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8754978U - 模拟长江江豚自然栖息地的构建设施 - Google Patents

模拟长江江豚自然栖息地的构建设施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8754978U
CN208754978U CN201821280045.9U CN201821280045U CN208754978U CN 208754978 U CN208754978 U CN 208754978U CN 201821280045 U CN201821280045 U CN 201821280045U CN 208754978 U CN208754978 U CN 20875497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rea
finless porpoise
water
building facility
yangtze finles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1280045.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程南宁
朱冬舟
胡伟
乔胜
费翔
叶智峰
王旭旭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Investigation Design and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SIDRI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Investigation Design and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SIDRI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Investigation Design and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SIDRI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Investigation Design and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SIDRI
Priority to CN201821280045.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875497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875497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875497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ultivation Of Plan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栖息地生境模拟技术领域的一种模拟长江江豚自然栖息地的构建设施。技术方案为:包括栖息地构建区,所述栖息地构建区至少包括水域部分和陆地部分的修复区;所述水域部分与自然水域连通;所述水域部分至少包括深潭区、浅水区和浅滩区;所述深潭区和所述浅水区之间采用水位升降构件实现分离;所述浅滩区沿所述水域部分的四周岸线设置,所述修复区内设置进水和排水泵闸***,控制所述水域部分的水位高低及与所述自然水域的连通;所述修复区与所述水域部分的接壤处设置若干投食区。采用此技术方案构建的长江江豚栖息地可近似模拟长江江豚自然栖息生境,为长江江豚放流提供良好的野化驯养生境。

Description

模拟长江江豚自然栖息地的构建设施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栖息地生境模拟技术,特别是涉及一种淡水豚类的野化驯养栖息地生境构建技术。
背景技术
长江江豚是一种小型齿鲸,隶属于哺乳纲鲸目鼠海豚科江豚属,俗称“江猪”,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干流、洞庭湖、鄱阳湖等内陆水域,现存数量仅为1040余头。长江江豚是长江淡水生态***的顶级生物和“活化石”,是我国特有的淡水鲸类和唯一淡水豚类,也是全球重要的珍稀淡水鲸类物种之一;现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受人类活动影响,长江江豚种群栖息地环境日趋恶化,种群数量逐年下降,年下降速率达15%。为有效遏制长江江豚种群衰退的趋势,目前主要采取成立江豚保护区进行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等措施进行长江江豚保护和人工繁育,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中国专利授权公告号CN102318575B,公告日2013.07.24,实用新型名称为一种利用网箱养殖江豚的方法,公开了采用网箱在自然水域中进行养殖和暂养江豚的方法。中国专利公布号CN105850815A,公布日2016.08.17,实用新型名称为模拟自然环境的江豚暂养设施及暂养方法,公开了通过网箱进行隔离模拟自然环境的江豚暂养设施。目前对于江豚保护采用的栖息地生境构建技术主要以服务迁地江豚、抢救江豚的转运、暂养为目的,一般多采用网箱或网箱隔离在自然水域中进行养殖和暂养江豚。由于现有这种生境构建技术难以模拟江豚生活栖息的自然环境,经暂养的江豚也只能适应半人工的封闭水域生存。虽然上述技术对于现有江豚数量的保护具有较好的作用,但难以满足江豚野化和自然放流的驯养要求。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现有长江江豚栖息地构建技术存在的局限性,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模拟长江江豚自然栖息地的构建设施,采用此技术方案构建的长江江豚栖息地可近似模拟长江江豚自然栖息生境,为长江江豚放流提供良好的野化驯养生境。
