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5401207U - 马达泵 - Google Patents

马达泵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5401207U
CN205401207U CN201620175425.0U CN201620175425U CN205401207U CN 205401207 U CN205401207 U CN 205401207U CN 201620175425 U CN201620175425 U CN 201620175425U CN 205401207 U CN205401207 U CN 20540120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mpeller
motor
working solution
stream
spa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20175425.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打田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Ebara Corp
Original Assignee
Ebara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Ebara Corp filed Critical Ebara Corp
Priority to CN201620175425.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540120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540120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5401207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Structures Of 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Pump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马达泵,能够迅速可靠地将滞留于输送工作液的主叶轮的内侧的空气排出。马达泵具备:马达、由马达旋转驱动的旋转轴(1)、固定于旋转轴的叶轮(12)、以及配置于叶轮的上方的圆环壁部(30)。叶轮(12)具有:对工作液进行升压的主翼、和与圆环壁部(30)对置配置的内叶片(14)。圆环壁部(30)将叶轮(12)上方的空间划分为内周侧空间(41)和外周侧空间(42)。圆环壁部(30)具有使利用内叶片(14)向径向外侧输送的工作液的一部分向内周侧空间(41)返回的返回流路(36),在叶轮(12)的内叶片(14)侧面的内侧的一部分设置有搅拌突起物。

Description

马达泵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用于液体的输送的马达泵。
背景技术
在如污水、废水、河水那样混有杂质、污物的液体的输送用途中广泛使用潜水马达泵。通常,马达设置于叶轮的上方。因此在水位降低的状况下,马达以露出到大气中的状态运转。为了即便在这样的状态下也充分进行马达的冷却,而在马达的周围设置水套,使液体在水套内循环来冷却马达。
作为用于马达的冷却的液体,有泵的工作液(成为泵的输送对象的液体)、冷却专用的冷却液。在使用泵的工作液的情况下,污物、杂质堆积于水套内、堵塞水套,因而需要频繁的维护。因此对使用了专用的冷却液的水套的需求不断提高。
在使用冷却液的情况下,需要与用于输送工作液的主叶轮不同的用于使冷却液循环的机构。作为该循环机构,提出一种利用与主叶轮不同的设置于旋转轴的叶轮来使冷却液循环的机构。冷却液必需从马达以及工作液充分隔离。此外还需要将马达从工作液隔离。作为将马达从工作液隔离的密封机构,以往使用两个机械密封件串联配置的串联式机械密封件。还提出一种在这两个机械密封件之间设置循环机构的叶轮的方案。但是组装有叶轮的串联式机械密封件构造变得复杂。特别是采用离心叶轮作为冷却液的循环用叶轮,需要对组装上的构造花费工夫。
