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8021720U - 一种带支撑架结构的飞行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带支撑架结构的飞行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8021720U
CN208021720U CN201820345284.1U CN201820345284U CN208021720U CN 208021720 U CN208021720 U CN 208021720U CN 201820345284 U CN201820345284 U CN 201820345284U CN 208021720 U CN208021720 U CN 20802172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craft
support frame
frame structure
wing
rack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0345284.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轶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eli Wo (shenzhe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Keli Wo (shenzhe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eli Wo (shenzhe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Keli Wo (shenzhe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20345284.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802172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802172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802172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Toy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带支撑架结构的飞行器,包括飞行器本体,设于飞行器本体下端的支撑架结构;所述支撑架结构包括收放动力件,设于收放动力件动力输出端的传动组件,及设于传动组件的动力输出端的支撑杆组。本实用新型通过在飞行器本体上设置可自动收放的支撑架结构,以避免支撑架结构对飞行器本体作业的影响。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简单,操控性强,增强飞行器本体的作业效果。

Description

一种带支撑架结构的飞行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飞行设备,更具体地说是指一种带支撑架结构的飞行器。
背景技术
无人飞机由于功能强大,越来越受到各行各业的青睐。市场上很多的无人飞机的支撑架是固定的。在拍摄或其它操作时,固定的支撑架给作业带来很多不方便。而如果去掉支撑架,在飞行器降落时,机身直接着地,会给无人飞机带来损坏。
所以,得考虑适合的支撑架,以使无人飞机适应作业和降落。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带支撑架结构的飞行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带支撑架结构的飞行器,包括飞行器本体,设于飞行器本体下端的支撑架结构;所述支撑架结构包括收放动力件,设于收放动力件动力输出端的传动组件,及设于传动组件的动力输出端的支撑杆组。
其进一步技术方案为:所述传动组件包括固定于收放动力件动力输出端的第一蜗杆,与第一蜗杆传动联接的第二蜗杆,与第一蜗杆传动联接的第一涡轮件,与第二蜗杆传动联接的第二涡轮件;所述第一涡杆与第二蜗杆通过设有的齿轮件传动联接。
其进一步技术方案为:所述支撑杆组包括与第一连杆,与第一连杆铰接的第二连杆,及与第二连杆下端固定联接的支撑块;所述第一连杆远于第二连杆的一端设有安装座;所述第一涡轮件或第二涡轮件固定于安装座。
其进一步技术方案为:所述第一蜗杆与收放动力件之间设有第一传动杆;所述第一传动杆与飞行器本体设有的第一旋转座旋转联接;所述第一旋转座与齿轮件之间设有第一弹簧件。
其进一步技术方案为:所述第二蜗杆通过设有的第二传动杆与第一传动杆传动联接;所述第二传动杆通过设有的第二旋转座与飞行器本体旋转联接;所述齿轮件固定于第二传动杆,且所述第二传动杆远于第二蜗杆一端与齿轮件之间设有第二弹簧件;
所述第一传动杆还设有一对相互啮合的第一冠齿轮;所述第一弹簧件一端止抵于第一冠齿轮,另一端止抵于第一旋转座;所述第二传动杆还设有一对相互啮合的第二冠齿轮;所述第二弹簧件一端止抵于第二冠齿轮,另一端止抵于第二旋转座。
其进一步技术方案为:所述飞行器本体包括机架,及对称设置于机架的的一对前机翼,对称设置于机架的的一对后机翼;所述前机翼一端与机架水平转动联接,以使前机翼相对于机架水平收合或伸展;所述后机翼一端与机架竖直转动联接,以使前机翼相对于机架竖直收合或伸展。
其进一步技术方案为:所述后机翼包括机臂,固定于机臂一端的飞行动力件,及固定于机臂另一端的联接件;所述联接件与机架固定联接。
其进一步技术方案为:所述联接件包括固定套,与固定套旋转联接的转轴;所述转轴的外端与机臂固定联接;所述转轴与固定套之间设有弹性件,以使固定套与机臂相互紧贴;所述固定套近于机臂的一端设有若干个凸起,且所述机臂近于固定套的一端设有与凸起相匹配的凹槽。
其进一步技术方案为:所述机架近于前机翼、后机翼的铰接点均设有感应片;所述前机翼、后机翼均设有与感应片相适应的磁铁块。
