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3983665U - 内导体接触结构 - Google Patents

内导体接触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3983665U
CN203983665U CN201420321456.3U CN201420321456U CN203983665U CN 203983665 U CN203983665 U CN 203983665U CN 201420321456 U CN201420321456 U CN 201420321456U CN 203983665 U CN203983665 U CN 20398366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tact
inner wire
host cavity
contact structures
structure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20321456.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dvanced Microwave Technologies
Original Assignee
Advanced Microwave Technologies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dvanced Microwave Technologies filed Critical Advanced Microwave Technologies
Priority to CN201420321456.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398366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398366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3983665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揭露了一种内导体接触结构,包括第一内导体和与所述第一内导体轴向相对的第二内导体,所述第二内导体前部设有一个出口小于内部的收容腔,所述收容腔内设有接触体,所述接触体后方的收容腔内收容有弹簧。本实用新型通过在第二内导体前部增加了接触体和弹簧,使内导体之间接触为面接触且抗震动,保证了连接器内导体间的良好导通。

Description

内导体接触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射频连接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能够保持同轴连接器内导体间良好导通性的接触结构。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公母连接器内导体接触形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插针插孔型(如图3),插孔21前部设有用于插接插针22的收容腔211,收容腔211外侧的插孔21沿轴向开槽分成若干夹片212,生产中夹片212需要热处理内收,然后才能在插针22***的时候因弹性形变而产生夹持力,这种结构能够承受一定的震动而不影响导通性;然而这种结构的使用寿命一般为插拔500次,因为在反复插拔以后,夹片212头部容易变形,与插针22之间的接触松动,使接触电阻增大,电气性能下降,导致产品报废。第二种是平面接触型(如图4),两个内导体31前部均加工成表面平整的接触台311,由于接触台311之间为面接触,接触面积大,结构简单,成本较低;然而两个内导体31接触时必须有一定的接触压力才能保证较低的接触电阻,压力大小难以管控,在高震动场合常发生信号瞬断。
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新的内导体接触结构来解决上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保持同轴连接器内导体间良好导通性的接触结构。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内导体接触结构,包括第一内导体和与所述第一内导体轴向相对的第二内导体,所述第二内导体前部设有一个出口小于内部的收容腔,所述收容腔内设有接触体,所述弹簧抵持所述接触体和所述收容腔内表面。
优选的,所述接触体包括外径较小的接触部和自所述接触部向后延伸且外径较大的导向部,所述导向部收容于所述收容腔内,所述接触部可穿出于所述收容腔出口。
优选的,所述收容腔的侧壁由若干轴向开设的断槽分开,形成若干顶端内弯的悬臂。
优选的,所述悬臂前部内收。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接触体导向部***设有对应断槽数量的凸脊,所述凸脊穿入于所述断槽内。
优选的,所述第一内导体前表面中间设有向内凹陷的接触面。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1、第二内导体通过接触体与第一内导体进行有弹性的接触,在强震动条件下,弹簧的弹性可以保持接触体与第一内导体之间的紧压状态,因此接触性能更加稳定。
2、悬臂向内收缩使接触体在收容腔内滑动时悬臂内侧与接触体之间为弹性接触,保证了接触面积,降低了接触体与第二内导体之间的接触电阻。
3、凸脊穿入于内导体断槽内使接触体更好地沿轴向运动,防止接触体在收容腔内翻转而卡死。
4、第一内导体的接触面内陷,使插接时接触体会被自动导正到第一内导体前表面中间,保证第一内导体前表面与接触体前表面充分接触,防止接触体与第一内导体之间的接触面错开而增大接触电阻。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内导体接触结构的局部全剖视图。
图2为图1的A-A剖视图。
图3为现有技术插针插孔型连接器内导体接触结构的局部示意图。
图4为现有技术平面接触型连接器内导体接触结构的局部示意图。
图中:
11、第一内导体,111、接触面;12、第二内导体,121、收容腔,122、断槽,123、悬臂;13、接触体,131、接触部,132、导向部,133、凸脊;14、弹簧。
21、插孔;22、插针;211、收容腔,212、夹片。
31、内导体,311、接触台。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为一种内导体接触结构,包括第一内导体11和与之轴向相对的第二内导体12。第二内导体12前部设有一个出口小内部大的收容腔121,弹簧14抵持于接触体13和收容腔121内表面。在第一内导体11与第二内导体12接通的时候,第二内导体12通过接触体13与第一内导体11进行有弹性的接触,在强震动条件下,弹簧14的弹性可以保持接触体13与第一内导体11之间的紧压状态,因此接触性能更加稳定。
参照图1所示,第二内导体12前部由4个轴向开设的断槽122分开,形成4个顶端内弯的悬臂123,收容腔121由4个悬臂123围成,悬臂123前部略往内收。悬臂123向内收缩使接触体13在收容腔121内滑动时悬臂123内侧与接触体13之间保持充分接触,降低了接触体13与第二内导体12之间的接触电阻。
参照图1所示,接触体13包括外径较小的接触部131和自接触部131向后延伸且外径较大的导向部132,导向部132收容于收容腔121内,接触部131可穿出于收容腔121出口,导向部132的***设有4个凸脊133,凸脊穿入于断槽122内。膨大的导向部142限制了接触体13只能在收容腔121内轴向移动,凸脊133被限制于断槽122内,令接触体13更好地沿轴向运动,防止接触体13在收容腔121内翻转而卡死。
参照图1所示,第一内导体11前部设有对应接触部131前表面的接触面111,接触面111凹入于第一内导体11前表面。由于接触面111内陷,插接时,接触体13会被自动导正到第一内导体11前表面中部,防止接触体13前表面与第一内导体11前表面错开而增大接触电阻。
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创造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6)

