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5984722U - 利于快速直流灭弧的隔离开关电路结构及其组合 - Google Patents

利于快速直流灭弧的隔离开关电路结构及其组合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5984722U
CN205984722U CN201620656128.8U CN201620656128U CN205984722U CN 205984722 U CN205984722 U CN 205984722U CN 201620656128 U CN201620656128 U CN 201620656128U CN 205984722 U CN205984722 U CN 20598472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ovable contact
core
contact spring
circuit structure
spr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 After Issu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20656128.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包海波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Rong Rong Electron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Rong Rong 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Rong Rong Electron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Rong Rong 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620656128.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598472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598472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5984722U/zh
Withdrawn - After Issu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Arc-Extinguishing Devices That Are Switch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利于快速直流灭弧的隔离开关电路结构及其组合,该隔离开关电路结构包括转芯和与转芯一起移动的至少一片动触片,每片动触片对应至少一片静触片,动触片与对应的静触片的接触平面与动触片的移动方向相垂直,动触片与对应的静触片的接触平面与转芯的转动轴相互平行。该利于快速直流灭弧的隔离开关电路结构及其组合,使用垂直于运动方向的动触片,并且动触片、静触片的接触平面与转芯的转动轴平行,在保持较小的产品尺寸的同时,减少了直流电弧的熄灭时间,从而大大增加产品的使用寿命和可靠性,该隔离开关电路结构结构可靠,安装简便,有利于批量生产,因而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Description

利于快速直流灭弧的隔离开关电路结构及其组合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利于快速直流灭弧的隔离开关电路结构。
本实用新型还涉及一种利于快速直流灭弧的隔离开关电路结构组合。
背景技术
基于旋转控制动触片和静触片开合的电气隔离开关是很常见的,但应用在1.5KV左右的高压直流电时,因为直流电不过零点,断开时电弧拉伸较长,就要求开关具有较好的灭弧性能,以减少拉弧。
目前大部分隔离开关应用在开断直流电时,很多都存在灭弧时间过长甚至不能灭弧,导致部件烧毁、产品使用寿命短的问题。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在有限的空间结构中,很多产品不能使触头在很短的时间内移动到使燃弧无法维持的距离,这样所需的熄灭时间也较长;燃弧时间越长,触头烧蚀就越严重,因而产品的寿命也就短。
为了加快直流隔离开关的灭弧时间,延长产品寿命,目前很多产品的做法是增加加快触头运动时间,或者采用更加耐烧蚀的触头材料,或者增大开关尺寸,但这也带来了产品结构复杂、成本高企、可靠性低等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以上所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利于快速直流灭弧的隔离开关电路结构及其组合,该隔离开关电路结构的灭弧效果佳,且能保持较小的尺寸,结构简单,易操作。
为实现上述目的及其他相关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利于快速直流灭弧的隔离开关电路结构,它包括转芯和与转芯一起移动的至少一片动触片,每片动触片对应至少一片静触片,动触片与对应的静触片的接触平面与动触片的移动方向相垂直,动触片与对应的静触片的接触平面与转芯的转动轴相互平行。
优选的,转芯通过连接片与动触片连接,静触片固定在开关外壳内,开关外壳内设有限制连接片移动方向的连接片移动通道和限制动触片移动方向的动触片移动通道,转芯的周面上设有沿径向向内凹陷的平面限位槽,连接片部分***平面限位槽中。
进一步的优选,动触片上设有连接孔,连接片远离转芯的一端穿过连接孔并安装有体积大于连接孔的限位钉;连接片上套有弹簧,弹簧的一端抵在动触片面向转芯的一面上,弹簧的另一端抵在连接片的边缘上;连接片上还设有连接槽,转芯的平面限位槽中设有***连接槽中的连接柱。
