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6769444U - 一种框架结构填充延性抗震构件的抗震加固体系 - Google Patents

一种框架结构填充延性抗震构件的抗震加固体系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6769444U
CN206769444U CN201720626121.6U CN201720626121U CN206769444U CN 206769444 U CN206769444 U CN 206769444U CN 201720626121 U CN201720626121 U CN 201720626121U CN 206769444 U CN206769444 U CN 20676944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rame
wall
steel
frame structure
bracing member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0626121.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史铁花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Academy of Building Research CABR
CABR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Academy of Building Research CABR
CABR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Academy of Building Research CABR, CABR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ina Academy of Building Research CABR
Priority to CN201720626121.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676944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676944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676944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Buildings Adapted To Withstand Abnormal External Influences (AREA)

Abstract

一种框架结构填充延性抗震构件的抗震加固体系,包括框架梁、框架柱和连接在由框架梁、框架柱围成的框架结构之间的抗震构件;所述抗震构件布置在框架结构中的薄弱楼层处;其中每个抗震构件的左右侧分别与相邻的框架柱相连,每个所述抗震构件的上下侧分别与相邻的框架梁相连。本实用新型解决了传统的框架式抗震加固体系施工过程麻烦、工作量大、设置的抗震构件对原建筑结构扰动大以及工期较长的技术问题。

Description

一种框架结构填充延性抗震构件的抗震加固体系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抗震加固体系,特别是一种框架结构填充延性抗震构件的抗震加固体系。
背景技术
我国是一个地震多发的国家,1977年以来建筑抗震鉴定、加固的实践和震害经验表明,对现有建筑进行抗震鉴定并对不满足鉴定要求的建筑采取适当的抗震对策,是减轻地震灾害的重要途径。其中增设抗震墙等是目前对于钢筋混凝土结构抗震加固的主要方法之一。增设抗震墙法是通过适当部位增设一定数量的生根于基础的抗震墙,将原框架结构改变为框架-抗震墙结构。该方法中增设的抗震墙承担了大部分的地震作用,大大减轻了原框架受力,同时提高了结构刚度,减小了地震作用下的结构变形。当增加数量和位置足够时可以改变结构体系、降低原框架结构的抗震措施要求。我国现行的《建筑抗震加固技术规程》JGJ116-2009中要求增设抗震墙设置有基础且自下而上连续,这些规定给结构加固方案的确定、建筑加固后的继续使用带来不便,且此方法湿作业多、基础开挖工作量大、工期长。增设钢支撑的加固方法对框架结构薄弱层抗侧刚度的提高比较有限,其效果不及增设抗震墙方法显著,现有方法中增设钢支撑与原框架梁柱之间设置节点板,节点板与后埋入原框架梁柱中的槽钢连接,槽钢一侧与节点板相连另一侧与后植入原结构中的钢筋相连,后植筋对原结构扰动较大,给原结构带来较大损伤。且现有规范同样要求增设钢支撑上下连续有基础,影响建筑使用功能、施工工期长。
