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7298558U - 背光模块 - Google Patents

背光模块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7298558U
CN207298558U CN201721053526.1U CN201721053526U CN207298558U CN 207298558 U CN207298558 U CN 207298558U CN 201721053526 U CN201721053526 U CN 201721053526U CN 207298558 U CN207298558 U CN 20729855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r
light
photoexcitation
backlight module
guide pl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1053526.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吴睿胜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U Optronic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AU Optronics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U Optronics Corp filed Critical AU Optronics Corp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729855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7298558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揭示一种背光模块,包含导光板、光源、光学膜片组、反光层以及光致激发条。导光板具有相背的底面及顶面,以及位于底面及顶面侧边的入光侧边。光源设置朝向入光侧边,并产生光线自入光侧边进入导光板。光学膜片组与顶面相对。反光层与底面相对。光致激发条设置于反光层及导光板之间,并沿导光板的边缘延伸。

Description

背光模块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背光模块。具体而言,特别涉及一种量子点显示器的背光模块。
背景技术
现有量子点显示器是利用蓝光激发量子点并产生红光及绿光,再混合蓝光而形成白光。而背光模块架构中的棱镜片、反射式增亮膜等膜片均可将光源回收再利用,使量子点膜片达到较佳的颜色转换效果。
然而,于背光模块中,对于远离发光源愈远的光线,其回收再利用的效率较差,也就是说背光模块中周围光源的回收再利用效率有待提升。具体来说,较靠近边缘的光线由于波形及角度等问题,有较大的机率一次即出光,难以回收再利用。因此,周围光线由蓝光转换为白光的效果不佳,于画面周围会形成有漏光现象,造成画面品质不佳。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背光模块,于背光模块中的反光层与导光板之间设置光致激发条的结构,能有效解决提高量子点显示器的画面品质。
背光模块包含导光板、光源、光学膜片组、反光层以及光致激发条。导光板具有相背的底面及顶面,以及位于底面侧边及顶面侧边之间的入光侧边。光源设置朝向入光侧边,并产生光线自入光侧边进入导光板。光学膜片组与顶面相对。反光层与底面相对。光致激发条设置于反光层及导光板之间,并沿导光板的边缘延伸。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但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附图说明
图1A及图1B为本实用新型背光模块的一实施例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背光模块的一实施例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背光模块的另一实施例示意图;
图4A为本实用新型背光模块的另一实施例示意图;
图4B为本实用新型背光模块的另一实施例示意图;
图5A为本实用新型背光模块的另一实施例示意图;
图5B为本实用新型背光模块的另一实施例示意图;
图6A为本实用新型背光模块的另一实施例示意图;
图6B为本实用新型背光模块的另一实施例示意图;
图7A及图7B为本实用新型背光模块的另一实施例示意图;
图7C及图7D为本实用新型背光模块的另一实施例示意图。
其中,附图标记
1背光模块 11导光板
12光源 13光学膜片组
14反光层 15光致激发条
16反光条 17滤光条
18光折射条 111底面
112顶面 113入光侧边
114第一侧边 115第二侧边
131光致激发膜片 132膜片
133偏光板 151第一部分
152第二部分 181外侧部分
182内侧部分
14a、14b、14c、15a、15b、15c开孔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以附图配合文字叙述揭露本实用新型的多个实施方式,为明确说明起见,许多实务上的细节将在以下叙述中一并说明。然而,应了解到,这些实务上的细节不应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此外,为简化附图起见,一些现有的结构与元件在图式中将以简单示意的方式绘出。