1.一种内导体接触结构,包括第一内导体和与所述第一内导体轴向相对的第二内导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内导体前部设有一个出口小于内部的收容腔,所述收容腔内设有接触体,所述接触体后方的收容腔内收容有弹簧,所述弹簧抵持所述接触体和所述收容腔内表面。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导体接触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触体包括外径较小的接触部和自所述接触部向后延伸且外径较大的导向部,所述导向部收容于所述收容腔内,所述接触部可穿出于所述收容腔出口。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导体接触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收容腔的侧壁由若干轴向开设的断槽分开,形成若干顶端内弯的悬臂。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内导体接触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悬臂前部内收。
5.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内导体接触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触体导向部***设有对应断槽数量的凸脊,所述凸脊穿入于所述断槽内。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导体接触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内导体前表面中间设有向内凹陷的接触面。
CN201420321456.3U 2014-06-17 2014-06-17 内导体接触结构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398366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321456.3U CN203983665U (zh) 2014-06-17 2014-06-17 内导体接触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321456.3U CN203983665U (zh) 2014-06-17 2014-06-17 内导体接触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3983665U true CN203983665U (zh) 2014-12-03

Family

ID=5198108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20321456.3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3983665U (zh) 2014-06-17 2014-06-17 内导体接触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398366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2840033U (zh) 插头连接器、插座连接器及其组合
CN205178083U (zh) 插头端子
CN203103586U (zh) 探针式连接器
CN201789123U (zh) 一种电气接插件
CN203850535U (zh) 一种电连接器
CN209786238U (zh) 一体式弹性接触式mmcx射频连接器
CN203983665U (zh) 内导体接触结构
CN202034584U (zh) 一种电脑连接器接头
CN208423331U (zh) 一种改进型母线端子结构
CN203871604U (zh) 一种螺纹辅助的弹性圆环插孔连接器
CN201812983U (zh) 一种具有双弹性接触区的连接器
CN104916937A (zh) 多触点电极插孔
CN203434328U (zh) 一种电插接连接器
CN204118361U (zh) 一种模块化压接式三同轴连接器接触组件
CN204424518U (zh) 环形多用插座
CN203932395U (zh) 汽车应急电源连接器
CN202103258U (zh) 具有导向功能的D-Sub连接器
CN202817278U (zh) 一种用于电路连接器的连接套
CN201436737U (zh) 音频插座连接器
CN202487890U (zh) 一种音频连接插座的头段结构
CN202817279U (zh) 一种电路连接器
CN201608392U (zh) 转接器
CN204361416U (zh) 一种新型连接器
CN202977872U (zh) 一种高低压抗干扰连接器
CN204741105U (zh) 一种连接可靠的精密连接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1203

Termination date: 2020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