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4376800U - 电动机绕组参数变换器 - Google Patents

电动机绕组参数变换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4376800U
CN204376800U CN201420852023.0U CN201420852023U CN204376800U CN 204376800 U CN204376800 U CN 204376800U CN 201420852023 U CN201420852023 U CN 201420852023U CN 204376800 U CN204376800 U CN 20437680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tactor
contact
fixed contact
terminal
terminal bas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 After Issu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20852023.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浩
刘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1420852023.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437680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437680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4376800U/zh
Withdrawn - After Issu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onnection Of Motors, Electrical Generators, Mechanical Devices, And The Like (AREA)

Abstract

一种电动机绕组参数变换器,由第一接触器、端子座、第二接触器、侧盖及辅助部件构成,第一接触器、端子座、第二接触器通过壳体上设有的榫接结构相互楔合装配成一个整体,且通过紧固螺钉和螺母紧固;第一接触器、端子座、第二接触器内部相应的端子和静触头之间通过三孔连接片和(或)二孔连接片连接,从而组合成一个整体的电器***,第一接触器、第二接触器的电磁线圈相对独立,通过控制第一接触器和第二接触器的不同工作状态组合,使各静触头及各端子间形成不同的通断关系组合,进而实现对电机绕组的控制。适应多种形式的电动机,安装维护简便,并且体积小、可直接安装在电动机接线盒内替代接线端子使用,且结构简单、能耗低、便于推广。

Description

电动机绕组参数变换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动机运行控制装置,更确定地说是涉及一种电动机绕组参数变换器。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进步,各种机器设备越来越广泛地在人们生活中的每一个领域日夜工作着,在所有设备组成部件中,电动机是应最广泛、应用数量最多的部件之一,虽然新产品新材料在不断研发中,但目前服役的所有电动机的原理和结构基本固定在典型的几个种类中,实现电动机绕组参数变换也大都固定在典型的几种方法之内,这对电动机控制产品的开发和推广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但是目前实现电动机绕组参数变换普遍采用多个不节能的传统零部件组建成整体控制电路的方法实现控制,这样不仅连接导线多、装配复杂、装配成本高、不节能,同时体积庞大,不适合在电动机壳上安装,这样在多绕组电动机中就要引出很多条导线至控制电路,既浪费材料又容易引起干扰和故障。可见,面对正在运行的庞大的电动机数量,上述这些电动机绕组控制方面的缺点和不足亟待克服和完善。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目前电动机领域中电动机绕组控制方面的缺点和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体积小,耗电少,使用和维护方便的电动机绕组参数变换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电动机绕组参数变换器,包括第一接触器、端子座、第二接触器、侧盖,其特征在于:第一接触器、端子座、第二接触器、侧盖顺序排列并通过相互连接处设有的榫接结构相互楔合装配成一个整体,且通过紧固螺钉和螺母紧固;第一接触器、端子座、第二接触器内部相应的静触头或端子之间通过多个三孔连接片和(或)二孔连接片连接,从而将三个相对独立的部件组合成一个整体的电路***,通过对三孔连接片和二孔连接片的选择性使用,可以对电动机绕组参数变换器的功能进行调整,以满足不同控制场合的需求;第一接触器和第二接触器中均由带有磁保持功能的电磁拖动机构来驱动各触头完成切换动作;第一接触器和第二接触器中分别设有至少三个主触头组和至少一个辅助触头组,每个主触头组和辅助触头组均由动触头和与其配合的静触头组成;第二接触器中的静触头T5、T10、T15通过短路板连接在一起;第一接触器、第二接触器的电磁线圈相对独立,通过控制第一接触器和第二接触器的不同工作状态组合,能使各静触头及各端子之间形成不同的通断关系组合,进而可以实现对电机绕组参数的控制。