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5790554U - 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连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5790554U
CN205790554U CN201620507764.4U CN201620507764U CN205790554U CN 205790554 U CN205790554 U CN 205790554U CN 201620507764 U CN201620507764 U CN 201620507764U CN 205790554 U CN205790554 U CN 20579055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ducting terminal
contact chip
conducting
terminal
adapt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 After Issu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20507764.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健
陈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Shentai Weixiang Electroni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Shentai Weixiang Electron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Shentai Weixiang Electron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Shentai Weixiang Electronic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620507764.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579055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579055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5790554U/zh
Withdrawn - After Issu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连接器。上述的连接器包括第一连接件、第二连接件以及第三连接件;第一连接件包括第一外壳、第一绝缘体和第一导电端子,第一外壳内设有第一容端槽,第一绝缘***于第一容端槽内;第一外壳的外壁上设有第一台阶;第二外壳上开设有容纳孔,PCB板位于容纳孔内;第二外壳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均开设有卡槽,卡槽与容纳孔连通;第三连接件包括第三外壳、第二绝缘体和第二导电端子,第三外壳内设有第二容端槽。上述的连接器,由于连接于连接器两端的电气元件可以沿三个相互垂直的方向相对滑动,所以可以避免因电气元件的结构设计出现偏差而导致连接器与电气元件之间的连接较为困难的问题,从而提高了连接器的容差性能。

Description

连接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器件的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连接器。
背景技术
连接器是通讯设备中常用的元器件。一般的连接器的两端分别与两个电气元件连接。当电气元件的结构设计出现偏差时,连接器与电气元件之间的连接较为困难,此时即使将电气元件连接于连接器上,但连接后产生的应力较大,严重影响连接器的电气性能,所以连接器的容差性较差。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连接器的容差性较差的问题,提供一种连接器。
一种连接器,包括:
第一连接件,包括第一外壳、第一绝缘体和第一导电端子,所述第一外壳内设有第一容端槽,所述第一绝缘***于所述第一容端槽内,且所述第一绝缘体包容所述第一导电端子;所述第一外壳的外壁上设有第一台阶;
第二连接件,包括第二外壳和PCB板,所述第二外壳上开设有容纳孔,所述PCB板位于所述容纳孔内;所述第二外壳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均开设有卡槽,所述卡槽与所述容纳孔连通;所述PCB板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一接触片和第二接触片;所述第一台阶位于所述第一端的卡槽内;所述第一导电端子抵接于所述第一接触片上,且所述第一导电端子能够在所述第一接触片上沿第一方向滑动;以及
第三连接件,包括第三外壳、第二绝缘体和第二导电端子,所述第三外壳内设有第二容端槽,所述第二绝缘***于所述第二容端槽内,且所述第二绝缘体包容所述第二导电端子;所述第三外壳的外壁上设有第二台阶;所述第二台阶位于所述第二端的卡槽内,且所述第二导电端子抵接于所述第二接触片上,且所述第二导电端子能够在所述第二接触片上沿第二方向滑动;所述第三连接件能够在所述第二外壳上沿第三方向滑动。
