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3988284U - 一种内窥可视人工流产吸引管 - Google Patents

一种内窥可视人工流产吸引管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3988284U
CN203988284U CN201420454467.9U CN201420454467U CN203988284U CN 203988284 U CN203988284 U CN 203988284U CN 201420454467 U CN201420454467 U CN 201420454467U CN 203988284 U CN203988284 U CN 20398828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ract
suction catheter
image sensor
far
cabl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20454467.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余学飞
孔凡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outhern Medical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Southern Medical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outhern Medical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Southern Medical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1420454467.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398828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398828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3988284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Endoscop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内窥可视人工流产吸引管,吸引管远端为封闭结构,近端为开口结构,吸引管内部被隔板分为3个独立的腔道:主吸引腔道、走线腔道和气压平衡腔道,并且走线腔道的深度大于主吸引腔道,主吸引腔道的深度大于气压平衡腔道。本内窥可视人工流产吸引管,该吸引管合理利用吸引管内腔空间,选用近红外光源使CMOS图像传感器成像更加清楚,便于手术操作。

Description

一种内窥可视人工流产吸引管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妇产科器械。
背景技术
根据我国卫生统计年鉴公布的数据,2012年我国人工流产的总数已达到669万。传统人工流产手术是凭借操作医生的经验与手感对宫腔盲刮,在怀孕早期孕囊发育不大时无手感,需要大面积***,对子宫损伤比较大,易造成吸宫不全等并发症。
传统人工流产手术负压吸引时,只有吸管窗口处和吸管内是负压,周围宫腔内均为正压,并且由于子宫被牵拉,宫腔内压力明显增高。而目前临床上常见的人工流产吸引管多数只有一个负压腔道,容易发生宫腔积血即由输卵管进入腹腔,同时有活动功能的子宫内膜随之进入腹腔,导致子宫内膜异位症,易引发***症。
授权公告号为“CN201683993U”,名称为:“一次性可视减压人工流产吸引管”的实用新型专利,该专利内窥镜镜头固定在管体前端顶部的内壁上,可以观察到宫腔内的情况,即有助于准确进行定点吸引,有可以避免吸引过度造成对子宫的伤害。但是其结构存在以下不足:1、图像传感器占用吸引管腔道,减小了吸引腔道的空间,容易造成吸宫时发生阻塞。2、图像传感器安装在吸引孔部位,只能用于术前寻找孕囊,而对于手术时,血液容易滞留在图像传感器前端,极易遮挡图像传感器,严重影响视野。