本实用新型的的基本技术方案为:一种模拟长江江豚自然栖息地的构建设施,包括栖息地构建区,栖息地构建区至少包括水域部分和陆地部分的修复区;水域部分与自然水域连通;水域部分至少包括深潭区、浅水区和浅滩区;深潭区和浅水区之间采用水位升降构件实现分离;浅滩区沿水域部分的四周岸线设置,修复区内设置进水和排水泵闸***,控制水域部分的水位高低及与自然水域的连通;修复区与水域部分的接壤处设置若干投食区。
上述基本技术方案中:浅滩区为长江江豚食物储备区,位于水域部分的四周。深潭区、浅水区是长江江豚主要觅食和活动场所,深潭区主要为长江江豚休息区,可考虑搭建遮阳棚或种植大树冠的树满足夏季的遮阴需求。浅水区和深潭区之间设置水位升降构件,这样可通过水位升降对开展水域部分的维护、长江江豚检查等工作。
为使栖息地兼顾长江江豚休息、觅食和活动需求、科研、救护和检查需求、以及水域维护需求,需在深潭区和浅水区之间采用水位升降构件实现分离。当需要开展科研、救护和检查需求时,可以将江豚转移至浅水区,可通过升降构建实现分离,在浅水区降低和控制水位,开展相应的工作。当需要开展水域维护时,也可通过水位升降构件实现分离,分别对浅水区、深潭区进行维护,同时不影响长江江豚日常栖息需求。
修复区内设置的具备水位控制条件的泵闸***。通过泵闸设施可实现内部的水域部分水位的高低调控、与外部自然水域进行水力连通以方便未来长江江豚的自然放流。考虑将来长江江豚的出游,闸门宜设置在临自然水域侧。泵闸***本身属于现有技术,可采用现有成熟技术实现本专利技术中的水位控制功能。
基于上述技术特征,深潭区和浅水区的面积和不低于水域部分面积的30%。
基于上述技术特征,深潭区的平均水深为7~8米。
基于上述技术特征,浅水区的平均水深为3~4米。
基于上述技术特征,水域部分的四周岸线为平滑曲线。
基于上述技术特征,水域部分的四周岸线有不低于80%的岸线长度设置为浅滩区。
基于上述技术特征,浅滩区宜采用自然边坡缓坡入水。若有硬质驳岸,表面应采用泡沫等柔性材料进行包裹覆盖,防止江豚误撞。
基于上述技术特征,水位升降构件的顶部距离常水位不低于1.5米。
基于上述技术特征,深潭区、浅水区之间的水位升降构件可为潜堤坝或启闭的挡水板,如采用挡水板,需用泡沫等柔性材料包裹覆盖挡水板,避免江豚遭受撞击。
基于上述技术特征,考虑水生生态***构建,修复区生境底质以沙质或淤泥质为主。
基于上述技术特征,考虑水生生态***构建和鱼类等饵料繁育,深潭区和浅水区的水下为沉水植物群落;
基于上述技术特征,考虑水生生态***构建和鱼类等饵料繁育,浅滩区种植挺水、湿生植被。
基于上述技术特征,投食区可在水域部分的四周采用栈桥等形式布置,需注意投食区的投食点处的水深不低于3米。
基于上述技术特征,在水域部分内增加湿地岛屿。湿地岛屿为营造多样生境需求而设置,可根据地形和土方平衡因地制宜进行布置。
基于上述技术特征,修复区内设有水质净化***,与泵闸***连接。为保障水域部分的水质,设置的水质净化***一般与进水泵闸一起布置。若是一体化设备,一般采用地埋式布置。泵闸***和水质净化***是为满足修复水位控制和水质调控设置。水质净化***本身属于现有技术,可采用现有成熟技术实现本专利技术中的水质调控功能。
基于上述技术特征,修复区内设有饵料池,饵料池与水域部分隔离。饵料池主要是储备江豚日常和应急情况下的饵料鱼,因养殖强度和密度较高,为避免对水域部分的水质产生影响,需隔离水域区域,单独设置区域进行繁育。当然也可以购买及运输外部的饵料至栖息地构建区。
本实用新型完全脱离了现有技术中采用网箱或自然水域隔离的江豚栖息地构建的概念。本技术可以有效模拟江豚的自然栖息地环境,可以在满足江豚暂养、救护等基础功能需求的基础上,进一步提供为江豚进行野化驯养的环境条件,对江豚保护和自然放流提供足够的技术支撑。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平面布置图。
图中标号示意为:
1 深潭区
2 浅水区
3 浅滩区
4 修复区
5 泵闸***
6 水质净化***
7 湿地岛屿
8 水位升降构件
9 投食区
10 饵料池
11 长江
12 边线
13 工程范围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说明。这些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而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此外,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如图1所示,工程范围线13内为栖息地构建区,边线12把整个栖息地构建区分为水域部分和陆地部分的修复区4;水域部分与长江11连通;水域部分至少包括深潭区1、浅水区2和浅滩区3。深潭区1和浅水区2的面积和不低于水域部分面积的30%,深潭区1平均水深为7~8米;所述浅水区2的平均水深为3~4米。整个构建设施根据自然水域模拟按照长条形布置,水域部分与修复区边界布置为自然平顺衔接形态,图中所示的工程范围线13、边线12及各区域的大小、形状仅为一种示意。
水域部分的四周岸线有不低于80%的岸线长度设置为浅滩区3,浅滩区3为江豚食物储备区,位于水域部分的四周,考虑水生生态***构建和鱼类等饵料繁育,浅滩区为水位变动区,采用1:5~1:10的自然边坡缓坡入水,营造以0.5~1.5m水深为主要生境的近岸水深条件,该区域内可种植挺水、湿生植物群落,通过生态群落构建为江豚提供食物储备。若浅滩区3有部分采用混凝土、玻璃、钢板材质的硬质驳岸,应在外表采用泡沫柔性材料包裹覆盖,避免江豚碰撞造成伤害。