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还可以采用以下技术措施来进一步实现。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接触器、端子座、第二接触器的壳体均是由边缘相互连接的五个面构成的盒状部件;侧盖为外廓近似长方体的部件;侧盖及第一接触器、端子座、第二接触器的壳体均由热固性绝缘材料经高温压铸而成,第一接触器、端子座、第二接触器的壳体内均设有用于镶嵌各部件的沟槽;第一接触器、端子座、第二接触器壳体内需要相互电联接的静触头附近均设有相互对应的通孔,以便于三孔连接片和(或)二孔连接片从第一接触器内部经端子座贯穿至第二接触器内部;侧盖与第一接触器接触的面上对应各静触头和动触头连动杆的位置均设有用于稳定上述部件的凸棱;侧盖上及第一接触器、端子座、第二接触器的壳体上均设有不少于四个纵深贯通的紧固螺钉孔,紧固螺钉孔的两端分别设有圆柱体凹槽和圆柱体凸起,圆柱体凹槽的内径等于圆柱体凸起的外径,其中第二接触器壳体上的紧固螺钉孔靠近用于与紧固螺钉配合的螺母的一侧端部设有螺母嵌槽,以便于螺母嵌入其中,侧盖上及第一接触器、端子座、第二接触器壳体上相应位置的紧固螺钉孔分别相互准确对应,以便侧盖、第一接触器、端子座、第二接触器装配在一起时各部件中相应位置的紧固螺钉孔端部的圆柱体凹槽和圆柱体凸起分别相互楔合并接续起来,给紧固螺钉提供一个完整贯穿第一接触器、端子座、第二接触器三个部件的通道;第一接触器和第二接触器壳体外侧适当位置上设有固定电动机绕组参数变换器用的安装脚。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接触器和第二接触器中的电磁拖动机构包括电磁线圈、铁芯、永磁体安装架、动触头连动杆、永磁体;电磁线圈由铜质漆包线在线圈骨架上绕制而成,线圈骨架的中心孔内装有贯通的铁芯;线圈骨架***的壳体卡槽内设有可沿铁芯磁场作用面垂直方向往复移动的由金属材料制成的方框形的永磁体安装架,永磁体安装架内侧与铁芯的两个磁场作用面对应的位置分别安装有稀土永磁材料制成的外廓为长方体的永磁体;两个永磁体朝向铁芯的磁场作用面为同极性即同为N极或同为S极;动触头连动杆是由热固性绝缘材料经高温压铸而成,是由外廓为长方体的部分和永磁体安装架卡槽部分组合而成的异型部件,动触头连动杆的长方体的部分上设有多个动触头安装孔,每个动触头安装孔中安装有一个或两个动触头,每个动触头安装孔中的动触头与孔壁之间或两个动触头中间均装有用于增加动触头和静触头之间接触可靠性的弹簧;动触头连动杆通过永磁体安装架卡槽和沉头螺钉与永磁体安装架固定在一起,从而使安装有多组动触头的动触头连动杆随永磁体安装架一起在电磁线圈工作磁场和两个永磁体磁场的作用下移动,进而完成触头之间的开、闭。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接触器由壳体和镶嵌在壳体内部的电磁拖动机构、多个动触头、静触头T1、T2、T3、T6、T7、T8、T11、T12、T13、T16、T17及辅助部件构成;电磁线圈的两根引线与卡装在壳体上的端子D16、D17连接;第一接触器中静触头T1、T2、T3、T6、T7、T8、T11、T12、T13、T16、T17均由触点和触点安装板构成,触点安装板由弯曲成适当形状的铜板制成,其一端适当位置上安装有触点,另一端设有用于电联接的端面;静触头T2、T7、T12中均设有两个触点,静触头T2、T7、T12中用于电联接的端面延伸至壳体外部作为接线端子使用,静触头T1、T3、T6、T8、T11、T13、T17中用于电联接的端面位于壳体内部,用于通过三孔连接片和(或)二孔连接片经相应的通孔与端子座和第二接触器中相应的端子或静触头连接;第一接触器中静触头T1、T2、T3、T6、T7、T8、T11、T12、T13及与之配合的动触头组成三组主触头组,静触头T16、T17及与之配合的动触头组成一组辅助触头组。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端子座由壳体和镶嵌在壳体内部的多个相同的异形导电板构成;端子座中,每个异形导电板的两端均设有用于电联接的端子,其中端子D4、D2、D9、D7、D14、D12、D21延伸至壳体外部,用于与外部电器***链接,端子D5、D3、D10、D8、D15、D13、D20位于壳体内部,用于通过三孔连接片和(或)二孔连接片经相应的通孔与第一接触器和第二接触器中相应的静触头连接。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二接触器由壳体和镶嵌在壳体内部的电磁拖动机构、多个动触头、静触头T4、T5、T9、T10、T14、T15、T18、T19及辅助部件构成;电磁线圈的两根引线与卡装在壳体上的端子D18、D19连接;第二接触器中静触头T4、T5、T9、T10、T14、T15、T18、T19均由触点和触点安装板构成,触点安装板由弯曲成适当形状的铜板制成,其一端适当位置上安装有触点,另一端设有用于电联接的端面;静触头T5、T10、T15中用于电联接的端面均与短路板连接在一起;静触头T19中用于电联接的端面延伸至壳体外部作为接线端子使用,静触头T4、T5、T9、T10、T14、T15、T18中用于电联接的端面位于壳体内部,用于通过三孔连接片和(或)二孔连接片经相应的通孔与端子座和第一接触器中相应的端子和静触头连接;第二接触器中静触头T4、T5、T9、T10、T14、T15及与之配合的