其进一步技术方案为:所述飞行器本体前端设有摄像机;所述摄像机固定于机架设有的驱动机构;所述驱动机构包括驱动动力件,及设于驱动动力件与摄像机之间的齿轮组。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通过在飞行器本体上设置可自动收放的支撑架结构,以避免支撑架结构对飞行器本体作业的影响。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简单,操控性强,增强飞行器本体的作业效果。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带支撑架结构的飞行器的立体结构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带支撑架结构的飞行器的去掉底盖的仰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带支撑架结构的飞行器的支撑架结构立体结构图;
图4为图3的局部放大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带支撑架结构的飞行器的后机翼立体结构图;
图6为图5的局部放大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带支撑架结构的飞行器的联接件的放大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带支撑架结构的飞行器的去掉顶盖的立体结构图;
图9为图8的局部放大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带支撑架结构的飞行器的前机翼的运动简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内容,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一步介绍和说明,但不局限于此。
如图1至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图纸。
一种带支撑架结构的飞行器,如图1至图2所示,包括飞行器本体10,设于飞行器本体10下端的支撑架结构20。支撑架结构20包括收放动力件21,设于收放动力件21动力输出端的传动组件22,及设于传动组件22的动力输出端的支撑杆组23。飞行器本体10在起飞后,支撑杆组23在收放动力件21的作用下运动,升起到飞行器本体10的两侧,避免支撑杆组23影响作业;在飞行器本体10在起飞下降时,支撑杆组23在收放动力件21的作用下运动,下降到到飞行器本体10的下方,起到支撑作用,避免撞坏飞行器本体10。支撑杆组23对称设置于飞行器本体10两侧。
飞行器本体10下方设有用户固定摄像机安装架11。安装架11设置在两个支撑杆组23之间,所以安装在安装架11的摄像机在360°拍照时,不会受到支撑杆组23的影响。
如图3至图4所示,传动组件22包括固定于收放动力件21动力输出端的第一蜗杆221,与第一蜗杆221传动联接的第二蜗杆222,与第一蜗杆221传动联接的第一涡轮件223,与第二蜗杆222传动联接的第二涡轮件224。第一蜗杆221与第二蜗杆222平行设置,且通过设有的齿轮件225传动联接。
具体的,支撑杆组23包括与第一连杆231,与第一连杆231铰接的第二连杆232,及与第二连杆232下端固定联接的支撑块233。第一连杆231远于第二连杆232的一端设有安装座234。第一涡轮件223或第二涡轮件224固定于安装座234。支撑块233横向设置,在飞行器本体10着陆时,用于支撑在地面上。第一连杆231与第二连杆232铰接,以使第二连杆232可以沿飞行器本体10两侧摆动,调整支撑杆组23的落地角度。
为适应结构,第一蜗杆221与收放动力件21之间设有第一传动杆226。第一传动杆226与飞行器本体10设有的第一旋转座227旋转联接。第一旋转座227与齿轮件225之间设有第一弹簧件228。
第二蜗杆222通过设有的第二传动杆241与第一传动杆226传动联接。第二传动杆241通过设有的第二旋转座242与飞行器本体10旋转联接。齿轮件225固定于第二传动杆241,且所述第二传动杆241远于第二蜗杆222一端与齿轮件之间设有第二弹簧件243。
具体的,第一传动杆226还设有一对相互啮合的第一冠齿轮244。第一弹簧件228一端止抵于第一冠齿轮244,另一端止抵于第一旋转座227。第二传动杆241还设有一对相互啮合的第二冠齿轮245。第二弹簧件243一端止抵于第二冠齿轮245,另一端止抵于第二旋转座242。
其中,第一冠齿轮244与第一弹簧件228、第二冠齿轮245与第二弹簧件243均组成了离合结构。通过第一弹簧件228的弹力将第一冠齿轮244紧紧啮合在一起,而将第一弹簧件228压缩后,两个相互啮合的第一冠齿轮244可以相互分离;第二弹簧件243的弹力将第二冠齿轮245紧紧啮合在一起,而将第二弹簧件243压缩后,两个相互啮合的第二冠齿轮245可以相互分离。这样可以起到离合的目的,避免卡死、断齿等现象。
如图5至图7所示,飞行器本体10包括机架12,对称设置于机架12的的一对前机翼13,对称设置于机架12的的一对后机翼14。前机翼13一端与机架12水平转动联接,以使前机翼13相对于机架12水平收合或伸展。后机翼14一端与机架12竖直转动联接,以使前机翼13相对于机架12竖直收合或伸展。前机翼13和后机翼14均可以折叠,前机翼13水平方向的折叠,收合在飞行器本体10的两侧;后机翼14竖直方向的折叠,收合于飞行器本体10的下方,可以有效的减小飞行器本体10占据空间。
其中,后机翼14包括机臂141,固定于机臂141一端的飞行动力件142,及固定于机臂141另一端的联接件143。联接件143与机架12固定联接,具体的,机架12上设有安装联接件143的安装孔。
具体的,联接件143包括固定套1431,与固定套1431旋转联接的转轴1432。转轴1432的外端与机臂141固定联接。转轴1432与固定套1431之间设有弹性件1433(优选的为扭簧),以使固定套1431与机臂141相互紧贴。固定套1431近于机臂141的一端环向设有若干个凸起1434,且所述机臂141近于固定套1431的一端设有与凸起1434相匹配的凹槽1435。转轴1432可以在固定套1431的内腔旋转。在后机翼14收合或展开时,先将后机翼14向外拉,将弹性件1433压缩,以使机臂141与固定套1431分离(凸起1434与凹槽1435分开),然后转动后机翼14,转动到合适的角度后(一般是后机翼14与前机翼13处于同一水平面),凸起1434卡进凹槽1435内,后机翼14便固定。