上述的连接器,第一台阶位于第一端的卡槽内,且第一导电端子抵接于第一接触片上;当第一导电端子在第一接触片上沿第一方向滑动时,第一连接件相对于第二连接件沿第一方向滑动;第二台阶位于第二端的卡槽内,且第二导电端子抵接于第二接触片上;当第二导电端子在第二接触片上沿第二方向滑动时,第三连接件相对于第二连接件沿第二方向滑动;第三连接件能够在第二外壳上沿第三方向滑动;由于连接于连接器两端的电气元件可以沿三个相互垂直的方向相对滑动,即允许连接器两端的电气元件的结构设计存在一定偏差,从而可以避免因电气元件的结构设计出现偏差而导致连接器与电气元件之间的连接较为困难的问题,从而提高了连接器的容差性能。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连接器还包括第三导电端子、第四导电端子及第三接触片;
所述第一绝缘体包括第一部和第二部,所述第一部套接于所述第二部,所述第一导电端子包容于所述第一部上,所述第三导电端子包容于所述第二部上;
所述第二绝缘体包括第三部和第四部,所述第三部套接于所述第四部,所述第二导电端子包容于所述第三部上,所述第四导电端子包容于所述第四部上;
所述第三接触片设置于所述PCB板上,所述第一接触片、所述第二接触片和所述第三接触片均设于所述PCB板上同一侧面上,且所述第一接触片和所述第二接触片均与所述第三接触片存在间距,所述第三导电端子和所述第四导电端子均抵接于所述第三接触片上。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三接触片的数目为两个,两个所述第三接触片分别相应地设于所述PCB板的两侧;
所述第三导电端子包括两个第一端子单元,两个所述第一端子单元相对设置于所述第二部上,两个所述第一端子单元夹持所述PCB板,且两个所述第一端子单元一一对应抵接于两个所述第三接触片上;
所述第四导电端子包括两个第二端子单元,两个所述第二端子单元相对设置于所述第四部上,两个所述第二端子单元夹持所述PCB板,且两个所述第二端子单元一一对应抵接于两个所述第三接触片上,两个第一端子单元和两个第二端子单元均挟持PCB板,当第三连接件沿平行于第二外壳的厚度方向滑动时,第三导电端子和第四导电端子均可与PCB板上的第三接触片保持可靠接触,从而保证了信号的闭合传输。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部、所述第一导电端子、所述第三导电端子及所述第二部的数目均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一部一一对应包容多个所述第一导电端子,多个所述第一部一一对应套接于多个所述第二部;多个所述第三导电端子一一对应包容于多个所述第二部上,多个所述第二部并排于所述第一容端槽内;
所述第一接触片的数目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一接触片沿所述第一方向间隔设置,多个所述第一导电端子一一对应抵接于多个所述第一接触片上;多个所述第三导电端子与多个所述第一导电端子间隔排列,且多个所述第三导电端子均抵接于所述第三接触片;
所述第三部、所述第二导电端子、所述第四导电端子及第四部的数目均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三部一一对应包容多个所述第二导电端子,多个所述第三部一一对应套接于多个所述第四部,多个所述第四导电端子一一对应包容于多个所述第四部上,多个所述第四部并排于所述第二容端槽内;
所述第二接触片的数目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二接触片沿所述第一方向间隔设置,多个所述第二导电端子一一对应抵接于多个所述第二接触片上,多个所述第四导电端子与多个所述第二导电端子间隔排列,且多个所述第四导电端子均抵接于所述第三接触片,可以使连接器传输多路信号,提高了连接器的传输效益。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连接器还包括第一导电片和第二导电片;所述第一导电片设置于所述第二部上,且多个所述第三导电端子均电连接于所述第一导电片上;所述第二导电片设置于所述第四部上,且多个所述第四导电端子均电连接于所述第二导电片上。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连接器还包括第一屏蔽片和第二屏蔽片;
所述第一部上开设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二部上开设有第二凹槽,所述第一屏蔽片分别位于所述第一凹槽和所述第二凹槽内;
所述第三部上开设有第三凹槽,所述第四部上开设有第四凹槽,所述第二屏蔽片分别位于所述第三凹槽和所述第四凹槽内,可以保证信号传输的稳定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导电端子在所述第一接触片上沿所述第一方向的滑动位移为S,0.5mm≤S≤1mm。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容纳孔的横截面呈两端向中间收缩的形状,可以容许PCB板的两端发生一定范围内的挠度。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三连接件在所述第二外壳上沿第三方向的滑动距离为d,0.5mm≤d≤1mm。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导电端子在所述第二接触片上沿所述第二方向的滑动位移为L,1.0mm≤L≤3mm。
附图说明
图1为一实施例的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2为图1所示连接器的***图;
图3为图1所示连接器的剖视图;
图4为图1所示连接器的另一立体图(不包括第一外壳、第二外壳和第三外壳);
图5为图4所示连接器的***图;
图6为图1所示连接器的第一连接件的***图;
图7为图1所示连接器的第三连接件的***图;
