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8344151U - 防撞梁及汽车 - Google Patents

防撞梁及汽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8344151U
CN208344151U CN201820880417.5U CN201820880417U CN208344151U CN 208344151 U CN208344151 U CN 208344151U CN 201820880417 U CN201820880417 U CN 201820880417U CN 208344151 U CN208344151 U CN 20834415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llision prevention
prevention girders
panel
ontology
automobi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0880417.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付海龙
唐莉
李立友
张超宾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Geely Holding Group Co Ltd
Zhejiang Liankong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Geely Holding Group Co Ltd
Geely Automobile Research Institute Ningbo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Geely Holding Group Co Ltd, Geely Automobile Research Institute Ningbo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Geely Holding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20880417.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834415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834415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834415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防撞梁及汽车,涉及汽车技术领域,防撞梁包括防撞梁本体;所述防撞梁本体的外轮廓为弧形,且沿所述防撞梁本体的延伸方向,所述防撞梁本体的外轮廓由所述防撞梁本体的中部分别朝向防撞梁本体的两端渐缩。由于防撞梁本体的外轮廓由中部分别朝向两端渐缩,能够使防撞梁本体两端的厚度降低,从而减少防撞梁本体两端的占用空间,为缓冲模块提供更大的安装空间,便于增加缓冲模块的厚度,提高防撞梁在发生碰撞时的缓冲作用,提高防撞梁的行人保护性能。

