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8728914U - 激光吸烟尘装置 - Google Patents

激光吸烟尘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8728914U
CN208728914U CN201821119376.4U CN201821119376U CN208728914U CN 208728914 U CN208728914 U CN 208728914U CN 201821119376 U CN201821119376 U CN 201821119376U CN 208728914 U CN208728914 U CN 20872891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ylinder
laser
air
outer cylinder
absorbing de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1119376.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赖林松
陈锐
吴排青
周志伟
吴晓滨
马国东
尹建刚
高云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Hans Semiconductor Equipment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an s Laser Technology Industry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an s Laser Technology Industry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Han s Laser Technology Industry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21119376.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872891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872891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872891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Laser Beam Process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激光吸烟尘装置,用于设置于激光器的光路上,以去除激光切割工件时产生的烟尘,包括:外筒;内筒,包括激光入射端以及激光出射端,所述内筒与所述外筒同轴,且所述内筒的外壁与所述外筒的内壁间隔,所述激光入射端与所述外筒封闭连接,所述激光出射端与所述外筒连通,以形成第一气流通道;第一气流接头,倾斜设于所述内筒上,并与所述内筒连通,且所述第一气流接头远离所述内筒的一端朝向所述激光入射端。本实用新型激光吸烟尘装置可以通过倾斜设置的第一气流接头将气体排入至第一气流通道内形成辅助气流,以使工作台上的烟尘更容易进入内筒与外筒之间的间隙内,提高除尘效率。

Description

激光吸烟尘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激光切割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激光吸烟尘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半导体制造行业的快速发展,激光切割技术开始广泛运用于面板(如钣金件、PCB板等)行业。激光切割是利用高能量密度的激光束加热工件,使工件温度迅速上升,进而使工件的材料熔化。激光切割技术有如下优点:切割精度高、切割面光滑、速度快、切缝窄、不损伤工件、不受工件外形的影响、不受被切材料的硬度影响等。
然而,在激光切割加工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烟尘(如粉尘、异味等),烟尘会污染镜片和治具,进而影响加工效果,而且烟尘被人体吸入后也会对人产生极大的危害。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激光切割加工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烟尘的问题,提供一种激光吸烟尘装置。
一种激光吸烟尘装置,用于设置于激光器的光路上,以去除激光切割工件时产生的烟尘,包括:
外筒;
内筒,包括激光入射端以及激光出射端,所述内筒与所述外筒同轴,且所述内筒的外壁与所述外筒的内壁间隔,所述激光入射端与所述外筒封闭连接,所述激光出射端与所述外筒连通,以形成第一气流通道;
第一气流接头,倾斜设于所述内筒上,并与所述内筒连通,且所述第一气流接头远离所述内筒的一端朝向所述激光入射端;以及