进一步的优选,开关外壳还设有用于容纳连接片远离转芯的一端的连接片容纳腔,连接片容纳腔位于动触片、静触片的接触平面背向动触片的一面。
优选的,静触片的数量为两对,对应的动触片的数量为两片,两片动触片以转芯的转动轴为中心对称分布。
优选的,多对静触片依次连接,当动触片与静触片相接触时,静触片与动触片连成一条电路,静触片中不与其他静触片相连接的触片分别与一条外部电路的两个相对应的接入点连接。
优选的,静触片之间不相互连接,每对静触片的两个触片分别与一条外部电路的两个相对应的接入点连接。
为实现上述目的及其他相关目的,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利于快速直流灭弧的隔离开关电路结构组合,它包括多个上述隔离开关电路结构,多个隔离开关电路结构的转芯沿轴向依次连接,多个隔离开关电路结构的开关外壳的外表面组成一连续表面。
如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利于快速直流灭弧的隔离开关电路结构及其组合,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该利于快速直流灭弧的隔离开关电路结构及其组合,使用垂直于运动方向的动触片,并且动触片、静触片的接触平面与转芯的转动轴平行,在保持较小的产品尺寸的同时,减少了直流电弧的熄灭时间,从而大大增加产品的使用寿命和可靠性,该隔离开关电路结构结构可靠,安装简便,有利于批量生产,因而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附图说明
图1显示为本实用新型利于快速直流灭弧的隔离开关电路结构断开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显示为图1所示的利于快速直流灭弧的隔离开关电路结构闭合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显示为图1所示的利于快速直流灭弧的隔离开关电路结构的开关外壳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显示为图1所示的利于快速直流灭弧的隔离开关电路结构的动触片与静触片相接触的示意图。
图5至图6显示为图1所示的利于快速直流灭弧的隔离开关电路结构的动触片与转芯的安装示意图。
图7显示为图1所示的利于快速直流灭弧的隔离开关电路结构组成的隔离开关电路结构组合的结构示意图。
元件标号说明
1 转芯
11 平面限位槽
12 连接柱
13 转芯上部
14 转芯下部
15 外连接凹孔
16 连接凸起
17 连接凹孔
18 外连接凸起
19 限位槽上表面
110 限位槽下表面
2 动触片
21 连接孔
3 静触片
31 接触平面
4 开关外壳
41 连接片移动通道
42 动触片移动通道
43 连接片容纳腔
44 转芯通孔
5 连接片
51 连接槽
52 弹簧限位面
53 限位钉安装孔
6 弹簧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熟悉此技术的人士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其他优点及功效。
请参阅图1至图7。须知,本说明书所附图式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实用新型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技术内容所能涵盖的范围内。同时,本说明书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左”、“右”、“中间”及“一”等的用语,亦仅为便于叙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技术内容下,当亦视为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范畴。
如图1至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利于快速直流灭弧的隔离开关电路结构,它包括转芯1和和与转芯1一起移动的至少一片动触片2,每片动触片2对应至少一片静触片3,动触片2与对应的静触片3的接触平面与动触片2的移动方向相垂直,动触片2与对应的静触片3的接触平面与转芯1的转动轴相互平行。
转芯1在转动过程中,带动动触片2移动,直至动触片2与对应的静触片3相接触,即可实现隔离开关的闭合,电路的导通;而需要断开电路时,反向转动转芯1,使动触片2与静触片3相分离,即实现了电路的断开。
通过上述动触片2、静触片3和转芯1的布置,使隔离开关的尺寸保持很小的情况下,也能达到很好的灭弧效果。垂直于移动方向放置的动触片2相比于平行于移动方向放置的动触片2,动触片2和静触片3之间的距离能够大大增加,电弧熄灭时间也会有效缩短。
如图1至图3所示,转芯1通过连接片5与动触片2连接,静触片3固定在开关外壳4内,开关外壳4内设有限制连接片5移动方向的连接片移动通道41和限制动触片2移动方向的动触片移动通道42,转芯1的周面上设有沿径向向内凹陷的平面限位槽11,连接片5部分***平面限位槽11中。连接片移动通道41、动触片移动通道42限制了连接片5、动触片2只能沿与动触片2、静触片3的接触平面31相垂直的方向移动,而平面限位槽11保证了连接片5一直处于与平面限位槽11相同的平面内,即与转芯1的转动轴相垂直的平面内。
如图1至图6所示,动触片2与连接片5的一种具体结构如下。动触片2上设有连接孔21,连接片5远离转芯1的一端穿过连接孔21并安装有体积大于连接孔21的限位钉;连接片5上套有弹簧6,弹簧6的一端抵在动触片2面向转芯1的一面上,弹簧6的另一端抵在连接片5的边缘上;连接片5上还设有连接槽51,转芯1的平面限位槽11中设有***连接槽51中的连接柱12。
在电路断开状态时,动触片2受到弹簧6的推力的同时,又受到安装于连接片5的端部的限位钉的限制,使动触片2位于连接片5的端部位置;转芯1转动时,连接柱12在连接槽51中滑动,带动连接片5在连接片移动通道41中的移动和动触片2在动触片移动通道42中的移动,直至动触片2与对应的静触片3相接触,此时,隔离开关闭合,电路被导通;当动触片2与静触片3相接触后,转芯1进一步转动,使弹簧6压缩,对动触片2产生压力,使动触片2紧紧压在静触片3上。
