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5080274U - 遮光片、遮光元件、光学元件、成像镜头与镜头模块 - Google Patents

遮光片、遮光元件、光学元件、成像镜头与镜头模块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5080274U
CN205080274U CN201520803039.7U CN201520803039U CN205080274U CN 205080274 U CN205080274 U CN 205080274U CN 201520803039 U CN201520803039 U CN 201520803039U CN 205080274 U CN205080274 U CN 20508027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reach
optical element
dazzling screen
outer ring
ring surfa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20803039.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周明达
童伟哲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filed Critical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520803039.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508027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508027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508027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Studio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揭露一种遮光片、遮光元件、光学元件、成像镜头及镜头模块。遮光片包含第一侧表面、第二侧表面、内环面以及外环面。第二侧表面与第一侧表面相对设置。内环面连接第一侧表面及第二侧表面,并环绕形成一内开孔。外环面连接第一侧表面的外缘及第二侧表面的外缘,并包含至少三缺口以及至少三弧面。三弧面与三缺***错设置于外环面上,其中三弧面为具有不同弧长的同心弧面。借以,在组装时可正确判断遮光片的正反面,使其具有防呆功能。

Description

遮光片、遮光元件、光学元件、成像镜头与镜头模块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有关于一种遮光片、遮光元件、光学元件、成像镜头及镜头模块,且尤其是有关一种具有防呆功能的遮光片、遮光元件、光学元件,以及应用前述遮光片、遮光元件、光学元件的成像镜头及镜头模块。
背景技术
近年来,可携式电子装置发展快速,例如智能电子装置、平板电脑等,已充斥在现代人的生活中,而装载在可携式电子装置上的镜头模块也随之蓬勃发展。但随着科技愈来愈进步,使用者对于镜头模块的品质要求也愈来愈高,因此镜头模块除了在光学设计上的品质提升外,在制造组装精密度也需提升。
一般镜头模块包含成像镜头,其包含透镜及透镜间的遮光片、遮光元件或间隔环等光学元件。然而,在镜头模块的尺寸趋于轻薄短小的前提下,透镜及光学元件的尺寸也随之缩小,除了增加元件制造困难外,更提升了组装时的困难度。
有鉴于此,如何改进遮光片、遮光元件、光学元件等的结构、增加组装正确性及提升镜头模块成像品质,遂成相关业者努力的目标。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遮光片、遮光元件、光学元件、成像镜头以及镜头模块,其中遮光片、遮光元件及光学元件的外环面包含至少三缺口,使其由两侧表面的外缘形状不同,借以提供可分辨正反面的效果,提升组装的正确性及制造组装合格率。再者,包含有所述遮光片、遮光元件及光学元件的成像镜头以及镜头模块,更可提升其成像品质。
依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提供一种遮光片,包含一第一侧表面、一第二侧表面、一内环面以及一外环面。第二侧表面与第一侧表面相对设置。内环面连接第一侧表面及第二侧表面,并环绕形成一内开孔。外环面连接第一侧表面的外缘及第二侧表面的外缘,并包含至少三缺口以及至少三弧面。三缺口设置于外环面,三弧面位于外环面上,并与至少三缺***错设置于外环面上,其中至少三弧面为具有不同弧长的同心弧面。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各该缺口的两端连接形成一虚拟外圆弧线,各该虚拟外圆弧线为同心弧线,且任二该虚拟外圆弧线的中点的连接直线中仅一者通过该遮光片的一中心点。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缺口的轮廓皆相同。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各该缺口的最大深度为d,其满足下列条件:
0.03mm<d<0.35mm。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各该缺口的最大深度皆相同。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缺口的数量为N,其满足下列条件:
3≤N<8。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该遮光片的厚度为t,其满足下列条件:
0.01mm<t<0.10mm。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该内开孔为冲孔。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该内环面的延伸方向与该遮光片的一中心轴的延伸方向间具有一夹角β,其满足下列条件:
15度<β<55度。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缺口的数量为N,其满足下列条件:
N=3。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各该缺口的两端连接形成一虚拟外圆弧线,各该虚拟外圆弧线为同心弧线,且该三缺口中,二该缺口的该虚拟外圆弧线的中点连接形成一连接直线并通过该遮光片的一中心点,而另一该缺口的虚拟外圆弧线的中点与该二缺口中较靠近的一者的虚拟外圆弧线的中点间的夹角为θ,其满足下列条件:
20度<θ<75度。
依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方式提供一种成像镜头,包含前述的遮光片。
