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6164156U - 智能底座 - Google Patents

智能底座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6164156U
CN206164156U CN201621221815.3U CN201621221815U CN206164156U CN 206164156 U CN206164156 U CN 206164156U CN 201621221815 U CN201621221815 U CN 201621221815U CN 206164156 U CN206164156 U CN 20616415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se body
block
touch
plug
electronic equipm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21221815.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唐志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1621221815.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616415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616415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6164156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Switch Cases, Indication, And Lock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智能底座包括:底座本体、插头、夹持元件、开关,底座本体内设控制模块,插头设置于底座本体的上端,插头与底座本体内的控制模块相连,插头用于与手机等电子设备连接,夹持元件设置于插头的周围,至少一个支撑脚设置于底座本体的下方,开关设置于底座本体的下方,开关与支撑脚间隔开设置,开关包括与底座本体下表面连接的第一触控端及与第一触控端间隔相对设置的第二触控端,插头与电子设备配合时,底座本体受到电子设备重力作用而下压开关,从而使得第一触控端和第二触控端相接触接通。本智能底座无需手动触动开关即可开启工作,方便快捷。

Description

智能底座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设备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智能底座。
背景技术
电子设备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通讯工具,伴随而来的是对电子设备进行充电的辅助设备,一般电子设备均配备有充电器,然而,通常的充电器在进行充电时,需要人为的查看充电状态,在充电完成后及时拔掉充电器,以免损坏充电设备或者电子设备,更避免因此造成的人身伤害,此外,通常的充电器需要手动操作,以使电子设备进行充电,对于正在忙碌工作或是戴有手套等不方便手工操作的人们甚是不方便,而对于指定的操作要求更是需要手工操作。为此,需要对其进行改进。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智能底座,能够简化控制步骤,提高控制的便利性。
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手段解决上述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的智能底座包括:底座本体、插头、夹持元件、开关,所述底座本体内设控制模块,所述插头设置于所述底座本体的上端,所述插头与所述底座本体内的控制模块相连,所述插头用于与电子设备连接,所述夹持元件设置于所述插头的周围,至少一个支撑脚设置于所述底座本体的下方,所述开关设置于所述底座本体的下方,所述开关与所述支撑脚间隔开设置,所述开关包括与所述底座本体下表面连接的第一触控端及与所述第一触控端间隔相对设置的第二触控端,所述插头与电子设备配合时,所述底座本体受到所述电子设备重力作用而下压所述开关,从而使得第一触控端和第二触控端相接触接通。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底座本体下方的所述支撑脚设为两个,所述两个支撑脚与所述开关间隔开设置,并形成一个三角形结构。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支撑脚的高度与所述第一触控端的上表面至所述第二触控端的下表面的高度相同。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触控端上表面与所述第二触控端下表面在未接通状态下的高度为0.2-0.3mm。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夹持元件包括:第一挡块、第二挡块,所述第一挡块设于所述底座本体的顶面,所述插头设于所述底座本体的顶面,所述第一挡块和所述第二挡块间隔开设于所述底座本体的顶面,所述插头位于所述第一挡块和所述第二挡块之间,所述第一挡块和所述第二挡块用于夹持所述电子设备的相对两侧面。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夹持元件还包括:第三挡块,所述第三挡块、所述第二挡块和所述第一挡块间隔开设于所述底座本体的顶面,所述第三挡块与所述第二挡块用于与所述电子设备的前侧面抵接,所述第一挡块与所述电子设备的后侧面抵接。