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3980722U - 平行流换热器和具有该平行流换热器的空调器 - Google Patents

平行流换热器和具有该平行流换热器的空调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3980722U
CN203980722U CN201420397710.8U CN201420397710U CN203980722U CN 203980722 U CN203980722 U CN 203980722U CN 201420397710 U CN201420397710 U CN 201420397710U CN 203980722 U CN203980722 U CN 20398072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arallel
flow heat
partition
header
heat exchang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 After Issu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20397710.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智冬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dea Group Co Ltd
Guangdong Midea Refrigeration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dea Group Co Ltd, Guangdong Midea Refrigeration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Midea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420397710.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398072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398072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3980722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Withdrawn - After Issu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平行流换热器和具有该平行流换热器的空调器,所述平行流换热器包括:第一集流管、第一管、第二管、第二集流管、多个扁管、分配组件。第一集流管内由第一隔板分隔成第一上腔室和第一下腔室;第一管和第二管分别与第一上腔室和第一下腔室连通;第二集流管内由多个分隔组件分隔成多个子腔室,多个子腔室通过形成在分隔组件上的通道连通;分配组件包括具有分配腔的分配盒和分别与分配腔连通的入口管路和至少一个出口管路,入口管路与多个子腔室中位于最下方的子腔室连通,至少一个出口管路分别与其余子腔室连通。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平行流换热器的制冷剂分配均匀、换热效果好。

Description

平行流换热器和具有该平行流换热器的空调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技术领域,尤其是设计一种平行流换热器和具有该平行流换热器的空调器。
背景技术
平行流换热器主要由具有多个微通道的扁管、夹在扁管间的翅片、集流管、以及供制冷剂进出的输入管和输出管等组成,几乎全部都由相似的铝质材料组成,具有换热效率高、结构紧凑、成本低廉、制作工序简单等优点,因而在空调领域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和应用。
目前的平行流换热器的应用已经由单冷机***转向冷暖机***,对于现有的、应用到冷暖机的平行流换热器而言,当平行流换热器作为蒸发器时,由于制冷剂的压力比起冷凝时的要低很多,因此制冷剂在集流管内产生气液分层,由于液体密度比气体大,因此集流管的下部液体多,上部液体少,从而导致在各个扁管内的制冷剂的分配不均衡,严重影响换热效果。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平行流换热器,该平行流换热器的制冷剂分配均匀、换热效果好。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具有该平行流换热器的空调器。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实施例的平行流换热器,包括:第一集流管,所述第一集流管内由第一隔板分隔成两个间隔开的第一上腔室和第一下腔室;第一管和第二管,所述第一管和第二管分别与所述第一上腔室和第一下腔室连通;第二集流管,所述第二集流管与所述第一集流管平行设置,所述第二集流管内由多个分隔组件分隔成多个子腔室,所述多个子腔室通过形成在所述分隔组件上的通道连通;多个扁管,所述多个扁管平行地连接在所述第一集流管和所述第二集流管之间且分别与所述第一集流管和所述第二集流管连通;分配组件,所述分配组件包括具有分配腔的分配盒和分别与所述分配腔连通的入口管路和至少一个出口管路,所述入口管路与所述多个子腔室中位于最下方的子腔室连通,所述至少一个出口管路分别与其余所述子腔室连通。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平行流换热器,制冷循环和制热循环制冷剂在第二集流管侧走的是不同通道,尤其是当平行流换热器作为蒸发器时,制冷剂可以通过分配组件进行分配,避免位于上部的扁管内的制冷剂气液分层的过于严重,通过调整出口管路的长度或内径,使蒸发过程趋于最优,最终基本解决了制热循环的制冷剂气液分层且分配不均匀现象,大大提高了平行流换热器在不同模式下的换热效率。