依据本实用新型的又一实施方式提供一种镜头模块,包含前段所述的成像镜头以及电子感光元件,其中电子感光元件设置于成像镜头的成像面。
依据本实用新型的再一实施方式提供一种遮光元件,包含一第一侧表面、一第二侧表面、一内环面以及一外环面。第二侧表面与第一侧表面相对设置。内环面连接第一侧表面及第二侧表面,并环绕形成一内开孔。外环面连接第一侧表面的外缘及第二侧表面的外缘,并包含三缺口以及三弧面。三缺口设置于外环面,三弧面位于外环面上,并与三缺***错设置于外环面上,其中三弧面为具有不同弧长的同心弧面。
在本实用新型的再一实施例中,该三缺口的轮廓皆相同。
在本实用新型的再一实施例中,各该缺口的最大深度为d,其满足下列条件:
0.03mm<d<0.35mm。
在本实用新型的再一实施例中,该三缺口皆为直线切口。
依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方式提供一种成像镜头,包含前述的遮光元件。
依据本实用新型的又一实施方式提供一种光学元件,包含一第一侧表面、一第二侧表面以及一外环面。第二侧表面与第一侧表面相对设置。外环面连接第一侧表面的外缘及第二侧表面的外缘,并包含三缺口以及三弧面。三缺口设置于外环面,其中各缺口的两端连接形成一虚拟外圆弧线,各虚拟外圆弧线为同心弧线,且任二虚拟外圆弧线的中点的连接直线中的一者通过光学元件的一中心点。三弧面位于外环面上,并与三缺***错设置于外环面上,其中三弧面为具有不同弧长的同心弧面。
在本实用新型的又一实施例中,各该缺口的最大深度为d,其满足下列条件:
0.03mm<d<0.35mm。
在本实用新型的又一实施例中,该光学元件为一成像透镜。
在本实用新型的又一实施例中,该光学元件为一间隔环。
在本实用新型的又一实施例中,具有该二虚拟外圆弧线的中点的连接直线通过该光学元件的该中心点的该二缺口中的一者包含一注料端。
在本实用新型的又一实施例中,该二缺口皆包含一注料端。
依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方式提供一种成像镜头,包含前述的光学元件
依据本实用新型的再一实施方式提供一种镜头模块,包含前段所述的成像镜头以及电子感光元件,其中电子感光元件设置于成像镜头的成像面。
附图说明
图1绘示依照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遮光片的立体图;
图2A绘示依照图1第一实施例遮光片的第一侧表面的示意图;
图2B绘示依照图1第一实施例遮光片的第二侧表面的示意图;
图2C是绘示依照图1第一实施例遮光片的剖视图;
图3A绘示依照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遮光片的第一侧表面的示意图;
图3B绘示依照图3A第二实施例遮光片的第二侧表面的示意图;
图3C绘示依照图3A第二实施例遮光片的剖视图;
图4A绘示依照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遮光片的第一侧表面的示意图;
图4B绘示依照图4A第三实施例遮光片的第二侧表面的示意图;
图4C绘示依照图4A第三实施例遮光片的剖视图;
图5A绘示依照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的遮光片的第一侧表面的示意图;
图5B绘示依照图5A第四实施例遮光片的第二侧表面的示意图;
图5C绘示依照图5A第四实施例遮光片的剖视图;
图6绘示依照本实用新型第五实施例的遮光元件的立体图;
图7A绘示依照图6第五实施例遮光元件的第一侧表面的示意图;
图7B绘示依照图6第五实施例遮光元件的第二侧表面的示意图;
图7C绘示依照图6第五实施例遮光元件的剖视图;
图7D绘示依照图6第五实施例遮光元件于成型过程中的示意图;
图8A绘示依照本实用新型第六实施例的光学元件的第一侧表面的示意图;
图8B绘示依照图8A第六实施例光学元件的第二侧表面的示意图;
图8C绘示依照图8A第六实施例光学元件的剖视图;
图9A绘示依照本实用新型第七实施例的遮光片的第一侧表面的示意图;
图9B绘示依照图9A第六实施例遮光片的第二侧表面的示意图;
图9C绘示依照图9A第七实施例遮光片的剖视图;
图10绘示依照本实用新型第八实施例的镜头模块的示意图;
图11绘示依照本实用新型第九实施例的镜头模块的示意图;
图12绘示依照本实用新型第十实施例的镜头模块的示意图;
图13绘示依照本实用新型第十一实施例的镜头模块的示意图;以及
图14绘示依照本实用新型第十二实施例的镜头模块的示意图。
【符号说明】
镜头模块:10、20、30、40、50
遮光片:100、200、300、400、700
中心点:101、201、301、401、501、601、701
第一侧表面:110、210、310、410、510、610、710
第二侧表面:120、220、320、420、520、620、720
内环面:130、230、330、430、530、730
内开孔:131、231、331、431、531、731
外环面:140、240、340、440、540、640、740
缺口:141、241、341、441、541、641、741
虚拟外圆弧线:142、242、342、442、542、642、742
弧面:143、243、343、443、543、643、743
遮光元件:500
光学元件:600
注料端:545
镜筒:800、900、1000、1100、1200
第一透镜:810、910、1010、1110、1210
第二透镜:820、920、1020、1120、1220
第三透镜:830、930、1030、1130、1230
第四透镜:840、940、1040、1140、1240
第五透镜:850、950、1050、1150、1250
第六透镜:1160
第一光学元件:811、921、1021、1111、1211
第二光学元件:821、931、1031、1121、1221
第三光学元件:831、932、1032、1131、1231
第四光学元件:832、941、1033、1141、1241
第五光学元件:841、942、1041、1151、1242
第六光学元件:943、1042、1152
第七光学元件:1043
红外线滤除滤光元件:860、960、1060、1170、1260
成像面:870、970、1070、1180、1270
电子感光元件:880、980、1080、1190、1280
X:中心轴
θ:夹角
d:深度
t:厚度
β:夹角
α:夹角
ω:夹角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照图1,其绘示依照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遮光片100的立体图。由图1可知,遮光片100包含第一侧表面110、第二侧表面120、内环面130及外环面140。第二侧表面120与第一侧表面110相对设置,内环面130连接第一侧表面110及第二侧表面120,并环绕形成内开孔131。外环面140连接第一侧表面110的外缘及第二侧表面120的外缘。
