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8173893U - 一种电性连接插头及电性连接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电性连接插头及电性连接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8173893U
CN208173893U CN201820833481.8U CN201820833481U CN208173893U CN 208173893 U CN208173893 U CN 208173893U CN 201820833481 U CN201820833481 U CN 201820833481U CN 208173893 U CN208173893 U CN 20817389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lug
electric connection
support arm
electrically connected
connection plu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0833481.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潘光翔
杨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oertek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oertek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oertek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Goertek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20833481.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817389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817389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817389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用于音频传输元件领域的电性连接插头、电性连接装置,插头本体上设置有形状可配合的卡槽和卡头,且其内固定有磁性元件。该电性连接插头绕轴线翻转180°可与另一电性连接插头通过卡槽和卡头卡合并通过磁性元件磁性吸合,以使各自安装于插头本体上的接触端子接触,用以传输音频信号。应用该电性连接插头,卡头与卡槽的配合结合磁性元件的磁性吸附使得两电性连接插头连接稳定,保证其接触端子的连接可靠性。电性连接插头绕轴线翻转180°可与另一电性连接插头对插,通过同一生产线加工制备的电性连接插头即可相互配合,降低了生产成本。

Description

一种电性连接插头及电性连接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音频传输元件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电性连接装置,还涉及一种电性连接插头。
背景技术
电性连接装置广泛应用于电子及电气设备上,用于将两个组件电性导通,以传输音频信号。通常采用机械连接的方式将两个插头互扣固定,使得两个插头内的接触端子连通。
传统的电性连接装置,如音频转接头,采用塑胶与塑胶件对插的方式,对插卡扣设计在塑胶件上,对插后左右互扣主体通过卡扣扣合在一起。然而,塑胶件与塑胶件在插拔过程中相互摩擦磨损,插拔力逐渐衰减,进而影响转接头的使用寿命。且对插卡扣完成相互扣合的过程中,由于力的作用,左右互扣主体存在上下位移产生变形,一定插拔次数后互扣主体变形增大,导致转接头接触不良。
综上所述,如何有效地解决塑胶插拔式电性连接装置使用寿命短等问题,是目前本领域技术人员需要解决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性连接插头及电性连接装置,以有效地解决塑胶插拔式电性连接装置使用寿命短的问题。
为了达到上述第一个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电性连接插头,包括插头本体和安装于所述插头本体上的接触端子;所述插头本体上设置有形状可配合的卡槽和卡头;所述插头本体内固定磁性元件;所述电性连接插头绕轴线翻转180°可与另一所述电性连接插头通过所述卡槽和所述卡头卡合并通过所述磁性元件磁性吸合,以使各自的接触端子接触,用于传输音频信号。
优选地,上述电性连接插头中,所述磁性元件为铁磁性材料件、永磁铁或者电磁铁,且所述电磁铁的两端分别与所述接触端子电连接。
优选地,上述电性连接插头中,所述插头本体内固定有至少一组电磁组,所述电磁组包括多个串联的所述电磁铁,且首个所述电磁铁和末个所述电磁铁分别与不同的所述接触端子电连接。
优选地,上述电性连接插头中,所述插头本体包括支撑部和由所述支撑部一侧向外延伸形成的支臂,所述支臂包括第一支臂和第二支臂,并列设置的所述接触端子嵌于所述第一支臂和所述第二支臂的内侧。