综上,通过设置分配组件,可以有效地解决制冷剂分配不均的问题,提高了平行流换热器的换热效率,而且分配组件的结构可靠,因此可应用于大批量生产。
另外,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平行流换热器还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优选地,所述多个分隔组件中位于最下方的所述分隔组件与所述第一隔板位于同一水平高度上。
可选地,所述分隔组件包括三个,且将所述第二集流管内分隔成四个子腔室,所述分配组件的出口管路为三个。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分隔组件为第二隔板,其中所述通道为形成在所述第二隔板上的隔板通孔。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分隔组件为单向导通装置,所述单向导通装置被构造成从上到下单向导通。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每个所述单向导通装置包括:适于配合在所述第二集流管内的筒体,所述筒体的下端敞开且上端具有顶孔;隔片,所述隔片可移动地设在所述筒体内,所述隔片被构造成当其与所述筒体上端贴合时封堵所述顶孔、且当其脱离所述筒体上端时位于所述隔片上方的液体可通过其向下排出所述筒体。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隔片上具有多个贯穿其的隔片孔,所述顶孔在所述隔片上的投影与所述多个隔片孔均间隔开。
优选地,所述多个隔片孔邻近所述隔片的边缘设置且沿周向均匀分布。
优选地,所述隔片孔为四个。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隔片的边缘上具有向内凹入的至少一个凹槽。
可选地,所述凹槽形成为方形槽、梯形槽或弧形槽。
可选地,所述凹槽为3-8个。
优选地,所述筒体的高度小于30mm。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每个所述单向导通装置包括:适于配合在所述第二集流管内的本体,所述本体形成为板状,所述本体上具有贯穿其的本体孔;封闭板,所述封闭板连接在所述本体的下表面上,且在打开所述本体孔的打开位置和关闭所述本体孔的关闭位置之间可活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封闭板可枢转地连接在所述本体的下表面上。
可选地,所述本体的下表面上具有向上凹入的第一凹入部,其中所述本体孔形成在所述第一凹入部处,所述封闭板可枢转地连接至所述第一凹入部的侧壁上。
优选地,所述封闭板关闭所述本体孔时所述封闭板的下表面与所述本体的下表面平齐。
可选地,所述第一凹入部形成为矩形区域。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本体的下表面上具有向上凹入的第二凹入部,其中所述本体孔形成在所述第二凹入部处,所述封闭板为形成为向下凸出的弹性弧形板,且所述封闭板被构造成受到向上的力时朝向所述第二凹入部反向凸出并封闭所述本体孔。
可选地,所述第二凹入部的顶面形成为弧形形状。
可选地,所述第二凹入部在所述本体上的投影形成为矩形。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实施例的空调器,包括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所述的平行流换热器。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平行流换热器的立体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单向导通装置的立体图,其示出了一个示例的隔片的结构;
图3是图2所示的单向导通装置的另一个示例的隔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个实施例的单向导通装置的立体图;
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再一个实施例的单向导通装置的立体图;
图6是图5所示的单向导通装置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
平行流换热器100;
第一集流管 1;第一隔板 11;第一上腔室 111;第一下腔室 112;
第一管 2;第二管 3;第二集流管 4;子腔室 41;堵盖 42;
扁管 5;分配组件 6;分配盒 61;入口管路 62;出口管路 63;
第二隔板 71;隔板通孔 711;
单向导通装置 72;
筒体 721;顶孔 7211;
隔片 722;隔片孔 7221;凹槽 7222;
本体 723;本体孔 7231;第一凹入部 7232;第二凹入部 7233;封闭板 724。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参考图1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平行流换热器100,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平行流换热器100可以作为室外机换热器使用,当然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此,该平行流换热器100还可以作为室内机换热器使用。换言之,该平行流换热器100可以作为冷凝器对制冷剂进行冷凝,也可以作为蒸发器对制冷剂进行蒸发。