深潭区1、浅水区2是江豚主要觅食和活动场所,区域内种植沉水植物群落,深潭区主要为江豚休息区,夏季需满足一定的遮阴要求。浅水区和深潭区之间设置水位升降构件8,图中所示的水位升降构件8为水下潜堤,这样可通过水位升降开展水域部分维护、江豚检查等工作,水下潜堤的顶部距离常水位不低于1.5米。水位升降构件8也为启闭的挡水板,挡水板可通过开关控制挡水板升降高度,材质为钢板或玻璃材质。
湿地岛屿7为营造多样生境需求而设置,可根据地形和土方平衡因地制宜进行布置。
修复区内配套设置饵料池10、投食区9、水质净化***6和泵闸***5。饵料池10主要是储备江豚日常和应急情况下的饵料鱼,因养殖强度和密度较高,为避免对水域部分的水质产生影响,需在修复区内单独设置区域对饵料鱼类进行暂养和繁育。投食区9在场地四周采用栈桥形式分散布置,但需注意投食点处水深需不小于3m。为保障修复区水质,设置的水质净化***6一般与泵闸***5的连接。水质净化***为集成在一个封闭箱体内的成套设备,一般采用地埋式布置。泵闸***5是为满足修复水位控制和水质调控设置,闸门设置需考虑将来江豚的出游长江,故需设置在临长江11或自然水域侧。
考虑水生生态***构建,修复区生境底质以沙质或淤泥质为主。为营造多样的生境条件,根据水深条件情况,深潭区1和浅水区2的水下为沉水植物群落,浅滩区3种植挺水、湿生植被。一方面可以通过水生植物群落的构建形成稳定的生态***和食物链结构,为江豚提供稳定的栖息环境,另一方面通过水生植物群落的构建,维护栖息地水质。
具体实施时,首先针对江豚的生活***衡为原则确定深潭区、浅滩区、浅水区的面积和深度,视情况设置湿地岛屿,在具体参数确定后进行地形塑造。栖息地构建区域的大小需根据拟养江豚数量确定,一般按三头进行布置。
在地形塑造的基础上,根据边坡情况和岸坡高度情况重点对高边坡和水位变动区进行强化加固处理。高边坡区域可采用直立挡墙形式进行结构加固,外部设置一定的防撞设施。一般容易坍塌区域和水位变动区可采用土壤固化的方法进行加固,在土壤中加入固化剂,提高土壤结构强度。后续可同步开展泵闸***、水质净化***、饵料池等附属设施建设。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替换,这些改进和替换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8)

1.一种模拟长江江豚自然栖息地的构建设施,其特征在于:包括栖息地构建区,所述栖息地构建区至少包括水域部分和陆地部分的修复区(4);所述水域部分与自然水域连通;所述水域部分至少包括深潭区(1)、浅水区(2)和浅滩区(3);所述深潭区(1)和所述浅水区(2)之间采用水位升降构件(8)实现分离;所述浅滩区(3)沿所述水域部分的四周岸线设置,所述修复区(4)内设置进水和排水泵闸***(5),控制所述水域部分的水位高低及与所述自然水域的连通;所述修复区(4)与所述水域部分的接壤处设置若干投食区(9)。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模拟长江江豚自然栖息地的构建设施,其特征在于:所述深潭区(1)和所述浅水区(2)的面积和不低于所述水域部分面积的30%。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模拟长江江豚自然栖息地的构建设施,其特征在于:所述深潭区(1)平均水深为7~8米。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模拟长江江豚自然栖息地的构建设施,其特征在于:所述浅水区(2)的平均水深为3~4米。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模拟长江江豚自然栖息地的构建设施,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域部分的四周岸线为平滑曲线。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模拟长江江豚自然栖息地的构建设施,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域部分的四周岸线有不低于80%的岸线长度设置为所述浅滩区(3)。
7.根据权利要求1或6所述的一种模拟长江江豚自然栖息地的构建设施,其特征在于:所述浅滩区(3)采用自然边坡缓坡入水。
8.根据权利要求1或6所述的一种模拟长江江豚自然栖息地的构建设施,其特征在于:柔性材料包裹覆盖所述浅滩区(3)的硬质驳岸。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模拟长江江豚自然栖息地的构建设施,其特征在于:所述水位升降构件(8)的顶部距离常水位不低于1.5米。
10.根据权利要求1或9所述的一种模拟长江江豚自然栖息地的构建设施,其特征在于:所述水位升降构件(8)为潜堤。
11.根据权利要求1或9所述的一种模拟长江江豚自然栖息地的构建设施,其特征在于:所述水位升降构件(8)为启闭的挡水板,柔性材料包裹覆盖所述挡水板。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模拟长江江豚自然栖息地的构建设施,其特征在于:所述修复区(4)生境底质以沙质或淤泥质为主。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模拟长江江豚自然栖息地的构建设施,其特征在于:所述深潭区(1)和所述浅水区(2)的水下为沉水植物群落。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模拟长江江豚自然栖息地的构建设施,其特征在于:所述浅滩区(3)种植挺水、湿生植被。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模拟长江江豚自然栖息地的构建设施,其特征在于:所述投食区的投食点处的水深不低于3米。
