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5211950U - 无线通信装置 - Google Patents

无线通信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5211950U
CN205211950U CN201590000027.9U CN201590000027U CN205211950U CN 205211950 U CN205211950 U CN 205211950U CN 201590000027 U CN201590000027 U CN 201590000027U CN 205211950 U CN205211950 U CN 20521195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ne image
peristome
antenna
communication device
siz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90000027.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村山博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521195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521195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7/00Loop antennas with a substantially uniform current distribution around the loop and having a directional radiation pattern in a plane perpendicular to the plane of the loop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1/00Details of, or arrangements associated with, antennas
    • H01Q1/12Supports; Mounting means
    • H01Q1/22Supports; Mounting means by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other equipment or articles
    • H01Q1/24Supports; Mounting means by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other equipment or articles with receiving se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5/00Near-field transmission systems, e.g. inductive or capacitive transmission systems
    • H04B5/20Near-field transmission systems, e.g. inductive or capacitive transmission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mission technique;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mission medium
    • H04B5/24Inductive coupling
    • H04B5/26Inductive coupling using coi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5/00Near-field transmission systems, e.g. inductive or capacitive transmission systems
    • H04B5/70Near-field transmission systems, e.g. inductive or capacitive transmission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purposes
    • H04B5/77Near-field transmission systems, e.g. inductive or capacitive transmission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purposes for interrogatio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1/00Details of, or arrangements associated with, antennas
    • H01Q1/12Supports; Mounting means
    • H01Q1/22Supports; Mounting means by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other equipment or articles
