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7688312U - 除湿机 - Google Patents

除湿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7688312U
CN207688312U CN201721831185.6U CN201721831185U CN207688312U CN 207688312 U CN207688312 U CN 207688312U CN 201721831185 U CN201721831185 U CN 201721831185U CN 207688312 U CN207688312 U CN 20768831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inlet
air
dehumidifier
faceplate
win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1831185.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程超
陈学彬
崔振民
岑晓维
杨健春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dea Group Co Ltd
Guangdong Midea Refrigeration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dea Group Co Ltd, Guangdong Midea Refrigeration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Midea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21831185.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768831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768831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768831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Drying Of Gas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除湿机,其包括:壳体,壳体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进风面板、第二进风面板、第三进风面板、及出风面板,第一进风面板上开设有第一进风口,第二进风面板上开设有第二进风口,第三进风面板上开设有第三进风口,出风面板上开设有出风口,壳体内形成有连通第一进风口、第二进风口、第三进风口、及出风口的风道;设于风道内的贯流风机,将气流由第一进风口、第二进风口、及第三进风口引入风道内,并将风道内的气流由出风口吹出;设于风道内的除湿组件,除湿组件对应第一进风口、第二进风口、及第三进风口沿第一进风面板、第二进风面板、及第三进风面板的排列方向延伸设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可提升除湿机的能效水平。

Description

除湿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气调节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除湿机。
背景技术
随着技术的发展与进步,人们对家用电器的能效水平的要求也在不断地提升。但是目前,对于市场上的绝大多数除湿机而言,其能效水平普遍偏低,无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对于能效水平的要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除湿机,旨在提升除湿机的能效水平。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除湿机,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进风面板、第二进风面板、第三进风面板、及出风面板,所述第一进风面板上开设有第一进风口,所述第二进风面板上开设有第二进风口,所述第三进风面板上开设有第三进风口,所述出风面板上开设有出风口,所述壳体内形成有连通所述第一进风口、所述第二进风口、所述第三进风口、及所述出风口的风道;
贯流风机,所述贯流风机设于所述风道内,将气流由所述第一进风口、所述第二进风口、及所述第三进风口引入所述风道内,并将所述风道内的气流由所述出风口吹出;
除湿组件,所述除湿组件设于所述风道内,所述除湿组件对应所述第一进风口、第二进风口、及第三进风口沿所述第一进风面板、第二进风面板、及第三进风面板的排列方向延伸设置。
可选地,所述第一进风面板的内壁面面向所述贯流风机的进风侧设置,所述第二进风面板的内壁面面向所述贯流风机的进风侧设置,所述贯流风机的进风侧背向所述第三进风面板设置。
可选地,所述第三进风面板包括进风部和遮挡部,所述进风部开设有所述第三进风口,所述进风部与所述第二进风面板连接,所述遮挡部的内壁面凸设有隔板,所述隔板朝向所述贯流风机的外侧蜗壳邻近其进风侧的一侧延伸。