连接片5设有平行于动触片2、静触片3的接触平面31的弹簧限位面52,弹簧6的一端抵在动触片2上,弹簧6的另一端抵在该弹簧限位面52上。连接片5远离转芯1的一端设有限位钉安装孔53,限位钉安装于该限位钉安装孔53中。
开关外壳4还设有用于容纳连接片5远离转芯1的一端的连接片容纳腔43,连接片容纳腔43位于动触片2、静触片3的接触平面31背向动触片2的一面。当转芯1进一步转动,使弹簧6压缩,连接片5的端部进一步突出,伸入连接片容纳腔43中,连接片容纳腔43起到容纳连接片5的端部的作用的同时,限制了连接片5的端部的极限位置,防止转芯1转动过度。开关外壳4还设有供转芯1穿过的转芯通孔44。
如图5至图6所示,转芯1分为转芯上部13和转芯下部14,转芯上部13面向转芯下部14的一面设有连接凸起16,而转芯下部14面向转芯上部13的一面设有连接凹孔17,连接凸起16***连接凹孔17中,使得转芯上部13和转芯下部14相连接且一起转动;而转芯上部13面向转芯下部14的一面设有限位槽上表面19,转芯下部14面向转芯上部13的一面设有限位槽下表面110,转芯上部13和转芯下部14相连接后,限位槽上表面19和限位槽下表面110之间的间隙即为平面限位槽11。
转芯上部13背向转芯下部14的一面还设有可与其他转芯连接的外连接凹孔15,转芯下部14背向转芯上部13的一面还设有可与其他转芯连接的外连接凸起18。外连接凹孔15、外连接凸起18用于在多个隔离开关电路结构组合连接时,将多个转芯1沿轴线依次连接。
如图1至图6所示,静触片3的数量为两对,对应的动触片2的数量为两片,两片动触片2以转芯1的转动轴为中心对称分布。通过使用垂直与运动方向的动触片2,并将电弧同时分成4段,有利于减少直流电弧的熄灭时间,从而大大增加产品的使用寿命和可靠性。实际上,动触片2也可以设为一个,或者多个,可根据实际的电路设计需求,进行调整。
如图1至图4所示,多对静触片3依次连接,当动触片2与静触片3相接触时,静触片3与动触片2连成一条电路,静触片3中不与其他静触片3相连接的触片分别与一条外部电路的两个相对应的接入点连接。此时,隔离开关电路结构连接在一条电路中,一个动触片2就形成一个断点,而且多个动触片2还可以实现同时断开或连通,大大增强了隔离开关电路结构的可靠性。
还有一种连接方式,静触片3之间不相互连接,每对静触片3的两个触片分别与一条外部电路的两个相对应的接入点连接。这样,每对静触片3都对应一条电路,而转芯1转动时,可实现多条电路同时断开或连通,大大增强了隔离开关电路结构的使用范围。
如图7所示,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利于快速直流灭弧的隔离开关电路结构组合,它包括多个上述隔离开关电路结构,多个隔离开关电路结构的转芯1沿轴向依次连接,多个隔离开关电路结构的开关外壳4的外表面组成一连续表面。该隔离开关电路结构组合,可连入多条电路,实现多条电路的同时断开或连通。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利于快速直流灭弧的隔离开关电路结构及其组合,使用垂直于运动方向的动触片,并且动触片、静触片的接触平面与转芯的转动轴平行,在保持较小的产品尺寸的同时,减少了直流电弧的熄灭时间,从而大大增加产品的使用寿命和可靠性,该隔离开关电路结构结构可靠,安装简便,有利于批量生产,因而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所以,本实用新型有效克服了现有技术中的种种缺点而具高度产业利用价值。
上述实施例仅例示性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其功效,而非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此技术的人士皆可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及范畴下,对上述实施例进行修饰或改变。因此,举凡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精神与技术思想下所完成的一切等效修饰或改变,仍应由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所涵盖。

Claims (8)

1.一种利于快速直流灭弧的隔离开关电路结构,其特征在于:它包括转芯(1)和与所述转芯(1)一起移动的至少一片动触片(2),所述动触片(2)垂直于其移动方向放置,每片所述动触片(2)对应至少一片静触片(3),所述动触片(2)与对应的静触片(3)的接触平面(31)与所述动触片(2)的移动方向相垂直,所述动触片(2)与对应的静触片(3)的接触平面(31)与所述转芯(1)的转动轴相互平行。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利于快速直流灭弧的隔离开关电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转芯(1)通过连接片(5)与所述动触片(2)连接,所述静触片(3)固定在开关外壳(4)内,所述开关外壳(4)内设有限制所述连接片(5)移动方向的连接片移动通道(41)和限制所述动触片(2)移动方向的动触片移动通道(42),所述转芯(1)的周面上设有沿径向向内凹陷的平面限位槽(11),所述连接片(5)部分***所述平面限位槽(11)中。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利于快速直流灭弧的隔离开关电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动触片(2)上设有连接孔(21),所述连接片(5)远离转芯(1)的一端穿过所述连接孔(21)并安装有体积大于所述连接孔(21)的限位钉;所述连接片(5)上套有弹簧(6),所述弹簧(6)的一端抵在所述动触片(2)面向转芯(1)的一面上,所述弹簧(6)的另一端抵在所述连接片(5)的边缘上;所述连接片(5)上还设有连接槽(51),所述转芯(1)的平面限位槽(11)中设有***所述连接槽(51)中的连接柱(12)。