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5725520U - 基于仿生触角和热膨胀的宏微驱动旋转平台 - Google Patents

基于仿生触角和热膨胀的宏微驱动旋转平台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5725520U
CN205725520U CN201620382021.9U CN201620382021U CN205725520U CN 205725520 U CN205725520 U CN 205725520U CN 201620382021 U CN201620382021 U CN 201620382021U CN 205725520 U CN205725520 U CN 20572552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ionical
feeler
thermal expansion
flexible hinge
micro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 After Issu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20382021.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马志超
赵宏伟
任露泉
姜哲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ilin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Jilin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ilin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Jilin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1620382021.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572552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572552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5725520U/zh
Withdrawn - After Issu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General Electrical Machinery Utilizing Piezoelectricity, Electrostriction Or Magnetostriction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基于仿生触角和热膨胀的宏微驱动旋转平台,属于精密驱动领域。宏观压电驱动单元分别通过内包络式柔性铰链和仿生楔形触角的弹性变形对柱形转动体进行顺时针宏观驱动,微观热膨胀驱动单元通过高温陶瓷加热棒的热传导在仿生楔形触角的间歇处产生可控的热膨胀变形,进而驱动触角产生微小线性位移,实现对柱形转动体的微观驱动。柱形转动体以过盈配合方式内嵌于陶瓷球轴承的转动体中,且其凹槽内嵌入式安装有刚性平面反光板,用于非接触式光学位移测量***对柱形转动体旋转变形的定量检测。优点在于:结构紧凑,可满足微纳操作、微纳加工、精密光学、航天及医学工程等领域对微纳米级精密驱动与定位的需求。

Description

基于仿生触角和热膨胀的宏微驱动旋转平台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精密驱动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具有纳米级驱动精度的基于仿生触角和热膨胀的宏微驱动旋转平台。通过内包络式压电驱动单元结合具有特征形态的仿生楔形触角,可实现微弧度级的转动精度。在此基础上,结合楔形触角的可控热膨胀,可实现纳弧度级转角的精密驱动,即实现压电式旋转平台的宏微耦合驱动模式。本实用新型可为微纳操作、精密光学等有微纳米级精密驱动需求的诸多领域提供技术支撑,亦可作为微构件微尺度力学性能精密测试的加载单元。
背景技术
传统精密驱动与传动技术往往采用伺服电机、直线电机等驱动部件作为驱动动力源,以及滚数丝杠、蜗轮蜗杆、线性导轨、曲柄连杆机构等传动部件构成复杂传动***。由于存在电机回转机械惯性、电磁扰动、传动效率损耗、机构爬行、传动***间隙、换向冲击、滑动磨损等影响精密传动过程的不利因素,传统驱动与传动技术难以实现纳米级精密驱动与定位的要求。相比于通过电致伸缩、磁致伸缩、记忆合金变形等效应实现的精密驱动技术,压电驱动技术具有响应频率高和传动柔性化等特点。以压电精密驱动技术为代表的微纳精密驱动技术在精密光学、控制工程、微电子技术、航空航天、生物医学工程等领域应用广泛,尤其在航天飞行器空间对接、仿生微型机器人驱动、超精密加工与装配、显微生物医学组织操作等前沿领域具有难以替代的作用。而精密驱动器作为对目标对象直接定位与操控的执行器,其驱动性能直接影响其定位精度与操控对象的运动分辨率。
