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8386627U - 电子装置 - Google Patents

电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8386627U
CN208386627U CN201820842051.2U CN201820842051U CN208386627U CN 208386627 U CN208386627 U CN 208386627U CN 201820842051 U CN201820842051 U CN 201820842051U CN 208386627 U CN208386627 U CN 20838662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unthreaded hole
electronic device
light transmission
display scree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0842051.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马静
马静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Priority to CN201820842051.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838662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838662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8386627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一种电子装置包括透光显示屏、保护层、接近传感器和处理器。透光显示屏包括有上表面和下表面。保护层设置在透光显示屏的下表面,保护层具有贯穿保护层的第一光孔和第二光孔,第一光孔与第二光孔间隔设置,其中,第一光孔与第二光孔的中心距为3.4‑3.6mm,第一光孔的直径为2.6‑2.9mm,第二光孔的直径为2.3‑2.6mm。接近传感器包括光发射器和光接收器,光发射器通过第一光孔向透光显示屏外发射光线,光接收器通过第二光孔接收通过第二光孔的光线。处理器根据光接收器接收的光线控制透光显示屏。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电子装置使得用户难以通过第一光孔和第二光孔察觉接近传感器的存在,可以提高用户的体验。

Description

电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电子装置。
背景技术
全面屏已经成为手机的发展趋势,在使用曲面透光显示屏实现全面屏时,由于透光显示屏顶部需设置天线和摄像头等器件,给接近传感器感留出的空间有限。在一些相关技术中,接近传感器设置在透光显示屏下方,接近传感器发射和接收光线,并通过发射和接收光线的强度差值判断接近传感器是否被遮挡,以使手机在接近传感器被遮挡时控制透光显示屏息屏。可以理解,在接近传感器没有被遮挡时,接近传感器接收到的发射光线较少。然而,当手机的表面紧贴黑色物体,例如头发或黑色衣物时,由于黑色物体吸收大部分接近传感器发射的光线,导致经过黑色物体反射的光线较少。此时,手机根据接近传感器接收的光线强度可能判断接近传感器处于无遮挡状态,容易造成误判,手机的透光显示屏也不会进行息屏操作。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电子装置。
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电子装置包括透光显示屏、保护层、接近传感器和处理器。所述透光显示屏包括有上表面和下表面。所述保护层设置在所述透光显示屏的下表面,所述保护层具有贯穿所述保护层的第一光孔和第二光孔,所述第一光孔与所述第二光孔间隔设置,其中,所述第一光孔与所述第二光孔的中心距为3.4-3.6mm,所述第一光孔的直径为2.6-2.9mm,所述第二光孔的直径为2.3-2.6mm。所述接近传感器包括光发射器和光接收器,所述光发射器通过所述第一光孔向所述透光显示屏外发射光线,所述光接收器通过所述第二光孔接收通过所述第二光孔的光线。所述处理器根据所述光接收器接收的光线控制所述透光显示屏。
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电子装置,由于第一光孔和第二光孔的距离较近,使得光发射器发射出去的光线反射后更加容易从第二光孔传至光接收器,另外,第一光孔和第二光孔在以上尺寸范围时,保证接近传感器向透光显示屏外发射足够的光线,并且即使接近传感器在上表面被黑色物体遮挡,光线被黑色物体部分吸收后仍有足够的光线从第二光孔传至光接收器,处理器可以准确地判断接近传感器被遮挡。另外,第一光孔和第二光孔在以上尺寸范围时,用户难以通过第一光孔和第二光孔察觉接近传感器的存在,提高用户的体验。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方式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电子装置的立体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电子装置的平面示意图;