优选地,上述电性连接插头中,所述第一支臂与所述第二支臂之间形成所述卡槽,所述卡头由所述支撑部的另一侧向外延伸,所述支臂与所述卡头在所述支撑部上下两侧互补布置。
优选地,上述电性连接插头中,所述插头本体包括支撑部和分别由所述支撑部一侧的上部及下部向外延伸形成的第一支臂和第二支臂,并列设置的所述接触端子嵌于所述第一支臂内侧。
优选地,上述电性连接插头中,所述第一支臂与所述第二支臂之间形成所述卡槽,所述第一支臂用作所述卡头。
优选地,上述电性连接插头中,所述接触端子包括平直段和连接于所述平直段头部的尖角状凸起段,所述电性连接插头绕轴线翻转180°与另一所述电性连接插头卡合状态下,两电性连接插头的所述凸起段相抵接触。
优选地,上述电性连接插头中,所述卡头的顶端固定有所述磁性元件,所述卡槽的槽底固定有所述磁性元件。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性连接插头包括插头本体和接触端子。其中,插头本体上设置有形状可配合的卡槽和卡头,且其内固定有磁性元件。该电性连接插头绕轴线翻转180°可与另一电性连接插头通过卡槽和卡头卡合并通过磁性元件磁性吸合,以使各自安装于插头本体上的接触端子接触,用以传输音频信号。
应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性连接插头,插头本体上设置有形状可配合的卡槽和卡头,内部固定有磁性元件,一个电性连接插头绕轴线翻转180°可与另一电性连接插头通过卡槽和卡头卡合并磁性吸合,进而使得各自的接触端子接触以传输音频信号。一方面,卡头与卡槽的配合能够提供连接作用力,另一方面磁性元件的磁性吸附作用也可以提供连接作用力,进而使得两个电性连接插头稳定的连接,保证其接触端子的连接可靠性。且磁力吸附,不会因摩擦而降低插拔力,因而可以提供始终保持稳定且可靠的插拔力,且不易变形,保证了电性连接装置的接触可靠性,延长了其使用寿命。再者,电性连接插头绕轴线翻转180°可与另一电性连接插头通过卡槽和卡头卡合并磁性吸合,因而通过同一生产线加工制备的电性连接插头即可相互配合,无需单独生产,降低了生产成本。且互插的两个电性连接插头结构一致,用户使用时无需分辨,也提升了用户体验。
为了达到上述第二个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电性连接装置,包括第一电性连接插头和第二电性连接插头;所述第一电性连接插头安装有第一接触端子,所述第二电性连接插头安装有第二接触端子,所述第一电性连接插头与所述第二电性连接插头的一者上开设有卡槽,另一者上设置有与所述卡槽配合的卡头,所述第一电性连接插头内固定有至少一个第一磁体,所述第二电性连接插头内对应各所述第一磁体分别固定有第二磁体或铁磁性材料件,以将所述第一电性连接插头与所述第二电性连接插头磁性吸合,所述第一接触端子与所述第二接触端子接触,用于传输音频信号。
应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性连接装置,第一电性连接插头与所述第二电性连接插头上分别设置有相配合的卡头和卡槽,且第一电性连接插头内置有第一磁体,第二电性连接插头内对应设置有第二磁体或铁磁性材料件,因而第一磁体与第二磁体间的磁性吸附作用或第一磁体与铁磁性材料件间的磁性吸附作用产生插拔力。综上,采用该电性连接装置,一方面,卡头与卡槽的配合能够提供连接作用力,另一方面磁性吸附作用也可以提供连接作用力,进而使得两个电性连接插头稳定的连接,保证其接触端子的连接可靠性。且磁力吸附,不会因摩擦而降低插拔力,因而可以提供始终保持稳定且可靠的插拔力,且不易变形,保证了电性连接装置的接触可靠性,延长了其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具体实施例的电性连接插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另一个具体实施例的电性连接插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电性连接插头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2中电性连接插头组合状态下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具体实施例的电性连接装置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另一个具体实施例的电性连接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6中电性连接装置组合状态下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8为电磁铁串联方式示意图。
附图中标记如下:
接触端子1,支撑部2,第一支臂3,第二支臂4,卡槽5,卡头6,磁性元件7;
第一电性连接插头11,第二电性连接插头12,第一接触端子111,第二接触端子121,第一永磁铁112,第二永磁铁122,芯线13,外壳14,SR内模15,SR外模16,第一电磁铁113,第二电磁铁123。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了一种电性连接插头及电性连接装置,以延长其使用寿命。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性连接插头包括插头本体和接触端子1。
