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5071835U - 水耕植物栽培*** - Google Patents

水耕植物栽培***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5071835U
CN205071835U CN201520788434.2U CN201520788434U CN205071835U CN 205071835 U CN205071835 U CN 205071835U CN 201520788434 U CN201520788434 U CN 201520788434U CN 205071835 U CN205071835 U CN 20507183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ter
plant
cultivation system
runner
plant cultiv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20788434.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林哲生
余远鋆
洪瑞阳
尹瑞莲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elta Electronics Inc
Delta Optoelectronics Inc
Original Assignee
Delta Optoelectronics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elta Optoelectronics Inc filed Critical Delta Optoelectronics Inc
Priority to CN201520788434.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507183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507183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507183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60/00Technologies relating to agriculture, livestock or agroalimentary industries
    • Y02P60/20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in agriculture, e.g. CO2
    • Y02P60/21Dinitrogen oxide [N2O], e.g. using aquaponics, hydroponics or efficiency measures

Landscapes

  • Cultivation Receptacles Or Flower-Pots, Or Pots For Seedling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水耕植物栽培***,用于培养一水耕植物。水耕植物栽培***包括两层架、两发光装置、一流道以及两植栽装置。该两层架于第一方向上并列设置,该两层架分别具有一栽培空间。该两发光装置分别设置于该两层架,并配置于对应的栽培空间。流道贯穿设置于该两层架,并配置于该两栽培空间,流道的底面于第一方向上呈倾斜设置。该两植栽装置设置于流道,并配置于对应的栽培空间。

Description

水耕植物栽培***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植物的栽培***,尤其涉及一种水耕植物栽培***。
背景技术
水耕栽培(hydroponicculture),又可称为无土栽培或养液栽培,就是利用适当的设施及介质,将植物所需的养分及空气供应于其根部,因而无需使用土壤的科学栽培方法。温室中,亦有利用地面原来土壤以栽培的方式,可以节省设施的费用。然而,由于土壤的养分甚难控制,故一般温室中,已倾向于采用无需仰赖土壤,其所需的水分及培养液则由人工调配的水耕栽培法。
水耕栽培法需要盛装培养液的水床及乘载水床的水耕层架,水耕层架则具有可摆放多个水床的多层框架结构,且水耕层架通常设有管路结构,以将培养液输送至水床,并排出培养液。水耕植物培植于水床,以吸收培养液中的养分,而每个水床上方通常设置有发光装置,以提供水耕植物光照来源。随着水耕植物的生长,必须适时的调整水耕植物顶缘与发光装置之间的距离以获得适量的光照,目前以手动或电动的方式调整发光装置的位置。
