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4453916U - 混凝土转运装置 - Google Patents

混凝土转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4453916U
CN204453916U CN201520098333.2U CN201520098333U CN204453916U CN 204453916 U CN204453916 U CN 204453916U CN 201520098333 U CN201520098333 U CN 201520098333U CN 204453916 U CN204453916 U CN 20445391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hute
cement concrete
steel pipe
pipe pile
hypome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 After Issu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20098333.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谭永安
向继华
唐蔚东
齐应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CCC Second Harbor Engineering Co
Original Assignee
CCCC Second Harbor Engineering Co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CCC Second Harbor Engineering Co filed Critical CCCC Second Harbor Engineering Co
Priority to CN201520098333.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445391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445391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4453916U/zh
Withdrawn - After Issu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On-Site Construction Work That Accompanies The Prepar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Concret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混凝土转运装置,包括钢管桩和溜槽,钢管桩顶部固定设置有立柱,立柱顶部固定设置有横杆;溜槽的一端搁置在码头的边角上,溜槽的另一端斜向下延伸并通过悬挂装置与横杆连接。在使用时,通过位于码头上的混凝土罐车向上段溜槽内卸下混凝土,混凝土顺着上段溜槽流向下段溜槽,最后流入运输船的船舱内,当混凝土装满后,运输船即可驶离转运装置。本实用新型由于采用溜槽向运输船运输混凝土,对混凝土扰动小,不改变混凝土的性能,还可以避免堵管现象的发生,且不存在起重作业,具有安全保证,是一种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并具有极大推广价值的混凝土转运装置。

