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7216830U - 一种双向光电烟雾传感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双向光电烟雾传感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7216830U
CN207216830U CN201721129775.4U CN201721129775U CN207216830U CN 207216830 U CN207216830 U CN 207216830U CN 201721129775 U CN201721129775 U CN 201721129775U CN 207216830 U CN207216830 U CN 20721683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arkroom
smoke sensor
support
leg
main bod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1129775.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宋佳城
陈宇弘
靳东风
张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ANDA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ANDA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ANDA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TANDA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21129775.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721683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721683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721683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Fire-Detection Mechanism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双向光电烟雾传感器,包括暗室盖、暗室主体、支架、电路板、发射管和接收管,发射管和接收管固定于支架上,支架插设于电路板上,暗室主体与支架扣接,暗室盖与暗室主体套接。装配上述双向光电烟雾传感器时,先将支架插设于电路板上,再将发射管和接收管安装于支架上,然后,将暗室主体与支架扣接,最后,暗室盖与暗室主体套接,即将电路板、支架、暗室主体和暗室盖依序装配即可。这样,相比较现有技术而言,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双向光电烟雾传感器其各部件环环相扣,支架、发射管、接收管、暗室主体、暗室盖均可通过使用机械手逐一进行自动化装配,装配方便,生产效率高。

Description

一种双向光电烟雾传感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消防火灾探测技术的领域,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双向光电烟雾传感器。
背景技术
现有的光电烟雾传感器一般包括暗室盖、暗室主体、支架、电路板、发射管和接收管。其工作原理是:由发射管与接收管构成一定的光轴夹角向前散射光路,正常无烟情况下发射管发出的红外光被暗室主体的侧壁吸收,接收管接收不到信号;当烟雾颗粒进入暗室主体探测区时,烟雾对红外光有散射作用,接收管能接收到与烟雾浓度成正比的散射光信号,现有的光电烟雾传感器正是利用该基本原理制成的。但是,现有的烟雾传感器仍存在这样的问题:其各部件在装配时采用手工装配的方式,生产效率低,装配不便。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双向光电烟雾传感器,旨在解决现有烟雾传感器装配不便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双向光电烟雾传感器,包括暗室盖、暗室主体、支架、电路板、发射管和接收管,所述发射管和所述接收管固定于所述支架上,所述支架插设于所述电路板上,所述暗室主体与所述支架扣接,所述暗室盖与所述暗室主体套接。
进一步地,所述暗室盖包括底板、沿所述底板的周缘延伸的外环围壁以及设于所述外环围壁内的内环围壁,所述外环围壁与所述内环围壁之间形成容置空间,所述暗室主体包括凸台和多个间隔设于所述凸台上且呈环形排布的格栅,所述格栅套接于所述容置空间中。
进一步地,所述外环围壁与所述内环围壁之间形成斜坡,所述斜坡由靠近所述内环围壁的一侧朝向靠近所述外环围壁的一侧倾斜向下,所述格栅的自由端部形成与所述斜坡形状相适的斜面。