如图1所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平行流换热器100包括:第一集流管1、第一管2、第二管3、第二集流管4、多个扁管5和分配组件6。
第一集流管1内由第一隔板11分隔成两个间隔开的第一上腔室111和第一下腔室112,“第一上腔室111和第一下腔室112间隔开”是指第一上腔室111和第一下腔室112之间不连通。第一管2与第一上腔室111连通,第二管3和第一下腔室112连通,其中第一管2和第二管3分别作为制冷剂的输入管或输出管。
第二集流管4与第一集流管1平行设置,可选地,在将平行流换热器100安装到制冷设备中时,第一集流管1和第二集流管4可以沿上下方向延伸、沿左右方向间隔定位安装,例如图1中所示的方向。其中,第二集流管4内由多个分隔组件分隔成多个子腔室41,多个子腔室41通过形成在分隔组件上的通道连通,也就是说,制冷剂在多个子腔室41中可以相互流动、混合。
在图1所示的示例中,分隔组件为第二隔板71,其中通道为形成在第二隔板71上的隔板通孔711,也就是说,多个子腔室41分别通过第二隔板71上的隔板通孔711相互连通,制冷剂可以穿过第二隔板71上的隔板通孔711进而进入到相邻的子腔室41内。
多个扁管5平行地连接在第一集流管1和第二集流管4之间且分别与第一集流管1和第二集流管4连通。第一集流管1和第二集流管4的相对面一一对应的开出扁管槽,扁管5的左端***第一集流管1的扁管槽内,扁管5的右端***第二集流管4的扁管槽内,相邻扁管5之间设置翅片(图未示出),第一集流管1和第二集流管4的两端均设置有堵盖42,以起到密封作用。
这里需要解释的是,当平行流换热器100作为冷凝器时,因制冷剂在冷凝时制冷剂的压力比较高,当第二隔板71的隔板通孔711的尺寸合理时,制冷剂通过隔板通孔711所产生的压降占整个制冷剂冷凝压力的比重很小,并且冷凝时单位质量制冷剂的体积会收缩,因此制冷剂边冷凝边通过隔板通孔711没有太大问题;但当平行流换热器100用作蒸发器时,其情形则发生了变化,在制冷剂蒸发时,第二集流管4内的制冷剂为气液两相状态,很显然第二集流管4的制冷剂要在各个子腔室41内作一个合理分配,但蒸发时制冷剂的压力比起冷凝时的要低很多,因此制冷剂在第二集流管4会有气液分层,由于液体密度比气体大,因此第二集流管4的下部液体多,上部液体少,从而导致位于上部的子腔室41内的制冷剂分配不均衡,而通过调整第二隔板71上的隔板通孔711的尺寸来调整相应子腔室41内的制冷剂分配量,也只适用于上部的子腔室41需求的制冷剂量少于下部的子腔室41的情况;而上部的子腔室41需求的制冷剂量大于下部子腔室41的情况,就难以达到。
由此本实用新型的发明人便提出了在第二集流管4上设置分配组件6来解决该问题,具体地,如图1所示,分配组件6包括具有分配腔的分配盒61和分别与分配腔连通的入口管路62和至少一个出口管路63,入口管路62与多个子腔室41中位于最下方的子腔室41连通,至少一个出口管路63分别与其余子腔室41连通。也就是说,入口管路62与出口管路63的数量之和与子腔室41的数量相同且一一对应,例如子腔室41包括两个,则出口管路63包括一个;例如子腔室41包括三个,则出口管路63包括两个且两个出口管路63分别与位于最上方和中间的子腔室41连通;例如图1所示的示例中,分隔组件包括三个,三个分隔组件将第二集流管4内分隔成四个子腔室41,分配组件6的出口管路63为三个,三个出口管路63分别对应四个子腔室41中的除去最下方的子腔室41的其余三个子腔室41;再例如分隔组件包括四个,四个分隔组件将第二集流管4内分隔成五个子腔室41,分配组件6的出口管路63为四个,四个出口管路63分别对应五个子腔室41中的除去最下方的子腔室41的其余四个子腔室41。其中,上述的示例均可以对进入到第二集流管4内的制冷剂进行有效的分配,避免制冷剂气液分层过于严重,提高换热效果。
可选地,在第二集流管4的最下方的子腔室41的底部侧面开有一个孔,入口管路62通过该孔***到最下方的子腔室41内,入口管路62的另一端与分配盒61内的分配腔连通。在如图1所示的示例中,三个出口管路63的一端可以分别通过相应子腔室41上侧壁上的孔***到相应的子腔室41内,三个出口管路63的另一端均与分配盒61内的分配腔连通。
有利地,多个分隔组件中位于最下方的分隔组件与第一隔板11位于同一水平高度上,这样与第一下腔室112连通的扁管5也同时仅与第二集流管4的位于最下方的子腔室41连通,这样可以使平行流换热器100的结构更加合理,扁管5的利用率最高,不会有扁管5被短路(即制冷剂可以流经所有的扁管5)。
下面将参考图1,描述平行流换热器100分别作为冷凝器和蒸发器时的制冷剂的流向。
当平行流换热器100作为冷凝器时,其制冷剂流向如图1中的实心箭头所示,高温高压的制冷剂从第一管2进入第一集流管1的第一上腔室111内,然后分配到与第一上腔室111连通的扁管5中进行冷凝,制冷剂从扁管5出来后进入第二集流管4的子腔室41中,通过设置合理的隔板通孔711的孔径,可以保证大多数制冷剂从第二隔板71的隔板通孔711经过并进入到位于最下方的子腔室41中,然后制冷剂再分配到与该最下方的子腔室41相连通的扁管5中继续冷凝。冷凝完成后,制冷剂汇集在第一集流管1的第一下腔室112中,最后经第二管3流出。
当平行流换热器100作为蒸发器时,其制冷剂流向如图1中的空心箭头所示,低压气液两相的制冷剂由第二管3进入第一集流管1的第一下腔室112中,然后制冷剂分配到与第一下腔室112相连通的扁管5中进行蒸发,流经相应的扁管5后,制冷剂蒸发了一部分后再进入到第二集流管4的位于最下方的子腔室41中,此时位于最下方的子腔室41中的制冷剂会分层,密度较大的液态制冷剂大部分沉于该子腔室41的底部,因此液态制冷剂会从分配组件6的入口管路62流入,并在分配盒61中分配到各个出口管路63中,经相应的出口管路63的引导分别进入到第二集流管4的相应的子腔室41中,相应子腔室41中的制冷剂分别流入与各子腔室41连通的扁管5中,在相应的扁管5内,各路制冷剂继续流动并蒸发,直至制冷剂汇集在第一集流管1的第一上腔室111中,最后经第一管2流出平行流换热器100。
