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5864674U - 入耳式耳机 - Google Patents

入耳式耳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5864674U
CN205864674U CN201620612292.9U CN201620612292U CN205864674U CN 205864674 U CN205864674 U CN 205864674U CN 201620612292 U CN201620612292 U CN 201620612292U CN 205864674 U CN205864674 U CN 20586467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arphone cord
ear
housing
ear headphones
extens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20612292.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杨克华
谢冠宏
于世璿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anmo Acoust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1more Acoustic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1more Acoustic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1more Acoustic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620612292.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586467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586467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5864674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Headphones And Earphon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入耳式耳机,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具有内腔;扬声器,固定于所述壳体的内腔中;耳机线,所述耳机线从所述壳体引出且与所述扬声器电性连接,所述耳机线在靠近所述壳体的一端形成有用于佩戴时与人耳抵触且与人耳配合支撑所述入耳式耳机的支撑结构,所述耳机线与所述壳体之间通过连接件连接。上述入耳式耳机,在耳机线在靠近壳体的一端设置有支撑结构,佩戴于人耳时,形成支撑结构的耳机线与人耳抵触,声音信号有一部分被吸收掉,使得传递到耳道内的听诊器声音信号减少,从而达到降低听诊器效应的目的,同时,支撑结构还能与人耳共同配合起到支撑的作用,加强入耳式耳机佩戴的稳固性。