进一步地,所述外环围壁上形成有扣耳,所述凸台的周向侧面设有与所述扣耳对应扣合的凸起;或者,所述外环围壁上形成有凸起,所述凸台的周向侧面设有与所述凸起对应扣合的扣耳。
进一步地,所述格栅的形状呈“Z”状,所述格栅包括第一平板、第二平板和两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一平板及所述第二平板的倾斜板,多个所述第一平板环形排布以形成与所述外环围壁相抵的外周圆阵列,多个所述第二平板环形排布以形成与所述内环围壁相抵的内周圆阵列。
进一步地,所述外环围壁的内侧面上形成有环形排布的第一锯齿结构。
进一步地,所述内环围壁的内侧面上形成有环形排布的第二锯齿结构。
进一步地,所述底板上布满间隔设置的棱锥结构。
进一步地,所述支架包括支板体和与所述支板体周缘连接的固定座,所述固定座上开设有分别供所述发射管和所述接收管安装的凹槽,所述固定座的底部设有插柱,所述电路板上形成有与所述插柱对应配合的插孔。
进一步地,所述支架的底部设有弹勾,所述电路板上设有供所述弹勾配合的弹孔。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双向光电烟雾传感器的有益效果在于:装配上述双向光电烟雾传感器时,先将支架插设于电路板上,再将发射管和接收管安装于支架上,然后,将暗室主体与支架扣接,最后,暗室盖与暗室主体套接,即将电路板、支架、暗室主体和暗室盖依序装配即可。这样,相比较现有技术而言,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双向光电烟雾传感器其各部件环环相扣,支架、发射管、接收管、暗室主体、暗室盖均可通过使用机械手逐一进行自动化装配,装配方便,生产效率高。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双向光电烟雾传感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双向光电烟雾传感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提供的双向光电烟雾传感器的剖面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双向光电烟雾传感器的暗室盖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图中各附图标记:
10-双向光电烟雾传感器;11-暗室盖;12-暗室主体;13-支架;14-电路板;15-发射管;16-接收管;111-底板;112-外环围壁;113-内环围壁;121-凸台;122-格栅;114-斜坡;1221-斜面;115-扣耳;116-凸起;1222-第一平板;1223-第二平板;1224-倾斜板;117-第一锯齿结构;118-第二锯齿结构;119-棱锥结构;131-支板体;132-固定座;133-凹槽;134-插柱;135-弹勾;1351-第一倒勾;1352-第二倒勾;123-固定块。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间接在该另一个元件上。当一个元件被称为是“连接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间接连接至该另一个元件上。
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请一并参阅图1至图4,现对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双向光电烟雾传感器10进行说明。该双向光电烟雾传感器10包括暗室盖11、暗室主体12、支架13、电路板14、发射管15和接收管16,其中,发射管15和接收管16固定于支架13上,支架13插设于电路板14上,暗室主体12与支架13扣接,暗室盖11与暗室主体12套接。
装配上述双向光电烟雾传感器10时,先将支架13插设于电路板14上,再将发射管15和接收管16安装于支架13上,然后,将暗室主体12与支架13扣接,最后,暗室盖11与暗室主体12套接,即将电路板14、支架13、暗室主体12和暗室盖11依序装配即可。这样,相比较现有技术而言,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双向光电烟雾传感器10其各部件环环相扣,支架13、发射管15、接收管16、暗室主体12、暗室盖11均可通过使用机械手逐一进行自动化装配,装配方便,生产效率高。
请一并参阅图1至图4,为了便于暗室盖11与暗室主体12的套接,具体地,暗室盖11包括底板111、沿底板111的周缘延伸的外环围壁112以及设于外环围壁112内的内环围壁113,外环围壁112与内环围壁113之间形成容置空间,暗室主体12包括凸台121和多个间隔设于凸台121上且呈环形排布的格栅122,格栅122套接于容置空间中。由于外环围壁112与内环围壁113之间形成容置空间,这样,在装配时,只要将格栅122对准套接于该容置空间中即可,装配方便。
细化地,请一并参阅图1至图4,外环围壁112与内环围壁113之间形成斜坡114,斜坡114由靠近内环围壁113的一侧朝向靠近外环围壁112的一侧倾斜向下,格栅122的自由端部形成与斜坡114形状相适的斜面1221。当格栅122套接于容置空间后,格栅122的自由端部上的斜面1221将与斜坡114相抵,使得格栅122能够稳固配合于容置空间内。此外,被格栅122阻挡的灰尘由于重力作用而下沉,经斜坡114逐渐滑落到暗室主体12外,这样,提高了上述双向光电烟雾传感器10的抗灰尘性能。