配合参照图2A及图2B,其中图2A绘示依照图1第一实施例遮光片100的第一侧表面110的示意图,图2B绘示依照图1第一实施例遮光片100的第二侧表面120的示意图。详细来说,外环面140包含至少三缺口141及至少三弧面143,其中三缺口141设置于外环面140,三弧面143位于外环面140上,并与三缺口141交错设置于外环面140上。三弧面143为具有不同弧长的同心弧面(第一实施例中,弧面143的弧心皆为中心点101),也就是说,三缺口141非对称地设置于外环面140,使相对交错设置于缺口141间的各外环面140具有不同长度的弧长。借此,可正确判断遮光片100的正反面,有助于组装时的正确性,使遮光片100在组装过程中具有防呆的功能。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中,三弧面143的弧长分别为0.37mm、1.83mm及2.99mm。
由图2A及图2B所示,各缺口141凹陷的方向朝遮光片100的中心点101延伸(也就是朝内开孔131延伸),且缺口141的轮廓皆相同,其中各缺口141的“轮廓”是指其形成于遮光片100的外环面140、第一侧表面110及第二侧表面120的形状。故,当各缺口141的轮廓皆相同,其分别形成于第一侧表面110的缺口外缘会相同,而其分别形成于第二侧表面120的缺口外缘也会相同。借此,可降低遮光片100制作上的复杂度。
配合参照图2A,缺口141的数量为N,其满足下列条件:3≤N<8。各缺口141的两端连接形成一虚拟外圆弧线142,各虚拟外圆弧线142为同心弧线(第一实施例中,各虚拟外圆弧线142的弧心皆为中心点101),且任二虚拟外圆弧线142的中点的连接直线中仅一者通过遮光片100的中心点101。借此,可提升判断遮光片100正反面的正确性。
由图2A可知,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中遮光片100的缺口141数量为N,且N=3,其中二缺口141的虚拟外圆弧线142的中点的连接直线通过中心点101,另一缺口141则位于所述连接直线的其中一侧的外环面140上。借此,可正确判断遮光片100的正反面,有助于组装时的正确性。
再者,前段所述的三缺口141中,另一缺口141的虚拟外圆弧线142的中点与二缺口141中(即虚拟外圆弧线中点的连接直接通过中心点101的二缺口141)较靠近的一者的虚拟外圆弧线142的中点间的夹角为θ,其满足下列条件:20度<θ<75度。借此,使缺口141的相对位置适中,提高遮光片100正反面的辨识度。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中,θ=55度。
继续参照图2A,各缺口141的最大深度为d(即缺口141朝内开孔131延伸的最大距离),其满足下列条件:0.03mm<d<0.35mm。借此,当遮光片100应用于成像镜头或镜头模块时,可减少由遮光片100外缘缺口141漏光的情况。另外,各缺口141的最大深度可皆相同,也就是,当各缺口141的轮廓相同时,各缺口141的最大深度d也相同。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中,各缺口141的最大深度d皆相同,且d=0.15mm。
再参照图2C,是绘示依照图1第一实施例遮光片100的剖视图。由图2C可知,遮光片100的厚度为t,其满足下列条件:0.01mm<t<0.10mm。借此,使遮光片100具有较薄的厚度,减少内环面130的反射。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中,t=0.03mm。
继续参照图2C,内环面130的延伸方向与遮光片100的中心轴X的延伸方向间具有一夹角β,其满足下列条件:15度<β<55度。借此,可提升遮光片100遮蔽杂散光的完整性。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中,β=45度。
另外,遮光片100的内开孔131可为冲孔。借此,有助于遮光片100的制造性。
请参照图3A及图3B,其中图3A绘示依照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遮光片200的第一侧表面210的示意图,图3B绘示依照图3A第二实施例遮光片200的第二侧表面220的示意图。由图3A及图3B可知,遮光片200包含第一侧表面210、第二侧表面220、内环面230及外环面240。第二侧表面220与第一侧表面210相对设置,内环面230连接第一侧表面210及第二侧表面220,并环绕形成内开孔231。外环面240连接第一侧表面210的外缘及第二侧表面220的外缘。
详细来说,第二实施例揭示的遮光片200,其外环面240包含四缺口241及四弧面243(N=4),其中四缺口241设置于外环面240,四弧面243位于外环面240上,并与四缺口241交错设置于外环面240上。四弧面243中至少三者为具有不同弧长的同心弧面(第二实施例中,弧面243的弧心皆为中心点201),也就是说,四缺口241非对称地设置于外环面240,使相对交错设置于缺口241间的各外环面240具有不同长度的弧长。借此,可正确判断遮光片200的正反面,有助于组装时的正确性,使遮光片200在组装过程中具有防呆的功能。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中,四弧面243的弧长分别为0.16mm、1.10mm、1.10mm及2.04mm。
第二实施例中,各缺口241的两端连接形成一虚拟外圆弧线242,各虚拟外圆弧线242为同心弧线(第二实施例中,各虚拟外圆弧线242的弧心皆为中心点101),其中,配合图3A,二虚拟外圆弧线242的中点的连接直线通过遮光片200的中心点201,而另二缺口241中,其中一缺口241较靠近具有二虚拟外圆弧线242的中点的连接直线通过中心点201的缺口241的其中一者,故其虚拟外圆弧线242的中点与较靠近的缺口241的虚拟外圆弧线242的中点间的夹角为θ,θ=45度。
第二实施例中,各缺口241的最大深度为d(即缺口241朝内开孔231延伸的最大距离),且各缺口241的轮廓皆相同,d也相同,d=0.15mm。
再参照图3C,是绘示依照图3A第二实施例遮光片200的剖视图。由图3C可知,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中,遮光片200的厚度为t,且t=0.022mm。
继续参照图3C,内环面230的延伸方向与遮光片200的中心轴X的延伸方向间具有一夹角β,且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中,β=30度。
另外,遮光片200的内开孔231可为冲孔。
请参照图4A及图4B,其中图4A绘示依照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遮光片300的第一侧表面310的示意图,图4B绘示依照图4A第三实施例遮光片300的第二侧表面320的示意图。由图4A及图4B可知,遮光片300包含第一侧表面310、第二侧表面320、内环面330及外环面340。第二侧表面320与第一侧表面310相对设置,内环面330连接第一侧表面310及第二侧表面320,并环绕形成内开孔331。外环面340连接第一侧表面310的外缘及第二侧表面320的外缘。
