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8984965U - 一种自动化*** - Google Patents

一种自动化***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8984965U
CN208984965U CN201821833127.1U CN201821833127U CN208984965U CN 208984965 U CN208984965 U CN 208984965U CN 201821833127 U CN201821833127 U CN 201821833127U CN 208984965 U CN208984965 U CN 20898496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wer supply
module
electricity
mobile body
body de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1833127.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何怀亮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K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K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KC Co Ltd filed Critical HKC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21833127.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8984965U/zh
Priority to US17/042,727 priority patent/US12038733B2/en
Priority to PCT/CN2018/118061 priority patent/WO2020093485A1/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898496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898496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5CONTROLLING; REGULATING
    • G05BCONTROL OR REGULATING SYSTEMS IN GENERAL; FUNCTIONAL ELEMENTS OF SUCH SYSTEMS; MONITORING OR TESTING ARRANGEMENTS FOR SUCH SYSTEMS OR ELEMENTS
    • G05B19/00Programme-control systems
    • G05B19/02Programme-control systems electric
    • G05B19/04Programme control other than numerical control, i.e. in sequence controllers or logic controllers
    • G05B19/07Programme control other than numerical control, i.e. in sequence controllers or logic controllers where the programme is defined in the fixed connection of electrical elements, e.g. potentiometers, counters, transistors
    • G05B19/075Programme control other than numerical control, i.e. in sequence controllers or logic controllers where the programme is defined in the fixed connection of electrical elements, e.g. potentiometers, counters, transistors for delivering a step function, a slope or a continuous function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50/0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50/1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using inductive coupling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50/0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50/7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involving the reduction of electric, magnetic or electromagnetic leakage field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50/0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50/005Mechanical details of housing or structure aiming to accommodate the power transfer means, e.g. mechanical integration of coils, antennas or transducers into emitting or receiving devic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Automation & Control Theory (AREA)
