陷部
422 外弧形凹陷部
423 底部凸出边沿
430 卡槽
431 内斜壁面
441 前部斜面
442 后部斜面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熟悉此技术的人士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其他优点及功效。
请参阅附图。须知,本说明书所附图式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实用新型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技术内容得能涵盖的范围内。同时,本说明书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左”、“右”、“中间”及“一”等的用语,亦仅为便于叙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技术内容下,当亦视为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范畴。
如图1至图17所示,本实施例的人工踝关节假体组件用于安装在右脚脚踝,人工踝关节假体组件包括:距骨植入件、胫骨组件和内衬块400;
距骨植入件,用于安装在跟骨10上,距骨植入件的内侧与距骨植入件的外侧相比,距骨植入件的内侧较靠近胫骨20,距骨植入件的前侧与距骨植入件的后侧相比,距骨植入件的前侧较靠近脚趾;
距骨植入件包括:距骨假体本体100,距骨假体本体100的底面上具有支撑平面101;
距骨假体本体100包括相连接的内侧部和外侧部;内侧部包括相连接的内侧前部110和内侧后部120,外侧部包括相连接的外侧前部130和外侧后部140;
内侧前部110的顶面为内侧前顶圆弧面111,内侧后部120的顶面为内侧后顶圆弧面121;内侧前顶圆弧面111与内侧后顶圆弧面121相切;内侧前顶圆弧面111和内侧后顶圆弧面121均为沿着从内向外的方向,向下凹陷;
外侧前部130的顶面为外侧前顶圆弧面131,外侧后部140的顶面为外侧后顶圆弧面141;外侧前顶圆弧面131与外侧后顶圆弧面141相切;外侧前顶圆弧面131和外侧后顶圆弧面141均为沿着从外向内的方向,向下凹陷;
内侧前部110的外侧面与外侧前部130的内侧面连接且共面,内侧后部120的外侧面与外侧后部140的内侧面连接且共面;内侧前部110与外侧前部130的连接处的顶部形成前侧凹陷缝150,内侧后部120与外侧后部140的连接处的顶部形成后侧凹陷缝160;前侧凹陷缝150与后侧凹陷缝160连接,形成距骨顶部凹缝;
内侧前顶圆弧面111与内侧后顶圆弧面121相切处的最高点与支撑平面101之间的距离为内侧最高切点高度;外侧前顶圆弧面131与外侧后顶圆弧面141相切处的最高点与支撑平面101之间的距离为外侧最高切点高度;内侧最高切点高度大于外侧最高切点高度;
内侧后顶圆弧面121的半径大于内侧前顶圆弧面111的半径;内侧后顶圆弧面121的半径大于外侧前顶圆弧面131的半径;内侧后顶圆弧面121的半径大于外侧后顶圆弧面141的半径;
内衬块400具有相对设置的衬块顶面410和衬块底面420;
内衬块400的衬块底面420与距骨假体本体100的顶部接触,沿着内衬块400的内外方向,在内衬块400的衬块底面420上设有内弧形凹陷部421和外弧形凹陷部422;内弧形凹陷部421的曲率半径等于内侧后顶圆弧面121的半径,外弧形凹陷部422的曲率半径等于外侧后顶圆弧面141的半径;内弧形凹陷部421的外侧壁与外弧形凹陷部422的内侧壁相交处形成底部凸出边沿423;内衬块400的底部凸出边沿423***距骨顶部凹缝中,且可沿距骨顶部凹缝移动;
衬块顶面410与胫骨组件连接,胫骨组件用于安装在胫骨20的底部。
本实用新型的距骨植入件的距骨假体本体100符合亚洲人踝关节距骨穹隆面的解剖学特点,距骨假体本体100的内侧最高切点高度大于外侧最高切点高度,这就符合距骨内外侧穹隆最高点不对称的解剖学特点;由于内侧后顶圆弧面121的半径大于内侧前顶圆弧面111的半径;内侧后顶圆弧面121的半径大于外侧前顶圆弧面131的半径;内侧后顶圆弧面121的半径大于外侧后顶圆弧面141的半径,该结构更符合亚洲人踝关节距骨穹隆面的解剖学特点;
内侧前顶圆弧面111与内侧后顶圆弧面121相切,外侧前顶圆弧面131与外侧后顶圆弧面141相切;各个圆弧面之间采用相切位置过渡的结构,避免了曲率的变化对于关节运动的影响;
对于内侧前顶圆弧面111、外侧前顶圆弧面131、外侧前顶圆弧面131和外侧后顶圆弧面141的半径进行调整,能够符合踝关节运动学的多半径非对称的结构要求;