另外,在使用了冷却液的马达的冷却机构中,还需要使从马达夺取的热量向冷却液的循环流路外散出的机构。因此提出一种经由泵壳对冷却液与工作液进行热交换,由此使冷却液的热量散出的方案。但是马达与泵壳之间的空间的大小受到限制,因此难以确保用于热交换的充分的导热面积。另外,在主叶轮的收容空间内(例如,主叶轮的内侧等、比主叶轮靠上方的位置)容易产生空气积存。这样的空气积存成为妨碍冷却液与工作液进行热交换的原因。另外,空气积存妨碍机械密封件的润滑以及冷却,因此有可能缩短机械密封件的寿命。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昭56-113093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平11-325258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0-110768号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2011-163264号公报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迅速可靠地将滞留于输送工作液的主叶轮的内侧的空气排出的马达泵。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式涉及一种马达泵,其特征在于,具备:马达;被所述马达旋转驱动的旋转轴;固定于所述旋转轴的叶轮;以及配置于所述叶轮的上方的圆环壁部,所述叶轮具有:对工作液进行升压的主翼、和与所述圆环壁部对置配置的内叶片,所述圆环壁部将所述叶轮的上方的空间划分为内周侧空间和外周侧空间,所述圆环壁部具有返回流路,该返回流路用于使利用所述内叶片向径向外侧输送的所述工作液的一部分向所述内周侧空间返回,在所述叶轮的所述内叶片侧面(朝向所述内周侧空间的面)的内侧的一部分设置有搅拌突起物。
本实用新型的优选的方式的特征在于,在所述内周侧空间设置有阻碍所述工作液的旋转流的挡板。
本实用新型的优选的方式的特征在于,所述圆环壁部具有上升流路,该上升流路将利用所述内叶片向径向外侧输送的工作液的一部分从所述内叶片向上方引导,所述上升流路与所述外周侧空间连通。
本实用新型的优选的方式的特征在于,所述圆环壁部形成有在所述工作液与冷却液之间进行热交换的热交换流路,所述马达泵还具备:包围所述马达的水套;和使所述冷却液在所述水套与所述热交换流路之间循环的循环机构。
本实用新型的其他方式涉及一种马达泵,其特征在于,具备:马达;被所述马达旋转驱动的旋转轴;固定于所述旋转轴的叶轮;以及配置于所述叶轮的上方的圆环壁部,所述叶轮具有:对工作液进行升压的主翼、和与所述圆环壁部对置配置的内叶片,所述圆环壁部将所述叶轮的上方的空间划分为内周侧空间和外周侧空间,所述圆环壁部具有上升流路,该上升流路将利用所述内叶片向径向外侧输送的工作液的一部分从所述内叶片向上方引导,所述上升流路与所述外周侧空间连通。
本实用新型的优选的方式的特征在于,所述圆环壁部形成有在所述工作液与冷却液之间进行热交换的热交换流路,所述马达泵还具备:包围所述马达的水套;和使所述冷却液在所述水套与所述热交换流路之间循环的循环机构。
通过设置于叶轮的内侧的内叶片的泵作用,对滞留于叶轮的上方的空间的空气与工作液一起进行搅拌,因此滞留的空气被排出。另外,在空气被排出之后也搅拌工作液并使之循环,因此经由圆环壁部促进冷却液与工作液的热交换。此外,能够防止空气集中于中心部(主轴)周边部,因此能够避免机械密封件的冷却不足、干燥运转之类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潜水马达泵的剖视图。
图2是图1的A-A线剖视图。
图3是表示图1所示的串联式机械密封件以及泵壳的放大剖视图。
图4(a)是表示主叶轮的一部分的俯视图,图4(b)是主叶轮的局部剖视图,图4(c)是表示具备搅拌突起物的主叶轮的一部分的俯视图,图4(d)是具备搅拌突起物的主叶轮的局部剖视图。
图5(a)是表示侧板的俯视图,图5(b)是表示侧板的仰视图,图5(c)是图5(b)的B-B线剖视图。
图6(a)是表示内壳的俯视图,图6(b)是图6(a)的C-C线剖视图,图6(c)是表示内壳的仰视图。
图7(a)是表示中间壳的俯视图,图7(b)是表示中间壳的仰视图,图7(c)是图7(b)的D-D线剖视图。
图8是表示串联式机械密封件的分解图。