目前,国内外关于框架结构增设钢筋混凝土抗震墙处理方法主要有四种:第一种是增设现浇混凝土抗震墙;第二种是增设带肋钢板抗震墙;第三种是格子型配筋砌块抗震墙。
第一种方法是在框架结构中增设由上至下连续现浇混凝土抗震墙,且增设的抗震墙有基础。这种整片的抗震墙抗侧刚度大,该法实际上是通过在适当部位增设一定数量的抗震墙,将原框架结改变为框架抗震墙结构。一方面通过提高结构的侧向刚度从而减小结构在地怎作用下的侧移;其二由于抗震墙承担了大部分的地震荷载减小了原框架的受力,从而避免了大量的梁柱的加固工程;第三通过加固改变结构体系,原框架的抗震等级降低,抗震构造要求也随之降低。但是此方法由于上下混凝土墙需连续,对加固改造后建筑使用功能影响较大,且施工过程中,湿作业多、基础开挖工作量大、工期长。
第二种增设带肋钢板抗震墙的方法,采用钢板做抗震墙加固,将原有框架梁柱保护层凿开,并钻孔并植入锚筋,然后将带肋钢板抗震墙与锚筋焊接,最后在连接处浇筑混凝土。钢板抗震墙有自重轻,施工简便,工序少,工期短等优点。但钢板抗震墙应沿全高布置,为避免产生刚度突变,宜布置在结构周边、楼梯间附近,各抗震墙之间的距离不宜太大,应均匀、分散、对称布置。以上新增带肋钢板抗震墙布置要求将影响建筑物正常使用功能。
第三种增设格子型配筋砌块抗震墙方法,其抗震墙是由若干预制混凝土砌块砌制而成的格子型构件组成,格子型构件的四角有裸露的钢板,用于格子砌块之间的连接,将拼装好的抗震墙周边设置配内部有钢板的混凝土边框,通过边框与框架梁柱连接。这种新型抗震墙减小了对建筑使用功能的影响,自重轻,减少了现场湿作业,缩短了施工工期。但是该方法对框架结构薄弱层抗侧刚度的提高比较有限。
综上所述,增设抗震墙的处理方法具有以下缺点:1、自下而上连续,湿作业多、影响建筑布局和功能;2、增设的抗震墙须有基础,基础开挖工作量大、工期长。增设钢支撑的处理方法具有以下缺点:1、钢支撑与原结构连接节点做法施工复杂,对原建筑结构扰动大;2、增设的钢支撑上下连续有基础,影响建筑使用功能、施工工期长。
针对以上问题,故寻求一种既能保证建筑结构使用安全,又能使施工简便灵活,对建筑布局及使用功能影响小的抗震加固方法至关重要。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框架结构填充延性抗震构件的抗震加固体系,要解决传统的框架式抗震加固体系施工过程麻烦、工作量大、设置的抗震构件对原建筑结构扰动大以及工期较长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框架结构填充延性抗震构件的抗震加固体系,包括框架梁、框架柱和连接在由框架梁、框架柱围成的框架结构之间的抗震构件;所述抗震构件布置在薄弱楼层处;其中,薄弱楼层处为框架结构中风荷载或多遇地震标准值作用下楼层层间位移角大于1/550或罕遇地震作用下层间弹塑性位移角大于1/50的楼层处,且位于最下层的抗震构件的底部不设基础;其中每个抗震构件的左右侧分别与相邻的框架柱相连,每个所述抗震构件的上下侧分别与相邻的框架梁相连。
优选的,所述框架结构填充的抗震构件均为抗震墙或者均为带框钢支撑或者为抗震墙与带框钢支撑的组合。
优选的,所述抗震墙包括有分别沿墙体顶部边缘和墙体底部边缘设置的水平的暗梁钢筋笼、分别沿墙体的左侧边缘和右侧边缘设置的竖向的暗柱钢筋笼、连接在暗梁钢筋笼、暗柱钢筋笼之间的墙体钢筋骨架以及浇筑在暗梁钢筋笼、暗柱钢筋笼和墙体钢筋骨架外侧的墙体混凝土;所述墙体钢筋骨架包括有水平钢筋、竖向钢筋和拉筋;所述水平钢筋的左右两端分别伸入左右两侧的暗柱钢筋笼中;所述竖向钢筋的上下两端分别伸入顶部和底部的暗梁钢筋笼中。
