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7499186U - 一种抗震建筑 - Google Patents

一种抗震建筑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7499186U
CN207499186U CN201721215530.3U CN201721215530U CN207499186U CN 207499186 U CN207499186 U CN 207499186U CN 201721215530 U CN201721215530 U CN 201721215530U CN 207499186 U CN207499186 U CN 20749918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uilding
earthquake
damping
resistant structure
building bod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1215530.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谢绍飞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ichuan Shangyuan Tianjiao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ichuan Shangyuan Tianjiao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ichuan Shangyuan Tianjiao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Sichuan Shangyuan Tianjiao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21215530.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749918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749918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7499186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Buildings Adapted To Withstand Abnormal External Influenc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抗震建筑。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抗震建筑,其包括建筑主体、建筑基础、预应力拉索及减震机构。预应力拉索设置在建筑主体与建筑基础之间,预应力拉索的一端锚固在建筑主体靠近建筑基础的一端,预应力拉索的另一端锚固在建筑基础上。减震机构设置在建筑主体与建筑基础之间,减震机构的一端与建筑主体靠近建筑基础的一端连接,减震机构的另一端与建筑基础连接,减震机构用于支撑建筑主体及吸收地震冲击。该抗震建筑能够有效吸收地震能量,避免地震冲击造成建筑物的破坏。

Description

一种抗震建筑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抗震建筑。
背景技术
强烈的地震给世界各国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灾害,寻求更合理有效的抗震途径,研究更加安全、经济、可靠的耗能减震元件,对有效地减轻地震灾害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随着现代科技技术的发展和建筑技术的进步,人们对建筑结构抗震吸能消能的要求越来越高。
在现有的抗震技术中,大多利用提高建筑的整体刚度、对薄弱环节进行加固处理,或者使用轻质材料减轻自重从而达到抗震目的。
这些技术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减震的效果,但造价大大提高且容易出现脆性破坏等工程质量隐患。另外,在大空间建筑结构的抗震减震设计中也有使用局部抗震、隔震的结构,这种结构设计仅能起到整个建筑物局部的吸能抗震,而对于刚性较大的大空间建筑结构本身由于震动引起的不均匀动荷载不能及时、均匀的传递至基础,从而导致建筑结构产生不均匀沉降及脆性破坏。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抗震建筑,该抗震建筑能够有效吸收地震能量,避免地震冲击造成建筑物的破坏。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抗震建筑,包括建筑主体、建筑基础、预应力拉索及减震机构;
预应力拉索设置在建筑主体与建筑基础之间,预应力拉索的一端锚固在建筑主体靠近建筑基础的一端,预应力拉索的另一端锚固在建筑基础上;
减震机构设置在建筑主体与建筑基础之间,减震机构的一端与建筑主体靠近建筑基础的一端连接,减震机构的另一端与建筑基础连接,减震机构用于支撑建筑主体及吸收地震冲击。