动触头组成三组主触头组,静触头T18、T19及与之配合的动触头组成一组辅助触头组;第二接触器壳体外部适当位置上设有各自独立的端子D1、D6、D11,端子D1、D6、D11用于方便外部接线,不与电动机绕组参数变换器内部形成任何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需要对电动机绕组参数随时变换的场合采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后,可以直接将本电动机绕组参数变换器安装在电动机接线盒内替代接线端子使用,减少控制***所占用的空间,降低整个***的故障率,减少控制***本身的电能损耗,防震动性能好,安装和维护方便,并且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结构简单,成本低廉,通用性强,便于生产和推广。
上述说明仅为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特征部分的概述,为使专业技术人员能够更清楚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手段,并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下面以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配合附图做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图1电动机绕组参数变换器示意图;
图2电动机绕组参数变换器俯视图;
图3是第一接触器正面视图;
图4是第一接触器背面视图;
图5是第一接触器几何中心处正面纵剖图;
图6是端子座正面视图;
图7是端子座背面视图;
图8是端子座几何中心处正面纵剖图;
图9是第二接触器正面视图;
图10是第二接触器背面视图;
图11是第二接触器几何中心处正面纵剖图;
图12是侧盖正面视图;
图13是侧盖背面视图;
图14是第一接触器壳体几何中心处正面纵剖图;
图15是端子座器壳体几何中心处正面纵剖图;
图16是第二接触器壳体几何中心处正面纵剖图;
图17是紧固螺钉孔结构示意图;
图18是紧固螺钉孔楔合示意图;
图19是第一接触器电磁线圈及联动部分示意图;
图20是第一接触器电磁线圈及联动部分动作示意图;
图21是第二接触器电磁线圈及联动部分示意图;
图22是第二接触器电磁线圈及联动部分动作示意图;
图23是端子座电联接部分示意图;
图24是触头组局部放大图;
图25是第一接触器电磁线圈示意图;
图26是第一接触器永磁体安装架示意图;
图27是第一接触器动触头连动杆示意图;
图28是永磁体安装方向示意图;
图29是三孔连接片示意图;
图30是二孔连接片示意图;
图31是电动机绕组参数变换器等效电路图;
图32是电动机绕组参数变换器控制双绕组双速电动机之低速档等效电路图;
图33是电动机绕组参数变换器控制双绕组双速电动机之高速档等效电路图;
图34是电动机绕组参数变换器控制电动机星形/三角形接法变换之星形接法等效电路图;
图35是电动机绕组参数变换器控制电动机星形/三角形接法变换之三角形接法等效电路图;
图36是电动机绕组参数变换器控制绕组抽头式变速电动机之高速挡电原理图;
图37是电动机绕组参数变换器控制绕组抽头式变速电动机之低速挡电原理图;
图1至图12中英文字母表示的意义:D1至D21是端子;T1至T19是静触头;A、B、C是三相电源;L1是双绕组电动机A相第一绕组;L2是双绕组电动机A相第二绕组;L3是双绕组电动机B相第一绕组;L4是双绕组电动机B相第二绕组;L5是双绕组电动机C相第一绕组;L6是双绕组电动机C相第二绕组;L7是第一接触器电磁线圈;L8是第二接触器电磁线圈;L9是单绕组电动机A相绕组;L10是单绕组电动机B相绕组;L11是单绕组电动机C相绕组;L12-1是抽头式绕组电动机A相第一部分绕组;L12-2是抽头式绕组电动机A相第二部分绕组;L13-1是抽头式绕组电动机B相第一部分绕组;L13-2是抽头式绕组电动机B相第二部分绕组;L14-1是抽头式绕组电动机C相第一部分绕组;L14-2是抽头式绕组电动机C相第二部分绕组,其中L1、L2、L3、L4、L5、L6参数相等;L9、L10、L11参数相等;L12-1、L13-1、L14-1参数相等;L12-2、L13-2、L14-2参数相等。
图1至图12中:1第一接触器;2端子座;3第二接触器;4侧盖;5电磁线圈;6永磁体安装架;7动触头连动杆;8凸棱;9螺母;10紧固螺钉;11铁芯;12线圈骨架;13弹簧;14永磁体;15紧固螺钉孔;16永磁体安装架卡槽;17动触头;18圆柱体凹槽;19圆柱体凸起;20螺母嵌槽;21三孔连接片;22二孔连接片;23动触头安装孔;24安装脚;25短路版;26触点;27触点安装板;28沉头螺钉。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图2、图17和图18所示,一种电动机绕组参数变换器,由第一接触器(1)、端子座(2)、第二接触器(3)、侧盖(4)及辅助部件构成,第一接触器(1)、端子座(2)、第二接触器(3)、侧盖(4)顺序排列并通过相互连接处设有的榫接结构相互楔合装配成一个整体,且通过紧固螺钉(10)和螺母(9)紧固。