根据驱动原理及运动形式的不同,压电驱动器可主要分为惯性式和尺蠖型两种。其中惯性式压电驱动器具有分辨率高、机械结构简单、输出行程大等特点。相比于直线式驱动器,旋转驱动器具有更复杂的传动结构,受转动单元回转精度等误差因素的影响,其旋转定位精度取决于径向和周向的绝对位移。基于粘滑摩擦驱动原理的旋转惯性式压电驱动器结构紧凑、操作与控制过程简单、定位精度高。其基本结构由压电器件、柔性传动机构和粘滑回转移动块组成,其中柔性传动机构的移动端与粘滑回转移动块保持面接触或点接触,接触区域表面具有较大的静摩擦系数和滑动摩擦系数。依据动量守恒定律,当向压电器件施加线性增加的驱动电压时,柔性传动机构产生相应的驱动位移并与粘滑回转移动块进行接触摩擦传动,因粘滑过程速度较为缓慢,回转移动快所受惯性冲击并不显著,粘滑移回转移动块的转动弧长与柔性传动机构的输出位移行程保持一致。当施加在压电器件上的电压迅速下降时,柔性传动机构迅速弹性回复至其初始位置,但粘滑移回转移动块由于自身的惯性载荷大于柔性传动结构弹性回复过程中的摩擦力。据此,在周期性锯齿形电压的作用下,粘滑移回转移动块产生步进旋转位移。J.M. Breguet对粘滑式惯性驱动器的驱动原理和控制方法进行了***的研究,Q.Z. Zou利用惯性质量块与驱动单元之间的粘滑现象开发了精密旋转驱动器。采用锯齿波形信号作为均布式压电双晶片的加载电压波形,在加载过程中周向分布的三个雅典敬佩同时同向缓慢旋转,进而驱动回转驱动单元同步转动;在卸载过程中,压电晶片迅速弹性回复,而回转驱动单元的位置基本保持不变。因此,在连续锯齿波形时序信号的作用下,回转驱动单元实现了连续的旋转运动,旋转速度达到0.18rad/s. Y. Zhang研制了一种基于直线运动和旋转运动的多自由度粘滑驱动器,其旋转运动的实现是基于对两个压电叠堆精确的时序控制配合实现的。
尽管基于粘滑摩擦驱动原理的旋转惯性式压电驱动器因其简单的结构、较高的运动分辨率、较大的运动行程和较快的驱动速度而在精密驱动领域应用广泛,但机构磨损、惯性冲击等因素限制了其极高定位精度的实现。此外,在实际工况下,由于压电精密驱动器的服役工况往往受到空间尺寸狭小、电磁环境复杂、工作温度剧变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难以实现纳米级精度的稳定运动输出。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仿生触角和热膨胀的宏微驱动旋转平台,解决了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针对现有粘滑摩擦型惯性式驱动器驱动大都仅采用压电器件作为驱动单元的驱动模式,本实用新型将压电驱动方法实现的宏观驱动与柔性机构热膨胀行为实现的微观驱动相结合,实现丰富的旋转驱动模式和纳米级的旋转驱动分辨率。本实用新型由宏观压电驱动单元、微观热膨胀驱动单元、微回转单元以及支撑单元组成。本实用新型的宏观旋转运动依靠内包络式柔性铰链和仿生楔形触角的弹性变形实现柱形转动体的粘滑摩擦,本实用新型的微观旋转驱动依靠高温陶瓷加热棒在仿生楔形触角的间歇处产生的热膨胀实现柱形转动体的微动摩擦。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基于仿生触角和热膨胀的宏微驱动旋转平台,包括宏观压电驱动单元、微观热膨胀驱动单元、微回转单元以及支撑单元,所述宏观压电驱动单元嵌入式刚性安装在支撑单元中的基座7的矩形槽中,内包络式柔性铰链A2、内包络式柔性铰链B13对称轴线的非固定部分通过支撑单元中的硬质钢球6浮动于基座7的弧形导向槽上;微观热膨胀驱动单元中的高温陶瓷加热棒1过盈安装于宏观压电驱动单元中对称式布局的内包络式柔性铰链A2、内包络式柔性铰链B13外侧的开槽内孔中;微回转单元中的柱形转动体11的圆柱母线与微观热膨胀驱动单元中的仿生楔形触角A8、仿生楔形触角B12的触点保持线弹性接触,且陶瓷球轴承9的外圈过盈安装于支撑单元中的基座7的中心阶梯内孔中。
所述的宏观压电驱动单元包括内包络式柔性铰链A2、内包络式柔性铰链B13、内六角螺钉3、铰链刚性支撑端4和压电促动器5,所述内包络式柔性铰链A2、内包络式柔性铰链B13具有近圆环形拓扑结构,且分别具有八处圆弧过渡式的柔性结构,铰链刚性支撑端4通过内六角螺钉3与基座7连接,一组压电促动器5具有输出位移自检测功能并同轴、共面、对称安装于内包络式柔性铰链A2、内包络式柔性铰链B13的刚性内侧壁之间,其对称轴为柱形转动体11的中轴线。
所述的微观热膨胀驱动单元包括一组高温陶瓷加热棒1和仿生楔形触角A8、仿生楔形触角B12,所述高温陶瓷加热棒1以柱形转动体11的中轴线为对称轴安装在内包络式柔性铰链A2、内包络式柔性铰链B13外侧的开槽内孔中,仿生楔形触角A8、仿生楔形触角B12具有弧形“月牙式”的阵列微结构,且附着在内包络式柔性铰链A2、内包络式柔性铰链B13外侧的开槽圆柱外表面。