图8为图1所示连接器的第二连接件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连接器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连接器的首选实施例。但是,连接器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连接器的公开内容更加透彻全面。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连接器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如图1所示,一实施例的连接器10为浮动容差的扣板连接器。如图2所示,连接器10包括第一连接件100、第二连接件200以及第三连接件300。如图3所示,第一连接件100包括第一外壳110、第一绝缘体120和第一导电端子130,第一外壳110内设有第一容端槽112,第一绝缘体120位于第一容端槽112内,且第一绝缘体120包容第一导电端子130。第一外壳110的外壁上设有第一台阶114。第二连接件200包括第二外壳210和PCB板220,第二外壳210上开设有容纳孔212,PCB板220位于容纳孔212内。第二外壳210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均开设有卡槽214,卡槽214与容纳孔212连通。如图4、图5所示,PCB板220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一接触片222和第二接触片224。再次参见图3,第一台阶114位于第一端的卡槽214内。如图4所示,第一导电端子130抵接于第一接触片222上,且第一导电端子130能够在第一接触片222上沿第一方向滑动。
如图3所示,第三连接件300包括第三外壳310、第二绝缘体320和第二导电端子330,第三外壳310内设有第二容端槽312,第二绝缘体320位于第二容端槽312内,且第二绝缘体320包容第二导电端子330。第三外壳310的外壁上设有第二台阶314。第二台阶314位于第二端的卡槽214内,同时参见图4,且第二导电端子330抵接于第二接触片224上,且第二导电端子330能够在第二接触片224上沿第二方向滑动。第三连接件300能够在第二外壳210上沿第三方向滑动。如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接件100的一端连接于第一电气元件(图中未示出),另一端连接于第二连接件200。第三连接件300的一端连接于第二连接件200,另一端连接于第二电气元件(图中未示出)。第一连接件100为固定连接件,第二连接件200为中间连接件,第三连接件300为滑动连接件。第一外壳110、第二外壳210和第三外壳310的外形均为长方体。如图3所示,第一外壳110与第二外壳210连接的外侧设有第一台阶114,第三外壳310与第二外壳210连接的外侧设有第二台阶314。第二外壳210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处均开设有卡槽214,第一台阶114位于第一端的卡槽214内,第二台阶314位于第二端的卡槽214内。第二外壳210上开设有用于容纳PCB板220的容纳孔212。容纳孔212分别与第二外壳210的两端的卡槽214连通。
如图5所示,PCB板220为较薄的平板。PCB板220的第一端的表面设有第一接触片222,第二端的表面设有第二接触片224。第一接触片222的宽度大于第二接触片224的宽度,第一接触片222的长度小于第二接触片224的长度。如图4所示,第一导电端子130和第二导电端子330均为信号端子,第一导电端子130抵接于第一接触片222上,第二导电端子330抵接于第二接触片224上。PCB板220表面为平面,将PCB板220的第一边指向第二边的方向定义为第二方向,即Z轴方向。将平行于PCB板220的第一边的方向定义为第一方向,即X轴方向。将沿垂直于PCB板220表面的方向定义为第三方向,即Y轴方向。第一接触片222沿平行于X轴方向延伸,第二接触片224沿平行于Z轴方向延伸。第一导电端子130能够沿平行于X轴方向滑动,使第二连接件200能够相对于第一连接件100沿X轴方向滑动。第二导电端子330能够沿平行于Z轴方向滑动,使第三连接件300能够相对于第二连接件200沿Z轴方向滑动。另外,第三连接件300能够在第二外壳210上沿第三方向滑动,即第三连接件300能够相对于第二连接件200沿Y轴方向滑动。具体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方向、第二方向和第三方向两两相互垂直。
本实施例的连接器10,第一台阶114位于第一端的卡槽214内,且第一导电端子130抵接于第一接触片222上。当第一导电端子130在第一接触片222上沿第一方向滑动时,第一连接件100相对于第二连接件200沿第一方向滑动。第二台阶314位于第二端的卡槽214内,且第二导电端子330抵接于第二接触片224上。当第二导电端子330第二接触片224上沿第二方向滑动时,第三连接件300相对于第二连接件200沿第二方向滑动。第三连接件300能够在第二外壳210上沿第三方向滑动。由于连接于连接器10两端的电气元件可以沿三个相互垂直的方向相对滑动,即允许连接器10两端的电气元件的结构设计存在一定偏差,所以可以避免因电气元件的结构设计出现偏差而导致连接器10与电气元件之间的连接较为困难的问题,从而提高了连接器10的容差性能。
如图5所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连接器10还包括第三导电端子400、第四导电端子500及第三接触片600。如图6所示,第一绝缘体120包括第一部122和第二部124,第一部122套接于第二部124,第一导电端子130包容于第一部122上。第三导电端子400包容于第二部124上。如图7所示,第二绝缘体320包括第三部322和第四部324,第三部322套接于第四部324,第二导电端子330包容于第三部322上,第四导电端子500包容于第四部324上。如图8所示,第三接触片600设置于PCB板220上,第一接触片222、第二接触片224和第三接触片600均设于PCB板220上同一侧面上,再次参见图5,且第一接触片222和第二接触片224均与第三接触片600存在间距,再次参见图4,第三导电端子400和第四导电端子500均抵接于第三接触片600上。在本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第一导电端子130与第一部122一体成型,第三导电端子400与第二部124一体成型。如图7所示,第二导电端子330与第三部322一体成型,第四导电端子500与第四部324一体成型。
