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3722976U - 一种散热装置及具有该散热装置的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一种散热装置及具有该散热装置的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3722976U
CN203722976U CN201320765433.7U CN201320765433U CN203722976U CN 203722976 U CN203722976 U CN 203722976U CN 201320765433 U CN201320765433 U CN 201320765433U CN 203722976 U CN203722976 U CN 20372297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unner
heat
working medium
refrigeration working
heat abstrac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Lifetim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20765433.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夏丽建
陶高周
罗宣国
哈达
王京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ngrow Power Suppl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ngrow Power Suppl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ngrow Power Suppl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ungrow Power Suppl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320765433.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372297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372297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3722976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散热装置,该散热装置包括散热本体和翅片,散热本体内部开设容置翅片的制冷工质流道,散热本体的制冷工质流动的上游开设与流道连通的进口,散热本体的制冷工质流动的下游开设与流道连通的出口。通过上述设计,可满足电子设备的功率模块在高效率工作状态下快速、充分、均匀的散热要求,以及电子设备结构紧凑、工作可靠和使用寿命高的设计趋势。在此基础上,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具有该散热装置的电子设备。

Description

一种散热装置及具有该散热装置的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力电子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散热装置。此外,本发明还涉及一种具有该散热装置的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电力电子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子设备的功率密度日益提升,因此大功率的电子设备正逐渐广泛应用于家用电器、电力机车、光伏和风电大型设备,确保各个领域设备的高效的工作性能。同时,大功率的电子设备稳定高效的工作性能,能够为相关领域技术的迅速发展提供保障。因此,在电子设备紧凑性、可靠性的要求越来越高下,大功率的电子设备的散热需求也随之提高,应当设置高效的散热装置,以满足其在大负荷下有效的工作性能。 
目前,光伏和风能领域广泛应用的大功率的功率模块,主要采用的冷却散热方式为强迫风冷和水冷板式散热器。其中,强迫风冷散热器的散热效率较低,无法有效的散出大功率的功率模块高效工作状态下的热量,且,该强迫风冷散热器体积较大,占用空间较大,难以满足电子设备结构紧凑的发展需求。 
同样,现行的水冷板式散热器的散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在功率模块采用此种方式进行散热时,由于冷板表面的温差较大,不利于功率模块保持高效、稳定的工作状态,影响功率模块的工作性能;另外,水冷散热器存在漏水隐患,易导致腐蚀问题,可靠性较低,严重制约了其对功率模块的散热效果及功率模块对良好工作状态的要求。 