    • H01Q1/2258Supports; Mounting means by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other equipment or articles used with computer equipment
    • H01Q1/2266Supports; Mounting means by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other equipment or articles used with computer equipment disposed inside the computer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1/00Details of, or arrangements associated with, antennas
    • H01Q1/12Supports; Mounting means
    • H01Q1/22Supports; Mounting means by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other equipment or articles
    • H01Q1/24Supports; Mounting means by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other equipment or articles with receiving set
    • H01Q1/241Supports; Mounting means by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other equipment or articles with receiving set used in mobile communications, e.g. GSM
    • H01Q1/242Supports; Mounting means by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other equipment or articles with receiving set used in mobile communications, e.g. GSM specially adapted for hand-held use
    • H01Q1/243Supports; Mounting means by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other equipment or articles with receiving set used in mobile communications, e.g. GSM specially adapted for hand-held use with built-in antenna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Details Of Aerials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lephone Set Structure (AREA)
  • Near-Field Transmiss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的无线通信装置具备:具有开口部(30)的面状导体即下部金属壳体(92)、以及与开口部(30)相对配置并具有线圈图案(20)及线圈开口的平面线圈天线,在开口部(30)设有线条图案(10),该线条图案(10)具有相互平行的多个线条部,且该线条图案(10)的一部分在开口部(30)的周围与下部金属壳体(92)相连。由此,能够抑制开口部的开口面积的增大,并获得足够的通信特性。

Description

无线通信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用于RFID***、近距离无线通信***中的无线通信装置。
背景技术
在安装于移动电话终端、移动信息终端等移动终端的NFC(NearFieldCommunication:近场通信)等HF频带的RFID中,一般使用平面线圈天线。
另一方面,如今的移动电话终端等无线通信装置趋于薄型化,为了应对因薄型化而造成的强度不足,或从设计性的观点来看,使用金属壳体的情况(包含对树脂壳体施加金属镀敷加工的情况)有所增加。
然而,在壳体使用金属的情况下,由于内置于终端的平面线圈天线与金属面相对,因此会将平面线圈的信号电流抵消的感应电流(涡电流)将流至金属面。因此,平面线圈天线被金属面遮挡,无法与对象侧装置进行通信。
另一方面,例如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将平面线圈天线靠近配置于金属构件的天线装置。该专利文献1的天线装置通过在金属构件设置使平面线圈天线的至少一部分露出的开口部,从而即使在将平面线圈天线靠近配置于金属构件的装置中仍能使用NFC天线。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第2013/069465号公报
实用新型内容