由于内弧形凹陷部421的曲率半径等于内侧后顶圆弧面121的半径,外弧形凹陷部422的曲率半径等于外侧后顶圆弧面141的半径;内弧形凹陷部421的外侧壁与外弧形凹陷部422的内侧壁相交处形成底部凸出边沿423;内衬块400的底部凸出边沿423***距骨顶部凹缝中,且可沿距骨顶部凹缝移动;该结构使得内衬块400在距骨假体本体的顶部相对移动的过程中,能够模拟出踝关节运动的过程;
本实用新型的距骨植入件符合亚洲人的踝关节的距骨解剖特点,能够避免踝关节置换手术后造成踝关节运动学异常,能够避免距骨植入件下沉或距骨植入件与周围组织发生撞击。
内衬块400的前侧面401和内衬块400的后侧面402均为圆弧面,该结构使得内衬块400在距骨假体本体的顶部相对移动的过程中,不易损伤踝关节周围的肌腱或韧带等软组织;内衬块400的内侧面403与内衬块400的外侧面404为相互平行的平面,该结构便于加工。内衬块400的前侧面401、内衬块400的内侧面403、内衬块400的后侧面402和内衬块400的外侧面404依次连接。
内衬块400的前侧面401与内衬块400的后侧面402的最大距离为32-37mm;内衬块400的内侧面403与内衬块400的外侧面404之间的距离为22-27mm。该结构符合亚洲人踝关节处的结构和尺寸。
内衬块400的衬块顶面410为平面,内衬块400的衬块底面420与内衬块400的衬块顶面410平行设置;内衬块400的前侧具有前部斜面441,内衬块400的后侧具有后部斜面442;前部斜面441向上倾斜设置,前部斜面441的上部连接内衬块400的前侧面401,前部斜面441的下部连接内衬块400的衬块底面420;后部斜面442为倾斜设置,后部斜面442的上部连接内衬块400的后侧面402,后部斜面442的下部连接内衬块400的衬块底面420。
内衬块400的衬块顶面410为平面,内衬块400的衬块底面420与内衬块400的衬块顶面410平行设置,该结构便于加工;内衬块400的衬块顶面410为平面也便于内衬块400的衬块顶面410与胫骨假体3100的板体底面3120连接。
内衬块400的前侧具有前部斜面441,内衬块400的后侧具有后部斜面442;前部斜面441向上倾斜设置,前部斜面441的上部连接内衬块400的前侧面401,前部斜面441的下部连接内衬块400的衬块底面420;后部斜面442为倾斜设置,后部斜面442的上部连接内衬块400的后侧面402,后部斜面442的下部连接内衬块400的衬块底面420。该结构的能够防止内衬块400相对于距骨假体本体出现脱位现象。
本实施例中,前部斜面441相对于衬块底面420的夹角大于等于后部斜面442相对于衬块底面420的夹角;前部斜面441相对于衬块底面420的夹角和后部斜面442相对于衬块底面420的夹角的取值范围均为30°-60°。
以下表格中是三个内衬块400的产品中各个参数的具体数值:
本实施例的距骨植入件,外侧前顶圆弧面131的半径小于等于外侧后顶圆弧面141的半径,内侧前顶圆弧面111的半径小于等于外侧前顶圆弧面131的半径。内侧后顶圆弧面121的半径大于内侧前顶圆弧面111的半径;内侧后顶圆弧面121的半径大于外侧前顶圆弧面131的半径;内侧后顶圆弧面121的半径大于外侧后顶圆弧面141的半径;能够符合踝关节活动过程中距骨所提供的在踝穴中呈现多中心多半径的移动方式。本申请能够模拟出正常踝关节在背屈过程中,正常的胫距关节活动轴由外下向内上方向倾斜;相反在跖屈过程中,正常的胫距关节活动轴由内下向外上方向倾斜。
内侧前顶圆弧面111的半径的取值范围是12-22mm,内侧后顶圆弧面121的半径的取值范围是17-27mm;外侧前顶圆弧面131的半径和外侧后顶圆弧面141的半径的取值范围均为15-25mm。该结构使得距骨植入件所形成的顶面的结构能够更符合亚洲人踝关节距骨穹隆面的解剖学特点。
平行于距骨假体本体100的内外方向且垂直于支撑平面101的任意平面为前部竖向面;任意一个前部竖向面与内侧前部110的外侧面相交的交线为前部相交线;沿着距骨假体本体100的内外方向,前部相交线与内侧前部110的内侧面112之间的距离为内侧前部110的宽度,前部相交线与外侧前部130的外侧面132之间的距离为外侧前部130的宽度;
沿着距骨假体本体100的前后方向,内侧前部110的宽度和外侧前部130的宽度均为依次减小,在同一前部竖向面上,内侧前部110的宽度大于外侧前部130的宽度;
平行于距骨假体本体100的内外方向且垂直于支撑平面101的任意平面为后部竖向面;任意一个后部竖向面与内侧后部120的外侧面相交的交线为后部相交线;沿着距骨假体本体100的内外方向,后部相交线与内侧后部120的内侧面122之间的距离为内侧后部120的宽度,后部相交线与外侧后部140的外侧面142之间的距离为外侧后部140的宽度;
沿着距骨假体本体100的前后方向,内侧后部120的宽度和外侧后部140的宽度均为依次减小,在同一后部竖向面上,内侧后部120的宽度大于外侧后部140的宽度。