Description

防撞梁及汽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防撞梁,以及一种具有该防撞梁的汽车。
背景技术
防撞梁是用来减轻汽车受到碰撞时吸收碰撞能量的一种装置,由防撞梁本体1’、吸能盒和连接汽车的安装板组成,防撞梁本体1’和吸能盒都可以在汽车发生低速碰撞时有效吸收碰撞能量,尽可能减小撞击力对车身纵梁的损害,通过这样就发挥了它对汽车的保护作用。
现有技术中的防撞梁本体1’,如图1所示,包括前面板和后面板,前面板的两端分别与后面板的两端固定连接,并且前面板与后面板之间形成腔体,在安装时,后面板用于与车身连接,前面板朝向汽车的外部设置,并且在防撞梁本体1’的外侧设置缓冲模块,缓冲模块的外侧设置保险杠。在汽车发生碰撞时,能够起到缓冲的作用。
其中,前面板和后面板均为弧形面板,且前面板与后面板的弧度基本相同,在前面板与后面板固定形成防撞梁本体1’后,沿防撞梁本体1’的延伸方向,防撞梁本体1’的厚度基本保持一致。由于保险杠的两端朝向车身后方倾斜,因此保险杠与防撞梁本体1’之间的空间,沿防撞梁本体1’的延伸方向,由防撞梁本体1’的中部分别向两端渐缩,但由于防撞梁本体1’两端的厚度与中部的厚度基本一致,防撞梁本体1’的两端占用了较大的空间,造成防撞梁本体1’两端位置处的缓冲模块能够安装的空间减少,缓冲模块的厚度降低,在汽车发生碰撞时缓冲作用减弱,不利于行人保护。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防撞梁及汽车,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防撞梁的行人保护性能不佳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防撞梁,包括防撞梁本体;
所述防撞梁本体的外轮廓为弧形,且沿所述防撞梁本体的延伸方向,所述防撞梁本体的外轮廓由所述防撞梁本体的中部分别朝向防撞梁本体的两端渐缩。
进一步地,所述防撞梁本体包括第一面板和第二面板;
所述第一面板的一端与所述第二面板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一面板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面板的另一端固定连接,且所述第一面板的外表面的两端分别朝向所述第二面板倾斜。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面板与所述第二面板之间形成腔体;
沿所述防撞梁本体的延伸方向,所述腔体由所述腔体的中部分别朝向所述腔体的两端渐缩。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面板与所述第二面板焊接。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面板和所述第二面板均为弧状。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面板的刚度小于所述第二面板的刚度。
进一步地,所述防撞梁还包括缓冲模块;
所述缓冲模块设置在所述防撞梁朝向汽车外部的一面上,且沿所述缓冲模块的延伸方向,所述缓冲模块的厚度相同。
进一步地,所述缓冲模块由泡沫塑料制成。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汽车,包括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防撞梁。
进一步地,所述汽车还包括保险杠,所述保险杠设置在所述防撞梁朝向汽车外部的一侧。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防撞梁,包括防撞梁本体;所述防撞梁本体的外轮廓为弧形,且沿所述防撞梁本体的延伸方向,所述防撞梁本体的外轮廓由所述防撞梁本体的中部朝向防撞梁本体的两端渐缩。由于防撞梁本体的外轮廓由中部分别朝向两端渐缩,能够使防撞梁本体两端的厚度降低,从而减少防撞梁本体两端的占用空间,为缓冲模块提供更大的安装空间,便于增加缓冲模块的厚度,提高防撞梁在发生碰撞时的缓冲作用,提高防撞梁的行人保护性能。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汽车,包括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防撞梁,由于防撞梁本体的外轮廓由中部分别朝向两端渐缩,能够使防撞梁本体两端的厚度降低,从而减少防撞梁本体两端的占用空间,为缓冲模块提供更大的安装空间,便于增加缓冲模块的厚度,提高防撞梁在发生碰撞时的缓冲作用,提高汽车的行人保护性能。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现有技术中的防撞梁本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防撞梁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4是图2中B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标:1-第一面板;2-第二面板;3-缓冲模块;4-保险杠;1’-防撞梁本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如出现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其所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如出现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其中,术语“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为两个不同的位置。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防撞梁及汽车,下面给出多个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防撞梁及汽车进行详细描述。
实施例1
本实施例提供的防撞梁,如图2至图4所示,防撞梁本体的外轮廓为弧形,且沿防撞梁本体的延伸方向,防撞梁本体的外轮廓由防撞梁本体的中部分别朝向防撞梁本体的两端渐缩。
其中,防撞梁本体的外轮廓为弧形,该弧形朝向汽车的外部凸出,由于沿防撞梁本体的延伸方向,防撞梁本体的外轮廓由中部分别朝向两端渐缩,使防撞梁本体的厚度由防撞梁本体的中部分别朝向防撞梁本体的两端逐渐降低,减小防撞梁本体两端的占用空间,为缓冲模块3提供更大的安装空间,便于增加缓冲模块3的厚度,提高防撞梁在发生碰撞时的缓冲作用,提高防撞梁的行人保护性能。
此外,由于沿防撞梁本体的延伸方向,防撞梁本体的外轮廓由中部朝向两端渐缩,能够减少用于制造防撞梁本体的材料,从而降低制造成本。
进一步地,防撞梁本体包括第一面板1和第二面板2;第一面板1的一端与第二面板2的一端固定连接,第一面板1的另一端与第二面板2的另一端固定连接,且第一面板1的外表面的两端分别朝向第二面板2倾斜。
其中,第一面板1用于朝向汽车的外部设置,第二面板2用于朝向汽车设置,第一面板1的一端与第二面板2的一端固定连接,第一面板1的另一端与第二面板2的另一端固定连接,能够使第一面板1和第二面板2组成防撞梁本体,形成外轮廓为弧形的防撞梁本体。
第一面板1的外表面的两端分别朝向第二面板2倾斜,能够使第一面板1的外表面与第二面板2之间的距离,由第一面板1的中部朝向第一面板1的两端逐渐减小,从而减少防撞梁本体两端的占用空间,为缓冲模块3提供更大的安装空间,便于增加缓冲模块3的厚度,提高防撞梁在发生碰撞时的缓冲作用,提高防撞梁的行人保护性能。