所述的微回转单元包括陶瓷球轴承9、刚性平面反光板10和柱形转动体11,所述柱形转动体11的阶梯轴过盈安装在陶瓷球轴承9内圈中,刚性平面反光板10为具有反光特性的非透明硅片,用于对微转角进行入射和反射光路探测,内嵌安装在柱形转动体11的矩形凹槽中;
所述的支撑单元包括一组硬质钢球6和基座7,所述硬质钢球6安装在基座7的弧形导向凹槽中,并与内包络式柔性铰链A2、内包络式柔性铰链B13下表面的内凹槽保持弹性点接触,基座7的上表面,除弧形导向凹槽处,整体涂覆有厚度为0.5mm的TDD真空绝热涂层材料,以削弱高温陶瓷加热棒1的高温热辐射对基座7的热变形影响;此外,基座7加工有一组螺纹孔,与气浮隔振台或高分辨显微镜调整平台的定位与安装。
所述的内包络式柔性铰链A2、内包络式柔性铰链B13与铰链刚性支撑端4之间采用可转动式的圆弧形柔性结构进行连接,即可实现对称式内包络式柔性铰链A2、内包络式柔性铰链B13在其环形拓扑平面上的旋转自由度,在仿生楔形触角A8、仿生楔形触角B12的触点与柱形转动体11外圆柱面间的接触载荷过大的情况下,该圆弧形柔性结构可沿背离触点接触区域的防线产生扭转变形以降低局部接触区域的接触应力,对柱形转动体11的宏观旋转驱动过程起到缓冲、减震的作用;内包络式柔性铰链A2、内包络式柔性铰链B13的八处圆弧过渡式的柔性结构亦呈现对称布局形式,结合一组同轴且对称安装的压电促动器5在加载过程中的等幅、等频、同步位移输出,一组内包络式柔性铰链A2、内包络式柔性铰链B13外侧的开槽圆柱中心轴线相应地输出等幅、等频、等力矩且方向相反的位移,即可通过粘滑摩擦驱动柱形转动体11产生步幅在微弧度级的宏观旋转运动。
所述的仿生楔形触角A8、仿生楔形触角B12沿内包络式柔性铰链A2、内包络式柔性铰链B13的开槽圆柱面均布周向排列,内包络式柔性铰链A2、内包络式柔性铰链B13通过其外侧开槽圆柱表面附着的仿生楔形触角A8、仿生楔形触角B12与柱形转动体11始终保持弹性接触;具有弧形“月牙式”结构特征的仿生楔形触角A8、仿生楔形触角B12的曲率半径为亚毫米级,当向一组压电促动器5施加等幅、等频的正电压时,仿生楔形触角A8、仿生楔形触角B12尖端的运动方向朝向其“月牙式”弧线的圆心,且触角尖端与柱形转动体11的非光滑外圆柱面始终保持弹性点接触;当一组压电促动器5轴向加载时,仿生楔形触角A8、仿生楔形触角B12可驱动柱形转动体11顺时针方向步进旋转,当压电促动器5轴向快速卸载时,柱形转动体11可保持其当前位置不发生变化,即仿生楔形触角A8、仿生楔形触角B12具有正向宏观驱动和反向惯性滑行的作用。
所述的内包络式柔性铰链A2、内包络式柔性铰链B13浮动端的下表面和基座7的上表面分别加工有曲率半径一致的弧形导向凹槽,单个硬质钢珠6的球径小于凹槽的曲率半径,硬质钢珠6与弧形导向凹槽始终保持弹性点接触,即以滚动摩擦而非滑动摩擦方式对内包络式柔性铰链A2、内包络式柔性铰链B13的变形进行导向,以克服内包络式柔性铰链A2、内包络式柔性铰链B13在极小变形情况下的静摩擦力和驱动负载。
通过过盈安装在内包络式柔性铰链A2、内包络式柔性铰链B13外侧开槽内孔中的一组高温陶瓷加热棒1的热膨胀变形实现微观旋转驱动;当高温陶瓷加热棒1的发热功率不同时,其表现出不同的温升,即不同程度的线性热膨胀变形驱动仿生楔形触角A8、仿生楔形触角B12产生相应的等效位移;在内包络式柔性铰链A2、内包络式柔性铰链B13外侧开槽内孔的间隙处,一方面,热膨胀变形导致的径向位移增加了仿生楔形触角A8、仿生楔形触角B12与柱形转动体11外圆柱面微结构阵列间的接触载荷,从而增强了柱形转动体11微转动过程中的表面滑动摩擦力;另一方面,热膨胀变形导致的周向位移亦直接驱动了柱形转动体11产生可控的微角位移。
所述的柱形转动体11的外圆柱表面为非光滑圆柱面,即柱形转动体11的圆柱面表层制备有特征尺寸在百微米级的球状微结构阵列,该微型凸起结构沿柱形转动体11的轴向等间距分布,可增加仿生楔形触角A8、仿生楔形触角B12与柱形转动体11之间的滑动摩擦系数。
所述的基于仿生触角和热膨胀的宏微驱动旋转平台的主体尺寸为51 mm ×40 mm× 14 mm。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可实现纳米级的旋转输出位移分辨率,驱动速度快,运动行程大,结构紧凑,主体尺寸为51 mm ×40 mm × 14 mm。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采用压电驱动技术结合热膨胀变形方法实现对回转类目标的宏微结合模式的精密旋转驱动,具有特征几何形状的仿生楔形触角和具有细微结构的柱形转动提非光滑圆柱面可提升驱动平台正向宏观驱动和反向惯性滑行的稳定性。此外,由于本实用新型的主体结构采用卧式布局方式,且结构小巧,可将驱动平台置于扫描电子显微镜的真空腔体内,便于对微观粘滑摩擦过程及磨损机制的的高分辨率监测与分析。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外观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俯视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主视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具有仿生触角结构的柔性铰链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具有球形微结构阵列表层的柱形转动体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铰链变形与总体驱动原理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宏观与微观驱动原理示意图。
