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8207647U - 电子组件 - Google Patents

电子组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8207647U
CN208207647U CN201820461831.2U CN201820461831U CN208207647U CN 208207647 U CN208207647 U CN 208207647U CN 201820461831 U CN201820461831 U CN 201820461831U CN 208207647 U CN208207647 U CN 20820764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tylus
magnetic part
magnetic
container
plan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0461831.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奕龙
叶王鸿
洪晓青
吴怡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ompal Electronics Inc
Original Assignee
Compal Electronics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ompal Electronics Inc filed Critical Compal Electronics Inc
Priority to CN201820461831.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8207647U/zh
Priority to TW107216512U priority patent/TWM57931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820764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820764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Telephone Set Structur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子组件,包括可携式电子装置、第一磁性件、第二磁性件、触控笔与至少一切换磁性件。可携式电子装置具有收容槽。第一磁性件与第二磁性件设置于可携式电子装置且位于收容槽。触控笔可移动地容置于收容槽。切换磁性件设置于触控笔而随之移动。在容置状态或拿取状态时,切换磁性件对应第一磁性件或第二磁性件以产生磁吸或磁斥。可携式电子装置与触控笔的至少其一具有斜面,在拿取状态时,可携式电子装置与触控笔通过斜面而相互抵接,以使触控笔的至少局部移出收容槽。因此能提高使用者将触控笔收纳于收容槽或从收容槽拿取时的便利性。

Description

电子组件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子组件,尤其涉及一种包括可携式电子装置与触控笔的电子组件。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及各种可携式电子装置的问世,使用者可通过笔记本电脑、智能手机以及平板电脑等可携式电子装置随时随地处理及收发数据,可携式电子装置已为现代人在生活中所不可或缺的重要用品。
特别是,直接针对显示界面,例如是触控屏幕,进行触控已成为操作方式的主流。一般而言,为了避免指纹脏污屏幕以及方便使用者书写文字,现有产品多会以触控笔作为重要的操作媒介。
然而,在现有技术中,为了收纳触控笔,往往需在可携式电子装置的壳体上开设开口,以供触控笔***并容置,同时,触控笔的部分会外露于电子装置的壳体之外,以利于使用者拿取。但此举却容易影响可携式电子装置的整体美观。此外,触控笔往往仅以紧配或卡合的方式固定,在可携式电子装置的携带过程中,触控笔往往也存在从装置脱落而遗失的风险。
据此,如何使可携式电子装置与触控笔彼此有效地搭配,而兼具上述所需的美观及使用上的便利性,实为相关技术人员所需思考解决的课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子组件,其在可携式电子装置与触控笔分别设置磁性件,而在触控笔与可携式电子装置的相对位置改变时提供所需的磁吸力或磁斥力,而有利于使用者从可携式电子装置上拿取或收纳触控笔。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电子组件,包括可携式电子装置、第一磁性件、第二磁性件、触控笔与至少一切换磁性件。可携式电子装置具有收容槽。第一磁性件与第二磁性件分别设置于可携式电子装置且位于收容槽。触控笔可移动地容置于收容槽,而在容置状态与拿取状态之间转换。切换磁性件设置于触控笔,而随触控笔在收容槽中移动。在容置状态或拿取状态时,切换磁性件对应第一磁性件或对应第二磁性件以产生磁吸或磁斥。可携式电子装置与触控笔的至少其一具有斜面,以在拿取状态时,可携式电子装置与触控笔通过斜面相互抵接,而使触控笔的至少局部移出。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上述斜面包括设置于收容槽的第一斜面,或设置于触控笔的第二斜面,或设置于收容槽的第一斜面与设置于触控笔的第二斜面。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在上述容置状态时,切换磁性件对应且磁吸第一磁性件,以使触控笔容置且固定于收容槽中。