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7212498U - 分流环防冰装置、分流环及航空发动机 - Google Patents

分流环防冰装置、分流环及航空发动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7212498U
CN207212498U CN201720781455.0U CN201720781455U CN207212498U CN 207212498 U CN207212498 U CN 207212498U CN 201720781455 U CN201720781455 U CN 201720781455U CN 207212498 U CN207212498 U CN 20721249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low splitter
heat exchanger
exchanger channels
flow
ring segm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0781455.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郑聿韬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ECC Commercial Aircraft Engin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AECC Commercial Aircraft Engin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ECC Commercial Aircraft Engine Co Ltd filed Critical AECC Commercial Aircraft Engin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20781455.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721249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721249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721249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分流环防冰装置、分流环及航空发动机,其中分流环防冰装置包括引气管(3)和换热通道,换热通道设置在分流环(101)的环腔(4)内且贴近分流环(101)的内壁面,引气管(3)的出气口与换热通道连通,以使通过引气管引导的高温气流沿换热通道所在的路线流动。本实用新型通过在贴近分流环内壁面的位置设置换热通道,使得通过引气管引导的高温气流可沿换热通道所在路线流动,进而使高温气流可以在贴近分流环内壁面的位置与分流环内壁面进行热交换,防止分流环结冰,因此换热效果更好,而且通过设置专门的换热通道,可以对防冰引气进行导流,实现对换热位置的有效控制,使得换热更加具有针对性,有利于降低对防冰引气量的需求。

Description

分流环防冰装置、分流环及航空发动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航空发动机分流环防冰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分流环防冰装置、分流环及航空发动机。
背景技术
商用航空发动机对结冰非常敏感,一旦发动机进气道部件结冰,会改变进气道部件的空气动力特性,增加流动阻力,造成进气流场分布不均,轻者发生气流畸变,影响发动机的工作稳定性,严重时它可能导致熄火停车,造成致命后果。因此,在航空发动机的相关适航规定中对商用航空发动机防冰设计工作提出了要求。
在现有技术中,如图1所示,引自发动机某一级的高温气体通过引气管a2进入分流环a1内部,以使高温气体能够与分流环a1进行热交换,防止分流环外侧结冰。但是,这种方案中高温气体并不能很好地贴近分流环内壁面,因此防冰效果并不是很好,而且引气量消耗较大。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有些现有技术在分流环内部设置内壳体,内外壳体之间增设横向绕流肋,以增强换热效果。但是在该现有技术中,内外壳体之间的连接方式通常为铆钉连接,这会导致分流环外部壳体存在较大内应力,容易导致实际的变形量和设计的变形量相差较大,而且设置绕流肋对于换热效果的增强作用也很有限,且无法控制具体的防冰加热的部位,引气量消耗大。因此,亟需设计一种新型分流环防冰装置,以在保证防冰效果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减少防冰引气,增强内表面换热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公开于本实用新型背景技术部分的信息仅仅旨在增加对本实用新型的总体背景的理解,而不应当被视为承认或以任何形式暗示该信息构成已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公知的现有技术。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出一种分流环防冰装置、分流环及航空发动机,以尽可能地减少防冰引气的需求量,提高分流环内表面的换热效果。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分流环防冰装置,包括引气管和换热通道,所述换热通道设置在分流环的环腔内且贴近所述分流环的内壁面,所述引气管的出气口与所述换热通道连通,以使通过所述引气管引导的高温气流沿所述换热通道所在的路线流动。
