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4966734U - 电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电连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4966734U
CN204966734U CN201520488715.6U CN201520488715U CN204966734U CN 204966734 U CN204966734 U CN 204966734U CN 201520488715 U CN201520488715 U CN 201520488715U CN 204966734 U CN204966734 U CN 20496673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tact
electric connector
circuit board
head
terminal group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20488715.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熊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Tiancheng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Limited by Share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Tiancheng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Tiancheng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Tiancheng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520488715.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496673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496673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496673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揭示一种电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安装于绝缘本体上的电连接器端子组以及用以焊接所述电连接器端子组的电路板,所述电连接器端子组包括若干复合端子,所述复合端子包括头部和连接头部的尾部,所述尾部包括主体部以及自主体部向头部方向反折延伸的下料部,所述下料部与头部形成上下对称或非对称的用以与对接连接器配合的夹持结构,所述电连接器端子组的尾部焊接于所述电路板的同一侧,所述绝缘本体在上下方向上夹持所述电路板。如此,可减小产品阻抗,提高产品性能,无需对电路板进行双面焊接,缩短产品制造流程,所述电路板上可用以焊接电容、电阻和芯片等,从而满足特定需求,且所述绝缘本体可较好地固持所述电路板。

Description

电连接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连接器,尤其涉及具有若干导电端子的电连接器。
背景技术
USB3.1Type-C的最大特点是,虽然开口部分的尺寸与安卓智能手机及平板计算机标配的Micro-B连接器一样小,但支持最大数据传输速度为10Gbit/秒。Type-C插孔的开口尺寸约为8.3mm×2.5mm(Micro-B约为7.5mm×2.5mm)。可承受达到连接器产品水平的1万次插拔。另外,Type-C还支持较以往提高了供电能力的“USBPowerDeliverySpecification(USBPD)”。USBPD根据可供给的电力设定了10W、18W、36W、60W、100W五级规格。Type-C连接器支持100W(20V、5A)的供电。
USB3.1Type-C还在提高易用性方面采取了很多措施。比如,支持从正反两面均可***的“正反插”功能、导入了***连接器时用声音通知用户是否已准确***的功能。Type-C连接器实际上是Micro-B连接器的后续规格,因此将来可能会成为安卓设备的标准接口。
与本实用新型相关的现有技术可参考2014年12月17日公开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公告第CN204030066U号揭露的一种电连接器,所述电连接器为USB3.1Type-C母口连接器,所述电连接器包括金属屏蔽壳体、绝缘本体、上排导电端子、下排导电端子,所述金属屏蔽壳体包覆在绝缘本体的外侧,所述绝缘本体的前端具有对接端口,所述对接端口用于对接连接器的***配合,所述绝缘本体还具有顶壁、底壁、及位于顶壁和底壁之间的两侧壁,所述上排导电端子、下排导电端子分别安装在绝缘本体的顶壁和底壁上形成用以对接对接连接器的夹持配合结构,所述上排导电端子包括十二根导电端子,所述下排导电端子也包括十二根导电端子,所述电连接器端子组采用上下两排结构。
然而,在现有技术中,所述电连接器端子尾部分开焊接于电路板两侧。如此设置,焊接较麻烦,不便于电连接器的组装。