当触控笔受力而于收容槽移动,并使切换磁性件改为对应第二磁性件而产生磁斥时,所述磁斥驱动触控笔相对于可携式电子装置旋转并通过斜面相互抵接,使触控笔远离斜面的局部移出收容槽,以从容置状态转换至拿取状态。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从上述第一磁性件朝向上述第二磁性件的相对向量,等于触控笔在收容槽的移动向量。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上述至少一切换磁性件包括第三磁性件与第四磁性件,第三磁性件的磁性相反于第一磁性件的磁性,第四磁性件的磁性相同于第二磁性件的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在容置状态时,第三磁性件对应且磁吸第一磁性件,第四磁性件远离第二磁性件,触控笔容置且固定于收容槽中。触控笔适于受力而于收容槽移动,以将第三磁性件远离第一磁性件,且使第四磁性件对应且磁斥第二磁性件,所述磁斥驱动触控笔相对于可携式电子装置旋转,直至触控笔与可携式电子装置通过斜面相互抵接,触控笔远离斜面的局部移出收容槽,而从容置状态转换至拿取状态。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上述收容槽的长度大于触控笔的长度。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触控笔容置于收容槽时,切换磁性件相对于斜面的距离大于或等于触控笔的重心相对于斜面的距离。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还包括第五磁性件与第六磁性件。第五磁性件设置于可携式电子装置且位于收容槽。第六磁性件设置于触控笔。第五磁性件的磁性相反于第六磁性件的磁性。在容置状态时,第五磁性件对应且磁吸第六磁性件。第五磁性件与第六磁性件邻近斜面。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可携式电子装置包括第一机体、第二机体与转轴模块。转轴模块连接在第一机体与第二机体之间,以使第一机体与第二机体通过转轴模块而彼此相对旋转开阖。转轴模块具有上述的收容槽。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在上述的拿取状态时,触控笔相对于收容槽存在10°~45°的夹角。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可携式电子装置还具有遮蔽部,相对于第一斜面以遮蔽收容槽的局部。在触控笔从容置状态转换至拿取状态的过程中,触控笔的一端隐没入收容槽位于遮蔽部与第一斜面之间的空间。
基于上述,由于电子组件在可携式电子装置与触控笔分别设置多个磁性件,且随着触控笔在可携式电子装置的收容槽中移动过程中,这些磁性件因相对位置产生改变而提供磁吸力或磁斥力,进而让触控笔在容置状态时,能顺利地受磁吸力影响而容纳且固定于收容槽中,而使触控笔与可携式电子装置具备相符轮廓而提高美观性。相对地,在拿取状态时则受磁斥力影响而旋转并局部移出收容槽,因此能提高使用者将触控笔收纳于收容槽或从收容槽拿取时的便利性。
为让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图1是依照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电子组件的示意图;
图2至图4分别是图1的电子组件的局部剖视图;
图5与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的电子组件的局部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电子组件;
110:可携式电子装置;
111:第一机体;
112:第二机体;
113:转轴模块;
113a:收容槽;
113b:遮蔽部;
113c:第一斜面;
120:触控笔;
122:第二斜面;
F:施力;
G:重心;
M1:第一磁性件;
M2:第二磁性件;
M3:第三磁性件;
M4:第四磁性件;
M5:第五磁性件;
M6:第六磁性件;
M7:第一磁性件;
M8:切换磁性件;
T1:夹角。
具体实施方式
图1是依照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电子组件的示意图。图2至图4分别是图1的电子组件的局部剖视图,其依序描述触控笔从可携式电子装置的收容槽移出的过程。请先参考图1与图2,在本实施例中,电子组件100包括可携式电子装置110与触控笔120,其中可携式电子装置110包括第一机体111、第二机体112与转轴(hinge)模块113,转轴模块113连接在第一机体111与第二机体112之间,以让第一机体111与第二机体112通过转轴模块113而能彼此相对旋转且开阖。在此,可携式电子装置110是以笔记本电脑为例,且第一机体111例如是触控屏幕,使用者通过触控笔120而得以对第一机体111进行触控操作。
正如前述,为解决电子组件100的美观性,以及使用者操作可携式电子装置110时的便利性,本实施例进一步地将触控笔120设置于转轴模块113处。详细来说,可携式电子装置110具有设置在转轴模块113的收容槽113a,此处的优点在于能维持第一机体111(触控屏幕)的轻薄外观,也就是毋须在第一机体111另行设置容纳触控笔120的空间,也不用担心将触控笔120卡置在第一机体111的外侧而对可携式电子装置110的外观造成视觉影响,也不会在携带过程中遗失。同时,相较于设置在第二机体112处,设置于转轴模块113的收容槽113a,也具备了不会距离第一机体111过远的情形,也就是说,使用者从转轴模块113处取出触控笔120后便能立即在第一机体111上进行触控操作。相较于现有技术在可携式电子装置的机体内设置插槽而言,有效地节省了使用者将触控笔从插槽拔出方能顺利使用的时间浪费,也改善了操作手感不顺的情形。