后机翼14的展开状态为飞行状态;收合状态时,后机翼14折叠至飞行器本体10的下端。凹槽1435与凸起1434的相互配合,在飞行状态和收合状态转换时,凸起1434卡紧在其中一个凹槽1435内,然后转轴1432绕自身的轴线(转轴1432的轴线与飞行器本体10的对称轴线形成30—80°的夹角)转动,以使后机翼14在飞行器本体10的两侧转动至飞行器本体10的下端,此时,凸起1434卡紧在另一个凹槽1435内。后机翼14飞行状态和收合状态转换时的运动轨迹形成的面与水平面相互垂直。因为转轴1432的轴线与飞行器本体10的对称轴线形成夹角,所以后机翼14在收合至飞行器本体10下端时,两侧的后机翼14相互靠近,在展开状态时,两侧的后机翼14相互远离,形成八字型形状。
于其他实施例中,如图8至图9所示,机架12近于前机翼13、后机翼14的铰接点均设有感应片15。前机翼13、后机翼14均设有与感应片15相适应的磁铁块16。具体的,磁铁块16固定于前机翼13、后机翼14的机臂内侧,在转动前机翼13、后机翼14时,磁铁块16跟着转动,感应片15附近的磁场发生变化并且检测到,而且转化成电信号传送至控制中心。感应片15和磁铁块16的组合,可以检测前机翼13、后机翼14折叠或展开是否到位,如果不到位控制中心发出警报等信息提醒使用者,避免展开不到位,在飞行过程中对起飞动力件的造成伤害。
其中,如图10所示,前机翼13展开和折叠的转换通过设置在前机翼13內端的转换块131,且转换块131通过在转换块131上设置至少两个卡紧槽132。卡紧槽132与卡紧杆133配合,且卡紧杆133內端设有卡紧弹簧134。转动前机翼13时,转换块131就会转动,卡紧杆133在弹力的作用下,卡紧在卡紧槽132内,以将前机翼13固定在展开的状态或收合状态。
优选的,卡紧槽132可以设置多个,以使前机翼13展开不同的角度,适应不同的使用要求。
前机翼13为展开状态时,前机翼13的飞行动力件远离飞行器本体10,飞行器处于飞行状态;前机翼13为收合状态时,前机翼13靠近于飞行器本体10一侧。前机翼13的展开状态和收合状态相互转换时,前机翼13绕其根部水平旋转,以使前机翼13朝飞行器本体10的两侧运动。
飞行器本体10还包括电路板17。电路板17与机架12之间设有缓冲件18。缓冲件18为树脂制品,对电路板17具有减震作用。控制中心设置于电路板17,且感应片15、飞行动力件142及收放动力件21等均与控制中心连接。控制中心对收放动力件21的控制,可自动对支撑架结构20控制。
飞行器本体10前端设有摄像机191。摄像机191固定于机架12设有的驱动机构192。驱动机构192包括驱动动力件193,及设于驱动动力件193与摄像机191之间的齿轮组194。通过齿轮组194传动动力,安全性高,稳定性好。
优选的,飞行动力件142的动力输出端设有的散热扇1421。散热扇1421朝向飞行动力件142扇风,可对飞行动力件142降温作用。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通过在飞行器本体上设置可自动收放的支撑架结构,以避免支撑架结构对飞行器本体作业的影响。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简单,操控性强,增强飞行器本体的作业效果。
上述仅以实施例来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内容,以便于读者更容易理解,但不代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仅限于此,任何依本实用新型所做的技术延伸或再创造,均受本实用新型的保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以权利要求书为准。

Claims (10)

1.一种带支撑架结构的飞行器,其特征在于,包括飞行器本体,设于飞行器本体下端的支撑架结构;所述支撑架结构包括收放动力件,设于收放动力件动力输出端的传动组件,及设于传动组件的动力输出端的支撑杆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带支撑架结构的飞行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组件包括固定于收放动力件动力输出端的第一蜗杆,与第一蜗杆传动联接的第二蜗杆,与第一蜗杆传动联接的第一涡轮件,与第二蜗杆传动联接的第二涡轮件;所述第一涡杆与第二蜗杆通过设有的齿轮件传动联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带支撑架结构的飞行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杆组包括与第一连杆,与第一连杆铰接的第二连杆,及与第二连杆下端固定联接的支撑块;所述第一连杆远于第二连杆的一端设有安装座;所述第一涡轮件或第二涡轮件固定于安装座。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带支撑架结构的飞行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蜗杆与收放动力件之间设有第一传动杆;所述第一传动杆与飞行器本体设有的第一旋转座旋转联接;所述第一旋转座与齿轮件之间设有第一弹簧件。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带支撑架结构的飞行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蜗杆通过设有的第二传动杆与第一传动杆传动联接;所述第二传动杆通过设有的第二旋转座与飞行器本体旋转联接;所述齿轮件固定于第二传动杆,且所述第二传动杆远于第二蜗杆一端与齿轮件之间设有第二弹簧件;