然而,由于发光装置设置于每个水床的上方,故不论是以何种方式调整发光装置的位置,皆须逐一调整各个发光装置与对应的水耕植物的距离,相当不便。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上述课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为提供一种水耕植物栽培***,以简易且新颖的结构设计,令用户无须逐一调整各个发光装置位置,仅需借由取出可采收的水耕植物的植栽装置(水床或植板),即可同时调整水耕植物与发光装置的位置。
为达到上述目的,依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水耕植物栽培***,包括两层架、两发光装置、一流道以及两植栽装置。该两层架于第一方向上并列设置,该两层架分别具有一栽培空间。该两发光装置分别设置于该两层架,并配置于对应的栽培空间。流道贯穿设置于该两层架,并配置于该两栽培空间,流道于第一方向上呈倾斜设置。该两植栽装置设置于流道,并配置于对应的栽培空间。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流道的底面对应于水平面具有一倾斜角度,倾斜角度介于0.1~5度之间。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流道容置一培养液。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流道具有多个凸部,设置于流道的底面。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水耕植物栽培***还包括至少两移动单元,沿着第一方向设置于流道的相对两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水耕植物栽培***还包括至少两移动单元,沿着第一方向设置于层架,并对应于流道的相对两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各移动单元包括多个滚轮。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植栽装置包括一植板。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植栽装置还包括一水床,用以容置一培养液。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水床具有一凸部,设置于水床的底面,以储积培养液。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一水耕植物设置于植栽装置,且水耕植物的顶缘与发光装置的距离在20~30厘米的范围内。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水耕植物栽培***还包括多个层架于第二方向延伸设置,第二方向与第一方向垂直。
为达到上述目的,依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水耕植物栽培***,包括两层架、两发光装置、两移动单元以及两植栽装置。该两层架于第一方向上并列设置,该两层架分别具有一栽培空间。该两发光装置分别设置于该两层架,并配置于对应的栽培空间。该两移动单元沿着第一方向倾斜设置于该两层架,并对应于栽培空间的相对两侧。该两植栽装置分别具有一水床以及一设置于水床上的植板。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移动单元对应于水平面具有一倾斜角度,倾斜角度介于0.1~5度之间。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水床容置一培养液。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水床具有多个凸部,设置于水床的底面。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水床具有一高度差。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各移动单元包括多个滚轮、一输送带、或其组合。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水耕植物栽培***还包括一流道,贯穿设置于该两层架,并配置于该两植栽装置的下方。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一水耕植物设置于植板,且水耕植物的顶缘与发光装置的距离在20~30厘米的范围内。
承上所述,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水耕植物栽培***,借由于第一方向上并列设置的层架,并将流道沿着第一方向倾斜设置于层架,可形成流道的一端相对较高,而另一端相对较低的结构。在将至少两植栽装置设置在流道上时,可借由重力的作用,当取出较低处的植栽装置,其他还在流道上较高处的植栽装置便会顺势往较低处移动,进而使植栽装置内的水耕植物循序栽种,即使因成长过程而长大、长高,其成长顶缘与发光装置的相对距离仍维持在预定范围,使各栽培空间内的水耕植物均匀受光。
