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6087042U - 一种电动平衡车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电动平衡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6087042U
CN206087042U CN201620542936.1U CN201620542936U CN206087042U CN 206087042 U CN206087042 U CN 206087042U CN 201620542936 U CN201620542936 U CN 201620542936U CN 206087042 U CN206087042 U CN 20608704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ection
rotary shaft
hole
paragraph
segm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20542936.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尚艳燕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Aotu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1620542936.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608704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608704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608704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Adjustable Resisto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电动平衡车,包括车体、车轮、用于驱动车轮的驱动电机、用于提供动力的电源、电路板和控制部件,所述控制部件包括控制杆和转动轴,所述控制杆垂直于车体设置,所述控制杆包括上部的扶手部、下部的控制部和连接扶手部和控制部的连接杆,所述控制部靠近车体设有连接孔,所述转动轴包括与所述连接孔固定连接的第一段。由于控制部件是分体的,包括控制杆和转动轴,在安装过程中,转动轴部分配合其他部件优选安装,控制杆在平衡车后期安装,减小了平衡车安装前期过程中的体积,方便对平衡车主体操作,控制部靠近车体设有连接孔,转动轴包括与所述连接孔固定连接的第一段,控制杆和转动轴配合简单,安装方便。

Description

一种电动平衡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平衡车领域,更具体的说,涉及一种电动平衡车。
背景技术
电动平衡车,又叫体感车、思维车,其运作原理主要是建立在一种被称为“动态稳定”的基本原理上,利用车体内部的陀螺仪和加速度传感器,来检测车体姿态的变化,并利用伺服控制***,精确地驱动电机进行相应的调整,以保持***的平衡。
现在的电动平衡车车体上设一个操作杆,使用者站在电动平衡车的脚踏平台上对操作杆进行操作,实现转向等功能。但是现在的操作杆不方便安装。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方便安装的电动平衡车。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一种电动平衡车,包括车体、车轮、用于驱动车轮的驱动电机、用于提供动力的电源、电路板和控制部件,所述电源和电路板设置在所述车体内,所述控制部件包括控制杆和转动轴,所述控制杆垂直于车体设置,所述控制杆包括上部的扶手部、下部的控制部和连接扶手部和控制部的连接杆,所述控制部靠近车体设有连接孔,所述转动轴包括与所述连接孔固定连接的第一段。
进一步的,所述控制部包括与连接杆固定连接的第二连接部,所述连接孔设置在所述第二连接部靠近车体的一段内,所述连接孔为方形的连接孔,所述转动轴第一段为方形,所述转动轴第一段嵌入所述方形的连接孔内。
控制杆的控制部设有方形连接孔,转动轴的方形第一段与其配合,只要控制杆旋转就能马上带动转动轴转动,非常方便快捷,设计简洁,灵敏度高,不需要其他如螺丝固定等方式。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段端部设有嵌入孔,第一段侧面设有第一连接通孔和第二连接通孔,所述第一连接通孔与嵌入孔导通。