Description

入耳式耳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耳机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入耳式耳机。
背景技术
听诊器效应常见于入耳式耳机,即耳塞线或者单元处受外界碰撞或者空气摩擦,由于入耳的线一般硬度较大,有利于传导振动,产生的振动通过耳塞线直接传递到耳道内,产生让人很不愉快的摩擦声。目前,常用的减小听诊器效应的办法有:将耳机线从后背拉上来;或者在线的终端用夹子固定或使用扁平的耳机线;或者在耳机线的终端打一个结。但这些解决方式既不方便用户使用,又不美观。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使用方便且能够有效降低听诊器效应的入耳式耳机。
一种入耳式耳机,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具有内腔;
扬声器,固定于所述壳体的内腔中;
耳机线,所述耳机线从所述壳体引出且与所述扬声器电性连接,所述耳机线在靠近所述壳体的一端形成有用于佩戴时与人耳抵触且与人耳配合支撑所述入耳式耳机的支撑结构,所述耳机线与所述壳体之间通过连接件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壳体包括一体设置的前壳体、后壳体,所述前壳体在佩戴时位于人耳耳道内,所述耳机线从所述后壳体引出,所述支撑结构的顶部高于所述后壳体的顶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后壳体在远离所述前壳体的一侧具有延伸部,所述耳机线从所述延伸部引出。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支撑结构包括由所述耳机线弯曲形成的类环状单元,所述类环状单元靠近所述耳机线的自由端的一侧与所述延伸部活动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类环状单元具有一缺口,所述类环状单元通过连接件与所述延伸部连接,所述后壳体的延伸部及连接件位于所述缺口处,所述耳机线的自由端穿过所述连接件且可相对于所述连接件移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连接件包括与所述延伸部连接的连接段、与所述连接段一体设置的套接段,所述套接段设置有适配于所述耳机线的通孔或两端具有开口的容置槽,所述耳机线的外壁与所述套接段的通孔或容置槽的内壁紧贴。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类环状单元在佩戴时与人耳的耳舟和/或三角窝接触,所述连接件在佩戴时与人耳的耳垂接触。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连接段与所述类环状单元中靠近所述套接段的耳机线的夹角为锐角。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耳机线从所述延伸部的长度方向的侧壁引出。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耳机线固定设置有用于限制所述类环状单元最大尺寸的阻挡部。
上述入耳式耳机,在耳机线在靠近壳体的一端设置有支撑结构,佩戴于人耳时,形成支撑结构的耳机线与人耳抵触,声音信号有一部分被吸收掉,使得传递到耳道内的听诊器声音信号减少,从而达到降低听诊器效应的目的,同时,支撑结构还能与人耳共同配合起到支撑的作用,加强入耳式耳机佩戴的稳固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入耳式耳机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入耳式耳机实施例的立体另一角度结构示意图;
图3为人耳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入耳式耳机佩戴于人耳的状态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方式。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方式。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方式的目的是使对本实用新型的公开内容理解的更加透彻全面。
需要说明的是,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请参阅图1、图2,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入耳式耳机100,包括壳体110、扬声器(图未示)和耳机线120,壳体110具有内腔,扬声器固定在壳体110的内腔中,耳机线120穿过壳体110并且和扬声器电性连接,耳机线120在壳体110上形成有支撑结构121,使得佩戴于人耳200时支撑结构121与人耳200抵触,并且和人耳200共同配合支撑入耳式耳机100,耳机线120与壳体110之间通过连接件122连接。也就是说,耳机线120的一部分与壳体110之间共同形成一支撑结构121,该支撑结构121在佩戴时与人耳200接触和抵持,使得耳机线120内的声音信号被人体吸收掉一部分,如此,传递到而人体耳道内的听诊器声音信号减少,从而降低听诊器效应,同时,该支撑结构121由于与人耳200抵持,还起到了支撑作用,能加强入耳式耳机100佩戴的稳固性,进一步降低听诊器效应。
在一实施例中,壳体110包括前壳体112、与前壳体112一体设置的后壳体111,前壳体112在佩戴时位于人耳200的耳道中,耳机线120从后壳体111引出,形成支撑结构121的耳机线120的顶部高于壳体110的顶部。前壳体112外可以套设有胶质的耳套114,以提高耳机佩戴的舒适性。
更为详细的,后壳体111还具有延伸部113,该延伸部113位于后壳体111远离前壳体112的一侧,延伸部113和后壳体111为一体设置,耳机线120从延伸部113引出。也就是说,延伸部113的内腔与后壳体111的内腔是连通的。前壳体112与后壳体111所在平面可以设置一夹角,该夹角为钝角,以改善前壳体112入耳的深度和角度,使得佩戴更舒适。
在一些实施例中,支撑结构121包括类环状单元128,该类环状单元128由耳机线弯曲形成,并且类环状单元128靠近耳机线120的自由端127的一侧与延伸部113活动连接,以调整支撑结构121的大小。
具体的,类环状单元128由耳机线120弯曲形成且具有一缺口,类环状单元128通过连接件122与延伸部113连接,即缺口处对应为后壳体111的延伸部113及连接件122,连接件122固定在延伸部113上,耳机线120穿过连接件122,耳机线120的外壁与连接件122的通孔或容置槽的内壁紧贴,并且在外力作用下,耳机线120的自由端127可相对于连接件122移动。也就是说,类环状单元128、延伸部113及连接件122三者围成近似于环形的结构,类环状单元128具有一定弹性,使得佩戴时,能很好地适配于人耳200结构,又非常美观。
如图3、图4所示,类环状单元128在佩戴时与人耳200的耳舟210和/或三角窝220接触,使用时,可以调节耳机线120的自由端127或类环状单元128所在耳机线120,使耳机线120在连接件122中上下移动,从而调节类环状单元128的大小,以更好地使类环状单元128的大小适配于人耳200。
连接件122在佩戴时与人耳200的耳垂230接触,使得听诊器效应产生的声音信号经过连接件122的位置时会被人体吸收掉一部分,能有效降低听诊器效应。
如图1所示,在一实施例中,连接件122包括连接段123及套接段124,套接段124设置有适配于耳机线120的通孔或两端具有开口的容置槽,耳机线120的外壁与通孔或容置槽的内壁紧贴,使得耳机线120在连接件122中不易滑动,连接段123可以与延伸部113一体设置,也可以是卡接在在延伸部113上。连接段123相对于套接段124斜向上设置,即连接段123与类环状单元128中靠近套接段124的耳机线120的夹角为锐角,以使类环状单元128更好地适用于人耳200结构。较好的,耳机线120在延伸部113的引出处位于连接段123的延伸线上,即类环状单元128中靠近延伸部113的那段耳机线120与连接件122的连接段123为同轴设置或接近于同轴设置。
耳机线120可以从延伸部113的与延伸部113轴向垂直的侧壁引出,即耳机线120从延伸部113的长度方向的侧壁引出,使得佩戴时,类环状单元128能更好地与人耳200贴合接触及抵持。耳机线120在从延伸部113引出的一段可以套设有套管126,以加强耳机线120的抗扭曲强度,不易被扭断或折断。
更为详细的,耳机线120可以设置有一阻挡部125,该阻挡部127用于限制类环状单元128的最大尺寸,即限制耳机线120的自由端127向连接件122移动的最大行程。阻挡部127可以是固定设置在耳机线120上的环形凸台,也可以是其它形状的一个突起或多个突起。
上述入耳式耳机,在耳机线在靠近壳体的一端设置有支撑结构,佩戴于人耳时,形成支撑结构的耳机线与人耳抵触,声音信号有一部分被吸收掉,使得传递到耳道内的听诊器声音信号减少,从而达到降低听诊器效应的目的,同时,支撑结构还能与人耳共同配合起到支撑的作用,加强入耳式耳机佩戴的稳固性。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入耳式耳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具有内腔;
扬声器,固定于所述壳体的内腔中;
耳机线,所述耳机线从所述壳体引出且与所述扬声器电性连接,所述耳机线在靠近所述壳体的一端形成有用于佩戴时与人耳抵触且与人耳配合支撑所述入耳式耳机的支撑结构,所述耳机线与所述壳体之间通过连接件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入耳式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包括一体设置的前壳体、后壳体,所述前壳体在佩戴时位于人耳耳道内,所述耳机线从所述后壳体引出,所述支撑结构的顶部高于所述后壳体的顶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入耳式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后壳体在远离所述前壳体的一侧具有延伸部,所述耳机线从所述延伸部引出。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入耳式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结构包括由所述耳机线弯曲形成的类环状单元,所述类环状单元靠近所述耳机线的自由端的一侧与所述延伸部活动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入耳式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类环状单元具有一缺口,所述类环状单元通过所述连接件与所述延伸部连接,所述后壳体的延伸部及所述连接件位于所述缺口处,所述耳机线的自由端穿过所述连接件且可相对于所述连接件移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入耳式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包括与所述延伸部连接的连接段、与所述连接段一体设置的套接段,所述套接段设置有适配于所述耳机线的通孔或两端具有开口的容置槽,所述耳机线的外壁与所述套接段的通孔或容置槽的内壁紧贴。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入耳式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类环状单元在佩戴时与人耳的耳舟和/或三角窝接触,所述连接件在佩戴时与人耳的耳垂接触。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入耳式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段与所述类环状单元中靠近所述套接段的耳机线的夹角为锐角。
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入耳式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耳机线从所述延伸部的长度方向的侧壁引出。
10.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入耳式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耳机线固定设置有用于限制所述类环状单元最大尺寸的阻挡部。
CN201620612292.9U 2016-06-20 2016-06-20 入耳式耳机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586467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0612292.9U CN205864674U (zh) 2016-06-20 2016-06-20 入耳式耳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0612292.9U CN205864674U (zh) 2016-06-20 2016-06-20 入耳式耳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5864674U true CN205864674U (zh) 2017-01-04