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天线装置中,在金属构件形成开口部,该开口部具有与平面线圈天线的线圈图案相同程度大小的开口面积,因此在将上述金属构件应用于壳体的情况下,壳体本身的机械强度降低。尤其是在移动终端、平板PC等大面积、薄型装置中,必须避免金属壳体的机械强度下降。另外,在开口部露出至外表面的情况下,在外观设计方面受到较大限制。此外,在将上述金属构件用作为静电屏蔽材料的情况下,在开口部静电屏蔽效果下降,从而在电气特性方面也成为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具有开口部的面状导体与平面线圈天线相对配置的无线通信装置中,能够抑制开口部处的开口面积增大,同时还能获得足够的通信特性的无线通信装置。
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的无线通信装置具备:具有开口部的面状导体、以及与开口部相对配置并具有线圈图案及线圈开口的平面线圈天线,开口部设有线条图案,该线条图案具有互相平行的多个线条部,且该线条图案的一部分在开口部周围与面状导体相连接。
俯视时,所述开口部的尺寸中的线条部的延伸方向的尺寸优选为比同方向上线圈图案的外形尺寸要大。
俯视时,所述开口部的尺寸中的线条部的延伸方向的尺寸优选为比与其正交的方向的尺寸要大,在与线条部的延伸方向正交的方向上,开口部的尺寸比线圈开口的尺寸要大。
优选为,所述开口部在俯视时为矩形,线条图案与开口部的互相相对的两条边相连接。
优选为,利用所述线条图案而得到的开口部的覆盖率为30%以上。
优选为,根据与所述平面线圈天线相耦合的线条图案的电感来决定平面线圈天线的电感值,以使得平面线圈天线的谐振频率成为规定值。
优选为,所述平面线圈天线的线圈图案的卷绕宽度比两根所述线条部的线宽与所述线条部的线间距离之和要大。
实用新型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通过在面状导体的开口部设置具有多个平行的线条部的线条图案,从而开口部的一部分被堵塞,使得开口面积变小,并且在平面线圈天线与开口部相对的状态下,在开口部附近及多个线条部感应出电流,因此磁场透过性地穿过面状导体,从而能获得足够的通信特性。因此,在将面状导体用作为结构材料的情况下,能确保其机械强度。并且,在将面状导体用作为屏蔽材料的情况下,能确保其屏蔽效果。此外,在将面状导体用于装置外表面的情况下,能缓解其外观设计的限制。
尤其是,若俯视时,所述开口部的尺寸中的线条部的延伸方向的尺寸比同方向上线圈图案的外形尺寸要大,则在抵消平面线圈天线所产生的磁场的方向上的电流得以有效抑制。
另外,若俯视时,所述开口部的尺寸中的线条部的延伸方向的尺寸比与其正交的方向的尺寸要大,且在与线条部的延伸方向正交的方向上,开口部的尺寸比线圈开口的尺寸要大,则在抵消平面线圈天线所产生的磁场的方向上的电流得以有效抑制。
若俯视时所述开口部为矩形,线条图案与开口部的互相相对的两条边相连接,则不易流过通过线条图案进行环绕的电流,因此流过线条图案的感应电流得以有效抑制。
另外,若利用所述线条图案而得到的开口部的覆盖率为30%以上,则从机械强度方面、屏蔽效果方面、或外观设计的限制的方面来看较为优选。
另外,若根据与所述平面线圈天线相耦合的线条图案的电感来决定平面线圈天线的电感值,以使得平面线圈天线的谐振频率成为规定值,则能够有效地使用线条图案的电感,使得平面线圈天线的线圈图案***,实现Q值的提高及通信性能的提高。
另外,若所述平面线圈天线的线圈图案的卷绕宽度比两根所述线条部的线宽与所述线条部的线间距离之和要大,则流过线条图案的感应电流得以充分抑制。
由此,通过抑制被感应电流抵消的情况,从而能进一步提高与通信对象的天线之间的耦合度,并增大通信距离。或者,能够利用小面积的线条图案来确保规定的通信距离。
附图说明
图1(A)是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移动体通信终端101的主视图,图1(B)是其后视图。
图2是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移动体通信终端的天线部的放大俯视图。
图3(A)是表示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移动体通信终端的天线部中的线条图案10的结构的图,图3(B)、图3(C)是表示线条图案10及其附近流过的电流与平面线圈天线的线圈图案中流过的电流之间的关系的图。
图4(A)、图4(B)是作为实施方式1的比较例的移动体通信终端的天线部的俯视图。
图5是表示图2所示的实施方式1的天线部、以及图4(A)、图4(B)所示的比较例的天线部的特性的图。
图6(A)是表示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移动体通信终端的天线部中的线条图案10的结构的图,图6(B)、图6(C)是表示线条图案10及其附近流过的电流与平面线圈天线的线圈图案中流过的电流之间的关系的图。
图7是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天线部的电路图。
图8(A)、图8(B)是表示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天线部的示例的图,是平面线圈天线的俯视图。
图9是表示图8(A)、图8(B)所示的实施方式2的天线部、以及图4(A)、图4(B)所示的比较例的天线部的特性的图。
图10(A)是表示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移动体通信终端的天线部中的线条图案10的结构的图,图10(B)、图10(C)是表示线条图案10及其附近流过的电流与平面线圈天线的线圈图案中流过的电流之间的关系的图。
图11(A)是表示实施方式4所涉及的移动体通信终端的天线部中的线条图案10的结构的图,图11(B)、图11(C)是表示线条图案10及其附近流过的电流与平面线圈天线的线圈图案中流过的电流之间的关系的图,图11(D)是图11(C)的局部放大图,是示出栉齿状线条部中流过的电流的图。
