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6606315U - 一种平行四边形转向机构双手助力自行车 - Google Patents

一种平行四边形转向机构双手助力自行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6606315U
CN206606315U CN201720361718.2U CN201720361718U CN206606315U CN 206606315 U CN206606315 U CN 206606315U CN 201720361718 U CN201720361718 U CN 201720361718U CN 206606315 U CN206606315 U CN 20660631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ole
shaft
assisted
pedal
pow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0361718.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俞任
程昱之
吴语嫣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enzhou Conception Electromechanical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Wenzhou Conception Electromechanic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enzhou Conception Electromechanical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Wenzhou Conception Electromechanic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20361718.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660631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660631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6606315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Steering Devices For Bicycles And Motorcy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自行车领域,一种平行四边形转向机构双手助力自行车,包括转向车把、转向套管、前叉横方轴、前轮轴架、车前轮组件、车后轮组件、后叉摆架、车架构件、成对链轮、传动链条和重力座椅以及转向钢轴、助力连杆、拉力叉杆和助力摆杆,转向车把下方对称布置有同轴对称方轴,前轮轴架上端连接有前叉横方轴,前叉横方轴与同轴对称方轴之间活动固定着两根转向钢轴,实现转向车把与前轮轴架同步摆转,解决了自行车转向问题;同轴对称方轴轴心线与摆杆轴销轴心线位于同一高度,转向车把做前后摆动时驱动助力摆杆以支座通孔为中心同步前后摆动,同轴对称方轴仍然也是以支座通孔为中心原位摆转,同轴对称方轴与前叉横方轴之间的距离保持不变。

Description

一种平行四边形转向机构双手助力自行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自行车领域,国际专利分类为B62M,尤其是一种一种平行四边形转向机构双手助力自行车。
背景技术
现有普通自行车大都是依靠双腿交替脚蹬来实现运动,左右双脚交替踩蹬还造成瞬态用力不平衡,双手只能做到把握方向和刹车以及协助身体平衡。双手根本无法助双腿一臂之力,单腿障碍人士根本无法胜任驾驭,就是健全人偶而一只腿脚受伤后也无法驾驭自行车。日常生活中的自行车的驱动装置都是回旋蹬踏式的,双脚交替踩蹬的机理如同曲柄连杆机构,产生上、下两个死点,因此无法连续做功,存在效率不高等缺点。当脚蹬杆与链轮中轴之间的位置关系垂直于地面时,左右脚向下蹬踏均不能产生驱动力,只有当脚蹬杆与链轮中轴之间的位置成水平关系时,才不做无用功。为此,有人设置了套扣式自行车脚蹬,让骑行者的脚在圆周任何位置都能紧贴着脚蹬板,如授权专利号:201020300738.7;套扣式自行车脚蹬有一个缺点是在发生车祸时人车难以分离。而且,骑行者的脚只有在圆周的下蹬位置时,才能对脚蹬板做出最大功效,除了下蹬位置外,骑行者的脚几乎无法对脚蹬板施力。还有人将圆形链轮设计为椭圆形,如授权专利号:201280041248.1,自行车的非对称椭圆形链轮,等等一切可谓是费尽心思改良自行车提高速度。为了让双手也能给双脚一臂之力,有人将残疾人的手摇机构用在自行车上,如美国专利US 9,056,653 B2的一种手足复合双棘轮的自行车Hand-foot compound bicycle with double ratchet,其手摇机构带来左右不平稳,以及仍然没能解决回旋蹬踏式自行车必然产生上、下两个死点的固有弊端。国内外自行车百年历史证明两点:一是低碳环保的自行车永远不会被淘汰;二是低碳环保的自行车肯定还可以有创造性改进。双手在助力的同时采用何种机构有效控制转向是双手助力自行车的技术瓶颈。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平行四边形转向机构双手助力自行车,通过创造性改进驱动力结构,巧妙地将手、脚用力协调一致,链轮圆周过程受到连续驱动,并且采用双推拉杆组合双轴扭转的平行四边形转向机构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技术瓶颈,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平行四边形转向机构双手助力自行车,包括转向车把、转向套管、前叉横方轴、前轮轴架、车前轮组件、车后轮组件、后叉摆架、车架构件、成对链轮、传动链条和重力座椅以及转向钢轴、助力连杆、拉力叉杆和助力摆杆,摆梁前端孔与拉杆上孔之间由拉杆轴销铰接;连杆助力孔与助力摆孔之间由连摆轴销铰接;摆梁支撑孔与摆架支撑孔之间由座椅轴销铰接;作为改进:
所述的助力摆杆上有摆杆支撑孔,助力摆杆上端有助力圆柱,助力圆柱与转向套管内孔之间为可旋转配合;助力摆杆下端有助力对称叉,助力对称叉下端有助力摆孔;