进一步地,所述分流环包括在其径向上靠近轴线的内环段和远离轴线的外环段,所述换热通道设置在贴近所述内环段的壁面和/或所述外环段的壁面的位置。
进一步地,所述分流环还包括与所述内环段和所述外环段连接的前缘和尾缘,所述换热通道包括第一换热通道,所述第一换热通道的进气口与所述引气管的出气口连通,所述第一换热通道的出气口与所述前缘的内腔连通,以使所述高温气流在所述前缘的内腔中积聚。
进一步地,所述换热通道还包括第二换热通道,所述第二换热通道的进气口与所述前缘的内腔连通,所述第二换热通道的出气口与设置在所述分流环上的出气孔连通,以将换热后的所述高温气流排出所述分流环。
进一步地,所述出气孔设置在所述分流环的靠近所述尾缘的一端。
进一步地,所述换热通道的位置和换热面积被设置为与所述分流环外表面的水收集特性相匹配。
进一步地,所述分流环包括在其径向上靠近轴线的内环段和远离轴线的外环段,贴近所述外环段的壁面设置的所述换热通道的换热总面积大于贴近所述内环段的壁面设置的所述换热通道的换热总面积。
进一步地,分流环防冰装置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分流环内壁面上的蜂窝结构,所述换热通道形成在所述蜂窝结构上。
进一步地,所述蜂窝结构包括多个蜂窝单元,其中一部分所述蜂窝单元的侧壁上设有导流孔,以使相邻的所述蜂窝单元能够连通,并形成能够使所述高温气流沿预设路线流动的所述换热通道。
进一步地,所述蜂窝结构包括多条蜂窝条,两条所述蜂窝条相互拼接能够形成至少一个所述蜂窝单元,所述导流孔设置在所述蜂窝单元的不与相邻所述蜂窝条重叠的非重叠面上。
进一步地,分流环防冰装置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分流环的环腔中的内环管,所述换热通道位于所述分流环的内壁面与所述内环管之间,所述内环管与所述引气管连通,所述内环管的周面上设有连通所述换热通道的通孔,以使所述高温气流通过所述通孔进入所述换热通道内。
进一步地,所述分流环包括在其径向上靠近轴线的内环段和远离轴线的外环段,所述通孔被设置为能够使进入贴近所述外环段的壁面设置的所述换热通道的高温气流流量大于贴近所述内环段的壁面设置的所述换热通道的换高温气流流量。
进一步地,与所述外环段对应的所述内环管的周面上所设置的所述通孔的数量比与所述内环段对应的所述内环管的周面上所设置的所述通孔的数量多。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分流环,包括上述的分流环防冰装置。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航空发动机,包括上述的分流环。
基于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通过在分流环的环腔内且贴近分流环内壁面的位置设置换热通道,使得通过引气管引导的高温气流可以沿换热通道所在的路线流动,进而使高温气流可以在贴近分流环内壁面的位置与分流环的内壁面进行热交换,从而在冷空气冲击分流环外表面时达到防止分流环结冰的目的。本实用新型的分流环防冰装置中的换热通道贴近分流环的内壁面,因此换热效果更好,而且通过设置专门的换热通道,可以对防冰引气进行导流,实现对换热位置的有效控制,使得换热更加具有针对性,有利于降低对防冰引气量的需求。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现有技术中分流环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航空发动机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分流环防冰装置一个实施例安装在分流环上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分流环防冰装置一个实施例中蜂窝条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分流环防冰装置一个实施例中内环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分流环防冰装置一个实施例中蜂窝结构的展开示意图。
图中:
a1、分流环;a2、引气管;
100、航空发动机;101、分流环;102、进气通道;
1、外环段;2、内环段;3、引气管;4、环腔;5、6、蜂窝结构;7、内腔;8、内环管;81、通孔;9、10、出气孔;11、连接件;
12、蜂窝条;121、重叠面;122、非重叠面;123、导流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横向”、“纵向”、“前”、“后”、“左”、“右”、“上”、“下”、“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