申请公布号为“CN102920426A”,发明名称为“一种微距可视内窥方法及装置”的发明专利,该专利通过CMOS图像传感器,在头部组件设置光学透镜来扩大镜头的视野,可在其工作时快速、准确的找到孕囊着床部位,可以使宫腔内操作实现一次性完成,从而减少了人流管出入宫腔的次数,大大减轻了病人的痛苦,缩短了操作时间。但是其结构存在以下不足:1、人工流产手术中,出血不可避免,一旦附在透明罩的上面,内部的CMOS模组由于光线被遮挡无法成像,严重影响手术视野,不能真正实现手术全程可视化。2、CMOS图像传感器视向角在0°~90°之间,只能用于术前寻找孕囊,对于术中宫腔组织从吸引孔吸入吸引腔道时并不能可见。
申请公布号为“CN102697541A”,发明名称为“一次性三腔单向双通减压流产吸引管”的发明专利,该专利在吸引管头部增加一个可视装置,增加了手术的直观性和准确率;并在传统吸引管的基础上增加了减压腔和负压控制腔,防止人流术中宫血逆流,预防子宫内膜异位症和***症。但是其存在如下不足:1、增加了两个腔道(减压腔和负压控制腔),占用了吸引管腔道的空间,吸宫时容易发生阻塞。2、手术时,出血不可避免,血液会严重影响手术中图像传感器的视野,而作为可见光的照明光源并不能够很好穿透血液,导致成像不清楚。3、图像传感器前端对着吸引管前端,图像传感器的视野没有覆盖从吸引孔吸入吸引腔道的范围。
吸光度是指一定波长的光线通过溶液或者某一物质前的入射光强度与该光线通过介质后的透射光强度比值的对数。血液对光的吸收具有选择性,在可见光波段,血液在波长为420、540、575nm附近具有吸收峰值;在近红外波段血液吸光度逐渐降低。在波长为900~1000nm的近红外波段,血液样品的吸光度存在一个较小的峰值(约970nm),近红外波段血液吸光度峰值小于可见光波段。
CMOS图像传感器的光谱范围为350~1100nm,峰值响应波长在700nm附近,并且CMOS图像传感器有各自的截止波长。在红外光波段,红外波长越大,红外光通过血液后的透射光强度增大。但随着红外光波长越大,CMOS传感器的响应度与量子效率都发生了改变,会对成像效果有一定的影响。所以,在透过血液成像的条件下,选择红外光波长成为关键。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为了克服以上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了一种内窥可视人工流产吸引管,该吸引管合理利用吸引管内腔空间,选用近红外光源使CMOS图像传感器成像更加清楚,便于手术操作。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通过以下的技术方案实现:一种内窥可视人工流产吸引管,所述吸引管远端为封闭结构,近端为开口结构,吸引管内部被隔板分为3个独立的腔道:主吸引腔道、走线腔道和气压平衡腔道,并且走线腔道的深度大于主吸引腔道,主吸引腔道的深度大于气压平衡腔道,其中,
位于主吸引腔道的末端的位置,吸引管的管壁开有吸引孔;
所述走线腔道从吸引管近端一直延伸到吸引管远端,并且走线腔道的远端内设有CMOS模组,CMOS模组的连接线从吸引管外部沿着走线腔道连接到CMOS模组,该CMOS模组包括FPC软性线路板、CMOS图像传感器、成像物镜和近红外光源,吸引管内壁固定设置有楔形块,楔形块的斜面从吸引管的远端往近端逐渐降低,FPC软性线路板固定于楔形块上,CMOS图像传感器位于FPC软性线路板上,成像物镜位于CMOS图像传感器前端,近红外光源位于CMOS图像传感器周边,CMOS图像传感器的视场角≥90°,CMOS图像传感器的中心轴线与吸引管的中心轴线之间的夹角为α,100°≤α≤135°;
位于气压平衡腔道的末端的位置,吸引管的管壁开有空气流通孔,空气流通孔的位置比CMOS模组的位置靠近吸引管的近端;
所述隔板由一片平板、一片竖板、一片弯板和一片封闭板组成,竖板垂直设置在平板的中间的一边,弯板的近端连接在平板的远端,弯板的远端固定在吸引孔的远端,封闭板同时垂直于平板和竖板,并且封闭板位于空气流通孔的远端;
主吸引腔道由平板、弯板和吸引管内壁构成;
走线腔道由平板、竖板、封闭板和吸引管内壁构成;
气压平衡腔道由平板、竖板、弯板、封闭板和吸引管内壁构成。
所述近红外光源为两个以上,均匀分布于CMOS图像传感器周边。
本实用新型相对于现有技术具有如下的优点:
1、合理设置3个腔道空间:(1)、主吸引腔道尺寸最大,血液和宫腔组织不会产生堵塞;(2)、气压平衡腔道可以使子宫和外部气压保持平衡,子宫内部不会产生负压,消除术中宫腔与腹腔的压差,避免因宫血逆流而导致的子宫内膜异位症,促进血窦的闭合,减少出血量、减轻受术者疼痛。另外,由于气压平衡腔道不可避免的会有血液进入,因此,气压平衡腔道与走线腔道互相独立,不会污染走线腔道和CMOS模组;(3)、走线腔道设计为前小后大,前方为主吸引腔道让出空间,后方合理利用管末端的空间来设置CMOS模组。
2、采用一定波长的近红外光源代替现有的可见光源进行照明,近红外光比可见光具有更好的穿透效果,CMOS图像传感器在有血液遮挡的情况下有着更好的成像效果;