可选地,所述遮挡部、所述出风面板、所述外侧蜗壳、及所述隔板共同围合形成容纳腔,所述除湿机还包括与所述除湿组件连接的压缩机,所述压缩机设于所述容纳腔内。
可选地,所述除湿机还包括与所述压缩机连接的储液罐,所述储液罐亦设于所述容纳腔内。
可选地,所述第一进风口的一边缘设有挡板,所述挡板邻近所述出风口。
可选地,定义所述贯流风机的叶轮的直径为D,定义所述挡板沿所述除湿机的左右方向延伸的宽度为h,0.1≤h/D≤1.5。
可选地,定义所述除湿组件面向所述挡板的表面与所述挡板的距离为S,0.1≤S/h≤1.5。
可选地,至少一进风面板上还开设有补风口,该进风面板上的补风口与进风口沿所述除湿机的高度方向排列,所述除湿机还包括设于所述风道内并与所述除湿组件连接的补风冷凝器,所述补风冷凝器对应所述补风口设置。
可选地,每一进风面板上均开设有补风口,且三补风口同时位于对应进风口的上方或下方,所述补风冷凝器对应三补风口沿所述第一进风面板、所述第二进风面板、及所述第三进风面板的排列方向延伸设置。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于除湿机壳体的周壁上设置第一进风面板、第二进风面板、第三进风面板、及出风面板,并对应各面板开设第一进风口、第二进风口、第三进风口、及出风口,且对应第一进风口、第二进风口、及第三进风口设置除湿组件,与此同时,还于除湿机壳体内的风道中设置贯流风机,如此,可使得由第一进风口、第二进风口、及第三进风口引入的三股气流均能够经过除湿组件的除湿处理,变成干燥空气,由出风口排出。相比于单进风面进风,该三进风面进风的设计能够有效增加进风面积,提高风机相同转速下的风量,从而降低同风量下的功率消耗,降低整机功率,进而提高除湿机的能效水平。同时增加进风面积后,不仅使得进风与换热器的接触面积增大,而且可使得同风量下的进风速度下降,延长风经过除湿组件的时间,进而提高除湿时间,提高除湿量和除湿能效。另外,风量的提升,还可有效避免或减弱出风口的喘振。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除湿机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如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固定”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固定”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另外,本实用新型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除湿机100。
请参阅图1,在本实用新型除湿机100一实施例中,所述除湿机100包括:
壳体10,所述壳体10的周壁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进风面板11、第二进风面板13、第三进风面板15、及出风面板17,所述第一进风面板11上开设有第一进风口111,所述第二进风面板13上开设有第二进风口131,所述第三进风面板15上开设有第三进风口1511,所述出风面板17上开设有出风口171,所述壳体10内形成有连通所述第一进风口111、所述第二进风口131、所述第三进风口1511、及所述出风口171的风道10a;
贯流风机20,所述贯流风机20设于所述风道10a内,将气流由所述第一进风口111、所述第二进风口131、及所述第三进风口1511引入所述风道10a内,并将所述风道10a内的气流由所述出风口171吹出;
除湿组件30,所述除湿组件30设于所述风道10a内,所述除湿组件30对应所述第一进风口111、第二进风口131、及第三进风口1511沿所述第一进风面板11、第二进风面板13、及第三进风面板15的排列方向延伸设置。
本实施例中,第一进风面板11、第二进风面板13、第三进风面板15、及出风面板17均竖直设置且依次首尾连接,并且,出风面板17未与第三进风面板15连接的竖直侧边连接于第一进风面板11未与第二进风面板13连接的竖直侧边。此时,第一进风面板11、第二进风面板13、第三进风面板15、及出风面板17共同围合形成棱柱形筒状结构(即壳体10的周壁),该筒状结构中可容置除湿机100的贯流风机20、除湿组件30、压缩机50等部件。具体地,第一进风面板11与第三进风面板15相对设置,第二进风面板13与出风面板17相对设置。
贯流风机20包括蜗壳21、设于该蜗壳21内的叶轮23、及驱动该叶轮23转动的电机(未图示),蜗壳21具有进风侧和出风侧,进风侧与第一进风口111、第二进风口131、及第三进风口1511连通,出风侧与出风口171连通。并且,叶轮23沿壳体10的高度方向延伸设置。
除湿组件30包括除湿蒸发器31和除湿冷凝器33,除湿蒸发器31和除湿冷凝器33分别连通于冷媒循环管路中。除湿蒸发器31包括第一蒸发部311、第二蒸发部313、及第三蒸发部315,第一蒸发部311、第二蒸发部313、及第三蒸发部315均大致呈板状且竖直设置,第一蒸发部311、第二蒸发部313、及第三蒸发部315依次连接形成倒置的“凹”型结构,并且,第一蒸发部311邻近第一进风面板11设置,第二蒸发部313邻近第二进风面板13设置,第三蒸发部315邻近第三进风面板15设置。相应地,除湿冷凝器33包括第一冷凝部331、第二冷凝部333、及第三冷凝部335,第一冷凝部331、第二冷凝部333、及第三冷凝部335均大致呈板状且竖直设置,第一冷凝部331、第二冷凝部333、及第三冷凝部335亦依次连接形成倒置的“凹”型结构,并且,除湿冷凝器33位于除湿蒸发器31的内侧,此时,第一冷凝部331邻近第一蒸发部311设置,第二冷凝部333邻近第二蒸发部313设置,第三冷凝部335邻近第三蒸发部315设置。即,第一蒸发部311和第一冷凝部331沿第一进风口111的进风方向依次层叠设置,第二蒸发部313和第二冷凝部333沿第二进风口131的进风方向依次层叠设置,第三蒸发部315和第三冷凝部335沿第三进风口1511的进风方向依次层叠设置。