  • Current-Collector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 Propelled Vehicles (AREA)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自动化***,该***包括非接触式供电装置,用于给移动体装置供电,包括电轨、取电模块及电源接收模块,该取电模块及电源接收模块安装于移动体装置上,用于当移动体装置移动时取电模块与电轨的电磁感应作用以获得感应交流电,电源接收模块的输入端与取电模块电性连接,用于将获得的感应交流电转化成稳定输出的直流电;以及移动体装置,包括本体、逆变模块以及电机控制模块,逆变模块以及电机控制模块设于本体上,逆变模块的输入端与电源接收模块的输出端电性连接,其输出端与电机控制模块的输入端电性连接,逆变模块用于将非接触式供电装置稳定输出的直流电逆变成交流电,以提供电机控制模块驱动移动体装置移动的电源。

Description

一种自动化***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显示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自动化***。
背景技术
在制备显示面板的过程中常常需要使用各种移动体装置来取放基板、面板、搬运材料等,例如机械手、机械臂以及自动搬运车等移动体装置。目前,移动体装置基本都是采用外接电源线的供电方式进行供电,然而,外接电源线进行供电容易限制移动体装置的移动距离,例如,受限于电源线的固有长度,移动体装置只能移动一定长度,不满足移动体移动更长距离的需求,且当移动体装置的移动长度超过一定距离时,放置于移动体装置的履带内侧的电源线会因自重而下垂,容易导致上下侧的电源线的外部绝缘皮相互摩擦,且移动体装置在做往复运动时电源线携带出来的电源线过长容易造成电源线的缠绕、打结以及内绕曲,从而会产生电源线的内部线路断裂、外部绝缘皮摩擦产生粉尘等问题,不满足无尘工作环境的要求,并且由于移动体装置的每次移动的轨迹及长度不确定,即可能需要移动到机台的位置,也可能需要移动到装卸载设备港口位置,而每台移动体装置配备的电源线的长度是一定的,容易限制移动体装置只能移动到机台位置或只能移动到港口位置,且有线供电方式所需的电源线的使用寿命仅为3-4年,其成本较高。
因此,如何设计一种自动化***,以有效解决移动体装置因受电源线的长度影响而限制其移动长度及移动场所单一的问题,并且使移动体装置可以应用于需无尘条件的工作场所,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自动化***,将该移动体装置的有线供电方式改为非接触式供电方式,以有效解决移动体装置因受电源线的长度影响而限制其移动长度及移动场所单一的问题,使移动体装置可以应用于需无尘条件的工作场所,且其可供使用的年限较长,成本较低。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自动化***,包括:非接触式供电装置,用于给移动体装置供电,包括电轨、取电模块及电源接收模块,所述取电模块及电源接收模块安装于所述移动体装置上,用于当所述移动体装置移动时所述取电模块与所述电轨的电磁感应作用以获得感应交流电,所述电源接收模块的输入端与所述取电模块电性连接,用于将所述取电模块获得的感应交流电转化成稳定输出的直流电;以及移动体装置,包括本体、逆变模块以及电机控制模块,所述逆变模块以及电源接收模块设于所述本体上,所述逆变模块的输入端与所述电源接收模块的输出端电性连接,其输出端与所述电机控制模块的输入端电性连接,所述逆变模块用于将所述非接触式供电装置稳定输出的直流电逆变成所述移动体装置所需的交流电,以提供所述电机控制模块驱动所述移动体装置移动的电源。
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自动化***中,所述自动化***包括多个移动体装置,以及与所述多个移动体装置对应配备的多个取电模块、多个电源接收模块,多个所述移动体装置均由所述非接触式供电装置供电。
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自动化***中,所述非接触式供电装置由一高频电源箱提供高频电流。
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自动化***中,所述电轨包括第一导轨、与该第一导轨相对设置的第二导轨以及沿着所述第一导轨和所述第二导轨的内侧边铺设并形成一个完整回路的初级感应线圈,所述初级感应线圈通电后产生电磁感应力,所述取电模块包括一线圈卷绕部,所述线圈卷绕部用于卷绕次级感应线圈,当所述移动体装置移动时,所述次级感应线圈通过与该初级感应线圈的电磁感应作用以获得感应交流电。
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自动化***中,所述取电模块为呈E字形的磁芯,所述E字形磁芯两端平行的磁芯部分构成第一磁极部和第二磁极部,与所述第一和第二磁极部平行的中间位置的磁芯部分构成所述线圈卷绕部。
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自动化***中,所述E字形磁芯位于所述电轨的上方,其开口朝向所述电轨,以使所述第一和第二磁极部分别位于所述第一导轨和第二导轨的外侧,所述线圈卷绕部位于所述第一导轨和所述第二导轨的内侧。