附图标记说明:1…旋转轴;3…马达;8…外罩;11…水套;12…主叶轮;14…内叶片;20…离心叶轮;21…橡胶海绵;23…分隔板;30…侧板;33…垂直引导壁;34…水平引导壁;35…凹部;36…贯通孔;37…挡板;50…内壳;60…中间壳;80…热交换流路;90…串联式机械密封件;100…第一密封单元;120…第二密封单元;501a、501b…搅拌突起物。
具体实施方式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潜水马达泵的剖视图。图2是图1的A-A线剖视图。马达轴与泵轴一体地形成为旋转轴1。在旋转轴1固定有马达转子3a,以包围马达转子3a的方式配置有马达定子3b。马达定子3b固定于圆筒状的马达壳5的内周面。在该马达壳5的上部以及下部安装有顶盖6以及底盖7。在由马达壳5、顶盖6以及底盖7形成的封闭空间内收容马达转子3a以及马达定子3b,由此构成马达3。
在顶盖6以及底盖7设置有轴承9,旋转轴1由上述轴承9支承为旋转自如。在旋转轴1的端部固定有主叶轮12。该主叶轮12收容于具有泵吸入口19a以及泵排出口19b的涡壳19内。在马达3与主叶轮12之间设置有串联式机械密封件90。利用该串联式机械密封件90来防止泵的工作液浸入马达3。
在马达壳5的外侧设置有圆筒状的外罩8,在马达壳5与外罩8之间形成有空间。由上述马达壳5和外罩8构成供马达3的冷却液流动的水套11。水套11内由冷却液(代表性地为乙二醇溶液等防冻液)充满。在串联式机械密封件90具备与旋转轴1一体地旋转的离心叶轮20,冷却液因该离心叶轮20的旋转而被升压。冷却液在与泵的工作液进行了热交换之后,被供给至水套11。在水套11中冷却马达3之后的冷却液再次返回离心叶轮20。这样冷却液在离心叶轮20以及水套11中循环。
在水套11的最上部嵌入有独立发泡的环状的橡胶海绵21。配置该橡胶海绵21的理由如下。若在水套11内存在空气,则空气被卷入冷却液的液流中而导致冷却液白色混浊,使得冷却效率略微降低。另一方面,若在水套11内充满冷却液,则无法吸收因温度变化引起的冷却液的体积变化。因此,将冷却液未浸润的由柔软的材料构成的作为挠性材料块的橡胶海绵21设置于水套11内。另外,由冷却液的白色混浊引起的冷却效率的降低不大,因此在水套11的冷却能力充裕的情况下,也可以不设置挠性材料块,而设置空气层。
如图2所示,在马达壳5的外周面设置有纵向延伸的四条肋5a。另外,沿圆周方向对水套11的内部空间进行划分的四个分隔板23分别安装于四条肋5a。外罩8的内周面与分隔板23也可以不接触。该分隔板23从水套11的下端纵向延伸至规定的位置,在水套11内形成四条循环流路24A、24B、24C、24D。四条循环流路中的两条构成冷却液的往流路(用附图标记24A、24B表示),其他两条构成冷却液的复流路(用附图标记24C、24D表示)。往流路24A、24B轴对称地配置,复流路24C、24D也同样轴对称地配置。
通过在水套11内流动的冷却液与马达3之间经由马达壳5进行热交换来进行马达3的冷却。由于对马达3进行冷却后的冷却液的温度上升,因此若无法对冷却液本身进行冷却则马达3会过热。还考虑经由外罩8向水套11的周围的环境散热,但在外罩8露出于大气中的情况下无法期待充分的散热。因此如下所述,希望通过冷却液与泵的工作液的热交换来进行充分的散热。
由于应避免冷却液与工作液的混合,因此经由某种部件(热交换部件)进行冷却液与工作液的热交换。即,在冷却液与工作液的热交换过程中,冷却液以及工作液与热交换部件的传热率变得重要。通常,传热面积越大则在流体与物体间传递的热量越大,流体的速度越快则传热率越大。若流体在窄流路中流动则流速变快,流路的阻力增大,压力损失增大。因此作为用于冷却液的循环叶轮20,优选相对于流量能够实现大扬程的离心式叶轮。为了进一步提高效率,优选采用封闭式离心叶轮。
使冷却液循环的叶轮20组装于串联式机械密封件90。串联式机械密封件90收容于由侧板30、内壳50以及中间壳60构成的泵壳内。中间壳60固定于底盖7以及外罩8的下部。内壳50以及侧板30利用螺栓45、46固定于中间壳60的下部。内壳50配置于侧板30的上方。涡壳19固定于中间壳60的下部,主叶轮12的收容空间由侧板30以及涡壳19形成。