沿着距骨假体本体100的前后方向,内侧前部110的宽度和外侧前部130的宽度均为依次减小,在同一前部竖向面上,内侧前部110的宽度大于外侧前部130的宽度;沿着距骨假体本体100的前后方向,内侧后部120的宽度和外侧后部140的宽度均为依次减小,在同一后部竖向面上,内侧后部120的宽度大于外侧后部140的宽度,该结构使得距骨假体本体100在宽度方向上的结构符合亚洲人踝关节距骨的宽度方向的结构。
内侧前部110的内侧面112与内侧后部120的内侧面122共面,外侧前部130的外侧面132与外侧后部140的外侧面142共面,且内侧后部120的外侧面和外侧后部140的外侧面142均与支撑平面101垂直;内侧后部120的内侧面122与外侧后部140的外侧面142,向着距骨假体本体100的后方延伸,形成的夹角的角度A为9°-13°。该结构符合亚洲人踝关节距骨从前侧向着后侧收窄的结构特点和收窄的幅度。
内侧前部110的前侧边113为向后凹陷的圆弧线;内侧后部120的后侧边123为向前凹陷的圆弧线;外侧前部130的前侧边133为向后凹陷的圆弧线;外侧后部140的后侧边143为向前凹陷的圆弧线。该结构符合亚洲人踝关节距骨的前侧和后侧的轮廓结构,能够避免距骨植入件安装在跟骨10上之后,损伤踝关节周围的肌腱或韧带等软组织。
内侧前部110的前侧边113的半径的取值范围是35-40mm;内侧后部120的后侧边123的半径的取值范围是34-39mm;外侧前部130的前侧边133的半径的取值范围是12-17mm;外侧后部140的后侧边143的半径的取值范围是40-45mm。该结构使得距骨植入件的结构更紧凑,更符合亚洲人踝关节距骨的前侧和后侧的轮廓结构。
内侧前顶圆弧面111与内侧前部110的内侧面112相交处设有第一内侧前圆角部114;第一内侧前圆角部114的前侧边为圆弧边;
内侧后顶圆弧面121与内侧后部120的内侧面122相交处设有第一内侧后圆角部124;第一内侧后圆角部124的后侧边为圆弧边;
外侧前顶圆弧面131与外侧前部130的外侧面132相交处设有第一外侧前圆角部134;第一外侧前圆角部134的前侧边为圆弧边;
外侧后顶圆弧面141与外侧后部140的外侧面142相交处设有第一外侧后圆角部144;第一外侧后圆角部144的后侧边为圆弧边。
第一内侧前圆角部114、第一内侧后圆角部124、第一外侧前圆角部134和第一外侧后圆角部144的设置使得距骨植入件的轮廓更为圆滑,避免距骨植入件安装在跟骨10上之后,损伤踝关节周围的肌腱或韧带等软组织。
第一内侧前圆角部114的前侧边的半径的取值范围是1-5mm;第一内侧后圆角部124的后侧面的半径的取值范围是1-5mm;第一外侧前圆角部134的前侧边的半径的取值范围是3-7mm;第一外侧后圆角部144的后侧边的半径的取值范围是2-6mm。该结构使得距骨植入件的结构更紧凑,更符合亚洲人踝关节距骨的轮廓结构。
第一内侧前圆角部114的前侧边与内侧前部110的前侧边113相切;第一内侧后圆角部124的后侧面与内侧后部120的后侧边123相切;第一外侧前圆角部134的前侧边与外侧前部130的前侧边133相切;第一外侧后圆角部144的后侧边与外侧后部140的后侧边143相切。该结构使得距骨植入件的轮廓更为圆滑。
距骨假体本体100的底面上还具有凹口102,凹口102贯通至距骨假体本体100的内侧和外侧。凹口102的设置便于距骨假体本体100安装于距骨上。凹口102贯通至距骨假体本体100的内侧和外侧,使得距骨假体本体100的两侧是开放设计且无遮挡,该设计特点保证了踝关节距骨假体本体100安装后X线侧位摄片可以清楚的看到距骨假体本体100与骨宿主接触界面的情况,避免了距骨假体本体100松动无法通过影像学检查早期发现的情况。
凹口102的横截面为梯形截面;凹口102具有相对的前斜面1021和后斜面1022,前斜面1021处于后斜面1022的前侧,前斜面1021与后斜面1022之间连接上底面1023,上底面1023与支撑平面101平行。前斜面1021、上底面1023和后斜面1022构成三面结构减少了距骨假体本体100安装时骨切除量,使得距骨保留了更多的坚硬的软骨下骨,降低了距骨假体本体100下沉可能性。
为了使得距骨假体本体100的轮廓更符合亚洲人踝关节距骨的轮廓结构,第一外侧前圆角部134的前侧边与外侧前部130的前侧边133相切的切点i连接外侧前顶圆弧面131与外侧后顶圆弧面141相切处的最高点a的连线为外前部斜向连线L1,在通过外前部斜向连线L1且垂直于支撑平面101的平面上,垂直于外前部斜向连线L1且与外前部斜向连线L1的中点相交的垂线为外部前侧斜向垂线,外部前侧斜向垂线与外侧前顶圆弧面131的交点为外侧前顶中间位置点,外侧前顶中间位置点与前斜面1021之间的距离为3-8mm;
第一外侧后圆角部144的后侧边与外侧后部140的后侧边143相切的切点d连接外侧前顶圆弧面131与外侧后顶圆弧面141相切处的最高点a的连线为外后部斜向连线L2;在通过外后部斜向连线L2且垂直于支撑平面101的平面上,垂直于外后部斜向连线L2且与外后部斜向连线L2的中点相交的垂线为外部后侧斜向垂线,外部后侧斜向垂线与外侧后顶圆弧面141的交点为外侧后顶中间位置点,外侧后顶中间位置点与后斜面1022之间的距离为3-8mm。