进一步地,第一面板1与第二面板2之间形成腔体;沿防撞梁本体的延伸方向,腔体由中部分别朝向两端渐缩。
其中,沿第一面板1的延伸方向,第一面板1的厚度保持不变;沿第二面板2的延伸方向,第二面板2的厚度保持不变。
第一面板1与第二面板2之间具有空隙,由于第一面板1的两端分别与第二面板2的两端固定连接,因此第一面板1与第二面板2之间形成腔体,并且该腔体沿防撞梁本体的延伸方向由腔体的中部分别朝向腔体的两端渐缩。
其中第一面板1和第二面板2的连接方式可以为各种适合的方式,例如焊接、铆接、螺纹连接等任意适合的方式,本实施例中,第一面板1与第二面板2焊接。
进一步地,第一面板1和第二面板2均为弧状。
其中,第一面板1和第二面板2均为弧状,并且第一面板1和第二面板2均朝向汽车前部凸起。
进一步地,第一面板1的刚度小于第二面板2的刚度。
具体地,在防撞梁本体安装在汽车上时候,第一面板1用于朝向汽车外部设置,第二面板2用于朝向汽车设置,在汽车与行人发生碰撞时,第一面板1先与行人接触,第一面板1的刚度小于第二面板2,可以减小对行人的伤害,有利于行人保护,第二面板2的刚度大于第一面板1的刚度可以使防撞梁本体保持适合的刚度。
进一步地,防撞梁还包括缓冲模块3;缓冲模块3设置在防撞梁朝向汽车外部的一面上,且沿缓冲模块3的延伸方向,缓冲模块3的厚度相同。
具体地,缓冲模块3设置在第一面板1的朝向汽车外部的一面上,缓冲模块3与第一面板1的连接方式可以通过紧固件连接,也可以为粘接等任意适合的方式。
如图3至图4所示,实线表示本实施例中防撞梁本体和缓冲模块3两端的厚度,虚线表示现有技术中防撞梁本体和缓冲模块3两端的厚度,由此可见,相比于现有技术,防撞梁本体的两端的厚度减小,能够为缓冲模块3的两端提供更大的容纳空间,使缓冲模块3沿其延伸方向的厚度相同,相比于现有技术,缓冲模块3的两端的厚度增加,在与行人发生碰撞时,能够增强缓冲效果,提高安全性能,增强行人保护性能。
进一步地,缓冲模块3由泡沫塑料制成。其中,泡沫塑料是由大量气体微孔分散于固体塑料中而形成的一类高分子材料,具有质轻、隔热、吸音、减震等特性,且介电性能优于基体树脂。
本实施例提供的防撞梁,防撞梁本体的外轮廓为弧形,且沿防撞梁本体的延伸方向,防撞梁本体的外轮廓由防撞梁本体的中部朝向防撞梁本体的两端渐缩。由于防撞梁本体的外轮廓由中部分别朝向两端渐缩,能够使防撞梁本体两端的厚度降低,从而减少防撞梁本体两端的占用空间,为缓冲模块3提供更大的安装空间,便于增加缓冲模块3的厚度,提高防撞梁在发生碰撞时的缓冲作用,提高防撞梁的行人保护性能。
实施例2
本实施例提供的汽车,包括实施例1所述的防撞梁。
其中,防撞梁本体的外轮廓为弧形,该弧形朝向汽车的外部凸出,由于沿防撞梁本体的延伸方向,防撞梁本体的外轮廓由中部分别朝向两端渐缩,使防撞梁本体的厚度由防撞梁本体的中部分别朝向防撞梁本体的两端逐渐降低,减小防撞梁本体两端的占用空间,为缓冲模块3提供更大的安装空间,便于增加缓冲模块3的厚度,提高防撞梁在发生碰撞时的缓冲作用,提高防撞梁的行人保护性能,从而提高汽车的行人保护性能。
此外,由于沿防撞梁本体的延伸方向,防撞梁本体的外轮廓由中部分别朝向两端渐缩,能够减少用于制造防撞梁本体的材料,从而降低汽车的制造成本。
进一步地,所述汽车还包括保险杠4,所述保险杠4设置在防撞梁朝向汽车外部的一侧。
保险杠4在发生碰撞时,能够吸收和缓和外界冲击力,保护车身安全,起到缓冲作用。
本实施例提供的汽车,包括防撞梁,防撞梁包括防撞梁本体的外轮廓为弧形,且沿防撞梁本体的延伸方向,防撞梁本体的外轮廓由防撞梁本体的中部分别朝向防撞梁本体的两端渐缩。由于防撞梁本体的外轮廓由中部分别朝向两端渐缩,能够使防撞梁本体两端的厚度降低,从而减少防撞梁本体两端的占用空间,为缓冲模块3提供更大的安装空间,便于增加缓冲模块3的厚度,提高防撞梁在发生碰撞时的缓冲作用,提高汽车的行人保护性能。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防撞梁,其特征在于,包括防撞梁本体;
所述防撞梁本体的外轮廓为弧形,且沿所述防撞梁本体的延伸方向,所述防撞梁本体的外轮廓由所述防撞梁本体的中部分别朝向防撞梁本体的两端渐缩。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撞梁,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撞梁本体包括第一面板和第二面板;
所述第一面板的一端与所述第二面板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一面板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面板的另一端固定连接,且所述第一面板的外表面的两端分别朝向所述第二面板倾斜。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防撞梁,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面板与所述第二面板之间形成腔体;
沿所述防撞梁本体的延伸方向,所述腔体由所述腔体的中部分别朝向所述腔体的两端渐缩。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防撞梁,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面板与所述第二面板焊接。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防撞梁,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面板和所述第二面板均为弧状。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防撞梁,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面板的刚度小于所述第二面板的刚度。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撞梁,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撞梁还包括缓冲模块;
所述缓冲模块设置在所述防撞梁朝向汽车外部的一面上,且沿所述缓冲模块的延伸方向,所述缓冲模块的厚度相同。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防撞梁,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模块由泡沫塑料制成。
9.一种汽车,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防撞梁。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汽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汽车还包括保险杠,所述保险杠设置在所述防撞梁朝向汽车外部的一侧。
CN201820880417.5U 2018-06-07 2018-06-07 防撞梁及汽车 Active CN20834415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0880417.5U CN208344151U (zh) 2018-06-07 2018-06-07 防撞梁及汽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0880417.5U CN208344151U (zh) 2018-06-07 2018-06-07 防撞梁及汽车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8344151U true CN208344151U (zh) 2019-01-08

