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3707462U - 弹片卡合结构 - Google Patents

弹片卡合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3707462U
CN203707462U CN201320704264.6U CN201320704264U CN203707462U CN 203707462 U CN203707462 U CN 203707462U CN 201320704264 U CN201320704264 U CN 201320704264U CN 203707462 U CN203707462 U CN 20370746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heet
shell fragment
towards
housing
interferen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Lifetim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20704264.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包中南
柯宇丰
林玉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ef Land Electroni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ief Land Electron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ef Land Electron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ief Land Electronic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320704264.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370746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370746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3707462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Abstract

一种弹片卡合结构,其用以设置于一连接器的外壳,至少包括:一壳体,该壳体至少具有一形成于该壳体一端部开口的连接端,该连接端具有一侧壁;一外弹片,该外弹片延伸自该侧壁而形成一内抵片,从而该内抵片相对于该侧壁地朝该壳体的外部方向掀翻而形成一外抵片,该外抵片还朝远离于该端部开口的方向延伸且折弯成型;以及一内弹片,其位于该外弹片的内侧,该内弹片延伸自该侧壁,从而该内弹片相对于该侧壁地朝该壳体的内部方向且朝靠近于该端部开口的方向延伸而折弯成型。借此达到使弹片不易产生弹性疲乏或结构不可逆形变的效果。