其中,接触端子1用于在两电性连接插头对插状态下传输音频信号,其具体可以为金属端子。根据音频传输需要,接触端子1可以设置多个,分别与多根芯线连接。具体接触端子1的数量可根据需要设置,此处不作具体限定。接触端子1安装于插头本体上,具体可以通过卡接等方式固定于插头本体上,且至少部分露出于插头本体,以便于与另一电性连接插头的接触端子1接触传输音频信号。
插头本体上设置有形状可配合的卡槽5和卡头6,且该电性连接插头绕轴线翻转180°可与另一电性连接插头通过卡槽5和卡头6卡合并通过磁性元件7磁性吸合,以使各自安装于插头本体上的接触端子1接触,用以传输音频信号。需要说明的是,电性连接插头绕轴线翻转180°可与另一电性连接插头通过卡槽5和卡头6卡合,指一个电性连接插头与另一电性连接插头沿纵向轴线对准后,其中一个电性连接插头绕横向轴线旋转180°后,二者之间的卡头6与卡槽5相互卡合。其中,纵向为插头本体的延伸方向。为了满足上述旋转卡合关系,插头本体上卡头6与卡槽5的形状相配合,且二者的位置也相配合,也就是,当电性连接插头绕横向轴线旋转180°后,卡头6所在的位置即为旋转前卡槽5所在位置。
插头本体内固定有磁性元件7,一个电性连接插头与另一电性连接插头沿纵向轴线对准后,其中一个电性连接插头绕横向轴线旋转180°后,二者之间的磁性元件7相互吸合。磁性元件7指能够提供磁性吸附作用的元件,具体可以为铁磁性材料件或永磁铁,或者也可以采用电磁铁,电磁铁的两端分别与接触端子1电连接。需要说明的是,此处的铁磁性材料指铁、钴、镍等一类本身不具有磁性,但能够被永磁铁或电磁铁吸附的物质,则铁磁性材料件为包括上述一类物质中的一种或几种、进而能够被磁体吸附的部件,如铁片等。磁性元件7为电磁铁时,当两电性连接插头对插后,接触端子1接触连通,从而两端分别与接触端子1电连接的电磁铁形成闭合回路,产生磁性,提供吸合力。而当两电性连接插头分离时,两接触端子1断开接触,从而连接电磁铁的电路由闭合状态变为开路状态,电磁铁磁性瞬间消失。磁性元件7固定于插头本体内,具体可以为嵌入插头本体内,也可以为插头本体的至少部分为磁性元件。
具体电性连接插头还可以包括外壳14、SR内模15、SR外模16等,其具体结构请参考现有技术。
应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性连接插头,插头本体上设置有形状可配合的卡槽5和卡头6,内部固定有磁性元件7,一个电性连接插头绕轴线翻转180°可与另一电性连接插头通过卡槽5和卡头6卡合并磁性吸合,进而使得各自的接触端子1接触以传输音频信号。一方面,卡头6与卡槽5的配合能够提供连接作用力,另一方面磁性元件7的磁性吸附作用也可以提供连接作用力,进而使得两个电性连接插头稳定的连接,保证其接触端子1的连接可靠性。且磁力吸附,不会因摩擦而降低插拔力,因而可以提供始终保持稳定且可靠的插拔力,且不易变形,保证了电性连接装置的接触可靠性,延长了其使用寿命。再者,电性连接插头绕轴线翻转180°可与另一电性连接插头通过卡槽5和卡头6卡合并磁性吸合,因而通过同一生产线加工制备的电性连接插头即可相互配合,无需单独生产,降低了生产成本。且互插的两个电性连接插头结构一致,用户使用时无需分辨,也提升了用户体验。
具体的,插头本体内固定有至少一组电磁组,电磁组包括多个串联的电磁铁,且首个电磁铁和末个电磁铁分别与不同的接触端子1电连接。也就是插头本体内安装有多个并列设置的接触端子1。将多个串联的电磁铁作为一个电磁组,电磁组中首个电磁铁的一端与一个接触端子1电连接,另一端依次串联各电磁铁,位于最后的电磁铁与另一个接触端子1电连接。根据需要,可以在插头本体内固定一组或多组电磁组。需要说明的是,此处的多个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通过上述设置,便于结合插头本体的结构布置电磁铁的位置,且便于满足不同插拔力的需求。根据需要,多个串联的电磁铁中首个和末个电磁铁也可以均与同一接触端子1电连接,但电磁铁布置的空间限制相对较大。
请参阅图1,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具体实施例的电性连接插头的结构示意图。
在一个具体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性连接插头,插头本体包括支撑部2和分别由支撑部2一侧向外延伸形成的支臂,支臂包括第一支臂3和第二支臂4。包括多个并列设置的接触端子1,多个接触端子1分别嵌于第一支臂3和第二支臂4的内侧。在该实施例中,主要强调的是插头本体的具体结构,接触端子1的结构及磁性元件7的形式等请参考上文实施例,此处不再赘述。
在该实施例中,插头本体包括支撑部2和支臂。支撑部2为主体支撑结构,支臂由支撑部2的一侧向外延伸形成,且包括第一支臂3和第二支臂4,也就是二者均位于支撑部2的一侧。接触端子1并列设置有多个,且多个接触端子1分别嵌于第一支臂3和第二支臂4的内侧。需要说明的是,此处的内侧指电性连接插头绕轴线翻转180°与另一电性连接插头卡合状态下,第一支臂3和第二支臂4的内侧,也就是第一支臂3和第二支臂4的下端面。具体的,多个接触端子1可以平均分布在第一支臂3和第二支臂4上,以便于插拔。上述结构通过第一支臂3和第二支臂4安装接触端子1,能够根据不同的音频传输需求设置不同的接触端子1分布。且支撑部2能够提供足够的结构强度,支臂的结构又很好的减小了空间占用。