所述的车架构件包括车架上曲杆、车架前斜杆和车架后弯杆,车架上曲杆与车架前斜杆之间焊接固定着转轴圆筒,所述的车架上曲杆上有上曲杆槽孔,上曲杆槽孔两侧有成对的摆杆支座,摆杆支座上有支座通孔,支座通孔与所述的摆杆支撑孔之间摆杆轴销铰接;
所述的转向套管上端有转向立杆,转向立杆上端有转向方块,转向方块上有方块通孔,方块通孔中固定着所述的转向车把,转向车把两端套有把手防滑套;转向套管下端与转向圆环管之间有过渡椎管,转向圆环管外圆上对称布置有同轴对称方轴,同轴对称方轴轴心线与所述的摆杆轴销轴心线位于同一高度;
所述的前轮轴架前面有前闸固定螺孔,前轮轴架上方有前叉转轴,前叉转轴上端有转轴方柱,转轴方柱上端面有转轴螺孔;前轮轴架下方有转轴叉柄,转轴叉柄下端有前轮固定孔;
所述的座椅摆梁上有摆梁支撑孔,座椅摆梁前端有摆梁前端孔,座椅摆梁后端有滑移前板,滑移前板后面对称布置有滑移侧板,两侧的滑移侧板后端连接有滑移后板;滑移前板上有螺杆定位孔,两侧的滑移侧板内侧都有滑移轨道,滑移后板上有手轮定位孔;
调节手轮一端面上有手轮定位光轴,手轮定位光轴与所述的手轮定位孔之间为可旋转配合;手轮定位光轴前端为调节螺杆,调节螺杆前端为螺杆定位光轴,螺杆定位光轴与所述的螺杆定位孔之间为可旋转配合;螺杆定位光轴末端为限位螺柱,限位螺柱配合有锁位螺母,锁位螺母挡在所述的滑移前板外侧面上;
活动支座上面有重力座椅,重力座椅后端有重力挡板,活动支座两侧面上都有导向滑槽,导向滑槽与所述的滑移轨道之间为滑动配合;两侧面上的导向滑槽中间有调节螺母。
作为进一步改进:所述的转轴圆筒上有转向轴孔;车架上曲杆与车架后弯杆之间焊接固定着车架立杆,车架立杆上端有摆架支撑孔,车架立杆下端有弹簧上支撑孔座;车架前斜杆与车架后弯杆之间焊接固定着中轴圆筒,中轴圆筒后方有车架后接头,车架后接头上有车架后接通孔。
作为进一步改进:链轮中轴两侧对称设置有中轴卡槽,中轴卡槽外侧有中轴方柱,两侧的中轴方柱外端均有中轴螺柱,轴用内卡环位于中轴卡槽之中,轴用内卡环限制链轮中轴在中轴筒衬套内孔中的轴向位移;
脚蹬轴销上有脚蹬轴挡肩,脚蹬轴挡肩外侧端面有踏板固定螺孔,踏板固定螺孔上有配合有踏板固定螺钉;踏板固定螺钉与踏板固定螺孔紧固配合将脚蹬踏板固定在脚蹬轴销上;脚蹬轴挡肩内侧依次有脚蹬曲轴面、脚蹬方轴段和脚蹬轴螺柱。
作为进一步改进:所述的助力连杆前后两端分别有连杆助力孔和连杆脚蹬孔座,连杆脚蹬孔座上有连杆蹬孔衬套,连杆蹬孔衬套内孔与脚蹬曲轴面外圆之间为可旋转滑动配合。
作为进一步改进:所述的拉力叉杆上部为拉力单杆,拉力单杆上端有拉杆上孔,拉力叉杆下部为对称叉杆,对称叉杆下端有拉杆下孔座,拉杆下孔座上有拉杆叉孔衬套,拉杆叉孔衬套内孔与脚蹬曲轴面外圆之间为可旋转滑动配合。
作为进一步改进:所述的转向钢轴两端分别有摆杆球头和前叉球头,前叉横方轴上有方形直孔,前叉横方轴两端面上均有前方轴螺孔和前方轴半球凹面,前方轴半球凹面上有前轴半圆锥口;
前叉成对端盖结合面上有前盖通孔和前盖半球凹面,前盖半球凹面上有前盖半圆锥口;
两侧的同轴对称方轴外端面上均有同轴螺孔和同轴半球凹面,同轴半球凹面上有同轴半圆锥口;
同轴端盖结合面上有同轴盖通孔和同轴盖半球凹面,同轴盖半球凹面上有同轴盖半圆锥口;
同轴盖螺钉穿越同轴盖通孔与同轴螺孔配合,将同轴端盖结合面紧贴着同轴对称方轴外端面固定,同轴半圆锥口与同轴盖半圆锥口组成完整的同轴圆锥开口提供给转向钢轴可穿越摆动,同轴半球凹面与同轴盖半球凹面之间包容着摆杆球头。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一)、转向车把下方对称布置有同轴对称方轴,前轮轴架2上端连接有前叉横方轴2,前叉横方轴2与同轴对称方轴之间活动固定着两根转向钢轴2,实现转向车把与前轮轴架2同步摆转,解决了自行车转向问题;
同轴对称方轴轴心线与摆杆轴销轴心线位于同一高度,转向车把做前后摆动时驱动助力摆杆以支座通孔22为中心同步前后摆动,同轴对称方轴仍然也是以支座通孔22为中心原位摆转,同轴对称方轴与前叉横方轴2之间的距离保持不变;
左侧的摆杆球头2和前叉球头22与右侧的摆杆球头2和前叉球头22,这四个点之间构成平行四边形;助力圆柱与转向套管内孔之间为可旋转配合,转向车把旋转时不能带动助力摆杆旋转,前叉横方轴2上的方形直孔2与前叉转轴2上端的转轴方柱2配合;转向车把在转向时仍然可以作前推力或后拉力动作,达到直线骑行和转弯骑行状态都能给予 “低位死点”和“高位死点”弥补做功,使得前叉转轴2与转向车把之间同步摆转。
(二)、导向滑槽2与所述的滑移轨道2之间为滑动配合,调节螺杆与调节螺母螺旋配合,通过调节手轮可以便捷连续调节同重力座椅,实现了同重力座椅在座椅摆梁上可以前后移动调节固定,以适合不同手臂长短人群骑行;
设置了座椅摆梁和拉力叉杆,使得座椅摆梁连同重力座椅以摆架支撑孔为支点做逆时针摆转,继而带动拉力叉杆做出“上提”动作,驱动动脚蹬轴销连同成对链轮以链轮中轴为支点做逆时针旋转;克服了常规自行车两脚蹬板位置必须相差度,必须有第二只脚下踩来弥补第一只脚无法施力上提两脚蹬板的缺陷,无须两只脚交替施力,这就为单腿人士提供了一种骑行自行车的可能。
(三)、身体直立和下蹲重力与双手推力和拉力的顺畅交接,合力给予了脚蹬轴销驱动成对链轮旋转,不但实现了提高骑行速度的目的,两侧的脚蹬轴销位于同一轴心线上,还彻底消除传统自行车因左右脚交替用力所导致的左右晃动;且腿部直立与臀部下蹲交替进行,结合双手推力和拉力的完美组合,还达到了锻炼腹肌和全身运动的健身效果。
(四)、脚蹬轴销在脚蹬轴挡肩与脚蹬方轴段之间设置脚蹬曲轴面,连杆蹬孔衬套内孔和拉杆叉孔衬套2内孔均与脚蹬曲轴面外圆之间为可旋转滑动配合,骑行轻松顺畅;脚蹬曲轴面台阶与成对链轮之间有方孔挡圈,可有效减少端面摩擦;连杆蹬孔衬套与拉杆叉孔衬套2之间设置隔离滑圈,确保端面不干涉。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转弯状态的立体外观图。
图2为图1中的俯视图。
图3为图2中的直行状态立体图。
图4为图3中的A-A剖面图。
图5为图4中的同轴对称方轴908所处位置放大图。
图6为图4中的同轴端盖952单独放大图。
图7为图4中的转向车把900与转向套管968结合立体图。
图8为图4中转向套管968的B-B剖面图旋转90度。
图9为图1或图2中通过两根转向钢轴120的局部剖面图。
图10为图9中的前叉横方轴290单独立体图。
图11为图9中的前叉成对端盖252单独立体图。
图12为图9中的转向钢轴120单独立体图。
图13为图1中的前轮轴架213立体图。
图14为图1中的螺钉盖帽293立体图。
图15为图1中的车架构件与后叉摆架350组合立体图。
图16为图15中的车架构件立体图。
图17为图15中的后叉摆架350立体图。
图18为图1中的助力摆杆789立体图。
图19为图1中的助力连杆740单独立体图。