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自动化***中,所述本体的底部设有一底座,所述取电模块以及电源接收模块安装于所述底座的下端面上。
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自动化***中,所述底座的下端面设有安装位,用于固定安装所述取电模块以及电源接收模块。
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自动化***中,所述本体的底部设有一底座,所述取电模块以及电源接收模块安装于所述底座的左端面上。
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自动化***中,所述本体的底部设有一底座,所述取电模块以及电源接收模块安装于所述底座的右端面上。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自动化***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自动化***的结构示意图;以及
图3是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自动化***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应当理解,当在本说明书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使用时,术语“包括”和“包含”指示所描述特征、整体、步骤、操作、元素和/或组件的存在,但并不排除一个或多个其它特征、整体、步骤、操作、元素、组件和/或其集合的存在或添加。
还应当理解,在此本发明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仅仅是出于描述特定实施例的目的而并不意在限制本发明。如在本发明说明书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那样,除非上下文清楚地指明其它情况,否则单数形式的“一”、“一个”及“该”意在包括复数形式。
具体实现中,显示面板可以以各种形式来实施。例如,本发明实施例中描述的显示面板包括但不限于诸如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面板、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面板,液晶显示面板、等离子显示面板、阴极射线管显示面板等显示面板。
本实用新型所提到的方向用语,例如「上」、「下」、「前」、「后」、「左」、「右」、「内」、「外」、「侧面」等,仅是参考附加图式的方向。因此,使用的方向用语是用以说明及理解本实用新型,而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此外,在附图中,结构相似或相同的结构是以相同标号表示。
请参见图1,其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自动化***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该自动化***100包括非接触式供电装置11以及移动体装置12,该自动化***100可以应用于生产车间、仓储车间等场所,尤其是应用于需要保持无尘的工作场所。在此不对该自动化***100的具体应用范围做限制。下面将结合说明书附图对自动化***100的结构及工作原理做详细地说明。
如图1所示,在该自动化***100中的非接触式供电装置11用于为所述移动体装置12提供电源,以使该移动体装置12在移动作业时可以不断获得电源供应。在一些可行的实施例中,例如本实施例,所述非接触式供电装置11包括电轨112、取电模块113以及电源接收模块114,该移动体装置12包括本体121、逆变模块122以及电机控制模块123。其中,所述移动体装置可以是自动搬运车、机械手以及机械臂等移动体装置。例如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移动体装置12为机械手,所述机械手用于长距离取片作业。
所述非接触式供电装置11提供的非接触式供电方式是指输电线路和负载之间没有电气连接和物理接触,即输电线路与所述移动体装置12之间没有电气连接和物理接触,因此所述非接触式供电装置11和移动体装置12之间不需要通过连接电源线供电,从而可以有效解决该移动体装置12因受电源线的固有长度的影响而限制其移动距离的问题,也可以解决有线供电方式中该移动体装置12 进行往复运动时电源线可能发生缠绕磨损或摩擦脱皮等问题,且输电线路与所述移动体装置12之间没有物理接触还可以有效防止该非接触式供电装置11与该移动体装置因接触而产生火花、磨损等问题,进而可以防止出现微颗粒、粉尘等环境问题,因此,通过非接触式供电装置11供电可以满足该移动体装置12 工作在无尘场所的需求,且相对于有线供电所需电源线最高可达3-4年使用寿命而言,通过非接触式供电装置进行供电其使用寿命可达10年以上,该***的使用寿命较长,成本较低。