抽尘接头,设于所述外筒上,且与所述第一气流通道连通。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内筒包括顺次连接的第一筒体、椎体以及第二筒体,所述激光入射端为所述第一筒体远离所述椎体的一端,所述激光出射端为所述第二筒体远离所述椎体的一端,所述第一气流接头的倾斜度与所述椎体的倾斜度相同,所述第一气流接头倾斜设于所述第一筒体上,并靠近所述椎体设置,以使得来自所述第一气流接头的气流能沿所述椎体的内侧面流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筒体与所述椎体的交界处开设有安装槽,所述安装槽的内壁包括垂直连接的第一内壁及第二内壁,所述第二内壁的倾斜度与所述椎体的倾斜度相同,所述第一内壁相对于所述第二内壁更靠近所述椎体,所述第一气流接头垂直设于所述第一内壁上。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外筒包括相连的第三筒体以及第四筒体,所述第三筒体的内径大于所述第四筒体的内径,所述第三筒体远离所述第四筒体的一端与所述内筒的所述激光入射端封闭连接,所述第四筒体远离所述第三筒体的一端与所述内筒的所述激光出射端连通,所述椎***于所述第三筒体内,所述第二筒体的两端分别位于所述第三筒体及所述第四筒体内。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三筒体与所述第四筒体可拆卸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激光吸烟尘装置还包括第二气流接头,所述第二气流接头设于所述外筒上,且与所述抽尘接头相对独立,所述第二气流接头与所述第一气流接头通过气管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外筒上开设有多个固定槽,所述抽尘接头的一端设有第一固定板,所述第二气流接头的一端设有第二固定板,所述第一固定板与所述第二固定板的尺寸相同,所述第一固定板和所述第二固定板分别设于不同的所述固定槽上。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激光吸烟尘装置还包括第三气流接头,所述第三气流接头设于所述外筒上,且与所述抽尘接头相对独立,所述外筒远离所述激光入射端的一端开设有气槽,所述气槽分别与所述第三气流接头及所述外筒与所述内筒之间的间隙连通,以形成第二气流通道。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激光吸烟尘装置还包括下盖板,所述下盖板设于所述外筒远离所述激光入射端的一端,所述下盖板为中空结构,所述内筒与所述下盖板同轴,且所述下盖板靠近所述外筒的一端设有连通所述气槽与所述外筒与所述内筒之间的间隙的台阶。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激光吸烟尘装置还包括上盖板,所述上盖板分别与所述内筒和所述外筒远离所述激光出射端的一端可拆卸连接,所述上盖板为中空结构,所述内筒与所述上盖板同轴。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激光吸烟尘装置具有如下优点:
在利用激光器切割工作台上的物件时,激光穿设于内筒并作用于工作台上的物件上,工作台上产生的烟尘将在抽尘接头的作用下由工作台经内筒与外筒之间的间隙排入至外筒内部,再由抽尘接头吸出。在这个过程中,由于第一气流接头向下倾斜设于内筒上并与内筒连通,第一气流接头可以向第一气流通道内注入辅助气流,从而可以使得工作台或物件上的烟尘更容易脱落,以进入内筒与外筒之间的间隙内,提高除尘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激光吸烟尘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俯视图;
图3为图2沿Ⅱ-Ⅱ截面的剖面示意图;
图4为图3中A1处的放大示意图;
图5为图2沿Ⅲ-Ⅲ截面的剖面示意图;
图6为图3中A2处的放大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的限制。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地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结合图1、图2和图3,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激光吸烟尘装置10,用于设置于激光器(图未示)的光路20上,以去除激光切割工件时产生的烟尘,避免烟尘污染激光器的镜片和治具,从而可以提高物件的加工效果。上述物件可以但不限定为金属钣金件或PCB面板等。
该激光吸烟尘装置10包括外筒100、内筒200、第一气流接头300以及抽尘接头400。
结合图1、图3和图5,内筒200与外筒100同轴,且内筒200的外壁与外筒100的内壁间隔,内筒200的一端与外筒100的一端封闭连接,内筒200的另一端与外筒100的另一端连通,从而形成第一气流通道11。其中,内筒200与外筒100封闭连接的一端为激光入射端201,内筒200与外筒100连通的一端为激光出射端202。第一气流接头300倾斜设于内筒200上,并与内筒200连通,且第一气流接头300远离内筒200的一端朝向激光入射端201。抽尘接头400设于外筒100上,且与第一气流通道11连通。
上述激光吸烟尘装置10在使用时,置于工作台30的上方并与工作台30间隔,以使激光出射端202正对于工作台。在利用激光器切割工作台30上的物件时,激光穿设于内筒200并作用于工作台30上的物件上,工作台30上产生的烟尘将在抽尘接头400的作用下由工作台30经内筒200与外筒100之间的间隙排入至外筒200内部,再由抽尘接头400吸出。在这个过程中,由于第一气流接头300向下倾斜设于内筒200上并与内筒200连通,第一气流接头300可以向第一气流通道11内注入辅助气流,从而可以使得工作台30或物件上的烟尘更容易脱落,以进入内筒200与外筒100之间的间隙内,提高除尘效率。
进一步,结合图3和图4,在本实施方式中,内筒200包括顺次连接的第一筒体210、椎体220以及第二筒体230,此时激光入射端201为第一筒体210远离椎体220的一端,激光出射端202为第二筒体230远离椎体220的一端,第一气流接头300的倾斜度与椎体220的倾斜度相同,第一气流接头300倾斜设于第一筒体210上,并靠近椎体220设置,以使得来自第一气流接头300的气流能沿椎体220的内侧面流动。如此,可以保证来自第一气流接头300的气流流向第一气流通道11时不至于过于紊乱而影响除尘效果。