Description

混凝土转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水上混凝土施工领域,具体地指一种混凝土转运装置。
背景技术
在水上进行混凝土施工时,常常需要先在陆地上拌制混凝土,然后通过运输船转运到待浇筑点进行混凝土浇筑。将混凝土从陆地转运至运输船上,常用的方法是在岸上设置混凝土布料杆,利用布料杆将混凝土泵送入船舱内;或将混凝土装入料罐里面,采用起重设备将料罐吊至运输船上。
采用布料杆泵送的方法,对混凝土扰动较大,容易改变混凝土的性能,也容易产生堵管的问题。采用料罐的方法,每船运输混凝土的方量有限,且存在起重作业,具有较大的安全隐患。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要解决上述背景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混凝土转运装置,能解决常规技术手段施工困难和安全性低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混凝土转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设置在码头的边缘外侧的钢管桩,所述钢管桩顶部固定设置有立柱,所述立柱顶部固定设置有横杆;还包括溜槽,所述溜槽的一端搁置在码头的边角上,溜槽的另一端斜向下延伸并通过悬挂装置与所述横杆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钢管桩顶面焊接有钢盖板,所述立柱焊接在所述钢盖板上,所述横杆焊接在所述立柱上。
优选地,所述溜槽包括上段溜槽和下段溜槽,所述上段溜槽的上端搁置在码头的边角上,所述上段溜槽搁置在所述钢管桩桩身上设置的位于码头平台下方的支撑杆上,所述上段溜槽下端与所述下段溜槽上端对接,所述下段溜槽通过钢销与所述钢管桩桩身铰接,所述下段溜槽下端通过悬挂装置与所述横杆连接。
优选地,所述下段溜槽上端位于上段溜槽下端的正下方,所述下段溜槽上端与上段溜槽下端部分重合。
进一步地,所述悬挂装置包括设置在所述下段溜槽的下端上方的吊筋、位于所述吊筋上方的下滑轮及位于横杆下方的上滑轮,所述吊筋与下滑轮通过第一绳索连接,所述下滑轮与上滑轮通过拉索连接,所述横杆与所述上滑轮通过第二绳索连接。
更近一步地,所述拉索一端固定连接在上滑轮上,所述拉索依次绕过下滑轮及上滑轮,所述拉索另一端系在设置在所述钢管桩上端设置的钢筋上。
优选地,所述钢筋呈U型,所述钢筋向码头方向延伸。
优选地,所述钢销焊接在所述钢管桩桩身上,所述钢销上设置有两个位于所述下段溜槽两侧的挡块。
本实用新型的混凝土转运装置在使用时,先将运输船停靠在转运装置的旁边,放松拉索,使下段溜槽形成一定向下倾斜的角度,并使下段溜槽的下端位于运输船船舱的上方;接着位于码头上的混凝土罐车即可向上段溜槽内卸下混凝土,混凝土顺着上段溜槽流向下段溜槽,最后流入运输船的船舱内,当混凝土装满后,运输船即可驶离转运装置。
本实用新型由于采用溜槽向运输船运输混凝土,对混凝土扰动小,不改变混凝土的性能,还可以避免堵管现象的发生,且不存在起重作业,具有安全保证,是一种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并具有极大推广价值的混凝土转运装置。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置立面图;
图2为图1的俯视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使用状态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停用状态图。
其中:1—混凝土罐车;2—码头;3—转运装置;4—运输船;5—上段溜槽;6—下段溜槽;7—带孔钢板;8—钢管桩;9—钢销;10—支撑杆;11—钢盖板;12—立柱;13—横杆;14—上滑轮;15—下滑轮;16—吊筋;17—拉索;18—钢筋;19—第一绳索;20—挡块;21—第二绳索。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参考图1及图2,本实施例的一种混凝土转运装置,主要包括钢管桩8和溜槽,钢管桩8设置在码头2的边缘外侧,在钢管桩8顶面焊接有钢盖板11,而立柱12焊接在钢盖板11上,横杆13焊接在立柱12上。本实施例的溜槽包括均为半圆形钢管的上段溜槽5和下段溜槽6,上段溜槽5的上端搁置在码头的边角上,上段溜槽5搁置在钢管桩8桩身上设置的位于码头2平台下方的支撑杆10上,通过支撑杆10和码头边角的共同作用,使上段溜槽5形成固定的倾斜角度;上段溜槽5下端与下段溜槽6上端对接,对接方式为:下段溜槽6上端位于上段溜槽5下端的正下方,下段溜槽6上端与上段溜槽5下端部分重合,以方便施工,并能防止混凝土从码头2向运输船4运输时泄漏混凝土;下段溜槽6通过钢销9与钢管桩8桩身铰接,下段溜槽6下端通过悬挂装置与横杆13连接。
本实施例的悬挂装置包括设置在下段溜槽6的下端上方的吊筋16、位于吊筋16上方的下滑轮15及位于横杆13下方的上滑轮14,吊筋16与下滑轮15通过第一绳索21连接,下滑轮15与上滑轮14通过拉索17连接,横杆13与上滑轮14通过第二绳索19连接。
本实施例的拉索17一端固定连接在上滑轮14上,拉索17依次绕过下滑轮15及上滑轮14,拉索17另一端系在设置在钢管桩8上端设置的钢筋18上。拉动拉索17的另一端,即可带动下段溜槽6绕着钢销9旋转。
本实施例的钢筋18呈U型,钢筋18向码头2方向延伸,以方便施工。
另外,钢销9焊接在钢管桩8桩身上,钢销9上设置有两个位于下段溜槽6两侧的挡块20,在下段溜槽6绕着钢销9旋转时,挡块20可对下段溜槽6进行限位。
参考图3及图4,本实施例的混凝土转运装置在使用时,首先拉动拉索17,使下段溜槽6扬起,然后,运输船4停靠在转运装置3的旁边;接着放松拉索17,使下段溜槽6形成一定向下倾斜的角度,并使下段溜槽6的下端位于运输船4船舱的上方;然后将拉索17系在钢筋18上,位于码头2上的混凝土罐车即可向上段溜槽5内卸下混凝土,混凝土顺着上段溜槽5流向下段溜槽6,最后流入运输船4的船舱内;当混凝土装满后,拉动拉索17,使下段溜槽6扬起,并将拉索17系在钢筋18上,运输船4驶离转运装置3,等待向下一运输船4装运混凝土,可实现连续作业,提供效率。
当转运装置3不需要使用时,使下段溜槽6保持图4所示的扬起状态,以便于其他船舶停靠岸。
本实施例的混凝土转运装置由于采用溜槽向运输船运输混凝土,对混凝土扰动小,不改变混凝土的性能,还可以避免堵管现象的发生,且不存在起重作业,具有安全保证,是一种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并具有极大推广价值的混凝土转运装置。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做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Claims (8)