图3是表示图1所示的串联式机械密封件以及泵壳的放大剖视图。如图3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采用封闭式离心叶轮20作为冷却液的循环叶轮。离心叶轮20夹设于内壳50与侧板30之间。在内壳50与侧板30之间形成有圆盘状地展开的热交换流路80。更具体而言,由内壳50的下表面与侧板30的上表面形成热交换流路80。该热交换流路80从离心叶轮20的流体出口向径向外侧扩展,从轴向观察时形成为圆形。离心叶轮20的流体出口面向该热交换流路80的入口,从离心叶轮20排出的冷却液流入热交换流路80。构成热交换流路80的壁面的内壳50的下表面与侧板30的上表面的间隔较窄,且遍布热交换流路80的整体形成为间隔大致恒定。因此热交换流路80的截面积仅与半径位置一起扩展,热交换流路80的高度遍布其全长实际上恒定。
热交换流路80由包围离心叶轮20的内侧水平流路(第一径向流路区间)81、与该内侧水平流路81连接的内侧轴向流路(第一轴向流路区间)82、与该内侧轴向流路82连接的外侧水平流路(第二径向流路区间)83、以及与该外侧水平流路83连接的外侧轴向流路(第二轴向流路区间)84构成。内侧水平流路81具有从离心叶轮20向径向外侧扩展的平坦的环状的形状。内侧轴向流路82从内侧水平流路81朝向主叶轮12沿轴向延伸,并且也向径向外侧延伸,作为整体具有大体圆锥台的形状。外侧水平流路83具有从内侧轴向流路82向径向外侧扩展的平坦的环状的形状。外侧轴向流路84从外侧水平流路83朝向马达3沿轴向延伸,且整体具有大体圆筒形状。
内侧轴向流路82具有轴向的流路长与径向的流路长的双方,轴向的流路长被设定为比径向的流路长更长。内侧轴向流路82具有径向的流路长是基于以下理由。第一理由是为了抑制因大幅度改变从离心叶轮20出来之后不久的具有较大动能的冷却液的流动方向(从径向朝向轴向)而产生的压力损失。第二理由是因为若内侧轴向流路82仅具有轴向的流路长,则热交换流路80的隔着侧板30的内侧的空间(用附图标记41表示)变窄而工作液变得容易滞留。
被离心叶轮20升压的冷却液具有旋转方向的速度成分。由于不妨碍该旋转流,从而能够将作为热交换部件的侧板30与冷却液的相对速度维持得较高。另外,热交换流路80具有大致沿轴向延伸的轴向流路区间。在这样的轴向流路区间内,流路截面积几乎不增加。因此通过设置轴向流路区间,能够抑制冷却液的速度降低,并且确保较大的传热面积。用于热交换的热交换流路80的最大半径因主叶轮12的直径、马达3的直径等而受到制约,但通过设置沿轴向延伸的流路,由此能够延长热交换流路80。
图4(a)是表示主叶轮的一部分的俯视图,图4(b)是主叶轮的局部剖视图。主叶轮12具有用于对工作液进行升压的多个主翼13。主叶轮12以上述主翼13朝向泵吸入口19a(参照图1)的方式配置。在主叶轮12的内表面(上表面)设置有多个内叶片14。更具体而言,在主叶轮12的内表面设置有放射状地延伸的多个槽15,在上述槽15之间形成有内叶片14。该内叶片14绕主叶轮12的中心以等间隔排列,如图3所示,以与侧板30对置的方式配置。内叶片14与主叶轮12一起旋转,搅拌侧板30周围的工作液以使之循环,从而抑制热交换效率降低。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主叶轮12被记载为构成斜流式离心泵的叶轮,但主叶轮12并不限定于该例。
图4(c)是表示具备搅拌突起物的主叶轮的一部分的俯视图,图4(d)是具备搅拌突起物的主叶轮的局部剖视图。主翼13、内叶片14等主要的结构与图4(a)、图4(b)相同。图4(c)、图4(d)在与圆环壁部30对置的主叶轮12的内叶片14侧面(朝向内周侧空间41的面)的内侧的一部分设置有搅拌突起物501。在这样的结构中,利用搅拌突起物501能够对汇集于中心部(主轴)周边部的空气进行搅拌,并与工作液一起排出。
图5(a)是表示侧板的俯视图,图5(b)是表示侧板的仰视图,图5(c)是图5(b)的B-B线剖视图。侧板(圆环壁部)30形成为大致圆环状的形状。在侧板30的上表面形成有热交换流路80,工作液与下表面接触。侧板30构成进行冷却液与工作液的热交换的热交换部件。侧板30优选由青铜、黄铜等传热率高的材料制作。侧板30用螺栓46安装于中间壳60,仅固定串联式机械密封件90的第一静止密封部,由于无需支承马达3、涡壳19等重物,因此允许强度比较弱的材质、形状。
在侧板30的上表面设置有内侧引导叶片31和外侧引导叶片32。内侧引导叶片31位于内侧水平流路81内,外侧引导叶片32位于外侧水平流路83内。内侧引导叶片31以及外侧引导叶片32是以整理冷却液的液流的目的设置的。如图5(a)所示,内侧引导叶片31相对于与旋转轴1同心状地设置的假想圆(未图示)的切线方向的角度比相对于外侧引导叶片32的上述切线方向的角度小,内侧引导叶片31不阻碍冷却液的旋转成分。