请参阅图1、图3、图6、图9、图12、图13、图14、图15、图16、图17、图18、图29和图30所示,电动机绕组参数变换器中,第一接触器(1)、端子座(2)、第二接触器(3)的壳体均是由边缘相互连接的五个面构成的盒状部件,侧盖(4)为外廓近似长方体的部件;侧盖(4)及第一接触器(1)、端子座(2)、第二接触器(3)的壳体均由热固性绝缘材料经高温压铸而成,第一接触器(1)、端子座(2)、第二接触器(3)的壳体内均设有用于镶嵌各部件的沟槽;第一接触器(1)、端子座(2)、第二接触器(3)壳体内需要相互电联接的静触头附近均设有相互对应的通孔,即第一接触器(1)、端子座(2)、第二接触器(3)中相同方位的通孔相互接续,使通孔内的空间由第一接触器(1)经端子座(2)贯通至第二接触器(3),以便于三孔连接片(21)和(或)二孔连接片(22)从第一接触器(1)内部经端子座(2)贯穿至第二接触器(3)内部;侧盖(4)与第一接触器(1)接触的面上对应各静触头和动触头连动杆(7)的位置均设有用于稳定上述部件的凸棱(8);侧盖(4)上及第一接触器(1)、端子座(2)、第二接触器(3)的壳体上均设有不少于四个纵深贯通的紧固螺钉孔(15),紧固螺钉孔(15)的两端分别设有圆柱体凹槽(18)和圆柱体凸起(19),圆柱体凹槽(18)的内径等于圆柱体凸起(19)的外径,其中第二接触器(3)壳体上的紧固螺钉孔(15)靠近用于与紧固螺钉(10)配合的螺母(9)的一侧端部设有螺母嵌槽(20)一便于螺母(9)嵌入其中,侧盖(4)上及第一接触器(1)、端子座(2)、第二接触器(3)壳体上相应位置的紧固螺钉孔(15)分别相互准确对应,以便侧盖(4)、第一接触器(1)、端子座(2)、第二接触器(3)装配在一起时各部件中相应位置的紧固螺钉孔(15)端部的圆柱体凹槽(18)和圆柱体凸起(19)分别相互楔合并接续起来,给紧固螺钉(10)提供一个完整贯穿第一接触器(1)、端子座(2)、第二接触器(3)三个部件的通道;第一接触器(1)和第二接触器(3)壳体外侧适当位置上设有固定电动机绕组参数变换器用的安装脚(24)。
请参阅图5、图11、图19、图20、图21、图22图24、图25、图26、图27和图28所示,第一接触器(1)和第二接触器(3)中的电磁拖动机构为磁保持式直流电磁机构,包括电磁线圈(5)、铁芯(11)、永磁体安装架(6)、动触头连动杆(7)、永磁体(14);电磁线圈(5)由铜质漆包线在线圈骨架(12)上绕制而成,线圈骨架(12)的中心孔内装有贯通的铁芯(11);线圈骨架(12)***的壳体卡槽内设有可沿铁芯(11)磁场作用面垂直方向往复移动的由金属材料制成的方框形的永磁体安装架(6),永磁体安装架(6)内侧与铁芯(11)的两个磁场作用面对应的位置分别安装有稀土永磁材料制成的外廓为长方体的永磁体(14);两个永磁体(14)朝向铁芯(11)的磁场作用面为同极性即同为N极或同为S极;动触头连动杆(7)是由热固性绝缘材料经高温压铸而成,是由外廓为长方体的部分和永磁体安装架卡槽(16)部分组合而成的异型部件,动触头连动杆(7)的长方体的部分上设有多个动触头安装孔(23),每个动触头安装孔(23)中安装有一个或两个动触头(17),每个动触头安装孔(23)中的动触头(17)与孔壁之间或两个动触头(17)中间均装有用于增加动触头(17)和静触头之间接触可靠性的弹簧(13);动触头连动杆(7)通过永磁体安装架卡槽(16)和沉头螺钉(28)与永磁体安装架(6)固定在一起;从而使安装有多组动触头(17)的动触头连动杆(7)随永磁体安装架(6)一起在电磁线圈(5)工作磁场和两个永磁体(14)磁场的作用下移动,进而完成触头之间的开、闭。
电磁线圈(5)的电源输入端通入某一方向的直流电流时,铁芯(11)的两个磁场作用面极性一端为N级另一端为S极,迫使永磁体安装架(6)上的两个永磁体(14)中,一个因与铁芯(11)磁场作用面极性相同而相互排斥,另一个因与铁芯(11)磁场作用面极性相异而相互吸引,从而带动永磁体安装架(6)、触头连动杆(7)及动触头(17)动作;当相互吸引的一个永磁体(14)与铁芯(11)吸合到一起时即可停止供电,铁芯(11)失去主动磁场,但是永磁体(14)依然会与铁芯(11)保持可靠的吸合状态;当电磁线圈(5)的电源输入端通入与上一次方向相反的直流电流时,铁芯(11)的两个磁场作用面极性会与上次相反,即上次是N级的一侧会变为S极,上次是S级的一侧会变为N极,原来与铁芯(11)排斥的一侧的永磁体(14)变为与铁芯(11)吸引贴合并且在断电后仍然保持吸合状态,从而带动永磁体安装架(6)、触头连动杆(7)及动触头(17)动作,产生与上一次方向相反的机械动作。
请参阅图3、图4、图5、图19、图24、图29和图30所示,第一接触器(1)由壳体和镶嵌在壳体内部的电磁拖动机构、多个动触头(17)、静触头T1、T2、T3、T6、T7、T8、T11、T12、T13、T16、T17及辅助部件构成;电磁线圈(5)的两根引线与卡装在壳体上的端子D16、D17连接;第一接触器(1)中静触头T1、T2、T3、T6、T7、T8、T11、T12、T13、T16、T17均由触点(26)和触点安装板(27)构成,触点安装板(27)由弯曲成适当形状的铜板制成,其一端适当位置上安装有触点(26),另一端设有用于电联接的端面;静触头T2、T7、T12中均设有两个触点(26),静触头T2、T7、T12中用于电联接的端面延伸至壳体外部作为接线端子使用,静触头T1、T3、T6、T8、T11、T13、T17中用于电联接的端面位于壳体内部,用于通过三孔连接片(21)和(或)二孔连接片(22)经相应的通孔与端子座(2)和第二接触器(3)中相应的端子或静触头连接;第一接触器(1)中静触头T1、T2、T3、T6、T7、T8、T11、T12、T13及与之配合的动触头(17)组成三组主触头组,静触头T16、T17及与之配合的动触头(17)组成一组辅助触头组。