如前所述,防止分流环结冰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若分流环发生结冰,会对发动机的安全和性能产生很大的影响,并且影响发动机的工作稳定性,因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新型的分流环防冰装置。
如图2所示,在航空发动机100的进气通道102的前端,设有用于对气流进行整合以使气流更加均匀的分流环101。该分流环101呈环形形状,并且具有环腔4。
如图3所示,在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分流环防冰装置的一个实施例中,分流环防冰装置包括引气管3和换热通道,换热通道设置在分流环101的环腔4内且贴近分流环101的内壁面,引气管3的出气口与换热通道连通,以使通过引气管3引导的高温气流沿换热通道所在的路线流动。
这里所说的高温气流是相对分流环101外表面的冷空气的温度来说的,该高温气流的温度只要高于冷空气的温度,且能够与分流环的内壁面发生热交换,达到防止分流环结冰的目的即可。该高温气流可以引自发动机中高压压气机等可以产生较高温度燃气的位置,也可以引自单独设置的热气生成装置。
其中,换热通道贴近分流环101的内壁面设置的具体含义包括,换热通道可以直接设置在分流环101的内壁面上,也可以不与分流环101的内壁面直接相连,而是通过其他可行的方式设置在与分流环101的内壁面稍微有一点距离的位置,只要能够达到较好的换热效果即可。
另外,引气管3的出气口与换热通道可以直接连通,也可以通过其他管道或腔室间接连通。
在上述实施例中,通过在分流环的环腔内且贴近分流环101内壁面的位置设置换热通道,使得通过引气管3引导的高温气流可以沿换热通道所在的路线流动,进而使高温气流可以在贴近分流环101内壁面的位置与分流环101的内壁面进行热交换,从而在冷空气冲击分流环外表面时达到防止分流环结冰的目的。该分流环防冰装置中的换热通道贴近分流环101的内壁面,因此换热效果更好;而且,相比于现有技术中直接将高温气流引入分流环内的方案来说,该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通过设置专门的换热通道,可以对防冰引气(即上述的高温气流)进行导流,实现对换热位置的有效控制,比如对于结冰可能性大的位置,可以增大换热面积或者增加引气量,以增强换热效果,而对于结冰可能性较小的位置,则可以适当减小换热面积或者减少引气量,这样可以使换热更加具有针对性,有利于降低对防冰引气量的需求。
参考图3所示,该图为分流环101的局部剖面图。分流环101为环形结构,为了方便描述,在分流环101的径向方向上,分流环101包括相对来说更加靠近分流环101的轴线的内环段2、相对来说远离分流环101的轴线的外环段1、与内环段2和外环段1连接的前缘和尾缘四个部分,在分流环101的轴向方向上,参考图2所示的位置,前缘位于分流环101的前端,后缘位于分流环101的后端,分流环101的外环段1、内环段2、前缘和尾缘共同围成环腔4。
通常,可将分流环101分成两段或两段以上,以方便安装。如图3所示,分流环101在外环段1越过前缘的位置分成两段。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根据实际需求,也可以将分流环101分为三段或者更多段。
作为上述实施例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换热通道可以设置在贴近内环段2的壁面和/或外环段1的壁面的位置。其中,对于外环段1来说,换热通道可以设置在沿分流环101径向方向靠近轴线的内侧壁面上;对于内环段2来说,换热通道可以设置在沿分流环101径向方向远离轴线的外侧壁面上。当然,对于环腔4来说,外环段1的内侧壁面和内环段2的外侧壁面均属于分流环101的环腔4的内壁面。
这样设置的好处,一是在贴近内环段2和/或外环段1的壁面的位置设置换热通道比较方便,二是与内环段2和/或外环段1的壁面相对应的分流环的外表面更容易结冰,因此在此设置换热通道可以实现更好的防冰效果,针对性更强。
在上述实施例中,换热通道可以包括第一换热通道,第一换热通道的进气口与引气管3的出气口连通,第一换热通道的出气口与前缘的内腔7连通,以使高温气流在前缘的内腔7中积聚。
第一换热通道设置在位于前缘的内腔7与引气管3的出气口之间,可以使引气管3所引导的高温气流通过第一换热通道进入内腔7中积聚,以在前缘位置汇集更多的引气量,由于前缘位置直接受到外界大气的冲击,因此水收集率较高,结冰可能性也较高,因此高温气流在前缘汇集,可以在分流环101的外侧冷空气直接冲击分流环101的前缘时,增强分流环101前缘的换热效果,以缓解前缘结冰问题。
进一步地,换热通道还可以包括第二换热通道,第二换热通道的进气口与前缘的内腔7连通,第二换热通道的出气口与设置在分流环101上的出气孔9、10连通,以将换热后的高温气流排出分流环101。
第二换热通道与第一换热通道相对独立,可以避免气流对冲,降低气流流动阻力;而且,第二换热通道的设置可以延长高温气流的流动路程,增加参与换热的时间,进一步增强换热效果,提高高温气流的利用率,减少引气需求量,降低对航空发动机性能的影响。