这样,当贯流风机20工作时,由第一进风口111引入的气流可先经过第一蒸发部311冷凝除湿后,再经过第一冷凝部331加热升温而完成除湿处理过程。同理,由第二进风口131引入的气流可先经过第二蒸发部313冷凝除湿后,再经过第二冷凝部333加热升温而完成除湿处理过程;由第三进风口1511引入的气流可先经过第三蒸发部315冷凝除湿后,再经过第三冷凝部335加热升温而完成除湿处理过程。之后,三股气流于壳体10内风道10a中汇聚并沿风道10a流动,最后由出风口171排出。
需要说明的是,冷媒循环管路包括压缩机50、储液罐60、节流装置(未图示)、以及用于连接各部件的管路(未图示),压缩机50压缩冷媒形成高温气体,该高温气体经过除湿冷凝器33散热、再经过节流装置后形成低温液体,该低温液体在除湿蒸发器31中吸收空气中的热量而蒸发,再回到压缩机50中,完成一次冷媒循环过程。
因此,可以理解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于除湿机100壳体10的周壁上设置第一进风面板11、第二进风面板13、第三进风面板15、及出风面板17,并对应各面板开设第一进风口111、第二进风口131、第三进风口1511、及出风口171,且对应第一进风口111、第二进风口131、及第三进风口1511设置除湿组件30,与此同时,还于除湿机100壳体10内的风道10a中设置贯流风机20,如此,可使得由第一进风口111、第二进风口131、及第三进风口1511引入的三股气流均能够经过除湿组件30的除湿处理,变成干燥空气,由出风口171排出。相比于单进风面进风,该三进风面进风的设计能够有效增加进风面积,提高风机相同转速下的风量,从而降低同风量下的功率消耗,降低整机功率,进而提高除湿机100的能效水平。同时增加进风面积后,不仅使得进风与换热器的接触面积增大,而且可使得同风量下的进风速度下降,延长风经过除湿组件30的时间,进而提高除湿时间,提高除湿量和除湿能效。另外,风量的提升,还可有效避免或减弱出风口171的喘振。
如图1所示,所述第一进风面板11的内壁面面向所述贯流风机20的进风侧设置,所述第二进风面板13的内壁面面向所述贯流风机20的进风侧设置,所述贯流风机20的进风侧背向所述第三进风面板15设置。本实施例中,第一进风口111、第二进风口131、及第三进风口1511的面积相当。如此,可使得通过三个进风口的进风量属于同一个量级,即可使得进风更加均匀,从而有效提升了除湿组件30的换热效率,提升了除湿机100的除湿效率及能效水平。
如图1所示,所述第三进风面板15包括进风部151和遮挡部153,所述进风部151开设有所述第三进风口1511,所述进风部151与所述第二进风面板13连接,所述遮挡部153的内壁面凸设于隔板1531,所述隔板1531朝向所述贯流风机20的外侧蜗壳邻近其进风侧的一侧延伸。本实施例中,隔板1531竖直设置,隔板1531的左侧边与遮挡部153的内壁面靠近进风部151的一侧连接,隔板1531的右侧边与贯流风机20的外侧蜗壳邻近其进风侧的一侧连接。可以理解的,隔板1531可对由第三进风口1511远离第二进风面板13一侧引入的空气起到导流作用,减小了风阻,提高了风量,从而进一步提升了除湿机100的能效水平。
进一步地,所述遮挡部153、所述出风面板17、所述外侧蜗壳、及所述隔板1531共同围合形成容纳腔10b,所述除湿机100还包括与所述除湿组件30连接的压缩机50,所述压缩机50设于所述容纳腔10b内。如此,最大限度地利用了空间,相较于沿竖直方向将压缩机50置于风道10a正下方的除湿机100而言,本实用新型的除湿机100实现了其壳体10内部空间的合理有效利用,降低了整机高度,减小了除湿机100的空间占比,使得除湿机100的使用更加便利。
并且,所述除湿机100还包括与所述压缩机50连接的储液罐60,所述储液罐60亦设于所述容纳腔10b内。如此,进一步实现了对除湿机100内部空间的合理有效利用,降低了整机高度,减小了除湿机100的空间占比。
如图1所示,所述第一进风口111的一边缘设有挡板113,所述挡板113邻近所述出风口171。具体地,定义所述贯流风机20的叶轮23的直径为D,定义所述挡板113沿所述除湿机100的左右方向延伸的宽度为h,0.1≤h/D≤1.5。
可以理解的,挡板113的设置,可有效防止从出风口171吹出壳体10的风产生回流,即挡板113可有效避免从出风口171吹出的一部风直接又通过第一进风口111而进入风道10a,如此,浪费了除湿机100的功率浪费,从而进一步有效了除湿机100的机构,提升了除湿机100的除湿效率和能效水平。
进一步地,定义所述除湿组件30面向所述挡板113的表面与所述挡板113的距离为S,0.1≤S/h≤1.5。如此,可有效避免除湿组件30面向挡板113的部分未有气流通过,使得除湿组件30与气流的接触更加充分,从而有效提升了除湿组件30的除湿效率,提升除湿机100的能效水平。