Family

ID=5763601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20612292.9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5864674U (zh) 2016-06-20 2016-06-20 入耳式耳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586467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674248B2 (en) Ear-hanging type structure and earphone including ear-hanging type structure
NO20044754L (no) Hodemikrotelefon omfattende et hodeband
CN103297892A (zh) 多功能便携耳机
CN205864674U (zh) 入耳式耳机
CN103986990B (zh) 耳机支臂
CN203181185U (zh) 一种可拆式耳挂
CN206775675U (zh) 一种自由组合式蓝牙耳机
CN204180242U (zh) 一种便于拆卸更换的头戴式耳机
CN204539405U (zh) 一种耳机
CN206380060U (zh) 一种耳挂结构
CN211352407U (zh) 一种具有自适应可伸缩的耳塞
CN205039980U (zh) 一种固定式蓝牙耳机
CN203105758U (zh) 一种带耳机的帽子
CN202143193U (zh) 一种弹性防噪音耳塞式耳机
CN202488661U (zh) 充气式耳机
CN110267140A (zh) 一种防掉落蓝牙耳机
CN205726232U (zh) 附带防蓝光眼镜的夹戴式耳机
CN206136207U (zh) 一种支撑式耳机
CN214177531U (zh) 一种入耳式立体耳机
CN204733316U (zh) 一种耳挂结构以及使用该结构的入耳式耳机
CN205108049U (zh) 一种带有usb接口的新型眼罩
CN203708431U (zh) 一种耳机的柔性挂耳结构
CN205693846U (zh) 一种动圈式入耳式耳机
CN203933903U (zh) 保暖耳机
CN202773075U (zh) 一种防丢防尘助听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35th floor, block a, Tanglang City, 3333 Liuxian Avenue, Nanshan District, Shenzhen, Guangdong 518000

Patentee after: Wanmo acoustics Co.,Ltd.

Address before: 518000 14th floor, east block, Tianliao building, Tanglang primary school, Xili Xueyuan Avenue, Nanshan District, Shenzh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1MORE Inc.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70104

Termination date: 2021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