所述第一传动杆还设有一对相互啮合的第一冠齿轮;所述第一弹簧件一端止抵于第一冠齿轮,另一端止抵于第一旋转座;所述第二传动杆还设有一对相互啮合的第二冠齿轮;所述第二弹簧件一端止抵于第二冠齿轮,另一端止抵于第二旋转座。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带支撑架结构的飞行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飞行器本体包括机架,及对称设置于机架的的一对前机翼,对称设置于机架的的一对后机翼;所述前机翼一端与机架水平转动联接,以使前机翼相对于机架水平收合或伸展;所述后机翼一端与机架竖直转动联接,以使前机翼相对于机架竖直收合或伸展。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带支撑架结构的飞行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后机翼包括机臂,固定于机臂一端的飞行动力件,及固定于机臂另一端的联接件;所述联接件与机架固定联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带支撑架结构的飞行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联接件包括固定套,与固定套旋转联接的转轴;所述转轴的外端与机臂固定联接;所述转轴与固定套之间设有弹性件,以使固定套与机臂相互紧贴;所述固定套近于机臂的一端设有若干个凸起,且所述机臂近于固定套的一端设有与凸起相匹配的凹槽。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带支撑架结构的飞行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机架近于前机翼、后机翼的铰接点均设有感应片;所述前机翼、后机翼均设有与感应片相适应的磁铁块。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带支撑架结构的飞行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飞行器本体前端设有摄像机;所述摄像机固定于机架设有的驱动机构;所述驱动机构包括驱动动力件,及设于驱动动力件与摄像机之间的齿轮组。
CN201820345284.1U 2018-03-13 2018-03-13 一种带支撑架结构的飞行器 Active CN20802172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0345284.1U CN208021720U (zh) 2018-03-13 2018-03-13 一种带支撑架结构的飞行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0345284.1U CN208021720U (zh) 2018-03-13 2018-03-13 一种带支撑架结构的飞行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8021720U true CN208021720U (zh) 2018-10-30

Family

ID=6390662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0345284.1U Active CN208021720U (zh) 2018-03-13 2018-03-13 一种带支撑架结构的飞行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8021720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263598A (zh) * 2018-03-13 2018-07-10 科力沃(深圳)科技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带支撑架结构的飞行器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263598A (zh) * 2018-03-13 2018-07-10 科力沃(深圳)科技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带支撑架结构的飞行器
CN108263598B (zh) * 2018-03-13 2024-06-07 科力沃(深圳)科技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带支撑架结构的飞行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244391B (zh) 一种能够远程遥控的海上救援无人机
CN103112582B (zh) 舷梯门收放装置
WO2018228033A1 (zh) 无人机及其起落架
CN105563514B (zh) 一种机械手装置
CN105691586B (zh) 一种可耐擦地冲击分散回收的小型轻质无人机结构
CN107539466B (zh) 一种用于全景拍摄的无人机
CN205168874U (zh) 一种脚架能收放的多旋翼飞行器
CN104149971B (zh) 一种无人机
CN207045661U (zh) 八旋翼植保无人机及其飞行翼臂旋钮式拆件
CN208021720U (zh) 一种带支撑架结构的飞行器
CN107226214A (zh) 一种无人机上全景相机安装结构
CN107235145A (zh) 桨叶自动折叠装置、无人机机臂及无人机
CN208085997U (zh) 一种机臂可伸缩、折叠的无人机
CN112793771B (zh) 一种机身可折叠无人机
CN108263598A (zh) 一种带支撑架结构的飞行器
CN207683784U (zh) 一种对战可折叠新型飞行器
CN109334946B (zh) 无人机
CN208715465U (zh) 一种自动收放无人机机臂折叠件
CN106275407A (zh) 一种可折叠无人机的机翼
CN207120872U (zh) 一种固定翼无人机
CN205440849U (zh) 一种可折叠的多旋翼无人机机臂
CN211592914U (zh) 一种无人机电动收放起落架装置
CN109573078B (zh) 一种具有防意外功能的固定翼飞机壳体
CN205891219U (zh) 一种飞行器的脚架机构和飞行器
CN207644631U (zh) 小型旋翼无人机防坠简易保护气囊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