鉴于上述问题,亟需为电子设备提供一种高效的散热装置,以满足大功率电子设备在工作状态下快速、充分、均匀的散热要求,进而,保证大功率电子设备高效、稳定的工作性能,并提高电子设备的使用寿命。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上述存在的缺陷,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散热装置,通过对该散热装置的结构设计,可快速、充分、均匀的为电子设备的功率模块散热,从而,有效的保证大功率电子设备高效、稳定的工作性能,并显著提高电子设备的使用寿命。在此基础上,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具有该散热装置的电子设备。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散热装置包括散热本体和翅片,所述散热本体内部开设容置所述翅片的制冷工质流道,所述散热本体的制冷工质流动的上游开设与所述流道连通的进口,所述散热本体的制冷工质流动的下游开设与所述流道连通的出口。 
优选地,所述散热本体至少开设两个所述流道。 
优选地,所述流道串联相通形成制冷工质流动的流道组体,所述进口和所述出口分别连通所述流道组体两端的所述流道。 
优选地,所述流道并列相通形成制冷工质流动的流道组体,所述进口连通所述流道组体的上游端,所述出口连通所述流道组体的下游端。 
优选地,所述散热本体至少开设三个所述流道。 
优选地,所述进口连通任一或以上的所述流道,所述出口连通未与所述进口连通的所述流道。 
优选地,所述进口的制冷工质分流处、所述出口的制冷工质汇聚处、及所述制冷工质流动转向处均设置导流条。 
优选地,所述流道的内部沿制冷工质流向设置加强筋。 
优选地,所述散热本体包括基体和盖板,所述流道开设于所述基体的一侧壁面,所述盖板与所述基体的一侧壁面封固连接。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功率模块、用于功率模块散热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装置为以上所述的散热装置;所述功率模块与所述流道的相对面固定。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另辟蹊径提供一种用于电子设备功率模块散热的散热装置。该散热装置包括散热本体和翅片,在该散热本体的内部开设容置翅片的制冷工质流道,在该散热本体的制冷工质流动的上游开设与流道连通的进口,且,在其下游开设与流道连通的出口。 
显然,通过上述设置,散热本体开设与流道相连通的进口和出口,可使得制冷工质在进口、流道、出口形成的制冷循环***内流动。如此设计,当制冷工质在该***内由液相转变成气相时,将功率模块的热量转变成该过程的相变潜热,也就是说,将功率模块的制冷工质液相由该进口流入流道内,吸收功率模块的热量,从而利用该热量为制冷工质由液相转变成气相提供所需要的潜热,进而实现对功率模块的快速散热,部分液相制冷工质和气相制冷工质由出口流出流道。同时,制冷工质在翅片的作用下实现均匀分流于流道内,确保对功率模块均匀高效的散热,进一步为大功率电子设备高效、稳定的工作提供保障,并有效的提高该电子设备的使用寿命。 
此外,该翅片能够有效增大散热本体的换热面积,大大提高散热本体的热交换效率,显著增大该散热装置的换热效率;另外,将该翅片内置散热本体的流道,不仅可充分利用了散热本体的空间结构,形成结构紧凑、尺寸较小的散热装置,便于与电子设备的功率模块安装,符合电子设备紧凑性的发展需求,还能够在流道内部对制冷工质起到分流和扰流的作用,进而,加速制冷工质在流道内流动时散热,有效实现散热装置对电子设备充分、均匀散热的功能。 
在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中,散热本体至少开设两个制冷工质流道,如此设置,可有效提高散热装置的散热效果,且实现制冷工质流道的不同连通形式。一方面,散热本体开设的流道串联相通形成制冷工质流动的流道组体,也就是说,由多个流道两两相连通组成一个实现制冷工质流通的整体结构,即该流道组体,同时,将进口与流道组体一端的流道连通,并将出口与流道组体另一端的流道连通。显然,如此设计,流道连通方式及结构简单,显著提高制冷工质的利用率,且,可降低散热本体的加工成本。 
另一方面,该散热本体开设的流道并联相通形成制冷工质流动的流道组体,也就是说,多个流道的上游端可聚集至散热本体上游端的同一位置,且该多个流道的下游端可聚集至散热本体下游端的同一位置,即该流道组体中的全部流道具有同一方位的上游端和同一方位的下游端。如此,在实际应用时,各个流道内的制冷工质仅在此流道内流通,显然,可确保各个流道具有相近或相同的散热效率,从而,为实现散热装置充分、均匀的散热性能提供可靠的保障。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优选方案中,该散热本体至少开设三个制冷工质流道,如此设置,可进一步优化设计制冷工质流道的流通方式,实现流道串联和并联布置的形式。也就是说,基于开设三个或三个以上的流道,该流道可具有串并或并串或串联与并联交错布置的形式。从而,可根据电子设备的功率模块的尺寸及结构和散热量的需求进行流道的布置设计,更进一步满足大功率的功率模块对快速、充分、均匀的散热要求。 
在本实用新型的又一优选方案中,进口的制冷工质分流处、出口的制冷工质汇聚处、及制冷工质流动转向处均设置导流条。如此设置,促使由进口流入流道的制冷工质均匀流向流道的各个部位,进一步有效的降低制冷工质局部流通而导致的功率模块散热不均匀现象,提高功率模块的温度均匀性,确保其有效的工作性能。 
附图说明