请一并参阅图1至图4,为了进一步地便于暗室盖11与暗室主体12的装配配合,具体地,外环围壁112上形成有扣耳115,凸台121的周向侧面设有与扣耳115对应扣合的凸起116;或者,外环围壁112上形成有凸起116,凸台121的周向侧面设有与凸起116对应扣合的扣耳115。这样,在装配的过程中,在将格栅122对准套接于容置空间的同时,使扣耳115和凸起116的扣接配合,对位准确,装配方便。
细化地,请一并参阅图1至图4,扣耳115和凸起116的数量相等且设为多个,多个扣耳115均匀分布于外环围壁112的外周,多个凸起116均匀分布于凸台121的周向侧面;若以扣耳115和凸起116的数量设为两个为例,两扣耳115对称设置于外环围壁112的相对两侧;若以扣耳115和凸起116的数量设为三个为例,三个扣耳115将呈三角形设置于外环围壁112上。这样,通过多个扣耳115与多个凸起116分别对应扣合,使得暗室盖11与暗室主体12的配合稳固。
为了避免环境光线的干扰和阻挡灰尘进入,具体地,格栅122的形状呈“Z”状,格栅122包括第一平板1222、第二平板1223和两端分别连接第一平板1222及第二平板1223的倾斜板1224,这样,若外界的灰尘想要进入暗室主体12内,灰尘需依序突破第一平板1222、倾斜板1224和第二平板1223的阻挡方可。而多个第一平板1222环形排布以形成与外环围壁112相抵的外周圆阵列,多个第二平板1223环形排布以形成与内环围壁113相抵的内周圆阵列。这样,通过外周圆阵列和内周圆阵列的设计,使得格栅122能够方便地套接于容置空间内,而又便于将支架13放置于内周圆阵列之内,因此,装配方便。
请一并参阅图1至图4,为了进一步地为了避免环境光线的干扰和阻挡灰尘进入,具体地,第一平板1222于圆周上的长度大于第二平板1223于圆周上的长度,相邻两个第二平板1223的间隔由一第一平板1222相对遮挡,相邻两个第一平板1222的间隔由一第二平板1223相对遮挡。这样,由相邻两个第一平板1222的间隔进入的灰尘将受到第一平板1222的阻挡,使得灰尘不易经过两个第二平板1223之间的隔间进入暗室主体12内。此外,不规则的“Z”状也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当然,格栅122的形状还可呈“<”状。
请一并参阅图1至图4,为了避免体积较大的昆虫或灰尘等异物透过暗室盖11而进入到暗室主体12内,具体地,外环围壁112的内侧面上形成有环形排布的第一锯齿结构117。这样,由于第一锯齿结构117的阻挡,体积较大的昆虫或灰尘等异物将不易进入暗室主体12内。细化地,第一锯齿结构117的齿形呈矩形,第一锯齿结构117为由矩形齿通过横纵交叉而形成的网状。这样,由于暗室主体12具有呈环形排布的格栅122的设计,以及暗室盖11具有外环围壁112和内环围壁113,并且,结合外环围壁112的内侧面上形成有环形排布的第一锯齿结构117的设计。这样,由于格栅122、外环围壁112、内环围壁113和第一锯齿结构117的阻挡,体积较大的昆虫或灰尘等异物将不易进入暗室主体12内,节约了防虫网零件。
在正常无烟情况下,发射管15发出的红外光被暗室盖11的侧壁吸收,接收管16接收不到信号,而为了降低内环围壁113的反射光,内环围壁113的内侧面上形成有环形排布的第二锯齿结构118。这样,通过第二锯齿结构118的作用,使得正常无烟情况下,上述双向光电烟雾传感器10不报警,而在烟雾颗粒进入暗室主体12内探测区时,接收管16能灵敏地接收到与烟雾浓度成正比的散射光信号,从而发出报警信号。细化地,第二锯齿结构118的齿形的截面形状呈三角形。
请一并参阅图1至图4,同理,为了降低底板111的反射光,以使在正常无烟情况下,发射管15发出的红外光被暗室底部的侧壁吸收,接收管16接收不到信号,具体地,底板111上布满间隔设置的棱锥结构119。这样,通过棱锥结构119的设置,增大了底板111对红外光的接收面积,而减少了暗室底部的反射光。棱锥结构119可为三棱锥、四棱锥、五棱锥等。当然,除了采用棱锥结构119,其他能够增加底板111对红外光接收面积的突起结构均可。
为了便于安装发射管15和接收管16,支架13包括支板体131和与支板体131周缘连接的固定座132,固定座132上开设有分别供发射管15和接收管16安装的凹槽133。而为了便于将支架13安装于电路板14上,固定座132的底部设有插柱134,电路板14上形成有与插柱134对应配合的插孔。这样,装配支架13和电路板14时,将插柱134与插孔对准装配即可。
请一并参阅图1至图4,细化地,支板体131的形状呈圆形,这样,便于将支架13置于内圆周阵列中。
细化地,凹槽133为U型槽,这样,由上往下直接将发射管15和接收管16安装于凹槽133中。
细化地,发射管15的数量设为二,接收管16的数量设为一,相应地,固定座132的数量设为三,每一固定座132上开设一凹槽133,每一凹槽133对应放置一发射管15或一接收管16,三个固定座132均匀分布于支板体131的周缘,三个固定座132呈三角形分布。其中,两个发射管15和接收管16之间的角度不同,构成双向发射。两个发射管15和接收管16均向上倾斜设置,这样,两个发射管15和接收管16的三条径向轴线在空间中交汇于一点,该交汇点为所述双向光电烟雾传感器10的探测区。交汇点处于两个发射管15和接收管16的上方,其周围无遮挡物,方位特性好。相应地,固定座132上的凹槽133也倾斜向上设置,以使发射管15和接收管16安装于凹槽133后,发射管15能够朝向预设的方向发射红外光线,而接收管16能够指向预设的方向。