因此,有必要对现有之技术进行改进以克服上述缺陷。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便于组装的电连接器。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电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安装于绝缘本体上的电连接器端子组以及用以焊接所述电连接器端子组的电路板,所述电连接器端子组包括若干复合端子,所述复合端子包括头部和连接头部的尾部,所述尾部包括主体部以及自主体部向头部方向反折延伸的下料部,所述下料部与头部形成上下对称或非对称的用以与对接连接器配合的夹持结构,所述电连接器端子组的尾部焊接于所述电路板的同一侧,所述绝缘本体在上下方向上夹持所述电路板。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绝缘本体包括基部、自基部向后水平延伸的平板部以及自基部向后延伸的夹持臂,所述平板部和夹持臂之间夹设有用以收容夹持所述电路板的夹持槽。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平板部后端向夹持槽内凸伸有用以顶持所述电路板的顶持凸部。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平板部顶持于所述电路板下方,所述夹持臂夹持于所述电路板上方两侧,所述夹持臂设有用以在左右方向上扣持所述电路板的缺口。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基部位于所述电连接器端子组的尾部一侧,所述基部设有突起状的用以隔离相邻电连接器端子组尾部的隔栏。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电连接器端子组的尾部与电路板之间设有间隙。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电连接器端子组还包括不具下料部的单一端子,所述电连接器端子组的头部和下料部设有触头,所述触头包括第一排触头及第二排触头,所述第一排触头依次包括第一接地触头、第一电源触头、信号发送触头、信号接收触头、第一侦测触头、第二电源触头及第二接地触头,所述第二排触头依次包括第三接地触头、第三电源触头、第二侦测触头、第四电源触头及第四接地触头,所述第一接地触头与所述第三接地触头上下相对,所述第一电源触头与所述第三电源触头上下相对,所述第二接地触头与所述第四接地触头上下相对,所述第二电源触头与所述第四电源触头上下相对,所述第一侦测触头与第二侦测触头在左右方向上分布于信号发送触头、信号接收触头两侧。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排触头在左右方向上,所述第一接地触头与第一电源触头之间空置两个触头的间隙,所述第一电源触头与信号发射触头之间空置一个触头的间隙,所述第二电源触头和第二接地触头之间空置两个触头的间隙;所述第二排触头在左右方向上,所述第三接地触头与第三电源触头之间空置两个触头的间隙,所述第二侦测触头与第四电源触头之间空置三个触头的间隙,所述第四电源触头和第四接地触头之间空置两个触头的间隙。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电路板上设置有电子元件。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电连接器USBTypeC或FPC电连接器。
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所述电连接器端子组包括若干复合端子,所述复合端子包括头部和连接头部的尾部,所述尾部包括主体部以及自主体部向头部方向反折延伸的下料部,所述下料部与头部形成上下对称或非对称的用以与对接连接器配合的夹持结构,所述电连接器端子组的尾部焊接于所述电路板的同一侧,所述绝缘本体在上下方向上夹持所述电路板。如此设置,可减小产品阻抗,提高产品性能,简化产品结构,降低工艺难度,无需对电路板进行双面焊接,缩短产品制造流程,降低产品成本,所述电路板上可用以焊接电容、电阻和芯片等,从而满足所述电连接器的特定需求,且所述绝缘本体可较好地固持所述电路板。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立体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另一角度的立体示意图。
图3是图2中分离出遮蔽壳体的部分立体组合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端子组与电路板、第二绝缘本体的立体组合图。
图5是图4中另一角度的立体组合图。
图6是图5中A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电路板与第二绝缘本体的立体组合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结构分解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另一角度的结构分解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端子组的立体示意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方式中电路板与第二绝缘本体的立体组合图。
图12是图11中另一角度的立体分解图。
附图标记:
电连接器100
电连接器端子组1第一接地触头11
第一电源触头12信号发送触头13
信号接收触头14第一侦测触头15
第二电源触头16第二接地触头17
第三接地触头21第三电源触头22
第二侦测触头23第四电源触头24
第四接地触头25复合端子3
头部31尾部32
主体部320下料部321
夹持结构30单一端子4
头部41竖直部411
平直部412尾部42
倒刺33导电端子6
第一接地端子61第一电源端子62
第一侦测端子63信号发送端子64
信号接收端子65第二侦测端子66
第二电源端子67第二接地端子68
绝缘本体5第一绝缘本体51
主体部511顶面512
底面513侧面514
收容腔516端子收容槽517
第二绝缘本体52、52’基部521
隔栏5211平板部522、522’
顶持凸部5221夹持臂524
缺口5241夹持槽525
顶持肋526遮蔽壳体7
电路板8、8’间隙9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图1至10所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100为一种适用于USB3.1Type-C的接口框架的USB2.0电连接器,所述电连接器100包括绝缘本体5、安装于绝缘本体5上的电连接器端子组1、焊接于所述电连接器端子组1后端的电路板8以及遮蔽于绝缘本体5外侧的遮蔽壳体7。