Family

ID=6488272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0880417.5U Active CN208344151U (zh) 2018-06-07 2018-06-07 防撞梁及汽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834415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365240B2 (en) Frontal collision impact absorbing device for vehicle
CN104044550A (zh) 用于机动车辆前端的对行人有益的结构
JP5994321B2 (ja) 車体前部構造
KR101020558B1 (ko) 차량의 범퍼커버 결합형 스티프너
CN203268151U (zh) 集成型翼子板安装支架及汽车
CN102910139B (zh) 保护行人小腿的汽车防撞装置
CN208344151U (zh) 防撞梁及汽车
CN105946983A (zh) 一种翼子板安装结构
CN103968312B (zh) 汽车前灯
CN211442500U (zh) 发动机盖及汽车
CN202765105U (zh) 发动机罩锁固定支架
US20160280166A1 (en) Vehicle bumper structure
CN207449828U (zh) 前防撞梁组件和具有其的车辆
KR20130063415A (ko) 충격 흡수 및 충격 차단 성능이 구비된 로워 스티프너 일체형 언더 커버
CN108944755A (zh) 一种用于商用车保险杠的结构组件
CN208593359U (zh) 一种用于商用车保险杠的结构组件
CN210852656U (zh) 一种发动机罩内板及发动机罩
CN208842361U (zh) 一种汽车的吸能装置
CN201105763Y (zh) 一种发动机盖板
KR20110071250A (ko) 차량 범퍼의 크래쉬 박스
CN202847636U (zh) 车辆行人小腿保护装置
CN206734235U (zh) 一种加强型汽车保险杠
CN206493920U (zh) 一种车用保护梁
WO2018077010A1 (en) Bumper support
CN205044681U (zh) 一种重卡前下防护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20325

Address after: 310051 No. 1760, Jiangling Road, Hangzhou, Zhejiang, Binjiang District

Patentee after: ZHEJIANG GEELY HOLDING GROUP Co.,Ltd.

Patentee after: Zhejiang liankong Technology Co., Ltd

Address before: 315000 818 Binhai two road, Hangzhou Bay New District, Ningbo, Zhejiang

Patentee before: GEELY AUTOMOBILE RESEARCH INSTITUTE (NINGBO) Co.,Ltd.

Patentee before: Zhejiang Geely Holding Group Co., 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