3、CMOS图像传感器的视野既覆盖了吸引孔的位置,可以在术前快速找到孕囊的位置,又覆盖了吸引孔进入主吸引腔道的位置,可以用肉眼观察宫腔内的情况,准确的进行定点吸引,避免大面积的盲刮;宫腔组织从吸引窗进入主吸引腔道的位置可见,更加便于手术操作。
附图说明
图1-图5是本实用新型内窥可视人工流产吸引管的具体实施方式的结构图,其中图1是主视图,图2是后视图,图3是图2的A-A剖面图,图4是图3的B-B剖视图,图5是图4的长度省略线右方的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图5所示的内窥可视人工流产吸引管,所述吸引管远端为封闭结构,近端为开口结构,吸引管内部被隔板分为3个独立的腔道:主吸引腔道1、走线腔道2和气压平衡腔道3,并且走线腔道2的深度大于主吸引腔道1,主吸引腔道1的深度大于气压平衡腔道3,其中,
位于主吸引腔道1的末端的位置,吸引管的管壁开有吸引孔4;
所述走线腔道2从吸引管近端一直延伸到吸引管远端,并且走线腔道2的远端内设有CMOS模组,CMOS模组的连接线从吸引管外部沿着走线腔道2连接到CMOS模组,该CMOS模组包括FPC软性线路板6、CMOS图像传感器7、成像物镜8和近红外光源9,吸引管内壁固定设置有楔形块,楔形块5的斜面从吸引管的远端往近端逐渐降低,FPC软性线路板6固定于楔形块5上,CMOS图像传感器7贴于FPC软性线路板6上,成像物镜8位于CMOS图像传感器7前端,近红外光源9位于CMOS图像传感器7周边,近红外光源9为4个,均匀分布于CMOS图像传感器7周边。CMOS图像传感器7采用广角图像传感器,视场角≥90°,CMOS图像传感器7的中心轴线与吸引管的中心轴线之间的夹角为α,α=118°;成像物镜8朝向吸引孔4的方向,准确地观察孕囊的位置以及术中出血情况下宫腔里面的情况。
位于气压平衡腔道3的末端的位置,吸引管的管壁开有空气流通孔10,空气流通孔10的位置比CMOS模组的位置靠近吸引管的近端;
所述隔板由一片平板11、一片竖板12、一片弯板13和一片封闭板14组成,竖板12垂直设置在平板11的中间的一边,弯板13的近端连接在平板11的远端,弯板13的远端固定在吸引孔4的远端,封闭板14同时垂直于平板11和竖板12,并且封闭板14位于空气流通孔10的远端;隔板采用透光材料,可以透过近红外光,隔板还起到一个密封的作用,防止手术时血液污染CMOS模组。
主吸引腔道1由平板11、弯板13和吸引管内壁构成;走线腔道2由平板11、竖板12、封闭板14和吸引管内壁构成;气压平衡腔道3由平板11、竖板12、弯板13、封闭板14和吸引管内壁构成。
本实施例的内窥可视人工流产吸引管的实验过程和结果如下:
实验1:
实验条件1:用不同LED光源照明,CMOS图像传感器透过不同厚度的血液,观察血液另一侧不同间隔距离的线条。整个实验放在黑匣子里面,避免外界光的干扰。
实验结果1:
LED光源 波长 血液厚度 分辨出线条的间隔 成像效果
可见光 380-780nm 0.3mm 1mm 模糊
近红外光 850nm 0.3mm 0.5mm 基本清楚
近红外光 940nm 0.3mm 0.5mm 基本清楚
表1
LED光源 波长 血液厚度 分辨出线条的间隔 成像效果
可见光 380-780nm 0.5mm 无法分辨 极差
近红外光 850nm 0.5mm 1mm 模糊
近红外光 940nm 0.5mm 1mm 模糊
表2
LED光源 波长 血液厚度 分辨出线条的间隔 成像效果
可见光 380-780nm 1mm 无法分辨 极差
近红外光 850nm 1mm 无法分辨 极差
近红外光 940nm 1mm 无法分辨 极差
表3
实验结论1:近红外LED光可以穿透0.3mm厚度的血液,并且成像效果比可见光成像效果好,初步证实了方案的有效性。
为进一步验证成像效果最佳的红外波段,做了实验2。
实验2:
实验条件2:用不同波长的近红外单色光,CMOS图像传感器透过厚度0.3mm的血液,观察血液另一侧不同间隔距离的线条。整个实验放在黑匣子里面,避免外界光的干扰。此实验采用钨卤灯光源(波长范围360~2000nm),10nm窄带滤色片组成的单一波长红外光,作为照明光源,用传光束进行传光照明。
实验结果2:
单色光源 波长 血液厚度 分辨出线条的间隔 成像效果
近红外光 800nm 0.3mm 0.5mm 较好
近红外光 850nm 0.3mm 0.5mm 较好
近红外光 900nm 0.3mm 0.5mm 最佳
近红外光 925nm 0.3mm 0.5mm 较差
近红外光 975nm 0.3mm 0.5mm 较差
近红外光 1000nm 0.3mm 0.5mm 极差
近红外光 1025nm 0.3mm 0.5mm 极差
近红外光 1050nm 0.3mm 0.5mm 极差
近红外光 1075nm 0.3mm 0.5mm 极差
表4
实验结论2:照明光源采用波长为900nm的红外光,可以使CMOS图像传感器在有血液的情况下成像效果最佳。