图12是表示图11所示的实施方式4的天线部、以及图4(A)、图4(B)所示的比较例的天线部的特性的图。
图13(A)、图13(B)、图13(C)、图13(D)是表示使实施方式5所涉及的移动体通信终端的天线部中的线条图案10的纵横尺寸变化后的示例的图。
图14是表示图13(A)~图13(D)所示的实施方式5的天线部、以及图2所示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天线部的特性的图。
图15是作为实施方式6所涉及的无线通信装置的示例的笔记本电脑的外观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举出几个具体例,来示出用于实施本实用新型的几个实施方式。各图中对相同部分附加相同标号。各实施方式是示例,毫无疑问地,可以将不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结构进行局部置换或组合。实施方式2之后与实施方式1相同的事项将省略说明,仅对不同点进行说明。尤其是,不再对每一个实施方式逐一地说明相同结构所带来的相同技术效果。
《实施方式1》
图1(A)是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移动体通信终端101的主视图,图1(B)是其后视图。图2是移动体通信终端101的天线部的放大俯视图。该移动体通信终端101是本实用新型的“无线通信装置”的示例。移动体通信终端101作为主体结构材料具备上部金属壳体91及下部金属壳体92。下部金属壳体92是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面状导体”的示例。移动体通信终端101在前表面具备显示触摸屏80。在下部金属壳体92的内侧,与该下部金属壳体92相对地配置有平面线圈天线。下部金属壳体92的与平面线圈天线相对的位置上形成有开口部30,线条图案10设置于该开口部30。由该线条图案10及上述平面线圈天线来构成移动体通信终端101的天线部。
图2是上述天线部的放大俯视图。本实施方式中,条状的线条图案10形成于开口部30。条状的线条图案10由多个线条部11构成。这些多个线条部11互相平行,是下部金属壳体92的一部分。也就是说,线条部各自的两端与开口部30的内周相连。相邻的线条部之间形成有间隙部31。
线圈图案20是卷绕于成为线圈开口20A的周围的矩形螺旋状导体图案,例如形成于柔性基材。线圈开口20A及线圈图案20的表面设有磁性体层。此外,线圈图案并不限于上述形状,例如也可以是由多个环状图案层叠而成的层叠型的线圈图案,也可以在线圈开口内***磁性体层而成的形状。另外,上述磁性体层也可以仅设置于与线圈图案20的金属壳体相对的面的相反侧即背面侧,也可以不设置磁性体层。
线圈图案20的两端连接有供电电路以及谐振频率调节用的并联电容器。此外,谐振频率调节用的电容器也可以与线圈图案20串联连接,也可以没有谐振频率调节用的电容器。
图2中,线圈图案20的外形尺寸为25×25mm,内部尺寸约为13×13mm。线&空间(Line&Space)(L/S)为400μm/200μm,匝数为10。另外,确定上述并联电容器的电容,以使得移动体通信终端在组装入壳体内的状态(与下部金属壳体92相对的状态)下的谐振频率变为13.56MHz。
开口部30的尺寸为27.1×27.1mm,平行线圈天线与该开口部30相对。线条部11及间隙部31的宽度分别为0.5mm。
图3(A)是表示线条图案10的结构的图。图3(B)、图3(C)是表示线条图案10及其附近流过的电流与平面线圈天线的线圈图案中流过的电流之间的关系的图。
图3(B)中,箭头标记是线圈图案20中流过的电流ic1、ic2、ic3、ic4的方向的示例。图3(C)中,电流ih11是通过流过线圈图案20的电流ic2所产生的磁通来感应出的电流,电流ih12是与上述电流ih11一起形成环路的电流。同样,电流ih21是通过流过线圈图案20的电流ic4所产生的磁场来感应出的电流,电流ih22是与上述电流ih21一起形成环路的电流。电流iv1是通过流过线圈图案20的电流ic1所产生的磁场来感应出的电流,电流iv2是通过流过线圈图案20的电流ic3所产生的磁场来感应出的电流。
平面线圈天线的线圈图案20的卷绕宽度Wc比两根线条部11(参照图2)的线宽与线间距离之和要大。
由此,虽然线条部的延伸方向上感应出电流,但在线宽方向(与线条部的延伸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电流路径因间隙部而被阻断,因此几乎不会有电流流过。下部金属壳体92所流过的电流ih12、ih22与线圈图案20中流过的电流ic2、ic4的方向相同。因此,由于环绕下部金属壳体92的开口部30(参照图2)的内边缘的电流的存在,使得平面线圈天线所产生的磁场不会被涡电流完全抵消,从而平面线圈天线的磁场透过性地穿过下部金属壳体92,与通信对象的天线进行耦合。
图4(A)、图4(B)是作为实施方式1的比较例的移动体通信终端的天线部的俯视图。图4(A)是下部金属壳体92未形成有开口部、间隙部的示例,图4(B)是下部金属壳体92的与平面线圈天线相对的位置上形成有开口部的示例。平面线圈天线的结构均与图2所示的结构相同。
图5是表示图2所示的实施方式1的天线部、以及图4(A)、图4(B)所示的比较例的天线部的特性的图。图5中,纵轴是与通信对象侧天线之间的耦合系数。通信对象侧天线是读写器用的φ70mm的环形天线。天线间的距离为25mm。