请参阅图1A及图1B,背光模块1较佳包含导光板11、光源12、光学膜片组13、反光层14以及光致激发条15。导光板11具有彼此相背的底面111及顶面112,以及位于底面111及顶面112侧边的入光侧边113。光源12较佳为蓝光发光二极管,并朝向入光侧边113设置,以使光源12产生的光线自入光侧边113进入导光板111。于本实施例中,光源12为蓝光发光二极管灯条的态样呈现,但不以此为限。
光学膜片组13与顶面112相对设置,较佳包含光致激发膜片131及膜片132,并可另包含偏光板133、扩散片(图未示)或其他光学膜片。本实施例的膜片132可选自增亮膜或反射式增亮膜,较佳设置于光致激发膜片131背向光致激发条15的一面,可以本身的光学性质提供增亮的效果,或将无法穿过偏光板133的光线反射回收利用后,再穿过偏光板133而达到增亮的目的。反光层14与底面111相对设置。本实施例中的光致激发条15与反光层14之间可通过黏着层相互黏合,但不以此方式为限。
在较佳实施例中,光致激发膜片131及光致激发条15中分别具有多个量子点,且各自具有的量子点受到相同光线激发后所产生的光线具有相同或近似的频谱,藉此可调控出相同或近似波长(颜色)的光线,避免色偏的情形。较佳而言,光致激发膜片131及光致激发条15中的量子点的平均直径近似或相同。然而在不同实施例中,亦可以其他不同物质,例如荧光粉,来填入光致激发膜片131或光致激发条15中,以产生受激产生不同波长光线的效果。
光致激发条15较佳裁成条状,但不以此为限。光致激发条15位于反光层14及导光板11之间,并沿导光板11的边缘延伸设置,通过此光致激发条15的特性及位置将导光板11边缘的光转换为较偏白色的光线或其他可与蓝光调和而成白光的光线。由于此部分的蓝光光线在抵达光致激发膜片131前先经由光致激发条15转换为较偏白色的光线或其他可与蓝光调和而成白光的光线,因此可调高在显示面边缘附近最终出射光线中的白光比例,减轻原本在显示面边缘因光线转换效率不佳而产生的色偏状况。
在图2所示的实施例中,光致激发条15具有第一部分151及第二部分152,分别沿导光板11的第一侧边114及第二侧边115延伸。导光板11的第一侧边114与入光侧边113相对且平行,第二侧边115分别连接第一侧边114与入光侧边113。须说明的是,由于原始光线于第一部分151反射后受到背光模块边框的影响较大,因此,第一部分151垂直于第一侧边114的宽度h1会大于第二部分152垂直于第二侧边115的宽度h2,藉此设计以提高第一部分151光的转换效率。值得一提的是,光致激发条15的一部分151主要以现今背光模块边框的宽度对应设计,避免宽度过大而降低大视角下的画面品质。本实施例的第二部分152约为0.5~5mm,但不以此为限。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请参阅图3。本实施例主要于导光板11对应于光致激发条15的端面上,亦即在第一侧边114的端面上设置反光条16。反光条16可与光致激发条15具有实质相同的延伸方向,两者均沿着第一侧边114延伸。藉由反光条16的设计,当光线折射出导光板11时,能被反光条16反射后回收利用,可提高边缘光线反射的效率。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请参阅图4A及图4B。于图4A中,在导光板11及光致激发条15之间设置滤光条17,且光致激发条15夹于滤光条17及反光层14之间。滤光条17较佳与光致激发条15叠合,但不以此为限。据此设计,若原始蓝色光线被光致激发条15转换过多为波长较长的光线,可能会造成画面边缘偏黄,此时可通过滤光条17将至少部分黄光Y滤除,避免混合出过多的黄光。图4B所示为加设滤光条17的另一实施例,将滤光条17设置于光致激发条15与反光层14之间,滤光条17亦与光致激发条15叠合。在此实施例中,原始光线先经过光致激发条15调变过后才抵达滤光条17,并经反射后再穿过滤光条17后回到光致激发条15,因此等于在经过光致激发条15调变后通过滤光条17两次,因此可能滤除较多的黄光Y,滤光效率较佳。然而在图4A的实施例中,原始光线先经过滤光条17后才抵达光致激发条15进行调变,并经反射后再穿过光致激发条15进行调变后回到滤光条17。由于原始光线第一次通过滤光条17时含有的黄光Y甚少,因此被滤除的光线量较少,整体的光线利用率较高。
需说明的是,于其他实施例中,滤光条17亦可设计为渐进式滤光的结构,例如,滤光条17在愈靠近面内的滤光效果愈佳,而在愈靠近导光板11边缘的位置具有相对较小的滤光效果。由于较靠近边缘的区域较需要光致激发条15的光线来调整减轻偏蓝的情形,藉此,渐进式滤光强度的滤光条17可使较靠近显示区的画面品质能提高。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请参阅图5A及图5B。于本实施例中,于光致激发条15开设有多个大小不一的开孔15a、15b、15c,且较靠近导光板11边缘位置的开孔具有较小的开口尺寸(或开口面积),进一步调整光致激发条15在面板周围的开口率而控制出光量。例如,以导光板11边缘起算,开孔15a具有最小的开口尺寸(或开口面积),开孔15b的开口尺寸略大于开孔15a,依此类推,最远离导光板11边缘位置的开孔15c具有最大开口尺寸。其主要目的在于,愈靠近显示区内的白光量,于原始状态下极有可能已经足够,若再经转换,其亮度可能过强或产生色偏。然而,愈靠近边缘的光转换原本就已不足。因此,通过不同尺寸的开孔来调整光通量。