通过上面的描述中可以看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平行流换热器100,制冷循环和制热循环制冷剂在第二集流管4侧走的是不同通道,尤其是当平行流换热器100作为蒸发器时,制冷剂可以通过分配组件6进行分配,避免位于上部的扁管5内的制冷剂气液分层的过于严重,通过调整出口管路63的长度或内径,使蒸发过程趋于最优,最终基本解决了制热循环的制冷剂气液分层且分配不均匀现象,大大提高了平行流换热器100在不同模式下的换热效率。
综上,通过设置分配组件6,可以有效地解决制冷剂分配不均的问题,提高了平行流换热器100的换热效率,而且分配组件6的结构可靠,因此可应用于大批量生产。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平行流换热器100,由于第二集流管4内的第二隔板71上形成有隔板通孔711,各个子腔室41通过隔板通孔711连通,这样在出口管分配制冷剂时,相邻子腔室41之间会有少量制冷剂通过隔板通孔711进行交换,因此该平行流换热器100在进行蒸发器时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隔板通孔711的影响。
由此本实用新型的发明人进一步将分隔组件进行了改进,下面将参照图2-图6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不同实施例的分隔组件。
如图2-图6所示,根据本实施例的分隔组件还可以是单向导通装置72,也就是说,上述的第二隔板71可以由单向导通装置72替换。单向导通装置72被构造成从上到下单向导通,其中上下方向为图1中所标示的方向,即该单向导通装置72可以允许制冷剂从上向下流动,并且阻止制冷剂从下向上流动。这样当平行流换热器100作为冷凝器时,在第二集流管4中制冷剂可以通过单向导通装置72从上方的子腔室41流向下方的子腔室41中;当平行流换热器100作为蒸发器时,制冷剂在第二集流管4中从下向上流动,由于单向导通装置72阻止制冷剂从下向上的流动,因此在第二集流管4中的制冷剂被单向导通装置72隔断而不能在各个子腔室41中进行流通,此时就可以仅仅通过分配组件6将制冷剂分配到各个子腔室41中,由此可以避免如图1所示的第二隔板71的隔板通孔711对制冷剂分配的影响。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图3所示,单向导通装置72包括:筒体721和隔片722,筒体721适于配合在第二集流管4内,筒体721的外径优选地等于或稍小于第二集流管4的内径,以使筒体721可以稳定地、方便地设在第二集流管4内。其中,筒体721的下端敞开且上端具有顶孔7211,顶孔7211贯穿筒体721的顶壁,隔片722可移动地设在筒体721内,隔片722的外径稍小于筒体721的内径。其中,隔片722被构造成当其与筒体721上端贴合时封堵顶孔7211、且当其脱离筒体721上端时位于隔片722上方的液体可通过其向下排出筒体721,也就是说,隔片722与筒体721的顶壁贴合时封堵顶孔7211、且当其脱离筒体721的顶壁时位于隔片722上方的液体可通过其向下排出筒体721。
由此,单向导通装置72安装到第二集流管4内时,当制冷剂由上向下流动时,可以通过顶孔7211进入到筒体721内,由于制冷剂的流动压力,隔片722被推到筒体721的下部,此时隔片722可以供制冷剂流出,从而制冷剂可以排出筒体721,这样可以利用单向导通装置72连通相邻的子腔室41;当制冷剂由下向上流动时,隔片722首先在制冷剂的流动压力作用下向上移动,当隔片722被推到筒体721的顶部时,隔片722就将顶孔7211封堵,此时制冷剂不会通过筒体721进入到相邻的子腔室41内。综上,在平行流换热器100作为冷凝器时,单向导通装置72可以连通相邻的子腔室41;在平行流换热器100作为蒸发器时,单向导通装置72可以封堵相邻的子腔室41。其中筒体721的高度小于30mm,由于第二集流管4的结构限制,通过将筒体721的高度控制在小于30mm的范围内,从而可以筒体721设在第二集流管4内后不会产生过多的干涉,从而可以使设置了筒体721的第二集流管4的结构不受影响。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示例中,如图2所示,隔片722上具有多个贯穿其的隔片孔7221,顶孔7211在隔片722上的投影与多个隔片孔7221均间隔开,即顶孔7211与隔片孔7221不会重合,这样当隔片722移动到与筒体721的顶壁接触时,隔片722就会遮挡顶孔7211,以阻止制冷剂通过。当隔片722移动到筒体721的底部时,由于筒体721的底部敞开,隔片孔7221不会被完全遮挡,因此制冷剂可以分别通过顶孔7211和隔片孔7221进入、流出筒体721。优选地,多个隔片孔7221邻近隔片722的边缘设置且沿周向均匀分布,由此使隔片722的结构简单且合理。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示例中,隔片孔7221为四个。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具体示例中,如图3所示所示的示例,与图2所示的示例不同的是,隔片722的边缘上具有向内凹入的至少一个凹槽7222。在上下方向上的投影内,凹槽7222不与顶孔7211重合,凹槽7222与筒体721的内壁之间限定出供制冷剂流动的通孔。可选地,凹槽7222形成为方形槽、梯形槽或弧形槽,这样可以使凹槽7222的形状更加多样化,凹槽7222可以适应更多工业情况的使用。可选地,凹槽7222为3-8个。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中,如图4-图6所示,单向导通装置72包括:适于配合在第二集流管4内的本体723和封闭板724。