详细来说,第三实施例揭示的遮光片300,其外环面340包含三缺口341及三弧面343(N=3),其中三缺口341设置于外环面340,三弧面343位于外环面340上,并与三缺口341交错设置于外环面340上。三弧面343为具有不同弧长的同心弧面(第三实施例中,弧面343的弧心皆为中心点301),也就是说,三缺口341非对称地设置于外环面340,使相对交错设置于缺口341间的各外环面340具有不同长度的弧长。借此,可正确判断遮光片300的正反面,有助于组装时的正确性,使遮光片300在组装过程中具有防呆的功能。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中,三弧面343的弧长分别为0.30mm、1.56mm及3.75mm。
第三实施例中,各缺口341的两端连接形成一虚拟外圆弧线342,各虚拟外圆弧线342为同心弧线(第三实施例中,各虚拟外圆弧线342的弧心皆为中心点301),其中,相邻的虚拟外圆弧线342的中点间的夹角中,最小者为α,且α=45度。
第三实施例中,各缺口341的最大深度为d(即缺口341朝内开孔331延伸的最大距离),且各缺口341的轮廓皆相同,d也相同,d=0.15mm。
再参照图4C,是绘示依照图4A第三实施例遮光片300的剖视图。由图4C可知,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例中,遮光片300的厚度为t,且t=0.041mm。
继续参照图4C,内环面330的延伸方向与遮光片300的中心轴X的延伸方向间具有一夹角β,且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例中,β=40度。
另外,遮光片300的内开孔331可为冲孔。
请参照图5A及图5B,其中图5A绘示依照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的遮光片400的第一侧表面410的示意图,图5B绘示依照图5A第四实施例遮光片400的第二侧表面420的示意图。由图5A及图5B可知,遮光片400包含第一侧表面410、第二侧表面420、内环面430及外环面440。第二侧表面420与第一侧表面410相对设置,内环面430连接第一侧表面410及第二侧表面420,并环绕形成内开孔431。外环面440连接第一侧表面410的外缘及第二侧表面420的外缘。
详细来说,第四实施例揭示的遮光片400,其外环面440包含七缺口441及七弧面443(N=7),其中七缺口441设置于外环面440,七弧面443位于外环面440上,并与七缺口441交错设置于外环面440上。七弧面443中至少三者为具有不同弧长的同心弧面(第四实施例中,弧面443的弧心皆为中心点401),也就是说,七缺口441非对称地设置于外环面440,使相对交错设置于缺口441间的各弧面443中至少三者具有不同长度的弧长。借此,可正确判断遮光片400的正反面,有助于组装时的正确性,使遮光片400在组装过程中具有防呆的功能。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中,七弧面443的弧长分别为0.0897mm、0.0897mm、0.0897mm、0.0897mm、0.404mm、0.613mm及1.66mm。
第四实施例中,各缺口441的两端连接形成一虚拟外圆弧线442,各虚拟外圆弧线442为同心弧线(第四实施例中,各虚拟外圆弧线442的弧心皆为中心点401),其中,配合图5A,二虚拟外圆弧线442的中点的连接直线通过遮光片400的中心点401,而其他缺口441中的四者两两对称位于连接直线两侧的外环面440,而另一缺口441设置于其中一侧外环面440,并与较靠近具有二虚拟外圆弧线442的中点的连接直线通过中心点401的缺口441的其中一者,故其虚拟外圆弧线442的中点与较靠近的缺口441的虚拟外圆弧线442的中点间的夹角为ω,ω=50度。通过缺口441不对称的设置方式,可在组装过程中,正确判断遮光片400的正反面,使其具防呆功能。
第四实施例中,各缺口441的最大深度为d(即缺口441朝内开孔431延伸的最大距离),且各缺口441的轮廓皆相同,d也相同,d=0.15mm。
再参照图5C,是绘示依照图5A第四实施例遮光片400的剖视图。由图5C可知,本实用新型的第四实施例中,遮光片400的厚度为t,且t=0.03mm。
继续参照图5C,内环面430的延伸方向与遮光片400的中心轴X的延伸方向间具有一夹角β,且本实用新型的第四实施例中,β=15度。
另外,遮光片400的内开孔431可为冲孔。
请参照图6,其绘示依照本实用新型第五实施例的遮光元件500的立体图。由图6可知,遮光元件500为一间隔环。遮光元件500包含第一侧表面510、第二侧表面520、内环面530及外环面540。第二侧表面520与第一侧表面510相对设置,内环面530连接第一侧表面510及第二侧表面520,并环绕形成内开孔531。外环面540连接第一侧表面510的外缘及第二侧表面520的外缘。
配合参照图7A及图7B,其中图7A绘示依照图6第五实施例遮光元件500的第一侧表面510的示意图,图7B绘示依照图6第五实施例遮光元件500的第二侧表面520的示意图。详细来说,外环面540包含至少三缺口541及至少三弧面543(N=3),其中三缺口541设置于外环面540,三弧面543位于外环面540上,并与三缺口541交错设置于外环面540上。三弧面543为具有不同弧长的同心弧面(第五实施例中,弧面543的弧心皆为中心点501),也就是说,三缺口541非对称地设置于外环面540,使相对交错设置于缺口541间的各外环面540具有不同长度的弧长。借此,可正确判断遮光元件500的正反面,有助于组装时的正确性,使遮光元件500在组装过程中具有防呆的功能。本实用新型第五实施例中,三弧面543的弧长分别为0.91mm、3.24mm及5.57mm。
第五实施例中,各缺口541的两端连接形成一虚拟外圆弧线542,各虚拟外圆弧线542为同心弧线(第五实施例中,各虚拟外圆弧线542的弧心皆为中心点501),其中,配合图7A,二虚拟外圆弧线542的中点的连接直线通过遮光元件500的中心点501,另一缺口541的虚拟外圆弧线542的中点与二缺口541中(即虚拟外圆弧线中点的连接直接通过中心点501的二缺口541)较靠近的一者的虚拟外圆弧线542的中点间的夹角为θ,θ=60度。
第五实施例中,三缺口541皆为直线切口,也就是说,各缺口541于外环面540上呈平面,而分别于第一侧表面510及第二侧表面520上呈直线外缘。借此,有助于提升遮光元件500的制造速度,提升制造效率。再者,各缺口541的最大深度为d(即各缺口541的虚拟外圆弧线542的中点至外环面540的最大距离),且各缺口541的轮廓皆相同,d也相同,d=0.11mm。
再参照图7C,是绘示依照图6第五实施例遮光元件500的剖视图。由图7C可知,本实用新型的第五实施例中,遮光元件500的厚度为t,且t=0.235mm。
继续参照图7C,内环面530的延伸方向与遮光元件500的中心轴X的延伸方向间具有一夹角β,且本实用新型的第五实施例中,β=15度。