如图5所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三接触片600的数目为两个,两个第三接触片600分别相应地设于PCB板220的两侧。第三导电端子400包括两个第一端子单元410,两个第一端子单元410相对设置于第二部124上,两个第一端子单元410夹持PCB板220,且两个第一端子单元410一一对应抵接于两个第三接触片600上。第四导电端子500包括两个第二端子单元510,两个第二端子单元510相对设置于第四部324上,两个第二端子单元510夹持PCB板220,且两个第二端子单元510一一对应抵接于两个第三接触片600上,两个第一端子单元410和两个第二端子单元510均挟持PCB板220,当第三连接件300沿平行于第二外壳210的厚度方向滑动时,第三导电端子400和第四导电端子500均可与PCB板220上的第三接触片600保持可靠接触,从而保证了信号的闭合传输。
在本实施例中,第三导电端子400和第四导电端子500均为地端子,如图6所示,第三导电端子400包括两个第一端子单元410。如图7所示,第四导电端子500包括两个第二端子单元510。每个第一端子单元410和每个第二端子单元510均包括固定部和抵持部。如图6所示,第二部124呈长方体状,且第二部124开设有容纳第一部122的栅槽。两个第一端子单元410相对设置于第二部124的顶部和底部,两个第一端子单元410的固定部均与第二部124一体成型,两个第一端子单元410的抵持部均呈弯折状,且两个第一端子单元410的抵持部分别抵接于PCB板220的两侧,使两个第一端子单元410夹持于PCB板220上,且两个第一端子单元410分别抵接于PCB板220两侧的第三接触片600上。如图7所示,第四部324呈长方体状,且第四部324开设有容纳第三部322的栅槽。两个第二端子单元510相对设置于第四部324的顶部和底部,两个第二端子单元510的固定部均与第四部324一体成型,两个第二端子单元510的抵持部均呈弯折状,且第二端子单元510的抵持部分别抵接于PCB板220的两侧,使两个第二端子单元510夹持于PCB板220上,且两个第二端子单元510分别抵接于PCB板220两侧的第三接触片600上,使第三导电端子400和第四导电端子500均能可靠接触于第三接触片600上。如图5所示,PCB板220的第一侧面上设有第一接触片222、第二接触片224和其中一个第三接触片600,第二侧面上设有另一个第三接触片600。第三接触片600的表面开设有多个过孔610。
如图6所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一部122、第一导电端子130、第三导电端子400及第二部124的数目均为多个。多个第一部122一一对应包容多个第一导电端子130,多个第一部122一一对应套接于多个第二部124。多个第三导电端子400一一对应包容于多个第二部124上,多个第二部124并排于第一容端槽112内。第一接触片222的数目为多个,多个第一接触片222沿第一方向间隔设置,多个第一导电端子130一一对应抵接于多个第一接触片222上。多个第三导电端子400与多个第一导电端子130间隔排列,且多个第三导电端子400均抵接于第三接触片600。如图7所示,第三部322、第二导电端子330、第四导电端子500及第四部324的数目均为多个。多个第三部322一一对应包容多个第二导电端子330,多个第三部322一一对应套接于多个第四部324,多个第四导电端子500一一对应包容于多个第四部324上,多个第四部324并排于第二容端槽312内。第二接触片224的数目为多个,多个第二接触片224沿第一方向间隔设置,多个第二导电端子330一一对应抵接于多个第二接触片224上,多个第四导电端子500与多个第二导电端子330间隔排列,且多个第四导电端子500均抵接于第三接触片600,可以使连接器10传输多路信号,提高了连接器10的传输效益。
如图6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外壳110沿平行于第二外壳210的端向的方向开设有第一容端槽112。第一部122和第二部124的数目均为多个,多个第二部124成两排设置于第一容端槽112内,多个第一部122一一对应套接于多个第二部124上,多个第一部122一一对应包容多个第一导电端子130,多个第二部124一一对应包容多个第三导电端子400,多个第一导电端子130一一对应抵接于多个第一接触片222上,多个第三导电端子400均抵接于第三接触片600。在其他实施例中,多个第二部124还可以成一排或多排设置于第一容端槽112内。
如图7所示,第三外壳310沿平行于第二外壳210的端向的方向开设有第二容端槽312。第三部322和第四部324的数目均为多个,多个第四部324成双排设置于第二容端槽312内,多个第三部322一一对应套接于多个第四部324上,多个第三部322一一对应包容多个第二导电端子330,多个第四部324一一对应包容多个第四导电端子500,多个第二导电端子330一一对应抵接于多个第二接触片224上,多个第四导电端子500均抵接于第三接触片600。在其他实施例中,多个第三部322还可以成一排或多排设置于第二容端槽312内。具体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容端槽112、第二容端槽312、容纳孔212和PCB板220(如图8)的数目均为两个,两个第一容端槽112并排开设于第一外壳110上,两个第二容端槽312并排开设于第二外壳210上。再次参见图3,两个容纳孔212的两端均与卡槽214连通,两个PCB板220一一对应设置于两个容纳孔212内,且两个PCB板220相对设置。可以理解,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容端槽112、第二容端槽312、容纳孔212和PCB板220的数目均可以为一个或多个。