所述非接触式供电装置11提供的非接触式供电的理论依据是电磁感应原理。即在输电线路上的初级感性线圈因高频交流电通电而产生电磁场,安装在负载上的取电模块的次级感应线圈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里做切割磁感线的运动,取电模块的导体中就会产生电流,感应电压经过电源接收模块的整流与变压之后传输给移动体装置12。在一些可行的实施例中,例如本实施例,所述非接触式供电装置11由一高频电源箱111提供高频电流,所述高频电源箱111呈长方体状,用于将商用电源转换成该非接触式供电装置所需的高频电流。在一些可行的实施例中,例如本实施例,该高频电源箱提供三相交流电200V,该高频电源箱111包括用于连接所述高频电源箱111和所述初级感应线圈1123的非感应线1111,所述非感应线1111用于将所述高频电流输送到所述初级感应线圈 1123上,在一些可行的实施例中,例如本实施例,所述非感应线1111为单线,该高频电源箱111提供功率包括单线20kW和单线30kW;在另外一些可行的实施例中,所述非感应线为双线,该高频电源线提供功率包括双线7kW和双线 40kW。所述非接触式供电装置11包括电轨112、取电模块113以及电源接收模块114,所述取电模块113及电源接收模块114安装于所述移动体装置12上,用于当所述移动体装置12移动时所述取电模块113与所述电轨112的电磁感应作用以获得感应交流电,所述电源接收模块114的输入端与所述取电模块113 电性连接,用于将所述取电模块113获得的感应交流电转化成稳定输出的直流电;其中,所述电轨112包括第一导轨1121、与该第一导轨相对设置的第二导轨1122以及沿着所述第一导轨1121和所述第二导轨1122的内侧边铺设并形成一个完整回路的初级感应线圈1123;在一些可行的实施例中,例如本实施例,所述第一导轨1121和所述第二导轨1122沿着所述移动体装置12移动作业时的轨迹进行铺设。由于该非接触式供电装置11是为该移动体装置12供电的,因此需要按照该移动体装置12长距离作业的路径进行轨道铺设。所述初级感应线圈1123为所述非接触式供电装置11的输电线路,该初级感应线圈1123通电后会产生电磁感应力。所述取电模块113包括一线圈卷绕部1131,所述线圈卷绕部1131用于卷绕次级感应线圈,当所述移动体装置12移动时,所述次级感应线圈通过与该初级感应线圈的电磁感应作用以获得感应交流电。所述取电模块113为呈E字形的磁芯,所述E字形磁芯两端平行的磁芯部分构成第一磁极部 1132和第二磁极部1133,与所述第一磁极部1132和第二磁极部1133平行的中间位置的磁芯部分构成所述线圈卷绕部1131。所述E字形磁芯位于所述电轨112 的靠近所述移动体装置12的一端的上方,其开口朝向所述电轨112,以使所述第一磁极部1132和第二磁极部1133分别位于所述第一导轨1121和第二导轨 1122的外侧,所述线圈卷绕部1131位于所述第一导轨1121和所述第二导轨1122 的内侧。在一些可行的实施例中,例如本实施例,该取电模块113为单线模块,该取电模块113的额定功率包括0.6kW、1.5kW、单线2.5kW以及双线5kW等几种情况。在本实施例中,将该E字形的磁芯的“E”顺时针旋转90度后,该 E字形的磁芯的开口朝向所述电轨112,该E字形的磁芯的中间位置插于所述第一导轨1121和所述第二导轨1122的中间,该E字形的磁芯的中间位置为用于卷绕次级感应线圈1134的线圈卷绕部1131,即所述线圈卷绕部1131位于所述第一导轨1121和所述第二导轨1122之间,该次级感应线圈1134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里做切割磁感线的运动,以获得感应交流电。在一些可行的实施例中,例如本实施例,所述初级感应线圈1123通高频电流后可以在电轨112内产生磁场,进而通过与取电模块113上的次级感应线圈1134的电磁感应作用将电力有效地传达到移动体装置12。所述电源接收模块114位于所述取电模块113与所述移动体装置12之间,其输入端与所述取电模块113电性连接,用于将所述取电模块113获得的感应交流电转化成稳定输出的直流电。在一些可行的实施例中,该电源接收模块114为定电圧输出型DC320V,该电源接收模块114的可供选择的功率包括1.2kW、1.5kW、单线2.5kW以及双线5kW。在一些可行的实施例中,例如本实施例中,所述电轨112上还设有热感线1124,所述热感线1124 用于检测到高温后自动停止运行所述非接触式供电装置11,停止供电给所述移动体装置12。所述热感线1124沿着所述初级感应线圈1123的轨迹铺设。
在该自动化***100中的该移动体装置12包括本体121、逆变模块122以及电机控制模块123,所述逆变模块113以及电源接收模块114设于所述本体 121上,所述逆变模块113的输入端与所述电源接收模块114的输出端电性连接,其输出端与所述电机控制模块123的输入端电性连接,所述逆变模块113用于将所述非接触式供电装置11稳定输出的直流电逆变成所述移动体装置12所需的交流电,以提供所述电机控制模123块驱动所述移动体装置12移动的电源。在一些可行的实施例中,所述本体121的底部设有一底座1211,所述取电模块 113以及电源接收模块114安装于所述底座的左端面上,所述底座1211的左端面设有安装位,用于固定安装所述取电模块113以及电源接收模块114。
在上述实施例中,该自动化***100包括非接触式供电装置11和移动体装置12。所述非接触式供电装置11由一高频电源箱111提供高频电流;所述非接触式供电装置11包括电轨112、取电模块113和电源接收模块114;所述移动体装置12包括本体121、取电模块122以及电机控制模块123。该电轨112包括设于第一导轨1121和第二导轨1122的内侧边上的初级感应线圈1123,该取电模块113包括设于所述线圈卷绕部1131的次级感应线圈1134,该初级感应线圈 1123上的高频交流电通电后会产生磁场,该次级感应线圈1134在磁场中做切割运动后获得感应电流,通过初级感应线圈1123与次级感应线圈1134的电磁感应作用,将所述高频交流电传输到取电模块上113,经过电源接收模块114的整流变压后输出稳定的直流电到所述移动体装置12上。进而通过移动体装置12 上的逆变模块122将稳定输入的直流电逆变为该移动体装置12所需的交流电,从而可以实现输电线路与负载没有电气连接及物理接触,从而可以有效解决该移动体装置12因受电源线的固有长度影响而限制其移动长度的问题,电轨沿着移动体装置12作业的轨迹进行设计铺设,以使所述移动体装置12可以在所需作业的多个场所中进行往复运动,从而可以解决因电线源固有长度而使得其移动场所单一的问题,也可以防止该移动体装置12进行往复运动时电源线可能发生缠绕磨损或摩擦脱皮等问题,且输电线路与所述移动体装置12之间没有物理接触还可以有效防止该非接触式供电装置11与该移动体装置因接触而产生火花、磨损等问题,进而可以防止出现微颗粒、粉尘等环境问题,因此,通过非接触式供电装置11供电可以让该移动体装置12工作在需要无尘条件的场所,且其可供使用的年限较长,成本较低。