在本实施例中,以调整每个开孔的面积大小来调整透光率;然而在不同实施例中,亦可以调整开孔的布设密度来调整透光率。据此设计,若原始转换后的白光太强,藉由这些开孔,使原来的光线直接经由底下的反光层14反射出光而不进行转换,据此设计能减少光线转换的量,进而降低亮度。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请参阅图6A及图6B。于本实施例中,于反光层14对应于光致激发条15的位置开设有多个大小不一的开孔14a、14b、14c,且较靠近导光板11边缘位置的开孔具有较小的开口尺寸(或开口面积),进一步控制面板周围的出光量。例如,以导光板11边缘起算,开孔14a具有最小的开口尺寸,开孔14b的开口尺寸略大于开孔14a,依此类推,最远离导光板11边缘位置的开孔14c具有最大开口尺寸。其主要目的在于,愈靠近显示区内的白光量,于原始状态下极有可能已经足够,若再经转换,其亮度可能过强或产生色偏。然而,愈靠近边缘的光转换原本就已不足。因此,通过不同尺寸的开孔来调整光通量。在本实施例中,以调整每个开孔的面积大小来调整透光率;然而在不同实施例中,亦可以调整开孔的布设密度来调整透光率。据此设计,若原始转换后的白光太强,藉由这些开孔,使原来的光线直接射至背光模块的背框而不进行转换,据此设计能减少光线转换的量,进而降低亮度。本实施例的优点在于,相较于反光层来说,当光致激发条15为多层结构或其尺寸过小时,其上的开孔尺寸可能有所局限,利用此在反光层上开孔的设计亦能达到相同的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请参阅图7A及图7B。背光模块进一步包含与光致激发条15叠合的光折射条18,较佳设置于反光层14与光致激发条15之间。在较佳实施例中,如图7C及图7D所示,光折射条18在较靠近导光板11边缘的位置具有较小的折射率。例如,将光折射条18分为两平行且沿光致激发条15延伸的外侧部分181及内侧部分182,外侧部分181的折射率会小于内侧部分182的折射率,且光致激发条15的折射率亦小于内侧部分182的折射率。当光线由光致激发条15进入内侧部分182时,由于介质转换,光线会产生第一次折射。接着,光线通过反光层14反射并进入外侧部分181。当光线由外侧部分181进入光致激发条15时,产生第二次折射。藉由折射角度的不同,使光线能再次入射至导光板内,避免光线从边缘侧直接设出。据此设计,能降低没有全反射而形成漏光的蓝光,用以增加全反射光线至面板内。
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于背光模块中的反光层与导光板之间设置光致激发条的结构,能有效解决提高量子点显示器的画面品质。
当然,本实用新型还可有其它多种实施例,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及其实质的情况下,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当可根据本实用新型作出各种相应的改变和变形,但这些相应的改变和变形都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所附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包含:
一导光板,具有相背的一底面及一顶面,以及位于该底面及该顶面侧边的一入光侧边;
一光源,设置朝向该入光侧边,并产生一光线自该入光侧进入该导光板;
一光学膜片组,设置与该顶面相对;其中,该光学膜片组中至少包含一光致激发膜片;
一反光层,设置与该底面相对;以及
一光致激发条,设置于该反光层及该导光板之间,并沿该导光板的边缘延伸。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该光学膜片组包含:
一膜片,选自于一增亮膜及一反射式增亮膜中之一;
其中,该膜片设置于该光致激发膜片背向该光致激发条的一侧。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该导光板具有:
一第一侧边,与该入光侧边平行且相对;以及
一第二侧边,分别连接于该第一侧边及该入光侧边的一端;
其中,该光致激发条具有一第一部分及一第二部分分别沿该第一侧边及该第二侧边延伸,该第一部分垂直于该第一侧边的宽度大于该第二部分垂直于该第二侧边的宽度。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含一反光条,该反光条设置于该导光板对应于该光致激发条的端面上。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含一滤光条,该滤光条与该光致激发条叠合,且该光致激发条位于该滤光条及该反光层之间,或该滤光条位于该光致激发条及该反光层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该滤光条在较靠近该导光板边缘位置的滤光效果小于该滤光条在较远离该导光板边缘位置的滤光效果。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含一光折射条,该光折射条与该光致激发条叠合,且该光折射条位于该光致激发条及该反光层之间;其中,该光折射条在较靠近该导光板边缘位置的折射率小于该光折射条在较远离该导光板边缘位置的折射率。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该光折射条包含彼此平行且均沿该光致激发条延伸的一内侧部分及一外侧部分,该外侧部分的折射率小于该光致激发条的折射率;该光致激发条的折射率小于该内侧部分的折射率。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该光致激发条上具有多个开孔,该些开孔于较靠近该导光板边缘位置的开口尺寸小于该些开孔于较远离该导光板边缘位置的开口尺寸。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该反光层于对应于该光致激发条的位置具有多个开孔,该些开孔于较靠近该导光板边缘位置的开口尺寸小于该些开孔于较远离该导光板边缘位置的开口尺寸。