进一步,参考图4,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筒体210与椎体220的交界处开设有安装槽203,安装槽203的内壁包括垂直连接的第一内壁2031及第二内壁2032,第二内壁2032的倾斜度与椎体220的倾斜度相同,第一内壁2031相对于第二内壁2032更靠近椎体220,第一气流接头300垂直设于第一内壁2031上。如此,即可实现第一气流接头300的气流能沿椎体220的内侧面221流动。上述第一气流接头300和安装槽203的数量为多个。具体地,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气流接头300和安装槽203的数量皆为四个。
进一步,参考图1,在本实施方式中,外筒100包括相连的第三筒体110以及第四筒体120。具体地,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三筒体110与第四筒体120可拆卸连接。如此,在切割工作台30上的物件时,切割物件后的颗粒难免会对第四筒体120有所损伤,从而可以方便对第四筒体120进行更换。第三筒体110的内径大于第四筒体120的内径,第三筒体110远离第四筒体120的一端与内筒200的激光入射端201封闭连接,第四筒体120远离第三筒体110的一端与内筒200的激光出射端202连通,椎体220位于第三筒体110内,第二筒体230的两端分别位于第三筒体110及第四筒体120内。如此,更有利于气流于第一气流通道11和第二气流通道12(见下文)内的流动,提高除尘效率。
进一步,在本实施方式中,激光吸烟尘装置10还包括第二气流接头500,第二气流接头500设于外筒100上,且与抽尘接头400相对独立,第二气流接头500与第一气流接头300通过气管连接。如此,即可通过第二接头500实现对第一气流接头300的供气。具体地,在本实施方式中,每一第二气流接头500间隔设于两个抽尘接头400之间。
进一步,在本实施方式中,外筒100上开设有多个固定槽111。具体地,在本实施方式中,固定槽111开设于第三筒体110上。抽尘接头400的一端设有第一固定板410,第二气流接头500的一端设有第二固定板510,第一固定板410与第二固定板520的尺寸相同,第一固定板410和第二固定板510分别设于不同的固定槽111上。如此,在根据实际使用需要时,可以方便抽尘管400与第二气流接头500互换安装位置。
上述抽尘接头400可以为U形管,第一固定板410可以为方形板,固定槽111为与第一固定板410对应的方形槽,且与第一固定板410的长度和宽度相等。如此,不仅可以节省抽尘接头400和第二气流接头500的安装空间,而且可以使得抽尘接头400远离外筒100一端的接口可以根据实际使用环境进行转向。可以理解,在其它实施方式中,第一固定板410还可以但不限定为多边形、三角形以及圆形等。更具体地,在本实施方式中,上述U形管的数量为两个,两个U形管关于内筒200的中轴线对称。如此,更有利于烟尘的排出。
进一步,结合图1、图3以及图5,在本实施方式中,激光吸烟尘装置10还包括第三气流接头600,第三气流接头600设于外筒100上,且与抽尘接头400相对独立。具体地,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三气流接头600设于第四筒体120上。外筒100远离激光入射端201的一端开设有气槽121,气槽121分别与第三气流接头600及外筒100与内筒200之间的间隙连通,以形成第二气流通道12。如此,第二气流通道12内的气流可以辅助烟尘排向抽尘接头400,避免烟尘从工作台30的中心向周侧横向排出。其中,上述气槽121可以为多个间隔排列的开口槽,也可以为环形槽。
具体地,在本实施方式中,第四筒体120的外壁设有四个进气孔(图未示),第三接头600的数量为两个,两个第三接头600与其中两个进气孔连通,当使用时,其它两个进气孔堵死即可。如此,有利于根据操作环境改变第三接头600的安装位置。
进一步,结合图3和图6,在本实施方式中,激光吸烟尘装置10还包括下盖板700,下盖板700设于第四筒体120远离激光入射端11的一端,下盖板700为中空结构,内筒200与下盖板700同轴,且下盖板700靠近第四筒体120的一端设有连通气槽121与第三筒体110和第四筒体120之间的间隙的台阶710。如此,可以增强第二气流通道12内所形成的高速气流,产生科恩达效应,以有效改变气流方向,使得高速气流顺利带动工作台30以及物件上的烟尘沿着第二气流通道12的流向并排入外筒100内部,从而再通过抽尘接头400将烟尘抽出,提高除尘效率。具体地,在本实施方式中,该台阶710的高度为0.05mm。
进一步,参考图1,在本实施方式中,激光吸烟尘装置10还包括上盖板800,上盖板800分别与内筒200和外筒100远离激光出射端202的一端可拆卸连接,上盖板800为中空结构,内筒200与上盖板800同轴。具体地,在本实施方式中,内筒200的外径值大于上盖板800的内径值,内筒200设于上盖板800靠近激光出射端12的一端。可以理解,在其它实施方式中,内筒200可与上盖板800过盈配合。
参考图1和图5,现对该激光吸烟尘装置10的安装方式以及工作原理进行简要说明:
如图1所示,该激光吸烟尘装置10采用自下而上的安装方式,首先将第一气流接头300安装在第二表面2032上并连接好气管,之后将下盖板700安装在第四筒体120上,再将第四筒体120固定在第三筒体110上,接着将内筒200置于固定在一起的下盖板700、第四筒体120以及第三筒体110内,并通过上盖板800将内筒200固定在第三筒体110上,最后根据实际使用环境将抽尘接头400以及第二气流接头500分别通过第一固定板410和第二固定板510安装于固定槽111上,其中第二气流接头500通过气管与第一气流接头300连通。在实际使用时,激光入射端201处于激光器的正下方,下盖板700与工作台30间隔设置,其间隔距离可为5mm。