请参阅图6、图7、图8、图23、图29和图30所示,端子座(2)由壳体和镶嵌在壳体内部的多个相同的异形导电板构成;端子座(2)中,每个异形导电板的两端均设有用于电联接的端子,其中端子D4、D2、D9、D7、D14、D12、D21延伸至壳体外部,用于与外部电器***链接,端子D5、D3、D10、D8、D15、D13、D20位于壳体内部,用于通过三孔连接片(21)和(或)二孔连接片(22)经相应的通孔与第一接触器(1)和第二接触器(3)中相应的静触头连接。
请参阅图9、图10、图11、图21、图24图29和图30所示,第二接触器(3)由壳体和镶嵌在壳体内部的电磁拖动机构、多个动触头(17)、静触头T4、T5、T9、T10、T14、T15、T18、T19及辅助部件构成;电磁线圈(5)的两根引线与卡装在壳体上的端子D18、D19连接;第二接触器(3)中静触头T4、T5、T9、T10、T14、T15、T18、T19均由触点(26)和触点安装板(27)构成,触点安装板(27)由弯曲成适当形状的铜板制成,其一端适当位置上安装有触点(26),另一端设有用于电联接的端面;静触头T5、T10、T15中用于电联接的端面均与短路板(25)连接在一起;静触头T19中用于电联接的端面延伸至壳体外部作为接线端子使用,静触头T4、T5、T9、T10、T14、T15、T18中用于电联接的端面位于壳体内部,用于通过三孔连接片(21)和(或)二孔连接片(22)经相应的通孔与端子座(2)和第一接触器(1)中相应的端子和静触头连接;第二接触器(3)中静触头T4、T5、T9、T10、T14、T15及与之配合的动触头(17)组成三组主触头组,静触头T18、T19及与之配合的动触头(17)组成一组辅助触头组;第二接触器(3)壳体外部适当位置上设有各自独立的端子D1、D6、D11,端子D1、D6、D11用于方便外部接线,不与电动机绕组参数变换器内部形成任何连接。
请参阅图19、图23、图21、图29、图30、图31、图32、图33、图34、图35、图36和图37所示,第一接触器(1)、端子座(2)、第二接触器(3)内部相应的静触头或端子之间通过多个三孔连接片(21)和(或)二孔连接片(22)连接,从而将三个相对独立的部件组合成一个整体的电路***,通过对三孔连接片(21)和二孔连接片(22)的选择性使用,可以对电动机绕组参数变换器的功能进行调整,以满足不同控制场合的需求;第一接触器(1)和第二接触器(3)中均由带有磁保持功能的电磁拖动机构来驱动各触头完成切换动作;第一接触器(1)和第二接触器(3)中分别设有至少三个主触头组和至少一个辅助触头组,每个主触头组和辅助触头组均由动触头(17)和与其配合的静触头组成;第二接触器(3)中的静触头T5、T10、T15通过短路板(25)连接在一起;第一接触器(1)、第二接触器(3)的电磁线圈相对独立,通过控制第一接触器(1)和第二接触器(3)的不同工作状态组合,能使各静触头及各端子之间形成不同的通断关系组合,进而可以实现对电机绕组的参数控制。
请参阅图19、图21、图23、图29、图30、图31、图32和图33所示,电动机绕组参数变换器控制双绕组双速电动机时,用四个三孔连接片(21)分别将端子座(2)中的端子D3、第一接触器(1)中的静触头T3、第二接触器(3)中的静触头T4连接在一起;将端子座(2)中的端子D8、第一接触器(1)中的静触头T8、第二接触器(3)中的静触头T9连接在一起;将端子座(2)中的端子D13、第一接触器(1)中的静触头T13、第二接触器(3)中的静触头T14连接在一起;将端子座(2)中的端子D20、第一接触器(1)中的静触头T17、第二接触器(3)中的静触头T18连接在一起。用三个二孔连接片(22)分别将端子座(2)中的端子D5、第一接触器(1)中的静触头T1连接在一起;将端子座(2)中的端子D10、第一接触器(1)中的静触头T6连接在一起;将端子座(2)中的端子D15、第一接触器(1)中的静触头T11连接在一起;A相电源接至端子D1和D4;B相电源接至端子D6和D9;C相电源接至端子D11和D14;绕组L1的首端接端子D1,尾端接端子D2;绕组L2的首端接静触头T2,尾端接中性点;绕组L3的首端接端子D6,尾端接端子D7;绕组L4的首端接静触头T7,尾端接中性点;绕组L5的首端接端子D11,尾端接端子D12;绕组L6的首端接静触头T12,尾端接中性点。
请参阅图32所示,电动机绕组参数变换器通过触头切换动作,将其中的静触头T2与T3接通,静触头T4与T5断开;静触头T7与T8接通,静触头T9与T10断开;静触头T12与T13接通,静触头T14与T15断开;静触头T16与T17断开,静触头T18与T19断开,此时电动机A相绕组中的L1和L2串联;A相绕组中的L3和L4串联;C相绕组中的L5和L6串联,电动机处于低速挡。
请参阅图33所示,电动机绕组参数变换器通过触头切换动作,将其中的静触头T2与T1接通,静触头T4与T5接通;静触头T7与T6接通,静触头T9与T10接通;静触头T12与T11接通,静触头T14与T15接通;静触头T16与T17接通,静触头T18与T19接通,此时电动机A相绕组中的L1和L2首端分别接A相电源,L1和L2尾端分别连接中性点;B相绕组中的L3和L4首端分别接B相电源,L3和L4尾端分别连接中性点;C相绕组中的L5和L6首端分别接C相电源,L5和L6尾端分别连接中性点,由于L1、L2、L3、L4、L5、L6参数相等,所以此状态下等效于A相绕组中的L1和L2并联;B相绕组中的L3和L4并联;C相绕组中的L5和L6并联,电动机处于高速挡。