请参见图2,其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自动化***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该自动化***100可以应用于生产车间、仓储车间等场所,尤其是应用于需要保持无尘的工作场所。在此不对该自动化***100 的具体应用范围做限制。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对自动化***100的结构及工作原理做详细地说明。
如图2所示,在该自动化***100中的非接触式供电装置11用于为移动体装置12提供电源,以使该移动体装置12在移动作业时可以不断获得电源供应。
本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区别在于,所述本体121的底部设有一底座1211,所述取电模块113以及电源接收模块114安装于所述底座的下端面上,所述底座1211的下端面设有安装位,用于固定安装所述取电模块113以及电源接收模块114。在另一些可行的实施例中,所述取电模块113以及电源接收模块114安装于所述底座1211的右端面上。
在上述实施例中,该自动化***100包括非接触式供电装置11和移动体装置12。所述非接触式供电装置11由一高频电源箱111提供高频电流;所述非接触式供电装置11包括电轨112、取电模块113和电源接收模块114;所述移动体装置12包括本体121、取电模块122以及电机控制模块123。该电轨112包括设于第一导轨1121和第二导轨1122的内侧边上的初级感应线圈1123,该取电模块113包括设于所述线圈卷绕部1131的次级感应线圈1134,该初级感应线圈 1123上的高频交流电通电后会产生磁场,该次级感应线圈1134在磁场中做切割运动后获得感应电流,通过初级感应线圈1123与次级感应线圈1134的电磁感应作用,将所述高频交流电传输到取电模块上113,经过电源接收模块114的整流变压后输出稳定的直流电到所述移动体装置12上。进而通过移动体装置12 上的逆变模块122将稳定输入的直流电逆变为该移动体装置12所需的交流电,从而可以实现输电线路与负载没有电气连接及物理接触,从而可以有效解决该移动体装置12因受电源线的固有长度影响而限制其移动长度的问题,电轨沿着移动体装置12作业的轨迹进行设计铺设,以使所述移动体装置12可以在所需作业的多个场所中进行往复运动,从而可以解决因电线源固有长度而使得其移动场所单一的问题,也可以防止该移动体装置12进行往复运动时电源线可能发生缠绕磨损或摩擦脱皮等问题,且输电线路与所述移动体装置12之间没有物理接触还可以有效防止该非接触式供电装置11与该移动体装置因接触而产生火花、磨损等问题,进而可以防止出现微颗粒、粉尘等环境问题,因此,通过非接触式供电装置11供电可以让该移动体装置12工作在需要无尘条件的场所,且其可供使用的年限较长,成本较低。
请参见图3,其是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自动化***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该自动化***100可以应用于生产车间、仓储车间等场所,尤其是应用于需要保持无尘的工作场所。在此不对该自动化***100 的具体应用范围做限制。所述自动化***100包括多个移动体装置12,以及与所述多个移动体装置12对应配备的多个取电模块113、多个电源接收模块114,多个所述移动体装置12均由所述非接触式供电装置11供电。
本实施例与第二实施例区别在于,所述非接触式供电装置11为两台移动体装置供电,即为该第一移动体装置12以及第二移动体装置12'提供电源。在另外一些可行的实施例中,所述非接触式供电装置11可以至少为一台移动体装置 12供电,在此不对该非接触式供电装置11供应移动体装置12的具体台数做限制。其中,所述非接触式供电装置11的高频电源箱111的电压、功率满足同时为第一移动体装置12和第二移动体装置12'提供电源,因此,所述第一移动体装置12以及第二移动体装置12'能获得足够的电源以进行长距离取片作业。
在本实施例中,该自动化***100包括非接触式供电装置11、第一移动体装置12以及第二移动体装置12',所述非接触式供电装置11包括高频电源箱 111、电轨112、第一取电模块113、第二取电模块113'、第一电源接收模块114 以及第二电源接收模块114';所述第一移动体装置12包括本体121、取电模块122以及电机控制模块123,所述本体121还包括底座1211,所述第一取电模块113以及第一电源接收模块114安装于所述底座1211的下端面上。该电轨 112包括设于第一导轨1121和第二导轨1122的内侧边上的初级感应线圈1123,该取电模块113包括设于所述线圈卷绕部1131的次级感应线圈1134,该初级感应线圈1123上的高频交流电通电后会产生磁场,该次级感应线圈1134在磁场中做切割运动后获得感应电流,通过初级感应线圈1123与次级感应线圈1134 的电磁感应作用,将所述高频交流电传输到取电模块上113,经过电源接收模块 114的整流变压后向移动体装置输出稳定的直流电。其中,在一些可行的实施例中,例如本实施例,该第一移动体装置12以及第二移动体装置12'的结构、原理以及用途相同,即第二移动体装置12'包括本体121'、逆变模块122'以及电机控制模块123',所述本体121'还包括底座1211',所述第二取电模块 113'以及第二电源接收模块114'安装于所述底座1211'的下端面上在另外一些可行的实施例中,所述取电模块113'还设于所述底座1211'朝向所述电轨的一端面上,所述逆变模块122'位于所述本体121'上,该逆变模块的输入端与所述电源接收模块114'的输出端电性连接,该逆变模块122'用于将所述非接触式供电装置11稳定输出的直流电逆变成所述第二移动体装置12'所需的交流电,为所述第二移动体装置12'供电,以使其在移动作业时不断获得电源;所述电机控制模块123'位于所述本体121'上,其输入端与所述逆变模块122'的输出端电性连接,所述电机控制模块123'用于驱动所述第二移动体装置12'移动。