请参图1至10所示,电连接器端子组1用以固持于电连接器100的绝缘本体5上。所述电连接器端子组1包括若干复合端子3,所述复合端子3包括头部31和连接头部31的尾部32,所述尾部32包括主体部320以及自主体部320向头部31方向反折延伸的下料部321,所述下料部321与头部31形成上下对称或非对称的用以与对接连接器(未图示)配合的夹持结构30,如此设置,所述复合端子3结构简单,使所述电连接器端子组1形成回转多触点高密度小间距端子组结构;另一方面,相对于现有技术中上下两排的端子结构,本实用新型中单个电连接器端子即可形成一个夹持结构30,且具有共用的尾部32,如此,可减小产品阻抗,提高产品性能,所述电连接器端子组1所有导电端子6可在同一片材成型,通过料带剪切实现彼此分离,简化产品结构,降低工艺难度,提高产品稳定性,缩短产品制造流程,降低产品用料成本。所述电连接器端子组1还包括不具下料部的单一端子,所述非上下相对的触头位于所述单一端子4上,所述单一端子4包括头部41和连接头部41的尾部42。且所述电连接器端子组1的所有尾部32、42焊接于所述电路板8的同一侧,无需对电路板8进行双面焊接,便于安装,所述电路板8上可用以焊接电容、电阻和芯片等电子元件,从而满足所述电连接器100的特定需求。所述绝缘本体5在上下方向上夹持所述电路板8。如此,所述绝缘本体5可较好地固持所述电路板8。
所述绝缘本体5包括用以收容电连接器端子组1触头的第一绝缘本体51以及用以收容电连接器端子组1尾部32、42的第二绝缘本体52,所述第一、第二绝缘本体51、52为分开成型后组装在一起。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绝缘本体5也可为一体成型。所述第一绝缘本体51大致为扁筒状,设有顶面512、底面513以及两侧面514。所述第一绝缘本体51包括主体部511、前后贯穿所述主体部511的用以收容对接连接器(未图示)的收容腔516、位于收容腔516上下两侧并与收容腔516连通的用以收容电连接器端子组1头部31、41的两排端子收容槽517。所述上排端子收容槽517向上贯穿顶面512,所述上排端子收容槽517向下贯穿底面513,用以提供电连接器端子组1头部31、41足够的上下活动空间,同时使所述第一绝缘本体51在上下方向上具有较小的厚度,符合电连接器100小型化趋势。
所述第二绝缘本体52包括基部521、自基部521向后水平延伸的平板部522以及自基部521向后延伸的夹持臂524,所述平板部522和夹持臂524之间夹设有用以收容夹持所述电路板8的夹持槽525。如此设置,所述电路板8可较稳定地夹持于所述夹持槽525内。
所述平板部522后端向夹持槽525内凸伸有用以顶持所述电路板8的顶持凸部5221。如此设置,所述电路板8前端可较稳固地夹持于所述夹持槽525内,而所述顶持凸部5221可以较稳固地顶持所述电路板8后端,从而提高整个电路板8在上下方向的稳定度。请参图11及图12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方式中电路板8’与第二绝缘本体52’的示意图。所述第二绝缘本体52’同样包括平板部522’,但所述平板部522’不设置用以顶持所述电路板8’的顶持凸部5221,而是通过增加电路板8’本身的厚度来实现电路板8’与第二绝缘本体52’的稳固夹持,例如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电路板8’采用0.8毫米厚度,而前述实施方式中所述电路板8可设置为0.6毫米厚度。
所述平板部522顶持于所述电路板8下方,所述夹持臂525夹持于所述电路板8上方两侧,所述夹持臂525设有用以在左右方向上扣持所述电路板8的缺口5241。如此设置,所述夹持臂525可在左右方向上稳定固持所述电路板8。
所述基部521位于所述电连接器端子组1的尾部32、42一侧,所述基部521设有突起状的用以隔离相邻电连接器端子组1尾部32、42的隔栏5211。如此设置,所述隔栏5221可以较好地隔离并固持所述相邻电连接器端子组1各导电端子6的尾部32、42,避免短路等情况。
所述电连接器端子组1的尾部32、42与电路板8之间设有间隙9。详参图6是图5中A部分的局部放大图。如此设置,所述焊接时锡膏空间,保证焊接良好。
所述电连接器端子组1的头部和下料部321设有触头,所述触头包括第一排触头及第二排触头,所述第一排触头依次包括第一接地触头11、第一电源触头12、信号发送触头13、信号接收触头14、第一侦测触头15、第二电源触头16及第二接地触头17,所述第二排触头依次包括第三接地触头21、第三电源触头22、第二侦测触头23、第四电源触头24及第四接地触头25,所述第一接地触头11与所述第三接地触头21上下相对并位于所述第一接地端子61上,所述第一电源触头12与所述第三电源触头22上下相对并位于所述第一电源端子62上,所述第二接地触头17与所述第四接地触头25上下相对并位于所述第二接地端子68上,所述第二电源触头16与所述第四电源触头24上下相对并位于所述第二电源端子67上,所述第一侦测触头15与第二侦测触头23在左右方向上分布于信号发送触头13、信号接收触头14两侧。即,所述电连接器端子组1为USB2.0的端子组,其接口框架与USB3.1Type-C的接口框架相同,如此设置,在提高兼容性的同时,仅保留USB2.0端子组,可减少其他导电端子(未图示)的制造成本,从而符合电连接器高兼容性及低成本的趋势。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电连接器端子组1依次包括第一接地端子61、第一电源端子62、第一侦测端子63、信号发送端子64、信号接收端子65、第二侦测端子66、第二电源端子67及第二接地端子68。所述第一、第二接地端子61、68及第一、第二电源端子62、67为所述复合端子3。即,所述第一接地触头11与第三接地触头21位于同一所述复合端子3上,所述第一电源触头12与第三电源触头22位于同一所述复合端子3上,第二电源触头16与第四电源触头24位于同一所述复合端子3上,第二接地触头17与第四接地触头25位于同一所述复合端子3上。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第二电源端子62、67也可以为单一端子4。