优选的,所述框架梁与抗震墙连接一侧的侧面上、沿其长轴方向凿设有通长的第一键槽,所述抗震墙的顶部和底部分别延伸至第一键槽中;所述框架柱与抗震墙连接一侧的侧面上、沿其长轴方向凿设有通长的第二键槽,所述抗震墙的左侧端和右侧端分别延伸至第二键槽中;所述框架梁上的第一键槽和框架柱上的第二键槽中均预埋有第一连接筋,所述第一连接筋的一端被浇筑在框架梁或者框架柱中,第一连接筋的另一端被浇筑在墙体混凝土中,与墙体钢筋骨架中的竖向钢筋或者水平钢筋对应搭接连接。
优选的,所述带框钢支撑包括钢支撑和连接在钢支撑与框架结构之间的过渡边框;所述过渡边框整体呈矩形,由四根首尾相接的钢筋混凝土构件和分别对应连接在四根钢筋混凝土构件内侧的槽钢构成;所述钢支撑整体呈十字形,由两个斜向设置的钢板相交连接而成,且钢支撑的四个端部分别连接在过渡边框的内侧、转角位置处。
优选的,所述钢筋混凝土构件与槽钢之间通过第二连接筋连接;所述第二连接筋的一端从钢筋混凝土构件的内侧面伸入钢筋混凝土构件中,并与钢筋混凝土构件中的钢筋焊接连接,第二连接筋的另一端焊接连接在槽钢的腹板内侧。
优选的,所述过渡边框与钢支撑之间通过第一节点板连接;所述第一节点板焊接连接在过渡边框的槽钢内侧、转角位置处;所述钢支撑的四个端部分别焊接连接在对应的第一节点板上;所述带框钢支撑与框架梁或者框架柱之间通过第三连接筋连接;所述第三连接筋的一端预埋在框架梁或者框架柱中,第三连接筋的另一端从带框钢支撑的外侧面伸入钢筋混凝土构件中,并与钢筋混凝土构件中的钢筋焊接连接。
优选的,所述第一节点板的水平自由端与框架柱内侧的槽钢之间焊接连接有水平加强板;所述第一节点板的竖向自由端与框架梁内侧的槽钢之间焊接连接有竖向加强板;所述第一节点板的板面上连接有加劲肋。
优选的,所述钢支撑中两个斜向设置的钢板相交位置处均设有第二节点板;所述第二节点板分别连接在两个钢板交点位置的前后侧。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特点和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通过填充不连续且无基础的抗震墙或带框钢支撑对框架结构进行抗震加固,通过拟静力试验、振动台试验及采用大型有限元程序分析验证了采用填充不连续抗震墙或带框钢支撑对框架结构进行抗震加固可有效控制竖向刚度的均匀性,从而有效提高原结构的抗震能力。
2、本实用新型的框架式抗震加固体系中,抗震构件在框架结构的楼层之间间隔设置,且位于最下层的抗震构件的底部不设基础,解决了原增设抗震构件加固方法中的抗震构件上下连续,湿作业多、节点复杂、影响建筑布局和功能、基础开挖工作量大以及工期长的技术问题。
3、本实用新型的抗震加固体系中框架结构填充不连续的抗震墙或者带框钢支撑,减少了填充抗震墙或者带框钢支撑的数量,降低了混凝土现场浇筑量,提高了加固后建筑使用功能的灵活性。
4、本实用新型的框架结构中填充的不连续抗震墙和带框钢支撑下不需要增设基础,无基础开挖工作量、工期短。
5、传统的框架式抗震加固体系中增设的钢支撑,钢支撑与原混凝土结构间靠节点板连接,节点做法复杂,对原结构扰动大,本实用新型在原填充的钢支撑与原混凝土结构之间设置过渡边框,减少了钢支撑节点板与原混凝土结构连接的植筋数量,对原有建筑结构扰动小,施工简便快捷。
6、传统的框架式抗震加固体系中增设的钢支撑,钢支撑上下连续且有基础,而本实用新型可以仅在框架结构薄弱层填充带框钢支撑,钢支撑上下不连续且无基础,对加固后建筑使用功能影响小、施工工期短。
7、本实用新型的框架结构填充的抗震墙和钢支撑可以不需要设置基础,无基础开挖量,缩短了施工工期,降低了造价。
8、本实用新型在框架结构薄弱层填充不连续、无基础抗震墙或带框钢支撑,增大框架结构薄弱层抗侧刚度,减少了原框架部分的地震作用,减小了薄弱层位移及层间位移角。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是实施例1中的抗震加固体系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实施例1中抗震墙顶部边缘的暗梁钢筋笼与其上部的框架梁之间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3是实施例1中抗震墙顶部边缘的暗梁钢筋笼与其下部的框架梁之间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4是实施例1中抗震墙左侧边缘或者右侧边缘的暗柱钢筋笼与框架柱之间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5是实施例2中的带框钢支撑结构示意图。