请参阅图19、图21、图23、图29、图30、图34和图35所示,电动机绕组参数变换器控制单绕组电动机星形/三角形接法变换时,用四个三孔连接片(21)分别将端子座(2)中的端子D3、第一接触器(1)中的静触头T3、第二接触器(3)中的静触头T4连接在一起;将端子座(2)中的端子D8、第一接触器(1)中的静触头T8、第二接触器(3)中的静触头T9连接在一起;将端子座(2)中的端子D13、第一接触器(1)中的静触头T13、第二接触器(3)中的静触头T14连接在一起;将端子座(2)中的端子D20、第一接触器(1)中的静触头T17、第二接触器(3)中的静触头T18连接在一起。用三个二孔连接片(22)分别将端子座(2)中的端子D5、第一接触器(1)中的静触头T1连接在一起;将端子座(2)中的端子D10、第一接触器(1)中的静触头T6连接在一起;将端子座(2)中的端子D15、第一接触器(1)中的静触头T11连接在一起;A相电源接至端子D1和静触头T12;B相电源接至端子D6和静触头T2;C相电源接至端子D11和静触头T7。绕组L9的首端接端子D1,尾端接端子D2;绕组L10的首端接端子D6,尾端接端子D7;绕组L11的首端接端子D11,尾端接端子D12;
请参阅图34所示,电动机绕组参数变换器通过触头切换动作,将其中的静触头T2与T3断开,静触头T4与T5接通;静触头T7与T8断开,静触头T9与T10接通;静触头T12与T13断开,静触头T14与T15接通;静触头T16与T17接通,静触头T18与T19接通,此时电动机三相绕组为星形接法。
请参阅图35所示,电动机绕组参数变换器通过触头切换动作,将其中的静触头T2与T3接通,静触头T4与T5断开;静触头T7与T8接通,静触头T9与T10断开;静触头T12与T13接通,静触头T14与T15断开;静触头T16与T17断开,静触头T18与T19断开,此时电动机三相绕组为三角形接法。
请参阅图19、图21、图23、图29、图30、图36和图37所示,电动机绕组参数变换器控制抽头式绕组变速电动机时,用一个三孔连接片(21)将端子座(2)中的端子D20、第一接触器(1)中的静触头T17、第二接触器(3)中的静触头T18连接在一起;用六个二孔连接片(22)分别将端子座(2)中的端子D3、第一接触器(1)中的静触头T3连接在一起;将端子座(2)中的端子D8、第一接触器(1)中的静触头T8连接在一起;将端子座(2)中的端子D13、第一接触器(1)中的静触头T13连接在一起;将端子座(2)中的端子D5、第一接触器(1)中的静触头T1连接在一起;将端子座(2)中的端子D10、第一接触器(1)中的静触头T6连接在一起;将端子座(2)中的端子D15、第一接触器(1)中的静触头T11连接在一起;A相电源接至第一接触器(1)中的静触头T2;B相电源接至第一接触器(1)中的静触头T7;C相电源接至第一接触器(1)中的静触头T12;L12-1和L12-2组成的A相绕组首端接端子D2,尾端接中性点;L13-1和L13-2组成的B相绕组首端接端子D7,尾端接中性点;L14-1和L14-2组成的C相绕组首端接端子D12,尾端接中性点;将绕组L12-1和L12-2的中间抽头接至端子座(2)中的端子D4;绕组L13-1和L13-2的中间抽头接至端子座(2)中的端子D9;绕组L14-1和L14-2的中间抽头接至端子座(2)中的端子D14。
请参阅图36所示,电动机绕组参数变换器通过触头切换动作,将其中的静触头T2与T1接通,静触头T4与T5断开;静触头T6与T7接通,静触头T9与T10断开;静触头T11与T12接通,静触头T14与T15断开;静触头T16与T17接通,静触头T18与T19断开,此时电动机为高速挡。
请参阅图37所示,电动机绕组参数变换器通过触头切换动作,将其中的静触头T2与T3接通,静触头T4与T5断开;静触头T7与T8接通,静触头T9与T10断开;静触头T12与T13接通,静触头T14与T15断开;静触头T16与T17断开,静触头T18与T19断开,此时电动机为低速挡。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对本实用新型做任何形式和结构及参数上的限制,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及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Claims (6)

1.一种电动机绕组参数变换器,包括第一接触器(1)、端子座(2)、第二接触器(3)、侧盖(4),其特征在于:第一接触器(1)、端子座(2)、第二接触器(3)、侧盖(4)顺序排列并通过相互连接处设有的榫接结构相互楔合装配成一个整体,且通过紧固螺钉(10)和螺母(9)紧固;第一接触器(1)、端子座(2)、第二接触器(3)内部相应的静触头或端子之间通过多个三孔连接片(21)和(或)二孔连接片(22)连接,从而将三个相对独立的部件组合成一个整体的电路***,通过对三孔连接片(21)和二孔连接片(22)的选择性使用,可以对电动机绕组参数变换器的功能进行调整,以满足不同控制场合的需求;第一接触器(1)和第二接触器(3)中均由带有磁保持功能的电磁拖动机构来驱动各触头完成切换动作;第一接触器(1)和第二接触器(3)中分别设有至少三个主触头组和至少一个辅助触头组,每个主触头组和辅助触头组均由动触头(17)和与其配合的静触头组成;第二接触器(3)中的静触头T5、T10、T15通过短路板(25)连接在一起;第一接触器(1)、第二接触器(3)的电磁线圈相对独立,通过控制第一接触器(1)和第二接触器(3)的不同工作状态组合,能使各静触头及各端子之间形成不同的通断关系组合,进而实现对电机绕组参数的控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机绕组参数变换器,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第一接触器(1)、端子座(2)、第二接触器(3)的壳体均是由边缘相互连接的五个面构成的盒状部件;侧盖(4)为外廓近似长方体的部件;侧盖(4)及第一接触器(1)、