如图3所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连接器10还包括第一导电片700和第二导电片800。如图6所示,第一导电片700设置于第二部124上,且多个第三导电端子400均电连接于第一导电片700上。如图7所示,第二导电片800设置于第四部324上,且多个第四导电端子500均电连接于第二导电片800上。在本实施例中,再次参见图3,第一导电片700贴附于第二部124的表面,使多个第三导电端子400均与第一导电片700电连接,保证了第三导电端子400较好地接地。第二导电片800贴附于第四部324的表面,使多个第四导电端子500均与第二导电片800电连接,保证了第四导电端子500较好地接地。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连接器10还包括第一屏蔽片900和第二屏蔽片1100。如图6所示,第一部122上开设有第一凹槽1222,第二部124上开设有第二凹槽1242,第一屏蔽片900分别位于第一凹槽1222和第二凹槽1242内。如图7所示,第三部322上开设有第三凹槽3222,第四部324上开设有第四凹槽3242,第二屏蔽片1100分别位于第三凹槽3222和第四凹槽3242内,可以保证信号传输的稳定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导电端子130在第一接触片222上沿第一方向的滑动位移为S,0.5mm≤S≤1mm。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导电端子130在第一接触片222上沿第一方向的滑动位移等于第一导电端子130沿平行于X轴方向的滑动位移,即第二连接件200相对于第一连接件100沿X轴方向的滑动位移。具体在本实施例中,第二连接件200能够相对于第一连接件100沿X轴方向的滑动位移的值为0.7mm,即第二连接件200相对于第一连接件100的左右两侧方向均可滑动的位移的值为0.7mm。可以理解,与连接器10两端连接的电气元件在X轴方向可以允许0.7mm的位置偏差值。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容纳孔212的横截面呈两端向中间收缩的形状,可以容许PCB板220的两端发生一定范围内的挠度。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三连接件300在第二外壳210上沿第三方向的滑动距离为d,0.5mm≤d≤1mm。在本实施例中,第三连接件300能够相对于第二连接件200沿Y轴方向的滑动距离等于第三连接件300在第二外壳210上沿第三方向的滑动距离。具体在本实施例中,第三连接件300能够相对于第二连接件200沿Y轴方向的滑动位移的值为0.7mm,即第三连接件300相对于第二连接件200的上下两侧方向均可滑动的位移的值为0.7mm。可以理解,与连接器10两端连接的电气元件在Y轴方向可以允许0.7mm的位置偏差值。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二导电端子330在第二接触片224上沿第二方向的滑动位移为L,1.0mm≤L≤3mm。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导电端子330沿平行于Z轴方向的滑动位移等于第二导电端子330在第二接触片224上沿第二方向的滑动位移,即第三连接件300相对于第二连接件200沿Z轴方向的滑动位移。具体在本实施例中,第三连接件300能够相对于第二连接件200沿Z轴方向的滑动位移的值为2.0mm,即第三连接件300相对或相离于第二连接件200的端面可滑动的位移的值为2.0mm。可以理解,与连接器10两端连接的电气元件在Z轴方向可以允许2.0mm的位置偏差值。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连接件,包括第一外壳、第一绝缘体和第一导电端子,所述第一外壳内设有第一容端槽,所述第一绝缘***于所述第一容端槽内,且所述第一绝缘体包容所述第一导电端子;所述第一外壳的外壁上设有第一台阶;
第二连接件,包括第二外壳和PCB板,所述第二外壳上开设有容纳孔,所述PCB板位于所述容纳孔内;所述第二外壳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均开设有卡槽,所述卡槽与所述容纳孔连通;所述PCB板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一接触片和第二接触片;所述第一台阶位于所述第一端的卡槽内;所述第一导电端子抵接于所述第一接触片上,且所述第一导电端子能够在所述第一接触片上沿第一方向滑动;以及
第三连接件,包括第三外壳、第二绝缘体和第二导电端子,所述第三外壳内设有第二容端槽,所述第二绝缘***于所述第二容端槽内,且所述第二绝缘体包容所述第二导电端子;所述第三外壳的外壁上设有第二台阶;所述第二台阶位于所述第二端的卡槽内,且所述第二导电端子抵接于所述第二接触片上,且所述第二导电端子能够在所述第二接触片上沿第二方向滑动;所述第三连接件能够在所述第二外壳上沿第三方向滑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三导电端子、第四导电端子及第三接触片;
所述第一绝缘体包括第一部和第二部,所述第一部套接于所述第二部,所述第一导电端子包容于所述第一部上,所述第三导电端子包容于所述第二部上;
所述第二绝缘体包括第三部和第四部,所述第三部套接于所述第四部,所述第二导电端子包容于所述第三部上,所述第四导电端子包容于所述第四部上;