图3是图2的电子装置沿III-III方向的剖面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又一实施方式的电子装置的剖面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再一实施方式的电子装置的剖面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方式的电子装置的剖面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再一实施方式的电子装置的剖面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又一实施方式的电子装置的剖面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方式的电子装置的剖面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方式的电子装置的平面示意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又一实施方式的电子装置的平面示意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再一实施方式的电子装置的平面示意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电子装置100、滤光元件11、透明片材112、滤光涂层114、透光显示屏12、上表面122、下表面124、显示区126、非显示区128、遮光层13、保护层14、第一光孔142、第二光孔144、透光触控面板15、缓冲层146、透光盖板17、金属层148、接近传感器16、光发射器162、光接收器164、处理器18、涂布层19、透光区192。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所述实施方式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方式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电子设备,例如手机或者平板电脑等,在相关技术中,电子设备上设置的接近传感器需要在机壳上开设相应的孔洞以用于发射和接收光信号,但随着电子设备的发展,人们对手机的外观及操作体验的要求越来越高。手机已经向全面屏方向发展,而全面屏手机在机壳与透光显示屏组件之间形成超窄边框,由于超窄边框的宽度过小,可能不具有足够的空间开设孔洞,即便开孔也将导致边框整体的强度降低,进而使电子设备的可靠性较低。
请参阅图1至图3,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电子装置100包括壳体20,电子装置100可以是手机或者平板电脑等。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电子装置100以手机为例进行说明,当然,电子装置100的具体形式也可以是其它,在此不做限制。
电子装置100包括透光显示屏12、保护层14、接近传感器16和处理器18。透光显示屏12包括有上表面122和下表面124。保护层14设置在透光显示屏12的下表面124,保护层14具有贯穿保护层14的第一光孔142和第二光孔144,第一光孔142与第二光孔144间隔设置,其中,第一光孔142与第二光孔144的中心距A为3.4-3.6mm,第一光孔142的直径B为2.6-2.9mm,第二光孔144的直径C为2.3-2.6mm。接近传感器16包括光发射器162和光接收器164,光发射器162通过第一光孔142向透光显示屏12外发射光线,光接收器164通过第二光孔144接收通过第二光孔144的光线。处理器18根据光接收器164接收的光线控制透光显示屏12。
可以理解,当第一光孔142的直径B小于2.6mm时,光发射器162通过第一光孔142向透光显示屏12外发射光线会受到第一光孔142的直径B的限制,导致有部分光线不能通过第一光孔142向透光显示屏12外发射,从而不利于光发射器162的正常工作;当第一光孔142的直径B大于2.9mm时,由于第一光孔142的直径过大,导致第一光孔142容易被用户看到,使得用户体验较差。同样,当第二光孔144的直径C小于2.3mm时,光接收器164通过第二光孔144接收通过第二光孔144的光线会受到第二光孔144的直径C的限制,导致有部分光线不能通过第二光孔144被光接收器164接收,从而不利于光接收器164的正常工作;当第二光孔144的直径C大于2.6mm时,由于第二光孔144的直径过大,导致第二光孔144容易被用户看到,使得用户体验较差。当第一光孔142与第二光孔144的中心距A小于3.4mm时,由于第一光孔142与第二光孔144间距过小,会导致第一光孔142与第二光孔144的连接处较易破损;当第一光孔142与第二光孔144的中心距A大于3.6mm时,由于第一光孔142与第二光孔144间距过大,会导致光接收器164与光发射器162的配合工作受到影响,比如光发射器162从第一光孔142发射出去的光线反射后难以从第二光孔144传至光接收器164。
综合以上,第一光孔142与第二光孔144的中心距A为3.4-3.6mm,第一光孔142的直径B为2.6-2.9mm,第二光孔144的直径C为2.3-2.6mm时,光发射器162从第一光孔142发射出去的光线反射后可以从第二光孔144传至光接收器164,另外,第一光孔142和第二光孔144在以上尺寸范围时,保证接近传感器16向透光显示屏12外发射足够的光线,并且即使接近传感器16在上表面122被黑色物体遮挡,光线被黑色物体部分吸收后仍有足够的光线从第二光孔144传至光接收器164,处理器18可以准确地判断接近传感器16被遮挡。另外,第一光孔142和第二光孔144以上尺寸范围时,用户难以通过第一光孔142和第二光孔144察觉接近传感器16的存在,可以提高用户的体验。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第一光孔142与第二光孔144的中心距A为3.45mm。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第一光孔142的直径B为2.8mm。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第二光孔144的直径C为2.5mm。