图20为图1中的拉力叉杆670立体图。
图21为图1中的成对链轮480立体示意图。
图22为图21中的沿着脚蹬轴销484轴心线和链轮中轴488轴心线的剖面图。
图23为图22中的脚蹬轴销484与成对链轮480连接部位放大图。
图24为图1中的座椅摆梁608、调节手轮606和活动支座661组合立体图。
图25为图1中的活动支座661立体图。
图26为图1中的座椅摆梁608立体图。
图27为图1中的调节手轮606立体图。
图28为图1中的活动支座661与滑移侧板607连接部位剖面图。
图29为图28中的活动支座661部分剖面图。
图30为图28中的滑移侧板607部分剖面图。
图31为本实用新型的骑车姿势示意图,脚蹬轴销484位于运动圆周最前位置。
图32为图31中的成对链轮480逆时针旋转45度骑车姿势示意图。
图33为图31中的成对链轮480逆时针旋转90度骑车姿势示意图。
图34为图31中的成对链轮480逆时针旋转135度骑车姿势示意图。
图35为图31中的成对链轮480逆时针旋转180度骑车姿势示意图。
图36为图31中的成对链轮480逆时针旋转225度骑车姿势示意图。
图37为图31中的成对链轮480逆时针旋转270度骑车姿势示意图。
图38为图31中的成对链轮480逆时针旋转315度骑车姿势示意图。
图39为图31中的成对链轮480逆时针旋转360度骑车姿势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一种平行四边形转向机构双手助力自行车,包括转向车把900、转向套管968、前叉横方轴290、前轮轴架213、车前轮组件200、车后轮组件300、后叉摆架350、车架构件、成对链轮480、传动链条403和重力座椅600,所述的转向车把900两侧分别设置左刹车握把903和右刹车握把902,前刹车闸209固定在前轮轴架213前面,后刹车闸309固定在后叉摆架350下面,后刹车闸309与左刹车握把903之间连接有后刹车软线(图中省略),前刹车闸209与右刹车握把902之间连接有前刹车软线(图中省略);作为改进:
所述的转向套管968上端有转向立杆967,转向立杆967上端有转向方块904,转向方块904上有方块通孔949,方块通孔949中固定着所述的转向车把900,转向车把900两端套有把手防滑套948;转向套管968下端与转向圆环管964之间有过渡椎管941,转向圆环管964外圆上对称布置有同轴对称方轴908,同轴对称方轴908轴心线与摆杆轴销555轴心线位于同一高度,转向圆环管964内径尺寸是成对的摆杆支座520外轮郭尺寸的1.4倍。
所述的前轮轴架213前面有前闸固定螺孔211,前轮轴架213上方有前叉转轴214,前叉转轴214上端有转轴方柱218,转轴方柱218上端面有转轴螺孔219;前轮轴架213下方有转轴叉柄205,转轴叉柄205下端有前轮固定孔216。
所述的车架构件包括车架上曲杆551、车架前斜杆553和车架后弯杆552,车架上曲杆551与车架前斜杆553之间焊接固定着转轴圆筒500,转轴圆筒500上有转向轴孔502;车架上曲杆551与车架后弯杆552之间焊接固定着车架立杆560,车架立杆560上端有摆架支撑孔556,车架立杆560下端有弹簧上支撑孔座557;车架前斜杆553与车架后弯杆552之间焊接固定着中轴圆筒510,中轴圆筒510后方有车架后接头530,车架后接头530上有车架后接通孔531。
所述的后叉摆架350上平面有弹簧下支撑孔座357,弹簧下支撑孔座357与弹簧上支撑孔座557之间固定着缓冲弹簧503,后叉摆架350下平面可固定后刹车闸309;后叉摆架350前端有后叉架接头353,后叉架接头353上有摆架连接通孔354;后叉摆架350后方有后轮叉柄351,后轮叉柄351后端有后轮固定孔352。
所述的座椅摆梁608上有摆梁支撑孔699,座椅摆梁608前端有摆梁前端孔677,座椅摆梁608后端有滑移前板622,滑移前板622后面对称布置有滑移侧板607,两侧的滑移侧板607后端连接有滑移后板621;滑移前板622上有螺杆定位孔632,两侧的滑移侧板607内侧都有滑移轨道620,滑移后板621上有手轮定位孔631。
所述的车架上曲杆551上有上曲杆槽孔509,上曲杆槽孔509两侧有成对的摆杆支座520,摆杆支座520上有支座通孔522,支座通孔522与摆杆支撑孔755之间摆杆轴销555铰接。
摆梁前端孔677与拉杆上孔674之间由拉杆轴销777铰接。
连杆助力孔741与助力摆孔788之间由连摆轴销888铰接。
摆梁支撑孔699与摆架支撑孔556之间由座椅轴销666铰接。
所述的调节手轮606一端面上有手轮定位光轴641,手轮定位光轴641与所述的手轮定位孔631之间为可旋转配合;手轮定位光轴641前端为调节螺杆643,调节螺杆643前端为螺杆定位光轴642,螺杆定位光轴642与所述的螺杆定位孔632之间为可旋转配合;螺杆定位光轴642末端为限位螺柱647,限位螺柱647配合有锁位螺母639,锁位螺母639挡在所述的滑移前板622外侧面上。
所述的活动支座661上面有重力座椅600,重力座椅600后端有重力挡板678,活动支座661两侧面上都有导向滑槽662,导向滑槽662与所述的滑移轨道620之间为滑动配合;两侧面上的导向滑槽662中间有调节螺母663。
链轮中轴488两侧对称设置有中轴卡槽426,中轴卡槽426外侧有中轴方柱482,两侧的中轴方柱482外端均有中轴螺柱486,轴用内卡环461位于中轴卡槽426之中,轴用内卡环461限制链轮中轴488在中轴筒衬套514内孔中的轴向位移。
脚蹬轴销484上有脚蹬轴挡肩491,脚蹬轴挡肩491外侧端面有踏板固定螺孔492,踏板固定螺孔492上有配合有踏板固定螺钉428;踏板固定螺钉428与踏板固定螺孔492紧固配合将脚蹬踏板448固定在脚蹬轴销484上;脚蹬轴挡肩491内侧依次有脚蹬曲轴面493、脚蹬方轴段485和脚蹬轴螺柱496。
所述的中轴圆筒510上有中轴筒衬套514,中轴筒衬套514与链轮中轴488外圆之间为可旋转滑动配合。
助力连杆740前后两端分别有连杆助力孔741和连杆脚蹬孔座742,连杆脚蹬孔座742上有连杆蹬孔衬套458,连杆蹬孔衬套458内孔与脚蹬曲轴面493外圆之间为可旋转滑动配合。
拉力叉杆670上部为拉力单杆671,拉力单杆671上端有拉杆上孔674,拉力叉杆670下部为对称叉杆673,对称叉杆673下端有拉杆下孔座672,拉杆下孔座672上有拉杆叉孔衬套452,拉杆叉孔衬套452内孔与脚蹬曲轴面493外圆之间为可旋转滑动配合。
助力摆杆789上有摆杆支撑孔755,助力摆杆789上端有助力圆柱790,助力圆柱790与转向套管968内孔之间为可旋转配合;助力摆杆789下端有助力对称叉780,助力对称叉780下端有助力摆孔788。
前叉螺钉291上有螺钉盖帽293,螺钉盖帽293上有盖帽起子槽295。