换言之,本实用新型借由倾斜设置的流道,并搭配重力作用,令使用者无须一一调整各个发光装置的位置或高度,仅需取出可采收或需移植的水耕植物的植栽装置,即可调整其他水耕植物生长顶缘与发光装置的相对位置,维持成长过程中稳定均匀的受光,相当便利且还具有省力的效果。再者,本实用新型的水耕植物栽培***,其移动植栽装置的动力来源可为单纯重力作用,还具有节省耗能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A为依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一种水耕植物栽培***的示意图。
图1B为图1A所示的层架及流道的示意图。
图2为图1A所示的水耕植物栽培***的侧视图。
图3为图2所示的水耕植物栽培***另一实施方式的示意图。
图4为图1B所示的流道的另一实施方式的示意图。
图5为依据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一种水耕植物栽培***的侧视图。
图6A为图5所示的水耕植物栽培***的部分示意图。
图6B为图6A所示的移动单元另一实施方式的示意图。
图7为依据本实用新型又一实施例的一种水耕植物栽培***的侧视图。
图8A为图7所示的水耕植物栽培***的部分示意图。
图8B为图8A所示的水床的另一实施方式的示意图。
图9为依据本实用新型又一实施例的一种水耕植物栽培***的侧视图。
图10为依据本实用新型又一实施例的一种水耕植物栽培***的侧视图。
其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1层架
1a层架
1b层架
1c层架
1d层架
1e层架
11栽培空间
11e栽培空间
2发光装置
2a发光装置
2b发光装置
2c发光装置
2d发光装置
2e发光装置
3流道
3a流道
3e流道
31底面
32第一端
33第二端
34凸部
34a凸部
34b凸部
4植栽装置
4a植栽装置
4b植栽装置
4c植栽装置
4d植栽装置
4e植栽装置
4f植栽装置
41e植板
41f植板
42e水床
42f水床
421f低端
422f高端
5移动单元
5a移动单元
5e移动单元
51e第一端
52e第二端
A水平面
R预定范围
S1水耕植物栽培***
S2水耕植物栽培***
S3水耕植物栽培***
S4水耕植物栽培***
S5水耕植物栽培***
S6水耕植物栽培***
X第一方向
Y第二方向
θ倾斜角度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参照相关附图,说明依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一种水耕植物栽培***,其中相同的组件将以相同的组件符号加以说明。
图1A为依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一种水耕植物栽培***的示意图,图1B为图1A所示的层架及流道的示意图,图2为图1A所示的水耕植物栽培***的侧视图,请同时参考图1A、图1B及图2所示。另外,需说明的是,图2所示的水耕植物栽培***S1以较为简易的方块示意。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水耕植物栽培***S1,用于培养水耕植物。需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并无限制水耕植物的数量与种类,可以用于栽种或培养一个以上、或一种类型以上的水耕植物。具体而言,水耕植物栽培***S1包括两层架1、两发光装置2、一流道3以及两植栽装置4。其中,两个层架1于第一方向X上并列设置,而本实施例的层架1以层架1a及层架1b为例说明,亦即,层架1a及层架1b于第一方向X上依序并列设置。且较佳的,本实施例的层架1由横向的及纵向的支架所组成的四边形层架,而为便于后续说明,本实施例以一个层架1视为一个栽培单位进行说明。每个层架1分别具有一个栽培空间11,亦即横向的及纵向的支架组合后所形成或定义的内部空间,栽培空间11内可用于容置前述发光装置2、流道3、植栽装置4及水耕植物等。