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挡块、所述第二挡块及所述第三挡块粘贴在所述底座本体的顶面。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挡块、所述第二挡块与所述第三挡块磁吸附于所述底座本体的顶面。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智能底座的开关借由连接的电子设备的重力开启,无需手工触动,即可开启开关,结构简单,方便快捷,简化控制步骤,提高控制的便利性;其次,通过智能底座可实现对电子设备充电的控制,防止未及时取走已充满电的电子设备造成的设备及人员的伤害。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智能底座的开关未接通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智能底座的开关已接通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智能底座的一个实施例的底座本体下方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智能底座的开关设为弹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智能底座的开关设为弹簧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智能底座的一个实施例的底座本体上方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智能底座的另一实施例的底座本体上方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底座本体(11,21,31);
插头(12,22,32);
支撑脚(13,23,33);
第一支撑脚131;
第二支撑脚132;
夹持元件(14,24,34);
开关(15,25,35);
第一触控端(151,251,351);
第二触控端(152,252,352);
弹片26;
第一挡块(341,3410);
第二挡块(342,3420);
第三挡块3430。
具体实施方式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如图1、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智能底座包括:底座本体11、插头12、夹持元件14及开关15,底座本体11内设有控制***,插头12设置于底座本体11的上端,插头12与底座本体11内的控制模块相连,用于和手机等电子设备进行电连接。至少一个支撑脚13设置于底座本体11的下方,用于支撑底座本体11,可选地,支撑脚13可以设置为柱形,如:圆柱形、棱柱形。本实施例中,底座本体11为长条形结构,开关15和支撑脚13设置于底座本体11长度方向的两端,且均设置在底座本体11的下方。开关15包括与底座本体11下表面连接的第一触控端151及与第一触控端151间隔相对设置的第二触控端152,开关15处于开启状态(接通状态)时候,第一触控端151和第二触控端152电接触;开关15处于关闭状态(断开状态)时候,第一触控端151和第二触控端152断开而不接触。
如图1所示,开关15处于断开状态时,第一触控端151与第二触控端152未接触,将手机等电子设备通过插头12与底座本体11连接,夹持原件14对电子设备进行夹持固定,防止电子设备的滑落。特别地,支撑脚13与开关15相对设置,当手机等电子设备通过插头12与底座本体11连接时,底座本体11受到电子设备的重力作用向下压,由于支撑脚13与底座本体11非弹性固定连接,因此,底座本体11向开关15的一侧倾斜(如图2所示),从而第一触控端151和第二触控端152两者相向运动并接触,开关15的第一触控端151和第二触控端152电接触而接通电源。手机等电子设备与底座本体11内部的控制***电连接,电子设备内的APP侦测手机等电子设备本身的电量,电量低于10%时,手机等电子设备内部的APP会传递给底座本体11内部的控制***一个启动充电的信号,控制***启动充电程序,电子设备开始充电;当手机等电子设备电量充满时,手机等电子设备内部的APP会传递给底座本体11内部的控制***一个停止充电的信号,控制***关闭充电程序,手机等电子设备不再继续充电,此时,不断开电子设备与插头12的连接及第一触控端151与第二触控端152的连接,即电子设备与底座本体11内部的控制***一直处于连接的状态,电子设备内的APP持续侦测电子设备本身的电量,在电子本体的电量低于10%时,电子设备内部的APP会传递给底座本体11内部的控制***一个启动充电的信号,控制***启动充电程序,电子设备开始充电。如此周而复始,防止电子设备因长时间的充电导致的电子设备本身或者充电设备的损坏。
可选地,夹持元件14可以为一体结构或分成两个间隔设置的结构,当为一体结构时,可设置为海绵状结构,围绕在插头12周边,以此来适用不同大小的手机;当为间隔设置的结构时,可分别设置在插头12的相对两侧。
如图1、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的智能底座的又一具体实施例是,底座本体11下方的支撑脚设为两个,即第一支撑脚131和第二支撑脚132,同样,底座本体11为长条形结构,两个支撑脚与开关15设置在底座本体11长度方向的两端,且第一支撑脚131和第二支撑脚132间隔开设置,这样,在底座本体11下底面上,三者形成一个三角形结构。