端子座(2)、第二接触器(3)的壳体均由热固性绝缘材料经高温压铸而成,第一接触器(1)、端子座(2)、第二接触器(3)的壳体内均设有用于镶嵌各部件的沟槽;第一接触器(1)、端子座(2)、第二接触器(3)壳体内需要相互电联接的静触头附近均设有相互对应的通孔,以便于三孔连接片(21)和(或)二孔连接片(22)从第一接触器(1)内部经端子座(2)贯穿至第二接触器(3)内部;侧盖(4)与第一接触器(1)接触的面上对应各静触头和动触头连动杆(7)的位置均设有用于稳定上述部件的凸棱(8);侧盖(4)上及第一接触器(1)、端子座(2)、第二接触器(3)的壳体上均设有不少于四个纵深贯通的紧固螺钉孔(15),紧固螺钉孔(15)的两端分别设有圆柱体凹槽(18)和圆柱体凸起(19),圆柱体凹槽(18)的内径等于圆柱体凸起(19)的外径,其中第二接触器(3)壳体上的紧固螺钉孔(15)靠近用于与紧固螺钉(10)配合的螺母(9)的一侧端部设有螺母嵌槽(20),以便于螺母(9)嵌入其中,侧盖(4)上及第一接触器(1)、端子座(2)、第二接触器(3)壳体上相应位置的紧固螺钉孔(15)分别相互准确对应,以便侧盖(4)、第一接触器(1)、端子座(2)、第二接触器(3)装配在一起时各部件中相应位置的紧固螺钉孔(15)端部的圆柱体凹槽(18)和圆柱体凸起(19)分别相互楔合并接续起来,给紧固螺钉(10)提供一个完整贯穿第一接触器(1)、端子座(2)、第二接触器(3)三个部件的通道;第一接触器(1)和第二接触器(3)壳体外侧适当位置上设有固定电动机绕组参数变换器用的安装脚(24)。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动机绕组参数变换器,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第一接触器(1)和第二接触器(3)中的电磁拖动机构包括电磁线圈(5)、铁芯(11)、永磁体安装架(6)、动触头连动杆(7)、永磁体(14);电磁线圈(5)由铜质漆包线在线圈骨架(12)上绕制而成,线圈骨架(12)的中心孔内装有贯通的铁芯(11);线圈骨架(12)***的壳体卡槽内设有可沿铁芯(11)磁场作用面垂直方向往复移动的由金属材料制成的方框形的永磁体安装架(6),永磁体安装架(6)内侧与铁芯(11)的两个磁场作用面对应的位置分别安装有稀土永磁材料制成的外廓为长方体的永磁体(14);两个永磁体(14)朝向铁芯(11)的磁场作用面为同极性即同为N极或同为S极;动触头连动杆(7)是由热固性绝缘材料经高温压铸而成,是由外廓为长方体的部分和永磁体安装架卡槽(16)部分组合而成的异型部件,动触头连动杆(7)的长方体的部分上设有多个动触头安装孔(23),每个动触头安装孔(23)中安装有一个或两个动触头(17),每个动触头安装孔(23)中的动触头(17)与孔壁之间或两个动触头(17)中间均装有用于增加动触头(17)和静触头之间接触可靠性的弹簧(13);动触头连动杆(7)通过永磁体安装架卡槽(16)和沉头螺钉(28)与永磁体安装架(6)固定在一起,从而使安装有多组动触头(17)的动触头连动杆(7)随永磁体安装架(6)一起在电磁线圈(5)工作磁场和两个永磁体(14)磁场的作用下移动,进而完成触头之间的开、闭。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动机绕组参数变换器,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第一接触器(1)由壳体和镶嵌在壳体内部的电磁拖动机构、多个动触头(17)、静触头T1、T2、T3、T6、T7、T8、T11、T12、T13、T16、T17及辅助部件构成;电磁线圈(5)的两根引线与卡装在壳体上的端子D16、D17连接;第一接触器(1)中静触头T1、T2、T3、T6、T7、T8、T11、T12、T13、T16、T17均由触点(26)和触点安装板(27)构成,触点安装板(27)由弯曲成适当形状的铜板制成,其一端适当位置上安装有触点(26),另一端设有用于电联接的端面;静触头T2、T7、T12中均设有两个触点(26),静触头T2、T7、T12中用于电联接的端面延伸至壳体外部作为接线端子使用,静触头T1、T3、T6、T8、T11、T13、T17中用于电联接的端面位于壳体内部,用于通过三孔连接片(21)和(或)二孔连接片(22)经相应的通孔与端子座(2)和第二接触器(3)中相应的端子或静触头连接;第一接触器(1)中静触头T1、T2、T3、T6、T7、T8、T11、T12、T13及与之配合的动触头(17)组成三组主触头组,静触头T16、T17及与之配合的动触头(17)组成一组辅助触头组。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动机绕组参数变换器,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端子座(2)由壳体和镶嵌在壳体内部的多个相同的异形导电板构成;端子座(2)中,每个异形导电板的两端均设有用于电联接的端子,其中端子D4、D2、D9、D7、D14、D12、D21延伸至壳体外部,用于与外部电器***链接,端子D5、D3、D10、D8、D15、D13、D20位于壳体内部,用于通过三孔连接片(21)和(或)二孔连接片(22)经相应的通孔与第一接触器(1)和第二接触器(3)中相应的静触头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动机绕组参数变换器,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第二接触器(3)由壳体和镶嵌