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模拟长江江豚自然栖息地的构建设施,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水域部分内增加湿地岛屿(7)。
1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模拟长江江豚自然栖息地的构建设施,其特征在于:所述修复区(4)内设有水质净化***(6),与所述泵闸***(5)连接。
1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模拟长江江豚自然栖息地的构建设施,其特征在于:所述修复区(4)内设有饵料池(10),所述饵料池(10)与所述水域部分隔离。
CN201821280045.9U 2018-08-09 2018-08-09 模拟长江江豚自然栖息地的构建设施 Active CN20875497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280045.9U CN208754978U (zh) 2018-08-09 2018-08-09 模拟长江江豚自然栖息地的构建设施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280045.9U CN208754978U (zh) 2018-08-09 2018-08-09 模拟长江江豚自然栖息地的构建设施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8754978U true CN208754978U (zh) 2019-04-19

Family

ID=6613097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1280045.9U Active CN208754978U (zh) 2018-08-09 2018-08-09 模拟长江江豚自然栖息地的构建设施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8754978U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006674A (zh) * 2018-08-09 2018-12-18 上海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长江江豚野化驯养的栖息地生境构建设施
CN111685066A (zh) * 2019-10-28 2020-09-22 孙治忠 长江水生动物的保种修复技术
CN112243928A (zh) * 2020-10-15 2021-01-22 湖北工业大学 一种分段式产卵洄游装置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006674A (zh) * 2018-08-09 2018-12-18 上海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长江江豚野化驯养的栖息地生境构建设施
CN111685066A (zh) * 2019-10-28 2020-09-22 孙治忠 长江水生动物的保种修复技术
CN112243928A (zh) * 2020-10-15 2021-01-22 湖北工业大学 一种分段式产卵洄游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8754978U (zh) 模拟长江江豚自然栖息地的构建设施
CN104663552B (zh) 一种生态修复型海洋牧场及其构建方法
CN102487683B (zh) 养殖迹地/目标水域水生植被修复与生态保育方法
CN108174822B (zh) 一种提高养殖大鲵野外生存能力的训练设施及其训练养殖大鲵的方法
CN109006674A (zh) 长江江豚野化驯养的栖息地生境构建设施
CN203027930U (zh) 一种仿生态大鲵驯养繁殖装置
CN103583428A (zh) 一种池塘中设置网箱培育泥鳅苗种的方法
CN101637143B (zh) 岛礁海域钓场的人工鱼礁装置及其布设方法
CN107864774A (zh) 一种水下原位生态修复沉水水草培植装载***
CN105900888B (zh) 一种抗浪鱼人工繁殖产卵装置
CN112385598A (zh) 一种用于鱼类增殖放流站裂腹鱼亲鱼培育的仿生态亲鱼池
CN101146441A (zh) 新型鱼笼
JP2012165684A (ja) 蛍の飼育設備、及び蛍の飼育設備の施工方法
KR20130014172A (ko) 침하식 해삼 가두리 양식 장치
CN102487869B (zh) 一种可控的水产养殖生态调控***
CN106172184A (zh) 一种平胸龟的规模化仿生态繁殖与健康高效驯养方法
CN206686930U (zh) 一种砂滤坡滤水池塘生态养殖***
CN101755695B (zh) 浮筏培育软壳蟹的方法
KR20200102788A (ko) 이동식 수산생물 방류장치를 이용한 종묘 방류 시스템
CN213784897U (zh) 一种用于鱼类增殖放流站裂腹鱼亲鱼培育的仿生态亲鱼池
CN101836610A (zh) 浮筏培育重壳青蟹的方法
KR20150001462U (ko) 바다숲 조성용 십자형 해중림초
CN103202266A (zh) 提高长白山林蛙野外生态养殖产量的方法
CN101836604A (zh) 一种家鱼鱼卵的孵化设备
CN106332811A (zh) 一种石斑鱼繁育技术及其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