请参考图1B及图2所示,由于本实施例的水耕植物栽培***S1由层架1a及层架1b并列设置所组成,且层架1a及层架1b皆为横向的及纵向的支架所组成的结构,故层架1a及层架1b的栽培空间11相互连通,进而使流道3可贯穿设置于层架1a及层架1b,并配置于层架1a及层架1b分别形成的两个栽培空间11内。而每个栽培空间11中分别容置至少一个植栽装置4,且植栽装置4设置于流道3上,水耕植物则设置于植栽装置4。在本实施例中,是将供应水耕植物营养来源的培养液置于流道3内,而植栽装置4直接置放于流道3中。较佳的,本实施例的植栽装置4包括植板,且植板上具有多个植孔,以供水耕植物设置于植板,通过植栽装置4(植板)支撑水耕植物,令水耕植物可漂浮于培养液上,且水耕植物的根部仍可吸收下方培养液的养分。较佳的,本实施例的植栽装置4可以包括密度较小的植板,亦即,质量较轻、体积较大的植板,以漂浮于培养液上,常见者例如为发泡棉材质,但不限于此。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植栽装置4亦可由植板及水床共同组成,培养液则置于水床内,而此时流道3内可替换成其他的流体,例如水,用以承载植栽装置4。其中,植板及水床皆为较轻的材质,以漂浮于培养液上,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制。
如图1B及图2所示,本实施例的发光装置2设置于层架1,且设置于层架1的上方,并配置于对应的栽培空间11,借此提供配置于栽培空间11内的水耕植物光源。为求附图清楚明了,图1B省略绘制一个发光装置2,以期清楚显示本实施例的植栽装置4的立体结构。另外,关于流道3的配置,本实施例的流道3沿着第一方向X倾斜的设置在层架1,亦即,流道3横向的贯穿设置于多个层架1(层架1a、1b)的栽培空间11,并且以倾斜的方式设置,进而形成流道3的底面31于第一方向X上呈倾斜设置的结构。而本实施例所称的底面31指流道3的底部,且承载培养液该侧的表面。由于本实施例的流道3的底面31于第一方向X上倾斜设置,进而可使流道3内部的培养液借由重力作用沿着倾斜方向流动。当然,层架1具有对应的培养液循环通道与流道3连通,此为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中技术人员所能理解,图2以粗黑箭头符号简易表示培养液流动的流入及流出方向,其余细节于此不加赘述。
进而言之,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将流道3的前后两端分别称为第一端32及第二端33,而流道3于第一方向X上倾斜设置,在发光装置2高度一致的前提下,进而使第一端32与发光装置2的距离小于第二端33与发光装置2的距离。亦即,使流道3的第一端32的底面对应于水平面A具有一高度差,且若将本实施例的水耕植物栽培***S1设置于地面,第一端32对应于地面相对较高,而第二端33对应于地面相对较低。较佳的,流道3的底面31对应于水平面A具有一倾斜角度θ,倾斜角度θ例如可介于0.1~5度之间。前述的配置方式,可使流道3内部的培养液通过重力的作用,自第一端32自然流向第二端33,而无需以外加动力驱动培养液流动。
需说明的是,本实施例的水耕植物栽培***S1利用倾斜设置的流道3及重力的作用,使培养液可从第一端32自然流向第二端33,并以培养液的流动作为动力来源,同时带动植栽装置4(植板)自第一端32流向第二端33。本实用新型还通过倾斜设置的流道3及植栽装置4(植板)的移动,进而达到使水耕植物的顶缘与发光装置2的距离保持在一预定范围R内的功效,以下以图3进一步说明。
请参考图3所示,图3为图2所示的水耕植物栽培***另一实施方式的示意图,图3所示的水耕植物栽培***S2由多个栽培单元所组成。本实施例中,水耕植物栽培***S2包括四个层架1a、1b、1c、1d、四个发光装置2a、2b、2c、2d、一个流道3以及四个植栽装置4a、4b、4c、4d设置于流道3内。其中,流道3沿着第一方向X倾斜设置于层架1a、1b、1c、1d,且同样的,因为第一端32相对较高,而第二端33相对较低,使培养液可因重力牵引而自第一端32流向第二端33。在本实施例中,亦由于第二端33相对较低,故第二端33与发光装置2的距离相对较大,故于靠近第二端33处可置放较为大株、或成长较高的水耕植物(设置于植栽装置4d),亦即,栽培时间较长的水耕植物。而第一端32相对较高,故第一端32与发光装置2的距离相对较小,故于靠近第一端32处则可置放较小株、或仍为新苗状态的水耕植物(设置于植栽装置4a),使得在不同植栽装置4a、4b、4c、4d内的水耕植物顶缘与发光装置2的距离,均能大致维持在一预定范围R内,可更均匀受光且不需频繁地调整发光装置2a、2b、2c、2d的位置或高度。
以图3为例说明,假设设置于植栽装置4a的水耕植物的顶缘与发光装置2的距离为20厘米,而设置于植栽装置4d的水耕植物的顶缘与发光装置2的距离为30厘米,预定范围R即为与发光装置2相距20~30厘米之间。如图3所示,设置在植栽装置4a、4b、4c、4d内的水耕植物的顶缘与发光装置2的距离皆在预定范围R(20~30厘米)之间,植物可更均匀受光。
在操作上,当设置于植栽装置4d的水耕植物生长至可收成或移植的阶段,此时,植栽装置4a的水耕植物将因生长,其顶缘与发光装置2a的距离越来越靠近。本实用新型可通过直接将植栽装置4d自流道3取出,此时,通过重力的作用,植栽装置4c顺势往层架1d移动,植栽装置4b顺势往层架1c移动,而植栽装置4a顺势往层架1b移动,进而使原本植栽装置4a、4b、4c的水耕植物,其顶缘与发光装置2b、2c、2d的距离仍维持在预定范围R。换言之,本实用新型借由倾斜设置的流道3,并搭配重力作用所造成的培养液流动方向,令使用者无需一一调整各个发光装置2a、2b、2c、2d的位置或高度,仅需取出可采收的水耕植物的植栽装置4d,即可顺势调整其他水耕植物与发光装置2a、2b、2c、2d的位置,且流道3也有辅助带动的效果,相当便利且还具有省力的效果。又,本实用新型的水耕植物栽培***S1、S2,其移动植栽装置4(4a、4b、4c、4d)的动力来源为重力作用所产生培养液流动,还具有节省耗能的效果。当然,原本层架1a空出来的栽培空间可再补入新栽的幼苗,配合实施前述的连续成长、收成周期,可提高层架整体使用效率。