本体723形成为板状,本体723上具有贯穿其的本体孔7231,封闭板724连接在本体723的下表面上,且封闭板724在打开本体孔7231的打开位置和关闭本体孔7231的关闭位置之间可活动。具体地,制冷剂从上向下流动时,可以迫使封闭板724打开本体孔7231;当制冷剂从下向上流动时,可以迫使封闭板724关闭本体孔7231。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示例中,如图4所示,封闭板724可枢转地连接在本体723的下表面上。即封闭板724的一端连接在本体723的下表面上,另一端为自由端,可以绕本体723进行一定角度的枢转。具体地,本体723的下表面上具有向上凹入的第一凹入部7232,其中本体孔7231形成在第一凹入部7232处,封闭板724可枢转地连接至第一凹入部7232的侧壁上,封闭板724关闭本体孔7231时封闭板724的下表面与本体723的下表面平齐。由此可以使本体723与封闭板724的结构简单、合理,并且由于封闭板724在封闭本体孔7231时,封闭板724的下表面与本体723的下表面平齐,由此不会对第二集流管4内的制冷剂的流动产生干扰。可选地,第一凹入部7232形成为矩形区域,由此本体723的结构更加简单。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具体示例中,如图5和图6所示,本体723的下表面上具有向上凹入的第二凹入部7233,其中本体孔7231形成在第二凹入部7233处,封闭板724为形成为向下凸出的弹性弧形板,且封闭板724被构造成受到向上的力时朝向第二凹入部7233反向凸出并封闭本体孔7231。这样当制冷剂从上向下流动时,可以迫使封闭板724向下弯曲变形,这样可以露出本体孔7231,制冷剂可以通过;当制冷剂从下向上流动时,制冷剂可以迫使封闭板724向上弯曲变形直至封堵本体孔7231,进而阻隔制冷剂。有利地,第二凹入部7233的顶面形成为弧形形状,这样当封闭板724向上完全封堵本体孔7231时,封闭板724可以最大程度的与第二凹入部7233的顶面贴合,这样可以使封堵效果更好,更加严密。可选地,第二凹入部7233在本体723上的投影形成为矩形,由此使本体723的结构更加简单。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平行流换热器100,可以有效第解决制冷剂分配不均的问题,提高了平行流换热器100的换热效率,而且分配组件6的结构可靠,因此可应用于大批量生产。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实施例的空调器,包括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实施例的平行流换热器100。通过设置该平行流换热器100,从而具有性能好,制冷或制热效率高。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的其他构成例如压缩机和节流装置等以及操作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都是已知的,这里不再详细描述。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22)

1.一种平行流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集流管,所述第一集流管内由第一隔板分隔成两个间隔开的第一上腔室和第一下腔室;
第一管和第二管,所述第一管和第二管分别与所述第一上腔室和第一下腔室连通;
第二集流管,所述第二集流管与所述第一集流管平行设置,所述第二集流管内由多个分隔组件分隔成多个子腔室,所述多个子腔室通过形成在所述分隔组件上的通道连通;
多个扁管,所述多个扁管平行地连接在所述第一集流管和所述第二集流管之间且分别与所述第一集流管和所述第二集流管连通;
分配组件,所述分配组件包括具有分配腔的分配盒和分别与所述分配腔连通的入口管路和至少一个出口管路,所述入口管路与所述多个子腔室中位于最下方的子腔室连通,所述至少一个出口管路分别与其余所述子腔室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平行流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分隔组件中位于最下方的所述分隔组件与所述第一隔板位于同一水平高度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平行流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分隔组件包括三个,且将所述第二集流管内分隔成四个子腔室,所述分配组件的出口管路为三个。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平行流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分隔组件为第二隔板,其中所述通道为形成在所述第二隔板上的隔板通孔。
5.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平行流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分隔组件为单向导通装置,所述单向导通装置被构造成从上到下单向导通。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平行流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单向导通装置包括:
适于配合在所述第二集流管内的筒体,所述筒体的下端敞开且上端具有顶孔;