上底面1023与支撑平面101之间距离为3-10mm。外侧前顶圆弧面131与外侧后顶圆弧面141相切处的最高点a与上底面1023之间的距离为3-8mm;内侧前顶圆弧面111与内侧后顶圆弧面121相切处的最高点与上底面1023之间的距离为3.5-10.5mm。
距骨假体本体100上设有内锚定件210和外锚定件220,内锚定件210和外锚定件220均安装于前斜面1021上,内锚定件210处于内侧前部110,外锚定件220处于外侧前部130。内锚定件210和外锚定件220结构相同,内锚定件210包括与距骨假体本体100连接的柱状部211和与柱状部211的底部连接的半球部212;柱状部211的长度为2-8mm,半球部212的长度为2-4mm。内锚定件210和外锚定件220从前上方向后下方***距骨颈后方,增加距骨假体本体100安装后的初期稳定性,该安装位置的设计可以减少对距骨血供的影响,降低距骨假体本体100安装后距骨骨坏死的发生。
为了使得距骨假体本体100的轮廓更符合亚洲人踝关节距骨的轮廓结构,内侧前顶圆弧面111与内侧后顶圆弧面121相切处的最高点连接外侧前顶圆弧面131与外侧后顶圆弧面141相切处的最高点a形成的连线为顶部连线,通过顶部连线且垂直于支撑平面101的平面为顶部竖直面,在顶部竖直面上,通过顶部连线的中点且垂直于支撑平面101的直线与距骨假体本体100的顶面上交点为中间连接点,中间连接点处于内侧前顶圆弧面111、内侧后顶圆弧面121、外侧前顶圆弧面131和外侧后顶圆弧面141的相交处。
中间连接点与顶部竖直面上通过顶部连线的中点的距离为0.5-3.5mm。
内侧前顶圆弧面111与内侧后顶圆弧面121相切处的最高点比外侧前顶圆弧面131与外侧后顶圆弧面141相切处的最高点a高出0.5-2.5mm。
以下表格中是三个距骨植入件的产品中各个参数的具体数值:
本实施例的胫骨组件,安装于右脚脚踝上,胫骨组件包括:胫骨假体3100和与胫骨假体3100连接的胫骨连接部3200;
胫骨假体3100为板体,胫骨假体3100具有板体顶面3110、板体底面3120和处于板体顶面3110和板体底面3120之间的板体周向侧面3130,板体顶面3110与胫骨连接部3200连接,板体顶面3110与板体底面3120相互平行且形状相同,板体周向侧面3130是沿着板体顶面3110的轮廓形成;
板体周向侧面3130包括依次连接的前侧弧形面3131、凹陷弧形面3133、后侧弧形面3135和竖直侧面3137,前侧弧形面3131与后侧弧形面3135相对设置,凹陷弧形面3133与竖直侧面3137相对设置;
前侧弧形面3131和后侧弧形面3135为向外凸起,凹陷弧形面3133为向内凹陷,竖直侧面3137为垂直于板体底面3120的平面,衬块顶面410与板体底面3120连接。板体底面3120用于安装在胫骨20的底部。
板体底面3120上设有凸条3121;内衬块400的衬块顶面410为平面,内衬块400的衬块顶面410上设有供凸条3121卡入的卡槽430。
本实施例中,凸条3121的数量为两个,两个凸条3121相对设置,每个凸条3121与另一个凸条3121相对的侧面为内斜面3122,两个凸条3121的通过加强条3123连接。该内衬块400上的卡槽430的数量为两个,两个卡槽430相对设置于内衬块400的衬块顶面410的相对的边缘上。每个卡槽430上具有与凸条3121的内斜面3122相应的内斜壁面431。当凸条3121***相应的卡槽430中时,衬块顶面410与板体底面3120接触。
胫骨20的底部进行水平截骨是在胫骨20的底部削去所需的厚度,但是,胫骨20的底部远离腓骨30的一侧的骨头会有保留部分,保留部分靠近腓骨30的侧面是磨平的平面,胫骨20的底部进行水平截骨后的底面也是平面;板体周向侧面3130的竖直侧面3137与保留部分靠近腓骨30的侧面相应,板体周向侧面3130的前侧弧形面3131与胫骨20的底部进行水平截骨后底面的前侧轮廓相应,板体周向侧面3130的后侧弧形面3135与胫骨20的底部进行水平截骨后底面的后侧轮廓相应,板体周向侧面3130的凹陷弧形面3133与腓骨30的位置相应,使得板体周向侧面3130的结构能够与胫骨20的底部进行水平截骨后的底面的轮廓形态匹配;由于板体周向侧面3130的凹陷弧形面3133为向内凹陷,该结构与腓骨30上凸出的结构相应,这就能够降低术后假体与腓骨30的撞击。
前侧弧形面3131与凹陷弧形面3133之间通过前凹陷侧弧形面3132连接,且前侧弧形面3131和凹陷弧形面3133均与前凹陷侧弧形面3132相切;
后侧弧形面3135与凹陷弧形面3133之间通过后凹陷侧弧形面3134连接,且后侧弧形面3135和凹陷弧形面3133均与后凹陷侧弧形面3134相切;