侧板30的上表面(表面)与冷却液接触,侧板30的下表面(内表面)与工作液接触。在侧板30的下表面形成有朝向主叶轮12延伸的圆筒状的垂直延长壁33,并且设置有从垂直延长壁33的下端向径向内侧延伸的水平延长壁34。利用上述延长壁33、34增加工作液与侧板30的接触面积,即增加传热面积。水平延长壁34以与内叶片14对置的方式配置。如图1以及图3所示,侧板30将主叶轮12的上方的空间分隔为内周侧空间41和外周侧空间42。
垂直延长壁33的一部分形成为向内侧凹陷的形状,形成凹部35。该凹部35构成将利用内叶片14向径向外侧输送的工作液的一部分从内叶片14向上方引导的上升流路。凹部35面向内叶片14以及外周侧空间42。凹部35的内端位于比对置的内叶片14的内端靠径向外侧的位置。因此,被内叶片14加压后的工作液供给至凹部35。该加压后的工作液从内叶片14通过凹部35而上升,并在侧板30的外周面上流动。该工作液的液流对位于主叶轮12的内侧的外周侧空间42内的工作液进行搅拌以使之循环。
另外,在水平延长壁34的一部分设置有贯通孔36。该贯通孔36构成返回流路,该返回流路用于使利用内叶片14向径向外侧输送的工作液的一部分向内周侧空间41返回。贯通孔36的内端位于比对置的内叶片14的内端靠径向外侧的位置。因此利用内叶片14加压后的工作液向贯通孔36供给。该加压后的工作液沿旋转轴1的轴向流动,对位于主叶轮12的内侧的内周侧空间41内的工作液进行搅拌,使之循环。该工作液的液流具有旋转成分,但该旋转液流被设置于侧板30的下表面的多个挡板(肋)37妨碍,从而进一步促进工作液的搅拌。上述挡板37构成为向径向内侧伸出的垂直壁。
这样的工作液的搅拌作用以及循环作用,能够防止与侧板30热交换的工作液的滞留,从而提高热交换效率。在内周侧空间41以及外周侧空间42的最上部,特别是在泵运转开始时容易产生空气积存。这样的空气的存在不仅降低热交换效率,而且也对机械密封件的润滑带来负面影响。由于能够利用内叶片14、贯通孔36、凹部35、挡板37来搅拌上述空间41、42内的工作液,因此能够利用工作液的液流将积存的空气排出。另外,本实施方式为潜水马达泵,但用于有效地将滞留于主叶轮12的内侧的空间的空气排出的结构,也能够应用于潜水马达泵以外的泵。
图6(a)是表示内壳的俯视图,图6(b)是图6(a)的C-C线剖视图,图6(c)是表示内壳的仰视图。内壳50具有大致圆环状的形状。在内壳50的上表面设置有放射状地延伸的多条肋51。内壳50的内表面与侧板30一起形成热交换流路80。内壳50的内周端52成为离心叶轮20的衬环。即,内壳50的上部开口构成冷却液的循环泵的吸入口。
图7(a)是表示中间壳的俯视图,图7(b)是表示中间壳的仰视图,图7(c)是图7(b)的D-D线剖视图。在中间壳60的上表面设置有四个开口(两个入口61A、61B、两个出口61C、61D),上述开口61A、61B、61C、61D沿周向以等间隔排列。入口61A、61B分别与水套11的复流路24C、24D连接,出口61C、61D分别与水套11的往流路24A、24B连接。两个入口61A、61B通过将中间壳60纵向贯通的两个入口流路(吸込流路)62而与位于中间壳60下部的中心部的收容空间64连通。在该收容空间64设置有机械密封件90、离心叶轮20等。两个出口61C、61D通过将中间壳60纵向贯通的两个出口流路63而分别与设置于中间壳60的下表面的两个冷却液排出口65连通。
如图7(b)中虚线所示,中间壳60的入口流路62与出口流路63被两个隔壁66隔开而不相互连通。两个入口流路62通过收容空间64而相互连通,与此相对,两个出口流路63不相互连通而是形成独立的流路。两个冷却液排出口65与热交换流路80的终端的一部分连接,被工作液冷却后的冷却液,通过出口流路63而流入水套11。因此由热交换流路80和出口流路63构成将离心叶轮20与水套11连通的排出流路。
热交换流路80的终端与设置于中间壳60的出口流路63连接。热交换流路80的终端为环状,但出口流路63如上所述,由以将中间壳60沿轴向贯通的方式设置的四条流路中的两条构成。出口流路63与水套11的两个轴对称的往流路24A、24B连接。冷却液在往流路24A、24B中沿轴向流动来冷却马达3,与橡胶海绵21碰撞而改变其流动方向,并在相邻的复流路24C、24D中下降。轴对称的两条复流路24C、24D分别与中间壳60的两个入口流路62(以将中间壳60沿轴向贯通的方式设置的四条流路中的其他两条)连接,冷却液被引导向离心叶轮20的吸入口。这样,冷却液在离心叶轮20、热交换流路80、出口流路63、水套11(往流路24A、24B与复流路24C、24D)、入口流路62以及离心叶轮20中循环。