图6是实施例2中安装钢支撑其中一块斜向钢板时的过程图。
图7是实施例2中钢支撑与第一节点板的连接节点示意图。
图8是实施例2中过渡边框的水平切面示意图。
图9是实施例2中钢支撑交点位置处连接第二节点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实施例3中抗震加固体系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1-框架梁、2-抗震墙、3-框架柱、4-暗梁钢筋笼、5-暗柱钢筋笼、6-墙体钢筋骨架、6.1-水平钢筋、6.2-竖向钢筋、6.3-箍筋、7-第一键槽、8-第二键槽、9-墙体混凝土、10-过渡边框、11-钢支撑、12-第一节点板、13-第二节点板、14-钢筋混凝土构件、15-槽钢、16-第一连接筋、17-第二连接筋、18-第三连接筋、19-竖向加强板、20-加劲肋、21-水平加强板。
具体实施方式
这种框架结构填充延性抗震构件的抗震加固体系,包括框架梁1、框架柱3和连接在由框架梁1、框架柱3围成的框架结构之间的抗震构件;所述抗震构件布置在薄弱楼层处;其中,薄弱楼层处为框架结构中风荷载或多遇地震标准值作用下楼层层间位移角大于1/550或罕遇地震作用下层间弹塑性位移角大于1/50的楼层处,且位于最下层的抗震构件的底部不设基础;其中每个抗震构件的左右侧分别与相邻的框架柱3相连,每个所述抗震构件的上下侧分别与相邻的框架梁1相连。
结合图1-4所示,本实施例是一种框架结构中间隔设置无基础抗震墙2的抗震加固体系,在单榀框架结构的二层填充抗震墙2,抗震墙2均沿框架梁柱居中布置;所述抗震墙2包括有分别沿墙体顶部边缘和墙体底部边缘设置的水平的暗梁钢筋笼4、分别沿墙体的左侧边缘和右侧边缘设置的竖向的暗柱钢筋笼5、连接在暗梁钢筋笼4、暗柱钢筋笼5之间的墙体钢筋骨架6以及浇筑在暗梁钢筋笼4、暗柱钢筋笼5和墙体钢筋骨架6外侧的墙体混凝土9;所述墙体钢筋骨架6包括有水平钢筋6.1、竖向钢筋6.2和拉筋6.3;所述水平钢筋6.1的左右两端分别伸入左右两侧的暗柱钢筋笼5中;所述竖向钢筋6.2的上下两端分别伸入顶部和底部的暗梁钢筋笼4中。
本实施例中,对框架梁1与抗震墙2连接一侧的侧面、沿其长轴方向进行凿毛处理,并涂刷界面剂,形成第一键槽7,所述抗震墙2的顶部和底部分别延伸至第一键槽7中;对框架柱3与抗震墙2连接一侧的侧面、沿其长轴方向进行凿毛处理,并涂刷界面剂,形成第二键槽8,所述抗震墙2的左侧端和右侧端分别延伸至第二键槽8中。
本实施例中,所述框架梁1上的第一键槽7和框架柱3上的第二键槽8中均预埋有第一连接筋16,第一连接筋16的预埋深度满足《建筑抗震加固规程》JGJ116-2009中植筋深度要求;所述第一连接筋16的一端被浇筑在框架梁1或者框架柱3中,第一连接筋16的另一端被浇筑在墙体混凝土9中,并与墙体钢筋骨架6中的竖向钢筋6.2或者水平钢筋6.1对应搭接连接,搭接长度应满足《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要求。
本实施例中,所述墙体钢筋骨架6与暗梁钢筋笼4和暗柱钢筋笼5相同,待抗震墙2中所有的钢筋布置完后,浇筑墙体混凝土9。
所述框架梁1上的第一键槽7和框架柱3上的第二键槽8中均预埋有第一连接筋16,所述第一连接筋16的一端被浇筑在框架梁1或者框架柱3中,第一连接筋16的另一端被浇筑在墙体混凝土9中。
本实施例仅仅举出了抗震墙2在框架结构中布置的其中一种例子,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抗震墙2设置的位置可以根据框架结构力学分析后,布置在受力薄弱位置处。
实施例2
结合图5-9所示,本实施例是一种框架结构中间隔设置无基础带框钢支撑的抗震加固***,在单榀框架结构的二层设置的过渡边框10、钢支撑11,均沿框架梁柱居中布置。所述带框钢支撑包括钢支撑11和连接在钢支撑11与框架结构之间的过渡边框10;所述过渡边框10整体呈矩形,由四根首尾相接的钢筋混凝土构件14和分别对应连接在四根钢筋混凝土构件14内侧的槽钢15构成;所述钢支撑11整体呈十字形,由两个斜向设置的钢板相交连接而成,且钢支撑11的四个端部分别连接在过渡边框10的内侧、转角位置处。