配合参照图7D,是绘示依照图6第五实施例遮光元件500于成型过程中的示意图。由图7D可知,具有二虚拟外圆弧线542的中点的连接直线通过遮光元件500的中心点501的二缺口541中的一者包含一注料端545。配合成型模具(未绘示)的注料端545,可降低制程中模具设计的复杂度。具体而言,本实用新型第五实施例中,具有二虚拟外圆弧线542的中点的连接直线通过遮光元件500的中心点501的二缺口541皆包含注料端545,除可降低制程中模具设计的复杂度外,更可提高遮光元件500的成型精度。
请参照图8A、图8B及图8C,其中图8A绘示依照本实用新型第六实施例的光学元件600的第一侧表面610的示意图,图8B绘示依照图8A第六实施例光学元件600的第二侧表面620的示意图,图8C绘示依照图8A第六实施例光学元件600的剖视图。由图8A可知,第六实施例揭示的光学元件600为一成像透镜。光学元件600包含第一侧表面610、第二侧表面620以及外环面640。第二侧表面620与第一侧表面610相对设置,外环面640连接第一侧表面610的外缘及第二侧表面620的外缘。
由图8A及图8B可知,外环面640包含三缺口641及三弧面643(N=3),其中三缺口641设置于外环面640,三弧面643位于外环面640上,并与三缺口641交错设置于外环面640上。三弧面643为具有不同弧长的同心弧面(第六实施例中,弧面643的弧心皆为中心点601,而中心点601即为光学元件600的中心轴X通过于第一侧表面610及第二侧表面620的点),也就是说,三缺口641非对称地设置于外环面640,使相对交错设置于缺口641间的各外环面640具有不同长度的弧长。借此,可正确判断光学元件600的正反面,有助于组装时的正确性,使光学元件600在组装过程中具有防呆的功能。本实用新型第六实施例中,三弧面643的弧长分别为0.60mm、6.88mm及10.03mm。
第六实施例中,各缺口641的两端连接形成一虚拟外圆弧线642,各虚拟外圆弧线642为同心弧线(第六实施例中,各虚拟外圆弧线642的弧心皆为中心点601),其中,配合图8A,二虚拟外圆弧线642的中点的连接直线通过光学元件600的中心点601,另一缺口641的虚拟外圆弧线642的中点与二缺口641中(即虚拟外圆弧线中点的连接直接通过中心点601的二缺口641)较靠近的一者的虚拟外圆弧线642的中点间的夹角为θ,θ=45度。
第六实施例中,三缺口641皆为直线切口,也就是说,各缺口641于外环面640上呈平面,而分别于第一侧表面610及第二侧表面620上呈直线外缘。各缺口641的最大深度为d(即各缺口641的虚拟外圆弧线642的中点至外环面640的最大距离),且各缺口641的轮廓皆相同,d也相同,d=0.2mm。
请参照图9A及图9B,其中图9A绘示依照本实用新型第七实施例的遮光片700的第一侧表面710的示意图,图9B绘示依照图9A第六实施例遮光片700的第二侧表面720的示意图。由图9A可知,遮光片700包含第一侧表面710、第二侧表面720、内环面730及外环面740。第二侧表面720与第一侧表面710相对设置,内环面730连接第一侧表面710及第二侧表面720,并环绕形成内开孔731。外环面740连接第一侧表面710的外缘及第二侧表面720的外缘。
由图9A及图9B可知,外环面740包含三缺口741及三弧面743(N=3),其中三缺口741设置于外环面740,三弧面743位于外环面740上,并与三缺口741交错设置于外环面740上。三弧面743为具有不同弧长的同心弧面(第七实施例中,弧面743的弧心皆为中心点701),也就是说,三缺口741非对称地设置于外环面740,使相对交错设置于缺口741间的各外环面740具有不同长度的弧长。借此,可正确判断遮光片700的正反面,有助于组装时的正确性,使遮光片700在组装过程中具有防呆的功能。本实用新型第七实施例中,三弧面743的弧长分别为0.25mm、1.09mm以及2.56mm。
第七实施例中,各缺口741的两端连接形成一虚拟外圆弧线742,各虚拟外圆弧线742为同心弧线(第七实施例中,各虚拟外圆弧线742的弧心皆为中心点701),其中,配合图9A,二虚拟外圆弧线742的中点的连接直线通过光学元件700的中心点701,另一缺口741的虚拟外圆弧线742的中点与二缺口741中(即虚拟外圆弧线中点的连接直接通过中心点701的二缺口741)较靠近的一者的虚拟外圆弧线742的中点间的夹角为θ,θ=70度。
第七实施例中,三缺口741皆为直线切口,也就是说,各缺口741于外环面740上呈平面,而分别于第一侧表面710及第二侧表面720上呈直线外缘。各缺口741的最大深度为d(即各缺口741的虚拟外圆弧线742的中点至外环面740的最大距离),且各缺口741的轮廓皆相同,d也相同,d=0.15mm。
再参照图9C,是绘示依照图9A第七实施例遮光片700的剖视图。由图9C可知,本实用新型的第七实施例中,遮光片700的厚度为t,且t=0.03mm。
继续参照图9C,内环面730的延伸方向与光学元件700的中心轴X的延伸方向间具有一夹角β,且本实用新型的第七实施例中,β=45度。
请参照图10,是绘示依照本实用新型第八实施例的镜头模块10的示意图。第八实施例中,镜头模块10包含成像镜头(未标号)以及电子感光元件880,其中成像镜头包含镜筒800、透镜组(未标号)、红外线滤除滤光元件(IRfilter)860以及成像面870,透镜组位于镜筒800中,红外线滤除滤光元件860以及成像面870依序位于透镜组的像侧,且电子感光元件880设置于成像面870。
第八实施例中,透镜组由物侧至像侧包含第一透镜810、第一光学元件811、第二透镜820、第二光学元件821、第三透镜830、第三光学元件831、第四光学元件832、第四透镜840、第五光学元件841以及第五透镜850,其中第一透镜810、第二透镜820、第三透镜830、第四透镜840以及第五透镜850可为上述第六实施例所提供的光学元件,即具有防呆功能的成像透镜;而第一光学元件811、第二光学元件821、第三光学元件831、第四光学元件841以及第五光学元件851可为上述第一实施例至第五实施例及第七实施例所提供的任一光学元件。详细来说,第一光学元件811、第二光学元件821、第三光学元件831以及第五光学元件841分别可为第一实施例、第二实施例、第三实施例、第四实施例及第七实施例中任一遮光片,第四光学元件832则可为第五实施例中的遮光元件(间隔环),但不以此限。通过正确的组装光学元件于镜头模块10中,有助于提升制造合格率,并有助于提升成像品质,有效减少杂散光对成像品质造成的影响。
配合参照下列表一及表二。表一为图10第八实施例透镜组的各透镜(810、820、830、840、850)、红外线滤除滤光元件860及成像面870的结构数据,其中曲率半径、厚度及焦距的单位为mm,且表面0-14依序表示由物侧至像侧的表面。表二为第八实施例中的非球面数据,其中,k表非球面曲线方程式中的锥面系数,A4-A16则表示各表面第4-16阶非球面系数。
请参照图11,是绘示依照本实用新型第九实施例的镜头模块20的示意图。第九实施例中,镜头模块20包含成像镜头(未标号)以及电子感光元件980,其中成像镜头包含镜筒900、透镜组(未标号)、红外线滤除滤光元件(IRfilter)960以及成像面970,透镜组位于镜筒900中,红外线滤除滤光元件960以及成像面970依序位于透镜组的像侧,且电子感光元件980设置于成像面970。