在上述实施例中,通过初级感应线圈1123与次级感应线圈1134以及初级感应线圈1123'与次级感应线圈1134'之间的电磁感应作用,该非接触式供电装置可以在其与移动体装置没有电气连接及物理接触的情况下为移动体装置的提供运行电源,从而可以有效解决移动体装置因受电源线的固有长度影响而限制其移动长度的问题,电轨沿着移动体装置作业的轨迹进行设计铺设,以使所述移动体装置可以在所需作业的多个场所中进行往复运动,从而可以解决因电线源固有长度而使得其移动场所单一的问题,也可以防止该移动体装置进行往复运动时电源线可能发生缠绕磨损或摩擦脱皮等问题,且输电线路与所述移动体装置之间没有物理接触还可以有效防止该非接触式供电装置与该移动体装置因接触而产生火花、磨损等问题,进而可以防止出现微颗粒、粉尘等环境问题,因此,通过非接触式供电装置供电可以让该移动体装置工作在需要无尘条件的场所,且其可供使用的年限较长,成本较低。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各种等效的修改或替换,这些修改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0)

1.一种自动化***,其特征在于,包括:
非接触式供电装置,用于给移动体装置供电,包括电轨、取电模块及电源接收模块,所述取电模块及电源接收模块安装于所述移动体装置上,用于当所述移动体装置移动时所述取电模块与所述电轨的电磁感应作用以获得感应交流电,所述电源接收模块的输入端与所述取电模块电性连接,用于将所述取电模块获得的感应交流电转化成稳定输出的直流电;以及
移动体装置,包括本体、逆变模块以及电机控制模块,所述逆变模块以及电源接收模块设于所述本体上,所述逆变模块的输入端与所述电源接收模块的输出端电性连接,其输出端与所述电机控制模块的输入端电性连接,所述逆变模块用于将所述非接触式供电装置稳定输出的直流电逆变成所述移动体装置所需的交流电,以提供所述电机控制模块驱动所述移动体装置移动的电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化***,其特征在于,所述自动化***包括多个移动体装置,以及与所述多个移动体装置对应配备的多个取电模块、多个电源接收模块,多个所述移动体装置均由所述非接触式供电装置供电。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化***,其特征在于,所述非接触式供电装置由一高频电源箱提供高频电流。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化***,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轨包括第一导轨、与该第一导轨相对设置的第二导轨以及沿着所述第一导轨和所述第二导轨的内侧边铺设并形成一个完整回路的初级感应线圈,所述初级感应线圈通电后产生电磁感应力,所述取电模块包括一线圈卷绕部,所述线圈卷绕部用于卷绕次级感应线圈,当所述移动体装置移动时,所述次级感应线圈通过与该初级感应线圈的电磁感应作用以获得感应交流电。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自动化***,其特征在于,所述取电模块为呈E字形的磁芯,所述E字形磁芯两端平行的磁芯部分构成第一磁极部和第二磁极部,与所述第一和第二磁极部平行的中间位置的磁芯部分构成所述线圈卷绕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自动化***,其特征在于,所述E字形磁芯位于所述电轨的上方,其开口朝向所述电轨,以使所述第一和第二磁极部分别位于所述第一导轨和第二导轨的外侧,所述线圈卷绕部位于所述第一导轨和所述第二导轨的内侧。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化***,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的底部设有一底座,所述取电模块以及电源接收模块安装于所述底座的下端面上。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自动化***,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的下端面设有安装位,用于固定安装所述取电模块以及电源接收模块。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化***,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的底部设有一底座,所述取电模块以及电源接收模块安装于所述底座的左端面上。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化***,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的底部设有一底座,所述取电模块以及电源接收模块安装于所述底座的右端面上。
CN201821833127.1U 2018-11-07 2018-11-07 一种自动化*** Active CN20898496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833127.1U CN208984965U (zh) 2018-11-07 2018-11-07 一种自动化***
US17/042,727 US12038733B2 (en) 2018-11-07 2018-11-29 Automation system