请参考图2所示,由于本实用新型的流道3以倾斜的方式横向(即第一方向X)设置于层架1,当倾斜角度θ较大时,培养液容易堆积在第二端33处。较佳的,如图1B所示,本实施例的流道3具有多个凸部34,设置于流道3的底面31,以储积培养液。具体而言,凸部34的设置方向与第一端32及第二端33相互平行,借此将培养液储积在凸部34,进而使每株水耕植物皆可更充分地与培养液接触,吸收养分。图4为图1B所示的流道的另一实施方式的示意图,如图4所示,流道3a可具有与第一端32及第二端33相互平行的凸部34a,以及与第一端32及第二端33垂直的凸部34b。借由凸部34b形成流道,还可节省培养液的用量。在其他实施例中,若植栽装置4同时包含有植板及水床,并可于水床内同样设置凸部,且凸部的设置方向亦与第一端32及第二端33相互平行。在其他实施例中,亦可使用具有高度差的水床,亦可达到储积培养液的效果,而其具体实施方式,于后进一步说明。
在一实施例中,亦可借由移动单元承载植栽装置4。图5为依据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一种水耕植物栽培***的侧视图,图6A为图5所示的水耕植物栽培***的部分示意图,请同时参考图5及图6A所示。本实施例的水耕植物栽培***S3还包括至少两移动单元5,除此之外,其他的组件,如层架1、发光装置2、流道3及植栽装置4,与前述实施例(水耕植物栽培***S1)相同,故沿用其标号。本实施例的移动单元5沿着第一方向X设置于流道3的相对两侧,如图6A所示,移动单元5设置在流道3长边的相对两侧。本实施的移动单元5以多个滚轮为例说明,滚轮(移动单元5)依序设置在流道3内部的相对两侧。另外,需说明的是,为求附图清楚明了,图6A所示的水耕植物栽培***S3省略绘制部分的发光装置2及植栽装置4。当然,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制移动单元5设置于流道3的内部,在其他实施例中,亦可设置在层架1,如图6B所示,图6B为图6A所示的移动单元另一实施方式的示意图。具体而言,图6B所示移动单元5a亦可沿着第一方向X设置于层架1,并对应于流道3的相对两侧。需特别说明的是,于此所述的对应于流道3的相对两侧,指本实施例的移动单元5a设置于层架1时,其配置方式是依据流道3的倾斜角度,亦即,可直接沿着流道3的上缘设置在层架1,如图6B所示。
在本实施例中,植栽装置4包括植板,当然,于其他实施例中,植栽装置4亦可由植板与水床所共同组成,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制。再者,由于本实施例的流道3沿着第一方向X并倾斜设置在层架1,因此,移动单元5亦同时形成倾斜设置的状态。而置放在移动单元5上的植栽装置4,亦形成倾斜设置的结构。同样的,如同前述实施例,靠近流道3的第二端33处的植栽装置4可置放栽培时间较长的水耕植物,而靠近第一端32处的植栽装置4则可置放为新苗状态的水耕植物。当靠近第二端33处的水耕植物生长至可收成的状态时,可直接将对应的植栽装置4取出,此时,借由移动单元5(滚轮)及重力作用,剩余的植栽装置4可顺势往倾斜方向(亦即第二端33)移动,而其作动细节可参考前述实施例,于此不加赘述。因此,本实施例的水耕植物栽培***S3亦可通过取出可采收的水耕植物的植栽装置4,即可调整其他水耕植物成长顶缘与发光装置2的相对位置或高度,相当便利且还具有省力的效果。又,移动植栽装置4的动力来源为滚轮(移动单元5)并搭配重力作用,还具有节省耗能的效果。
图7为依据本实用新型又一实施例的一种水耕植物栽培***的侧视图,图8A为图7所示的水耕植物栽培***的部分示意图,请同时参考图7及图8A所示。本实施例的水耕植物栽培***S4同样具有层架1e及发光装置2e,其结构及链接关可参考前述实施例,于此不加赘述。而本实施例将移动单元5e沿着第一方向X倾斜设置于层架1e,并对应设置于栽培空间11e的相对两侧。具体而言,本实施例的移动单元5e为滚轮与输送带的组合,并将输送带环绕滚轮配置。移动单元5e具有第一端51e及第二端52e,第一端51e相对较高,而第二端52e相对较低,以形成移动单元5e于第一方向X上呈倾斜设置的结构。如同前述实施例,移动单元5e对应于水平面A同样具有一倾斜角度θ,较佳的,倾斜角度θ介于0.1~5度之间。在其他实施例中,移动单元5e亦可以包括多个滚轮,倾斜的依序排列于层架1e的相对两侧,抑或是单纯为输送带,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制。