从第一连接通孔嵌入盖子,盖子卡入嵌入孔,从而将控制杆和转动轴固定,还可以防水防尘,盖子卡入嵌入孔的部分对应连接通孔设有两个凸起,可以起到加强固定的效果。两个连接通孔中远离端部的第二连接通孔起到平衡转动轴第一段与控制杆连接部之间的空间与外部空间的气压,方便拆装。
进一步的,所述转动轴设有与第一段固定连接的第二段,所述第二段为圆柱形,所述第二段外设有第一轴承,所述第一轴承外设置有第一轴承座,所述第一轴承座固定在车体内的底部。
利于转动轴转动,稳定转动轴。
进一步的,所述转动轴的第一段和第二段之间设有过渡段。
过渡段可以让第一段和第二段之间存有间隙,不会影响转动。
进一步的,所述转动轴设有圆柱形第三段,所述第三段外部设有限制转动轴转动角度的限位结构。
限制转动轴转动角度,防止在转向过程中太大的角度而造成危险,尤其是在突发情况下过大的转动角度造成危险,如突然有小孩冲出来而大角度变向而操作失控。
进一步的,所述转动轴设有圆柱形第四段,所述第四段外设有第二轴承,所述第二轴承外设置有第二轴承座,所述第二轴承座固定在车体内的底部。
利于转动轴转动,稳定转动轴,尤其是与第一轴承配合后稳定性更高。
进一步的,转动轴还包括圆柱形的第五段,所述第五段端部设有装配转动识别装置的装配孔。
第五段端部的装配孔容纳转动识别装置,方便安装,方便识别转动角度,方便控制。
进一步的,所述第五段侧面还设有与装配孔导通的固定孔。
转动识别装置的电位器转轴伸入装配孔,从固定孔内设置螺丝从侧面固定电位器转轴。
进一步的,所述转动轴设有依次固定连接的第二段、第三段、第四段和第五段,所述第二段与第一段固定连接,所述转动轴的第一段和第二段之间设有过渡段,所述第二段外设有第一轴承,所述第一轴承外设置有第一轴承座,所述第一轴承座固定在车体内的底部,所述第三段外部设有限制转动轴转动角度的限位结构,所述第四段外设有第二轴承,所述第二轴承外设置有第二轴承座,所述第二轴承座固定在车体内的底部,所述第五段端部设有装配转动识别装置的装配孔,第五段侧面还设有与装配孔导通的固定孔,所述第二段直径大于第一段直径,所述过渡段直径大于第一段直径小于第二段直径,所述第三段直径大于第二段和第四段直径,所述第五段直径小于第四段直径。
转动轴分成五段,可以在不同段设置对应的配合装置,使转动轴转动稳定,不会在转动过程中偏移,转动角度识别更准确,限制转动角度,提高安全性。
一体的控制部件需要优先安装,然后一体的控制部件的控制杆影响后续的安装,使平衡车前期体积太大不方便后续安装,本实用新型由于控制部件是分体的,包括控制杆和转动轴,在安装过程中,转动轴部分配合其他部件优选安装,控制杆在平衡车后期安装,减小了平衡车安装前期过程中的体积,方便对平衡车主体操作,控制部靠近车体设有连接孔,转动轴包括与所述连接孔固定连接的第一段,控制杆和转动轴配合简单,安装方便。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电动平衡车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电动平衡车分解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电动平衡车控制杆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电动平衡车转动轴及其配合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电动平衡车转动轴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电动平衡车示限位板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电动平衡车控制底板示意图。
其中:1、电动平衡车,2、车体、21、上盖,22、底盖,23、控制底板,24、加厚板,25、第二螺丝孔,26、支撑板,27、支撑通孔,3、车轮、4、驱动电机、5、电源,6、控制杆,61、扶手部,62、控制部,63、第二连接部,64、方形连接孔,65、连接杆,66、第一连接部,67、长直部,68、弯曲部,7、转动轴,71、第一段,711、嵌入孔,712、第一连接通孔,713、第二连接通孔,72、第二段,721、第一轴承,722、第一轴承座,73、第三段,731、限位板,732、缺口,733、夹持板,734、弹簧,735、第一螺丝孔,736、突出限制部,74、第四段,741、第二轴承,742、第二轴承座,75、第五段,751、装配孔,752、固定孔,76、过渡段,8、电位器,81、电位器转轴。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较佳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至图7所示,一种电动平衡车1,包括车体2、车轮3、用于驱动车轮3的驱动电机4、用于提供动力的电源5、电路板和控制杆6,所述电源5、电路板设置在所述车体2内,所述车轮3包括两个车轮3,两个车轮3分别设置在车体2两侧,所述驱动电机4包括两个驱动电机4,两个驱动电机4分别设置在车体2内两侧,驱动电机4的驱动轴卡入车轮3的轮轴内。