图中:1、高温陶瓷加热棒;2、内包络式柔性铰链-1;3、内六角螺钉;4、铰链刚性支撑端;5、压电促动器;6、硬质钢球;7、基座;8、仿生楔形触角-1;9、陶瓷球轴承;10、刚性平面反光板;11、柱形转动体;12、仿生楔形触角-2;13、内包络式柔性铰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详细内容及其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图1至图7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基于仿生触角和热膨胀的宏微驱动旋转平台,包括宏观压电驱动单元、微观热膨胀驱动单元、微回转单元以及支撑单元,所述宏观压电驱动单元嵌入式刚性安装在支撑单元中的基座7的矩形槽中,内包络式柔性铰链A2、内包络式柔性铰链B13对称轴线的非固定部分通过支撑单元中的硬质钢球6浮动于基座7的弧形导向槽上;微观热膨胀驱动单元中的高温陶瓷加热棒1过盈安装于宏观压电驱动单元中对称式布局的内包络式柔性铰链A2、内包络式柔性铰链B13外侧的开槽内孔中;微回转单元中的柱形转动体11的圆柱母线与微观热膨胀驱动单元中的仿生楔形触角A8、仿生楔形触角B12的触点保持线弹性接触,且陶瓷球轴承9的外圈过盈安装于支撑单元中的基座7的中心阶梯内孔中。
所述的宏观压电驱动单元包括内包络式柔性铰链A2、内包络式柔性铰链B13、内六角螺钉3、铰链刚性支撑端4和压电促动器5,所述内包络式柔性铰链A2、内包络式柔性铰链B13具有近圆环形拓扑结构,且分别具有八处圆弧过渡式的柔性结构,铰链刚性支撑端4通过内六角螺钉3与基座7连接,一组压电促动器5具有输出位移自检测功能并同轴、共面、对称安装于内包络式柔性铰链A2、内包络式柔性铰链B13的刚性内侧壁之间,其对称轴为柱形转动体11的中轴线。
所述的微观热膨胀驱动单元包括一组高温陶瓷加热棒1和仿生楔形触角A8、仿生楔形触角B12,所述高温陶瓷加热棒1以柱形转动体11的中轴线为对称轴安装在内包络式柔性铰链A2、内包络式柔性铰链B13外侧的开槽内孔中,仿生楔形触角A8、仿生楔形触角B12具有弧形“月牙式”的阵列微结构,且附着在内包络式柔性铰链A2、内包络式柔性铰链B13外侧的开槽圆柱外表面。
所述的微回转单元包括陶瓷球轴承9、刚性平面反光板10和柱形转动体11,所述柱形转动体11的阶梯轴过盈安装在具有良好的耐热性和较高的回转精度的陶瓷球轴承9内圈中,刚性平面反光板10为具有反光特性的非透明硅片,用于对激光位移传感器等非接触式位移检测装置对本实用新型所述旋转平台的微转角进行入射和反射光路探测,内嵌安装在柱形转动体11的矩形凹槽中;
所述的支撑单元包括一组硬质钢球6和基座7,所述硬质钢球6安装在基座7的弧形导向凹槽中,并与内包络式柔性铰链A2、内包络式柔性铰链B13下表面的内凹槽保持弹性点接触,基座7的上表面,除弧形导向凹槽处,整体涂覆有厚度为0.5mm的TDD真空绝热涂层材料,以削弱高温陶瓷加热棒1的高温热辐射对基座7的热变形影响;此外,基座7亦加工有一组螺纹孔,以便于本实用新型与气浮隔振台或高分辨显微镜调整平台等载物环境的定位与安装。
所述的内包络式柔性铰链A2、内包络式柔性铰链B13与铰链刚性支撑端4之间采用可转动式的圆弧形柔性结构进行连接,即可实现对称式内包络式柔性铰链A2、内包络式柔性铰链B13在其环形拓扑平面上的旋转自由度,在仿生楔形触角A8、仿生楔形触角B12的触点与柱形转动体11外圆柱面间的接触载荷过大的情况下,该圆弧形柔性结构可沿背离触点接触区域的防线产生小幅扭转变形以降低局部接触区域的接触应力,对柱形转动体11的宏观旋转驱动过程起到缓冲、减震的作用;内包络式柔性铰链A2、内包络式柔性铰链B13的八处圆弧过渡式的柔性结构亦呈现对称布局形式,结合一组同轴且对称安装的压电促动器5在加载过程中的等幅、等频、同步位移输出,一组内包络式柔性铰链A2、内包络式柔性铰链B13外侧的开槽圆柱中心轴线相应地输出等幅、等频、等力矩且方向相反的位移,即可通过粘滑摩擦驱动柱形转动体11产生步幅在微弧度级的宏观旋转运动。
所述的仿生楔形触角A8、仿生楔形触角B12沿内包络式柔性铰链A2、内包络式柔性铰链B13的开槽圆柱面均布周向排列,内包络式柔性铰链A2、内包络式柔性铰链B13通过其外侧开槽圆柱表面附着的仿生楔形触角A8、仿生楔形触角B12与柱形转动体11始终保持弹性接触;具有弧形“月牙式”结构特征的仿生楔形触角A8、仿生楔形触角B12的曲率半径为亚毫米级,当向一组压电促动器5施加等幅、等频的正电压时,仿生楔形触角A8、仿生楔形触角B12尖端的运动方向朝向其“月牙式”弧线的圆心,且触角尖端与柱形转动体11的非光滑外圆柱面始终保持弹性点接触;当一组压电促动器5轴向加载时,仿生楔形触角A8、仿生楔形触角B12可驱动柱形转动体11顺时针方向步进旋转,当压电促动器5轴向快速卸载时,柱形转动体11可保持其当前位置不发生变化,即仿生楔形触角A8、仿生楔形触角B12具有正向宏观驱动和反向惯性滑行的作用。