请一并参阅图1至图4,为了进一步地便于将支架13装配于电路板14上,具体地,支架13的底部设有弹勾135,电路板14上设有供弹勾135配合的弹孔。这样,安装支架13时,只要将弹勾135与弹孔对准配合即可。细化地,弹勾135包括第一倒勾1351和与第一倒勾1351间隔相对的第二倒勾1352。凸台121的周向侧面还设有与电路板14固定连接的固定块123。
上述双向光电烟雾传感器10的工作原理为:
正常工作时,电路板14上的主控电路将控制两个发射管15分时发射出一定波长的红外光束,该红外光束经空气中的细微颗粒散射或反射后,被接收管16接收;当发生火灾时,烟雾颗粒进入暗室主体12内,散射作用加强,两个发射管15由于角度的不同而产生不同规律的接收值变化,主控电路将对接收值的变化进行运算分析,判断出是否应向外界发出报警信号。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双向光电烟雾传感器,包括暗室盖、暗室主体、支架、电路板、发射管和接收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射管和所述接收管固定于所述支架上,所述支架插设于所述电路板上,所述暗室主体与所述支架扣接,所述暗室盖与所述暗室主体套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向光电烟雾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暗室盖包括底板、沿所述底板的周缘延伸的外环围壁以及设于所述外环围壁内的内环围壁,所述外环围壁与所述内环围壁之间形成容置空间,所述暗室主体包括凸台和多个间隔设于所述凸台上且呈环形排布的格栅,所述格栅套接于所述容置空间中。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向光电烟雾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环围壁与所述内环围壁之间形成斜坡,所述斜坡由靠近所述内环围壁的一侧朝向靠近所述外环围壁的一侧倾斜向下,所述格栅的自由端部形成与所述斜坡形状相适的斜面。
4.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双向光电烟雾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环围壁上形成有扣耳,所述凸台的周向侧面设有与所述扣耳对应扣合的凸起;或者,所述外环围壁上形成有凸起,所述凸台的周向侧面设有与所述凸起对应扣合的扣耳。
5.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双向光电烟雾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格栅的形状呈“Z”状,所述格栅包括第一平板、第二平板和两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一平板及所述第二平板的倾斜板,多个所述第一平板环形排布以形成与所述外环围壁相抵的外周圆阵列,多个所述第二平板环形排布以形成与所述内环围壁相抵的内周圆阵列。
6.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双向光电烟雾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环围壁的内侧面上形成有环形排布的第一锯齿结构。
7.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双向光电烟雾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环围壁的内侧面上形成有环形排布的第二锯齿结构。
8.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双向光电烟雾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上布满间隔设置的棱锥结构。
9.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双向光电烟雾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包括支板体和与所述支板体周缘连接的固定座,所述固定座上开设有分别供所述发射管和所述接收管安装的凹槽,所述固定座的底部设有插柱,所述电路板上形成有与所述插柱对应配合的插孔。
10.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双向光电烟雾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的底部设有弹勾,所述电路板上设有供所述弹勾配合的弹孔。