该抗震建筑包括设置在地面的建筑基础以及建筑主体,并且在建筑基础与建筑主体之间设置有预应力拉索及减震机构。其中减震机构介于建筑主体与建筑基础之间,能够起到支承建筑主体的作用。通过预应力拉索能够向位于建筑主体及建筑基础之间的减震机构施加一定的预应力。并且通过预应力拉索及减震机构的配合工作,能够在发生地震前起到预紧减震机构的作用,能够提高该建筑结构能够承受的冲击。其次,当地震发生时,通过预应力拉索及减震机构的配合工作,能够通过减震机构有效的吸收地震能量,避免建筑主体被破坏。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例中:
减震机构包括弹性件以及阻尼器;
弹性件套设在阻尼器的外周;
弹性件及阻尼器的一端与建筑主体靠近建筑基础的一端连接,弹性件及阻尼器的另一端与建筑基础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例中:
阻尼器为液压式的可变阻尼器。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例中:
抗震建筑包括多个预应力拉索。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例中:
多个预应力拉索相对于建筑主体的轴线沿建筑主体的截面轮廓均匀设置。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例中:
抗震建筑包括多个减震机构;
相邻的预应力拉索之间均至少设有一个减震机构。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例中:
抗震建筑包括多个减震机构;
多个减震机构相对于建筑主体的轴线沿建筑主体的截面轮廓均匀设置。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例中:
建筑基础及建筑主体之间还设有多根可更换耗能支柱;
可更换耗能支柱的一端与建筑主体靠近建筑基础的一端连接,可更换耗能支柱的另一端与建筑基础连接;
可更换耗能支柱用于吸收地震冲击。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例中:
多根可更换耗能支柱均匀地设置在建筑基础及建筑主体之间。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例中:
可更换耗能支柱包括金属耗能部件。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抗震建筑能够有效吸收地震能量,避免地震冲击造成建筑物的破坏。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抗震建筑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减震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抗震建筑另一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可更换耗能支柱的结构示意图。
图标:200-抗震建筑;210-建筑主体;220-建筑基础;230-预应力拉索;240-减震机构;241-弹性件;242-阻尼器;260-可更换耗能支柱。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内”、“下”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实用新型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实施例
请参考图1。
图1示出了实施例中提供的抗震建筑200的具体结构。
从图1中可以看出该抗震建筑200包括建筑主体210、建筑基础220、预应力拉索230及减震机构240。
其中,建筑主体210主要供人们正常使用,建筑基础220设置在地面上,用于连接并将建筑主体210支承于地面。
而预应力拉索230及减震机构240均设置在建筑主体210及建筑基础220之间,其目的在于支承建筑主体210,另外用于在发生地震的情况下保护建筑主要。
具体的,预应力拉索230设置在建筑主体210与建筑基础220之间,预应力拉索230的一端锚固在建筑主体210靠近建筑基础220的一端,预应力拉索230的另一端锚固在建筑基础220上。
减震机构240设置在建筑主体210与建筑基础220之间,减震机构240的一端与建筑主体210靠近建筑基础220的一端连接,减震机构240的另一端与建筑基础220连接,减震机构240用于支撑建筑主体210及吸收地震冲击。
该抗震建筑200包括设置在地面的建筑基础220以及建筑主体210,并且在建筑基础220与建筑主体210之间设置有预应力拉索230及减震机构240。其中减震机构240介于建筑主体210与建筑基础220之间,能够起到支承建筑主体210的作用。通过预应力拉索230能够向位于建筑主体210及建筑基础220之间的减震机构240施加一定的预应力。并且通过预应力拉索230及减震机构240的配合工作,能够在发生地震前起到预紧减震机构240的作用,能够提高该建筑结构能够承受的冲击。其次,当地震发生时,通过预应力拉索230及减震机构240的配合工作,能够通过减震机构240有效的吸收地震能量,避免建筑主体210被破坏。