此外,在本实用新型除湿机100另一实施例中,至少一进风面板上还开设有补风口,该进风面板上的补风口与进风口沿所述除湿机100的高度方向排列,所述除湿机100还包括设于所述风道10a内并与所述除湿组件30连接的补风冷凝器,所述补风冷凝器对应所述补风口设置。
具体地,补风冷凝器与除湿组件30中的除湿冷凝器33相连接,且亦连通于冷媒循环管路中。此时,冷媒经过压缩机50压缩后形成高温高压的气态冷媒并流向补风冷凝器,该高温高压的气态冷媒在补风冷凝器中初步散热、降温之后流向除湿冷凝器33,并在除湿冷凝器33中再次散热、降温,然后经过节流装置形成低温低压的液态冷媒并流向除湿蒸发器31,该低温低压的液态冷媒在除湿蒸发器31中吸收空气中的热量而蒸发,同时使得空气降温而凝露,冷媒也由液态转化为气态,最后冷媒回到压缩机50中,完成一次冷媒循环过程。
可以理解的,补风口与补风冷凝器的设置:一方面,可进一步增大除湿机100的进风面积,提高风机相同转速下的风量,从而进一步降低同风量下的功率消耗,降低整机功率,进而使得除湿机100的能效水平进一步得以提升;另一方面,经过补风冷凝器的气流温度较经过除湿组件30的气流温度更高,两股气流汇聚后,可进一步提升除湿机100的出风温度,使得除湿机100的出风温度更加接近室温,保障用户的使用舒适度。
并且,从冷媒换热的角度来说,经压缩机50压缩后形成的高温高压的气态冷媒,其温度一般为48℃~55℃,室内温度一般为18℃~23℃,二者温差大约20℃。此时,室内的空气被引入除湿机100并经过补风冷凝器,可给予冷媒充足的冷却、降温,并保障较高的换热效率。之后,冷媒被冷却到25℃~26℃并流向除湿冷凝器33,此时,经过除湿蒸发器31的气流一般为干燥低温的空气,温度为4℃~6℃,与除湿冷凝器33中25℃~26℃的冷媒,同样存在大约20℃的温差,因此,同样可给予冷媒充足的冷却、降温。显然,冷媒经过上述过程时在补风冷凝器和除湿冷凝器33上实现了两个梯度、逐级换热,并且,这样的换热过程更加高效,且更加有利于得到低温的冷媒,从而进一步有效提升了除湿蒸发器31中冷媒的换热效率,降低了整机功率和整机能耗,使得除湿机100的能效水平进一步得以提升。
进一步地,每一进风面板上均开设有补风口,且三补风口同时位于对应进风口的上方或下方,所述补风冷凝器对应三补风口沿所述第一进风面板11、所述第二进风面板13、及所述第三进风面板15的排列方向延伸设置。
本实施例中,补风冷凝器包括第四冷凝部、第五冷凝部、及第六冷凝部,第四冷凝部、第五冷凝部、及第六冷凝部均大致呈板状且竖直设置,第四冷凝部、第五冷凝部、及第六冷凝部亦依次连接形成倒置的“凹”型结构,并且,补风冷凝器位于除湿冷凝器33的上方或下方,相应地,三补风口同时位于对应进风口的上方或下方。此时,第四冷凝部邻近且覆盖第一进风面板11上的补风口设置,第五冷凝部邻近且覆盖第二进风面板13上的补风口设置,第六冷凝部邻近且覆盖第三进风面板15上的补风口设置。
这样,当贯流风机20工作时,由第一进风面板11上的补风口引入的气流可经过第四冷凝部加热升温,由第二进风面板13上的补风口引入的气流可经过第五冷凝部加热升温,由第三进风面板15上的补风口引入的气流可经过第六冷凝部加热升温,这三股气流汇聚为一股后与经过除湿组件30的气流汇聚,之后形成一股完整的气流由出风口171排出。
需要说明的是,同一进风面板上的补风口与进风口,二者既可以独立设置,也可以连通设置。补风冷凝器可以与除湿冷凝器33分体设置,亦可以与除湿冷凝器33一体设置。可以理解的,补风冷凝器与除湿冷凝器33分体设置时,补风冷凝器的面积可以根据其所需要的换热量进行自由控制,并且,结构安装简单、方便、且灵活。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除湿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进风面板、第二进风面板、第三进风面板、及出风面板,所述第一进风面板上开设有第一进风口,所述第二进风面板上开设有第二进风口,所述第三进风面板上开设有第三进风口,所述出风面板上开设有出风口,所述壳体内形成有连通所述第一进风口、所述第二进风口、所述第三进风口、及所述出风口的风道;
贯流风机,所述贯流风机设于所述风道内,将气流由所述第一进风口、所述第二进风口、及所述第三进风口引入所述风道内,并将所述风道内的气流由所述出风口吹出;
除湿组件,所述除湿组件设于所述风道内,所述除湿组件对应所述第一进风口、第二进风口、及第三进风口沿所述第一进风面板、第二进风面板、及第三进风面板的排列方向延伸设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除湿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进风面板的内壁面面向所述贯流风机的进风侧设置,所述第二进风面板的内壁面面向所述贯流风机的进风侧设置,所述贯流风机的进风侧背向所述第三进风面板设置。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除湿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进风面板包括进风部和遮挡部,所述进风部开设有所述第三进风口,所述进风部与所述第二进风面板连接,所述遮挡部的内壁面凸设有隔板,所述隔板朝向所述贯流风机的外侧蜗壳邻近其进风侧的一侧延伸。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除湿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遮挡部、所述出风面板、所述外侧蜗壳、及所述隔板共同围合形成容纳腔,所述除湿机还包括与所述除湿组件连接的压缩机,所述压缩机设于所述容纳腔内。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除湿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除湿机还包括与所述压缩机连接的储液罐,所述储液罐亦设于所述容纳腔内。