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利于快速直流灭弧的隔离开关电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关外壳(4)还设有用于容纳所述连接片(5)远离转芯(1)的一端的连接片容纳腔(43),所述连接片容纳腔(43)位于所述动触片(2)、静触片(3)的接触平面(31)背向动触片(2)的一面。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利于快速直流灭弧的隔离开关电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静触片(3)的数量为两对,对应的所述动触片(2)的数量为两片,所述两片动触片(2)以所述转芯(1)的转动轴为中心对称分布。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利于快速直流灭弧的隔离开关电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静触片(3)的数量为多对,所述多对静触片(3)依次连接,当动触片(2)与静触片(3)相接触时,所述静触片(3)与动触片(2)连成一条电路,所述静触片(3)中不与其他静触片(3)相连接的触片分别与一条外部电路的两个相对应的接入点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利于快速直流灭弧的隔离开关电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静触片(3)的数量为多对,所述静触片(3)之间不相互连接,所述每对静触片(3)的两个触片分别与一条外部电路的两个相对应的接入点连接。
8.一种利于快速直流灭弧的隔离开关电路结构组合,其特征在于:它包括多个权利要求1至7任一项所述的隔离开关电路结构,所述多个隔离开关电路结构的转芯(1)沿轴向依次连接,所述多个隔离开关电路结构的开关外壳(4)的外表面组成一连续表面。
CN201620656128.8U 2016-06-28 2016-06-28 利于快速直流灭弧的隔离开关电路结构及其组合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598472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0656128.8U CN205984722U (zh) 2016-06-28 2016-06-28 利于快速直流灭弧的隔离开关电路结构及其组合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0656128.8U CN205984722U (zh) 2016-06-28 2016-06-28 利于快速直流灭弧的隔离开关电路结构及其组合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5984722U true CN205984722U (zh) 2017-02-22

Family

ID=5802156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20656128.8U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5984722U (zh) 2016-06-28 2016-06-28 利于快速直流灭弧的隔离开关电路结构及其组合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5984722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931879A (zh) * 2016-06-28 2016-09-07 上海荣服电子有限公司 利于快速直流灭弧的隔离开关电路结构及其组合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931879A (zh) * 2016-06-28 2016-09-07 上海荣服电子有限公司 利于快速直流灭弧的隔离开关电路结构及其组合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616918A (zh) Pc级双电源自动切换开关
CN108711531A (zh) 一种高压开关
CN203607342U (zh) 双极磁保持继电器
CN205984722U (zh) 利于快速直流灭弧的隔离开关电路结构及其组合
CN205943866U (zh) 一种双开关限位装置
CN105655160A (zh) 一种具有双断点动触头结构的双电源转换开关
CN204905131U (zh) 电气开关电路接触结构
CN103578799B (zh) 一种用于晶闸管有载分接开关的伸缩触头组件
CN203456944U (zh) 双电源开关
CN206322596U (zh) 触头***
CN206210716U (zh) 一种电机驱动的二相继电器
CN203882844U (zh) 双单元组合式异步联动微动开关
CN206148356U (zh) 户内交流真空负荷开关
CN105931879B (zh) 利于快速直流灭弧的隔离开关电路结构及其组合
CN202905493U (zh) 一种自动转换开关的转换机构
CN208781760U (zh) 隔离开关
CN204407197U (zh) 一种切换开关用动触头组
CN207705082U (zh) 双稳态操作机构及旋转式隔离开关
WO2020206731A1 (zh) 便捷切换的双电压输出电池包
CN208580694U (zh) 一种新型真空断路器
CN102426976B (zh) 用于真空负荷开关的弹簧储能机构
CN201188384Y (zh) 一种拨动开关
CN207651367U (zh) 行程开关
CN207338250U (zh) 一种侧装式继电器
CN209312654U (zh) 一种快速分离隔离开关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70222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190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