当手机等电子设备通过插头12与底座本体11连接时,底座本体11受到电子设备的重力作用向下压,由于第一支撑脚131、第二支撑脚132与底座本体11非弹性固定连接,因此,底座本体11以第一支撑脚131和第二支撑脚132所形成的连线为轴向开关15的一侧倾斜,从而第一触控端151和第二触控端152两者相向运动,开关15的第一触控端151和第二触控端152电接触而接通电源,智能底座11内部的控制***与插头12上方连接的电子设备线路接通,电子设备内的APP侦测电子设备本身的电量,在电子设备本身的电量低于10%时,给予底座本体11内部的控制***一个启动充电信号,控制***启动充电程序,给予电子设备充电;当电子设备的电量充满时,电子设备内部的APP会传递给底座本体11内部的控制***一个停止充电的信号,控制***关闭充电程序,电子设备不再继续充电,此时未断开电子设备与插头12的连接及第一触控端151与第二触控端152的连接,即电子设备与底座本体11内部的控制***一直处于连接的状态,电子设备内的APP持续侦测电子设备本身的电量,在电子本体的电量低于10%时,电子设备内部的APP会传递给底座本体11内部的控制***一个启动充电的信号,控制***启动充电程序,电子设备开始充电。当电子设备与插头12断开时,由于重力的消失,底座本体11恢复平衡状态,无需手动断开开关15,不仅方便快捷,而且防止电子设备因长时间的充电导致的电子设备本身或者充电设备的损坏。
如图1所示,支撑脚13的高度与第一触控端151的上表面至第二触控端152的下表面的高度相同,由此,支撑脚13支撑底座本体11,防止底座本体11倾斜,而且确保插头12上端无电子设备连接时,第一触控端151与第二触控端152处于相分离的状态。
在本实用新型的智能底座中,第一触控端151上表面与第二触控端152下表面在未接通状态下的竖直高度为0.2-0.3mm,由此,在插头12上端无电子设备连接时,第一触控端151与第二触控端152处于相分离的状态;在插头12上端连接有电子产品时,第一接触段151的上表面与第二接触端152的下表面接触而接通电源,此过程中无须手动即可实现,方便快捷。
可选地,如图4所示,开关25设有弹片26,弹片26的两端分别与第一触控端251和第二触控端252的外侧边缘固定连接,从而,第一触控端251和第二触控端252保持常开状态,当电子设备与插头22连接时,底座本体21接收到向下的压力并以支撑脚23为基点倾斜,弹片26弯折,从而第一触控端251与第二触控端252接触并接通电源,过程中无须人工操作即可完成,结构简单,便于使用。
可选地,如图5所示,开关35设有弹簧,以使第一触控端351和第二触控端352保持常开状态,从而,第一触控端351和第二触控端352保持常开状态,当电子设备与插头32连接时,底座本体31接收到向下的压力并以支撑脚33为基点倾斜,弹簧收缩,从而第一触控端351与第二触控端352接触并接通电源,过程中无须人工操作即可完成,结构简单,便于使用。
如图5、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的智能底座中,夹持元件34由多个挡块组成。具体地,夹持元件34包括:第一挡块341、第二挡块342,第一挡块341设于底座本体31的顶部,插头32设于底座本体31的顶部,第一挡块341和第二挡块342间隔开设于底座本体21的顶部,插头32位于第一挡块341和第二挡块342之间,第一挡块341和第二挡块342用于夹持电子设备的相对两侧面,由此,***插头22的电子设备更为稳定。
如图5、图7所示,本实用新型的智能底座中,夹持元件34还包括:第三挡块3430,其中,第三挡块3430、第二挡块3420和第一挡块3410间隔开设于底座本体31的顶部,第三挡块3430与第二挡块3420用于与电子设备的前侧面抵接,第一挡块3410与电子设备的后侧面抵接,由此,***插头32的电子设备更为稳定。
在本实用新型的智能底座中,第一挡块3410、第二挡块3420及第三挡块3430粘贴在底座本体31的顶部,从而,第一挡块3410、第二挡块3420及第三挡块3430更为牢固的与底座本体31固定,由此,***插头22的电子设备更为稳定。可选地,第一挡块3410、第二挡块3420与第三挡块3430下端表面设有可移无痕胶,由此,第一挡块3410与第二挡块3420、第三挡块3430中间的宽度可通过移动第一挡块3410或第二挡块3420与第三挡块3430进行改变,以此来适用不同尺寸的电子设备,而可移无痕胶不会在移动之后留下难以清除的污迹,不仅方便快捷,而且保证底座本体31的清洁。
在本实用新型的智能底座中,第一挡块3410、第二挡块3420与第三挡块3430磁吸附于底座本体31的顶面,底座本体31的上表面为铁板,第一挡块3410、第二挡块3420及第三挡块3430为磁性件,由此,第一挡块3410与第二挡块3420和第三挡块3430可任意移动位置,以此来调整第一挡块3410与第二挡块3420、第三挡块3430间的宽度及第二挡块3420与第三挡块3430之间的间距。可选地,底座本体31的上表面可以为钢件,第一挡块3410、第二挡块3420与第三挡块3430能够稳固的吸附于底座本体31上表面,不仅适用不同厚度的电子设备,更能够让位于第一挡块3410与第二挡块3420、第三挡块3430中间的电子设备更为稳固。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智能底座的开关借由连接的电子设备的重力开启,无需手工触动,即可开启开关,结构简单,方便快捷,简化控制步骤,提高控制的便利性;其次,通过智能底座可实现对电子设备充电的控制,防止未及时取走已充满电的电子设备造成的设备及人员的伤害。
最后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宗旨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Claims (8)

1.一种智能底座,其特征在于,包括:
底座本体,所述底座本体内设控制模块;
插头,所述插头设置于所述底座本体的上端,所述插头与所述底座本体内的控制模块相连,所述插头用于与电子设备连接;
夹持元件,所述夹持元件设置于所述插头的周围;
至少一个支撑脚设置于所述底座本体的下方;和
