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4647984U - 背光模组 - Google Patents

背光模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4647984U
CN204647984U CN201520226866.4U CN201520226866U CN204647984U CN 204647984 U CN204647984 U CN 204647984U CN 201520226866 U CN201520226866 U CN 201520226866U CN 204647984 U CN204647984 U CN 20464798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flecting surface
backboard
backlight module
normal
optical she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20226866.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裕评
陈玟瑾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Radiant Opto Electronics Suzhou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Radiant Opto Electronics Suzhou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Radiant Opto Electronics Suzhou Co Ltd filed Critical Radiant Opto Electronics Suzhou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520226866.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4647984U/zh
Priority to TW104206908U priority patent/TWM50752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464798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464798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背光模组。该背光模组包括背板、反射片、光学板以及至少一个光源。背板具有底部以及侧壁。反射片包括底反射部以及侧反射部。底反射部设置在背板的底部上。底反射部包括主反射表面以及至少一个第一反射表面。主反射表面具有主法线,且第一反射表面具有第一法线。主法线与第一法线的延伸方向不同。侧反射部与底反射部连接且设置在背板的侧壁旁。侧反射部包括第二反射表面,且第二反射表面具有第二法线。第二法线与相邻的第一反射表面的第一法线延伸方向不同。光学板设置在反射片上方,具有入光面与出光面。光源用于提供从入光面进入到光学板再从出光面射出形成平面状射出光的光线。