如图5所示,B处、C处为进气口,D处为烟尘出口,E处为第一辅助气流进口,F处为第二辅助进气口。在利用激光切割工作台30上的物件时,工作台30上产生的烟尘将在抽尘接头400的作用下沿着第一气流通道11的流向由工作台30经内筒200与外筒100之间的间隙排入至外筒100内部,再由抽尘接头400(也即D处烟尘出口)吸出。在这个过程中,除尘气流将由B、C两处进气口吸入,并在第二气流接头500与第一气流接头300的气管连通的前提下,向第二气流接头500注入气体,从而可以通过第一气流接头300(也即E处第一辅助气流进口)将气体排入至第一气流通道11内形成辅助气流,以使工作台30或物件上的烟尘更容易进入内筒200与外筒100之间的间隙内。同时,向第三气流接头600通入气体(也即F处第二辅助气流进口),从而可以通过第三气流接头600将气体排入第二气流通道12内形成辅助气流。由于下盖板700上存在0.05mm的台阶710,从而可以增强第二气流通道12内所形成的高速气流,产生科恩达效应,局部增加气流速度以及改变气流方向,进一步增强除尘效率。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激光吸烟尘装置,用于设置于激光器的光路上,以去除激光切割工件时产生的烟尘,其特征在于,包括:
外筒;
内筒,包括激光入射端以及激光出射端,所述内筒与所述外筒同轴,且所述内筒的外壁与所述外筒的内壁间隔,所述激光入射端与所述外筒封闭连接,所述激光出射端与所述外筒连通,以形成第一气流通道;
第一气流接头,倾斜设于所述内筒上,并与所述内筒连通,且所述第一气流接头远离所述内筒的一端朝向所述激光入射端;以及
抽尘接头,设于所述外筒上,且与所述第一气流通道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激光吸烟尘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筒包括顺次连接的第一筒体、椎体以及第二筒体,所述激光入射端为所述第一筒体远离所述椎体的一端,所述激光出射端为所述第二筒体远离所述椎体的一端,所述第一气流接头的倾斜度与所述椎体的倾斜度相同,所述第一气流接头倾斜设于所述第一筒体上,并靠近所述椎体设置,以使得来自所述第一气流接头的气流能沿所述椎体的内侧面流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激光吸烟尘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筒体与所述椎体的交界处开设有安装槽,所述安装槽的内壁包括垂直连接的第一内壁及第二内壁,所述第二内壁的倾斜度与所述椎体的倾斜度相同,所述第一内壁相对于所述第二内壁更靠近所述椎体,所述第一气流接头垂直设于所述第一内壁上。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激光吸烟尘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筒包括相连的第三筒体以及第四筒体,所述第三筒体的内径大于所述第四筒体的内径,所述第三筒体远离所述第四筒体的一端与所述内筒的所述激光入射端封闭连接,所述第四筒体远离所述第三筒体的一端与所述内筒的所述激光出射端连通,所述椎***于所述第三筒体内,所述第二筒体的两端分别位于所述第三筒体及所述第四筒体内。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激光吸烟尘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筒体与所述第四筒体可拆卸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激光吸烟尘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激光吸烟尘装置还包括第二气流接头,所述第二气流接头设于所述外筒上,且与所述抽尘接头相对独立,所述第二气流接头与所述第一气流接头通过气管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激光吸烟尘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筒上开设有多个固定槽,所述抽尘接头的一端设有第一固定板,所述第二气流接头的一端设有第二固定板,所述第一固定板与所述第二固定板的尺寸相同,所述第一固定板和所述第二固定板分别设于不同的所述固定槽上。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激光吸烟尘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激光吸烟尘装置还包括第三气流接头,所述第三气流接头设于所述外筒上,且与所述抽尘接头相对独立,所述外筒远离所述激光入射端的一端开设有气槽,所述气槽分别与所述第三气流接头及所述外筒与所述内筒之间的间隙连通,以形成第二气流通道。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激光吸烟尘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激光吸烟尘装置还包括下盖板,所述下盖板设于所述外筒远离所述激光入射端的一端,所述下盖板为中空结构,所述内筒与所述下盖板同轴,且所述下盖板靠近所述外筒的一端设有连通所述气槽与所述外筒与所述内筒之间的间隙的台阶。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激光吸烟尘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激光吸烟尘装置还包括上盖板,所述上盖板分别与所述内筒和所述外筒远离所述激光出射端的一端可拆卸连接,所述上盖板为中空结构,所述内筒与所述上盖板同轴。