如此,可以在用户难以察觉接近传感器16的存在的同时,使得光发射器162可以从第一光孔142发射足够的光线,光接收器164可以通过第二光孔144接收足够的第一光控142发射出并经反射的光线,从而使接近传感器16在上表面122被黑色物体遮挡时,处理器18可以准确地判断接近传感器16被遮挡。
表1
表1是改孔前后接近传感器接收到的红外光的亮度的差值对比表。其中,差值是指接近传感器在没有任何物体遮挡时接收到红外光的亮度与在有物体遮挡时接收到红外光的亮度的差值,单位是尼特,1尼特(nit)=1坎德拉/平方米(cd/m2)。另外,未改孔时,第一光孔和第二光孔的直径为2.2mm,孔改大后,第一光孔142的直径B为2.8mm,第二光孔144的直径C为2.5mm。值得注意的是,编号是参与测试的多个电子装置的标识,对多个电子装置进行测试可以得到多组差值数据,从而可以确定差值数据是否稳定。
从表1中可以看出,在未改孔时,有7个差值数据为0,也即是说,接近传感器在没有任何物体遮挡时接收到红外光的亮度与在有物体遮挡时接收到红外光的亮度大小相等,因此,此时无法判断到底有没有物体遮挡接近传感器。在未改孔时,除了这些为0的差值数据外,其他的差值数据大多分布在150以下,而150的差值过小,接近传感器在没有任何物体遮挡时接收到红外光的亮度与在有物体遮挡时接收到红外光的亮度的差别不明显,不利于判断是否有物体遮挡接近传感器。
而在孔改大时,差值数据大多分布在300以上,也即是说,接近传感器16接近传感器在没有任何物体遮挡时接收到红外光的亮度与在有物体遮挡时接收到红外光的亮度的差别更加明显,有利于判断是否有物体遮挡接近传感器。总而言之,将第一光孔142和第二光孔144的直径从2.2mm分别改大到2.8mm和2.5mm,有利于对接近传感器16是否被遮挡进行更加准确的判断。
请参阅图4,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接近传感器16为红外传感器,电子装置100包括设置在下表面124和接近传感器16之间的滤光元件11,滤光元件11用于透过红外光和拦截可见光,光发射器162透过滤光元件11和透光显示屏12发射红外光,光接收器164透过滤光元件11和透光显示屏12接收红外光。
滤光元件11透过红外光,接近传感器16在向外发射红外光进行检测时,红外光透过滤光元件11的强度衰减得较小,或者说衰减的程度并不对检测过程造成影响,从而保证了接近传感器16的正常工作。滤光元件11拦截可见光,使可见光不能通过滤光片16,从视觉上遮挡接近传感器16,实现从外部观看电子装置100时,达到光光发射器162不可见的效果。
具体地,光发射器162用于透过滤光片14和透光显示屏12发射红外光,光接收器164用于接收经物体反射的红外光以生成用于检测所述物体与所述电子装置100的距离的信号。当发射的红外光在检测方向遇上障碍物时,一部分的红外光就会反射回来被光接收器164接收,经过处理器计算红外光从发射到反射回来的时间,可确定电子装置100与障碍物之间的距离并做出相应的调整。在一个例子中,当用户在接听或者拨打电话时,电子装置100靠近头部,光发射器162发出红外光,光接收器164接收经头部反射回来的红外光,经过处理器计算该红外光从发射到反射回来的时间,发出相应指令控制屏幕关闭背景灯,当电子装置100远离头部时,处理器再次根据反馈回来的数据进行计算并发出指令,重新打开屏幕背景灯。如此,不仅防止用户的误操作,而且节省手机的电量。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滤光元件11包括透明片材112和涂设在透明片材112上的滤光涂层114,滤光涂层114包括IR油墨,IR油墨对红外光的透光率大于85%,IR油墨对可见光的透光率小于6%,IR油墨可透过的红外光的波长为850nm-940nm。
具体地,由于IR油墨具有对可见光低透光率的特性,所以从外部观看电子装置100时,基于人眼的视觉观察不到接近传感器16。同时,由于IR油墨兼具对红外光高透光率的特性,能够使接近传感器16稳定地发射红外光,保证了接近传感器16的正常工作。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滤光元件11贴设在接近传感器16与透光显示屏12正对的表面且与透光显示屏12的下表面124间隔设置。如此,从透光显示屏12向接近传感器16看时,由于滤光元件11拦截可见光,使得接近传感器16并不会向外反射可见光,达到了接近传感器16不可见的效果。
请参阅图5,在某些实施方式中,电子装置100还包括设置在透光显示屏12下方且包围接近传感器16的遮光层13。
具体地,遮光层13围绕接近传感器16可以阻挡接近传感器16周围的进入接近传感器16而降低接近传感器16的准确度。遮光层13可以是采用黑色材质制成的泡棉,也可以是其他黑色的泡沫塑料或者橡胶。当然,这些材料仅作为示例性的而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不限于此。
请参阅图6,在某些实施方式中,保护层14包括贴合在下表面124的缓冲层146。