本实施例中,所述钢筋混凝土构件14与槽钢15之间通过第二连接筋17连接;所述第二连接筋17的一端从钢筋混凝土构件14的内侧面伸入钢筋混凝土构件14中,并与钢筋混凝土构件14中的钢筋焊接连接,第二连接筋17的伸入满足《建筑抗震加固规程》,第二连接筋17的另一端焊接连接在槽钢15的腹板内侧,在制作过程中绑扎过渡边框10的钢筋混凝土构件14中的纵筋和箍筋,并布置第二连接筋17,将槽钢15与第二连接筋17进行焊接,然后支模浇筑钢筋混凝土构件14的混凝土。
本实施例中,所述过渡边框10与钢支撑11之间通过第一节点板12连接;所述第一节点板12焊接连接在过渡边框10的槽钢15内侧、转角位置处;所述钢支撑11的四个端部分别焊接连接在对应的第一节点板12上;钢支撑11与第一节点板12之间采用双面角焊缝进行焊接。
所述带框钢支撑与框架梁1或者框架柱3之间通过第三连接筋18连接;所述第三连接筋18的一端预埋在框架梁1或者框架柱3中,第三连接筋18的另一端从带框钢支撑的外侧面伸入钢筋混凝土构件14中,并与钢筋混凝土构件14中的钢筋焊接连接。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节点板12的水平自由端与框架柱3内侧的槽钢之间焊接连接有水平加强板21;所述第一节点板12的竖向自由端与框架梁1内侧的槽钢之间焊接连接有竖向加强板19;所述第一节点板12的板面上连接有加劲肋20。
本实施例中,所述钢支撑11中两个斜向设置的钢板相交位置处均设有第二节点板13;所述第二节点板13分别连接在两个钢板交点位置的前后侧,钢支撑11与第二节点板13之间均采用角焊缝进行现场焊接。
本实施例仅仅举出了带框钢支撑在框架结构中布置的其中一种例子,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带框钢支撑设置的位置可以根据框架结构力学分析后,布置在受力薄弱位置处。
实施例3
结合图10,本实施例是一种框架结构中间隔设置无基础带框钢支撑和抗震墙的抗震加固***,地上5层,仅在4层外墙纵向填充抗震墙2,4层内墙横向填充带框钢支撑,4层平面布置。如图所示2-4所示,其中,
所述抗震墙2包括有分别沿墙体顶部边缘和墙体底部边缘设置的水平的暗梁钢筋笼4、分别沿墙体的左侧边缘和右侧边缘设置的竖向的暗柱钢筋笼5、连接在暗梁钢筋笼4、暗柱钢筋笼5之间的墙体钢筋骨架6以及浇筑在暗梁钢筋笼4、暗柱钢筋笼5和墙体钢筋骨架6外侧的墙体混凝土9;所述墙体钢筋骨架6包括有水平钢筋6.1、竖向钢筋6.2和拉筋6.3;所述水平钢筋6.1的左右两端分别伸入左右两侧的暗柱钢筋笼5中;所述竖向钢筋6.2的上下两端分别伸入顶部和底部的暗梁钢筋笼4中。
本实施例中,对框架梁1与抗震墙2连接一侧的侧面、沿其长轴方向进行凿毛处理,并涂刷界面剂,形成第一键槽7,所述抗震墙2的顶部和底部分别延伸至第一键槽7中;对框架柱3与抗震墙2连接一侧的侧面、沿其长轴方向进行凿毛处理,并涂刷界面剂,形成第二键槽8,所述抗震墙2的左侧端和右侧端分别延伸至第二键槽8中。
本实施例中,所述框架梁1上的第一键槽7和框架柱3上的第二键槽8中均预埋有第一连接筋16,第一连接筋16的预埋深度满足《建筑抗震加固规程》JGJ116-2009中植筋深度要求;所述第一连接筋16的一端被浇筑在框架梁1或者框架柱3中,第一连接筋16的另一端被浇筑在墙体混凝土9中,并与墙体钢筋骨架6中的竖向钢筋6.2或者水平钢筋6.1对应搭接连接,搭接长度应满足《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要求。
本实施例中,所述墙体钢筋骨架6与暗梁钢筋笼4和暗柱钢筋笼5相同,待抗震墙2中所有的钢筋布置完后,浇筑墙体混凝土9。
如图6-9所示,所述带框钢支撑包括钢支撑11和连接在钢支撑11与框架结构之间的过渡边框10;所述过渡边框10整体呈矩形,由四根首尾相接的钢筋混凝土构件14和分别对应连接在四根钢筋混凝土构件14内侧的槽钢构成;所述钢支撑11整体呈十字形,由两个斜向设置的钢板相交连接而成,且钢支撑11的四个端部分别连接在过渡边框10的内侧、转角位置处。