前叉横方轴290上有方形直孔281,前叉横方轴290两端面上均有前方轴螺孔245和前方轴半球凹面259,前方轴半球凹面259上有前轴半圆锥口257。
前叉成对端盖252结合面上有前盖通孔242和前盖半球凹面256,前盖半球凹面256上有前盖半圆锥口253。
前盖螺钉254穿越前盖通孔242与前方轴螺孔245配合,将前叉成对端盖252结合面紧贴着前叉横方轴290两端面固定,前轴半圆锥口257与前盖半圆锥口253组成完整的前盖圆锥开口提供给转向钢轴120可穿越摆动,前方轴半球凹面259与前盖半球凹面256之间包容着前叉球头122。
转向钢轴120两端分别有摆杆球头121和前叉球头122。
两侧的同轴对称方轴908外端面上均有同轴螺孔945和同轴半球凹面959,同轴半球凹面959上有同轴半圆锥口957。
同轴端盖952结合面上有同轴盖通孔942和同轴盖半球凹面956,同轴盖半球凹面956上有同轴盖半圆锥口953。
同轴盖螺钉954穿越同轴盖通孔942与同轴螺孔945配合,将同轴端盖952结合面紧贴着同轴对称方轴908外端面固定,同轴半圆锥口957与同轴盖半圆锥口953组成完整的同轴圆锥开口提供给转向钢轴120可穿越摆动,同轴半球凹面959与同轴盖半球凹面956之间包容着摆杆球头121。
作为进一步改进:前叉横方轴290两端面之间尺寸与两侧的同轴对称方轴908外端面尺寸相等,左侧的摆杆球头121和前叉球头122与右侧的摆杆球头121和前叉球头122,这四个点之间构成平行四边形。
组装方法分为常规件组装和区别特征构件组装以及必要件组装,:
一、常规件组装方法为:
(一)、预先将转向车把900固定在方块通孔949上,使得转向车把900与转向立杆967以及转向套管968为一整体,预先将左刹车握把903和右刹车握把902分别固定安装在转向车把900两侧,预先将一对把手防滑套948分别套在转向车把900两端;
(二)、预先将车前轮组件200固定在前轮固定孔216上,预先将前刹车闸209固定在前闸固定螺孔211上;
(三)、预先将车架后接通孔531与摆架连接通孔354之间由后摆转轴销333可摆转连接固定,预先将后刹车闸309固定在后叉摆架350下平面,预先将缓冲弹簧503上端与弹簧上支撑孔座557连接固定,预先将缓冲弹簧503下端与弹簧下支撑孔座357连接固定,预先将车后轮组件300连同两侧的同方向飞轮307一起固定在后轮固定孔352上;
二、区别特征构件组装方法为:
(一)、成对链轮480与车架构件连接:
图1、图16、图21和图22中,将链轮中轴488放入中轴筒衬套514内孔中,用卡簧专用钳将两个轴用内卡环461分别放入两侧的中轴卡槽426之中,限制链轮中轴488在中轴筒衬套514内孔中的轴向位移;分别将两只成对链轮480上的链轮中心方孔483挤压装到两侧的中轴方柱482上,让两侧的链轮蹬轴方孔495位于同一轴心线上,中轴螺母489与中轴螺柱486紧固配合,将成对链轮480固定在链轮中轴488上;
(二)、拉力叉杆670以及助力连杆740与成对链轮480连接:
图1、图2和图19至图23中,将两根传动链条403预先搁置在成对链轮480上,一侧脚蹬轴销484上的脚蹬曲轴面493依次穿越连杆蹬孔衬套458内孔和隔离滑圈478内孔以及拉杆叉孔衬套452内孔,将方孔挡圈494上的方孔套在脚蹬方轴段485上,脚蹬方轴段485挤压进入到链轮蹬轴方孔495内,脚蹬螺母475与脚蹬轴螺柱496紧固配合,将脚蹬曲轴面493台阶带着方孔挡圈494贴紧在成对链轮480上;将脚蹬踏板448内孔套入脚蹬轴销484上,踏板固定螺钉428与踏板固定螺孔492紧固配合将脚蹬踏板448可旋转固定在脚蹬轴销484上;同理,另一侧的脚蹬轴销484与成对链轮480固定连接方式同上;
(三)、助力摆杆789与车架构件连接:
图1、图16和图18中,将助力圆柱790由下至上穿越上曲杆槽孔509,摆杆支撑孔755对准支座通孔522,摆杆轴销555穿越摆杆支撑孔755固定在支座通孔522上,使得助力摆杆789相对于支座通孔522可摆转运动。
(四)、助力摆杆789与助力连杆740连接:
图1、图18和图19中,用连摆轴销888穿越连杆助力孔741和助力摆孔788,将连杆助力孔741与助力摆孔788之间可旋转固定,使得助力连杆740相对于助力摆杆789可摆转运动。
(五)、助力摆杆789与转向车把900连接:
图4、图8、图16和图18中,将已经固定在转向车把900上的转向套管968内孔可旋转套在助力圆柱790上,同轴对称方轴908轴心线与摆杆轴销555轴心线位于同一高度,转向车把900旋转时不能带动助力摆杆789旋转,转向车把900做前后摆动时驱动助力摆杆789以支座通孔522为中心同步前后摆动;同轴对称方轴908仍然也是以支座通孔522为中心原位摆转,同轴对称方轴908与前叉横方轴290之间的距离保持不变;
(六)、前叉转轴214与车架构件以及前叉横方轴290连接:
图10和图13至图15中,将车架构件上的转向轴孔502套在前叉转轴214上,将前叉横方轴290上的方形直孔281套在转轴方柱218上;用起子专用工具对准盖帽起子槽295,将前叉螺钉291与转轴螺孔219紧固配合,使得螺钉盖帽293挡在前叉横方轴290上平面,将前叉横方轴290整体与前叉转轴214紧固,前叉横方轴290下平面限制车架构件上的转轴圆筒500在前叉转轴214上的轴向位移;
(七)、转向车把900与前叉横方轴290连接:
图4至图7和图9中,将已经固定在转向车把900上的同轴半圆锥口957朝向前叉横方轴290;
先将其中一只转向钢轴120上的摆杆球头121放置在一侧的同轴半球凹面959与同轴盖半球凹面956之间,一侧的同轴盖螺钉954穿越同轴盖通孔942与同轴螺孔945配合,将一侧的同轴端盖952结合面紧贴着同轴对称方轴908外端面固定,一侧的同轴半圆锥口957与同轴盖半圆锥口953组成完整的同轴圆锥开口提供给一侧的转向钢轴120可穿越摆动;
再将另一只转向钢轴120上的摆杆球头121放置在另一侧的同轴半球凹面959与同轴盖半球凹面956之间,另一侧的同轴盖螺钉954穿越同轴盖通孔942与同轴螺孔945配合,将另一侧的同轴端盖952结合面紧贴着同轴对称方轴908外端面固定,另一侧的同轴半圆锥口957与同轴盖半圆锥口953组成完整的同轴圆锥开口提供给另一侧的转向钢轴120可穿越摆动;
图9至图11中,将前叉横方轴290上的前轴半圆锥口257朝向同轴对称方轴908:
先将其中一只转向钢轴120上的前叉球头122放置在一侧的前方轴半球凹面259与前盖半球凹面256之间,一侧的前盖螺钉254穿越前盖通孔242与前方轴螺孔245配合,将一侧的前叉成对端盖252结合面紧贴着前叉横方轴290两端面固定,一侧的前轴半圆锥口257与前盖半圆锥口253组成完整的前盖圆锥开口提供给一侧的转向钢轴120可穿越摆动;