优选地,出气孔9、10设置在分流环101的靠近尾缘的一端,这样可以避免吹向分流环101的冷空气对出气孔9、10的出气气流造成影响;而且,靠近尾缘的位置在其他部件的遮挡下处于水滴遮蔽区,因此可以避免冷空气中的水滴通过出气孔9、10进入分流环101内部;另外,将出气孔9、10设置在靠近尾缘的位置,还可以尽可能地延长第二换热通道的长度,增强换热效果。
作为本实用新型分流环防冰装置实施例的进一步优选,换热通道的位置和换热面积被设置为与分流环101外表面的水收集特性相匹配,即,换热通道优先设置在分流环101的外表面水收集率较高的位置,因此水收集率越高的位置越容易发生结冰现象,通过设置换热通道,可以增强换热效果,减少结冰;在水收集率较高的位置,换热通道的换热面积可以设置得比水收集率低的位置大,这样可以有针对性地对容易结冰的位置进行更强的换热作用,减少结冰。
具体地,贴近外环段1的壁面设置的换热通道的换热总面积大于贴近内环段2的壁面设置的换热通道的换热总面积。这里的换热通道包括第一换热通道和第二换热通道。
通常来说,分流环101的内环段2的径向内侧连接零级导叶,有零级导叶的遮挡,内环段2与大气中水的接触面积较小,因此水收集率较低;而外环段1和前缘直接受到大气的冲击,水收集率较高,因此与外环段1相对应的分流环101的外表面比与内环段2相对应的分流环101的外表面更容易结冰,将贴近外环段1的壁面设置的换热通道的换热总面积设置为比贴近内环段2的壁面设置的换热通道的换热总面积大,可以针对分流环的水收集特性合理利用防冰引气,有利于减少对防冰引气的需求。
作为本实用新型分流环防冰装置实施例的另一改进,分流环防冰装置还包括设置在分流环101内壁面上的蜂窝结构5、6,换热通道形成在蜂窝结构5、6上。蜂窝结构5、6具有重量轻、易于实现、方便制造等优点。
具体来说,蜂窝结构5、6包括多个蜂窝单元,其中一部分蜂窝单元的侧壁上设有导流孔123,以使相邻的蜂窝单元能够连通,并形成能够使高温气流沿预设路线流动的换热通道。
如图6所示,为蜂窝结构5、6的展开图,被选为构成换热通道的蜂窝单元,需要在至少两个侧壁上设置导流孔123,以使通过其中一个导流孔123进入该蜂窝单元的高温气流可以沿另一导流孔123流出,以此形成特定的流动路线。这里的预设路线可以根据分流环101外表面的水收集特性进行设置。
每个蜂窝单元的截面可以为等六边形,蜂窝单元优选地沿大致垂直于分流环101的内壁面的方向延伸,以使蜂窝结构在分流环101的径向方向上具有一定的高度,方便形成换热通道。
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蜂窝单元也可以为三角形等其他形状,蜂窝单元的延伸方向也可以有多种设置。
如图4所示,蜂窝结构5、6可以包括多条蜂窝条12,多条蜂窝条12之间可以通过钎焊方式进行连接,蜂窝结构5、6与分流环101的内壁面之间也可以通过钎焊连接,这种连接方式既简单有可靠,而且可以尽可能地减少因其他加工方法产生的机械应力,优化分流环的受力情况,避免由于装配蜂窝结构而带来的应力问题对发动机造成影响。
对于截面为等六边形的蜂窝单元来说,每条蜂窝条12实际包含形成一个完整蜂窝单元的三个面,两条蜂窝条12相互拼接才能够形成至少一个完整的蜂窝单元,优选地,导流孔123设置在蜂窝单元的不与相邻蜂窝条12重叠的非重叠面122上。
在将多条蜂窝条12拼接形成蜂窝结构5、6时,每两条相邻的蜂窝条12拼接时有部分地重叠,如图4所示,其中面121为重叠面,即在将该条蜂窝条12与其他蜂窝条12相互拼接时,标号为121的面需要与其他蜂窝条12上的对应面相互重叠、相互贴合,因此称为“重叠面”,而标号为122的面不需要与其他蜂窝条12的任何面重叠、贴合,因此称为“非重叠面”。
如图4所示,蜂窝条12为纵向延伸的长条状,其中包括与延伸方向平行的面和与延伸方向呈夹角的倾斜面,并且与延伸方向平行的面为重叠面121,相对于延伸方向倾斜的面为非重叠面122。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蜂窝条12也可以为其他结构形式,其重叠面和非重叠面的形式也会有所变化,但只要根据上述定义进行区别即可。
将导流孔123设置在非重叠面122上,可以避免装配过程中由于开设在重叠面121上而需要增设对齐孔的步骤,简化装配工序,提高装配效率;同时,可以避免气流通过两重叠面之间的间隙泄漏,提高引气利用率。
如图5所示,分流环防冰装置还可以包括设置在分流环101的环腔4中的内环管8,换热通道位于分流环101的内壁面与内环管8之间,内环管8与引气管3连通,内环管8的周面上设有连通换热通道的通孔81,以使高温气流通过通孔81进入换热通道内。
通过设置内环管8,可以使从引气管3出来的高温气流直接进入内环管8内,并通过其周面上设置的通孔81向外喷射,进入形成于蜂窝结构5、6上的换热通道内。在设有多个换热通道时,通过设置内环管8可以方便地实现一个引气管3与多个换热通道之间的连通。
内环管8的周面上设有多个通孔81,使得内环管8成为像笛子一样的笛形管,各个通孔81可以沿内环管8的周向均匀布置。
其中,内环管8可以通过连接件11连接在分流环101的环腔4靠近尾缘的位置,连接件11可以对内环管8起到支撑作用。内环管8还可以作为内壳体,与分流环101的由外环段1、内环段2、前缘和尾缘所形成的外壳体一起形成双壳体结构,这种双壳体结构不仅具有较好的隔热、隔声作用,而且结构强度更高。内壳体与外壳体之间可以通过螺栓进行连接。
优选地,通孔81被设置为能够使进入贴近外环段1的壁面设置的换热通道的高温气流流量大于贴近内环段2的壁面设置的换热通道的换高温气流流量。即,通孔81被设置为可以使得高温气流更多地流向贴近外环段1的壁面设置的换热通道内,以适应外环段1外侧的表面更容易结冰的特性,使得换热更加具有针对性,且能够实现对防冰引气的合理分配,提高防冰引气的利用率。