该实施例中,一个电性连接插头与另一电性连接插头沿纵向轴线对准后,其中一个电性连接插头绕横向轴线旋转180°后,一个电性连接插头的第一支臂3内侧和另一电性连接插头的第一支臂3内侧相对,一个电性连接插头的第二支臂4内侧和另一电性连接插头的第二支臂4内侧相对,第一支臂3与第二支臂4内侧的接触端子1分别接触以传输音频信号。其中,支臂的延伸方向即为纵向,纵向轴线可以为沿纵向的中线,横向轴线与纵向轴线相垂直。具体的,横向轴线可与多个接触端子1所在的平面平行或位于该平面。
进一步地,第一支臂3与第二支臂4之间形成卡槽5,卡头6由支撑部2的另一侧向外延伸,支臂与卡头6在支撑部2的上下两侧互补布置。需要说明的是,此处及下文所述的上与下仅为了区分支撑部2的相对两侧方向,并不限定其绝对位置为竖直方向的上下。需要说明的是,卡头6与支臂位于支撑部2的同一端面,并在该端面上侧与下侧互补设置。也就是利用第一支臂3与第二支臂4之间形成的卡槽5,并设置与之形状配合的卡头6,二者位置互补,具体可以为相对第一支臂3和第二支臂4的下端面互补,进而一个电性连接插头与另一电性连接插头沿纵向轴线对准后,其中一个电性连接插头绕横向轴线旋转180°后,一者的卡头6和卡槽5分别与另一者的卡槽5和卡头6相对,以形成两组卡合,以稳定将两电性连接插头连接。上述结构简单紧凑,根据需要也可以在支撑部2或第一支臂3或第二支臂4上对应设置卡头6和卡槽5。
具体的,卡槽5的纵截面可以呈U形,则相应的卡头6的纵截面呈U形。也就是卡头6的端部呈弧形,以便于将卡头6***至卡槽5中。卡槽5的深度可以为槽口的深度小于槽底的深度,相应的卡头6的厚度为头部的厚度小于底端的厚度,以便于***。
以上主要强调了该实施例与上文实施例的不同之处,相同部分不再赘述。
请参阅图2-4,图2为本实用新型另一个具体实施例的电性连接插头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中电性连接插头的剖视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2中电性连接插头组合状态下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在另一个具体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性连接插头,插头本体包括支撑部2和分别由支撑部2一侧的上部及下部向外延伸形成的第一支臂3和第二支臂4,包括多个并列设置的接触端子1,多个接触端子1嵌于第一支臂3内侧。在该实施例中,主要强调的是插头本体的另一种具体结构,接触端子1的结构及磁性元件7的形式等请参考上文实施例,此处不再赘述。
在该实施例中,插头本体包括支撑部2、第一支臂3和第二支臂4。支撑部2为主体支撑结构,第一支臂3和第二支臂4分别由支撑部2的一侧上部和下部向外延伸形成。接触端子1并列设置有多个,且多个接触端子1分别嵌于第一支臂3和内侧。需要说明的是,此处的内侧指电性连接插头绕轴线翻转180°与另一电性连接插头卡合状态下,第一支臂3内侧。以第一支臂3位于支撑部2一侧的上部,第二支臂4位于支撑部2同侧的下部为例,则第一支臂3的内侧为第一支臂3的下端面。具体的,多个接触端子1可以均匀分布在第一支臂3上。
该实施例中,一个电性连接插头与另一电性连接插头沿纵向轴线对准后,其中一个电性连接插头绕横向轴线旋转180°后,一个电性连接插头的第一支臂3内侧和另一电性连接插头的第一支臂3内侧相对,第一支臂3内侧的接触端子1分别接触以传输音频信号。第二支臂4分别位于另一电性连接插头的第一支臂3外侧,以起到防护作用。其中,支臂的延伸方向即为纵向,纵向轴线可以为沿纵向的中线,横向轴线与纵向轴线相垂直。具体的,横向轴线可与多个接触端子1所在的平面平行或位于该平面。
进一步地,第一支臂3与第二支臂4之间形成卡槽5,第一支臂3用作卡头。因而,一个电性连接插头与另一电性连接插头沿纵向轴线对准后,其中一个电性连接插头绕横向轴线旋转180°后,一者的第一支臂3和卡槽5分别与另一者的卡槽5和第一支臂3相对,第一支臂3***至卡槽5中以形成两组卡合。利用第一支臂3作为卡头,并利用第一支臂3与第二支臂4之间的卡槽5,无需单独设置卡槽5与卡头结构,使得电性连接插头结构简单紧凑。
具体的,第一支臂3的厚度大于第二支臂4的厚度。由于接触端子1安装于第一支臂3内,其厚度较大以保证电性连接插头的结构强度。同时第二支臂4的厚度较小,有利于整体电性连接插头的尺寸控制。
进一步地,第一支臂3位于支撑部2一侧的上部,第二支臂4位于支撑部2一侧的下部,且第一支撑臂的上端面与支撑部2的顶面之间的距离等于第二支臂4的厚度。进而两电性连接插头对插后,第二支臂4与支撑部2的端面平行,整体结构更为规整,也避免了由于二者高度差而容易被其他结构钩挂等导致两电性连接插头意外断开。
在上述各实施例中,接触端子1包括平直段和连接于平直段头部的尖角状凸起段,电性连接插头绕轴线翻转180°与另一电性连接插头卡合状态下,两电性连接插头的凸起段相抵接触。具体的,平直段与凸起段为一体式结构,通过平直段的设置,便于将接触端子1固定于插头本体内。平直段的头部设置尖角状凸起段,两电性连接插头的凸起段相抵,一方面提供电性接触以传输音频信号,同时能够起到卡合的作用,进一步提供电性连接插头的插拔力,使得两电性连接插头的电性及机械连接更为可靠。
