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4179263U - 连接器结构 - Google Patents

连接器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4179263U
CN204179263U CN201420648195.6U CN201420648195U CN204179263U CN 204179263 U CN204179263 U CN 204179263U CN 201420648195 U CN201420648195 U CN 201420648195U CN 204179263 U CN204179263 U CN 20417926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bplate
spacing
contact site
terminal
main substr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20648195.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蔡旺昆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 Two Electronic Technology Suzhou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P Two Electronic Technology Suzhou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 Two Electronic Technology Suzhou Co Ltd filed Critical P Two Electronic Technology Suzhou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420648195.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417926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417926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417926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Abstract

一种连接器结构,由绝缘本体、金属外壳、遮蔽板组及导电端子组所组成,其中绝缘本体具有基部及向前延伸的舌板,金属外壳围绕舌板以形成对接空间,遮蔽板组包括主基板、第一副板及第二副板,主基板设置于舌板,第二副板与第一副板呈前后相对设置于基部且分别电性连接于主基板以形成电性导通。导电端子组包括多个第一端子及第二端子,第一端子的第一接触部设置于舌板的第一表面,其第一连接部延伸至基部且与第一副板之间形成第一间距,第二端子的第二接触部设置于舌板的第二表面,其第二连接部延伸至基部且与第二副板之间形成第二间距。

Description

连接器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连接器结构,尤指一种可提升特性阻抗稳定性的连接器结构。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现今多媒体、高速带宽的使用已日渐普及,多数电子装置间传输的数据量持续增加,如何在短暂的时间内传输大量电子数据,是现今信息科技发展的趋势。除了增加电子装置间传输电子讯号的通路外,目前一般采取的对应措施是提高电子装置间所传递的电子讯号频率。连接器是一种位于不同电子装置间的电子讯号沟通桥梁,随着传输量要求的提升,连接器亦渐渐面临高频讯号传递的挑战。
通用串行总线(简称USB)规格的连接器在日常生活使用中,可谓是最为广泛应用的传输界面之一,由于USB界面的方便易用、尺寸小且成本合理,因此在各个不同工作场域都随处可见USB的踪迹。不论是家庭的核心娱乐装置如电视、个人的笔记本电脑、智能手机、平板装置或是办公室的工作用计算机、打印机,乃至于汽车的多媒体通讯娱乐***,时常都仰赖USB来进行数据传输的任务。
为了使USB能够应用于更高速率的讯号传输,同时减少因USB***方向或接线方向错误而发生无法传输的情况,全新的通用串行总线Type C便应运而生。USB国际制定标准协会(USB-IF)于日前宣布了这项名为USB Type C接口的标准规范,由于传输数据量的同步大量增加,在使用过程中可能产生相对应的电磁辐射,以致干扰其它电子组件的正常运作,有鉴于此,业界普遍都会以接地方式来降低电磁干扰(EMI)的产生。