CN201721129775.4U 2017-09-05 2017-09-05 一种双向光电烟雾传感器 Active CN20721683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1129775.4U CN207216830U (zh) 2017-09-05 2017-09-05 一种双向光电烟雾传感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1129775.4U CN207216830U (zh) 2017-09-05 2017-09-05 一种双向光电烟雾传感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7216830U true CN207216830U (zh) 2018-04-10

Family

ID=6182710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1129775.4U Active CN207216830U (zh) 2017-09-05 2017-09-05 一种双向光电烟雾传感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7216830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516396A (zh) * 2017-09-05 2017-12-26 深圳市泰和安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双向光电烟雾传感器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516396A (zh) * 2017-09-05 2017-12-26 深圳市泰和安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双向光电烟雾传感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987426A (zh) 立式双向散射感烟探测器迷宫
CN100426333C (zh) 烟雾探测器
CN206441309U (zh) 一种烟雾报警器带屏蔽罩的迷宫结构
CN107516396A (zh) 一种双向光电烟雾传感器
CN207216830U (zh) 一种双向光电烟雾传感器
CN1383107A (zh) 火灾检测器单元
CN2800269Y (zh) 一种光电烟雾探测室
CN112712666A (zh) 一种双向散射光电感烟探测器迷宫
CN108961652A (zh) 复合式感烟感温火灾探测装置
CN100557418C (zh) 一种后向光电感烟探测器的实现方法及其装置
CN220455923U (zh) 一种烟雾火灾检测***
JP5133597B2 (ja) 集光手段を備えた散乱光式煙検知器
CN210871316U (zh) 一种应用于扫地机器人的地检装置
CN2852113Y (zh) 立式双向散射感烟探测器迷宫
CN210466660U (zh) 一种感烟探测器迷宫
CN201060166Y (zh) 一种后向光电感烟探测器
CN208271350U (zh) 烟感探测器
CN205177067U (zh) 一种光纤烟雾传感器
CN205643092U (zh) 灰尘浓度传感器
CN205608213U (zh) 主动红外火灾探测器安装辅助工具
CN210129275U (zh) 一种顶式反向进烟迷宫结构
CN206505516U (zh) 一种感烟探测器
CN114743340B (zh) 一种基于组合神经网络与多传感器融合的烟火检测***
CN208000308U (zh) 一种智能空气检测器
CN220344295U (zh) 应用于清扫机器人的地检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2 Change in the address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518000 East and fourth floors, building A1, xinjianx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dustrial Park, Fengxin Road, Loucun, Gongming street, Guangming District, Shenzh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TANDA Technology Co., Ltd.

Address before: 518000 Guangdong province Shenzhen Guangming New District Gongming Street Village Feng Xin Lu Xinjian Xing Technology Industrial Park A1 Building 1 floor, 3 floor, 4 East Building, 5 floor

Patentee before: TANDA Technology Co., Ltd.

CP02 Change in the address of a patent hol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