请参考图2,所示即是对应于图1的收容状态。详细来说,本实施例的电子组件100还包括第一磁性件M1、第二磁性件M2与至少一切换磁性件,其中第一磁性件M1与第二磁性件M2分别设置于可携式电子装置110且位于收容槽113a。所述至少一切换磁性件包括第三磁性件M3与第四磁性件M4分别设置于触控笔120,且第三磁性件M3的磁性相反于第一磁性件M1的磁性,而第四磁性件M4的磁性相同于第二磁性件M2的磁性。在图2所示的收容状态下,第三磁性件M3对应且磁吸第一磁性件M1,第四磁性件M4远离第二磁性件M2,因而触控笔120通过所述磁吸而得以固定且容置于收容槽113a中。
再者,本实施例的电子组件100还包括第五磁性件M5与第六磁性件M6,其中第五磁性件M5设置于可携式电子装置110且位于收容槽113a,而第六磁性件M6设置于触控笔120,第五磁性件M5的磁性相反于第六磁性件M6的磁性,在容置状态时,第五磁性件M5对应且磁吸第六磁性件M6。
进一步地说,第一磁性件M1与第五磁性件M5位于收容槽113a的相对两端,且第二磁性件M2位于第一磁性件M1与第五磁性件M5之间,第三磁性件M3与第六磁性件M6位于触控笔120的相对两端,且第四磁性件M4位于第三磁性件M3与第六磁性件M6之间。如此一来,触控笔120的相对两端分别通过第三磁性件M3与第六磁性件M6而与收容槽113a相对两端处的第一磁性件M1与第五磁性件M5产生磁吸,而得以让触控笔120能平稳地固定于收容槽113a中。
需再提及的是,对于触控笔120而言,第三磁性件M3、第四磁性件M4与第六磁性件M6是设置于触控笔120结构的同一侧,因此提供了使用者将触控笔120安置于收容槽113a时的便利性。举例来说,当欲安置触控笔120时,使用者毋须施压于触控笔120而将其压入收容槽113a,取而代之的,使用者在收容槽113a上方保持特定距离的情形下(即触控笔120腾空于收容槽113a上),即可释放触控笔120,而通过所述磁性件(M1~M6)的搭配,即,第三磁性件M3、第四磁性件M4与第六磁性件M6对触控笔120结构重心的影响,以及磁性件彼此磁性的搭配所产生的磁吸与磁斥,而使触控笔120在落下收容槽113a的过程中,会以设置有第三磁性件M3、第四磁性件M4与第六磁性件M6的该侧面对收容槽113a,因而能顺利地落入收容槽113a中完成所需的安置动作。相较于现有技术以插槽容置触控笔的方式,本实施例避免了将触控笔对准插槽所需浪费的时间与不便。
请再参考图2至图4,在本实施例中,收容槽113a的长度大于触控笔120的长度,如图所示,在容置状态时,触控笔120通过磁性件(M1、M3、M5、M6)的磁吸而对齐于收容槽113a的左侧,并使收容槽113a的右侧与触控笔120的右端保持距离。当使用者欲将触控笔120从转轴模块113处取出时,使用者仅需提供施力F以驱动触控笔120在收容槽113a中由左向右滑动,因此使第三磁性件M3远离第一磁性件M1,也使第六磁性件M6远离第五磁性件M5,如图2转换至图3的状态,直至当第四磁性件M4对应至第二磁性件M2时,两者间产生磁斥,而通过磁斥力得以驱动触控笔120移出收容槽113a。也就是说,第一磁性件M1朝向第二磁性件M2的相对向量,相等于触控笔120在收容槽113a内的移动向量。
详细而言,可携式电子装置110还具有位于收容槽113a右侧的第一斜面113c,而触控笔120的右端具有第二斜面122,当触控笔120如前述受施力F驱动而右移时,第二斜面122会对应至第一斜面113c,且两斜面之间存在夹角T1,即代表触控笔120与收容槽113a的第一斜面113c之间存在可活动空间。据此,当第四磁性件M4对应且磁斥第二磁性件M2时,便能让触控笔120以前述两斜面的交点作为旋转支点,而相对于可携式电子装置110的收容槽113a进行顺时针方向的旋转,并让第二斜面122抵接至第一斜面113c而转换至拿取状态,如图4所示,其中旋转角度一如前述夹角T1。在此,夹角T1的较佳范围时10°~45°,以利触控笔120露出收容槽113a的局部具有利于使用者拿取的足够体积。
需说明的是,对触控笔120而言,当触控笔120容置于收容槽113a时,第四磁性件M4相对于第一斜面113c的距离大于或等于触控笔120的重心G相对于第一斜面113c的距离,也就是说,此举确保第四磁性件M4与第二磁性件M2之间产生的磁斥能对触控笔120提供足够的旋转力矩,而让触控笔120从图3转换至图4的过程得以平稳地进行。
另一方面,如前述收容槽113a的长度大于触控笔120的长度,因此对于转轴模块113而言,收容槽113a会在容置触控笔120时产生视觉上的不美观。据此,本实施例的可携式电子装置110还具有遮蔽部113b,相对于第一斜面113c以遮蔽收容槽113a的局部,在触控笔120从容置状态转换至拿取状态的过程中,触控笔120的右端会隐没入收容槽113a位于遮蔽部113b与第一斜面113c之间的空间,据以提供转轴模块113较为美观的视觉效果。
另一方面,在另一未示出的实施例中,可携式电子装置110与触控笔120之间仅其中之一具备斜面,即可完成让可携式电子装置110与触控笔120形成彼此抵接的状态,而同样能达到上述让触控笔120的局部移出收容槽113a的效果。也就是说,本实用新型的可携式电子装置110与触控笔120的至少其一具有斜面(相当于可携式电子装置110具有的第一斜面113c,或触控笔具有的第二斜面122),即能顺利地转换成拿取状态(如图4所示)。