在上述各实施例中,卡头6的顶端固定有磁性元件7,卡槽5的槽底固定有磁性元件7。进而,一个电性连接插头与另一电性连接插头沿纵向轴线对准后,其中一个电性连接插头绕横向轴线旋转180°后,一者的卡头6和卡槽5分别与另一者的卡槽5和卡头6相对,形成两组卡合,同时,一者的卡头6顶端的磁性元件7和另一者卡槽5槽底的磁性元件7吸合,且前者的卡槽5槽底的磁性元件7与后者的卡头6顶端的磁性元件7吸合,形成两组磁性吸合作用。当然,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想到卡头6顶端的磁性元件7与卡槽5槽底的磁性元件7的选择及磁极设置应能够提供磁性吸合力。如卡头6顶端的磁性元件7与卡槽5槽底的磁性元件7,二者中的一者为永磁铁,另一者为铁磁性材料件,或者二者均为永磁铁,且外侧的磁极相异,或者二者均为电磁铁,且形成的磁场位于外侧的磁极相异,以保证磁性吸合。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了一种电性连接装置,在一个具体实施例中,包括第一电性连接插头11和第二电性连接插头12。
其中,第一电性连接插头11安装有第一接触端子111,第二电性连接插头12安装有第二接触端子121。第一电性连接插头11与第二电性连接插头12即相互配合的两部分,二者连接状态下,第一接触端子111与第二接触端子121接触,以传输音频信号。当然,第一接触端子111和第二接触端子121分别连接有芯线13,以与外设备电连接。具体第一电性连接插头11与第二电性连接插头12的形状可参考现有技术,此处不作具体限定。
第一电性连接插头11与第二电性连接插头12的一者上开设有卡槽,另一者上设置有与卡槽配合的卡头,进而第一电性连接插头11与第二电性连接插头12对插时,卡头与卡槽配合提供插拔力。具体的,可以在第一电性连接插头11和第二电性连接插头12上均设置有卡槽和卡头,第一电性连接插头11的卡头与第二连接插头的卡槽卡合,第二电性连接插头11的卡头与第一连接插头的卡槽卡合。
第一电性连接插头11内固定有至少一个第一磁体,第二电性连接插头12内与各第一磁体对应的固定有第二磁体或铁磁性材料件。需要说明的是,此处的磁体指能够产生磁场,以吸引铁、钴、镍一类物质的物体,其既可以为永磁铁也可以为电磁铁。当然,为了通过磁性将第一电性连接插头11与第二电性连接插头12吸合,在第一电性连接插头11与第二电性连接插头12呈配合插接方向放置时,第一磁体与第二磁体应该异性磁极相对设置,当磁体为电磁铁时则可通过线圈绕向、电流方向等设置以使得第一磁体与第二磁体的异性磁极相对。
当第二电性连接插头12内与第一磁体对应设置为铁磁性材料件时,则通过第一磁体对铁磁性材料件的吸附作用,将第一电性连接插头11与第二电性连接插头12吸合。需要说明的是,此处的铁磁性材料指铁、钴、镍等一类能够被磁体吸附的物质,则铁磁性材料件为包括由上述一类物质中的一种或几种,进而能够被磁体吸附的结构,如铁片等。
通过第一磁体与第二磁体间的磁性吸附作用或第一磁体与铁磁性材料件间的磁性吸附作用将第一电性连接插头11与第二电性连接插头12磁性吸合,使得第一接触端子111与第二接触端子121连通。根据需要的磁力大小,相应的选择合适的磁体,也可以调整第一磁体的数量,并对应设置等量的第二磁体或铁磁性材料件。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磁体固定于第一电性连接插头11内,具体可以为嵌入第一电性连接插头11内,也可以为第一电性连接插头11的至少部分为第一磁体。第二磁体或铁磁性材料件固定于第二电性连接插头12中,具体可以为第二磁体或铁磁性材料件嵌入第二电性连接插头12内,也可以为第二电性连接插头12的至少部位为第二磁体或铁磁性材料件。
应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性连接装置,第一电性连接插头11与所述第二电性连接插头12上分别设置有相配合的卡头和卡槽,且第一电性连接插头11内置有第一磁体,第二电性连接插头12内对应设置有第二磁体或铁磁性材料件,因而第一磁体与第二磁体间的磁性吸附作用或第一磁体与铁磁性材料件间的磁性吸附作用产生插拔力。综上,采用该电性连接装置,一方面,卡头与卡槽的配合能够提供连接作用力,另一方面磁性吸附作用也可以提供连接作用力,进而使得两个电性连接插头稳定的连接,保证其接触端子的连接可靠性。且磁力吸附,不会因摩擦而降低插拔力,因而可以提供始终保持稳定且可靠的插拔力,且不易变形,保证了电性连接装置的接触可靠性,延长了其使用寿命。
在一个具体实施例中,请参阅图5,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具体实施例的电性连接装置的剖视结构示意图。该实施例中,主要强调的是采用永磁铁的方式,第一电性连接插头11与第二电性连接插头12的结构等请参考上文实施例,此处不再赘述。该电性连接装置包括第一电性连接插头11和第二电性连接插头12。第一电性连接插头11内固定有至少一个第一永磁铁112,第二电性连接插头12内与各第一磁体对应的固定有第二永磁铁122,从而第一磁体与第二磁体间的磁性吸附作用将第一电性连接插头11与第二电性连接插头12磁性吸合。也就是第一磁体为第一永磁铁112,第二磁体为第二永磁铁122。
根据第一电性连接插头11和第二电性连接插头12的结构及大小,第一永磁铁112和第二永磁铁122具体而已选用长方体磁铁,具体尺寸可以为14*3*2.5mm,磁铁级别具体可以为N50H。第一电性连接插头11和第二电性连接插头12插拔过程中,对插后第一永磁铁112和第二永磁铁122之间的间距具体可以为0.9mm,则两永磁铁产生的吸附力大小为F1=6.5N。当然,根据需要也可以调整第一永磁铁112和第二永磁铁122的形状、尺寸、磁铁级别及对插后的间隙等等,以满足不同的吸附力需要及不同安装要求。