第九实施例中,透镜组由物侧至像侧包含第一透镜910、第二透镜920、第一光学元件921、第三透镜930、第二光学元件931、第三光学元件932、第四透镜940、第四光学元件941、第五光学元件942、第六光学元件943以及第五透镜950,其中第一透镜910、第二透镜920、第三透镜930、第四透镜940以及第五透镜950可为上述第六实施例所提供的光学元件,即具有防呆功能的成像透镜;而第一光学元件921、第二光学元件931、第三光学元件932、第四光学元件941、第五光学元件942以及第六光学元件943可为上述第一实施例至第五实施例及第七实施例所提供的任一光学元件。详细来说,第一光学元件921、第二光学元件931、第四光学元件941以及第六光学元件943分别可为第一实施例、第二实施例、第三实施例、第四实施例及第七实施例中任一遮光片,第三光学元件932及第五光学元件942则可为第五实施例中的遮光元件(间隔环),但不以此限。通过正确的组装光学元件于镜头模块20中,有助于提升制造合格率,并有助于提升成像品质,有效减少杂散光对成像品质造成的影响。
配合参照下列表三及表四。表三为图11第九实施例透镜组的各透镜(910、920、930、940、950)、红外线滤除滤光元件960及成像面970的结构数据,其中曲率半径、厚度及焦距的单位为mm,且表面0-14依序表示由物侧至像侧的表面。表四为第九实施例中的非球面数据,其中,k表非球面曲线方程式中的锥面系数,A4-A16则表示各表面第4-16阶非球面系数。
请参照图12,是绘示依照本实用新型第十实施例的镜头模块30的示意图。第十实施例中,镜头模块30包含成像镜头(未标号)以及电子感光元件1080,其中成像镜头包含镜筒1000、透镜组(未标号)、红外线滤除滤光元件(IRfilter)1060以及成像面1070,透镜组位于镜筒1000中,红外线滤除滤光元件1060以及成像面1070依序位于透镜组的像侧,且电子感光元件1080设置于成像面1070。
第十实施例中,透镜组由物侧至像侧包含第一透镜1010、第二透镜1020、第一光学元件1021、第三透镜1030、第二光学元件1031、第三光学元件1032、第四光学元件1033、第四透镜1040、第五光学元件1041、第六光学元件1042、第七光学元件1043以及第五透镜1050,其中第一透镜1010、第二透镜1020、第三透镜1030、第四透镜1040以及第五透镜1050可为上述第六实施例所提供的光学元件,即具有防呆功能的成像透镜;而第一光学元件1021、第二光学元件1031、第三光学元件1032、第四光学元件1033、第五光学元件1041、第六光学元件1042以及第七光学元件1043可为上述第一实施例至第五实施例及第七实施例所提供的任一光学元件。详细来说,第一光学元件1021、第二光学元件1031、第四光学元件1033、第五光学元件1041以及第七光学元件1043分别可为第一实施例、第二实施例、第三实施例、第四实施例及第七实施例中任一遮光片,第三光学元件1032及第六光学元件1042则可为第五实施例中的遮光元件(间隔环),但不以此限。通过正确的组装光学元件于镜头模块30中,有助于提升制造合格率,并有助于提升成像品质,有效减少杂散光对成像品质造成的影响。
配合参照下列表五及表六。表五为图12第十实施例透镜组的各透镜(1010、1020、1030、1040、1050)、红外线滤除滤光元件1060及成像面1070的结构数据,其中曲率半径、厚度及焦距的单位为mm,且表面0-14依序表示由物侧至像侧的表面。表六为第十实施例中的非球面数据,其中,k表非球面曲线方程式中的锥面系数,A4-A16则表示各表面第4-16阶非球面系数。
请参照图13,是绘示依照本实用新型第十一实施例的镜头模块40的示意图。第十一实施例中,镜头模块40包含成像镜头(未标号)以及电子感光元件1190,其中成像镜头包含镜筒1100、透镜组(未标号)、红外线滤除滤光元件(IRfilter)1170以及成像面1180,透镜组位于镜筒1100中,红外线滤除滤光元件1170以及成像面1180依序位于透镜组的像侧,且电子感光元件1190设置于成像面1180。
第十一实施例中,透镜组由物侧至像侧包含第一透镜1110、第一光学元件1111、第二透镜1120、第二光学元件1121、第三透镜1130、第三光学元件1131、第四透镜1140、第四光学元件1141、第五透镜1150、第五光学元件1151、第六光学元件1152以及第六透镜1160,其中第一透镜1110、第二透镜1120、第三透镜1130、第四透镜1140、第五透镜1150以及第六透镜1160可为上述第六实施例所提供的光学元件,即具有防呆功能的成像透镜;而第一光学元件1111、第二光学元件1121、第三光学元件1131、第四光学元件1141、第五光学元件1151以及第六光学元件1152可为上述第一实施例至第五实施例及第七实施例所提供的任一光学元件。详细来说,第一光学元件1111、第二光学元件1121、第三光学元件1131、第四光学元件1141以及第六光学元件1152分别可为第一实施例、第二实施例、第三实施例、第四实施例及第七实施例中任一遮光片,第五光学元件1151则可为第五实施例中的遮光元件(间隔环),但不以此限。通过正确的组装光学元件于镜头模块40中,有助于提升制造合格率,并有助于提升成像品质,有效减少杂散光对成像品质造成的影响。
配合参照下列表七及表八。表七为图13第十一实施例透镜组的各透镜(1110、1120、1130、1140、1150、1160)、红外线滤除滤光元件1170及成像面1180的结构数据,其中曲率半径、厚度及焦距的单位为mm,且表面0-16依序表示由物侧至像侧的表面。表八为第十一实施例中的非球面数据,其中,k表非球面曲线方程式中的锥面系数,A4-A16则表示各表面第4-16阶非球面系数。
请参照图14,是绘示依照本实用新型第十二实施例的镜头模块50的示意图。第十二实施例中,镜头模块50包含成像镜头(未标号)以及电子感光元件1280,其中成像镜头包含镜筒1200、透镜组(未标号)、红外线滤除滤光元件(IRfilter)1260以及成像面1270,透镜组位于镜筒1200中,红外线滤除滤光元件1260以及成像面1270依序位于透镜组的像侧,且电子感光元件1280设置于成像面1270。
第十二实施例中,透镜组由物侧至像侧包含第一透镜1210、第一光学元件1211、第二透镜1220、第二光学元件1221、第三透镜1230、第三光学元件1231、第四透镜1240、第四光学元件1241、第五光学元件1242以及第五透镜1150,其中第一透镜1210、第二透镜1220、第三透镜1230、第四透镜1240以及第五透镜1250可为上述第六实施例所提供的光学元件,即具有防呆功能的成像透镜;而第一光学元件1211、第二光学元件1221、第三光学元件1231、第四光学元件1241、第五光学元件1242可为上述第一实施例至第五实施例及第七实施例所提供的任一光学元件。详细来说,第一光学元件1211、第二光学元件1221以及第五光学元件1242分别可为第一实施例、第二实施例、第三实施例、第四实施例及第七实施例中任一遮光片,第三光学元件1231以及第四光学元件1241则可为第五实施例中的遮光元件(间隔环),但不以此限。通过正确的组装光学元件于镜头模块50中,有助于提升制造合格率,并有助于提升成像品质,有效减少杂散光对成像品质造成的影响。