再将另一只转向钢轴120上的摆杆球头121放置在另一侧的前方轴半球凹面259与前盖半球凹面256之间,另一侧的前盖螺钉254穿越前盖通孔242与前方轴螺孔245配合,将另一侧的前叉成对端盖252结合面紧贴着前叉横方轴290两端面固定,另一侧的前轴半圆锥口257与前盖半圆锥口253组成完整的前盖圆锥开口提供给另一侧的转向钢轴120可穿越摆动;
(八)、重力座椅600与车架构件连接:
图1、图16、图20和图24至图30中,重力座椅600下平面预先固定在活动支座661上面,将两侧的导向滑槽662与两侧的滑移轨道620之间滑动配合,将调节螺杆643穿越手轮定位孔631后与调节螺母663螺旋配合穿越,使得螺杆定位光轴642可旋转配合进入到螺杆定位孔632之中,使得手轮定位光轴641可旋转配合进入到手轮定位孔631之中,锁位螺母639与限位螺柱647紧固配合,将调节手轮606可旋转调节固定在座椅摆梁608上;
将摆梁支撑孔699对准摆架支撑孔556,座椅轴销666将摆梁支撑孔699与摆架支撑孔556铰接;将拉杆上孔674对准摆梁前端孔677,拉杆轴销777将拉杆上孔674与摆梁前端孔677铰接。
三、必要件组装方法为:
(一)、将后刹车软线(图中省略)两端分别与后刹车闸309以及左刹车握把903连接;
(二)、将前刹车软线(图中省略)两端分别与前刹车闸209以及右刹车握把902连接;
(三)、将两根传动链条403分别放置在成对链轮480与同方向飞轮307之上,由传动链条403将扭矩传递给同方向飞轮307。
骑行特点:
(一)、图31中,当脚蹬轴销484处于运动圆周的最前方位置时,骑车者重力通过双腿对着脚蹬轴销484由上向下用力可以产生最大做功效率;驱动脚蹬轴销484连同成对链轮480以链轮中轴488为支点做逆时针旋转,由传动链条403带动同方向飞轮307连同车后轮组件300向前滚动,驱使整车带人一起前行;
同时,双手握住转向车把900只需控制方向,无需通过助力连杆740对脚蹬轴销484上的作用力,因为此时的助力连杆740也遇到“曲柄连杆机构”的 “前端死点”,无法驱使成对链轮480旋转做功;
动点拉杆轴销777被拉力叉杆670带动,以座椅轴销666为支点做逆时针摆转,座椅摆梁608连同重力座椅600也以座椅轴销666为支点做逆时针摆转;
(二)、图32中,当脚蹬轴销484处于运动圆周的前方偏下位置时,骑车者重力通过放置在脚蹬轴销484上的脚,还在继续驱动脚蹬轴销484连同成对链轮480以链轮中轴488为支点做逆时针旋转,同时,骑车者双手握住转向车把900在控制方向的同时做前推运动,驱动转向套管968连同助力摆杆789一起以摆杆支座520上的支座通孔522为中心做前摆运动,助力摆杆789下方的助力对称叉780及其下端的连摆轴销888以支座通孔522上的摆杆轴销555为中心做后摆运动,通过连摆轴销888带动助力连杆740向后运动,助力连杆740上的连杆脚蹬孔座742驱动脚蹬轴销484连同成对链轮480以链轮中轴488为支点做逆时针旋转,使得骑车者双手握住转向车把900做功与骑车者重力通过放置在脚蹬轴销484做功合并,由传动链条403带动同方向飞轮307连同车后轮组件300向前滚动,驱使整车带人一起前行,实现由身体重力做功转为双手推力做功的顺畅交接;
动点拉杆轴销777继续被拉力叉杆670带动,以座椅轴销666为支点做逆时针摆转,座椅摆梁608连同重力座椅600也以座椅轴销666为支点做逆时针摆转;
(三)、图33中,当脚蹬轴销484处于运动圆周的最低位置时,遇到常规自行车的“低位死点”,骑车者无论是用哪只单脚位于脚蹬轴销484上,都无法驱使成对链轮480旋转做功;
同时,骑车者双手握住转向车把900在控制方向的同时还继续做前推运动,驱动转向套管968连同助力摆杆789一起以摆杆支座520上的支座通孔522为中心做前摆运动,助力摆杆789下方的助力对称叉780及其下端的连摆轴销888以支座通孔522上的摆杆轴销555为中心做后摆运动,通过连摆轴销888带动助力连杆740向后运动,助力连杆740上的连杆脚蹬孔座742驱动脚蹬轴销484连同成对链轮480以链轮中轴488为支点做逆时针旋转,助力连杆740由前向后用力可以产生最大做功效率,使得骑车者双手握住转向车把900推力做功完全替代骑车者重力通过放置在脚蹬轴销484做功,由传动链条403带动同方向飞轮307连同车后轮组件300向前滚动,驱使整车带人一起前行;
动点拉杆轴销777继续被拉力叉杆670带动,以座椅轴销666为支点做逆时针摆转到最低点,处于由逆时针摆转改变为顺时针摆转的拐点,便于骑车者接下来的下坐动作;
(四)、图34中,当脚蹬轴销484处于运动圆周的后方偏下位置时,随着骑车者上身重力下座在重力座椅600上,借助于重力挡板678使得身体重力臂产生更大顺时针扭矩,座椅摆梁608连同重力座椅600转而以座椅轴销666为支点做顺时针摆转,动点拉杆轴销777转而以座椅轴销666为支点做顺时针摆转带动拉力叉杆670上升,通过拉力叉杆670“上提”拉动脚蹬轴销484,脚蹬轴销484连同成对链轮480以链轮中轴488为支点做逆时针旋转;
同时,骑车者双手握住转向车把900在控制方向的同时还可做前推运动,驱动转向套管968连同助力摆杆789一起以摆杆支座520上的支座通孔522为中心做前摆运动,助力摆杆789下方的助力对称叉780及其下端的连摆轴销888以支座通孔522上的摆杆轴销555为中心做后摆运动,通过连摆轴销888带动助力连杆740向后运动,助力连杆740上的连杆脚蹬孔座742驱动脚蹬轴销484连同成对链轮480以链轮中轴488为支点做逆时针旋转;使得骑车者双手握住转向车把900做功与骑车者上身重力下座在重力座椅600以及座椅摆梁608做功合并,由传动链条403带动同方向飞轮307连同车后轮组件300向前滚动,驱使整车带人一起前行,实现由双手推力做功转为身体重力做功的顺畅交接;
(五)、图35中,当脚蹬轴销484处于运动圆周的最后方位置时,助力连杆740也遇到“曲柄连杆机构”的 “后端死点”;双手握住转向车把900只需控制方向,无法通过助力摆杆789和助力连杆740驱使成对链轮480旋转做功;
与此同时,骑车者上身重力下座在重力座椅600上由上向下用力可以产生最大做功效率,借助于重力挡板678使得身体重力臂产生更大顺时针扭矩,座椅摆梁608连同重力座椅600转而以座椅轴销666为支点做顺时针摆转,动点拉杆轴销777转而以座椅轴销666为支点做顺时针摆转带动拉力叉杆670上升,通过拉力叉杆670继续“上提”拉动脚蹬轴销484,脚蹬轴销484连同成对链轮480以链轮中轴488为支点做逆时针旋转;由传动链条403带动同方向飞轮307连同车后轮组件300向前滚动,完全由骑车者上身重力驱使整车带人一起前行;
(六)、图36中,当脚蹬轴销484处于运动圆周的后方偏上位置时,骑车者上身重力还可作用在重力座椅600与重力挡板678之间上,继续驱动动点拉杆轴销777以座椅轴销666为支点做顺时针摆转;通过拉力叉杆670继续拉动脚蹬轴销484连同成对链轮480以链轮中轴488为支点做逆时针旋转;