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信号发送触头13、信号接收触头14、第一侦测触头15及第二侦测触头23为所述单一端子4,所述信号发送触头13、信号接收触头14及第一侦测触头15为平直状的所述单一端子4。在本实用新型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侦测触头23可为平直状的单一端子4。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所述第一排触头左右方向上,所述第一接地触头11与第一电源触头12之间空置两个触头的间隙,所述第一电源触头12与信号发射触头之间空置一个触头的间隙,所述第二电源触头16和第二接地触头17之间空置两个触头的间隙;所述第二排触头在左右方向上,所述第三接地触头21与第三电源触头22之间空置两个触头的间隙,所述第二侦测触头23与第四电源触头24之间空置三个触头的间隙,所述第四电源触头24和第四接地触头25之间空置两个触头的间隙。所述间隙为除USB2.0端子组外的USB3.1Type-C其他端子的空置位,如此设置,所述电连接器端子组1位置精确,可更加适用于USB3.1Type-C的接口框架。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触头为弹性凸起状。如此设置,所述弹性凸起状的触头可与对接连接器的平板状触头实现较好的电性连接。即在本实施方式中,电连接器端子组1为一种适用于USB3.1Type-C接口框架的母口连接器端子组,具体的,从前向后看所述电连接器端子组1:所述第一排触头从左向右依次为第一接地触头11、第一电源触头12、信号发送触头13、信号接收触头14、第一侦测触头15、第二电源触头16及第二接地触头17,所述第二排触头从左向右依次为第三接地触头21、第三电源触头22、第二侦测触头23、第四电源触头24及第四接地触头25。在其他实施方中,所述触头也可以为平直状或其他形状,使所述电连接器端子组1为一种适用于USB3.1Type-C接口框架的公口连接器端子组,具体的,从前向后看所述电连接器端子组1:所述第一排触头从右向左依次为第一接地触头11、第一电源触头12、信号发送触头13、信号接收触头14、第一侦测触头15、第二电源触头16及第二接地触头17,所述第二排触头从右向左依次为第三接地触头21、第三电源触头22、第二侦测触头23、第四电源触头24及第四接地触头25。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接地触头11、第一电源触头12、第二电源触头16及第二接地触头17分别位于各自复合端子3的头部31前端;所述第三接地触头21、第三电源触头22、第四电源触头24及第四接地触头25分别位于各自复合端子3的下料部321前端。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接地触头11、第一电源触头12、第二电源触头16及第二接地触头17可分别位于各自复合端子3的下料部321前端;所述第三接地触头21、第三电源触头22、第四电源触头24及第四接地触头25分别位于各自复合端子3的头部31前端。
所述下料部321自主体部320侧边或中部下料弯折而成。如此设置,结构简单,组装方便。
所述单一端子4还包括弯曲状单一端子4,所述弯曲状单一端子4包括头部41和连接头部41的尾部42,所述头部41包括自尾部42向上或向下弯折延伸的竖直部411以及自竖直部411进一步向前延伸的平直部412,所述触头位于所述平直部412前端。如此设置,可保证所述电连接器端子组1具有上下两排触头组,且电连接器端子组1的尾部42均位于同一排,利于电连接器端子组1尾部42的焊接或连接。在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侦测触头23可为弯曲状单一端子4。在本实用新型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信号发送触头13、信号接收触头14及第一侦测触头15为所述弯曲状单一端子4。
所述头部41、31与尾部42、32之间设有向两侧突起的倒刺33。如此设置,所述电连接器端子组1可稳定固持于绝缘本体5上。
所述电连接器端子组1的尾部42、32呈沿左右方向紧密分布,且所述尾部42、32为平直状。如此设置,便于所述电连接器端子组1全部焊接于电路板8同一侧,从而便于电连接器的组装。
所述基部521前端设有若干左右间隔排布且在前后方向上竖向延伸的用以顶持于所述下料部321后端的顶持肋526。如此设置,所述电连接器端子组1在受到对接连接器插接时,所述导电端子1头部31、41的弯折部分不易发生变形,从而有效延长了电连接器100的使用寿命。所述电连接器100适用于包含但不限于USBTypeC或FPC电连接器。
上文所列出的一系列的详细说明仅仅是针对本实用新型的可行性实施方式的具体说明,它们并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艺精神所作的等效实施方式或变更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电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安装于绝缘本体上的电连接器端子组以及用以焊接所述电连接器端子组的电路板,所述电连接器端子组包括若干复合端子,所述复合端子包括头部和连接头部的尾部,其特征在于:所述尾部包括主体部以及自主体部向头部方向反折延伸的下料部,所述下料部与头部形成上下对称或非对称的用以与对接连接器配合的夹持结构,所述电连接器端子组的尾部焊接于所述电路板的同一侧,所述绝缘本体在上下方向上夹持所述电路板。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本体包括基部、自基部向后水平延伸的平板部以及自基部向后延伸的夹持臂,所述平板部和夹持臂之间夹设有用以收容夹持所述电路板的夹持槽。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平板部后端向夹持槽内凸伸有用以顶持所述电路板的顶持凸部。