配合参照下列表九及表十。表九为图14第十二实施例透镜组的各透镜(1210、1220、1230、1240、1250)、红外线滤除滤光元件1260及成像面1270的结构数据,其中曲率半径、厚度及焦距的单位为mm,且表面0-14依序表示由物侧至像侧的表面。表十为第十二实施例中的非球面数据,其中,k表非球面曲线方程式中的锥面系数,A4-A16则表示各表面第4-16阶非球面系数。
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实施方式揭露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此技艺者,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当可作各种的更动与润饰,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当视所附的权利要求书所界定的范围为准。

Claims (26)

1.一种遮光片,其特征在于,包含:
一第一侧表面;
一第二侧表面,与该第一侧表面相对设置;
一内环面,连接该第一侧表面及该第二侧表面,并环绕形成一内开孔;以及
一外环面,连接该第一侧表面的外缘及该第二侧表面的外缘,并包含:至少三缺口,设置于该外环面;以及至少三弧面,位于该外环面上,并与该至少三缺***错设置于该外环面上,其中该至少三弧面为具有不同弧长的同心弧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遮光片,其特征在于,各该缺口的两端连接形成一虚拟外圆弧线,各该虚拟外圆弧线为同心弧线,且任二该虚拟外圆弧线的中点的连接直线中仅一者通过该遮光片的一中心点。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遮光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缺口的轮廓皆相同。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遮光片,其特征在于,各该缺口的最大深度为d,其满足下列条件:
0.03mm<d<0.35mm。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遮光片,其特征在于,各该缺口的最大深度皆相同。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遮光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缺口的数量为N,其满足下列条件:
3≤N<8。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遮光片,其特征在于,该遮光片的厚度为t,其满足下列条件:
0.01mm<t<0.10mm。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遮光片,其特征在于,该内开孔为冲孔。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遮光片,其特征在于,该内环面的延伸方向与该遮光片的一中心轴的延伸方向间具有一夹角β,其满足下列条件:
15度<β<55度。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遮光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缺口的数量为N,其满足下列条件:
N=3。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遮光片,其特征在于,各该缺口的两端连接形成一虚拟外圆弧线,各该虚拟外圆弧线为同心弧线,且该三缺口中,二该缺口的该虚拟外圆弧线的中点连接形成一连接直线并通过该遮光片的一中心点,而另一该缺口的虚拟外圆弧线的中点与该二缺口中较靠近的一者的虚拟外圆弧线的中点间的夹角为θ,其满足下列条件:
20度<θ<75度。
12.一种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包含: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遮光片。
13.一种镜头模块,其特征在于,包含:
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成像镜头;以及
一电子感光元件,其设置于该成像镜头的一成像面。
14.一种遮光元件,其特征在于,包含:
一第一侧表面;
一第二侧表面,与该第一侧表面相对设置;
一内环面,连接该第一侧表面及该第二侧表面,并环绕形成一内开孔;以及
一外环面,连接该第一侧表面的外缘及该第二侧表面的外缘,并包含:三缺口,设置于该外环面;以及三弧面,位于该外环面上,并与该三缺***错设置于该外环面上,其中该三弧面为具有不同弧长的同心弧面。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遮光元件,其特征在于,该三缺口的轮廓皆相同。
16.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遮光元件,其特征在于,各该缺口的最大深度为d,其满足下列条件:
0.03mm<d<0.35mm。
17.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遮光元件,其特征在于,该三缺口皆为直线切口。
18.一种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包含:
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遮光元件。
19.一种光学元件,其特征在于,包含:
一第一侧表面;
一第二侧表面,与该第一侧表面相对设置;以及
一外环面,连接该第一侧表面的外缘及该第二侧表面的外缘,并包含:三缺口,设置于该外环面,其中各该缺口的两端连接形成一虚拟外圆弧线,各该虚拟外圆弧线为同心弧线,且任二该虚拟外圆弧线的中点的连接直线中的一者通过该光学元件的一中心点;以及三弧面,位于外环面上,并与该三缺***错设置于该外环面上,其中该三弧面为具有不同弧长的同心弧面。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光学元件,其特征在于,各该缺口的最大深度为d,其满足下列条件:
0.03mm<d<0.35mm。
21.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光学元件,其特征在于,该光学元件为一成像透镜。
22.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光学元件,其特征在于,该光学元件为一间隔环。