进一步地,减震机构240用于支撑建筑主体210的同时吸收地震的冲击能量,在本实施例中,请参照图2,减震机构240可以包括弹性件241及阻尼器242,弹性件241套设在阻尼器242的外周。弹性件241及阻尼器242的一端与建筑主体210靠近建筑基础220的一端连接,弹性件241及阻尼器242的另一端与建筑基础220连接。在地震时,通过弹性件241吸收地震产生的能量,通过阻尼器242的设置能够使得该减震机构240在受到冲击时,放慢其变形的速度,避免造成建筑主体210的剧烈晃动,由此使得该抗震建筑200在遇到发生地震时,能够有效的对建筑主体210进行保护,同时通过建筑主体210及建筑基础220之间的减震机构240过滤地震冲击。其次,在地震消失时,阻尼器242会缓慢的变形,逐渐恢复原状,即回到地震之前的状态。由此进一步提高了该抗震建筑200抵御地震的能力。
需要说明的是该抗震建筑200的预应力拉索230能够向减震机构240施加预紧力,预紧力施加能够抵抗一定程度的地震冲击,防止该抗震建筑200发生破坏或是变形。其次,预紧力的设置能够进一步压缩弹性件241,使得该减震结构能够承受更大的地震冲击。
进一步地,在设置阻尼器242的过程中,可以选择多种动力的阻尼腔,比如说液压、气压或是电磁。而在本实施例中,采用的是液压式的可变阻尼器242。
进一步地,在设置预应力拉索230及减震机构240的过程中,需要根据建筑主体210的结构指定能够有效支承建筑主体210的方案。而在本实施例中,抗震建筑200包括多个预应力拉索230。并且多个预应力拉索230相对于建筑主体210的轴线沿建筑主体210的截面轮廓均匀设置。
与此同时,抗震建筑200包括多个减震机构240,在相邻的预应力拉索230之间均至少设有一个减震机构240。由此,通过减震机构240以及预应力拉索230的均布设置,能够起到支承以及吸收地震冲击能量的作用,有效的防止在地震中建筑主体210被破坏。
需要说明的是,在设置减震机构240时,当预应力拉索230为沿建筑主体210的截面轮廓均匀设置时,减震机构240也可沿建筑主体210的截面轮廓均匀设置。
进一步地,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请参照图3及图4,建筑基础220及建筑主体210之间还可以设置多根用于吸收地震冲击可更换耗能支柱260,可更换耗能支柱260的作用在于通过自身的变形或是破坏吸收地震能量。在地震发生时,通过可更换耗能支柱260的变形或是破坏来保护建筑主体210,避免建筑主体210被破坏。并通过更换可更换耗能支柱260使得该抗震建筑200能够持续使用。具体的,可更换耗能支柱260的一端与建筑主体210靠近建筑基础220的一端连接,可更换耗能支柱260的另一端与建筑基础220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可更换耗能支柱260包括金属耗能部件。在设置可更换耗能支柱260时,其需要与上述的建筑机构以及预应力拉索230配合工作,即在吸收地震冲击能量时,满足可更换耗能支柱260先通过自身的变形或是破坏吸收能量,随后当可更换耗能支柱260被破坏后,再依次由减震机构240及预应力拉索230吸收地震冲击能量的顺序。由此进一步提高该抗震建筑200抵御地震的综合性的能量。
并且,在设置可更换耗能支柱260时,可以设置多根可更换耗能支柱260,并且多根可更换耗能支柱260均匀地设置在建筑基础220及建筑主体210之间。需要说明的是,多根可更换耗能支柱260在设置在建筑基础220及建筑主体210之间时,同样可以与减震机构240及预应力拉索230具备相适应的位置关系。
该抗震建筑200的工作原理是:
该抗震建筑200包括设置在地面的建筑基础220以及建筑主体210,并且在建筑基础220与建筑主体210之间设置有预应力拉索230及减震机构240。其中减震机构240介于建筑主体210与建筑基础220之间,能够起到支承建筑主体210的作用。通过预应力拉索230能够向位于建筑主体210及建筑基础220之间的减震机构240施加一定的预应力。并且通过预应力拉索230及减震机构240的配合工作,能够在发生地震前起到预紧减震机构240的作用,能够提高该建筑结构能够承受的冲击。其次,当地震发生时,通过预应力拉索230及减震机构240的配合工作,能够通过减震机构240有效的吸收地震能量,避免建筑主体210被破坏。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抗震建筑,其特征在于,包括:
建筑主体;
建筑基础;
预应力拉索,所述预应力拉索设置在所述建筑主体与所述建筑基础之间,所述预应力拉索的一端锚固在所述建筑主体靠近所述建筑基础的一端,所述预应力拉索的另一端锚固在所述建筑基础上;
减震机构,所述减震机构设置在所述建筑主体与所述建筑基础之间,所述减震机构的一端与所述建筑主体靠近所述建筑基础的一端连接,所述减震机构的另一端与所述建筑基础连接,所述减震机构用于支撑所述建筑主体及吸收地震冲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抗震建筑,其特征在于:
所述减震机构包括弹性件以及阻尼器;
所述弹性件套设在所述阻尼器的外周;
所述弹性件及所述阻尼器的一端与所述建筑主体靠近所述建筑基础的一端连接,所述弹性件及所述阻尼器的另一端与所述建筑基础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抗震建筑,其特征在于:
所述阻尼器为液压式的可变阻尼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抗震建筑,其特征在于:
所述抗震建筑包括多个所述预应力拉索。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抗震建筑,其特征在于:
多个所述预应力拉索相对于所述建筑主体的轴线沿所述建筑主体的截面轮廓均匀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抗震建筑,其特征在于:
所述抗震建筑包括多个所述减震机构;