所述第三接触片设置于所述PCB板上,所述第一接触片、所述第二接触片和所述第三接触片均设于所述PCB板上同一侧面上,且所述第一接触片和所述第二接触片均与所述第三接触片存在间距,所述第三导电端子和所述第四导电端子均抵接于所述第三接触片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接触片的数目为两个,两个所述第三接触片分别相应地设于所述PCB板的两侧;
所述第三导电端子包括两个第一端子单元,两个所述第一端子单元相对设置于所述第二部上,两个所述第一端子单元夹持所述PCB板,且两个所述第一端子单元一一对应抵接于两个所述第三接触片上;
所述第四导电端子包括两个第二端子单元,两个所述第二端子单元相对设置于所述第四部上,两个所述第二端子单元夹持所述PCB板,且两个所述第二端子单元一一对应抵接于两个所述第三接触片上。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部、所述第一导电端子、所述第三导电端子及所述第二部的数目均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一部一一对应包容多个所述第一导电端子,多个所述第一部一一对应套接于多个所述第二部;多个所述第三导电端子一一对应包容于多个所述第二部上,多个所述第二部并排于所述第一容端槽内;
所述第一接触片的数目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一接触片沿所述第一方向间隔设置,多个所述第一导电端子一一对应抵接于多个所述第一接触片上;多个所述第三导电端子与多个所述第一导电端子间隔排列,且多个所述第三导电端子均抵接于所述第三接触片;
所述第三部、所述第二导电端子、所述第四导电端子及第四部的数目均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三部一一对应包容多个所述第二导电端子,多个所述第三部一一对应套接于多个所述第四部,多个所述第四导电端子一一对应包容于多个所述第四部上,多个所述第四部并排于所述第二容端槽内;
所述第二接触片的数目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二接触片沿所述第一方向间隔设置,多个所述第二导电端子一一对应抵接于多个所述第二接触片上,多个所述第四导电端子与多个所述第二导电端子间隔排列,且多个所述第四导电端子均抵接于所述第三接触片。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导电片和第二导电片;所述第一导电片设置于所述第二部上,且多个所述第三导电端子均电连接于所述第一导电片上;所述第二导电片设置于所述第四部上,且多个所述第四导电端子均电连接于所述第二导电片上。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屏蔽片和第二屏蔽片;
所述第一部上开设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二部上开设有第二凹槽,所述第一屏蔽片分别位于所述第一凹槽和所述第二凹槽内;
所述第三部上开设有第三凹槽,所述第四部上开设有第四凹槽,所述第二屏蔽片分别位于所述第三凹槽和所述第四凹槽内。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电端子在所述第一接触片上沿所述第一方向的滑动位移为S,0.5mm≤S≤1mm。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容纳孔的横截面呈两端向中间收缩的形状。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连接件在所述第二外壳上沿第三方向的滑动距离为d,0.5mm≤d≤1mm。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导电端子在所述第二接触片上沿第二方向的滑动位移为L,1.0mm≤L≤3mm。
CN201620507764.4U 2016-05-27 2016-05-27 连接器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579055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0507764.4U CN205790554U (zh) 2016-05-27 2016-05-27 连接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0507764.4U CN205790554U (zh) 2016-05-27 2016-05-27 连接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5790554U true CN205790554U (zh) 2016-12-07

Family

ID=5997881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20507764.4U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5790554U (zh) 2016-05-27 2016-05-27 连接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5790554U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896145A (zh) * 2016-05-27 2016-08-24 深圳市深台帏翔电子有限公司 连接器
CN109599689A (zh) * 2017-09-30 2019-04-09 中航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连接器组件
CN109659755A (zh) * 2018-07-27 2019-04-19 中航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转接连接器外壳及转接连接器