隔片,所述隔片可移动地设在所述筒体内,所述隔片被构造成当其与所述筒体上端贴合时封堵所述顶孔、且当其脱离所述筒体上端时位于所述隔片上方的液体可通过其向下排出所述筒体。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平行流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片上具有多个贯穿其的隔片孔,所述顶孔在所述隔片上的投影与所述多个隔片孔均间隔开。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平行流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隔片孔邻近所述隔片的边缘设置且沿周向均匀分布。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平行流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片孔为四个。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平行流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片的边缘上具有向内凹入的至少一个凹槽。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平行流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形成为方形槽、梯形槽或弧形槽。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平行流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为3-8个。
13.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平行流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筒体的高度小于30mm。
14.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平行流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单向导通装置包括:
适于配合在所述第二集流管内的本体,所述本体形成为板状,所述本体上具有贯穿其的本体孔;
封闭板,所述封闭板连接在所述本体的下表面上,且在打开所述本体孔的打开位置和关闭所述本体孔的关闭位置之间可活动。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平行流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封闭板可枢转地连接在所述本体的下表面上。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平行流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的下表面上具有向上凹入的第一凹入部,其中所述本体孔形成在所述第一凹入部处,所述封闭板可枢转地连接至所述第一凹入部的侧壁上。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平行流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封闭板关闭所述本体孔时所述封闭板的下表面与所述本体的下表面平齐。
18.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平行流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凹入部形成为矩形区域。
19.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平行流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的下表面上具有向上凹入的第二凹入部,其中所述本体孔形成在所述第二凹入部处,所述封闭板为形成为向下凸出的弹性弧形板,且所述封闭板被构造成受到向上的力时朝向所述第二凹入部反向凸出并封闭所述本体孔。
20.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平行流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凹入部的顶面形成为弧形形状。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平行流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凹入部在所述本体上的投影形成为矩形。
22.一种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21中任一项所述的平行流换热器。
CN201420397710.8U 2014-07-17 2014-07-17 平行流换热器和具有该平行流换热器的空调器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398072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397710.8U CN203980722U (zh) 2014-07-17 2014-07-17 平行流换热器和具有该平行流换热器的空调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397710.8U CN203980722U (zh) 2014-07-17 2014-07-17 平行流换热器和具有该平行流换热器的空调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3980722U true CN203980722U (zh) 2014-12-03