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平板部顶持于所述电路板下方,所述夹持臂夹持于所述电路板上方两侧,所述夹持臂设有用以在左右方向上扣持所述电路板的缺口。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基部位于所述电连接器端子组的尾部一侧,所述基部设有突起状的用以隔离相邻电连接器端子组尾部的隔栏。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连接器端子组的尾部与电路板之间设有间隙。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连接器端子组还包括不具下料部的单一端子,所述电连接器端子组的头部和下料部设有触头,所述触头包括第一排触头及第二排触头,所述第一排触头依次包括第一接地触头、第一电源触头、信号发送触头、信号接收触头、第一侦测触头、第二电源触头及第二接地触头,所述第二排触头依次包括第三接地触头、第三电源触头、第二侦测触头、第四电源触头及第四接地触头,所述第一接地触头与所述第三接地触头上下相对,所述第一电源触头与所述第三电源触头上下相对,所述第二接地触头与所述第四接地触头上下相对,所述第二电源触头与所述第四电源触头上下相对,所述第一侦测触头与第二侦测触头在左右方向上分布于信号发送触头、信号接收触头两侧。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排触头在左右方向上,所述第一接地触头与第一电源触头之间空置两个触头的间隙,所述第一电源触头与信号发射触头之间空置一个触头的间隙,所述第二电源触头和第二接地触头之间空置两个触头的间隙;所述第二排触头在左右方向上,所述第三接地触头与第三电源触头之间空置两个触头的间隙,所述第二侦测触头与第四电源触头之间空置三个触头的间隙,所述第四电源触头和第四接地触头之间空置两个触头的间隙。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路板上设置有电子元件。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连接器USBTypeC或FPC电连接器。
CN201520488715.6U 2015-07-08 2015-07-08 电连接器 Active CN20496673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488715.6U CN204966734U (zh) 2015-07-08 2015-07-08 电连接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488715.6U CN204966734U (zh) 2015-07-08 2015-07-08 电连接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4966734U true CN204966734U (zh) 2016-01-13

Family

ID=5506177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20488715.6U Active CN204966734U (zh) 2015-07-08 2015-07-08 电连接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496673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4577669U (zh) 电连接器
CN102055087B (zh) 线缆连接器组件及其制造方法
CN203850558U (zh) 插座连接器、插头连接器及其组合结构
CN104092059A (zh) 插座连接器、插头连接器及其组合结构
CN105261892A (zh) 电连接器
CN203466319U (zh) 插座连接器及电连接器组件
CN204424511U (zh) 电连接器端子组
CN205355364U (zh) 电连接器及其线缆组件
CN102623825B (zh) 音频连接器
CN204597047U (zh) 一种基于type-c的插头连接器
CN104752864B (zh) 电连接器端子组
CN105206962B (zh) 电连接器
CN104810643A (zh) 电连接器
CN203466375U (zh) 电连接器
CN204464536U (zh) 电连接器端子组
CN204517008U (zh) 电连接器绝缘本体
CN204538290U (zh) 电连接器端子组
CN203883243U (zh) 无方向的usb插座及插头
CN204517077U (zh) 电连接器
CN106159505B (zh) 电连接器端子组
CN103972678A (zh) 电连接器及其***
CN204516943U (zh) 电连接器端子组
CN204966734U (zh) 电连接器
CN204481177U (zh) 电连接器端子组
CN206758680U (zh) 一种电连接器组合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200040 room No. 309, No. three, Jingan District JIANGCHANG, Shanghai, Shanghai

Patentee after: Shanghai Tiancheng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Limited by Share Ltd

Address before: 200436 room No. 309, No. three, Zhabei District JIANGCHANG, Shanghai, Shanghai

Patentee before: SHANGHAI TIANCHENG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CO., 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