进一步地,在通孔81的直径大小相同的前提下,与外环段1对应的内环管8的周面上所设置的通孔81的数量比与内环段2对应的内环管8的周面上所设置的通孔81的数量多。当然,这只是使得高温气流更多地流向外环段1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其他可以实现同样目的的实施方式也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这里不再详述。
基于上述各个实施例中的分流环防冰装置,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包括上述的分流环防冰装置的分流环101,该分流环101可以应用于各类航空发动机上,以用于防止分流环101的外表面结冰。上述各个实施例中分流环防冰装置所具备的积极效果,同样适用于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分流环及航空发动机,这里不再赘述。
下面结合附图2~6对本实用新型分流环防冰装置、分流环及航空发动机的一个实施例的工作过程进行说明:
如图2所示,在航空发动机100中,分流环101设置在进气通道102的前端,分流环101可以与风扇增压级导叶以及外涵道支板相连,通过从高压压气机引入一定量的高压热气来实现分流环101外表面的防冰,以免出现分流环结冰现象,影响发动机性能。
如图3所示,分流环101的内腔通常为环形,称为环腔4,分流环101包括外环段1、内环段2、前缘和尾缘。
分流环防冰装置包括引气管3和形成有换热通道的蜂窝结构5、6,蜂窝结构5通过钎焊与外环段1相连,蜂窝结构6通过钎焊与内环段2相连,环腔4内设有内环管8,作为分流环内壳体的内环管8通过螺栓连接与外环段1和内环段2相连,引气管3与内环管8相通,如图5所示,内环管8的周面上设有通孔81,将引气管3和蜂窝结构5、6连通。其中,蜂窝结构5、6由多个蜂窝条12钎焊组成,其中一部分蜂窝条12的不会与其他蜂窝条12贴合的面上开设有导流孔123,如图4所示。每条蜂窝条12开完导流孔123后进行钎焊,然后进行车削,调整蜂窝结构5、6的高度,保证分流环内壳体与蜂窝结构5、6之间不发生装配冲突即可。
参考图3和图6,蜂窝结构导流的运行机理为:将引自高压压气机的高温气流通过引气管3,引导至内环管8内,然后通过内环管8上的通孔81分流进入蜂窝结构5、6,在蜂窝结构5、6内沿导流孔123所形成的第一换热通道的路线流动,在每个蜂窝单元内与分流环101发生换热,从而防止分流环101结冰。在压差作用下,高温气流经过第一换热通道导流后在分流环101前缘的内腔7中汇聚,再分别通过蜂窝结构5、6内由导流孔123形成的第二换热通道流入与排气孔9、10所对应的蜂窝单元内,并从排气孔9、10排出至主流和外涵道。
通过对本实用新型分流环防冰装置、分流环及航空发动机的多个实施例的说明,可以看到本实用新型分流环防冰装置、分流环及航空发动机实施例至少具有以下一种或多种优点:
1、通过在贴近分流环内壁面的位置设置换热通道,对防冰引气进行导流,既能够提升换热效果,又可以有效地控制防冰引气与分流环内壁面换热的部位,根据分流环表面水收集的特性针对性地调整不同位置的换热量,有利于降低防冰引气需求量;
2、引入蜂窝结构,采用钎焊手段将纵向肋片与分流环壳体直接相连,最大程度地减少了因其他加工方法产生的机械应力;
3、通过在蜂窝结构上开孔,形成换热通道,可以方便地实现对防冰引气的引导作用,蜂窝结构具有重量轻、可以降低噪声等优点。
最后应当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依然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修改或者对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精神,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请求保护的技术方案范围当中。

Claims (15)

1.一种分流环防冰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引气管(3)和换热通道,所述换热通道设置在分流环(101)的环腔(4)内且贴近所述分流环(101)的内壁面,所述引气管(3)的出气口与所述换热通道连通,以使通过所述引气管(3)引导的高温气流沿所述换热通道所在的路线流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流环防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流环(101)包括在其径向上靠近轴线的内环段(2)和远离轴线的外环段(1),所述换热通道设置在贴近所述内环段(2)的壁面和/或所述外环段(1)的壁面的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分流环防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流环(101)还包括与所述内环段(2)和所述外环段(1)连接的前缘和尾缘,所述换热通道包括第一换热通道,所述第一换热通道的进气口与所述引气管(3)的出气口连通,所述第一换热通道的出气口与所述前缘的内腔(7)连通,以使所述高温气流在所述前缘的内腔(7)中积聚。