CN201721053526.1U 2017-06-09 2017-08-22 背光模块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7298558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6208409U TWM549884U (zh) 2017-06-09 2017-06-09 背光模組
TW106208409 2017-06-09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7298558U true CN207298558U (zh) 2018-05-01

Family

ID=6101311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1053526.1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7298558U (zh) 2017-06-09 2017-08-22 背光模块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207298558U (zh)
TW (1) TWM549884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012559A (zh) * 2019-12-20 2021-06-22 台湾爱司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背光模块的制作方法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012559A (zh) * 2019-12-20 2021-06-22 台湾爱司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背光模块的制作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549884U (zh) 2017-10-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064118B (zh) 显示装置及其前光模块
CN104865749B (zh) 光学膜片组、背光模组以及液晶显示器
CN106662775A (zh) 背光单元以及包括该背光单元的显示装置
KR102622373B1 (ko) 색변환 시트, 백라이트 유닛 및 디스플레이 장치
CN104995551A (zh) 高色域量子点显示器
CN109976041A (zh) 发光二极管背光模块
CN105824151B (zh)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CN105988243A (zh) 光学构件、背光单元以及显示装置
CN105739009A (zh) 一种导光板、背光模组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CN100416370C (zh) 面状光源装置及使用了该装置的显示装置
CN105892146B (zh)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CN105974641B (zh) 显示装置及其彩膜基板
CN110646981A (zh) 一种显示装置
CN210626832U (zh) 一种背光模组及其显示装置
CN106299075A (zh) 一种量子点发光元件、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CN100545682C (zh) 棱镜片和包括棱镜片的背光单元
CN211826819U (zh) 光学膜片、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US9958593B2 (en) Backlight module and display device including the same
CN107861293A (zh) 液晶显示器及其背光模组
TWM296382U (en) Plastic frame structure improvement for back light module
KR102298922B1 (ko) 액정표시장치
CN103542276B (zh) 反射式显示面板实现均匀前光光源的方法
CN207298558U (zh) 背光模块
CN106647001A (zh) 液晶面板和液晶显示器
CN209446930U (zh) 一种带lenti微结构的背光模组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80501

Termination date: 2020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