如图1所示,为一种采用USB Type C标准规范设计的连接器结构1,其包括有胶芯11、外壳12、上排端子13、下排端子14及接地片15,其中接地片15是位于上排端子13与下排端子14之间,此连接器结构1主要是利用接地片15来防止上排端子13与下排端子14之间产生交互干扰,藉以保护并维持连接器结构1的高频性能。上排端子13的上接脚131与下排端子14的下接脚141之间的相对位置及间距大小必需配合板端的布局设计,由于受到板端的电路布局(LAYOUT)设计的影响,上排端子13及下排端子14的后端与接地片15之间的后端间距L2通常会设计成明显大于其前端与接地片15之间的前端间距L1,如此才能配合上排端子13的上接脚131与下排端子14的下接脚141之间的相对位置及间距大小。然而,此种设计容易使得连接器结构1前后端的特性阻抗产生变化而造成不稳定,导致影响到高频讯号传输的效果,因此不能够符合客户讯号传递的要求。
发明内容
悉知连接器的上下排端子受到板端电路布局设计的限制,使得上下排端子的后端与接地片之间的间距大于其前端与接地片之间的间距,因此上下排端子前后端与接地片之间的间距并不相同,导致连接器整体的特性阻抗产生变化而造成不稳定,如此容易产生高频讯号传输效果不佳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连接器结构,其包括有一绝缘本体、一金属外壳、一遮蔽板组及一导电端子组,其中绝缘本体具有一基部及自基部向前延伸的一舌板,该舌板具有上下相对设置的一第一表面与一第二表面。金属外壳包覆于绝缘本体外侧,金属外壳为围绕舌板以形成一对接空间,该对接空间具有一前侧开口。遮蔽板组设置于绝缘本体,遮蔽板组包括一主基板、一第一副板及一第二副板,主基板设置于舌板且位于第一表面与第二表面之间,第二副板与第一副板为各别分开独立设置于基部且呈前后相对设置,主基板、第一副板与第二副板之间形成电性导通。导电端子组设置于舌板上,其中导电端子组包括多个第一端子及多个第二端子,每个第一端子具有一第一接触部及连接第一接触部的一第一连接部,第一接触部设置于第一表面上,第一连接部延伸至基部且与第一副板之间形成一第一间距,第一副板为位于第一连接部与第二副板之间,每个第二端子具有一第二接触部及连接第二接触部的一第二连接部,第二接触部设置于第二表面上,第二连接部延伸至基部且与第二副板之间形成一第二间距,第二副板为位于第二连接部与第一副板之间。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连接器结构,利用设置一遮蔽板组,此遮蔽板组包括有分开独立设置的第一副板及第二副板,可藉由分别控制第一副板及第二副板与上下排端子之间的相对位置,使得上下排端子的后端与遮蔽板组之间的间距大约等于其前端与遮蔽板组之间的间距,因此可以控制连接器整体的特性阻抗变化较小,使其在进行高频讯号传输时能有稳定的特性阻抗表现,如此即可解决悉知技术所容易产生的高频讯号传输效果不佳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悉知连接器结构的剖面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连接器结构的立体示意图。
图3为图2的连接器结构的分解示意图。
图4为图2的连接器结构的剖面示意图。
图5为图2的连接器结构中的遮蔽板组与导电端子组的侧面示意图。
组件标号说明:
1                           连接器结构
11                          胶芯
12                          外壳
13                          上排端子
131                         上接脚
14                          下排端子
141                         下接脚
15                          接地片
2                           连接器结构
3                           绝缘本体
31                          基部
311                         收容槽
32                          舌板
321                         第一表面
322                        第二表面
33                         固定块
34                         保护块
4                          金属外壳
41                         对接空间
42                         前侧开口
43                         焊接部
5                          遮蔽板组
50                         主基板
501                        前段部
502                        后段部
503                        开口
51                         第一副板
52                         第二副板
6                          导电端子组
61                         第一端子
611                        第一接触部