本实施例中,所述钢筋混凝土构件14与槽钢15之间通过第二连接筋17连接;所述第二连接筋17的一端从钢筋混凝土构件14的内侧面伸入钢筋混凝土构件14中,并与钢筋混凝土构件14中的钢筋焊接连接,第二连接筋17的伸入满足《建筑抗震加固规程》,第二连接筋17的另一端焊接连接在槽钢15的腹板内侧,在制作过程中绑扎过渡边框10的钢筋混凝土构件14中的纵筋和箍筋,并布置第二连接筋17,将槽钢15与第二连接筋17进行焊接,然后支模浇筑钢筋混凝土构件14的混凝土。
本实施例中,所述过渡边框10与钢支撑11之间通过第一节点板12连接;所述第一节点板12焊接连接在过渡边框10的槽钢15内侧、转角位置处;所述钢支撑11的四个端部分别焊接连接在对应的第一节点板12上;钢支撑11与第一节点板12之间采用双面角焊缝进行焊接。
所述带框钢支撑与框架梁1或者框架柱3之间通过第三连接筋18连接;所述第三连接筋18的一端预埋在框架梁1或者框架柱3中,第三连接筋18的另一端从带框钢支撑的外侧面伸入钢筋混凝土构件14中,并与钢筋混凝土构件14中的钢筋焊接连接。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节点板12的水平自由端与框架柱3内侧的槽钢之间焊接连接有水平加强板21;所述第一节点板12的竖向自由端与框架梁1内侧的槽钢之间焊接连接有竖向加强板19;所述第一节点板12的板面上连接有加劲肋20。
本实施例中,所述钢支撑11中两个斜向设置的钢板相交位置处均设有第二节点板13;所述第二节点板13分别连接在两个钢板交点位置的前后侧,钢支撑11与第二节点板13之间均采用角焊缝进行现场焊接。
本实施例仅仅举出了抗震墙2和带框钢支撑在框架结构中布置的其中一种例子,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带框钢支撑和抗震墙2设置的位置可以根据框架结构力学分析后,布置在受力薄弱位置处。
上述实施例并非具体实施方式的穷举,还可有其它的实施例,上述实施例目的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而非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所有由本实用新型简单变化而来的应用均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框架结构填充延性抗震构件的抗震加固体系,包括框架梁(1)、框架柱(3)和连接在由框架梁(1)、框架柱(3)围成的框架结构之间的抗震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抗震构件布置在框架结构中的薄弱楼层处;其中每个抗震构件的左右侧分别与相邻的框架柱(3)相连,每个抗震构件的上下侧分别与相邻的框架梁(1)相连。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框架结构填充延性抗震构件的抗震加固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框架结构填充的抗震构件均为抗震墙(2)或者均为带框钢支撑或者其中一部分为抗震墙(2)、另一部分为带框钢支撑。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框架结构填充延性抗震构件的抗震加固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抗震墙(2)包括有分别沿墙体顶部边缘和墙体底部边缘设置的水平的暗梁钢筋笼(4)、分别沿墙体的左侧边缘和右侧边缘设置的竖向的暗柱钢筋笼(5)、连接在暗梁钢筋笼(4)、暗柱钢筋笼(5)之间的墙体钢筋骨架(6)以及浇筑在暗梁钢筋笼(4)、暗柱钢筋笼(5)和墙体钢筋骨架(6)外侧的墙体混凝土(9);
所述墙体钢筋骨架(6)包括有水平钢筋(6.1)、竖向钢筋(6.2)和拉筋(6.3);所述水平钢筋(6.1)的左右两端分别伸入左右两侧的暗柱钢筋笼(5)中;所述竖向钢筋(6.2)的上下两端分别伸入顶部和底部的暗梁钢筋笼(4)中。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框架结构填充延性抗震构件的抗震加固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框架梁(1)与抗震墙(2)连接一侧的侧面上、沿其长轴方向凿设有通长的第一键槽(7),所述抗震墙(2)的顶部和底部分别延伸至第一键槽(7)中;所述框架柱(3)与抗震墙(2)连接一侧的侧面上、沿其长轴方向凿设有通长的第二键槽(8),所述抗震墙(2)的左侧端和右侧端分别延伸至第二键槽(8)中。