电源5包括一个或多个电池,如果是多个电池均匀的分布在车体2内,例如两个电池分别设置在车体2内左右两侧或上下两侧,例如为三个电池呈三角形设置在车体2内,例如为四个电池分别设置在车体2内左上、右上、左下、右下四个地方,电池采用锂电池等电池,电池都比较重,多个电池均匀分别有利于车体2重量均衡,重心稳定,方便控制。
控制杆6设置在车体2前侧,与运动方向在一个方向。控制杆6垂直于车体2,控制杆6包括上部的扶手部61、下部的控制部62和连接扶手部61和控制部62的连接杆65。
扶手部61用于用户双手控制,包括与连接杆65固定连接的第一连接部66,第一连接部66两侧分别设有用于用户手握的第一手柄和第二手柄,第一手柄和第二手柄上都设有防滑纹。第一连接部66为弧形,向外弯曲,第一手柄和第二手柄设置在弧形的第一连接部66向外弯曲的地方,即第一手柄和第二手柄比连接杆65更靠外,方便用户握取。第一手柄和第二手柄为圆柱形,第一连接部66为长条形,第一连接部66连接第一手柄和第二手柄段为圆柱形,加强连接强度。
连接杆65包括长直部67和弯曲部68,所述长直部67连接扶手部61,所述弯曲部68连接控制部62,所述弯曲部68先向车体2前侧弯曲再竖直向下。方便用户控制,控制杆6的扶手部61与用户保持一个方便控制握取的距离。连接杆65可以选用两根并列的杆,加强强度。
控制部62包括与连接杆65固定连接的第二连接部63,第二连接部63从车体2的前侧穿过。第二连接部63为圆柱形,当然也可以为其他形状,如方形等。第二连接部63内部分为两段,靠近车体2的一段内设有方形连接孔64,另一段为空心段。
方形连接孔64内嵌入转动轴7,转动轴7包括嵌入第二连接部63的方形连接孔64的方形的第一段71,方形的第一段71端部设有嵌入孔711,方形第一段71侧面设有第一连接通孔712和第二连接通孔713,两个连接通孔中靠近端部的第一连接通孔712与嵌入孔711导通。用盖子卡入嵌入孔711,盖子的端部覆盖连接部的空心段,嵌入孔711起到固定盖子的功能,盖子能起到防水保护转动轴7的效果。盖子卡入嵌入孔711的部分对应连接通孔设有两个凸起,可以起到加强固定的效果。两个连接通孔中远离端部的第二连接通孔713起到平衡转动轴7第一段71与控制杆6连接部之间的空间与外部空间的气压,方便拆装。
转动轴7还包括圆柱形的第二段72,第二段72外设有第一轴承721,第一轴承721设置在第一轴承座722内,第一轴承座722固定在车体2内的底部。
转动轴7还包括直径比第二段72更大的圆柱形的第三段73,第三段73外部设有限位结构,限制第三段73即整个转动轴7旋转角度。限制转动轴7转动角度,防止在转向过程中太大的角度而造成危险,尤其是在突发情况下过大的转动角度造成危险,如突然有小孩冲出来而大角度变向而操作失控。
转动轴7的第三段73底部设有缺口732,第三段73的圆柱形底部去掉一部分形成该缺口732,缺口732顶部为平的,限位结构包括设置在第三段73下方的限位板731,限位板731中间卡入缺口732内,优选限位板731的厚度小于缺口732的高度,即限位板731的底面低于第三段73底面。限位板731两端超出第三段73,限位板731上垂直设置两块夹持板733,两块夹持板733从转动轴7第三段73两侧夹持转动轴7。限位板731两侧与缺口732匹配,即限位板731宽度与缺口732宽度相同或相近,限位板731宽度略大于缺口732宽度方便限位板731与转动轴7固定连接,限位板731宽度略小于缺口732宽度方便限位板731卡入缺口732。限位板731与车体2底部设有两个弹簧734,两个弹簧734分别设置在转动轴7两侧。转动轴7转动,转动轴7第三段73缺口732带动限位板731转动,限位板731转动压迫弹簧734,弹簧734压缩产生弹力能有效限制转动轴7转动角度,并提供回弹力,使转动轴7复位,夹持板733可以防止限位板731移位,并给限位板731提供压力,能给弹簧734更大的压力,产生更大的复位力。
还可以,转动轴7的第三段73中间设有控制通孔,限位结构包括穿过控制通孔的限位板731,限位板731两端超出第三段73,限位板731两侧与控制通孔匹配,即限位板731宽度与控制通孔宽度相同或相近,限位板731宽度略大于控制通孔宽度方便限位板731与转动轴7固定连接,限位板731宽度略小于控制通孔宽度方便限位板731卡入缺口732。限位结构还包括设置在限位板731与车体2底部之间的两个弹簧734,两个弹簧734分别设置在转动轴7两侧。转动轴7转动,转动轴7第三段73控制通孔带动限位板731转动,限位板731转动压迫弹簧734,弹簧734压缩产生弹力能有效限制转动轴7转动角度,并提供回弹力,使转动轴7复位。