所述的内包络式柔性铰链A2、内包络式柔性铰链B13浮动端的下表面和基座7的上表面分别加工有曲率半径一致的弧形导向凹槽,单个硬质钢珠6的球径小于凹槽的曲率半径,硬质钢珠6与弧形导向凹槽始终保持弹性点接触,即以滚动摩擦而非滑动摩擦方式对内包络式柔性铰链A2、内包络式柔性铰链B13的变形进行导向,以克服内包络式柔性铰链A2、内包络式柔性铰链B13在极小变形情况下的静摩擦力和驱动负载。
通过过盈安装在内包络式柔性铰链A2、内包络式柔性铰链B13外侧开槽内孔中的一组高温陶瓷加热棒1的热膨胀变形实现微观旋转驱动;当高温陶瓷加热棒1的发热功率不同时,其表现出不同的温升,即不同程度的线性热膨胀变形驱动仿生楔形触角A8、仿生楔形触角B12产生相应的等效位移;在内包络式柔性铰链A2、内包络式柔性铰链B13外侧开槽内孔的间隙处,一方面,热膨胀变形导致的径向位移增加了仿生楔形触角A8、仿生楔形触角B12与柱形转动体11外圆柱面微结构阵列间的接触载荷,从而增强了柱形转动体11微转动过程中的表面滑动摩擦力;另一方面,热膨胀变形导致的周向位移亦直接驱动了柱形转动体11产生可控的微角位移。
所述的柱形转动体11的外圆柱表面为具有较大摩擦系数和细微结构的非光滑圆柱面,即柱形转动体11的圆柱面表层制备有特征尺寸在百微米级的球状微结构阵列,该微型凸起结构沿柱形转动体11的轴向和轴向等间距分布,可增加仿生楔形触角A8、仿生楔形触角B12与柱形转动体11之间的滑动摩擦系数。
所述的基于仿生触角和热膨胀的宏微驱动旋转平台的主体尺寸为51 mm ×40 mm× 14 mm。
本实用新型中宏观压电驱动单元分别通过内包络式柔性铰链和仿生楔形触角的弹性变形对柱形转动体进行顺时针宏观驱动,微观热膨胀驱动单元通过高温陶瓷加热棒的热传导在仿生楔形触角的间歇处产生可控的热膨胀变形,进而驱动触角产生微小线性位移,实现对柱形转动体的微观驱动。柱形转动体以过盈配合方式内嵌于陶瓷球轴承的转动体中,且其凹槽内嵌入式安装有刚性平面反光板,用于非接触式光学位移测量***对柱形转动体旋转变形的定量检测。涉及到的元器件和具体型号为:压电促动器5的型号为PTJ1500505201,标称输出位移为20 μm,空载输出推力为900 N,刚度为45 N/μm,谐振频率高达83 kHz。高温陶瓷加热棒1实为利用氧化铝陶瓷和金属材料共同烧结而成的高温陶瓷发热体,其直径为3.8 mm,型号为XH-RB382,额定功率为200 W,最高温度约为600 ℃。内包络式柔性铰链A2、内包络式柔性铰链B13和基座7的弧形导向凹槽均采用线切割方式加工。
在对柱形转动体11的旋转速度及分辨率进行测试之前,应首先确保内包络式柔性铰链A2、内包络式柔性铰链B13于基座之间以及柱形转动体11与陶瓷球轴承9之间的直线与旋转运动的平顺性,并对刚性平面反光板10在柱形转动体11直槽中的安装紧固性进行检测。初始状态下,如附图1-3所示,高温陶瓷加热棒1与压电促动器5均未供电,即不产生相应的温升和轴向变形,仿生楔形触角A8、仿生楔形触角B12的触点与柱形转动体11圆柱面上的微结构凸起处保持小预应力弹性接触状态。结合附图4,当向压电促动器5施加平缓的线性增加电压(图4所示的锯齿波形)时,内包络式柔性铰链A2、内包络式柔性铰链B13在x方向弹性伸长,其伸长量l x 正比于压电促动器5的轴向伸长量。相应地,内包络式柔性铰链A2、内包络式柔性铰链B13在y方向亦产生弹性变形l y ,两正交方向上的弹性变形量分别为柱形转动体11提供接触正压力和粘滑摩擦力。在正压力的作用下,仿生楔形触角A8、仿生楔形触角B12产生挠曲变形,随着压电促动器5加载电压的增加,其尖端触点与柱形转动体11外圆柱面表面的球状微结构阵列(如图5所示)的接触方式逐渐由点接触向面接触过渡,从而驱动柱形转动体11(半径为r )沿逆时针方向产生宏观旋转角位移,相应的转角为Δθ ,Δθrl x l y 之间的数学关系可表述为:
在此基础上,如附图7所示,通过可程控温控控制器向高温陶瓷加热棒1施加直流电压,使高温陶瓷加热棒1达到预设温度。此时,内包络式柔性铰链A2、内包络式柔性铰链B13外侧开槽内孔在热传导的作用下产生相应的热膨胀变形,该变形沿开槽内孔的径向和周向传播,开槽孔壁的直径为R ,热膨胀系数为α ,当高温陶瓷加热棒1的温升为ΔT 时,开槽内孔产生的总位移Δl 为:
考虑到内包络式柔性铰链A2、内包络式柔性铰链B13材料为7075铝合金,其泊松比约为0.33,且由于薄壁内孔的间隙利于热膨胀沿孔壁的周向自由传播,因此,孔壁的径向变形量远小于其周向变形量。因此,高温陶瓷加热棒1的温升一方面增加了仿生楔形触角A8、仿生楔形触角B12与柱形转动体11的正压力,另一方面温升导致的孔壁热膨胀亦使柱形转动体11产生微量的角位移,从而利用结构热膨胀行为实现了驱动平台的微观旋转角位移。