CN201821119376.4U 2018-07-13 2018-07-13 激光吸烟尘装置 Active CN20872891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119376.4U CN208728914U (zh) 2018-07-13 2018-07-13 激光吸烟尘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119376.4U CN208728914U (zh) 2018-07-13 2018-07-13 激光吸烟尘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8728914U true CN208728914U (zh) 2019-04-12

Family

ID=6602716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1119376.4U Active CN208728914U (zh) 2018-07-13 2018-07-13 激光吸烟尘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8728914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299822A (zh) * 2020-04-03 2020-06-19 苏州科韵激光科技有限公司 烟尘收集机构
CN111390401A (zh) * 2020-03-26 2020-07-10 大族激光科技产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除尘装置及除尘设备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390401A (zh) * 2020-03-26 2020-07-10 大族激光科技产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除尘装置及除尘设备
CN111299822A (zh) * 2020-04-03 2020-06-19 苏州科韵激光科技有限公司 烟尘收集机构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8728914U (zh) 激光吸烟尘装置
CN204818431U (zh) 一种含有除尘结构的激光焊接装置
CN101258398B (zh) 利用微粒流体检测蜂窝结构体中的缺陷的方法、***和装置
CN105413330B (zh) 激光选区熔化增材制造设备的烟尘处理装置
CN207239466U (zh) 一种激光切割机的吸风***及激光切割机
CN207824185U (zh) 除尘装置和激光切割设备
CN102706533B (zh) 用于研究激波与不同形态液体相互作用的装置
JP2011020147A (ja) レーザ加工用集排塵装置
US11808689B2 (en) Integrated biocontainment cell sorter
CN101539532A (zh) 蜂窝结构体缺陷检查装置
CN207077099U (zh) 一种激光加工***
CN207629424U (zh) 一种超快***膜孔高效加工装置
CN104475987B (zh) 窄间隙激光焊接随动的焊缝保护方法和装置
CN206316540U (zh) 激光头
CN211347941U (zh) 一种基于激光诱导击穿光谱的烟尘颗粒物成分检测装置
CN204913076U (zh) 一种激光加工除尘装置
CN208929480U (zh) 除尘装置
CN106271066A (zh) 一种激光切割设备的废料清理结构
JP5753955B2 (ja) 渦流式排出フード
CN110116268A (zh) 激光切割装置及吸入单元
CN203409427U (zh) 一种激光切割机用激光头结构
CN108543797A (zh) 一种新型的通风柜
CN209614567U (zh) 一种除尘罩、除尘装置及激光切割装置
CN202614503U (zh) 一种用于研究激波与不同形态液体相互作用的装置
CN209858215U (zh) 一种用于piv测量进气滚流流场强度的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20728

Address after: 518000 101, building 6, Wanyan Industrial Zone, Qiaotou community, Fuhai street, Bao'an District, Shenzh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Shenzhen Han's Semiconductor Equipment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518051 Dazu laser building, 9 new West Road, North Nanshan District high tech park, Shenzhen, Guangdong

Patentee before: HAN'S LASER TECHNOLOGY INDUSTRY GROUP Co.,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