612                        第一连接部
613                        第一接脚
62                         第二端子
621                        第二接触部
622                        第二连接部
623                        第二接脚
7                          辅助壳体
71                          焊接脚
81                          上金属片
811                         弹片
82                          下金属片
821                         接地部
L1                          前端间距
L2                          后端间距
P1                          第一间距
P2                          第二间距
P3                          第三间距
R1                          间距
R2                          间距
D                           间距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2至图5,本实用新型为提供一种连接器结构,此连接器结构2包括有一绝缘本体3、一金属外壳4、一遮蔽板组5及一导电端子组6,此连接器结构2是以焊接方式固定于电路板(未绘示)上。
绝缘本体3具有一基部31及自基部31向前延伸的一舌板32,该舌板32具有上下相对设置的一第一表面321与一第二表面322。在本实施例中,为了容易方便于此连接器结构2的组装与制造,其于绝缘本体3的基部31后侧设有一收容槽311,部份遮蔽板组5为事先设置于一固定块33上,之后再将此固定块33组装固定于基部31的收容槽311内,如此以达到便于组装与制造此连接器结构2的目的。此外,还可组装一保护块34于收容槽311中,此保护块34是用于遮盖与保护固定块33及导电端子组6。
金属外壳4包覆于绝缘本体3外侧,其中金属外壳4为围绕舌板32以形成一大致呈环形的对接空间41,该对接空间41具有一前侧开口42,此前侧开口42用于与对接连接器(未绘示)互相插接。在本实施例中,此金属外壳4的两侧各设有一焊接部43,为了符合电路板上的布局设计,还可另外组装一辅助壳体7于金属外壳4上,此辅助壳体7的两侧各设有一焊接脚71,加上原先金属外壳4的焊接部43,如此就可以符合电路板上的布局设计。
为了符合USB标准的接地设计需求,因此连接器结构2增设有一上金属片81以及一下金属片82,此上金属片81与下金属片82分别组装设置于绝缘本体3的基部31上侧及下侧并且朝着舌板32的方向延伸,此上金属片81与下金属片82被金属外壳4所包覆,其中上金属片81上设有弹片811可与金属外壳4接触形成接地导通,下金属片82设有接地部821可与电路板上的接地布局搭接形成接地导通。
遮蔽板组5设置于绝缘本体3,遮蔽板组5包括一主基板50、一第一副板51及一第二副板52,主基板50设置于舌板32且位于第一表面321与第二表面322之间,第二副板52与第一副板51为各别分开独立设置于基部31且呈前后相对设置,主基板50、第一副板51与第二副板52之间形成电性导通。在本实施例中,为了容易便于组装与制造此连接器结构2,主基板50可分拆成一前段部501及一后段部502,其中前段部501先利用嵌入式成型(insert molding)设置于第一表面321与第二表面322之间,后段部502延伸至基部31,后段部502的后端设有第一副板51,且后段部502与第一副板51为金属冲压一体成形的结构。大致呈L形结构的后段部502与第一副板51为先组装于固定块33上,接着将第二副板52组装于固定块33上并使第二副板52接触于后段部502以形成电性导通,之后再将此固定块33组装于基部31的收容槽311内,此时后段部502接触于前段部501以形成电性导通,如此制程有利于方便组装与制造此连接器结构2。
值得一提的是,在本实施例中,主基板50的前段部501及后段部502为分拆成二个独立组件,然不限于此,另一种选择是,主基板50的前段部501及后段部502也可以是一体成形的结构,但是此时连接器结构2的组装与制造的方式也要配合此主基板50的设计而跟着变更,同样地在主基板50的后端设有第一副板51,主基板50与第一副板51为一体成形,第二副板52通过接触于主基板50的方式电性导通于第一副板51。然不限于此,又一种选择是,主基板50、第一副板51与第二副板52可为三个各别分开独立的组件,主基板50透过同时接触于第一副板51与第二副板52而形成电性导通,也就是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制主基板50、第一副板51与第二副板52彼此之间的连接关系,只要三者之间有形成电性导通即可。此外,于遮蔽板5的前段部501上设有多个开口503,该些开口503对应于上金属片81与下金属片82设置,如此可得到较佳的特性阻抗效果,以符合客户讯号传递的要求。