图5中,(0A)(0B)是图4(A)、(B)所示的各天线部的特性,(1)是图2所示的实施方式1的天线部的特性。如图4(A)所示,若下部金属壳体92既未形成有开口部也未形成有间隙部,则耦合系数极小,为0.0003,从而无法起到天线的作用。如图4(B)所示,若下部金属壳体92的与平面线圈天线相对的位置上形成有开口部,则耦合系数变为0.019,与通信对象侧天线进行强耦合。根据图2所示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天线部,耦合系数变为0.0158,与通信对象侧天线进行充分的耦合。
根据本实施方式,虽然开口部30的间隙部总面积为图4(B)所示的开口的面积的约1/2,但仍能获得比较大的耦合系数。另外,由于开口部30的实质的开口面积较小,因此下部壳体的机械性强度因设置开口部30而下降的程度较小。此外,由于仅在金属壳体形成宽度为0.5mm左右的间隙部,因此在通常的使用状态下难以用肉眼察觉,不受到外观设计上的限制。在此基础上,还能确保金属壳体的开口部处的屏蔽效果。
《实施方式2》
实施方式2中,示出了线条图案与实施方式1不同的示例。
图6(A)是表示线条图案10的结构的图。图6(B)、(C)是表示线条图案10及其附近流过的电流与平面线圈天线的线圈图案中流过的电流之间的关系的图。
本实施方式中,在开口部30形成有具有多个线条部的弯折线状的线条图案10。线条图案10是下部金属壳体92的一部分。也就是说,线条图案10的两端与开口部30的互相相对的两条边相连。因此,线条图案10的延伸方向上感应出的电流在线条图案10的折回部折返,因此几乎不会产生将平面线圈天线所产生的磁场抵消的磁场。另外,弯折线状的线条部的线宽方向(与线条部的延伸方向正交的方向)上流过的电流路径几乎不存在,因此线条图案10中不会有较大的感应电流流过。
图6(B)是平面线圈天线的俯视图。该平面线圈天线的基本结构与实施方式1所示的结构相同。
平面线圈天线的线圈图案20的卷绕宽度Wc比线条图案10的两根线条部的线宽与线间距离之和要大。
图6(B)中,箭头标记是线圈图案20中流过的电流ic1、ic2、ic3、ic4的方向的示例。图6(C)中,电流ip1、ip2、ip3、ip4是与通过流过线圈图案20的电流ic1、ic2、ic3、ic4所产生的磁场而在线条图案10上感应出的电流一起形成环路的电流。线条图案10中感应出电流,但不朝一个方向流动。也就是说,由于在平面线圈天线的线圈图案20的卷绕宽度下,线条图案10的线条部往返一次以上,因此线条图案10的线条部上流过的电流的方向变为互相相反的区域交替地重复。因此,线条图案10上流过的电流所产生的磁场被抵消,开口部30的内部几乎不会产生将平面线圈天线所产生的磁场抵消的磁场。因此,平面线圈天线的磁场透过性地穿过下部金属壳体92的开口部30,与通信对象的天线进行耦合。
图7是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天线部的电路图。图7中,电感器L1相当于平面线圈天线的电感,电容器C1相当于平面线圈天线的电容与用于调节谐振频率而连接的电容的合成电容。该电感器L1与电容器C1的LC并联电路与供电电路9相连接。另外,图7中,电感器L2相当于线条图案10的电感。由于平面线圈天线的线圈图案与线条图案10进行磁场耦合,因此可等效表示为图7所示那样。因此,由于线条图案10相接近,因此从供电电路9观察到的谐振电路的谐振频率发生移位。电容器C1的电容被调整成使得上述谐振电路在规定的频率(13.56MHz)下发生谐振。然而,通过设置成弯折线图案,从而从供电电路9观察平面线圈天线侧而得到的电感的下降的情况得到抑制。因此,能够减少线圈图案20的匝数,能够使线宽变宽。图8(A)、(B)是示出该示例的图,是平面线圈天线的俯视图。
图8(A)、(B)中的线圈图案20的匝数均为4。图8(A)是通过减少线圈图案20的匝数来扩大线圈开口20A的示例,图8(B)是不改变线圈开口20A而减少所需的匝数并使线圈图案20的线宽相应变宽的示例。
图9是表示图8(A)、图8(B)所示的实施方式2的天线部、以及图4(A)、图4(B)所示的比较例的天线部的特性的图。图9中,纵轴是与通信对象侧天线之间的耦合系数。测定条件与实施方式1所示的测定条件相同。
图9中,(0A)(0B)是图4(A)、图4(B)所示的各天线部的特性,(2A)(2B)是图8(A)、图8(B)所示的实施方式2的天线部的特性。
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获得与不存在线条图案而仅形成有开口部的比较例(图4(B))相等同的较高的耦合系数。尤其是,通过使线圈图案的线宽变宽,使得平面线圈天线的Q值提高,从而降低损耗。
《实施方式3》
图10(A)是表示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移动体通信终端的天线部中的线条图案10的结构的图。图10(B)、图10(C)是表示线条图案10及其附近流过的电流与平面线圈天线的线圈图案中流过的电流之间的关系的图。
实施方式2中,图6(A)所示的示例中,在沿着开口部30的一条边的位置处线条图案10的两端与金属壳体92相连,然而在本实施方式中,线条图案10的两端在开口部30的对角位置附近与金属壳体92相连。因此,线条图案10相对于金属壳体92的连接位置呈对称位置,线条图案10中难以产生像阻碍流过平面线圈天线的线圈图案的电流那样的感应电流。因此,与通信对象侧天线之间的耦合系数提高。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天线部的耦合系数在与至此所示的实施方式相同的条件下为0.02。
《实施方式4》
实施方式4中,示出了线条图案与实施方式1、2、3不同的示例。
图11(A)是表示线条图案10的结构的图。图11(B)、图11(C)是表示线条图案10及其附近流过的电流与平面线圈天线的线圈图案中流过的电流之间的关系的图。另外,图11(D)是图11(C)的局部放大图,是示出了流过栉齿状线条部的电流的图。