图1为第一实施例所述散热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散热装置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俯视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2所示散热本体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俯视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4和图5中所示翅片结构示意图; 
图7为具体实施方式中锯齿形翅片结构示意图; 
图8为第二实施例所述散热本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第三实施例所述散热本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第四实施例所述散热本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第五实施例所述散热本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具体实施方式中散热装置与一个功率模块相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具体实施方式中散热装置与两个功率模块相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图1至图13中: 
散热本体1、翅片2、基体3、盖板4、流道11、加强筋12、导流条13、进口14、出口15、分流间隙21、扰流孔22; 
散热装置A、功率模块B、流道组体Z。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的核心在于提供一种用于电子设备功率模块散热的散热装置,以满足电子设备的功率模块在高效率工作状态下快速、充分、均匀的散热要求,以及电子设备结构紧凑、工作可靠和使用寿命高的设计趋势。另外,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核心在于提供一种具有该散热装置的电子设备。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操作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方案,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实施例1: 
请参见图1、图2、图3,其中,图1为第一实施例所述散热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散热装置内部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俯视平面结构示意图。 
本实用新型设计的散热装置A用于电子设备的功率模块B。如图2和图3所示,该散热装置A包括散热本体1和翅片2,在该散热本体1的内部开设容置翅片2的制冷工质流道11,也就是说,散热本体1内部开设流道11,该流道11可容置翅片2,同时又可为制冷工质在散热本体1内部流 动提供通道;同时,在该散热本体1的制冷工质流动的上游开设与流道11连通的进口14,且,在其下游开设与流道11连通的出口15。 
该散热本体1开设与流道11相连通的进口14和出口15,构成制冷工质可流通的制冷循环***,即,可使制冷工质由进口14流入流道11,实现对功率模块B的散热作用,并由出口15流出流道11。本方案中,该制冷工质充注入该***时,使其工作在气化点。如此设计,在散热装置A工作过程中,当制冷工质有液相转变成气相时,需要的相变潜热可由功率模块B散发的热量提供,也就是说,制冷工质在流道11内部流动过程中,能够吸收功率模块B的热量将其转变成液气转变的潜热,从而有效的带走功率模块B工作过程中产生的热量,实现对功率模块B的快速散热的作用,气相的制冷工质和部分液相制冷工质由出口15流出流道11。 
显然,通过在散热本体1内部增设翅片2,也就是在散热装置A的换热表面增加导热性较强的金属片,如此,可显著增大散热本体1的换热面积,有效提高该散热装置A的换热效率。另外,与现有技术相比,该翅片2内置散热本体1的流道11,可充分合理利用散热本体1的空间结构,并与之形成结构紧凑、尺寸较小的散热装置A,满足电子设备的功率模块B的安装要求,且符合电子设备整体结构紧凑、完整的发展趋向。请结合图2和图3中箭头所示制冷工质的流动方向,在实际应用中,当制冷工质在流道11内流通时,制冷工质流过翅片2的分流间隙21,并受到开设于翅片2上扰流孔22的干扰作用,如此,该翅片2可对制冷工质起到分流和扰流的作用,显然,能够使制冷工质均匀分布于流道11,并实现对制冷工质流动方向的干扰,加速制冷工质的散热效果。 
综合上述可知,本方案提供的散热装置A可快速、充分且均匀的对电子设备的功率模块B散热,确保电子设备的功率模块B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进而,为电子设备高效、稳定的工作性能提供可靠保障,有效延长功率模块B及电子设备的使用寿命。 
基于以上对散热装置A的设计,在进口14的制冷工质分流处、出口 15的制冷工质汇聚处、及制冷工质流动转向处均设置导流条13。如此设置,促使由进口14流入流道11的制冷工质均匀流向流道11的各个部位,且在制冷工质转向处起到分流的作用,避免制冷工质滞留转向处或是仅转向进入部分流道11,因此,可有效的降低制冷工质局部流通而导致的功率模块B散热不均匀现象,提高功率模块B的温度均匀性,确保其有效的工作性能。 