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分流环防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通道还包括第二换热通道,所述第二换热通道的进气口与所述前缘的内腔(7)连通,所述第二换热通道的出气口与设置在所述分流环(101)上的出气孔(9;10)连通,以将换热后的所述高温气流排出所述分流环(101)。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分流环防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气孔(9;10)设置在所述分流环(101)的靠近所述尾缘的一端。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流环防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通道的位置和换热面积被设置为与所述分流环(101)外表面的水收集特性相匹配。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分流环防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流环(101)包括在其径向上靠近轴线的内环段(2)和远离轴线的外环段(1),贴近所述外环段(1)的壁面设置的所述换热通道的换热总面积大于贴近所述内环段(2)的壁面设置的所述换热通道的换热总面积。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流环防冰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分流环(101)内壁面上的蜂窝结构(5;6),所述换热通道形成在所述蜂窝结构(5;6)上。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分流环防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蜂窝结构(5;6)包括多个蜂窝单元,其中一部分所述蜂窝单元的侧壁上设有导流孔(123),以使相邻的所述蜂窝单元能够连通,并形成能够使所述高温气流沿预设路线流动的所述换热通道。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分流环防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蜂窝结构(5;6)包括多条蜂窝条(12),两条所述蜂窝条(12)相互拼接能够形成至少一个所述蜂窝单元,所述导流孔(123)设置在所述蜂窝单元的不与相邻所述蜂窝条(12)重叠的非重叠面(122)上。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流环防冰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分流环(101)的环腔(4)中的内环管(8),所述换热通道位于所述分流环(101)的内壁面与所述内环管(8)之间,所述内环管(8)与所述引气管(3)连通,所述内环管(8)的周面上设有连通所述换热通道的通孔(81),以使所述高温气流通过所述通孔(81)进入所述换热通道内。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分流环防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流环(101)包括在其径向上靠近轴线的内环段(2)和远离轴线的外环段(1),所述通孔(81)被设置为能够使进入贴近所述外环段(1)的壁面设置的所述换热通道的高温气流流量大于贴近所述内环段(2)的壁面设置的所述换热通道的换高温气流流量。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分流环防冰装置,其特征在于,与所述外环段(1)对应的所述内环管(8)的周面上所设置的所述通孔(81)的数量比与所述内环段(2)对应的所述内环管(8)的周面上所设置的所述通孔(81)的数量多。
14.一种分流环(101),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13任一项所述的分流环防冰装置。
15.一种航空发动机(100),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分流环(101)。
CN201720781455.0U 2017-06-30 2017-06-30 分流环防冰装置、分流环及航空发动机 Active CN20721249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781455.0U CN207212498U (zh) 2017-06-30 2017-06-30 分流环防冰装置、分流环及航空发动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781455.0U CN207212498U (zh) 2017-06-30 2017-06-30 分流环防冰装置、分流环及航空发动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7212498U true CN207212498U (zh) 2018-04-10