本实施方式中,线条图案10由形成于开口部30的栉齿状线条图案13A、13B构成。栉齿状线条图案13A、13B分别具有多个线条部、以及将这些多个线条部相连接的部分。栉齿状线条图案13A、13B是线条图案的一个示例。栉齿状线条图案13A、13B的栉齿部彼此交替相对。栉齿状线条图案13A、13B是下部金属壳体92的一部分。也就是说,栉齿状线条图案13A、13B的各齿部的一个端部与开口部30的内周相连。
图11(B)是平面线圈天线的俯视图。该平面线圈天线的结构与实施方式2所示的结构相同。
平面线圈天线的线圈图案20的卷绕宽度Wc比栉齿状线条图案13A、13B的两根线条部的线宽与线间距离之和要大。
图11(B)中,箭头标记是线圈图案20中流过的电流ic1、ic2、ic3、ic4的方向的示例。图11(C)中,电流ip1、ip2、ip3、ip4是通过流过线圈图案20的电流ic1、ic2、ic3、ic4所产生的磁场而感应出的电流。
图11(D)是在线条部的线宽方向上将图11(C)中的栉齿状线条图案放大而得到的图。栉齿状线条图案13A、13B中也感应出电流,但有沿着栉齿状线条图案13A、13B的各线条部的边缘端部往返的电流流过。因此,线条部中流过的电流所产生的磁场被抵消,平面线圈天线的磁场透过性地穿过下部金属壳体92的开口部30,与通信对象的天线进行耦合。
尤其是,若在平面线圈天线的线圈图案20的卷绕宽度下,使栉齿状线条图案13A、13B的多根线条部相对,则通过栉齿状线条图案13A、13B与平面线圈天线的线圈图案20相耦合而感应出的电流互相抵消。因此,将平面线圈天线的信号电流抵消的感应电流(涡电流)流过下部金属壳体92的情况得以有效抑制。
图12是表示图11所示的实施方式4的天线部、以及图4(A)、图4(B)所示的比较例的天线部的特性的图。图12中,纵轴是与通信对象侧天线之间的耦合系数。测定条件与实施方式1所示的测定条件相同。
图12中,(0A)(0B)是图4(A)、图4(B)所示的各天线部的特性,(3A)(3B)是图11所示的实施方式4的天线部的特性。其中,(3A)是使用图8(A)所示的平面线圈天线时的特性,(3B)是使用图8(B)所示的平面线圈天线时的特性。
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获得与不存在线条图案而仅形成有开口部的比较例(图4(B))相等同的较高的耦合系数。尤其是,通过使线圈图案的线宽变宽,使得平面线圈天线的Q值提高,从而降低损耗。
《实施方式5》
实施方式5中,示出了使线条图案10的纵横尺寸发生变化的示例。线条图案均是与实施方式1相同的条状。
图13(A)是开口部的尺寸中的线条部的延伸方向(X轴方向)的尺寸比同方向上线圈图案20的外形尺寸要大的示例。开口部的线条部的延伸方向的尺寸为35mm,其正交方向(Y轴方向)的尺寸为26.35mm。
图13(B)是开口部的尺寸中的与线条部的延伸方向(X轴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尺寸比同方向上线圈图案20的外形尺寸要大的示例。开口部的线条图案的延伸方向的尺寸为27.1mm,其正交方向(Y轴方向)的尺寸为35.5mm。
图13(C)、图13(D)是开口部的尺寸中的与线条部的延伸方向(X轴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尺寸比同方向上线圈图案20的外形尺寸要小的示例。图13(C)中,开口部的线条部的延伸方向的尺寸为27.1mm,其正交方向(Y轴方向)的尺寸为19.5mm。另外,图13(D)中,开口部的线条部的延伸方向的尺寸为27.1mm,其正交方向的尺寸为12.5mm。
图14是表示图13所示的实施方式5的天线部、以及图2所示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天线部的特性的图。图14中,纵轴是与通信对象侧天线之间的耦合系数。测定条件与实施方式1所示的测定条件相同。
图14中,(1)是图2所示的天线部的特性,(4A)(4B)(4C)(4D)是图13(A)、图13(B)、图13(C)、图13(D)所示的实施方式5的天线部的特性。
如图13(A)所示,开口部的尺寸中的线条部的延伸方向(X轴方向)的尺寸比同方向上线圈图案20的外形尺寸要大,该情况下,环绕开口部30的内周边缘的感应电流被有效地抑制,得到0.0269这一较高的耦合系数。如图13(B)所示,即使使开口部朝向与线条部的延伸方向正交的方向(Y轴方向)扩展,也无法获得较大的耦合系数增大效果。
如图13(C)所示,若开口部形成为延伸至线圈图案20的卷绕宽度的一半左右,则耦合系数提高。该耦合系数比实施方式1所示的天线部的特性要高,因此下部金属壳体92稍许起到辐射体的作用。另外,如图13(D)所示,若使得开口部的尺寸中的与线条部的延伸方向正交的方向(Y轴方向)上的尺寸进一步变小,则耦合系数再次下降。这是由于,金属壳体中以与流过平面线圈天线的信号电流相同的方向流过的电流变少。
《实施方式6》
实施方式6中,示出了无线通信装置的其他示例。图15是作为实施方式6所涉及的无线通信装置的示例的笔记本电脑的外观立体图。该笔记本电脑102具备金属壳体90,在操作面上、尤其是在触摸面板旁边的空间设有开口部以及线条图案10。与至此所示的实施方式相同,平面线圈天线的线圈图案与线条图案10相对地进行配置。
由此,能够将笔记本电脑的操作面的一部分用作为用于NFC的收发部。
《其他实施方式》
如上所示的各实施方式中,在无线通信装置的金属壳体设有线条图案,但也可以在该线条图案上粘贴设计成将线条图案遮起来的绝缘性片材。