进一步地,流道11的内部沿制冷工质流向设置加强筋12。由于本实施方式中利用制冷工质相变带走热量,为了确保该***与外界环境温度具有足够的温差,将制冷工质控制在较高的温度,也就是将制冷工质的工作温度控制在其气化点,如此,对应的压力较高,显然,需要使各个零部件具有足够的耐压性,以满足上述要求。如此设置,可大大优化散热装置A的结构,显著提高散热装置A对功率模块B的散热效率。 
基于上述设计,散热本体1包括基体3和盖板4,流道11开设于基体的一侧壁面,该盖板4和基体3的一侧壁面固封连接。可理解为,本方案中的散热本体1是分体式结构,如此,便于将翅片2容置于该流道11内,同时,流道11的各种连通形式容易加工实现,利于实际生产操作,可大大节省工时,提高生产效率,并且,便于对散热本体1和翅片2的工作状态进行检查,确保散热装置A有效的散热工作性能。 
本方案中,流道11与翅片2的尺寸向配合,特别需要保证翅片2置于流道11内时,使翅片2于基体3的一侧壁面相平行,另外,基体3的一侧壁面与盖板4相吻合,可紧密贴合,如此,可确保盖板4与基体3固封时的密封性,保证***处于密封状态。 
需要说明的是,翅片2和盖板4均可与基体3通过真空钎焊连接,如此,可提高散热装置A整体结构的紧凑性和牢固性,并为具有良好的工作性能提供可靠的保障。 
为清楚理解,本文对功率模块B、翅片2、制冷工质和进口14与出口15进行如下解释说明: 
本实施方式中,采用功率模块B来具体表述电力电子设备中需要散热的元器件,其不局限于本实施方式中的功率模块B形式及结构,显然,“功率模块”的表述对于本申请请求保护的技术方案并不构成限制。 
本实施方式中,翅片2可采用图6所示的多孔平直翅片和图7所示的锯齿形翅片,经模拟实验分析可知,上述两种形式的翅片2对制冷工质的分流,尤其是扰流作用较强,能够更有效的提高散热装置A的散热效果。当然,本申请中的技术方案采用的翅片2不局限于此,能够实现本申请中翅片2的功能均可。 
本实施方式中,制冷工质可采用HFC134a、HCFC123和HFC245fa,基于实际应用,上述类型的制冷工质不导电、无腐蚀且制冷效果好。当然,对于制冷工质的选择满足不导电、无腐蚀且具有良好的制冷效果均可。同时,本实施方式将其充注入***时,控制在气化点,可有效使制冷工质由液相迅速转变为气相,实现迅速气化带走功率模块B热量的作用,此为本申请中的优化设计,显然,制冷工质并不严格控制于气化点。 
本实施方式中,进口14与出口15位置的确定基于该散热装置A安置于电子设备时的具体情况而定,根据散热特点和热流由下而上的走势,散热本体1靠近热流走势的下端方位的为进口14,其上端方位的为出口15。 
为了详细说明本方案中散热装置A的制冷工质流道11及进口14和出口15的设计,请一并参见图4和图5,其中,图4为图2所示散热本体结构示意图;图5为图4俯视平面结构示意图。 
该方案中,散热本体1开设两个流道11,如图4和图5所示。该散热本体1开设的流道11串联相通,形成制冷工质流动的流道组体Z,也就是说,该两个流道11相连通,组成一个可实现制冷工质流通的整体结构,即为流道组体Z。基于如此设计,将进口14与该流道组体Z一端的流道11连通,并将出口15与流道组体Z另一端的流道11连通,制冷工质可依次流过各个流道11,实现其液气转变,有效带走功率模块B的热量。显然,如此设计,流道11的连通方式及结构简单,且其对应的制冷工质循环*** 简单易行,显著降低散热本体1的加工成本,另外,还可提高制冷工质在流道11内流通时的利用率,实现对电子设备的功率模块B有效的散热作用。 
需要说明的是,该散热本体1中开设的流道11进行串联形式相通时,不局限于上述仅开设两个流道11的设计,还可设计两个以上的流道11,从而实现各个流道11的串联。显然,散热本体1开设的流道11数量不对本申请保护的技术方案构成限制,确保本散热本体1至少开设两个流道11,以满足上述实现各个流道11串联的形式均可。 
另外,对于散热本体1中至少开设两个流道11,不仅可实现上述的流道11串联形式,还可使流道11并联形成制冷工质流动的流道组体Z。下述第二、三、四实施例所述散热本体均采用并联形式的流道布置。 
实施例2: 
请参见图8所示,该图为第二实施例所述散热本体的结构示意图。为清楚示出本方案与第一实施例的区别联系,同样功能的构件及结构均采用相同附图标记进行标示。 
本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相比,两者的主体构成完全相同,区别在于,本方案另辟蹊径针对流道11的连通形式进行设计;也就是说,多个流道11的上游端可聚集至散热本体1上游端的同一位置,此为该流道组体Z的上游端,且该多个流道11的下游端可聚集至散热本体1下游端的同一位置,此为该流道组体Z的下游端。同时,将进口14连通流道组体Z的上游端,出口15连通流道组体Z的下游端。 
当然,基于上述流道11并联形式,本方案中的进口14和出口15的具***置和数量的设计可具有不同的方式,进一步形成对应形式的制冷工质循环***。为了详细说明本方案中可采用的制冷工质流通循环***,可结合下述具体实施例做进一步的理解。 
如图8所示,散热本体1开设一个连通流道组体Z的上游端的进口14,同时,开设一个连通流道组体Z的下游端的出口15,如此设置,全部流道 11均由同一进口14提供制冷工质,由该流道组体Z的上游端的进口14流出后,分流进入各个流道11,其制冷工质在该各个流道11内完成热交换后流出流道11,最后进入该流道组体Z的下游端,汇聚至出口15,流出流道组体Z,实现对功率模块B的散热功能。在实际应用时,各个流道11内的制冷工质仅在此流道11内流通,显然,进入各个流道11的制冷工质的状态是相同的,可充分确保各个流道11具有相近或相同的散热效果,进而,为实现该散热装置A充分、均匀的散热性能提供可靠的保障。 