上述的限位板731与弹簧734之间可以加设固定限位板731与弹簧734的固定结构,固定结构包括限位板731上设有第一螺丝孔735和螺钉,螺钉一端与第一螺丝孔735固定,另一端伸入弹簧734内。
上述的限位板731底面设有弹簧734限制部,弹簧734限制部可以是限位板731底面设置的凹口,弹簧734一端卡入凹口内,凹口可以是一个圆形凹口,卡住弹簧734端部,也可以是一个环形凹口,弹簧734端部的环状端部卡入环形凹口,可以更好的卡住弹簧734端部。同时圆形凹口或环形凹口可以是一整个圆形或环形,也可以是部分圆形或环形,弹簧734有部分露出限位板731。凹口端部向内突出一部分形成内突部卡住弹簧734端部,加强固定效果。
弹簧734限制部还可以是限位板731设置的突出限制部736,突出限制部736是一个圆形突出限制部736卡住弹簧734端部,卡住弹簧734端部,突出限制部736也可以是一个环形突出限制部736卡住弹簧734端部,弹簧734端部的环状端部卡入环形凹口,可以更好的卡住弹簧734端部。同时圆形突出限制部736或环形突出限制部736可以是一整个圆形或环形,也可以是部分圆形或环形,弹簧734有部分露出限位板731。突出限制部736端部向内突出一部分形成内突部卡住弹簧734端部,加强固定效果。
车体2底部也设有类似上述的弹簧734限制部。
转动轴7还包括圆柱形的第四段74,第四段74外设有第二轴承741,第二轴承741设置在第二轴承座742内,第二轴承座742固定在车体2内的底部。优选第四段74直径与第二段72直径一样,第一轴承721与第二轴承741采用一样的轴承,第一轴承座722与第二轴承座742采用一样的轴承座。
转动轴7还包括圆柱形的第五段75,第五段75直径比第四段74小。第五段75设有转动识别装置电位器8,用来识别转动角度。第五段75端部设有装配孔751,电位器8的转轴卡入装配孔751,装配孔751与电位器转轴81固定连接,装配孔751可以设置与电位器转轴81的形状匹配,如电位器转轴81为齿轮状,装配孔751设置为与之配合的齿轮状,如电位器转轴81为圆形,装配孔751也设置为圆形但孔径略小于电位器转轴81形成过盈配合。还可以第五段75侧面还设有与装配孔751导通的固定孔752,电位器转轴81伸入装配孔751,从固定孔752内设置螺丝从侧面固定电位器转轴81。
第五段75还可以设置转动识别装置非接触式的转动传感器。转动传感器属于非接触式角度传感器。内置两个传感器用来互相矫正,主要是起到互相矫正的作用。当人手去转动手把杆的时候,转向角度传感器就会把信号传输给电路板中的主控板,从而来控制整辆车的行驶方向。转动传感器设置在一个小块电路板上,该小块电路板设置在转动轴7第五段75的端部上,也可以设置在第五段75内。非接触式角度传感器的使用寿命很长,接近于无穷大,它不会有接触式的磨损。
车体2包括上盖21、底盖22,底盖22对应弹簧734设置弹簧734限制部。还可以车体2内设置控制底板23,控制底部设置在转动轴7、弹簧734的下方,设置在车体2底盖22的上方,控制底板23固定在车体2底盖22上,控制底板23对应弹簧734设置弹簧734限制部。底盖22或控制底板23上对应弹簧734限制部设有加厚板24,加厚板24内设有凹口,或加厚板24上设突出限制部736,提高固定弹簧734效果。底盖22或控制底板23上可以对应弹簧734设有固定弹簧734的第二螺栓孔,螺钉一端与第二螺丝孔25固定另一端卡入弹簧734内,防止弹簧734移动。
控制底板23还通过螺栓固定等方式与第一轴承座722和第二轴承座742固定连接。控制底板23远离控制杆6一端设有支撑板26,该支撑板26垂直控制底板23。支撑板26上设有支撑通孔27。支撑通孔27也可以用来支撑电位器8。支撑板26也用来支撑装有非接触式角度传感器的小块电路板。提高转动机构的整体稳定性,提高转动轴7的稳定性,提高转动的精度。
转动轴7的第一段71、第二段72、第三段73、第四段74和第五段75依次相连,在同一条轴心线上,可以一体成型也可以分开加工后拼接固定而成。第一段71和第二段72之间还设有过渡段76,过渡段76直径介于第一段71直径和第二段72直径之间,第一段71卡入控制杆6内,第二段72卡入第一轴承721内,过渡段76悬空。过渡段76可以让第一段71和第二段72之间存有间隙,即控制杆6与第一轴承721之间有间隙,不会影响转动。
转动轴7先穿过第一轴承座722和第二轴承座742,再将第一轴承721和第二轴承741从转动轴7两端卡入,与转动轴7的第二段72和第四段74配合,转动轴7的第三段73直径比第二段72和第三段73的直径大,第一轴承721和第二轴承741从转动轴7的第三段73两侧限制第三段73的轴向和径向移动,同时也就限制转动轴7的轴向和径向移动,让转动轴7在第一轴承721和第二轴承741限制下转动不会偏移。