在壳体内部的电磁拖动机构、多个动触头(17)、静触头T4、T5、T9、T10、T14、T15、T18、T19及辅助部件构成;电磁线圈(5)的两根引线与卡装在壳体上的端子D18、D19连接;第二接触器(3)中静触头T4、T5、T9、T10、T14、T15、T18、T19均由触点(26)和触点安装板(27)构成,触点安装板(27)由弯曲成适当形状的铜板制成,其一端适当位置上安装有触点(26),另一端设有用于电联接的端面;静触头T5、T10、T15中用于电联接的端面均与短路板(25)连接在一起;静触头T19中用于电联接的端面延伸至壳体外部作为接线端子使用,静触头T4、T5、T9、T10、T14、T15、T18中用于电联接的端面位于壳体内部,用于通过三孔连接片(21)和(或)二孔连接片(22)经相应的通孔与端子座(2)和第一接触器(1)中相应的端子和静触头连接;第二接触器(3)中静触头T4、T5、T9、T10、T14、T15及与之配合的动触头(17)组成三组主触头组,静触头T18、T19及与之配合的动触头(17)组成一组辅助触头组;第二接触器(3)壳体外部适当位置上设有各自独立的端子D1、D6、D11,端子D1、D6、D11用于方便外部接线,不与电动机绕组参数变换器内部形成任何连接。
CN201420852023.0U 2014-12-30 2014-12-30 电动机绕组参数变换器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437680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852023.0U CN204376800U (zh) 2014-12-30 2014-12-30 电动机绕组参数变换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852023.0U CN204376800U (zh) 2014-12-30 2014-12-30 电动机绕组参数变换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4376800U true CN204376800U (zh) 2015-06-03

Family

ID=5333297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20852023.0U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4376800U (zh) 2014-12-30 2014-12-30 电动机绕组参数变换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4376800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467615A (zh) * 2014-12-30 2015-03-25 刘浩 电动机绕组参数变换器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467615A (zh) * 2014-12-30 2015-03-25 刘浩 电动机绕组参数变换器
CN104467615B (zh) * 2014-12-30 2017-06-13 刘浩 电动机绕组参数变换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933304A (zh) 横向磁通平板式永磁直线电机
CN202839195U (zh) 一种新型电磁驱动机构
CN204376800U (zh) 电动机绕组参数变换器
CN105356722A (zh) 一种双磁路e型结构横向磁通直线开关磁阻电机
CN104467615A (zh) 电动机绕组参数变换器
CN201859815U (zh) 小型磁保持直流接触器
CN203243203U (zh) 新型永磁开关磁链直线电机
CN201315272Y (zh) 一种磁力操动机构
CN2909503Y (zh) 电磁驱动永磁保持机构
CN2645196Y (zh) 铁心限流电抗器
CN104733232A (zh) 一种基于双线圈结构的具有电磁可控反力的智能交流接触器
CN107154709B (zh) 一种集成控制器的电机***
CN204834237U (zh) 一种新型电磁铁
CN103731002A (zh) 音圈电机
CN205212678U (zh) 一种双磁路e型结构横向磁通直线开关磁阻电机
CN204681224U (zh) 一种三相永磁无刷电动机
CN2838004Y (zh) 高压脉冲充磁机
CN109842264B (zh) 一种双边平板型永磁直线电机
CN108321056B (zh) 一种用电磁铁推动的断路器
CN206921755U (zh) 一种电磁接触器的电磁***安装结构
CN105375729A (zh) 一种多裕度、多功率通道永磁发电机
CN201655468U (zh) 一种充磁机
CN204668175U (zh) 一种电力开关变频驱动机构及开关柜
CN106298311B (zh) 一种方便维修的高安全性电子开关
CN203134713U (zh) 一种衔铁转动式磁保持磁路***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0603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17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