Claims (2)

1.一种内窥可视人工流产吸引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吸引管远端为封闭结构,近端为开口结构,吸引管内部被隔板分为3个独立的腔道:主吸引腔道、走线腔道和气压平衡腔道,并且走线腔道的深度大于主吸引腔道,主吸引腔道的深度大于气压平衡腔道,其中,
位于主吸引腔道的末端的位置,吸引管的管壁开有吸引孔;
所述走线腔道从吸引管近端一直延伸到吸引管远端,并且走线腔道的远端内设有CMOS模组,CMOS模组的连接线从吸引管外部沿着走线腔道连接到CMOS模组,该CMOS模组包括FPC软性线路板、CMOS图像传感器、成像物镜和近红外光源,吸引管内壁固定设置有楔形块,楔形块的斜面从吸引管的远端往近端逐渐降低,FPC软性线路板固定于楔形块上,CMOS图像传感器位于FPC软性线路板上,成像物镜位于CMOS图像传感器前端,近红外光源位于CMOS图像传感器周边,CMOS图像传感器的视场角≥90°,CMOS图像传感器的中心轴线与吸引管的中心轴线之间的夹角为α,100°≤α≤135°
位于气压平衡腔道的末端的位置,吸引管的管壁开有空气流通孔,空气流通孔的位置比CMOS模组的位置靠近吸引管的近端;
所述隔板由一片平板、一片竖板、一片弯板和一片封闭板组成,竖板垂直设置在平板的中间的一边,弯板的近端连接在平板的远端,弯板的远端固定在吸引孔的远端,封闭板同时垂直于平板和竖板,并且封闭板位于空气流通孔的远端;
主吸引腔道由平板、弯板和吸引管内壁构成;
走线腔道由平板、竖板、封闭板和吸引管内壁构成;
气压平衡腔道由平板、竖板、弯板、封闭板和吸引管内壁构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内窥可视人工流产吸引管,其特征在于:所述近红外光源为两个以上,均匀分布于CMOS图像传感器周边。
CN201420454467.9U 2014-08-12 2014-08-12 一种内窥可视人工流产吸引管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398828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454467.9U CN203988284U (zh) 2014-08-12 2014-08-12 一种内窥可视人工流产吸引管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454467.9U CN203988284U (zh) 2014-08-12 2014-08-12 一种内窥可视人工流产吸引管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3988284U true CN203988284U (zh) 2014-12-10

Family

ID=5202837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20454467.9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3988284U (zh) 2014-08-12 2014-08-12 一种内窥可视人工流产吸引管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3988284U (zh)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6107615A1 (zh) * 2014-12-31 2016-07-07 杭州康基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医用可视吸引管
CN106580476A (zh) * 2017-01-20 2017-04-26 深圳希思凯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脑血管手术的机器人及其操控装置、***
CN106691554A (zh) * 2017-01-21 2017-05-24 杭州康基医疗器械股份有限公司 模组前移摄像吸引管
CN112006761A (zh) * 2020-09-09 2020-12-01 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 一种妇产科宫腔可视***
CN112006646A (zh) * 2020-09-09 2020-12-01 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 一种用于妇产科宫腔内部的可视方法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6107615A1 (zh) * 2014-12-31 2016-07-07 杭州康基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医用可视吸引管
CN106580476A (zh) * 2017-01-20 2017-04-26 深圳希思凯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脑血管手术的机器人及其操控装置、***
CN106691554A (zh) * 2017-01-21 2017-05-24 杭州康基医疗器械股份有限公司 模组前移摄像吸引管
CN112006761A (zh) * 2020-09-09 2020-12-01 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 一种妇产科宫腔可视***
CN112006646A (zh) * 2020-09-09 2020-12-01 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 一种用于妇产科宫腔内部的可视方法
CN112006761B (zh) * 2020-09-09 2022-05-06 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 一种妇产科宫腔可视***
CN112006646B (zh) * 2020-09-09 2022-07-22 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 一种用于妇产科宫腔内部的可视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3988284U (zh) 一种内窥可视人工流产吸引管
US20150150497A1 (en) Intrauterine device
ES2718684T3 (es) Espéculo óptico
EP2023797A2 (en) Speculum
US8747308B2 (en) Lateral vaginal retractor
US20220125474A1 (en) Direct-vision abortion uterine curettage device and system
CN106264618B (zh) 一种子宫超声波内窥镜***
WO2014063393A1 (zh) 一种微距可视内窥方法及装置
CN103142289B (zh) 微创手术用骨科刮匙
CN204723018U (zh) 角度可调的宫腔镜
WO2021135651A1 (zh) 直视人流******
CN212574847U (zh) 一种镜杆以及包含该镜杆的手术辅助装置
US20220330797A1 (en) Visualized medical system with cavity expanding device
CN203153700U (zh) 一种具有预警功能的内窥镜
CN105919634A (zh) 一种手术拉钩
CN103919523B (zh) 一种具有预警功能的内窥镜
CN207186605U (zh) 测压内窥镜
CN203263485U (zh) 微创手术用骨科刮匙
CN209863775U (zh) 一种妇科检查用高清电子***镜
CN211583418U (zh) 直视人流***装置及***
CN103750903A (zh) 一种超导妇科诊疗台
CN211633217U (zh) 一种宫腔镜
CN218833265U (zh) 可视化胃管装置
CN204410994U (zh) 一种腹***联合腔镜手术用巾
CN207666650U (zh) 一种电动可调式多功能骨科刮匙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1210

Termination date: 2021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