Family

ID=6181242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0781455.0U Active CN207212498U (zh) 2017-06-30 2017-06-30 分流环防冰装置、分流环及航空发动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7212498U (zh)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630219A (zh) * 2018-12-16 2019-04-16 中国航发沈阳发动机研究所 一种燃气轮机排气装置
CN112955641A (zh) * 2018-10-22 2021-06-11 赛峰飞机发动机公司 一种用于对涡轮机喷嘴进行除冰的装置
CN113027611A (zh) * 2019-12-24 2021-06-25 中国航发商用航空发动机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分流环防冰***及航空发动机
CN113047961A (zh) * 2019-12-26 2021-06-29 中国航发商用航空发动机有限责任公司 分流环、核心机以及航空发动机
WO2024046222A1 (zh) * 2022-08-29 2024-03-07 中国航发商用航空发动机有限责任公司 分流环及包含其的航空发动机和飞行器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955641A (zh) * 2018-10-22 2021-06-11 赛峰飞机发动机公司 一种用于对涡轮机喷嘴进行除冰的装置
CN112955641B (zh) * 2018-10-22 2024-02-09 赛峰飞机发动机公司 一种用于对涡轮机喷嘴进行除冰的装置
CN109630219A (zh) * 2018-12-16 2019-04-16 中国航发沈阳发动机研究所 一种燃气轮机排气装置
CN113027611A (zh) * 2019-12-24 2021-06-25 中国航发商用航空发动机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分流环防冰***及航空发动机
CN113047961A (zh) * 2019-12-26 2021-06-29 中国航发商用航空发动机有限责任公司 分流环、核心机以及航空发动机
CN113047961B (zh) * 2019-12-26 2022-05-24 中国航发商用航空发动机有限责任公司 分流环、核心机以及航空发动机
WO2024046222A1 (zh) * 2022-08-29 2024-03-07 中国航发商用航空发动机有限责任公司 分流环及包含其的航空发动机和飞行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7212498U (zh) 分流环防冰装置、分流环及航空发动机
CN110030036B (zh) 一种涡轮叶片尾缘的冲击劈缝气膜冷却结构
CN102128055A (zh) 一种带冠的燃气涡轮冷却叶片
CN106152585B (zh) 空气制冷器
CN113090335A (zh) 一种用于涡轮转子叶片的冲击加气膜双层壁冷却结构
CN113513372B (zh) 一种小引气量的双层壁涡轮导向叶片
CN202023597U (zh) 一种带冠的燃气涡轮冷却叶片
CN100390387C (zh) 布置在一种燃气轮机的压缩机和燃烧室之间的扩散器
CN103090601A (zh) 分流器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CN203823810U (zh) 一种带导流片的先进旋涡燃烧室
CN110081466A (zh) 一种采用微通道冷却的火焰筒壁面结构
CN201218110Y (zh) 一种燃气涡轮冷却叶片
CN106762841A (zh) 一种回流器与扩压器一体化结构及离心压缩机
CN203547922U (zh) 分流环、发动机防冰装置以及涡扇发动机
CN101936540A (zh) 与辐射管烧嘴配套使用的换热器
CN207795413U (zh) 燃气轮机的引气组件及燃气轮机
CN215571412U (zh) 油分离器、压缩机以及电器
CN113844659A (zh) 一种飞机双蒙皮防冰腔结构及换热方法
CN203114354U (zh) 一种涡轮导向叶片管束冷却结构
CN207565267U (zh) 车辆空调器及应用其的车辆
CN207797386U (zh) 共性聚合成排组合式换热器
CN206377069U (zh) 一种回流器与扩压器一体化结构及离心压缩机
CN201105200Y (zh) 氨蒸发器
CN216788487U (zh) 一种具有导流结构的气膜孔涡轮叶片
CN206670007U (zh) 一种可调节燃烧时伴流空气的燃气热水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