本实施例将植栽装置4e直接设置于移动单元5e(例如输送带)上,且本实施例的植栽装置4e具有一植板41e及一水床42e。植板41e设置于水床42e上,培养液是容置于水床42e内,水耕植物设置并栽培在植板41e,以使水耕植物的根部可与水床42e内的培养液接触。又,本实施例将水床42e直接置放在移动单元5e(输送带)上。由于本实施例的移动单元5e亦为倾斜设置,故置放在移动单元5e上的植栽装置4e,亦形成倾斜设置的结构。如同前述实施例,靠近第二端52e处的植栽装置4e可置放栽培时间较长的水耕植物,而靠近第一端51e处的植栽装置4e则可置放为新苗状态的水耕植物。当靠近第二端52e处的水耕植物生长至可收成的状态时,可直接将对应的植栽装置4e取出,此时,借由移动单元5e(输送带)及重力作用,剩余的植栽装置4e可顺势往倾斜方向(亦即第二端52e)移动,而其作动细节可参考前述实施例,于此不加赘述。因此,本实施例的水耕植物栽培***S4亦可通过取出可采收的水耕植物的植栽装置4e,即可调整其他水耕植物成长顶缘与发光装置2e的相对位置,相当便利且还具有省力的效果。又,移动植栽装置4e的动力来源为输送带(移动单元5e)并搭配重力作用,还具有节省耗能的效果。
又,由于本实用新型的移动单元5e以倾斜的方式横向(即第一方向X)设置于层架1e,当倾斜角度θ较大时,培养液容易堆积在低处。较佳的,如图8B所示,图8B为图8A所示的水床的另一实施方式的示意图,水床42f具有高度差,以储积培养液。具体而言,水床42f的短边的相对两侧可做成具有高度差的一低端421f及一高端422f,低端421f设置在移动单元5e的相对较高处(即靠近第一端51e),而高端422f则设置在移动单元5e的相对较低处(即靠近第二端52e),进而使较多的培养液可储积在高端422f,并使培养液相较于水平面A维持在同样的高度,进而可使水耕植物的根部与培养液的接触面积大致相同。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亦可于水床42f的底面内设置凸部,并借由凸部储积培养液,其细节可参考前述实施例于流道3的底面31设置凸部34的实施方式。
图9为依据本实用新型又一实施例的一种水耕植物栽培***的侧视图,请参考图9所示。本实施例的水耕植物栽培***S5的整体结构可参考水耕植物栽培***S4,并还包括一流道3e,设置于层架1e,并配置于植栽装置4e及移动单元5e的下方,进而可接收来自于水床42e的培养液(图9以箭头符号简易表示)。
另外,图10为依据本实用新型又一实施例的一种水耕植物栽培***的侧视图,请参考图10所示。水耕植物栽培***S6的整体***可以往第二方向Y延伸,且第一方向X与第二方向Y大致呈相互垂直。换言之,层架1除了可于水平方向(第一方向X)上相互并列,亦可往垂直方向(第二方向Y)向上延伸,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制。而水耕植物栽培***S6的整体结构可直接参考水耕植物栽培***S1,故其标号沿用,其余组件及其链接关于此不加赘述。
综上所述,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水耕植物栽培***,借由于第一方向上并列设置的层架,并将流道沿着第一方向倾斜设置于层架,可形成流道的一端相对较高,而另一端相对较低的结构。在将至少两植栽装置设置在流道上时,可借由重力的作用,当取出较低处的植栽装置,其他还在流道上较高处的植栽装置便会顺势往较低处移动,进而使植栽装置内的水耕植物循序栽种,即使因成长过程而长大、长高,其成长顶缘与发光装置的相对距离仍维持在预定范围,使各栽培空间内的水耕植物均匀受光。
换言之,本实用新型借由倾斜设置的流道,并搭配重力作用,令使用者无须一一调整各个发光装置的位置或高度,仅需取出可采收或需移植的水耕植物的植栽装置,即可调整其他水耕植物成长顶缘与发光装置的相对位置,维持成长过程中稳定均匀的受光,相当便利且还具有省力的效果。再者,本实用新型的水耕植物栽培***,其移动植栽装置的动力来源可为单纯重力作用,还具有节省耗能的效果。
以上所述仅为举例性,而非为限制性。任何未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与构思,而对其进行的等效修改或变更,均应包含于后附的权利要求书的范围中。

Claims (20)

1.一种水耕植物栽培***,其特征在于,包括:
两层架,于第一方向上并列设置,该两层架分别具有一栽培空间;
两发光装置,分别设置于该两层架,并配置于对应的栽培空间;
一流道,贯穿设置于该两层架,并配置于该两栽培空间,该流道于第一方向上呈倾斜设置;以及