图5与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的电子组件的局部剖视图,其可对应前述图2、图3的状态。请同时参考图5与图6,与前述实施例相同标号的构件,其特征如同前述实施例的相关叙述,在此不再赘述。与前述实施例不同的是,本实施例省略前述的切换磁性件的第三磁性件M3,也就是仅配置第六磁性件M6与切换磁性件M8于触控笔120中。对转轴模块113而言,则省略前述的第一磁性件M1,并改配置第一磁性件M7于收容槽113a的底部,其中切换磁性件M8的磁性相反于第一磁性件M7的磁性,且切换磁性件M8的磁性相同于第二磁性件M2的磁性。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触控笔120受施力F驱动而在收容槽113a中滑动时,切换磁性件M8会在对应第一磁性件M7与对应第二磁性件M2的不同位置之间切换。因此在如图5所示的容置状态下,触控笔120通过切换磁性件M8与第一磁性件M7彼此对应且磁吸,而得以安装且固定于收容槽113a中。当触控笔120移至如图6所示位置时,切换磁性件M8改对应至第二磁性件M2并产生磁斥,因此便能受磁斥驱动而使触控笔120旋转,并使其局部移出收容槽113a而转换至如图4所示的拿取状态,以利让使用者进行拿取。换句话说,本实施例是以同一个切换磁性件M8来进行移动与切换动作。
综上所述,在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中,由于电子组件在可携式电子装置与触控笔分别设置多个磁性件,且随着触控笔在可携式电子装置的收容槽中移动过程中,这些磁性件因相对位置产生改变而提供磁吸力或磁斥力,进而让触控笔在容置状态时,能顺利地受磁吸力影响而容纳且固定于收容槽中,而使触控笔与可携式电子装置具备相符轮廓而提高美观性。相对地,在拿取状态时则受磁斥力影响而旋转并局部移出收容槽,因此能提高使用者将触控笔收纳于收容槽或从收容槽拿取时的便利性。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2)

1.一种电子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可携式电子装置,具有收容槽;
第一磁性件与第二磁性件,分别设置于所述可携式电子装置且位于所述收容槽;
触控笔,可移动地容置于所述收容槽,而在容置状态与拿取状态之间转换;
至少一切换磁性件,设置于所述触控笔而随所述触控笔在所述收容槽中移动,在所述容置状态或所述拿取状态时,所述切换磁性件对应所述第一磁性件或对应所述第二磁性件以产生磁吸或磁斥,
其中所述可携式电子装置与所述触控笔的至少其一具有斜面,以在所述拿取状态时,所述可携式电子装置与所述触控笔通过所述斜面相互抵接,而使所述触控笔的至少局部移出所述收容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斜面包括设置于所述收容槽的第一斜面,或设置于所述触控笔的第二斜面,或设置于所述收容槽的第一斜面与设置于所述触控笔的第二斜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组件,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容置状态时,所述切换磁性件对应且磁吸所述第一磁性件,以使所述触控笔容置且固定于所述收容槽中,当所述触控笔受力而于所述收容槽移动,并使所述切换磁性件改为对应所述第二磁性件而产生磁斥时,所述磁斥驱动所述触控笔相对于所述可携式电子装置旋转并通过所述斜面相互抵接,使所述触控笔远离所述斜面的局部移出所述收容槽,以从所述容置状态转换至所述拿取状态。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子组件,其特征在于,从所述第一磁性件朝向所述第二磁性件的相对向量,等于所述触控笔在所述收容槽的移动向量。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切换磁性件包括第三磁性件与第四磁性件,所述第三磁性件的磁性相反于所述第一磁性件的磁性,所述第四磁性件的磁性相同于所述第二磁性件的磁性。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子组件,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容置状态时,所述第三磁性件对应且磁吸所述第一磁性件,所述第四磁性件远离所述第二磁性件,所述触控笔容置且固定于所述收容槽中,
所述触控笔适于受力而于所述收容槽移动,以将所述第三磁性件远离所述第一磁性件,且使所述第四磁性件对应且磁斥所述第二磁性件,所述磁斥驱动所述触控笔相对于所述可携式电子装置旋转,直至所述触控笔与所述可携式电子装置通过所述斜面相互抵接,所述触控笔远离所述斜面的局部移出所述收容槽,而从所述容置状态转换至所述拿取状态。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收容槽的长度大于所述触控笔的长度。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组件,其特征在于,当所述触控笔容置于所述收容槽时,所述切换磁性件相对于所述斜面的距离大于或等于所述触控笔的重心相对于所述斜面的距离。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五磁性件,设置于所述可携式电子装置且位于所述收容槽;以及
第六磁性件,设置于所述触控笔,所述第五磁性件的磁性相反于所述第六磁性件的磁性,在所述容置状态时,所述第五磁性件对应且磁吸所述第六磁性件,其中所述第五磁性件与所述第六磁性件邻近所述斜面。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可携式电子装置包括第一机体、第二机体与转轴模块,所述转轴模块连接在所述第一机体与所述第二机体之间,以使所述第一机体与所述第二机体通过所述转轴模块而彼此相对旋转开阖,所述转轴模块具有所述收容槽。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组件,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拿取状态时,所述触控笔相对于所述收容槽存在10°~45°的夹角。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可携式电子装置还具有遮蔽部,相对于所述斜面以遮蔽所述收容槽的局部,在所述触控笔从所述容置状态转换至所述拿取状态的过程中,所述触控笔的一端隐没入所述收容槽位于所述遮蔽部与所述斜面之间的空间。