开关,所述开关设置于所述底座本体的下方,所述开关与所述支撑脚间隔开设置,所述开关包括与所述底座本体下表面连接的第一触控端及与所述第一触控端间隔相对设置的第二触控端,所述插头与电子设备配合时,所述底座本体受到所述电子设备重力作用而下压所述开关,从而使得第一触控端和第二触控端相接触接通。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底座,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本体下方的所述支撑脚设为两个,所述两个支撑脚与所述开关间隔开设置,并形成一个三角形结构。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底座,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脚的高度与所述第一触控端的上表面至所述第二触控端的下表面的高度相同。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底座,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触控端上表面与所述第二触控端下表面在未接通状态下的高度为0.2-0.3mm。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底座,其特征在于,所述夹持元件包括:
第一挡块,所述第一挡块设于所述底座本体的顶面,所述插头设于所述底座本体的顶面;和
第二挡块,所述第一挡块和所述第二挡块间隔开设于所述底座本体的顶面,所述插头位于所述第一挡块和所述第二挡块之间,所述第一挡块和所述第二挡块用于夹持所述电子设备的相对两侧面。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智能底座,其特征在于,所述夹持元件还包括:
第三挡块,所述第三挡块、所述第二挡块和所述第一挡块间隔开设于所述底座本体的顶面,所述第三挡块与所述第二挡块用于与所述电子设备的前侧面抵接,所述第一挡块与所述电子设备的后侧面抵接。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智能底座,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挡块、所述第二挡块及所述第三挡块粘贴在所述底座本体的顶面。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智能底座,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挡块、所述第二挡块与所述第三挡块磁吸附于所述底座本体的顶面。
CN201621221815.3U 2016-11-08 2016-11-08 智能底座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616415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1221815.3U CN206164156U (zh) 2016-11-08 2016-11-08 智能底座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1221815.3U CN206164156U (zh) 2016-11-08 2016-11-08 智能底座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6164156U true CN206164156U (zh) 2017-05-10

Family

ID=5865973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21221815.3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6164156U (zh) 2016-11-08 2016-11-08 智能底座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616415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711981B2 (en) Mobile power supply, charging base and superimposed charging platform
EP2112740A2 (en) Charger for portable devices
CN209511451U (zh) 电动支架
CN105721012A (zh) 一种智能充电手机壳
CN206164156U (zh) 智能底座
CN110707781B (zh) 一种智能断电充电器及其控制方法
CN206195365U (zh) 一种移动电源设备
CN204375594U (zh) 一种集成多功能墙壁开关
CN208690972U (zh) 一种便于安全使用的充电器
CN208359946U (zh) 移动式智能充电设备
CN206117218U (zh) 一种移动电源
CN205376595U (zh) 一种电子设备的电池结构
CN210985683U (zh) 一种自动售货机的锂电池供电结构
CN209029591U (zh) 一种电动自行车充电插座
CN210669579U (zh) 一种零功耗待机节能充电数据盒
CN208675469U (zh) 一种tws耳机
CN206865157U (zh) 一种多功能无线充电宝
CN206023267U (zh) 终端充电底座
CN206461378U (zh) 一种便携式充电器
CN216121884U (zh) 一种安全插头结构的防触电充电器
CN105048604A (zh) 一种手机无线充电器
CN204375595U (zh) 一种可移动墙壁开关
CN206432165U (zh) 一种自动转换开关的壳体
CN102684254A (zh) 固定插座式多功能充电器
CN209449937U (zh) 手持电台管理机箱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70510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