竖直侧面3137与后侧弧形面3135之间通过后竖直侧弧形面3136连接,且竖直侧面3137和后侧弧形面3135均与后竖直侧弧形面3136相切;
前侧弧形面3131与竖直侧面3137之间通过前竖直侧弧形面3138连接,且前侧弧形面3131和竖直侧面3137均与前竖直侧弧形面3138相切;
沿着与竖直侧面3137平行的方向,前侧弧形面3131与前竖直侧弧形面3138的相切处3141处于前侧弧形面3131与前凹陷侧弧形面3132的相切处3142的前方,后侧弧形面3135与后竖直侧弧形面3136的相切处3143处于后侧弧形面3135与后凹陷侧弧形面3134的相切处3144的前方;
沿着与竖直侧面3137垂直的方向,后侧弧形面3135与后凹陷侧弧形面3134的相切处3144相较于前侧弧形面3131与前凹陷侧弧形面3132的相切处3142,后侧弧形面3135与后凹陷侧弧形面3134的相切处3144较靠近竖直侧面3137。
该结构使得板体周向侧面3130由前侧弧形面3131、前凹陷侧弧形面3132、凹陷弧形面3133、后凹陷侧弧形面3134、后侧弧形面3135、后竖直侧弧形面3136、竖直侧面3137和前竖直侧弧形面3138围成,这就使得板体周向侧面3130的结构与胫骨20的底部进行水平截骨的底部的轮廓匹配的同时,胫骨组件的板体周向侧面3130的结构能够最大化地覆盖胫骨20的底部进行水平截骨后的底面的轮廓,也就是说,胫骨组件的板体周向侧面3130的结构能够覆盖胫骨20的骨质较硬外部区域,这就能够降低术后假体下沉的发生率。
沿着与竖直侧面3137垂直的方向,凹陷弧形面3133与后凹陷侧弧形面3134的相切处3146相较于前凹陷侧弧形面3132与凹陷弧形面3133的相切处3145,凹陷弧形面3133与后凹陷侧弧形面3134的相切处3146,凹陷弧形面3133与后凹陷侧弧形面3134的相切处3146较靠近竖直侧面3137。该结构能够使得胫骨组件的板体周向侧面3130在凹陷弧形面3133处的结构更符合所对应的腓骨30处的结构,以便于有效降低术后假体与腓骨30的撞击。
前侧弧形面3131与后侧弧形面3135之间的最大距离的取值范围是33-45mm;竖直侧面3137与前凹陷侧弧形面3132之间的最大距离的取值范围是30-42mm。该取值范围符合亚洲人胫骨20的底部进行水平截骨后底面的解剖结构。
板体顶面3110与板体底面3120之间的距离为3-6mm,板体顶面3110与板体底面3120之间的距离就是胫骨假体3100的厚度,该胫骨假体3100的厚度的取值范围能够满足踝关节置换手术的需求。
前凹陷侧弧形面3132的半径的取值范围是:1.5-5.5mm;凹陷弧形面3133的半径的取值范围是:13.5-19.5mm;后凹陷侧弧形面3134的半径的取值范围是:2.5-8.5mm;后侧弧形面3135的半径的取值范围是:42-50mm;后竖直侧弧形面3136的半径的取值范围是:2.5-6.5mm;前竖直侧弧形面3138的半径的取值范围是:2.5-6.5mm;前侧弧形面3131的半径的取值范围是:52.5-60.5mm;竖直侧面3137在水平方向上的长度为16-30mm。该取值范围使得胫骨组件的板体周向侧面3130的结构能够覆盖亚洲人胫骨20的骨质较硬外部区域的解剖结构。
以下表格中是三个胫骨组件的胫骨假体3100的产品中各个参数的具体数值:
胫骨连接部3200为多个柱状体3210,所有柱状体3210相对于板体顶面3110为倾斜设置,所有柱状体3210的倾斜方向相同。所有的柱状体3210都与胫骨20的底部进行水平截骨后的底面连接。
每个柱状体3210的远离胫骨假体3100的端部为球面。本柱状体3210的结构适用于胫骨20远端骨质较好骨量充足的病人,通过敲打使胫骨假体3100有效贴附胫骨20远端。柱状体3210朝着胫骨假体3100的前侧倾斜设置便于柱状体3210与胫骨20连接。
本专利的结构,避免假体与骨骼或软组织撞击的同时,又尽可能的覆盖了胫骨20远端骨骼截骨后的骨骼形态,极大的降低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上述实施例仅例示性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其功效,而非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此技术的人士皆可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及范畴下,对上述实施例进行修饰或改变。因此,举凡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精神与技术思想下所完成的一切等效修饰或改变,仍应由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所涵盖。