图8是表示串联式机械密封件的分解图。本实施方式的串联式机械密封件90由不具备离心叶轮的第一密封单元100、和具备离心叶轮20的第二密封单元120构成。第一密封单元100与第二密封单元120构成为独立的组装体,并能够相互分离。
第一密封单元100作为旋转侧要素具备:固定于旋转轴1的第一套筒102、和经由销103而与该第一套筒102一体旋转的第一旋转密封环104。在第一套筒102与第一旋转密封环104之间配置有O型环106。此外,第一密封单元100作为静止侧要素具备:固定于侧板30(旋转设备的框体)的第一固定部件107、经由O型环108被支承于该第一固定部件107的第一静止密封环109、以及将第一静止密封环109按压于第一旋转密封环104的弹簧110。弹簧110配置在第一固定部件107与第一静止密封环109之间。第一静止密封环109与第一固定部件107利用卡合部111卡合,使得第一静止密封环109不旋转。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由第一静止密封环109和第一固定部件107构成第一静止密封部。
第一固定部件107、第一旋转密封环104以及第一静止密封环109以包围第一套筒102的方式配置。在第一套筒102的外周面,在弹簧110未延伸到的位置,并且在第一静止密封环109与第一固定部件107的卡合不脱离的位置安装有挡圈115,该挡圈115对由弹簧110产生的第一固定部件107相对于第一套筒102的位移进行限制。即便在旋转设备未设置有第一密封单元100时,也能够利用该挡圈115维持将第一密封单元100组装为一体的状态。因此仅通过将第一固定部件107固定于框体(侧板30),便能够将第一密封单元100组装于泵。特别是在将第一密封单元100组装于泵之前,能够预先结束卡合部111、销103的对位,因此泵的组装变得容易。
第二密封单元120作为静止侧要素具备:固定于中间壳60(旋转设备的框体)的第二固定部件121、和经由O型环122被支承于该第二固定部件121的第二静止密封环123。第二静止密封环123经由卡合部124而与第二固定部件121卡合,从而不旋转。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由第二静止密封环123和第二固定部件121构成第二静止密封部。此外,第二密封单元120作为旋转侧要素具备:固定于旋转轴1的第二套筒131、与该第二套筒131一体旋转的第二旋转密封环132、以及将第二旋转密封环132按压于第二静止密封环123的弹簧133。在第二套筒131与第二旋转密封环132之间夹装有O型环134。
第二旋转密封环132利用螺栓136而与第二套筒131连结。该螺栓136固定于第二旋转密封环132,并且与第二套筒131缓缓卡合。第二旋转密封环132以及螺栓136,能够相对于第二套筒131沿轴向相对地移动。螺栓136作为对第二旋转密封环132相对于第二套筒131的位移进行限制的限位器发挥功能。
在第二套筒131的外周面一体形成有离心叶轮20。离心叶轮20以其流体入口与第二固定部件121对置的方式配置。离心叶轮20位于第一密封单元100的密封面(即,第一旋转密封环104与第一静止密封环109的接触面)与第二密封单元120的密封面(即,第二旋转密封环132与第二静止密封环123的接触面)之间。弹簧133设置于离心叶轮20的突起部。螺栓136限制因弹簧133的延伸而产生的第二旋转密封环132的位移,因此即便在旋转侧要素未组装于旋转设备时,也能够保持将旋转侧要素组装为一体的状态。此外,第一套筒102与第二套筒131分体设置,因此第一密封单元100与第二密封单元120能够作为独立的组装体而相互分离。
串联式机械密封件90向旋转设备组装的顺序如下。
1.用螺栓55(参照图3)将第二密封单元120的静止侧要素固定于中间壳60。
2.用螺栓45(参照图1)将内壳50固定于中间壳60。
3.在旋转轴1安装楔(key)140(参照图3),将第二密封单元120的旋转侧要素安装于旋转轴1。
4.用螺栓46(参照图1)将侧板30固定于中间壳60。
5.在旋转轴1安装销141(参照图3),用螺栓56(参照图3)将第一密封单元100固定于侧板30。
6.用螺栓47(参照图1)将主叶轮12固定于旋转轴1。