为了更好的保证吸合效果,进而保证连接可靠性,第一永磁铁112与第二永磁铁122的固定位置满足第一电性连接插头11与第二电性连接插头12对插后,第一永磁铁112与第二永磁铁122相对,具体二者的至少局部相对,优选的二者完全相对。
具体的,第一电性连接插头11与第二电性连接插头12可以采用如图3所示的电性连接插头结构。即第一电性连接插头11与第二电性连接插头12均包括支撑部和分别由所述支撑部一侧的上部及下部向外延伸形成的第一支臂和第二支臂,多个并列设置的接触端子嵌于第一支臂内侧,第一支臂与第二支臂之间形成卡槽,第一支臂为卡头。则在第一电性连接插头11的第一支臂的顶端固定有第一磁体,卡槽的槽底处固定有第一磁体。由于第一电性连接插头11的形状与第二电性连接插头12的形状相同,则第二电性连接插头12的第一支臂的顶端固定有第二磁体,第二电性连接插头12的支撑部内对应第二电性连接插头12的插槽处固定有第二磁体。以第一磁体为永磁铁,第二磁体也为永磁铁为例,如图5所示,两个第一永磁铁112,一个为第一电性连接插头11的第一支臂的顶端固定的永磁铁A2,另一个为第一电性连接插头11的支撑部内固定的永磁铁A1;两个第二永磁铁122,一个为第二电性连接插头12的第一支臂的顶端固定的永磁铁B1,另一个为第二电性连接插头12的支撑部内固定的永磁体B2,则对插时,永磁铁A1与永磁铁B1磁性相吸,永磁铁B1与永磁铁B2磁性相吸。
在该实施例中,采用永磁铁与永磁铁的吸合方式将第一电性连接插头11与第二电性连接插头12固定连接,磁性吸附力强,吸附力恒定,结构较为简单。根据需要,也可以将第一永磁铁112替换为铁磁性材料件,也可达到利用磁吸吸合固定第一电性连接插头11与第二电性连接插头12的目的。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6-图8,图6为本实用新型另一个具体实施例的电性连接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图6中电性连接装置组合状态下的剖视结构示意图。图8为电磁铁串联方式示意图。
在该实施例中,主要强调的是采用电磁铁的方式,第一电性连接插头11与第二电性连接插头12的结构等请参考上文实施例,此处不再赘述。该电性连接装置包括第一电性连接插头11和第二电性连接插头12。其中,第一电性连接插头11内固定有至少一个第一电磁铁113,第二电性连接插头12内与各第一磁体对应的固定有第二电磁铁123,第一电磁铁113的两端分别与第一接触端子111电连接,第二电磁铁123的两端分别与第二接触端子121电连接。也就是该实施例与上述实施例的区别在于第一磁体为第一电磁铁113,第二磁体为第二电磁铁123。
采用插头主体塑胶件内嵌入电磁铁的方式,当第一电性连接插头11和第二电性连接插头12对插后,第一接触端子111和第二接触端子121接触连通,从而两端分别与第一接触端子111电连接的第一电磁铁113形成闭合回路,产生磁性,两端分别与第二接触端子121电连接的第二电磁铁123形成闭合回路,产生磁性,从而发生两两吸合,提供吸合力。而当第一电性连接插头11和第二电性连接插头12分离时,第一接触端子111和第二接触端子121断开接触,从而连接第一电磁铁113的电路和连接第二电磁铁123的电路由闭合状态变为开路状态,电磁铁磁性瞬间消失。该方案可以提供恒定的磁性吸附力,另外,可以根据用户需求,通过调节电流的大小进而调节磁性吸附的大小。
以上说明了设置一个电磁铁的情况,为了提高插拔力,也可以设置两个或多个电磁铁,两个或多个电磁铁具体可以串联,以便于电磁体在插头内的安装。如串联两个第一电磁铁113,且两端分别与第一接触端子111电连接;相应的串联两个第二电磁铁123,且两端分别与第二接触端子121电连接。进而当第一电性连接插头11和第二电性连接插头12对插后,第一接触端子111和第二接触端子121接触连通,串联的第一电磁铁113形成闭合回路,产生磁性,串联的第二电磁铁123形成闭合回路,产生磁性,从而发生两两吸合,提供两个吸合力。
进一步地,第一电性连接插头11安装有多个并列设置的第一接触端子111,第二电性连接插头12安装有多个并列设置的第二接触端子121;第一电性连接插头11内固定有至少一组第一电磁组,第一电磁组包括多个串联的第一电磁铁113,且首个第一电磁铁113和末个第一电磁铁113分别与不同的第一接触端子111电连接。也就是第一电性连接插头11内安装有第一接触端子111组件,包括多个并列设置的第一接触端子111,第二电性连接插头12内安装有第二接触端子121组件,包括多个并列设置的第二接触端子121。将多个串联的第一电磁铁113作为一个电磁组,即第一电磁组,第一电磁组中首个第一电磁铁113的一端与一个第一接触端子111电连接,另一端依次串联各第一电磁铁113,位于最后的第一电磁铁113与另一个第一接触端子111电连接。根据需要,可以在第一电性连接插头11内固定一组或多组第一电磁组。需要说明的是,此处的多个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通过上述设置,便于结合第一电性连接插头11的结构布置第一电磁铁113的位置,且便于满足不同插拔力的需求。