Claims (15)

1.一种人工踝关节假体组件,包括:距骨植入件、胫骨组件和内衬块(400);其特征在于,所述距骨植入件,用于安装在跟骨(10)上,所述距骨植入件的内侧与所述距骨植入件的外侧相比,所述距骨植入件的内侧较靠近胫骨(20),所述距骨植入件的前侧与所述距骨植入件的后侧相比,所述距骨植入件的前侧较靠近脚趾;
所述距骨植入件包括:距骨假体本体(100),所述距骨假体本体(100)的底面上具有支撑平面(101);
所述距骨假体本体(100)包括相连接的内侧部和外侧部;所述内侧部包括相连接的内侧前部(110)和内侧后部(120),所述外侧部包括相连接的外侧前部(130)和外侧后部(140);
所述内侧前部(110)的顶面为内侧前顶圆弧面(111),所述内侧后部(120)的顶面为内侧后顶圆弧面(121);所述内侧前顶圆弧面(111)与所述内侧后顶圆弧面(121)相切;所述内侧前顶圆弧面(111)和所述内侧后顶圆弧面(121)均为沿着从内向外的方向,向下凹陷;
所述外侧前部(130)的顶面为外侧前顶圆弧面(131),所述外侧后部(140)的顶面为外侧后顶圆弧面(141);所述外侧前顶圆弧面(131)与所述外侧后顶圆弧面(141)相切;所述外侧前顶圆弧面(131)和所述外侧后顶圆弧面(141)均为沿着从外向内的方向,向下凹陷;
所述内侧前部(110)的外侧面与所述外侧前部(130)的内侧面连接且共面,所述内侧后部(120)的外侧面与所述外侧后部(140)的内侧面连接且共面;所述内侧前部(110)与所述外侧前部(130)的连接处的顶部形成前侧凹陷缝(150),所述内侧后部(120)与所述外侧后部(140)的连接处的顶部形成后侧凹陷缝(160);所述前侧凹陷缝(150)与所述后侧凹陷缝(160)连接,形成距骨顶部凹缝;
所述内侧前顶圆弧面(111)与所述内侧后顶圆弧面(121)相切处的最高点与所述支撑平面(101)之间的距离为内侧最高切点高度;所述外侧前顶圆弧面(131)与所述外侧后顶圆弧面(141)相切处的最高点与所述支撑平面(101)之间的距离为外侧最高切点高度;所述内侧最高切点高度大于所述外侧最高切点高度;
所述内侧后顶圆弧面(121)的半径大于所述内侧前顶圆弧面(111)的半径;所述内侧后顶圆弧面(121)的半径大于所述外侧前顶圆弧面(131)的半径;所述内侧后顶圆弧面(121)的半径大于所述外侧后顶圆弧面(141)的半径;
所述内衬块(400)具有相对设置的衬块顶面(410)和衬块底面(420);
所述内衬块(400)的衬块底面(420)与所述距骨假体本体(100)的顶部接触,沿着所述内衬块(400)的内外方向,在所述内衬块(400)的衬块底面(420)上设有内弧形凹陷部(421)和外弧形凹陷部(422);所述内弧形凹陷部(421)的曲率半径等于所述内侧后顶圆弧面(121)的半径,所述外弧形凹陷部(422)的曲率半径等于所述外侧后顶圆弧面(141)的半径;所述内弧形凹陷部(421)的外侧壁与所述外弧形凹陷部(422)的内侧壁相交处形成底部凸出边沿(423);所述内衬块(400)的底部凸出边沿(423)***所述距骨顶部凹缝中,且可沿所述距骨顶部凹缝移动;
所述衬块顶面(410)与所述胫骨组件连接,所述胫骨组件用于安装在胫骨(20)的底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人工踝关节假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内衬块(400)的前侧面(401)和所述内衬块(400)的后侧面(402)均为圆弧面;所述内衬块(400)的内侧面(403)与所述内衬块(400)的外侧面(404)为相互平行的平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人工踝关节假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外侧前顶圆弧面(131)的半径小于等于所述外侧后顶圆弧面(141)的半径,所述内侧前顶圆弧面(111)的半径小于等于所述外侧前顶圆弧面(131)的半径。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人工踝关节假体组件,其特征在于:
平行于所述距骨假体本体(100)的内外方向且垂直于所述支撑平面(101)的前部任意平面为前部竖向面;任意一个所述前部竖向面与所述内侧前部(110)的外侧面相交的交线为前部相交线;沿着所述距骨假体本体(100)的内外方向,所述前部相交线与所述内侧前部(110)的内侧面(112)之间的距离为所述内侧前部(110)的宽度,所述前部相交线与所述外侧前部(130)的外侧面(132)之间的距离为所述外侧前部(130)的宽度;
沿着所述距骨假体本体(100)的前后方向,所述内侧前部(110)的宽度和所述外侧前部(130)的宽度均为依次减小,在同一前部竖向面上,所述内侧前部(110)的宽度大于所述外侧前部(130)的宽度;
平行于所述距骨假体本体(100)的内外方向且垂直于所述支撑平面(101)的后部任意平面为后部竖向面;任意一个所述后部竖向面与所述内侧后部(120)的外侧面相交的交线为后部相交线;沿着所述距骨假体本体(100)的内外方向,所述后部相交线与所述内侧后部(120)的内侧面(122)之间的距离为所述内侧后部(120)的宽度,所述后部相交线与所述外侧后部(140)的外侧面(142)之间的距离为所述外侧后部(140)的宽度;
沿着所述距骨假体本体(100)的前后方向,所述内侧后部(120)的宽度和所述外侧后部(140)的宽度均为依次减小,在同一后部竖向面上,所述内侧后部(120)的宽度大于所述外侧后部(140)的宽度。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人工踝关节假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内侧前部(110)的前侧边(113)为向后凹陷的圆弧线;所述内侧后部(120)的后侧边(123)为向前凹陷的圆弧线;所述外侧前部(130)的前侧边(133)为向后凹陷的圆弧线;所述外侧后部(140)的后侧边(143)为向前凹陷的圆弧线。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人工踝关节假体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内侧前顶圆弧面(111)与所述内侧前部(110)的内侧面(112)相交处设有第一内侧前圆角部(114);所述第一内侧前圆角部(114)的前侧边为圆弧边;
所述内侧后顶圆弧面(121)与所述内侧后部(120)的内侧面(122)相交处设有第一内侧后圆角部(124);所述第一内侧后圆角部(124)的后侧边为圆弧边;
所述外侧前顶圆弧面(131)与所述外侧前部(130)的外侧面(132)相交处设有第一外侧前圆角部(134);所述第一外侧前圆角部(134)的前侧边为圆弧边;