通过将主叶轮12安装于旋转轴1,而对第一密封单元100以及第二密封单元120向图3的上方施力,从而弹簧110、133收缩。如图8所示,在第一套筒102的下部形成有小径部102a,如图3所示,该小径部102a的上端面(第一定位面)105抵接于旋转轴1的第一阶梯面1a。第一套筒102的上端抵接于第二套筒131的下端,并且第二套筒131的上端面(第二定位面)135抵接于旋转轴1的第二阶梯面1b。这样第一套筒102以及第二套筒131被定位。旋转轴1的旋转力经由作为旋转力传递部的销141以及楔140,分别传递至第一套筒102以及第二套筒131。
需要在封闭式离心叶轮20设置衬环。从图3可知,离心叶轮20的流体入口的直径较小,因此衬环必需配置在第二固定部件121与离心叶轮20之间的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密封单元120由包括静止侧要素以及旋转侧要素的两个独立的组装体构成,上述两个组装体构成为分别组装于旋转设备,因此能够将直径较小的衬环配置于静止侧要素与离心叶轮20之间。
另外,将第一套筒102与第二套筒131分体设置,并能够使第一密封单元100与第二密封单元120分离,因此也能够向第一密封单元100的第一固定部件107与离心叶轮20夹着的空间***泵的框体(在本例中为侧板30)。通过该结构,能够减小机械密封件的外径。另外,能够将由导热率高的材质成型的侧板30***到比离心叶轮20的流体出口靠内侧的位置,因此能够经由侧板30可靠地进行排出之后不久的流速快的冷却液与工作液的热交换。
上述的实施方式以具有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知识的人能够实施本实用新型为目的进行记载。只要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则当然能够实施上述实施方式的各种变形例,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思想还能够应用于其他实施方式。因此本实用新型不限定于所记载的实施方式,而应解释为基于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技术思想的最大的范围。

Claims (6)

1.一种马达泵,其特征在于,具备:
马达;
被所述马达旋转驱动的旋转轴;
固定于所述旋转轴的叶轮;以及
配置于所述叶轮的上方的圆环壁部,
所述叶轮具有:对工作液进行升压的主翼、和与所述圆环壁部对置配置的内叶片,
所述圆环壁部将所述叶轮的上方的空间划分为内周侧空间和外周侧空间,
所述圆环壁部具有返回流路,该返回流路用于使利用所述内叶片向径向外侧输送的所述工作液的一部分向所述内周侧空间返回,
在所述叶轮的所述内叶片侧面的内侧的一部分设置有搅拌突起物。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达泵,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内周侧空间设置有阻碍所述工作液的旋转流的挡板。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马达泵,其特征在于,
所述圆环壁部具有上升流路,该上升流路将利用所述内叶片向径向外侧输送的工作液的一部分从所述内叶片向上方引导,
所述上升流路与所述外周侧空间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马达泵,其特征在于,
所述圆环壁部形成有在所述工作液与冷却液之间进行热交换的热交换流路,
所述马达泵还具备:
包围所述马达的水套;和
使所述冷却液在所述水套与所述热交换流路之间循环的循环机构。
5.一种马达泵,其特征在于,具备:
马达;
被所述马达旋转驱动的旋转轴;
固定于所述旋转轴的叶轮;以及
配置于所述叶轮的上方的圆环壁部,
所述叶轮具有:对工作液进行升压的主翼、和与所述圆环壁部对置配置的内叶片,
所述圆环壁部将所述叶轮的上方的空间划分为内周侧空间和外周侧空间,
所述圆环壁部具有上升流路,该上升流路将利用所述内叶片向径向外侧输送的工作液的一部分从所述内叶片向上方引导,
所述上升流路与所述外周侧空间连通。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马达泵,其特征在于,
所述圆环壁部形成有在所述工作液与冷却液之间进行热交换的热交换流路,