同时,骑车者双手握住转向车把900在控制方向的同时做后拉运动,驱动转向套管968连同助力摆杆789一起以摆杆支座520上的支座通孔522为中心做后摆运动,助力摆杆789下方的助力对称叉780及其下端的连摆轴销888以支座通孔522上的摆杆轴销555为中心做前摆运动,通过连摆轴销888带动助力连杆740向前运动,助力连杆740上的连杆脚蹬孔座742驱动脚蹬轴销484连同成对链轮480以链轮中轴488为支点做逆时针旋转,使得骑车者双手握住转向车把900做功与骑车者上身重力下座在重力座椅600以及座椅摆梁608做功合并,由传动链条403带动同方向飞轮307连同车后轮组件300向前滚动,驱使整车带人一起前行,实现由身体重力做功转为双手拉力做功的顺畅交接;
(七)、图37中,当脚蹬轴销484处于运动圆周的最高位置时,遇到常规自行车的“高位死点”,骑车者无论是用哪只单脚位于脚蹬轴销484上,都无法通过双腿驱使成对链轮480旋转做功;
与此同时,完全凭借骑车者双手握住转向车把900在控制方向的同时还继续做后拉运动,驱动转向套管968连同助力摆杆789一起以摆杆支座520上的支座通孔522为中心做后摆运动,助力摆杆789下方的助力对称叉780及其下端的连摆轴销888以支座通孔522上的摆杆轴销555为中心做前摆运动,通过连摆轴销888带动助力连杆740向前运动,助力连杆740上的连杆脚蹬孔座742驱动脚蹬轴销484连同成对链轮480以链轮中轴488为支点做逆时针旋转,助力连杆740由前向后用力可以产生最大做功效率,使得骑车者双手握住转向车把900拉力做功完全替代骑车者重力通过放置在脚蹬轴销484做功,由传动链条403带动同方向飞轮307连同车后轮组件300向前滚动,驱使整车带人一起前行;
动点拉杆轴销777被拉力叉杆670带动,以座椅轴销666为支点做顺时针摆转到最低点,处于由顺时针摆转改变为逆时针摆转的拐点,便于骑车者接下来的起立动作;
(八)、图38中,当脚蹬轴销484处于运动圆周的前方偏上位置时,骑车者重力通过双腿对着脚蹬轴销484由上向下用力驱动脚蹬轴销484,脚蹬轴销484连同成对链轮480以链轮中轴488为支点做逆时针旋转;
同时,骑车者双手握住转向车把900在控制方向的同时还可继续做后拉运动,驱动转向套管968连同助力摆杆789一起以摆杆支座520上的支座通孔522为中心做后摆运动,助力摆杆789下方的助力对称叉780及其下端的连摆轴销888以支座通孔522上的摆杆轴销555为中心做前摆运动,通过连摆轴销888带动助力连杆740向前运动,助力连杆740上的连杆脚蹬孔座742驱动脚蹬轴销484连同成对链轮480以链轮中轴488为支点做逆时针旋转,使得骑车者双手握住转向车把900做功与骑车者骑车者重力通过放置在脚蹬轴销484做功合并;由传动链条403带动同方向飞轮307连同车后轮组件300向前滚动,驱使整车带人一起前行,实现由双手拉力做功转为身体重力做功的顺畅交接;
动点拉杆轴销777被拉力叉杆670带动,以座椅轴销666为支点做逆时针摆转,座椅摆梁608连同重力座椅600也以座椅轴销666为支点做逆时针摆转;
(九)、当骑行过程中需要转弯时,如图1和图2中,以左转弯20度为例,转向车把900以转向立杆967为轴心左转20度,连带转向圆环管964外圆上对称布置有同轴对称方轴908也同以助力圆柱790为轴心左转20度;
左侧的摆杆球头121以助力圆柱790为轴心也逆时针左转20度,通过左侧的转向钢轴120拽动左侧的前叉球头122以前叉转轴214为轴心同步逆时针左转20度;
借助于前叉横方轴290整体刚性,右侧的前叉球头122也以前叉转轴214为轴心也逆时针左转20度,通过右侧的转向钢轴120拽动右侧的摆杆球头121以助力圆柱790为轴心同步逆时针左转20度;实现前叉横方轴290带动转轴叉柄205连同车前轮组件200左转20度,达到转向目的;
转向过程中,由于前叉横方轴290和同轴对称方轴908同步旋转,使得两侧的转向钢轴120在俯视图上保持平行,仅做前后交替移动。
此外,同轴对称方轴908轴心线与摆杆轴销555轴心线位于同一高度,转向车把900和转向立杆967在转向时仍然可以作前推力或后拉力动作,达到直线和转弯状态都能给予“低位死点”和“高位死点”弥补做功。
双手前推力和后拉力做功结合双腿脚交替踩蹬,确保成对链轮480在运动圆周上无做功死点,达到对传动链条530连续做功的功效,以简单结构来实现提高骑行速度目的。
本实用新型上述实质性特点,带来如下进步效果:
(一)、转向车把900下方对称布置有同轴对称方轴908,前轮轴架213上端连接有前叉横方轴290,前叉横方轴290与同轴对称方轴908之间活动固定着两根转向钢轴120,实现转向车把900与前轮轴架213同步摆转,解决了自行车转向问题;
同轴对称方轴908轴心线与摆杆轴销555轴心线位于同一高度,转向车把900做前后摆动时驱动助力摆杆789以支座通孔522为中心同步前后摆动,同轴对称方轴908仍然也是以支座通孔522为中心原位摆转,同轴对称方轴908与前叉横方轴290之间的距离保持不变;
左侧的摆杆球头121和前叉球头122与右侧的摆杆球头121和前叉球头122,这四个点之间构成平行四边形;助力圆柱790与转向套管968内孔之间为可旋转配合,转向车把900旋转时不能带动助力摆杆789旋转,前叉横方轴290上的方形直孔281与前叉转轴214上端的转轴方柱218配合;转向车把900在转向时仍然可以作前推力或后拉力动作,达到直线骑行和转弯骑行状态都能给予 “低位死点”和“高位死点”弥补做功,使得前叉转轴214与转向车把900之间同步摆转。
(二)、导向滑槽662与所述的滑移轨道620之间为滑动配合,调节螺杆643与调节螺母663螺旋配合,通过调节手轮606可以便捷连续调节同重力座椅600,实现了同重力座椅600在座椅摆梁608上可以前后移动调节固定,以适合不同手臂长短人群骑行;
设置了座椅摆梁608和拉力叉杆670,使得座椅摆梁608连同重力座椅600以摆架支撑孔556为支点做逆时针摆转,继而带动拉力叉杆670做出“上提”动作,驱动动脚蹬轴销484连同成对链轮480以链轮中轴488为支点做逆时针旋转;克服了常规自行车两脚蹬板位置必须相差180度,必须有第二只脚下踩来弥补第一只脚无法施力上提两脚蹬板的缺陷,无须两只脚交替施力,这就为单腿人士提供了一种骑行自行车的可能。
(三)、身体直立和下蹲重力与双手推力和拉力的顺畅交接,合力给予了脚蹬轴销484驱动成对链轮480旋转,不但实现了提高骑行速度的目的,两侧的脚蹬轴销484位于同一轴心线上,还彻底消除传统自行车因左右脚交替用力所导致的左右晃动;且腿部直立与臀部下蹲交替进行,结合双手推力和拉力的完美组合,还达到了锻炼腹肌和全身运动的健身效果。