如上所示的各实施方式中,在作为装置外部的主体结构材料的金属壳体设置了线条图案,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例如,在树脂壳体的内部具备作为主体结构材料的金属架的情况下,也可以在该金属架上设置线条图案。另外,例如在树脂壳体内收纳有电路基板的情况下,也可以适用于形成于该电路基板、呈平面状扩展的接地图案。也就是说,也可以在电路基板的接地图案的一部分形成线条图案,将平面线圈天线配置为与该线条图案相对。
如上所示的各实施方式中,形成线&空间(Line&Space)(L/S)为0.5/0.5mm的线条图案,而本实用新型中的“线条图案”的线宽只要为线圈图案20的外形宽度的1/5以下即可。
如上所示的各实施方式中,利用线条图案而得到的开口部的覆盖率约为50%,但也可以低于50%。其中,从静电屏蔽效果的角度来看,优选为30%以上。
如上所示的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线条图案的形状为180°旋转对称的形状或近似于此的形状的示例,但也可以是非对称。例如,也可以是从开口部的一边仅朝一个方向突出的栉齿状的图案。
如上所示的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线条图案10的线条图案与金属壳体等的面状导体形成为一体的示例,但也可以独立形成线条图案10,并贴附于金属壳体等的面状导体的开口。
如上各实施方式所示的线条图案及平面线圈天线所构成的天线部应用于例如RFID天线的情况下,也能用作为标签用天线。另外,也能用作为读写器用天线。
如上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设置具有互相平行的多个线条部的线条图案的示例,但多个线条部互相的关系也可以是非绝对平行的。本实用新型中的“平行”的意思也包含在能起到已说明的技术效果的范围内,多个线条部相互“大致平行”的情况。
标号说明
C1电容器
ic1、ic2、ic3、ic4电流
ih11、ih12、ih21、ih22电流
ip1、ip2、ip3、ip4电流
iv1、iv2电流
L1、L2电感器
9供电电路
10线条图案
11线条部
13A、13B栉齿状线条图案
20线圈图案
20A线圈开口
30开口部
31间隙部
80触摸屏
90金属壳体
91上部金属壳体
92下部金属壳体
101移动体通信终端
102笔记本电脑

Claims (7)

1.一种无线通信装置,该无线通信装置包括:具有开口部的面状导体、以及与所述开口部相对配置并具有线圈图案及线圈开口的平面线圈天线,所述无线通信装置的特征在于,
所述开口部设有线条图案,该线条图案具有相互平行的多个线条部,且该线条图案的一部分在所述开口部周围与所述面状导体相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俯视时,所述开口部的尺寸中的在所述线条部的延伸方向上的尺寸比同方向上所述线圈图案的外形尺寸要大。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无线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俯视时,所述开口部的尺寸中的在所述线条部的延伸方向上的尺寸比与所述线条部的延伸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尺寸要大,在与所述线条部的延伸方向正交的方向上,所述开口部的尺寸比所述线圈开口的尺寸要大。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无线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开口部在俯视时为矩形,所述线条图案与所述开口部的彼此相对的两条边相连接。
5.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无线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
利用所述线条图案而得到的所述开口部的覆盖率为30%以上。
6.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无线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
根据与所述平面线圈天线相耦合的所述线条图案的电感来决定该平面线圈天线的电感值,以使得所述平面线圈天线的谐振频率成为规定值。
7.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无线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平面线圈天线的线圈图案的卷绕宽度比两根所述线条部的线宽与所述线条部的线间距离的总和要大。
CN201590000027.9U 2014-01-30 2015-01-27 无线通信装置 Active CN205211950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015478 2014-01-30
JP2014015478 2014-01-30
JP2014-122273 2014-06-13
JP2014122273 2014-06-13
PCT/JP2015/052145 WO2015115401A1 (ja) 2014-01-30 2015-01-27 無線通信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5211950U true CN205211950U (zh) 2016-05-04

Family