两植栽装置,设置于该流道,并配置于对应的栽培空间。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耕植物栽培***,其特征在于,该流道的底面对应于水平面具有一倾斜角度,该倾斜角度介于0.1~5度之间。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耕植物栽培***,其特征在于,该流道容置一培养液。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水耕植物栽培***,其特征在于,该流道具有多个凸部,设置于该流道的底面。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耕植物栽培***,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至少两移动单元,沿着第一方向设置于该流道的相对两侧。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耕植物栽培***,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至少两移动单元,沿着第一方向设置于该层架,并对应于该流道的相对两侧。
7.如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水耕植物栽培***,其特征在于,各该移动单元包括多个滚轮。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耕植物栽培***,其特征在于,该植栽装置包括一植板。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水耕植物栽培***,其特征在于,该植栽装置还包括一水床,用以容置一培养液。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水耕植物栽培***,其特征在于,该水床具有一凸部,设置于该水床的底面,以储积该培养液。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耕植物栽培***,其特征在于,一水耕植物设置于该植栽装置,且该水耕植物的顶缘与该发光装置的距离在20~30厘米的范围内。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耕植物栽培***,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多个层架于第二方向延伸设置,其中第二方向与第一方向垂直。
13.一种水耕植物栽培***,其特征在于,包括:
两层架,于第一方向上并列设置,该两层架分别具有一栽培空间;
两发光装置,分别设置于该两层架,并配置于对应的栽培空间;
两移动单元,沿着第一方向倾斜设置于该两层架,并对应于该栽培空间的相对两侧;以及
两植栽装置,分别具有一水床以及一设置于该水床上的植板。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水耕植物栽培***,其特征在于,该移动单元对应于水平面具有一倾斜角度,该倾斜角度介于0.1~5度之间。
15.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水耕植物栽培***,其特征在于,该水床容置一培养液。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水耕植物栽培***,其特征在于,该水床具有多个凸部,设置于该水床的底面。
17.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水耕植物栽培***,其特征在于,该水床具有一高度差。
18.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水耕植物栽培***,其特征在于,各该移动单元包括多个滚轮、一输送带、或其组合。
19.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水耕植物栽培***,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一流道,贯穿设置于该两层架,并配置于该两植栽装置的下方。
20.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水耕植物栽培***,其特征在于,一水耕植物设置于该植板,且该水耕植物的顶缘与该发光装置的距离在20~30厘米的范围内。
CN201520788434.2U 2015-10-13 2015-10-13 水耕植物栽培*** Active CN20507183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788434.2U CN205071835U (zh) 2015-10-13 2015-10-13 水耕植物栽培***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788434.2U CN205071835U (zh) 2015-10-13 2015-10-13 水耕植物栽培***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5071835U true CN205071835U (zh) 2016-03-09