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框架结构填充延性抗震构件的抗震加固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框架梁(1)上的第一键槽(7)和框架柱(3)上的第二键槽(8)中均预埋有第一连接筋(16),所述第一连接筋(16)的一端被浇筑在框架梁(1)或者框架柱(3)中,第一连接筋(16)的另一端被浇筑在墙体混凝土(9)中,与墙体钢筋骨架(6)中的竖向钢筋(6.2)或者水平钢筋(6.1)对应搭接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框架结构填充延性抗震构件的抗震加固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带框钢支撑包括钢支撑(11)和连接在钢支撑(11)与框架结构之间的过渡边框(10);所述过渡边框(10)整体呈矩形,由四根首尾相接的钢筋混凝土构件(14)和分别对应连接在四根钢筋混凝土构件(14)内侧的槽钢(15)构成; 所述钢支撑(11)整体呈十字形,由两个斜向设置的钢板相交连接而成,且钢支撑(11)的四个端部分别连接在过渡边框(10)的内侧、转角位置处。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框架结构填充延性抗震构件的抗震加固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钢筋混凝土构件(14)与槽钢(15)之间通过第二连接筋(17)连接;所述第二连接筋(17)的一端从钢筋混凝土构件(14)的内侧面伸入钢筋混凝土构件(14)中,并与钢筋混凝土构件(14)中的钢筋焊接连接,第二连接筋(17)的另一端焊接连接在槽钢(15)的腹板内侧。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框架结构填充延性抗震构件的抗震加固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渡边框(10)与钢支撑(11)之间通过第一节点板(12)连接;所述第一节点板(12)焊接连接在过渡边框(10)的槽钢(15)内侧、转角位置处; 所述钢支撑(11)的四个端部分别焊接连接在对应的第一节点板(12)上;
所述带框钢支撑与框架梁(1)或者框架柱(3)之间通过第三连接筋(18)连接;所述第三连接筋(18)的一端预埋在框架梁(1)或者框架柱(3)中,第三连接筋(18)的另一端从带框钢支撑的外侧面伸入钢筋混凝土构件(14)中,并与钢筋混凝土构件(14)中的钢筋焊接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框架结构填充延性抗震构件的抗震加固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节点板(12)的水平自由端与框架柱(3)内侧的槽钢之间焊接连接有水平加强板(21);所述第一节点板(12)的竖向自由端与框架梁(1)内侧的槽钢之间焊接连接有竖向加强板(19);所述第一节点板(12)的板面上连接有加劲肋(20)。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框架结构填充延性抗震构件的抗震加固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钢支撑(11)中两个斜向设置的钢板相交位置处均设有第二节点板(13);所述第二节点板(13)分别连接在两个钢板交点位置的前后侧。