对于并联的流道布置形式,其进口14和出口中5也可以不同的对应关系,下述第三、四实施例分别采用了不同的设计。 
实施例3: 
请参看图9所示,该图为第三实施例所述散热本体的结构示意图。为清楚示出本方案与第一、第二实施例的区别联系,同样功能的构件及结构均采用相同附图标记进行标示。 
本实施例与第二实施例相比,两者的主体构成完全相同,且流道11连通形式同样为并联形式,区别在于,本方案中对连通流道11的进口14和出口15进行设计。本方案采用第二实施例中的进口14设计方式,即开设一个连通流道组体Z的上游端的进口14,而对出口15进行改进设计,使其每个流道11都与一个出口15一一对应。 
显然,通过上述设计同样可实现制冷工质在单一流道11内流动,促使各个流道11内的制冷工质对功率模块B的散热效果均衡,可使气相和部分液相制冷工质迅速流出流道11,加快制冷工质的循环,显著提高散热效率,且,更有利于开设多个流道11的散热装置A中的制冷工质的循环,有效避免散热装置A的表面温度不均匀,局部过热的现象。 
特别说明的是,可任意组合流道11使其中流动制冷工质通过流道11后由同一个出口15流出流道组体Z。也就是说,从进口14和出口15形成的制冷循环***的通道角度设计,可为一个进口14对应多个出口15,从而,满足本方案中流道11并联的设计形式。 
可以理解的是,第二和第三实施例主要是针对一个进口14时,对出口15的设计形式,当然,还可采用在流道组体Z的下游端连通一个出口15,而对进口14进行改进设计,其设计结构和原理与上述出口15的对应及其组合方式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由此可见,当采用流道11并联形式的结构设计时,其对应的进口14和出口15的数量和布置具体形式并不局限于此,只需符合本方案中各个流道11内流通的制冷工质的状态是相同的,即,制冷工质仅通过一个流道11后就由出口15流出的工作状态即可。如此,可有效的保证散热装置A表面的各个部位具有相同或相近的温度,大大提高散热装置A对功率模块B充分、均匀、快速散热的效率,为功率模块B可高效、稳定的工作提供保障。 
实施例4: 
请参看图10,该图为第四实施例所述散热本体的结构示意图。为清楚示出本方案与第一、第二和第三实施例的区别联系,同样功能的构件及结构均采用相同附图标记进行标示。 
本实施例与第二、第三实施例相比,其主体构成完全相同,且流道11连通形式同样为并联形式,区别在于,对连通流道11的进口14和出口15又一种设计方式。 
本实施例不局限于第二、第三实施例中,仅开设一个进口14或者仅开设一个出口15,也就是说,当流道11采用并联连通形式时,进口14和出口15并不局限于一对多或多对一的形式,还可具有其他的形式,比如,参看图10所示,使每个流道11均连通一个进口14和与之对应的出口15,使之符合上述对流道11的设计要求。如此,大大提高了制冷工质均匀、快速的分布于各个流道11,更加有效的提高了该散热装置A的散热效率,且,更有利于设置多个流道11时,满足制冷工质均匀流入流道组体Z中各个流道11的需求,有效解决了散热装置A温度不均而导致的对功率模块B散热不均衡的问题。 
实施例5: 
请参见图11,该图为第五实施例所述散热本体的结构示意图。为清楚示出本方案与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实施例的区别联系,同样功能的构件及结构均采用相同附图标记进行标示。 
本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相比,两者的主体构成完全相同,区别在于,本方案对流道11做进一步的限定设计。 
具体请参看图11所示,在散热本体1上开设三个流道11,如此设置,可更加灵活的优化设计制冷工质流道11的流通形式,能够实现流道11串联和并联结合的设计形式。也就是说,基于开设三个流道11,使流道11可具有串并或并串或串联与并联交错布置的形式。从而,可根据电子设备的功率模块B的尺寸及结构和散热量的需求进行流道11的布置设计,更进一步满足大功率的功率模块B对快速、充分、均匀的散热要求。 
进一步地,将进口14连通任一或以上的流道11,出口15连通未与进口14连通的流道11,形成符合上述流道11进行串并或并串或串联与并联交错布置形式的制冷工质循环***。比如,参看图11所示,将进口14与一个流道11相连通,出口15与另两个流道11连通,同时实现流道11串联和并联的设计形式。 
同样,对进口14和出口15的数量和具***置的设计,可参考至少开设两个流道11时对进口14和出口15的设计,使其实现各个流道11中制冷工质的流通满足流道11串并或并串或串联与并联交错设计的结构形式均可。 
当然,此方案中的流道11,同样可实现仅串联流通、或仅并联连通的形式,其具体设计结构及进口14和出口15的设计,可参考至少开设两个流道11的方案,在此不再赘述。 
除上述散热装置A外,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功率模块B、用于功率模块B散热的散热装置A,该电子设备具有上述的散热装置A。该电子设备中的功率模块B与基体3开设流道11的相对面固定, 如此,利于功率模块B与散热装置A直接面面接触,大大提高散热效率,更加有效的满足大功率模块B快速散热的要求,确保功率模块B良好的工作性能,并符合电子设备结构的紧凑性要求。 
另外,请参看图12和图13所示,该散热装置A可实现为一个或多个功率模块B的散热,同时,可根据功率模块B的结构需求对散热装置A的尺寸进行优化设计,使其符合电子设备结构紧凑、可靠的需求 