进一步,当施加在压电促动器5上的锯齿波形电压迅速下降时,内包络式柔性铰链A2、内包络式柔性铰链B13迅速弹性回复至其初始位置。相应地,仿生楔形触角A8、仿生楔形触角B12的触点与柱形转动体11的圆柱面发生逆时针接触摩擦,此时,仿生楔形触角A8、仿生楔形触角B12的弧形“月牙式”结构特征中曲率半径较大的一侧与柱形转动体11的圆柱面保持短时间的面接触后迅速分离,柱形转动体11自身的惯性载荷远大于分离过程中粘滑接触的摩擦力,因此,柱形转动体11在其固有位置处不产生定向移动。在周期性锯齿电压波形的作用下,柱形转动体11产生连续的定向旋转运动。在驱动过程中,非接触式光学位移测量***对内嵌于柱形转动体11凹槽内的刚性平面反光板的旋转变形进行实时检测。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对本实用新型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基于仿生触角和热膨胀的宏微驱动旋转平台,其特征在于:包括宏观压电驱动单元、微观热膨胀驱动单元、微回转单元以及支撑单元,所述宏观压电驱动单元嵌入式刚性安装在支撑单元中的基座(7)的矩形槽中,内包络式柔性铰链A、B(2、13)对称轴线的非固定部分通过支撑单元中的硬质钢球(6)浮动于基座(7)的弧形导向槽上;微观热膨胀驱动单元中的高温陶瓷加热棒(1)过盈安装于宏观压电驱动单元中对称式布局的内包络式柔性铰链A、B(2、13)外侧的开槽内孔中;微回转单元中的柱形转动体(11)的圆柱母线与微观热膨胀驱动单元中的仿生楔形触角A、B(8、12)的触点保持线弹性接触,且陶瓷球轴承(9)的外圈过盈安装于支撑单元中的基座(7)的中心阶梯内孔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仿生触角和热膨胀的宏微驱动旋转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宏观压电驱动单元包括内包络式柔性铰链A、B(2、13)、内六角螺钉(3)、铰链刚性支撑端(4)和压电促动器(5),所述内包络式柔性铰链A、B(2、13)具有圆环形拓扑结构,且分别具有八处圆弧过渡式的柔性结构,铰链刚性支撑端(4)通过内六角螺钉(3)与基座(7)连接,一组压电促动器(5)具有输出位移自检测功能并同轴、共面、对称安装于内包络式柔性铰链A、B(2、13)的刚性内侧壁之间,其对称轴为柱形转动体(11)的中轴线。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仿生触角和热膨胀的宏微驱动旋转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微观热膨胀驱动单元包括一组高温陶瓷加热棒(1)和仿生楔形触角A、B(8、12),所述高温陶瓷加热棒(1)以柱形转动体(11)的中轴线为对称轴安装在内包络式柔性铰链A、B(2、13)外侧的开槽内孔中,仿生楔形触角A、B(8、12)具有弧形“月牙式”的阵列微结构,且附着在内包络式柔性铰链A、B(2、13)外侧的开槽圆柱外表面。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仿生触角和热膨胀的宏微驱动旋转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微回转单元包括陶瓷球轴承(9)、刚性平面反光板(10)和柱形转动体(11),所述柱形转动体(11)的阶梯轴过盈安装在陶瓷球轴承(9)内圈中,刚性平面反光板(10)为具有反光特性的非透明硅片,用于对微转角进行入射和反射光路探测,内嵌安装在柱形转动体(11)的矩形凹槽中;
所述的支撑单元包括一组硬质钢球(6)和基座(7),所述硬质钢球(6)安装在基座(7)的弧形导向凹槽中,并与内包络式柔性铰链A、B(2、13)下表面的内凹槽保持弹性点接触,基座(7)的上表面,除弧形导向凹槽处,整体涂覆有厚度为0.5mm的TDD真空绝热涂层材料,以削弱高温陶瓷加热棒(1)的高温热辐射对基座(7)的热变形影响;此外,基座(7)加工有一组螺纹孔,与气浮隔振台或高分辨显微镜调整平台的定位与安装。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基于仿生触角和热膨胀的宏微驱动旋转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内包络式柔性铰链A、B(2、13)与铰链刚性支撑端(4)之间采用可转动式的圆弧形柔性结构进行连接,即可实现对称式内包络式柔性铰链A、B(2、13)在其环形拓扑平面上的旋转自由度,在仿生楔形触角A、B(8、12)的触点与柱形转动体(11)外圆柱面间的接触载荷过大的情况下,该圆弧形柔性结构可沿背离触点接触区域的防线产生扭转变形以降低局部接触区域的接触应力,对柱形转动体(11)的宏观旋转驱动过程起到缓冲、减震的作用;内包络式柔性铰链A、B(2、13)的八处圆弧过渡式的柔性结构亦呈现对称布局形式,结合一组同轴且对称安装的压电促动器(5)在加载过程中的等幅、等频、同步位移输出,一组内包络式柔性铰链A、B(2、13)外侧的开槽圆柱中心轴线相应地输出等幅、等频、等力矩且方向相反的位移,即可通过粘滑摩擦驱动柱形转动体(11)产生步幅在微弧度级的宏观旋转运动。