Description

背光模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光源模组,且特别是涉及一种背光模组。
背景技术
在直下式的背光模组中,发光二极管所射出的光经由二次透镜反射或折射后,在扩散板表面会出现亮带或暗带的问题。为改善上述问题,通常会在反射片或扩散板上印刷油墨,以达到吸收或反射光线的目的。
然而,在反射片或扩散板上印刷油墨的方式,在制作上较困难且费时,且制造成本也相对增加。
发明内容
因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之一是提供一种背光模组,该背光模组可改善背光模组的亮暗带的问题,并可降低制作成本。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提出一种背光模组。该背光模组包括背板、反射片、光学板以及至少一个光源。背板具有底部以及侧壁。反射片包括底反射部以及侧反射部。底反射部设置在背板的底部上,其中底反射部包括主反射表面及至少一个第一反射表面,且主反射表面具有主法线,第一反射表面具有第一法线。主法线与第一法线的延伸方向不同。侧反射部与底反射部连接且设置在背板的侧壁旁。侧反射部包括第二反射表面,且第二反射表面具有第二法线。第二法线与相邻的第一反射表面的第一法线延伸方向不同。光学板设置在反射片上方,具有入光面与出光面。光源用于提供从入光面进入到光学板再从出光面射出形成平面状射出光的光线。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上述主反射表面与背板的底部贴合,至少一个第一反射表面与底部形成至少一个第一夹角。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上述第二反射表面与背板的底部形成第二夹角。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又一个实施例,上述第二夹角为90度,且背板的侧壁与底部垂直。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再一个实施例,上述侧反射部与背板的侧壁贴合。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再一个实施例,上述第二反射表面具有单一斜率。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再一个实施例,上述背光模组还包括胶框,其设置在背板上以固定反射片以及光学板。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再一个实施例,上述反射片还包括与侧反射部连接的搭接部。侧反射部通过搭接部与背板的侧壁连接,且胶框压靠于该光学板的边缘以及搭接部上。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再一个实施例,上述光源所射出的部分光线经由主反射表面、第一反射表面以及第二反射表面反射后在光学板的边缘形成至少一个亮带。胶框还包括承载部,其位于亮带的上方以遮蔽亮带。
由上述可知,本实用新型的背光模组的反射片具有底反射部以及侧反射部,且底反射部具有主反射表面以及至少一个第一反射面,底反射部可将光反射至侧反射部的第二反射面,以将光线引导并集中至光学板的边缘处形成亮带,由此可使光学板边缘处以外的部分射出光更均匀。此外,通过设置在背板侧壁上的胶框,除了可固定反射片以及光学板外,还可遮蔽光学板边缘处的亮带,进而可提升背光模组的外观。
附图说明
为了更完整了解实施例及其优点,现参照并结合附图描述如下,其中:
图1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方式的一种背光模组装置示意图;
图2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方式的一种背光模组装置示意图;以及
图3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方式的一种背光模组装置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请先参照图1,图1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方式的一种背光模组装置示意图。在本实施方式中,背光模组100包括背板120、反射片140、光学板160、至少一个光源180以及胶框190。反射片140设置在背板120上,光学板160设置在反射片140上方。光源180所射出的部分光线经由反射片140反射后,可射入光学板160中,以从光学板160射出。胶框190用于压靠反射片140以及光学板160,从而将其固定在背板120上。在一些实施例中,背光模组100可为直下式背光模组,且上述光学板160可为扩散板。在其他实施例中,背光模组100还可为侧入光式背光模组,上述光学板160则为导光板。
请继续参照图1,背板120为类L形背板,且背板120具有底部122以及侧壁124。在一些实施例中,背板120的底部122可与侧壁124垂直。在一些例子中,背板120的底部122可不与侧壁124垂直。反射片140设置在背板120的底部122,且反射片140包括底反射部142、侧反射部144以及搭接部146。底反射部142设于背板120的底部122。侧反射部144的一侧连接底反射部142,侧反射部144的另一侧则通过搭接部146连接到背板120的侧壁124。
如图1所示,底反射部142包括主反射表面和至少一个第一反射表面。在本实施例中,底反射部142包括主反射表面142a及第一反射表面142b。主反射表面142a及第一反射表面142b分别具有主法线142a’及第一法线142b’。在本实施例中,主反射表面142a的主法线142a’的延伸方向不同于第一反射表面142b的第一法线142b’的延伸方向。也就是说,主反射表面142a与第一反射表面142b为不同的斜面或曲面。需要说明的是,本文所指的“主法线“是指垂直于“主反射表面”的线,“第一法线”是指垂直于“第一反射表面“的线,且不同反射表面的法线的延伸方向均不相同。也就是说,具有不同斜度或不同曲率的反射表面的法线的延伸方向均不相同。