需要说明的是,该电子设备的其他部分结构请参考现有技术,本文不再赘述。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散热装置及其电子设备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仅针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例子进行了阐述,以上具体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特点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该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该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散热装置,用于电子设备的功率模块散热,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装置包括散热本体和翅片,所述散热本体内部开设容置所述翅片的制冷工质流道,所述散热本体的制冷工质流动的上游开设与所述流道连通的进口,所述散热本体的制冷工质流动的下游开设与所述流道连通的出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本体至少开设两个所述流道。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流道串联相通形成制冷工质流动的流道组体,所述进口和所述出口分别连通所述流道组体两端的所述流道。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流道并列相通形成制冷工质流动的流道组体,所述进口连通所述流道组体的上游端,所述出口连通所述流道组体的下游端。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本体至少开设三个所述流道。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进口连通任一或以上的所述流道,所述出口连通未与所述进口连通的所述流道。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任一项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进口的制冷工质分流处、所述出口的制冷工质汇聚处、及所述制冷工质流动转向处均设置导流条。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流道的内部沿制冷工质流向设置加强筋。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本体包括基体和盖板,所述流道开设于所述基体的一侧壁面,所述盖板与所述基体的一侧壁面封固连接。 
10.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功率模块、用于功率模块散热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装置为如权利要求1至9任一项所述的散热装置;所述功率模块与所述流道的相对面固定。 
CN201320765433.7U 2013-11-27 2013-11-27 一种散热装置及具有该散热装置的电子设备 Expired - Lifetime CN20372297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20765433.7U CN203722976U (zh) 2013-11-27 2013-11-27 一种散热装置及具有该散热装置的电子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20765433.7U CN203722976U (zh) 2013-11-27 2013-11-27 一种散热装置及具有该散热装置的电子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3722976U true CN203722976U (zh) 2014-07-16

Family

ID=5116209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20765433.7U Expired - Lifetime CN203722976U (zh) 2013-11-27 2013-11-27 一种散热装置及具有该散热装置的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3722976U (zh)

Cited B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550584A (zh) * 2015-09-16 2017-03-29 宏碁股份有限公司 散热模块
CN106847766A (zh) * 2017-04-10 2017-06-13 株洲南车奇宏散热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t型水冷散热器及水冷散热方法
CN107275300A (zh) * 2017-07-06 2017-10-20 华南理工大学 一种模块化的igbt液冷板及其制造方法