(四)、脚蹬轴销484在脚蹬轴挡肩491与脚蹬方轴段485之间设置脚蹬曲轴面493,连杆蹬孔衬套458内孔和拉杆叉孔衬套452内孔均与脚蹬曲轴面493外圆之间为可旋转滑动配合,骑行轻松顺畅;脚蹬曲轴面493台阶与成对链轮480之间有方孔挡圈494,可有效减少端面摩擦;连杆蹬孔衬套458与拉杆叉孔衬套452之间设置隔离滑圈478,确保端面不干涉。

Claims (6)

1.一种平行四边形转向机构双手助力自行车,包括转向车把(900)、转向套管(968)、前叉横方轴(290)、前轮轴架(213)、车前轮组件(200)、车后轮组件(300)、后叉摆架(350)、车架构件、成对链轮(480)、传动链条(403)和重力座椅(600)以及转向钢轴(120)、助力连杆(740)、拉力叉杆(670)和助力摆杆(789),摆梁前端孔(677)与拉杆上孔(674)之间由拉杆轴销(777)铰接;连杆助力孔(741)与助力摆孔(788)之间由连摆轴销(888)铰接;摆梁支撑孔(699)与摆架支撑孔(556)之间由座椅轴销(666)铰接;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助力摆杆(789)上有摆杆支撑孔(755),助力摆杆(789)上端有助力圆柱(790),助力圆柱(790)与转向套管(968)内孔之间为可旋转配合;助力摆杆(789)下端有助力对称叉(780),助力对称叉(780)下端有助力摆孔(788);
所述的车架构件包括车架上曲杆(551)、车架前斜杆(553)和车架后弯杆(552),车架上曲杆(551)与车架前斜杆(553)之间焊接固定着转轴圆筒(500),所述的车架上曲杆(551)上有上曲杆槽孔(509),上曲杆槽孔(509)两侧有成对的摆杆支座(520),摆杆支座(520)上有支座通孔(522),支座通孔(522)与所述的摆杆支撑孔(755)之间摆杆轴销(555)铰接;
所述的转向套管(968)上端有转向立杆(967),转向立杆(967)上端有转向方块(904),转向方块(904)上有方块通孔(949),方块通孔(949)中固定着所述的转向车把(900),转向车把(900)两端套有把手防滑套(948);转向套管(968)下端与转向圆环管(964)之间有过渡椎管(941),转向圆环管(964)外圆上对称布置有同轴对称方轴(908),同轴对称方轴(908)轴心线与所述的摆杆轴销(555)轴心线位于同一高度;
所述的前轮轴架(213)前面有前闸固定螺孔(211),前轮轴架(213)上方有前叉转轴(214),前叉转轴(214)上端有转轴方柱(218),转轴方柱(218)上端面有转轴螺孔(219);前轮轴架(213)下方有转轴叉柄(205),转轴叉柄(205)下端有前轮固定孔(216);
所述的座椅摆梁(608)上有摆梁支撑孔(699),座椅摆梁(608)前端有摆梁前端孔(677),座椅摆梁(608)后端有滑移前板(622),滑移前板(622)后面对称布置有滑移侧板(607),两侧的滑移侧板(607)后端连接有滑移后板(621);滑移前板(622)上有螺杆定位孔(632),两侧的滑移侧板(607)内侧都有滑移轨道(620),滑移后板(621)上有手轮定位孔(631);
调节手轮(606)一端面上有手轮定位光轴(641),手轮定位光轴(641)与所述的手轮定位孔(631)之间为可旋转配合;手轮定位光轴(641)前端为调节螺杆(643),调节螺杆(643)前端为螺杆定位光轴(642),螺杆定位光轴(642)与所述的螺杆定位孔(632)之间为可旋转配合;螺杆定位光轴(642)末端为限位螺柱(647),限位螺柱(647)配合有锁位螺母(639),锁位螺母(639)挡在所述的滑移前板(622)外侧面上;
活动支座(661)上面有重力座椅(600),重力座椅(600)后端有重力挡板(678),活动支座(661)两侧面上都有导向滑槽(662),导向滑槽(662)与所述的滑移轨道(620)之间为滑动配合;两侧面上的导向滑槽(662)中间有调节螺母(66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平行四边形转向机构双手助力自行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转轴圆筒(500)上有转向轴孔(502);车架上曲杆(551)与车架后弯杆(552)之间焊接固定着车架立杆(560),车架立杆(560)上端有摆架支撑孔(556),车架立杆(560)下端有弹簧上支撑孔座(557);车架前斜杆(553)与车架后弯杆(552)之间焊接固定着中轴圆筒(510),中轴圆筒(510)后方有车架后接头(530),车架后接头(530)上有车架后接通孔(531)。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平行四边形转向机构双手助力自行车,其特征在于:链轮中轴(488)两侧对称设置有中轴卡槽(426),中轴卡槽(426)外侧有中轴方柱(482),两侧的中轴方柱(482)外端均有中轴螺柱(486),轴用内卡环(461)位于中轴卡槽(426)之中,轴用内卡环(461)限制链轮中轴(488)在中轴筒衬套(514)内孔中的轴向位移;
脚蹬轴销(484)上有脚蹬轴挡肩(491),脚蹬轴挡肩(491)外侧端面有踏板固定螺孔(492),踏板固定螺孔(492)上有配合有踏板固定螺钉(428);踏板固定螺钉(428)与踏板固定螺孔(492)紧固配合将脚蹬踏板(448)固定在脚蹬轴销(484)上;脚蹬轴挡肩(491)内侧依次有脚蹬曲轴面(493)、脚蹬方轴段(485)和脚蹬轴螺柱(496)。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平行四边形转向机构双手助力自行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助力连杆(740)前后两端分别有连杆助力孔(741)和连杆脚蹬孔座(742),连杆脚蹬孔座(742)上有连杆蹬孔衬套(458),连杆蹬孔衬套(458)内孔与脚蹬曲轴面(493)外圆之间为可旋转滑动配合。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平行四边形转向机构双手助力自行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拉力叉杆(670)上部为拉力单杆(671),拉力单杆(671)上端有拉杆上孔(674),拉力叉杆(670)下部为对称叉杆(673),对称叉杆(673)下端有拉杆下孔座(672),拉杆下孔座(672)上有拉杆叉孔衬套(452),拉杆叉孔衬套(452)内孔与脚蹬曲轴面(493)外圆之间为可旋转滑动配合。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平行四边形转向机构双手助力自行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转向钢轴(120)两端分别有摆杆球头(121)和前叉球头(122),前叉横方轴(290)上有方形直孔(281),前叉横方轴(290)两端面上均有前方轴螺孔(245)和前方轴半球凹面(259),前方轴半球凹面(259)上有前轴半圆锥口(257);