6.根据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基于仿生触角和热膨胀的宏微驱动旋转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仿生楔形触角A、B(8、12)沿内包络式柔性铰链A、B(2、13)的开槽圆柱面均布周向排列,内包络式柔性铰链A、B(2、13)通过其外侧开槽圆柱表面附着的仿生楔形触角A、B(8、12)与柱形转动体(11)始终保持弹性接触;具有弧形“月牙式”结构特征的仿生楔形触角A、B(8、12)的曲率半径为亚毫米级,当向一组压电促动器(5)施加等幅、等频的正电压时,仿生楔形触角A、B(8、12)尖端的运动方向朝向其“月牙式”弧线的圆心,且触角尖端与柱形转动体(11)的非光滑外圆柱面始终保持弹性点接触;当一组压电促动器(5)轴向加载时,仿生楔形触角A、B(8、12)可驱动柱形转动体(11)顺时针方向步进旋转,当压电促动器(5)轴向快速卸载时,柱形转动体(11)可保持其当前位置不发生变化,即仿生楔形触角A、B(8、12)具有正向宏观驱动和反向惯性滑行的作用。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基于仿生触角和热膨胀的宏微驱动旋转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内包络式柔性铰链A、B(2、13)浮动端的下表面和基座(7)的上表面分别加工有曲率半径一致的弧形导向凹槽,单个硬质钢球(6)的球径小于凹槽的曲率半径,硬质钢球(6)与弧形导向凹槽始终保持弹性点接触,即以滚动摩擦而非滑动摩擦方式对内包络式柔性铰链A、B(2、13)的变形进行导向,以克服内包络式柔性铰链A、B(2、13)在极小变形情况下的静摩擦力和驱动负载。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仿生触角和热膨胀的宏微驱动旋转平台,其特征在于:通过过盈安装在内包络式柔性铰链A、B(2、13)外侧开槽内孔中的一组高温陶瓷加热棒(1)的热膨胀变形实现微观旋转驱动;当高温陶瓷加热棒(1)的发热功率不同时,其表现出不同的温升,即不同程度的线性热膨胀变形驱动仿生楔形触角A、B(8、12)产生相应的等效位移;在内包络式柔性铰链A、B(2、13)外侧开槽内孔的间隙处,一方面,热膨胀变形导致的径向位移增加了仿生楔形触角A、B(8、12)与柱形转动体(11)外圆柱面微结构阵列间的接触载荷,从而增强了柱形转动体(11)微转动过程中的表面滑动摩擦力;另一方面,热膨胀变形导致的周向位移亦直接驱动了柱形转动体(11)产生可控的微角位移。
9.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基于仿生触角和热膨胀的宏微驱动旋转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柱形转动体(11)的外圆柱表面为非光滑圆柱面,即柱形转动体(11)的圆柱面表层制备有特征尺寸在百微米级的球状微结构阵列,该球状微结构阵列沿柱形转动体(11)的轴向等间距分布,可增加仿生楔形触角A、B(8、12)与柱形转动体(11)之间的滑动摩擦系数。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基于仿生触角和热膨胀的宏微驱动旋转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基于仿生触角和热膨胀的宏微驱动旋转平台的主体尺寸为51 mm×40 mm × 14 mm。
CN201620382021.9U 2016-05-03 2016-05-03 基于仿生触角和热膨胀的宏微驱动旋转平台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572552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0382021.9U CN205725520U (zh) 2016-05-03 2016-05-03 基于仿生触角和热膨胀的宏微驱动旋转平台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0382021.9U CN205725520U (zh) 2016-05-03 2016-05-03 基于仿生触角和热膨胀的宏微驱动旋转平台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5725520U true CN205725520U (zh) 2016-11-23

Family

ID=5733231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20382021.9U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5725520U (zh) 2016-05-03 2016-05-03 基于仿生触角和热膨胀的宏微驱动旋转平台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5725520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720859A (zh) * 2016-05-03 2016-06-29 吉林大学 基于仿生触角和热膨胀的宏微驱动旋转平台