具体地,缓冲层146用于减缓冲击力和防震以保护透光显示屏12及其内部结构,避免显示屏因受到外界的冲击作用而损坏。缓冲层146可以由泡棉或者泡沫塑料或者橡胶或者其他软质材料制成。当然,这些缓冲材料仅作为示例性的而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不限于此。此外,在设置缓冲层146的过程中避让接近传感器16是为了防止缓冲层146阻截接近传感器16接收信号,以免接近传感器16在接收红外光的过程中受到影响。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保护层14包括覆盖缓冲层146的金属层148,缓冲层146位于透光显示屏12和金属层148之间。
具体地,金属层148用于屏蔽电磁干扰及接地,具有扩散温升的作用。金属层148可以采用铜箔、铝箔等金属材料裁剪而成。当然,这些金属材料仅作为示例性的而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不限于此。此外,在设置金属层148的过程中避让接近传感器16是为了防止金属层148阻截接近传感器16接收信号,以免接近传感器16在接收红外光的过程中受到影响。
请参阅图7,在某些实施方式中,电子装置100包括覆盖透光显示屏12的透光盖板17,透光显示屏12包括显示区126和非显示区128,非显示区128包围显示区126,透光显示屏12用于透过显示区126发光显示,显示区126与透光盖板17的面积之比大于90%。
例如,显示区126与透光盖板17的面积之比为95%、96%等比值。具体地,通过设置显示区126和透光盖板17的比例,使透光显示屏12经过透光盖板17贴合后,显示区126能够以较大的尺寸面积来展现内容效果,不仅提升了良好的用户体验,而且还有效地增大了电子装置100的屏占比,实现全面屏效果。非显示区128还能用于遮挡位于透光显示屏12下的其它元件和金属线路,使产品的外观保持一致性。非显示区128可以通过印刷油墨的方式来增强透光显示屏12的光学密度,在保证遮光作用的同时也营造了良好的视觉效果。
请参阅图8,在某些实施方式中,电子装置100包括透光触控面板15,透光触控面板15设置在透光显示屏12上,上表面122朝向透光触控面板15,透光触控面板15对可见光的透光率大于90%。
具体地,透光触控面板15设置在透光盖板17和透光显示屏12之间,或者嵌设在透光显示屏12内,或嵌设在透光盖板17内。透光触控面板15主要用于接收用户在触碰透光触控面板15时产生的输入信号并传送到电路板进行数据处理,从而获得用户触碰透光触控面板15的具***置。其中,可以采用In-Cell或者On-Cell贴合技术将透光触控面板15与透光显示屏12进行贴合,能够有效地减轻显示屏的重量和减少显示屏的整体厚度。另外,将透光盖板17设置在透光触控面板15上,能够有效地保护透光触控面板15及其内部结构,避免了外界作用力对透光触控面板15及透光显示屏12的损坏。透光盖板17和透光触控面板15对可见光和红外光的透光率均大于90%,不仅有利于透光显示屏12较好地展现内容效果,而且还有利于设置在透光显示屏12下的接近传感器16稳定地发射和接收红外光,保证了接近传感器16的正常工作。
请参阅图9,在某些实施方式中,电子装置100还包括涂布在透光显示屏的下表面124的涂布层19,涂布层19形成有与接近传感器16对应的透光区192。
如此,涂布层19可以阻挡可见光从透光显示屏12进入电子装置100,实现电子装置100的内部元件隐藏化。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涂布层19包括黑色油墨,黑色油墨对可见光的透光率和对红外光的透光率均小于3%。
具体地,一方面黑色油墨相比IR油墨对可见光的透光率更低,遮挡效果更为明显,更符合工艺要求。另一方面黑色油墨相比IR油墨的成本低,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
请参阅图10至图12,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接近传感器16设置在显示区126和/或非显示区128下方。
或者说,接近传感器16位于显示区126下方,如图10所示;或,接近传感器16设置在非显示区128下方,如图11所示;或接近传感器16部分位于显示区126下方,部分位于非显示区128下方,如图12所示。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透光显示屏12包括OLED显示屏。
具体地,有机发光二极管(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OLED)显示屏具有良好的透光性,能够透过可见光和红外光。因此,OLED显示屏在展现内容效果的情况下也不影响红外传感器发射和接收红外光。透光显示屏12也可以采用Micro LED显示屏,Micro LED显示屏同样具有对可见光和红外光良好的透光率。当然,这些显示屏仅作为示例性的而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不限于此。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上文的公开提供了许多不同的实施方式或例子用来实现本实用新型的不同结构。为了简化本实用新型的公开,上文中对特定例子的部件和设置进行描述。当然,它们仅仅为示例,并且目的不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此外,本实用新型可以在不同例子中重复参考数字和/或参考字母,这种重复是为了简化和清楚的目的,其本身不指示所讨论各种实施方式和/或设置之间的关系。此外,本实用新型提供了的各种特定的工艺和材料的例子,但是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意识到其他工艺的应用和/或其他材料的使用。