CN201820461831.2U 2018-04-03 2018-04-03 电子组件 Active CN20820764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0461831.2U CN208207647U (zh) 2018-04-03 2018-04-03 电子组件
TW107216512U TWM579310U (zh) 2018-04-03 2018-12-05 電子組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0461831.2U CN208207647U (zh) 2018-04-03 2018-04-03 电子组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8207647U true CN208207647U (zh) 2018-12-07

Family

ID=6452522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0461831.2U Active CN208207647U (zh) 2018-04-03 2018-04-03 电子组件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208207647U (zh)
TW (1) TWM579310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976454A (zh) * 2019-03-31 2019-07-05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一种电子设备和处理***
CN111522396A (zh) * 2019-02-01 2020-08-11 广达电脑股份有限公司 具有外接式影像提取模块的电子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M597895U (zh) 2019-12-24 2020-07-01 宏碁股份有限公司 電子裝置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522396A (zh) * 2019-02-01 2020-08-11 广达电脑股份有限公司 具有外接式影像提取模块的电子装置
CN109976454A (zh) * 2019-03-31 2019-07-05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一种电子设备和处理***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579310U (zh) 2019-06-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8207647U (zh) 电子组件
EP3129864B1 (en) Input device with bendable support mechanism for a computing device
US5133076A (en) Hand held computer
US20190129473A1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touch input
US5910800A (en) Usage tips for on-screen touch-sensitive controls
EP3129847A1 (en) Slider cover for computing device
CN204793416U (zh) 一种卡托取出装置以及电子设备
CN103472891A (zh) 可携式电子装置及滑轨装置
JP2012138067A (ja) ノートパソコン
CN213659288U (zh) 保护套、配套组件和电子设备
EP3129848A1 (en) Hinged cover for computing device
CN103838306B (zh) 电子装置
CN203441960U (zh) 双轴同动扭力枢轴器
CN204927766U (zh) 一种卡托取出装置以及电子设备
TWM587298U (zh) 觸控筆退筆組件
US8305364B2 (en) Stylus functioning as joystick and electronic device utilizing the same
CN210573479U (zh) 一种笔电屏幕端上盖启闭装置
CN103596397B (zh) 开关机构及其可携式电子装置
CN209545627U (zh) 电子设备
CN211044144U (zh) 一种具有隐藏式触摸板的便捷式计算机
CN214202681U (zh) 一种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网络化教学装置
CN209087201U (zh) 一种便携式认知时钟
CN102221845A (zh) 具有防误触型触摸板的电子设备
CN209086686U (zh) 一种可升降的智能主机及智能手表
CN208569898U (zh) 一种幼儿用智能学习机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