导电端子组6设置于舌板32上,其中导电端子组6包括多个第一端子61及多个第二端子62,该些第一端子61设置于第一表面321上且向后延伸至基部31,该些第二端子62设置于第二表面322上且向后延伸至基部31,每个第一端子61具有一第一接触部611、一第一接脚613及连接第一接触部611与第一接脚613的一第一连接部612,第一接触部611设置于第一表面321上,第一连接部612相对于第一接触部611向下延伸至基部31且与第一副板51之间形成一第一间距P1,第一副板51位于第一连接部612与第二副板52之间,第一接脚613朝着绝缘本体3后侧的方向向后延伸,每个第二端子62具有一第二接触部621、一第二接脚623及连接第二接触部621与第二接脚623的一第二连接部622,第二接触部621设置于第二表面322上,第二连接部622相对于第二接触部621向下延伸至基部31且与第二副板52之间形成一第二间距P2,第二副板52位于第二连接部622与第一副板51之间,第二接脚623朝着绝缘本体3前侧的方向向前延伸。
在本实施例中,主基板50的前段部502位于第一接触部611与第二接触部之间621,且第一接触部611距离主基板50的间距R1实质等于第一连接部612距离第一副板51的第一间距P1,第二接触部621距离主基板50的间距R2实质等于第二连接部622距离第二副板52的第二间距P2,而且第一间距P1与第二间距P2为实质相等。如此设计可以有效控制第一副板51及第二副板52分别与第一端子61及第二端子62之间的相对位置,使得第一端子61及第二端子62的后端与遮蔽板组5之间的间距大约等于其前端与遮蔽板组5之间的间距,因此可以控制连接器结构2整体的特性阻抗变化较小,使其在进行高频讯号传输时能有稳定的特性阻抗表现,如此即可解决悉知技术所容易产生的高频讯号传输效果不佳的问题。
值得一提的是,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副板51距离第二副板52的间距D大于第一间距P1。同样地,第一副板51距离第二副板52的间距D大于第二间距P2。由此可知,就算是板端的电路布局设计的间距距离很大,本实用新型利用第一副板51与第二副板52独立分隔的设计也可以很轻松地达到控制其与第一端子61及第二端子62之间间距大小的目的,因此就能够有效调控连接器结构2整体的特性阻抗,使其能有稳定的特性阻抗表现,如此以利于高频讯号传输。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副板51与第二副板52为平行设置且垂直向下延伸,第一连接部612及第二连接部622分别沿着第一副板51与第二副板52的外侧平行设置且垂直向下延伸。第二接脚623与第一接脚613凸出于绝缘本体3外且分别朝着前后相反方向横向延伸,其中第一接脚613与第二接脚623之间形成一第三间距P3,该第三间距P3为大于第一副板51距离第二副板52的间距D,在本实施例中,此第三间距P3的大小设计成等于第一副板51距离第二副板52的间距D再加上第一副板51与第二副板52的厚度大小,因此,可以理解的是,随着第一接脚613与第二接脚623之间的第三间距P3的距离加大,在第一间距P1与第二间距P2的距离大小不变的情况下,第一副板51与第二副板52之间的间距D就要跟着增加。
综上所述,本新型的连接器结构利用分别在第一端子与第二端子的后端两侧等距设置第一副板与第二副板,使得第一端子及第二端子由头至尾与遮蔽板组之间的间距维持于一变化较小的相对距离范围内,因此可以控制电连接器整体的特性阻抗变化较小,能有稳定的特性阻抗表现,故可达到有利于高频讯号传输的目的,如此即可解决悉知技术所容易产生的高频讯号传输效果不佳的问题。

Claims (10)

1.一种连接器结构,包括:
一绝缘本体,其具有一基部及自该基部向前延伸的一舌板,该舌板具有上下相对设置的一第一表面与一第二表面;
一金属外壳,包覆于该绝缘本体外侧,该金属外壳围绕该舌板以形成一对接空间,该对接空间具有一前侧开口;
一遮蔽板组,设置于该绝缘本体,该遮蔽板组包括一主基板、一第一副板及一第二副板,该主基板设置于该舌板且位于该第一表面与该第二表面之间,该第二副板与该第一副板为各别分开独立设置于该基部且呈前后相对设置,该主基板、该第一副板与该第二副板之间形成电性导通;及
一导电端子组,设置于该舌板上,其中该导电端子组包括多个第一端子及多个第二端子,每个该第一端子具有一第一接触部及连接该第一接触部的一第一连接部,该第一接触部设置于该第一表面上,该第一连接部延伸至该基部且与该第一副板之间形成一第一间距,该第一副板位于该第一连接部与该第二副板之间,每个该第二端子具有一第二接触部及连接该第二接触部的一第二连接部,该第二接触部设置于该第二表面上,该第二连接部延伸至该基部且与该第二副板之间形成一第二间距,该第二副板位于该第二连接部与该第一副板之间。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结构,其特征为,该第一间距与该第二间距为实质相等。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器结构,其特征为,该第一接触部距离该主基板的间距实质等于该第一连接部距离该第一副板的该第一间距,该第二接触部距离该主基板的间距实质等于该第二连接部距离该第二副板的该第二间距。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器结构,其特征为,该第一副板距离该第二副板的间距大于该第一间距。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连接器结构,其特征为,该第一副板距离该第二副板的间距大于该第二间距。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连接器结构,其特征为,每个该第一端子具有一第一接脚,每个该第二端子具有一第二接脚,该第一接脚与该第二接脚凸出于该绝缘本体外,该第一接脚与该第二接脚之间形成一第三间距,该第三间距大于该第一副板距离该第二副板的间距。