CN107509366A (zh) * 2017-08-30 2017-12-22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九研究所 一种基于多孔扁管的共形换热器
CN108039811A (zh) * 2017-09-18 2018-05-15 全球能源互联网研究院有限公司 散热装置及具有其的电力设备
CN112654215A (zh) * 2020-12-15 2021-04-13 中克骆瑞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电机控制器的冷却流道结构
CN112902715A (zh) * 2019-12-03 2021-06-04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液冷板及散热设备
CN112985151A (zh) * 2021-03-12 2021-06-18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一种紧凑型的高效换热器结构

Cited B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550584A (zh) * 2015-09-16 2017-03-29 宏碁股份有限公司 散热模块
CN106847766A (zh) * 2017-04-10 2017-06-13 株洲南车奇宏散热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t型水冷散热器及水冷散热方法
CN107275300A (zh) * 2017-07-06 2017-10-20 华南理工大学 一种模块化的igbt液冷板及其制造方法
CN107509366A (zh) * 2017-08-30 2017-12-22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九研究所 一种基于多孔扁管的共形换热器
CN108039811A (zh) * 2017-09-18 2018-05-15 全球能源互联网研究院有限公司 散热装置及具有其的电力设备
CN112902715A (zh) * 2019-12-03 2021-06-04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液冷板及散热设备
WO2021110052A1 (zh) * 2019-12-03 2021-06-10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液冷板及散热设备
CN112654215A (zh) * 2020-12-15 2021-04-13 中克骆瑞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电机控制器的冷却流道结构
CN112654215B (zh) * 2020-12-15 2022-09-13 中克骆瑞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电机控制器的冷却流道结构
CN112985151A (zh) * 2021-03-12 2021-06-18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一种紧凑型的高效换热器结构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3722976U (zh) 一种散热装置及具有该散热装置的电子设备
CN203464537U (zh) 热泵光伏***
CN204616266U (zh) 一种多逆变柜的封闭式散热装置及多逆变柜设备
CN102566722A (zh) 一种cpu水冷散热器及其应用方法
CN203673211U (zh) 一种投影机散热装置
CN203288396U (zh) 一种喷淋式蒸发冷却变压器
CN202354023U (zh) 一种含有交错翅片的水冷板
CN202978042U (zh) 一种配电柜水冷散热***
CN203719001U (zh) 作为应急冷源使用的闭式承压水蓄冷***
CN103855630A (zh) 一种配电柜散热***
CN103268809A (zh) 一种喷淋式蒸发冷却变压器
CN104048348A (zh) 谷能固体蓄热供暖装置
CN101562158B (zh) 一种大功率半导体器件散热***
CN213960614U (zh) 一种箱式液冷散热布管装置
CN207790359U (zh) 一种水冷充电桩
CN204014395U (zh) 散热模组
CN2901804Y (zh) 一种大功率电力电子设备水冷散热器
CN208608327U (zh) 一种液冷板及动力电池的散热模组
CN204925964U (zh) 一种用于服务器的制冷装置
CN208608328U (zh) 一种电池水冷板及散热模组
CN204131372U (zh) 一种矿用变频器冷却装置
CN206890910U (zh) 一种半导体制冷与热泵耦合式装置
CN204906167U (zh) 一种水风散热式风电变流器柜
CN201260292Y (zh) 大功率电源散热板
CN203608068U (zh) 一种矿用中高压变频器的循环冷却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