1.一种混凝土转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设置在码头(2)的边缘外侧的钢管桩(8),所述钢管桩(8)顶部固定设置有立柱(12),所述立柱(12)顶部固定设置有横杆(13);还包括溜槽,所述溜槽的一端搁置在码头的边角上,溜槽的另一端斜向下延伸并通过悬挂装置与所述横杆(13)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凝土转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钢管桩(8)顶面焊接有钢盖板(11),所述立柱(12)焊接在所述钢盖板(11)上,所述横杆(13)焊接在所述立柱(12)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凝土转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溜槽包括上段溜槽(5)和下段溜槽(6),所述上段溜槽(5)的上端搁置在码头的边角上,所述上段溜槽(5)搁置在所述钢管桩(8)桩身上设置的位于码头(2)平台下方的支撑杆(10)上,所述上段溜槽(5)下端与所述下段溜槽(6)上端对接,所述下段溜槽(6)通过钢销(9)与所述钢管桩(8)桩身铰接,所述下段溜槽(6)下端通过悬挂装置与所述横杆(13)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混凝土转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段溜槽(6)上端位于上段溜槽(5)下端的正下方,所述下段溜槽(6)上端与上段溜槽(5)下端部分重合。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混凝土转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悬挂装置包括设置在所述下段溜槽(6)的下端上方的吊筋(16)、位于所述吊筋(16)上方的下滑轮(15)及位于横杆(13)下方的上滑轮(14),所述吊筋(16)与下滑轮(15)通过第一绳索(21)连接,所述下滑轮(15)与上滑轮(14)通过拉索(17)连接,所述横杆(13)与所述上滑轮(14)通过第二绳索(19)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混凝土转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拉索(17)一端固定连接在上滑轮(14)上,所述拉索(17)依次绕过下滑轮(15)及上滑轮(14),所述拉索(17)另一端系在设置在所述钢管桩(8)上端设置的钢筋(18)上。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混凝土转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钢筋(18)呈U型,所述钢筋(18)向码头(2)方向延伸。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混凝土转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钢销(9)焊接在所述钢管桩(8)桩身上,所述钢销(9)上设置有两个位于所述下段溜槽(6)两侧的挡块(20)。
CN201520098333.2U 2015-02-11 2015-02-11 混凝土转运装置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445391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098333.2U CN204453916U (zh) 2015-02-11 2015-02-11 混凝土转运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098333.2U CN204453916U (zh) 2015-02-11 2015-02-11 混凝土转运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4453916U true CN204453916U (zh) 2015-07-08

Family

ID=5366083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20098333.2U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4453916U (zh) 2015-02-11 2015-02-11 混凝土转运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4453916U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649039A (zh) * 2015-02-11 2015-05-27 中交第二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 混凝土转运装置
CN106121243A (zh) * 2016-08-09 2016-11-16 郭颂怡 混凝土转运装置
CN113152388A (zh) * 2021-03-30 2021-07-23 中电建十一局工程有限公司 一种沥青混凝土快速转运施工方法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649039A (zh) * 2015-02-11 2015-05-27 中交第二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 混凝土转运装置
CN104649039B (zh) * 2015-02-11 2016-08-17 中交第二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 混凝土转运装置
CN106121243A (zh) * 2016-08-09 2016-11-16 郭颂怡 混凝土转运装置
CN113152388A (zh) * 2021-03-30 2021-07-23 中电建十一局工程有限公司 一种沥青混凝土快速转运施工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649039A (zh) 混凝土转运装置
CN202007400U (zh) 一种用于导管架施工的海上基础施工平台
CN202358280U (zh) 大直径钢管桩运输及辅助吊桩施工专用船
CN204453916U (zh) 混凝土转运装置
CN201092380Y (zh) 一种海上油气生产平台的船舶系泊设施
CN201864449U (zh) 水泥联排压块吊装框架
CN102815374B (zh) 设置有插拔桩装置的浅滩海区抢险作业船及船体固定方法
CN206635654U (zh) 一种水下小断面隧道超长型预制箱梁的驳船运输装置
CN202828007U (zh) 深水中吸力锚的安装设备
CN108222069A (zh) 一种水下沉管、架设水下沉管的装置及施工方法
CN208882038U (zh) 半潜式装卸船
US3155280A (en) Buoyant flexible container and underwater anchorage therefor
CN107130603B (zh) 一种利用闲置方驳组装布料杆浇筑水上混凝土的施工方法
CN106379495B (zh) 一种具有自航能力的码头桩基水下维修作业装置
CN206279527U (zh) 一种水泥深层搅拌船桩架***
CN106121243A (zh) 混凝土转运装置
JP5738642B2 (ja) 洋上風力発電設備の施工方法
CN203512828U (zh) 大型海洋结构物的拖拉滑移装船装置
CN210634723U (zh) 一种简易锚石运输投放装置
CN104895043B (zh) 一种应用于深水长周期涌浪水域的碎石桩施工方法
CN206418497U (zh) 一种深层搅拌船处理机桩架
CN206554087U (zh) 一种高效的冲桩保护套管
CN206125353U (zh) 一种具有自航能力的码头桩基水下维修作业装置
KR101269547B1 (ko) 카운터 웨이트 연동형 플로팅 갠트리 크레인을 이용한 골재 반송용 선박
CN103803030A (zh) 一种能稳定船舶的起重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0708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160817

C25 Abandonment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o avoid double paten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