在一些实施例中,主反射表面142a是水平的,并与背板120的底部122贴合,而第一反射表面142b则是倾斜的,并与底部122形成第一夹角 α。也就是说,底反射部142包括两个以上的面,其中一个面与背板120的底部122贴合,其余的面则与底部122之间形成夹角。由此,通过调整第一夹角α的角度,可以改变第一反射表面142b的倾斜程度。
如图1所示,反射片140的侧反射部144位于背板120的侧壁124旁。在本实施例中,侧反射部144包括第二反射表面144a,且第二反射表面144a具有第二法线144a’。此外,第二反射表面144a的第二法线144a’与相邻的第一反射表面142b的第一法线142b’延伸方向不同。也就是说,第二反射表面144a和与其相邻的第一反射表面142b为不同的斜面或曲面。在一些例子中,第二反射表面144a具有单一斜率。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二反射表面144a同样为倾斜的,并与背板120的底部122形成第二夹角β。由此,通过调整第二夹角β的角度,同样可改变第二反射表面144a的倾斜程度。
如图1所示,当反射片140设置在背板120上时,搭接部146搭接于背板120的侧壁124上。光学板160设置在反射片140上方,且光学板160的边缘可承靠在搭接部146上。由此,通过将胶框190安装在背板120的侧壁124上,可压靠光学板160的边缘以及反射片140的搭接部146,进而达到固定光学板160以及反射片140的目的。
此外,光学板160具有入光面160a与出光面160b。光源180设置在背板120的底部122上。在一些实施例中,在反射片140的底反射部142的主反射表面142a上设有通孔,并可套在光源180上。光源180用于提供从入光面160a进入到光学板160的光线,该光线再从出光面160b射出,以形成平面状射出光。
由图1可知,光源180射出的部分光线在经过主反射表面142a及第一反射表面142b反射而射向第二反射表面144a之后,可被第二反射表面144a反射而集中至光学板160靠近边缘的区域,进而形成亮带。在一些实施例中,胶框190具有承载部191。该承载部191主要是用来承载液晶面板。当胶框190设置在背板120的侧壁124上时,承载部191位于光学板160靠近边缘的区域上,进而可遮蔽形成于光学板160边缘处的亮带。
由此可知,由于主反射表面142a是水平设置的,因此通过调整第一反 射表面142b与背板120的底部120之间的第一夹角α,可使光线经由主反射表面142a以及第一反射表面142b反射后,射向第二反射表面144a。此外,为了使射向第二反射表面144a的光线反射而集中至光学板160的边缘,可调整第二反射表面144a与背板120的底部120之间的第二夹角β,以改变光经由第二反射表面144a反射的角度。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夹角β大于第一夹角α。
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二夹角β可为90度。请参照图2所示,图2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方式的一种背光模组装置示意图。图2所示的背光模组200的结构大致上与前述背光模组100的结构相同,差异仅在于背光模组200的反射片240具有不同的结构设计。如图2所示,反射片240同样包括底反射部242、侧反射部244以及搭接部246。底反射部242设在背板120的底部122上。侧反射部244垂直于背板120的底部122,并与背板120的侧壁124贴合。侧反射部244的一侧连接底反射部242,另一侧连接搭接部246。搭接部246搭接在背板120的侧壁124上。由此,光源180射出的光线经过底反射部242反射而射向与底部122垂直的侧反射部244,再经侧反射部244反射后,同样可于光学板160靠近边缘的地方形成亮带。同样地,胶框190的设计除了可固定光学板160以及反射片240外,胶框190的承载部191还可达到遮蔽亮带的效果。
本实用新型中,背板还可有不同的结构设计。请参照图3,图3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方式的一种背光模组装置示意图。图3所示的背光模组300的结构大致上与图1的背光模组100的结构相同,差异仅在于背光模组300的背板320具有不同的结构设计。如图3所示,背板320包括底部322以及与底部322接合的侧壁324。在本实施例中,侧壁324的倾斜角度与反射片140的侧反射部144的倾斜角度相同,以使侧反射部144与背板320的侧壁324顺利贴合,由此可提升设置在背板320上的反射片140的稳固性。
由上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可知,本实用新型的背光模组的反射片具有底反射部以及侧反射部,且底反射部具有主反射表面以及至少一个第一反射面,底反射部可将光反射至侧反射部的第二反射面,以将光线引导 并集中至光学板的边缘处形成亮带,由此可使光学板边缘处以外的部分射出光更均匀。此外,通过将胶框设置在背板的侧壁上,除了可以固定反射片以及光学板外,还可遮蔽光学板边缘处的亮带,进而提升背光模组的外观。
虽然本实用新型已经以实施方式公开如上,然而实施方式并非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以做出各种修改与改进,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根据所附权利要求书界定。
【符号说明】 
100    背光模组
120    背板
122    底部
124    侧壁
140    反射片
142    底反射部
142a   主反射表面
142a’ 主法线
142b   第一反射表面
142b’ 第一法线
144    侧反射部
144a   第二反射表面
144a’ 第二法线
146    搭接部
160    光学板
160a   入光面
160b   出光面
180    光源
190    胶框
191    承载部
200  背光模组
240  反射片
242  底反射部
244  侧反射部
246  搭接部
300  背光模组
320  背板
322  底部
324  侧壁
α   第一夹角
β   第二夹角。 