更进一步地,第二电性连接插头12内对应各第一电磁组分别固定有第二电磁组,第二电磁组包括分别与各第一电磁铁113对应并串联的第二电磁铁123,且首个第二电磁铁123和末个第二电磁铁123分别与不同的第二接触端子121电连接。也就是将多个串联的第二电磁铁123作为一个电磁组,即第二电磁组,第二电磁组中首个第二电磁铁123的一端与一个第二接触端子121电连接,另一端依次串联各第二电磁铁123,位于最后的第二电磁铁123与另一个第二接触端子121电连接。根据需要,可以在第二电性连接插头12内固定一组或多组第二电磁组。需要说明的是,此处的多个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即与各第一电磁组对应的分别设置有第二电磁组,且各组中的第一电磁铁113与第二电磁铁123分别对应设置,从而能够提供更为稳定的插拔力。
具体的,第一电性连接插头11内部左右两个位置分别嵌入两组串联的电磁铁。四个第一电磁铁113:电磁铁A1、电磁铁A2、电磁铁A3、电磁铁A4嵌入第一电性连接插头11,四个第二电磁铁123:电磁铁B1、电磁铁B2、电磁铁B3、电磁铁B4嵌入第二电性连接插头12;电磁铁A1、电磁铁A4串联,电磁铁A2、电磁铁A3串联,同理,电磁铁B1、电磁铁B4串联,电磁铁B2、电磁铁B3串联。当第一电性连接插头11与第二电性连接插头12对插后,四组磁铁,即八个磁铁两两正对且相互吸合,即电磁铁A1-电磁铁B1,电磁铁A2-电磁铁B2,电磁铁A3-电磁铁B3,电磁铁A4-电磁铁B4,产生四个吸合力。
在以上各实施例中,第一电性连接插头11与第二电性连接插头12均可以采用上文电性连接插头中各实施例的具体结构。由于第一电性连接插头11与第二电性连接插头12结构相同,因而可以通过同一生产线加工制备,而无需单独生产,进而降低了生产成本。
在上述各实施中,第一电性连接插头11与第二电性连接插头12磁性吸合状态下第一磁体与第二磁体间具有预设间隙。具体预设间隙的大小可根据需要进行设置,此处不作具体限定。第一磁体与第二磁体件留有间隙,能够将第一电性连接插头11与第二电性连接插头12磁性吸合的同时,便于使用中在需要的时候将二者拔开。当然,根据需要也可以设置为第一电性连接插头11与第二电性连接插头12磁性吸合状态下第一磁体与第二磁体相贴,也就是二者间没有间隙。
具体的,上述电性连接装置可以通过如下工艺制备:接触端子通过嵌件注塑组成接触端子组件;磁体通过嵌件注塑嵌入插头内部;接触端子组件通过卡扣与插头卡合在一起;芯线与接触端子焊接后与SR内模15、SR外模16注塑成型到一起;***外壳14,SR内模15与外壳14点胶粘接。
本说明书中各个实施例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部分互相参见即可。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实用新型。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实用新型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电性连接插头,包括插头本体和安装于所述插头本体上的接触端子(1);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头本体上设置有卡槽(5)和卡头(6);所述插头本体内固定磁性元件(7);所述电性连接插头绕轴线翻转180°可与另一所述电性连接插头通过所述卡槽(5)和所述卡头(6)卡合并通过所述磁性元件(7)磁性吸合,以使各自的接触端子(1)接触,用于传输音频信号。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性连接插头,所述磁性元件(7)为铁磁性材料件、永磁铁或者电磁铁,且所述电磁铁的两端分别与所述接触端子(1)电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性连接插头,所述插头本体内固定有至少一组电磁组,所述电磁组包括多个串联的所述电磁铁,且首个所述电磁铁和末个所述电磁铁分别与不同的所述接触端子(1)电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电性连接插头,所述插头本体包括支撑部(2)和由所述支撑部(2)一侧向外延伸形成的支臂,所述支臂包括第一支臂(3)和第二支臂(4),并列设置的所述接触端子(1)嵌于所述第一支臂(3)和所述第二支臂(4)的内侧。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性连接插头,所述第一支臂(3)与所述第二支臂(4)之间形成所述卡槽(5),所述卡头(6)由所述支撑部(2)的另一侧向外延伸,所述支臂与所述卡头(6)在所述支撑部(2)上下两侧互补布置。
6.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电性连接插头,所述插头本体包括支撑部(2)和分别由所述支撑部(2)一侧的上部及下部向外延伸形成的第一支臂(3)和第二支臂(4),并列设置的所述接触端子(1)嵌于所述第一支臂(3)内侧。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性连接插头,所述第一支臂(3)与所述第二支臂(4)之间形成所述卡槽(5),所述第一支臂(3)用作所述卡头。