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所述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还应当理解,本文中使用的术语“和/或”是指并包含一个或多个相关联的列出项目的任何或所有可能组合。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方式”、“一些实施方式”、“示意性实施方式”、“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实施方式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方式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方式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方式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5)

1.一种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透光显示屏,所述透光显示屏包括有上表面和下表面;
保护层,设置在所述透光显示屏的下表面,所述保护层具有贯穿所述保护层的第一光孔和第二光孔,所述第一光孔与所述第二光孔间隔设置,其中,所述第一光孔与所述第二光孔的中心距为3.4-3.6mm,所述第一光孔的直径为2.6-2.9mm,所述第二光孔的直径为2.3-2.6mm;
接近传感器,所述接近传感器包括光发射器和光接收器,所述光发射器通过所述第一光孔向所述透光显示屏外发射光线,所述光接收器通过所述第二光孔接收通过所述第二光孔的光线;和
处理器,根据所述光接收器接收的光线控制所述透光显示屏。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光孔与所述第二光孔的中心距为3.45mm。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光孔的直径为2.8mm。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光孔的直径为2.5mm。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近传感器为红外传感器,所述电子装置包括设置在所述下表面和所述接近传感器之间的滤光元件,所述滤光元件用于透过红外光和拦截可见光,所述光发射器透过所述滤光元件和所述透光显示屏发射红外光,所述光接收器透过所述滤光元件和所述透光显示屏接收红外光。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滤光元件贴设在所述接近传感器与所述透光显示屏正对的表面且与所述透光显示屏的下表面间隔设置。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滤光元件包括透明片材和涂设在所述透明片材上的滤光涂层,所述滤光涂层包括IR油墨,所述IR油墨对红外光的透光率大于85%,所述IR油墨对可见光的透光率小于6%,所述IR油墨可透过的红外光的波长为850nm-940nm。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装置还包括设置在所述透光显示屏下方且包围所述接近传感器的遮光层。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护层包括贴合在所述下表面的缓冲层。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护层包括覆盖所述缓冲层的金属层,所述缓冲层位于所述透光显示屏和所述金属层之间。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装置包括透光触控面板,所述透光触控面板设置在所述透光显示屏上,所述上表面朝向所述透光触控面板,所述透光触控面板对可见光的透光率大于90%。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装置包括覆盖所述透光显示屏的透光盖板,所述透光显示屏包括显示区和非显示区,所述非显示区包围所述显示区,所述透光显示屏用于透过所述显示区发光显示,所述显示区与所述透光盖板的面积之比大于90%。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近传感器设置在所述显示区和/或所述非显示区下方。
1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装置还包括涂布在所述透光显示屏的下表面的涂布层,所述涂布层形成有与所述接近传感器对应的透光区。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涂布层包括黑色油墨,所述黑色油墨对可见光的透光率和对红外光的透光率均小于3%。
CN201820842051.2U 2018-06-01 2018-06-01 电子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838662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0842051.2U CN208386627U (zh) 2018-06-01 2018-06-01 电子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0842051.2U CN208386627U (zh) 2018-06-01 2018-06-01 电子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8386627U true CN208386627U (zh) 2019-01-15