所述外侧后顶圆弧面(141)与所述外侧后部(140)的外侧面(142)相交处设有第一外侧后圆角部(144);所述第一外侧后圆角部(144)的后侧边为圆弧边。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人工踝关节假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内侧前圆角部(114)的前侧边与所述内侧前部(110)的前侧边(113)相切;所述第一内侧后圆角部(124)的后侧边与所述内侧后部(120)的后侧边(123)相切;所述第一外侧前圆角部(134)的前侧边与所述外侧前部(130)的前侧边(133)相切;所述第一外侧后圆角部(144)的后侧边与所述外侧后部(140)的后侧边(143)相切。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人工踝关节假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距骨假体本体(100)的底面上还具有凹口(102),所述凹口(102)贯通至所述距骨假体本体(100)的内侧和外侧。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人工踝关节假体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凹口(102)的横截面为梯形截面;所述凹口(102)具有相对的前斜面(1021)和后斜面(1022),所述前斜面(1021)处于所述后斜面(1022)的前侧,所述前斜面(1021)与所述后斜面(1022)之间连接上底面(1023),所述上底面(1023)与所述支撑平面(101)平行。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人工踝关节假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距骨假体本体(100)上设有内锚定件(210)和外锚定件(220),所述内锚定件(210)和所述外锚定件(220)均安装于所述前斜面(1021)上,所述内锚定件(210)处于所述内侧前部(110),所述外锚定件(220)处于所述外侧前部(130)。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人工踝关节假体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胫骨组件,包括:胫骨假体(3100)和与所述胫骨假体(3100)连接的胫骨连接部(3200);所述胫骨假体(3100)为板体,所述胫骨假体(3100)具有板体顶面(3110)、板体底面(3120)和处于所述板体顶面(3110)和所述板体底面(3120)之间的板体周向侧面(3130),所述板体顶面(3110)与所述胫骨连接部(3200)连接,所述板体顶面(3110)与所述板体底面(3120)相互平行且形状相同,所述板体周向侧面(3130)是沿着所述板体顶面(3110)的轮廓形成;
所述板体周向侧面(3130)包括依次连接的前侧弧形面(3131)、凹陷弧形面(3133)、后侧弧形面(3135)和竖直侧面(3137),所述前侧弧形面(3131)与所述后侧弧形面(3135)相对设置,所述凹陷弧形面(3133)与所述竖直侧面(3137)相对设置;所述前侧弧形面(3131)和所述后侧弧形面(3135)为向外凸起,所述凹陷弧形面(3133)为向内凹陷,所述竖直侧面(3137)为垂直于所述板体底面(3120)的平面;
所述衬块顶面(410)与所述板体底面(3120)连接。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人工踝关节假体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前侧弧形面(3131)与所述凹陷弧形面(3133)之间通过前凹陷侧弧形面(3132)连接,且所述前侧弧形面(3131)和所述凹陷弧形面(3133)均与所述前凹陷侧弧形面(3132)相切;
所述后侧弧形面(3135)与所述凹陷弧形面(3133)之间通过后凹陷侧弧形面(3134)连接,且所述后侧弧形面(3135)和所述凹陷弧形面(3133)均与所述后凹陷侧弧形面(3134)相切;
所述竖直侧面(3137)与所述后侧弧形面(3135)之间通过后竖直侧弧形面(3136)连接,且所述竖直侧面(3137)和所述后侧弧形面(3135)均与所述后竖直侧弧形面(3136)相切;
所述前侧弧形面(3131)与所述竖直侧面(3137)之间通过前竖直侧弧形面(3138)连接,且所述前侧弧形面(3131)和所述竖直侧面(3137)均与所述前竖直侧弧形面(3138)相切;
沿着与所述竖直侧面(3137)平行的方向,所述前侧弧形面(3131)与所述前竖直侧弧形面(3138)的相切处(3141)处于所述前侧弧形面(3131)与所述前凹陷侧弧形面(3132)的相切处(3142)的前方,所述后侧弧形面(3135)与所述后竖直侧弧形面(3136)的相切处(3143)处于所述后侧弧形面(3135)与所述后凹陷侧弧形面(3134)的相切处(3144)的前方;
沿着与所述竖直侧面(3137)垂直的方向,所述后侧弧形面(3135)与所述后凹陷侧弧形面(3134)的相切处(3144)相较于所述前侧弧形面(3131)与所述前凹陷侧弧形面(3132)的相切处(3142),所述后侧弧形面(3135)与所述后凹陷侧弧形面(3134)的相切处(3144)较靠近所述竖直侧面(3137)。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人工踝关节假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沿着与所述竖直侧面(3137)垂直的方向,所述凹陷弧形面(3133)与所述后凹陷侧弧形面(3134)的相切处(3146)相较于所述前凹陷侧弧形面(3132)与所述凹陷弧形面(3133)的相切处(3145),所述凹陷弧形面(3133)与所述后凹陷侧弧形面(3134)的相切处(3146),所述凹陷弧形面(3133)与所述后凹陷侧弧形面(3134)的相切处(3146)较靠近所述竖直侧面(3137)。
14.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人工踝关节假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胫骨连接部(3200)为多个柱状体(3210),所有所述柱状体(3210)相对于所述板体顶面(3110)为倾斜设置,所有所述柱状体(3210)的倾斜方向相同。
15.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人工踝关节假体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板体底面(3120)上设有凸条(3121);
所述内衬块(400)的衬块顶面(410)为平面,所述内衬块(400)的衬块顶面(410)上设有供所述凸条(3121)卡入的卡槽(430)。
CN201821378161.4U 2018-08-24 2018-08-24 人工踝关节假体组件 Active CN20905954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378161.4U CN209059548U (zh) 2018-08-24 2018-08-24 人工踝关节假体组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378161.4U CN209059548U (zh) 2018-08-24 2018-08-24 人工踝关节假体组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059548U true CN209059548U (zh) 2019-07-05