CN201720626121.6U 2017-06-01 2017-06-01 一种框架结构填充延性抗震构件的抗震加固体系 Active CN20676944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626121.6U CN206769444U (zh) 2017-06-01 2017-06-01 一种框架结构填充延性抗震构件的抗震加固体系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626121.6U CN206769444U (zh) 2017-06-01 2017-06-01 一种框架结构填充延性抗震构件的抗震加固体系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6769444U true CN206769444U (zh) 2017-12-19

Family

ID=6063876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0626121.6U Active CN206769444U (zh) 2017-06-01 2017-06-01 一种框架结构填充延性抗震构件的抗震加固体系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6769444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255255A (zh) * 2020-01-19 2020-06-09 华侨大学 一种框架结构建筑抗震加固方法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255255A (zh) * 2020-01-19 2020-06-09 华侨大学 一种框架结构建筑抗震加固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924711B (zh) 装配式网格剪力墙结构体系的施工工艺
CN104631659B (zh) 预制装配式带钢板暗支撑叠合板式混凝土双肢剪力墙
WO2017045223A1 (zh) 装配式钢-混凝土组合结构桥墩柱构件
CN103469939A (zh) 一种砌体填充墙与主体柔性连接抗震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CN105040816A (zh) 预制装配式带暗支撑叠合板式钢筋混凝土核心筒
CN103556749A (zh) 一种预制混凝土填充墙悬挂式柔性连接
CN105155724A (zh) 一种与框架结构填充墙同时施工的构造柱的施工方法
CN103410102A (zh) H型双柱墩宽桥面悬臂临时固结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CN105113660A (zh) 一种与框架结构填充墙同时施工的构造柱的施工方法
CN208267862U (zh) 一种隧道路面裂缝处的加固装置
CN110080294A (zh) 一种装配式拱顶大跨无柱地下结构的盖挖半逆作施工方法
CN109457568A (zh) 一种双边叠合梁预制后张法预应力装配路面施工工艺
CN106758890B (zh) 排桩箱涵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CN110173127A (zh) 剪力墙结构墙体混凝土置换的加固结构及其施工工艺
CN206769444U (zh) 一种框架结构填充延性抗震构件的抗震加固体系
CN106917358B (zh) 一种斜拉桥主梁组合施工方法及其配重结构体系
CN105649259B (zh) 一种预制混凝土墙板及其构建的带暗框架的墙板结构体系
CN108222283A (zh) 一种填充墙与主体框架的柔性连接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CN106812359A (zh) 一种装配式地下车库及其建造方法
JPH10152998A (ja) 既存建築物の耐震補強構造
CN105113663A (zh) 一种与框架结构填充墙同时施工的装配式构造柱
CN102392417A (zh) 双悬臂大钢管承重支架结构及安装方法
CN105804086A (zh) 一种基坑逆作法施工中换撑节点的施工方法
CN105113662A (zh) 一种与框架结构填充墙同时施工的装配式构造柱
CN115262637A (zh) 地铁车站站台板装配式结构体系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