Family

ID=6496993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0842051.2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8386627U (zh) 2018-06-01 2018-06-01 电子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8386627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467646A (zh) * 2021-06-30 2021-10-01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4428413A (zh) * 2020-10-28 2022-05-03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显示组件及终端设备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428413A (zh) * 2020-10-28 2022-05-03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显示组件及终端设备
CN114428413B (zh) * 2020-10-28 2024-05-07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显示组件及终端设备
CN113467646A (zh) * 2021-06-30 2021-10-01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3467646B (zh) * 2021-06-30 2023-12-29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769296A (zh) 电子装置及电子装置的制造方法
CN108494909A (zh) 电子装置和制造方法
CN108600419A (zh) 电子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CN110249613B (zh) 显示屏状态控制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
CN108600421A (zh) 电子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CN206370853U (zh) 传感器组件及终端
CN108696606A (zh) 电子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CN108616618A (zh) 电子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CN108534891A (zh) 光传感器、电子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CN108540595A (zh) 电子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KR20110036616A (ko) 데이터 처리 장치를 위한 조종면
CN108512960A (zh) 电子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CN108461044A (zh) 电子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CN108509088A (zh) 电子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CN108769354A (zh) 控制方法、控制装置、电子装置、存储介质和计算机设备
CN109040362A (zh) 电子装置和电子装置的组装方法
CN108810195A (zh) 电子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CN108521480A (zh) 控制方法、控制装置、电子装置、计算机存储介质和设备
CN208386627U (zh) 电子装置
CN108833694A (zh) 控制方法、控制装置、电子装置、计算机存储介质及设备
CN108848259A (zh) 控制方法、控制装置、电子装置、计算机存储介质及设备
CN108803917A (zh) 控制方法、控制装置、电子装置、计算机存储介质及设备
CN108769298A (zh) 电子装置
CN108989566A (zh) 控制方法、电子装置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08718349A (zh) 控制方法、控制装置、电子装置、存储介质和计算机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9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