PCT/CN2018/118061 WO2020093485A1 (zh) 2018-11-07 2018-11-29 自动化***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833127.1U CN208984965U (zh) 2018-11-07 2018-11-07 一种自动化***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8984965U true CN208984965U (zh) 2019-06-14

Family

ID=6679051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1833127.1U Active CN208984965U (zh) 2018-11-07 2018-11-07 一种自动化***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208984965U (zh)
WO (1) WO2020093485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425705A (zh) * 2008-11-14 2009-05-06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自动引导小车的无接触供电及导航装置
JP5658592B2 (ja) * 2011-02-21 2015-01-28 国立大学法人埼玉大学 移動体用非接触給電装置
CN203607874U (zh) * 2013-10-15 2014-05-21 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初级和次级感应线圈以及包含其的电动汽车感应充电***
CN105119390A (zh) * 2015-09-23 2015-12-02 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非接触式取电***及其工作方法、桁架机器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10018889A1 (en) 2021-01-21
WO2020093485A1 (zh) 2020-05-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210013743A1 (en) Wireless power transfer device
CN103003897B (zh) 感应电能传输***的一次轨道拓扑结构
EP2833514B1 (en) Non-contact power transmission apparatus and non-contact power transmission method
CN103947081A (zh) 非接触式电力传输装置以及方法
CN105144538A (zh) 非接触电力传输装置以及移动车辆
Hasanzadeh et al. A review of contactless electrical power transfer: Applications, challenges and future trends
CN105375539A (zh) 动力电池自动均衡充电器
Hassan et al. Wireless power transfer through inductive coupling
Karakitsios et al. An integrated approach for dynamic charging of electric vehicles by wireless power transfer-lessons learned from real-life implementation
US20210001733A1 (en) Device for generating a magnetic field, in particular for an inductive charging system, and primary device of an inductive charging system for dynamically charging vehicles
CN208984965U (zh) 一种自动化***
Risch Planning and production concepts for contactless power transfer systems for electric vehicles
CN108215906B (zh) 一种移动充电宝控制***
CN104185937B (zh) 房屋用电力供给***
Suh Wireless charging technology and the future of electric transportation
CN105720663A (zh) 用于电动车辆的充电柜及其控制方法
CN203674772U (zh) 用于电动汽车的多负载非接触式充电器和***
JP2013207479A (ja) アンテナ
US12038733B2 (en) Automation system
CN105576843A (zh) 应用于移动运输设备无线供电的分段重叠自去耦矩形线圈结构的供电设备
JP6967181B2 (ja) 送電装置、および、非接触電力伝送システム
JP2014033524A (ja) 無人搬送車用非接触給電システム
Mehar et al. Wireless Power Charging System for Electric Vehicles through Inductive Coupling Method
CN114103676B (zh) 一种地面无线充电***及方法
CN202435146U (zh) 移动设备感应式电能传输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