Family

ID=5542429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20788434.2U Active CN205071835U (zh) 2015-10-13 2015-10-13 水耕植物栽培***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5071835U (zh)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155862A (zh) * 2017-07-19 2017-09-15 卒子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超浅液层种植装置
CN107318630A (zh) * 2016-04-29 2017-11-07 台达电子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水耕架模块及其水耕架
CN111820121A (zh) * 2019-04-18 2020-10-27 邱钰礎 植株槽生产设备及植株槽传送机构
CN111836538A (zh) * 2018-02-01 2020-10-27 Lysaa控股公司 高密度植物培养***以及相关装置和方法
TWI766160B (zh) * 2019-04-26 2022-06-01 元通光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人工智慧植物工廠一貫自動化採收系統及植栽回流裝置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318630A (zh) * 2016-04-29 2017-11-07 台达电子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水耕架模块及其水耕架
CN107155862A (zh) * 2017-07-19 2017-09-15 卒子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超浅液层种植装置
CN111836538A (zh) * 2018-02-01 2020-10-27 Lysaa控股公司 高密度植物培养***以及相关装置和方法
CN111820121A (zh) * 2019-04-18 2020-10-27 邱钰礎 植株槽生产设备及植株槽传送机构
TWI766160B (zh) * 2019-04-26 2022-06-01 元通光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人工智慧植物工廠一貫自動化採收系統及植栽回流裝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5071835U (zh) 水耕植物栽培***
CN204540246U (zh) 植物培育设施
CN202385543U (zh) 立体种植架
US8505238B2 (en) Vertical aeroponic plant growing system
CN202738518U (zh) 植物培植装置和植物培植***
CN203505235U (zh) 一种阳台种植装置和组件
CN206078438U (zh) 一种补光型半气雾栽培装置
CN102461457A (zh) 无土栽培叶菜种植***
CN102648695A (zh) 一种阳台种植装置的制造方法和组件制造方法及装置
US20130340338A1 (en) Hydroponic Device for Liquid Supply
CN204811371U (zh) 一种营养液水培***
CN102461455A (zh) 无土栽培瓜果种植***
KR20160026224A (ko) 수족관 겸용 수경재배장치
CN101677514B (zh) 溶液培养***
CN201042155Y (zh) 棒形总状蕨藻的人工养殖装置
US20060112630A1 (en) High efficiency automatic plant cloning system
CN206413464U (zh) 一种配合架体使用的种植装置
CN202958372U (zh) 蔬菜花卉无土栽培槽
KR20160101455A (ko) 다목적 수경 재배기
CN102715072A (zh) 植物生长***
CN205266542U (zh) 模块化植物栽培结构
CN203761941U (zh) 一种集约化蔬菜育苗装置
CN106234183B (zh) 一种小叶菜的无土栽培立体种植方法及装置
CN202663914U (zh) 植物生长***
CN201957545U (zh) 家庭立柱式蔬菜栽培***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