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除湿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进风口的一边缘设有挡板,所述挡板邻近所述出风口。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除湿机,其特征在于,定义所述贯流风机的叶轮的直径为D,定义所述挡板沿所述除湿机的左右方向延伸的宽度为h,0.1≤h/D≤1.5。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除湿机,其特征在于,定义所述除湿组件面向所述挡板的表面与所述挡板的距离为S,0.1≤S/h≤1.5。
9.如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除湿机,其特征在于,至少一进风面板上还开设有补风口,该进风面板上的补风口与进风口沿所述除湿机的高度方向排列,所述除湿机还包括设于所述风道内并与所述除湿组件连接的补风冷凝器,所述补风冷凝器对应所述补风口设置。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除湿机,其特征在于,每一进风面板上均开设有补风口,且三补风口同时位于对应进风口的上方或下方,所述补风冷凝器对应三补风口沿所述第一进风面板、所述第二进风面板、及所述第三进风面板的排列方向延伸设置。
CN201721831185.6U 2017-12-22 2017-12-22 除湿机 Active CN20768831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1831185.6U CN207688312U (zh) 2017-12-22 2017-12-22 除湿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1831185.6U CN207688312U (zh) 2017-12-22 2017-12-22 除湿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7688312U true CN207688312U (zh) 2018-08-03

Family

ID=6299507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1831185.6U Active CN207688312U (zh) 2017-12-22 2017-12-22 除湿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7688312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940602A (zh) * 2017-12-22 2018-04-20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除湿机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940602A (zh) * 2017-12-22 2018-04-20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除湿机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327937A (zh) 空气处理模块和空调器
CN107940601A (zh) 除湿机
CN204593659U (zh) 一种除湿机
CN207688312U (zh) 除湿机
CN102147132B (zh) 窗式空调器
CN108151174A (zh) 除湿机
CN107940602A (zh) 除湿机
CN107940622A (zh) 除湿机
CN107327920A (zh) 一种挂壁式空调器
CN108151167A (zh) 除湿机
CN207688309U (zh) 除湿机
CN207688313U (zh) 除湿机
CN207763143U (zh) 除湿机
CN207688289U (zh) 除湿机
CN207094809U (zh) 空气处理模块及空调器
CN207094810U (zh) 空气处理模块及空调器
CN207763137U (zh) 除湿机
KR100929875B1 (ko) 소음 저감 구조를 갖는 공기 조화기
CN110068064A (zh) 座吊式空调器
CN207688307U (zh) 除湿机
CN105091404A (zh) 空气调节***
CN110068061A (zh) 移动空调
CN206113277U (zh) 一种换热器及具有该换热器的立式空调
CN205775443U (zh) 干衣机
CN204880369U (zh) 空气调节***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