相邻的所述预应力拉索之间均至少设有一个所述减震机构。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抗震建筑,其特征在于:
所述抗震建筑包括多个所述减震机构;
多个所述减震机构相对于所述建筑主体的轴线沿所述建筑主体的截面轮廓均匀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抗震建筑,其特征在于:
所述建筑基础及所述建筑主体之间还设有多根可更换耗能支柱;
所述可更换耗能支柱的一端与所述建筑主体靠近所述建筑基础的一端连接,所述可更换耗能支柱的另一端与所述建筑基础连接;
所述可更换耗能支柱用于吸收地震冲击。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抗震建筑,其特征在于:
多根所述可更换耗能支柱均匀地设置在所述建筑基础及所述建筑主体之间。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抗震建筑,其特征在于:
所述可更换耗能支柱包括金属耗能部件。
CN201721215530.3U 2017-09-21 2017-09-21 一种抗震建筑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749918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1215530.3U CN207499186U (zh) 2017-09-21 2017-09-21 一种抗震建筑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1215530.3U CN207499186U (zh) 2017-09-21 2017-09-21 一种抗震建筑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7499186U true CN207499186U (zh) 2018-06-15

Family

ID=6249902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1215530.3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7499186U (zh) 2017-09-21 2017-09-21 一种抗震建筑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749918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Patil et al. State of art review-base isolation systems for structures
CN108442569B (zh) 一种可恢复功能耗能钢筋混凝土剪力墙及其建造方法
CN107740626A (zh) 一种带有多级复合阻尼器的扩大十字型钢src柱
CN106638946B (zh) 钢筋混凝土摇摆柱与基础的连接结构
WO2014193328A1 (en) Natural rubber or synthetic rubber elastomer-based earthquake isolator with rigid polyurethane core
JP5872091B1 (ja) 免震構造物に用いる変形制限装置
Mondal et al. Performances of various base isolation systems in mitigation of structural vibration due to underground blast induced ground motion
CN105821982A (zh) 一种两阶段出力复合式金属阻尼器
CN206512877U (zh) 一种装配式结构的阻尼器
CN106758765A (zh) 一种多维调谐质量阻尼器
CN202830902U (zh) 海洋平台减震***
CN103572853B (zh) 海洋平台减震***
CN207499186U (zh) 一种抗震建筑
CN105201095A (zh) 一种超高层建筑约束支撑抗震结构及制作方法
KR101747284B1 (ko) 토석류 피해방지용 멀티 네트
CN204491881U (zh) 环形曲率相关形状记忆合金阻尼减振装置
CN105735721B (zh) 一种高强大变形c状薄壳自复位结构
Lee et al. Base isolation: An historical development, and the influence of higher mode responses
CN209429302U (zh) X型消能减震支撑器
Yan et al. Shake table experimental study of cable-stayed bridges with two different design strategies of H-shaped towers
CN206693418U (zh) 一种用于钢筋混凝土结构的防震支座
CN207267991U (zh) 一种抗震能力强的地基
CN205577144U (zh) 一种大空间自恢复吸能结构体系
CN115143856B (zh) 一种阻振柱及其***振动防护装置
KR101134930B1 (ko) 원전 격납건물 충돌완충설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8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