23.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光学元件,其特征在于,具有该二虚拟外圆弧线的中点的连接直线通过该光学元件的该中心点的该二缺口中的一者包含一注料端。
24.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光学元件,其特征在于,该二缺口皆包含一注料端。
25.一种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包含:
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光学元件。
26.一种镜头模块,其特征在于,包含:
如权利要求25所述的成像镜头;以及
一电子感光元件,其设置于该成像镜头的一成像面。
CN201520803039.7U 2015-10-16 2015-10-16 遮光片、遮光元件、光学元件、成像镜头与镜头模块 Active CN20508027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803039.7U CN205080274U (zh) 2015-10-16 2015-10-16 遮光片、遮光元件、光学元件、成像镜头与镜头模块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803039.7U CN205080274U (zh) 2015-10-16 2015-10-16 遮光片、遮光元件、光学元件、成像镜头与镜头模块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5080274U true CN205080274U (zh) 2016-03-09

Family

ID=5543267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20803039.7U Active CN205080274U (zh) 2015-10-16 2015-10-16 遮光片、遮光元件、光学元件、成像镜头与镜头模块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5080274U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946808A (zh) * 2017-12-20 2019-06-28 春虹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具有遮光片的镜头组件模块
CN111175941A (zh) * 2016-05-09 2020-05-19 大立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成像镜头及电子装置
TWI705276B (zh) * 2019-08-21 2020-09-21 大陸商玉晶光電(廈門)有限公司 支撐元件與可攜式光學成像鏡頭
CN112558201A (zh) * 2017-05-25 2021-03-26 大立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成像镜片组、成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175941A (zh) * 2016-05-09 2020-05-19 大立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成像镜头及电子装置
CN111208587A (zh) * 2016-05-09 2020-05-29 大立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成像镜头及电子装置
CN111175941B (zh) * 2016-05-09 2022-03-25 大立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成像镜头及电子装置
CN111208587B (zh) * 2016-05-09 2022-05-13 大立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成像镜头及电子装置
CN112558201A (zh) * 2017-05-25 2021-03-26 大立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成像镜片组、成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CN109946808A (zh) * 2017-12-20 2019-06-28 春虹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具有遮光片的镜头组件模块
TWI705276B (zh) * 2019-08-21 2020-09-21 大陸商玉晶光電(廈門)有限公司 支撐元件與可攜式光學成像鏡頭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5080274U (zh) 遮光片、遮光元件、光学元件、成像镜头与镜头模块
CN103376535B (zh) 光学成像***组
CN202631837U (zh) 取像光学镜片***
CN202217102U (zh) 光学影像拾取镜片组
CN105242381B (zh) 成像光学透镜组、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CN103472573B (zh) 光学影像透镜***组
CN103777318B (zh) 影像撷取光学镜片***
CN103713377B (zh) 摄像***镜头组
CN202003075U (zh) 广视角光学镜组
CN202003076U (zh) 透镜***
CN103913820B (zh) 摄像镜头***
EP3171211B1 (en) Camera lens
CN106154488A (zh) 光学***
CN104865682A (zh) 光学成像镜组、取像装置以及可携装置
CN106154510A (zh) 光学***
CN104516090A (zh) 广角成像镜头组
CN103969803B (zh) 移动对焦光学镜头组
CN104216095A (zh) 结像镜片***组及取像装置
CN104765132A (zh) 光学摄像镜头、取像装置及可携式装置
CN104749744A (zh) 取像光学镜头、取像装置以及可携式装置
CN102819095A (zh) 影像拾取透镜组
CN103323931B (zh) 光学***镜组
CN104345428A (zh) 影像拾取***镜片组及取像装置
CN105242380A (zh) 摄影光学***、取像装置及可携装置
CN104459952A (zh) 光学结像***镜组及取像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