CN113489365A (zh) * 2021-06-29 2021-10-08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一种基于螺旋形ipmc的微型直线驱动器及其驱动方法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720859A (zh) * 2016-05-03 2016-06-29 吉林大学 基于仿生触角和热膨胀的宏微驱动旋转平台
CN105720859B (zh) * 2016-05-03 2017-10-10 吉林大学 基于仿生触角和热膨胀的宏微驱动旋转平台
CN113489365A (zh) * 2021-06-29 2021-10-08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一种基于螺旋形ipmc的微型直线驱动器及其驱动方法
CN113489365B (zh) * 2021-06-29 2022-06-28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一种基于螺旋形ipmc的微型直线驱动器及其驱动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720859B (zh) 基于仿生触角和热膨胀的宏微驱动旋转平台
Fujita A decade of MEMS and its future
Kim et al. Fabrication of free-form surfaces using a long-stroke fast tool servo and corrective figuring with on-machine measurement
Gao et al. A compact 2-DOF micro/nano manipulator using single miniature piezoelectric tube actuator
Gao et al. A linear-rotary stage for precision positioning
CN205725520U (zh) 基于仿生触角和热膨胀的宏微驱动旋转平台
JPH03143279A (ja) ピエゾ電気アクチュエータ
JPH10509788A (ja) 可動機構構造に関する改良
CN108614353A (zh) 基于离子交换聚合金属材料的二维偏转解耦机构及其偏转方法
CN108709747A (zh) 精密微型螺旋槽止推气体轴承启停性能测试装置及方法
CN107526159B (zh) 一种大口径偏摆镜
Li et al. A review of application and development trends in ultrasonic motors
Xun et al. A large-step stick-slip rotary piezoelectric actuator with high velocity under low frequency and small backward motion
KR20020038566A (ko) 압전식 엘리먼트를 포함하는 전기기계식 구동 엘리먼트
JP2014048668A (ja) 各々が2個の死点で層状に重なり合う2個の機械的動作伝達アセンブリーを含む角度位置決め装置
CN100595445C (zh) 一种柔性回转轴承
US9048758B2 (en) Provision of a normal force to electromechanical motor
CN110501524A (zh) 超高真空极低温用压电陶瓷精密旋转台
JP4982731B2 (ja) 表面形状計測装置
Bansevičius et al. Piezoelectric laser beam deflector for space applications
Petitniot et al. Experimental assessment and further development of amplified piezo actuators for active flap devices
JPH0661541A (ja) 傾斜体
CN209425432U (zh) 一种法向二自由度微动平台
Liu et al. Design and experiment evaluation of a rotatable and deployable sleeve mechanism using a two-DOF piezoelectric actuator
CN101083440B (zh) 回转式压电微角度驱动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61123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17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