Family

ID=5197815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20397710.8U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3980722U (zh) 2014-07-17 2014-07-17 平行流换热器和具有该平行流换热器的空调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3980722U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676980A (zh) * 2015-02-09 2015-06-03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冷凝器组件、空调室外机及空调
CN105318605A (zh) * 2014-07-17 2016-02-10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平行流换热器和具有该平行流换热器的空调器
WO2017097133A1 (zh) * 2015-12-09 2017-06-15 浙江三花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一种换热器
CN106855328A (zh) * 2015-12-09 2017-06-16 浙江三花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一种换热器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318605A (zh) * 2014-07-17 2016-02-10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平行流换热器和具有该平行流换热器的空调器
CN104676980A (zh) * 2015-02-09 2015-06-03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冷凝器组件、空调室外机及空调
WO2017097133A1 (zh) * 2015-12-09 2017-06-15 浙江三花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一种换热器
CN106855328A (zh) * 2015-12-09 2017-06-16 浙江三花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一种换热器
CN106855328B (zh) * 2015-12-09 2019-08-06 浙江三花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一种换热器
US10520258B2 (en) 2015-12-09 2019-12-31 Zhejiang Sanhua Automotive Components Co., Ltd. Heat exchanger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3980722U (zh) 平行流换热器和具有该平行流换热器的空调器
US10168083B2 (en) Refrigeration system and heat exchanger thereof
AU2014391505B2 (en) Air conditioner
US9810459B2 (en) Heat exchanger and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having an allocation tube within heat exchanger manifold
KR101462176B1 (ko) 열교환기
RU2671766C2 (ru) Устройство для охлаждения и/или для рекуперации тепла
CN104457037A (zh) 蒸发器集成组件
CN107735629B (zh) 热交换器或冷冻器
CN204943956U (zh) 一种高效冷暖型空调***
CN105240957A (zh) 喷气增焓空调***
CN201569204U (zh) 可平衡冷媒量的空调***
CN105318605A (zh) 平行流换热器和具有该平行流换热器的空调器
CN203298527U (zh) 平行流换热器及空调器
CN103807936A (zh) 一种热泵空调***
CN203642562U (zh) 微通道换热器及具有其的冷暖空调器
CN204513866U (zh) 一种汽液分离装置及具有气液分离功能的换热器
CN103206885A (zh) 集流管、平行流换热器及空调装置
CN106895611A (zh) 一种干式蒸发器及制冷剂的分配方法
JP2014228242A (ja) 室内熱交換器
CN206247511U (zh) 空调器
CN203375867U (zh) 集流管及平行流换热器
CN105066501A (zh) 多联机室外机和具有其的多联机
US20220276009A1 (en) Air conditioner
CN102121771A (zh) 空调热交换***及包含它的空调
CN102297547B (zh) 换热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1203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180202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