上述的转动轴7第二段72、第三段73、第四段74,和与其配合的第一轴承721、第一轴承座722、弹簧734、限位板731、第二轴承741和第四轴承座能很好的起到固定支撑转动轴7的作用,配合控制底板23可以更好的固定支撑转动轴7,在转动轴7转动过程中起到很好的稳定效果,获得很好的转动精度。当然也可以省略转动轴7第四段74、与其配合的第二轴承741和第二轴承座742,也能起到不错的固定支撑转动轴7的效果。
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优选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或替换,都应当视为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9)

1.一种电动平衡车,其特征在于,包括车体、车轮、用于驱动车轮的驱动电机、用于提供动力的电源、电路板和控制部件,所述电源和电路板设置在所述车体内,所述控制部件包括控制杆和转动轴,所述控制杆垂直于车体设置,所述控制杆包括上部的扶手部、下部的控制部和连接扶手部和控制部的连接杆,所述控制部靠近车体设有连接孔,所述转动轴包括与所述连接孔固定连接的第一段,所述控制部包括与连接杆固定连接的第二连接部,所述连接孔设置在所述第二连接部靠近车体的一段内,所述连接孔为方形的连接孔,所述转动轴第一段为方形,所述转动轴第一段嵌入所述方形的连接孔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动平衡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段端部设有嵌入孔,第一段侧面设有第一连接通孔和第二连接通孔,所述第一连接通孔与嵌入孔导通。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动平衡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轴设有与第一段固定连接的第二段,所述第二段为圆柱形,所述第二段外设有第一轴承,所述第一轴承外设置有第一轴承座,所述第一轴承座固定在车体内的底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电动平衡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轴的第一段和第二段之间设有过渡段。
5.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所述的一种电动平衡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轴设有圆柱形第三段,所述第三段外部设有限制转动轴转动角度的限位结构。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电动平衡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轴设有圆柱形第四段,所述第四段外设有第二轴承,所述第二轴承外设置有第二轴承座,所述第二轴承座固定在车体内的底部。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电动平衡车,其特征在于,转动轴还包括圆柱形的第五段,所述第五段端部设有装配转动识别装置的装配孔。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电动平衡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五段侧面还设有与装配孔导通的固定孔。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动平衡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轴设有依次固定连接的第二段、第三段、第四段和第五段,所述第二段与第一段固定连接,所述转动轴的第一段和第二段之间设有过渡段,所述第二段外设有第一轴承,所述第一轴承外设置有第一轴承座,所述第一轴承座固定在车体内的底部,所述第三段外部设有限制转动轴转动角度的限位结构,所述第四段外设有第二轴承,所述第二轴承外设置有第二轴承座,所述第二轴承座固定在车体内的底部,所述第五段端部设有装配转动识别装置的装配孔,第五段侧面还设有与装配孔导通的固定孔,所述第二段直径大于第一段直径,所述过渡段直径大于第一段直径小于第二段直径,所述第三段直径大于第二段和第四段直径,所述第五段直径小于第四段直径。