所述马达泵还具备:
包围所述马达的水套;和
使所述冷却液在所述水套与所述热交换流路之间循环的循环机构。
CN201620175425.0U 2016-03-08 2016-03-08 马达泵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540120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0175425.0U CN205401207U (zh) 2016-03-08 2016-03-08 马达泵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0175425.0U CN205401207U (zh) 2016-03-08 2016-03-08 马达泵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5401207U true CN205401207U (zh) 2016-07-27

Family

ID=5644191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20175425.0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5401207U (zh) 2016-03-08 2016-03-08 马达泵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540120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753830B (zh) 潜水式马达泵、马达泵及串联机械密封
US11067092B2 (en) Side-channel compressor for a fuel cell system for conveying and/or compressing a gaseous media
JP5496699B2 (ja) 水中モータポンプ
US9624945B2 (en) Circulation pump
KR20160005090A (ko) 펌프 장치
CN108757495B (zh) 一种智能离心泵
WO2013187786A1 (en) Electric pump motor cooled by closed circuit
US6413039B1 (en) Impeller for coolant pumps
JP2009180151A (ja) 高速回転機器
CN205401207U (zh) 马达泵
US11644044B2 (en) Side-channel compressor for a fuel cell system for conveying and/or compressing a gaseous media
RU2556475C2 (ru) Система уплотнений для центробежных насосов
KR100917901B1 (ko) 믹서기용 자전공전식 임펠러
US3103177A (en) Self-priming centrifugal pump
CN205401162U (zh) 水中马达泵
JP5496700B2 (ja) モータポンプ
US11353042B1 (en) Electric water pump
KR101756979B1 (ko) 냉각성능이 향상된 펌프
CN206221283U (zh) 离心泵
JP2004515696A (ja) フィードポンプ
WO2008096963A1 (en) Screw pump
US11898570B2 (en) Pump assembly comprising a lubrication—and cooling system
CN110594162A (zh) 一种高效节能自吸泵
US6398494B1 (en) Centrifugal pump impeller
CN213331649U (zh) 立式冷媒驱动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60727

Termination date: 20190308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