Cited By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896145A (zh) * 2016-05-27 2016-08-24 深圳市深台帏翔电子有限公司 连接器
CN105896145B (zh) * 2016-05-27 2018-05-08 深圳市深台帏翔电子有限公司 连接器
US10044120B2 (en) 2016-05-27 2018-08-07 Shenzhen Shentai Weixiang Electronics Co., Ltd. Connector
CN109599689A (zh) * 2017-09-30 2019-04-09 中航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连接器组件
CN109599690A (zh) * 2017-09-30 2019-04-09 中航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转接连接器及电连接器组件
CN109616790A (zh) * 2017-09-30 2019-04-12 中航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连接器组件及其连接器
CN109616799A (zh) * 2017-09-30 2019-04-12 中航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带有容差模块的连接器
CN109599689B (zh) * 2017-09-30 2020-11-17 中航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连接器组件
CN109616790B (zh) * 2017-09-30 2020-11-17 中航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连接器组件及其连接器
CN109599690B (zh) * 2017-09-30 2021-01-29 中航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转接连接器及电连接器组件
US11695227B2 (en) 2017-09-30 2023-07-04 Avic Jonhon Op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Connector with tolerance module
CN109659755A (zh) * 2018-07-27 2019-04-19 中航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转接连接器外壳及转接连接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896145A (zh) 连接器
US8215994B2 (en) Card edge connector having less resonance
US7690944B2 (en) Connector assembly, receptacle type connector, and interface apparatus
US9214768B2 (en) Communication connector and transmission module thereof
US7331830B2 (en) High-density orthogonal connector
TWI594509B (zh) 中間平面連接器系統之插座組件
US3731254A (en) Jumper for interconnecting dual-in-line sockets
TW201401664A (zh) 插座組件之接點模組
KR970702601A (ko) 전기커넥터용 도전성 시라우드
CN205790554U (zh) 连接器
US10367305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having a high speed signal transmission with a high-density structure
CN105261909A (zh) 存储模块插接件
US20130065414A1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TW201530927A (zh) 纜線連接器組件及具有可浮動纜線連接器之纜線架
CA1154511A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construction
CN106299783A (zh) 连接器
KR20150110423A (ko) 카드 커넥터
KR102430924B1 (ko) 커넥터 및 커넥터 조립체
JP2017533554A (ja) 雌雄同体電気コネクタ
CN207765665U (zh) 电连接器
US7134915B1 (en) Base structure for communication module
US8337215B2 (en) Card-edge connector
CN208939203U (zh) 端子模组、电连接器及电连接器组件
KR200473302Y1 (ko) 커넥터
JP2011018621A (ja) コネクタ部品、及びコネク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61207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18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