CN201620542936.1U 2016-06-06 2016-06-06 一种电动平衡车 Active CN20608704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0542936.1U CN206087042U (zh) 2016-06-06 2016-06-06 一种电动平衡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0542936.1U CN206087042U (zh) 2016-06-06 2016-06-06 一种电动平衡车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6087042U true CN206087042U (zh) 2017-04-12

Family

ID=5847183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20542936.1U Active CN206087042U (zh) 2016-06-06 2016-06-06 一种电动平衡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6087042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043531A (zh) * 2016-06-06 2016-10-26 尚艳燕 一种电动平衡车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043531A (zh) * 2016-06-06 2016-10-26 尚艳燕 一种电动平衡车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539672A (zh) 一种电动平衡两轮车
CN104029769B (zh) 电动平衡扭扭车
CN201228037Y (zh) 两轮自平衡电动车
CN102574560B (zh) 倒立摆型移动体
EP3018047B1 (en) Intelligent somatic full-balance electric vehicle
CN106926949B (zh) 一种新型两轮电动平衡车
CN203996649U (zh) 电动平衡扭扭车
CN104859770A (zh) 可变形的自平衡电动两轮车
US11130543B2 (en) Human-machine interaction sport vehicle
CN104527909A (zh) 用重心控制的空心无辐独轮自平衡电动车及其控制方法
CN105346643B (zh) 电动平衡车
CN204489088U (zh) 用重心控制的空心无辐独轮自平衡电动车
CN204489055U (zh) 一种用重心控制方向的无把手双轮自平衡电动车
CN103407532A (zh) 一种单轮单杆自平衡电动车
CN202879697U (zh) 一种智能自平衡交通机器人
CN106043530A (zh) 一种电动平衡车
CN106043532A (zh) 一种电动平衡车
CN205819415U (zh) 一种可前后错位移动的两轮电动平衡车
CN106043531A (zh) 一种电动平衡车
CN207607592U (zh) 重心可调的两轮自平衡底盘装置
CN206087042U (zh) 一种电动平衡车
CN203593099U (zh) 两轮平衡车复位装置及采用该装置的自平衡电动车
CN109911085A (zh) 重心可调的两轮自平衡底盘装置
CN204196580U (zh) 一种电动摩托车
CN206087093U (zh) 一种电动平衡车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01130

Address after: 518000 Guangdong Shenzhen Baoan District Xixiang street, Po Yuan Road, No. 1065, F518 fashion creative garden F13 101, 102

Patentee after: SHENZHEN AOTU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518000 Futian District, Guangdong, Hongling building, building 25B, 1

Patentee before: Shang Yanyan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