Family

ID=6709102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1378161.4U Active CN209059548U (zh) 2018-08-24 2018-08-24 人工踝关节假体组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9059548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246709A (zh) * 2020-09-24 2022-03-29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人工踝关节假体组件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246709A (zh) * 2020-09-24 2022-03-29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人工踝关节假体组件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369481B2 (en) Total ankle replacement prosthesis
JP7114762B2 (ja) 人工膝関節置換用プロテーゼ
US8377141B2 (en) Knee prosthesis
US5035700A (en) Prosthetic knee joint with improved patellar component tracking
EP2635239B1 (en) Prosthetic device with multi-axis dual bearing assembly
US4944756A (en) Prosthetic knee joint with improved patellar component tracking
JP6563418B2 (ja) 動態位置合わせ並びに新規な大腿骨人工装具及び脛骨人口装具
CN105228558B (zh) 假膝植入体
ES2419661T3 (es) Prótesis ortopédica
US20030100953A1 (en) Knee joint prostheses
CN104135968A (zh) 保留十字韧带的股骨植入物
CN106170259A (zh) 用于开放型高位胫骨截骨术的固定器具
JP2015504333A5 (zh)
JP2006280950A (ja) 足の外側列を延長させるための板
JP2010012258A (ja) 厚くされた上方縁部を有する植え込み可能な膝蓋骨コンポーネント
JP2015533608A (ja) 大腿膝インプラントシステム用大腿骨コンポーネント
CN209154113U (zh) 距骨植入件
CN209059548U (zh) 人工踝关节假体组件
EP3203937B1 (en) Subtalar joint implant
CN107789099A (zh) 保留骨量单关节置换膝关节假体
CN110856672A (zh) 人工踝关节假体组件
CN106031667A (zh) 人工膝关节及其胫骨构件与股骨构件
CN110856673A (zh) 距骨植入件
KR20190023417A (ko) 인공발목관절 거골요소
CN104337591A (zh) 跗骨窦植入物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B03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CB03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Inventor after: Ma Xin

Inventor after: Chen Li

Inventor after: Wang Chen

Inventor after: Geng Xiang

Inventor after: Zheng Bozong

Inventor after: Zhao Dahang

Inventor after: Wang Shaobai

Inventor after: Wang Xu

Inventor after: Fan Yunping

Inventor after: Huang Jiazhang

Inventor after: Huang Dichao

Inventor after: Zhang Gonghao

Inventor after: Zhang Chao

Inventor before: Zhao Dahang

Inventor before: Chen Li

Inventor before: Wang Chen

Inventor before: Geng Xiang

Inventor before: Zheng Bozong

Inventor before: Ma Xin

Inventor before: Wang Shaobai

Inventor before: Wang Xu

Inventor before: Fan Yunping

Inventor before: Huang Jiazhang

Inventor before: Huang Dichao

Inventor before: Zhang Gonghao

Inventor before: Zhang Chao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40607

Address after: No.385, Huirong Road, Jiading Industrial Zone, Jiading District, Shanghai, 201815

Patentee after: SHANGHAI SANYOU MEDICAL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after: China

Patentee after: HUASHAN HOSPITAL, FUDAN University

Patentee after: Wang Shaobai

Address before: No. 1988, Jiatang Road, Jiading District, Shanghai, 201807

Patentee before: SHANGHAI SANYOU MEDICAL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before: China

Patentee before: Ma Xin

Patentee before: Wang Shaob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