前叉成对端盖(252)结合面上有前盖通孔(242)和前盖半球凹面(256),前盖半球凹面(256)上有前盖半圆锥口(253);
两侧的同轴对称方轴(908)外端面上均有同轴螺孔(945)和同轴半球凹面(959),同轴半球凹面(959)上有同轴半圆锥口(957);
同轴端盖(952)结合面上有同轴盖通孔(942)和同轴盖半球凹面(956),同轴盖半球凹面(956)上有同轴盖半圆锥口(953);
同轴盖螺钉(954)穿越同轴盖通孔(942)与同轴螺孔(945)配合,将同轴端盖(952)结合面紧贴着同轴对称方轴(908)外端面固定,同轴半圆锥口(957)与同轴盖半圆锥口(953)组成完整的同轴圆锥开口提供给转向钢轴(120)可穿越摆动,同轴半球凹面(959)与同轴盖半球凹面(956)之间包容着摆杆球头(121)。
CN201720361718.2U 2017-04-08 2017-04-08 一种平行四边形转向机构双手助力自行车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660631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361718.2U CN206606315U (zh) 2017-04-08 2017-04-08 一种平行四边形转向机构双手助力自行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361718.2U CN206606315U (zh) 2017-04-08 2017-04-08 一种平行四边形转向机构双手助力自行车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6606315U true CN206606315U (zh) 2017-11-03

Family

ID=6017416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0361718.2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6606315U (zh) 2017-04-08 2017-04-08 一种平行四边形转向机构双手助力自行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6606315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356497A (zh) * 2019-06-20 2019-10-22 常州舒安车辆有限公司 电动骑行车的脚蹬结构
CN110834696A (zh) * 2018-08-17 2020-02-25 北京久硕新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具有后轮随动转向并可防倾倒的两轮电动车辆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834696A (zh) * 2018-08-17 2020-02-25 北京久硕新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具有后轮随动转向并可防倾倒的两轮电动车辆
CN110356497A (zh) * 2019-06-20 2019-10-22 常州舒安车辆有限公司 电动骑行车的脚蹬结构
CN110356497B (zh) * 2019-06-20 2024-04-26 常州舒安车辆有限公司 电动骑行车的脚蹬结构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784808B2 (en) Rear-pedaling standing type bicycle structure
EP1904188B1 (en) Mobile elliptically driven device
KR101564841B1 (ko) 수영 연습 및 수영 동작 자전거
CN103707989B (zh) 一种俯卧式双驱动自行车
US11702170B2 (en) Extreme labor-saving bicycle
US4616840A (en) Machine for utilizing energy
CN206606315U (zh) 一种平行四边形转向机构双手助力自行车
CN106864657B (zh) 万向节转向钛合手脚合力可单腿骑行自行车
US8056916B2 (en) Drive system for human powered device
CN207106771U (zh) 一种万向节转向手脚合力可单腿骑行自行车
CN107499442A (zh) 手脚合力铬合金摆杆驱动自行车
CN107082099A (zh) 平行四边形转向机构双手助力铬合金自行车
WO2015055000A1 (zh) 一种椭圆轨迹双驱动跑步自行车
CN102700675A (zh) 手驱动手控制链轮链条式代步器
CN107021175B (zh) 万向节转向手脚合力可单腿骑行自行车组装方法
CN107021174A (zh) 平行四边形转向机构双手助力自行车组装方法
WO2015161055A1 (en) Dual powered propulsion system
CN201385731Y (zh) 前驱动后转向躺式三轮自行车
CN103950501B (zh) 手驱动前轮脚控制前轮代步器
CN206485499U (zh) 一种飞轮及使用该飞轮的自行车
CN201665293U (zh) 健身踏步车
CN204979105U (zh) 健身自行车
CN105000094B (zh) 一种下肢驱动代步龙行车
CN108340994A (zh) 一种儿童神经康复训练自行车及其使用方法
CN207902683U (zh) 一种座椅小摆幅把手助力稳定轮轴自行车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71103

Termination date: 2019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