7.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连接器结构,其特征为,该第一副板与该第二副板为平行设置且垂直向下延伸,该第一连接部及该第二连接部分别沿着该第一副板与该第二副板的外侧平行设置且垂直向下延伸。
8.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连接器结构,其特征为,该结构更包括:
一固定块,设置于该基部上,其中该基部设有一收容槽,该固定块组装于该收容槽,该第一副板与该第二副板设置于该固定块上;及
一保护块,组装于该收容槽,其中该保护块遮盖该固定块。
9.如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器结构,其特征为,该主基板的后端设有该第一副板,该主基板与该第一副板为一体成形,该第二副板接触于该主基板以电性导通于该第一副板。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连接器结构,其特征为,该主基板包括一前段部及一后段部,该前段部位于该第一接触部与该第二接触部之间,该后段部延伸至该基部,该后段部的后端设有该第一副板且与该第一副板为一体成形,该第二副板接触于该后段部以形成电性导通,该后段部接触于该前段部以形成电性导通。
CN201420648195.6U 2014-11-03 2014-11-03 连接器结构 Active CN20417926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648195.6U CN204179263U (zh) 2014-11-03 2014-11-03 连接器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648195.6U CN204179263U (zh) 2014-11-03 2014-11-03 连接器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4179263U true CN204179263U (zh) 2015-02-25

Family

ID=5256804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20648195.6U Active CN204179263U (zh) 2014-11-03 2014-11-03 连接器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417926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4179278U (zh) 连接器结构
CN102931521B (zh) 线缆连接器组件
CN201355668Y (zh) 电连接器组件
CN102931522B (zh) 线缆连接器组件
TWM484832U (zh) 通用序列匯流排連接器
CN203218619U (zh) 抑制串扰的插座电连接器
CN203813127U (zh) 通用序列总线连接器
CN201438585U (zh) 电连接器组件
CN101557059A (zh) 电连接器及其制造方法
CN104425949A (zh) 电连接器及其制造方法
CN102769222A (zh) 连接器插座结构
US9634774B1 (en) Desense reduction via pin remap in modular device
CN201204298Y (zh) 电连接器
CN202285295U (zh) 线缆连接器组件
CN103296538A (zh) 抑制串扰的插座电连接器
KR20130006515U (ko) 고속 커넥터 구조체
CN204179374U (zh) 电连接器
CN204179263U (zh) 连接器结构
CN205911476U (zh) 连接器组合结构
CN204257946U (zh) 电连接器
JP3164221U (ja) 端子アース構造付きコネクタ
CN203932518U (zh) 一种具有金属屏蔽件的电连接器
CN202840162U (zh) 连接器插座结构
CN201994445U (zh) 高频插座连接器
CN204179428U (zh) 双接口电连接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