ID=5375697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90000027.9U Active CN205211950U (zh) 2014-01-30 2015-01-27 无线通信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0170835B2 (zh)
JP (1) JP5790905B1 (zh)
CN (1) CN205211950U (zh)
WO (1) WO2015115401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7022554A1 (ja) * 2015-08-03 2017-02-09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アンテナ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CN105609929B (zh) * 2016-01-18 2018-04-27 上海安费诺永亿通讯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金属后壳的nfc天线结构及其制造方法
KR102527794B1 (ko) * 2016-02-04 2023-05-03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코일을 포함하는 전자 장치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568162A (en) * 1994-08-08 1996-10-22 Trimble Navigation Limited GPS navigation and differential-correction beacon antenna combination
FR2755303A1 (fr) * 1996-10-25 1998-04-30 Gemplus Sca Antenne de champ magnetique blindee en circuit imprime
JP2002064320A (ja) * 2000-08-21 2002-02-28 Furukawa Electric Co Ltd:The 無線端末
JP2005033413A (ja) * 2003-07-10 2005-02-03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ループアンテナ及び非接触icカード読取/書込装置
JP4042702B2 (ja) * 2004-01-30 2008-02-06 ソニー株式会社 携帯型情報処理端末装置
CN102405556B (zh) 2009-04-21 2013-04-10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天线装置及其谐振频率设定方法
CN103843197B (zh) 2011-11-09 2016-04-20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天线装置以及电子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5790905B1 (ja) 2015-10-07
WO2015115401A1 (ja) 2015-08-06
JPWO2015115401A1 (ja) 2017-03-23
US20150333406A1 (en) 2015-11-19
US10170835B2 (en) 2019-01-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5039241U (zh) 无线通信装置
JP6202128B2 (ja) アンテナ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JP5609922B2 (ja) アンテナ装置および通信端末装置
JP5316735B1 (ja) アンテナ装置および通信端末装置
US9991583B2 (en) Antenna apparatus and communication terminal instrument
JP5287289B2 (ja) アンテナ装置
US9627762B2 (en) Antenna device, communication terminal device, and communication terminal device cover
CN105977643B (zh) 天线装置及通信终端装置
JP6152716B2 (ja) アンテナ装置
CN205211950U (zh) 无线通信装置
JP6733477B2 (ja) アンテナ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CN105071022A (zh) 一种近场通讯天线装置
JP6589403B2 (ja) アンテナ装置及びこれに用いるコイル部品
US8810476B2 (en) Wireless apparatus
JP2005192055A (ja) 開閉式無線通信装置
CN210576458U (zh) 天线装置以及电子设备
JP4711010B2 (ja) アンテナ装置
JP6428990B1 (ja) アンテナ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JP4807463B2 (ja) アンテナ装置
JP2015207932A (ja) アンテナ、及び電子機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