Claims (9)

1.一种背光模组,其包括:
背板,所述背板具有底部以及侧壁;
反射片,其包括:
底反射部,所述底反射部设置在所述背板的所述底部上,其中所述底反射部包括主反射表面和至少一个第一反射表面,且所述主反射表面具有主法线,所述第一反射表面具有第一法线,所述主法线与所述第一法线的延伸方向不同;以及
侧反射部,所述侧反射部与所述底反射部连接且设置在所述背板的所述侧壁旁,其中所述侧反射部包括第二反射表面,且所述第二反射表面具有第二法线,所述第二法线与相邻的所述第一反射表面的所述第一法线延伸方向不同;
光学板,所述光学板设置在所述反射片上方,并且具有入光面和出光面;以及
至少一个光源,所述至少一个光源用于提供从所述入光面进入到所述光学板再从所述出光面射出形成平面状射出光的光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中所述主反射表面与所述背板的所述底部贴合,所述第一反射表面与所述底部形成至少一个第一夹角。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背光模组,其中所述第二反射表面与所述背板的所述底部形成第二夹角。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背光模组,其中所述第二夹角为90度,且所述背板的所述侧壁与所述底部垂直。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中所述侧反射部与所述背板的所述侧壁贴合。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中所述第二反射表面具有单一斜率。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还包括胶框,其设置在所述背板上以固定所述反射片以及所述光学板。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背光模组,其中所述反射片还包括与所述侧反射部连接的搭接部,所述侧反射部通过所述搭接部与所述背板的所述侧壁连接,且所述胶框压靠于所述光学板的边缘以及所述搭接部上。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背光模组,其中
所述至少一个光源所射出的部分光线经由所述主反射表面、所述第一反射表面以及所述第二反射表面反射后在所述光学板的边缘形成至少一个亮带;以及
所述胶框还包括承载部,所述承载部位于所述至少一个亮带的上方,以遮蔽所述至少一个亮带。
CN201520226866.4U 2015-04-15 2015-04-15 背光模组 Active CN20464798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226866.4U CN204647984U (zh) 2015-04-15 2015-04-15 背光模组
TW104206908U TWM507526U (zh) 2015-04-15 2015-05-06 背光模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226866.4U CN204647984U (zh) 2015-04-15 2015-04-15 背光模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4647984U true CN204647984U (zh) 2015-09-16

Family

ID=5410073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20226866.4U Active CN204647984U (zh) 2015-04-15 2015-04-15 背光模组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204647984U (zh)
TW (1) TWM507526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8103162A1 (zh) * 2016-12-06 2018-06-14 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局部控光的背光单元及显示装置
CN109375415A (zh) * 2018-10-23 2019-02-22 惠州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窄边框显示屏的背光模组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8103162A1 (zh) * 2016-12-06 2018-06-14 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局部控光的背光单元及显示装置
CN109375415A (zh) * 2018-10-23 2019-02-22 惠州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窄边框显示屏的背光模组
CN109375415B (zh) * 2018-10-23 2020-03-24 惠州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窄边框显示屏的背光模组
WO2020082622A1 (zh) * 2018-10-23 2020-04-30 惠州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窄边框显示屏的背光模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507526U (zh) 2015-08-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0468170C (zh) 背光***
CN102156320B (zh) 侧入式导光板组件及背光模块
EP2743573B1 (en) Backlight module and display device
CN203273562U (zh) 一种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装置
CN100561309C (zh) 液晶显示器的导光板及应用其的背光单元
CN204164818U (zh) 背光源、液晶模组和显示装置
US20130107168A1 (en) Backlight module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N102182969A (zh) 一种侧入式led光源背光模组
WO2013166759A1 (zh) 背光模块及其液晶显示装置
CN111880336A (zh) 一种背光组件及液晶显示模组
CN204647984U (zh) 背光模组
US9224318B2 (en) Light source module
CN108897091B (zh) 一种复合型直下式背光模组
CN104633527B (zh) 背光模组
CN207096639U (zh) 一种背光模组
CN209514257U (zh) 防漏光的背光模组
CN205137209U (zh) 直下式背光模组和液晶显示屏
CN102121621A (zh) 发光装置及使用该发光装置的电子书
US20130279191A1 (en) Light guide plate and corresponding backlight module
CN106873240A (zh) 背光组件及液晶显示模组
WO2019184412A1 (zh) 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装置
CN215416198U (zh)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CN202118702U (zh) 背光模组
CN105715984A (zh) 背光模组和液晶显示装置
CN201539782U (zh) 一种改良的背光模块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