8.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电性连接插头,所述接触端子(1)包括平直段和连接于所述平直段头部的尖角状凸起段,所述电性连接插头绕轴线翻转180°与另一所述电性连接插头卡合状态下,两所述电性连接插头的所述凸起段相抵接触。
9.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电性连接插头,所述卡头(6)的顶端固定有所述磁性元件(7),所述卡槽(5)的槽底固定有所述磁性元件(7)。
10.一种电性连接装置,包括第一电性连接插头(11)和第二电性连接插头(12);所述第一电性连接插头(11)安装有第一接触端子(111),所述第二电性连接插头(12)安装有第二接触端子(121),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性连接插头(11)与所述第二电性连接插头(12)的一者上开设有卡槽,另一者上设置有与所述卡槽配合的卡头,所述第一电性连接插头(11)内固定有至少一个第一磁体,所述第二电性连接插头(12)内对应各所述第一磁体分别固定有第二磁体或铁磁性材料件,以将所述第一电性连接插头(11)与所述第二电性连接插头(12)磁性吸合,所述第一接触端子(111)与所述第二接触端子接触(121),用于传输音频信号。
CN201820833481.8U 2018-05-31 2018-05-31 一种电性连接插头及电性连接装置 Active CN20817389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0833481.8U CN208173893U (zh) 2018-05-31 2018-05-31 一种电性连接插头及电性连接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0833481.8U CN208173893U (zh) 2018-05-31 2018-05-31 一种电性连接插头及电性连接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8173893U true CN208173893U (zh) 2018-11-30

Family

ID=6436487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0833481.8U Active CN208173893U (zh) 2018-05-31 2018-05-31 一种电性连接插头及电性连接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8173893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493690A (zh) * 2018-05-31 2018-09-04 歌尔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电性连接插头及电性连接装置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493690A (zh) * 2018-05-31 2018-09-04 歌尔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电性连接插头及电性连接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761330B1 (ko) 전기 연결 시스템
CN203481517U (zh) 插塞式连接器组件
CN203312506U (zh) 多点接触低阻抗插拔式电连接器
CN208173893U (zh) 一种电性连接插头及电性连接装置
CN110380258A (zh) 插座和插头组件
CN208209200U (zh) 磁吸式充电线
CN207853072U (zh) 磁吸式电连接器
CN108493690A (zh) 一种电性连接插头及电性连接装置
CN208256947U (zh) 一种弯脚贴板式板对板连接器
CN2882027Y (zh) 一种限控磁力插座
CN214254885U (zh) 防短路电子连接头和防短路电子连接器
CN101510639B (zh) 电源连接器的公端接触件和母端接触件
CN208461081U (zh) 一种插头组件
CN202585834U (zh) 一种电连接器
CN210182643U (zh) 一种滤波器连接器
CN220107048U (zh) 可磁性吸附的端子连接器
EP2256869A2 (en) Improved charging interface for rechargeable devices
CN220209575U (zh) 短接线及室外机
CN217823474U (zh) 一种连接组件、数据线及电子装置
KR102059134B1 (ko) 자성 접속 장치
CN220021764U (zh) 一种磁力固定公母连接器
CN213026636U (zh) 磁吸无孔插座及插头连接器
JPH07263078A (ja) コネクタ装置
CN216773652U (zh) 转接头
CN220086435U (zh) 一种旋转式磁铁连接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