Description

弹片卡合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关于一种弹片卡合结构,特别是指一种用于设置在一连接器的外壳的弹片卡合结构。 
背景技术
习知的连接器的连接端的卡合结构,如图1所绘示,其主要是通过对连接器外壳P1的刺破,再对连接器外壳P1的一部份以折弯的方式成型出可用以在连接时进行卡合的卡合部P2,然而因为仅是通过刺破后再折弯成型,其结构相对简单,导致其本身结构的强度不足,在经过数次使用后,卡合部P2便容易因为经常性、持续性的形变而产生结构强度上的疲乏,使得连接器在与其他装置进行连接时,卡合部P2的卡合效果不佳,继而产生连接器的连接稳定性不佳的问题,而且卡合部也容易内陷于孔洞P3之中。此外,这问题也意味着连接器本身并不耐用,故其使用寿命堪虑,甚至容易有保修、良率上的问题。再者,这些卡合部P2并不具有任何防止过度***的挡止部,其实很容易让使用者在使用本卡合部P2进行连接器***的时候,为求得确实安装成功的安全感,而让连接器过度的***,这也会容易使卡合部P2形变的幅度跟机会均增大,最后导致连接效果不彰。 
因此,本创作人有感上述缺失的可改善,且依据多年来从事此方面的相关经验,悉心观察且研究,并配合学理运用,而提出一种设计合理且有效改善上述缺失的本实用新型。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弹片卡合结构,用以设置于一连接器的外壳,以提供稳定、适当的卡合连接关系,并且加强该卡合结构弹片的结构强度,借此在连接器卡合的过程中得到良好的卡合或干涉效果。 
为达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弹片卡合结构,其用以设置于一连接器的外壳,至少包括:一壳体,所述壳体至少具有一形成于所述壳体一端部开口的连接端,所述连接端具有一侧壁;一外弹片,所述外弹片延伸自所述侧壁而形成一内抵片,从而所述内抵片相对于所述侧壁地朝所述壳体的外部方向掀翻而形成一外抵片,所述外抵片还朝远离于所述端部开口的方向延伸且折弯成型;以及一内弹片,其位于所述外弹片的内侧,所述内弹片延伸自所述侧壁,从而所述内弹片相对于所述侧壁地朝所述壳体的内部方向且朝靠近于所述端部开口的方向延伸而折弯成型。 
其中,所述外抵片折弯成型出一第一干涉部,所述第一干涉部呈弯曲状从而具有一第一凹陷部,所述第一凹陷部为朝向所述壳体的方向设置。 
其中,所述第一干涉部包含一第一延伸基部、一第一干涉凸部及一第一干涉尾部,其中 
所述第一延伸基部自所述外抵片及所述内抵片的交界处延伸而出,从而相对于所述壳体的平面以一夹角朝往所述壳体外部及远离所述端部开口的方向延伸一距离; 
所述第一干涉凸部延伸自所述第一延伸基部,从而所述第一干涉凸部呈弯曲状;以及 
所述第一干涉尾部自所述第一干涉凸部而朝远离所述端部开口且朝接近所述壳体的方向延伸而成形。 
其中,所述第一干涉部上凸设有一挡止卡点,所述挡止卡点选择性地位于所述第一延伸基部及所述第一干涉凸部两者的其中之一。 
其中,所述外抵片延伸自所述内抵片的一前缘,从而所述内抵片与所述前缘的交界处定义为一翻折处,所述翻折处位于所述外抵片的一侧为一第一迭合部,所述翻折处位于所述前缘的另一侧为一第二迭合部,所述第一迭合部及所述第二迭合部彼此交迭,从而形成一翻折结构。 
其中,所述内弹片折弯成型出一第二干涉部,所述第二干涉部呈弯曲状从而具有一第二凹陷部,所述第二凹陷部为朝向所述外弹片的方向设置。 
其中,所述第二干涉部包含一第二延伸基部、一第二干涉凸部及一第二干涉尾部,其中所述第二延伸基部自所述侧壁延伸而出,从而相对于所述壳体的 平面以一夹角朝往所述壳体外部及远离所述端部开口的方向延伸一距离; 
所述第二干涉凸部延伸自所述第二延伸基部,从而所述第二干涉凸部呈弯曲状;以及 
所述第二干涉尾部自所述第二干涉凸部而朝接近所述端部开口且朝接近所述壳体的方向延伸而成形。 
其中,所述内抵片还包含有一穿孔,所述第二干涉尾部可通过所述穿孔地顶抵于所述外抵片的内表面。 
其中,在邻近于所述内抵片与所述外抵片的交界处定义为一翻折处,所述翻折处位于所述内抵片的部分为一第一迭合部,所述第一迭合部与所述侧壁界定出一内抵片基部;所述翻折处位于所述外抵片的部分为一第二迭合部,所述第二迭合部连接于所述第一延伸基部,所述第二迭合部及所述第一迭合部彼此交迭,从而形成一翻折结构。 
其中,所述穿孔位于所述内抵片基部上。 
因此本实用新型因为外弹片及内弹片之间的配合,使本实用新型的弹片卡合结构能够维持一定的结构强度,减少在插接后可能因为长时间紧配而导致不可逆的形变以及弹片的盘性疲乏,从而增加卡合、干涉上的稳定度。 
为使能更进一步了解本实用新型的特征及技术内容,请参阅以下有关本实用新型的详细说明与附图,然而所附图式仅提供参考与说明用,并非用来对本实用新型加以限制。 
附图说明
图1为有关连接器外壳的卡合结构的先前技术示意图; 
图2A为本实用新型弹片卡合结构的立体示意图; 
图2B为本实用新型弹片卡合结构的立体剖面放大示意图; 
图3A为本实用新型弹片卡合结构的侧面剖视示意图; 
图3B为本实用新型弹片卡合结构的侧面剖视放大示意图;以及 
图4本实用新型弹片卡合结构在使用时的侧面剖视放大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P1   连接器外壳 
P2   卡合部 
P3   孔洞 
10   壳体 
101  壳体内挡止片 
11   端部开口 
12   侧壁 
121  上侧壁 
122  右侧壁 
123  下侧壁 
124  左侧壁 
20   外弹片 
21   内抵片 
210  第三干涉部 
211  内抵片基部 
212  第一迭合部 
213  穿孔 
22   外抵片 
220  第一干涉部 
2200 第一凹陷部 
221  第二迭合部 
222  第一延伸基部 
223  第一干涉凸部 
224  第一干涉尾部 
225  挡止卡点 
230  翻折处 
30   内弹片 
31   第二干涉部 
310  第二凹陷部 
311  第二延伸基部 
312  第二干涉凸部 
313  第二干涉尾部 
G    接地端子 
OB   外来物件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2A、图2B、图3A、图3B所绘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弹片卡合结构,其用以设置于一连接器(标号略)的外壳,至少包括:一壳体10、一外弹片20以及一内弹片30。壳体10较佳地为内部中空且两端具有开口的矩形体壳体,但不以此为限,是以所述壳体10至少具有一形成于壳体10一端部开口11的连接端,这里的连接端意指壳体10端部开口11周围可参与或用来进行连接器连接功能的部位,邻近所述连接端处具有一侧壁12。 
所述外弹片20是延伸自侧壁12,并接着朝端部开口11的方向延伸而首先形成一内抵片21,从而内抵片21接着相对于侧壁12地朝壳体10的外部方向掀翻而形成一外抵片22,外抵片22还朝远离于端部开口11的方向延伸且折弯成型,是以由此处外抵片22的结构的描述,即可知道外抵片22已可带来对外的卡合或干涉效果。 
所述内弹片30则位于外弹片20的内侧,内弹片30同样也延伸自侧壁12,从而使内弹片30相对于侧壁12地朝壳体10的内部方向延伸,所以内弹片30经延伸之后基本是位在壳体10的内部,除了朝壳体10的内部方向延伸,内弹片30另一方面也朝靠近于端部开口11的方向延伸且折弯成型,故由此对内弹片30结构的叙述可知,当壳体10内部的空腔(标号略)若有置入一连接用的物体(标号略,未绘示),内弹片30也可对该连接用的物体产生卡合或干涉效果。 
又侧壁12包含上侧壁121、下侧壁123、右侧壁122以及左侧壁124,故外弹片20只要形成于上侧壁121、下侧壁123、右侧壁122以及左侧壁124皆同属于形成于侧壁12上,故不限定侧壁12的上下左右,每一侧壁12也不限定外弹片20的个数,同理,内弹片30也是如此,并不加以限定。 
较佳地,外抵片22是延伸自内抵片21的一前缘(标号略),从而外抵片22与所述前缘的交界处定义为一翻折处230,而相对于翻折处230而言,在翻折处 230位于内抵片21的部分界定出一第一迭合部212,在所述前缘中位于翻折处230的另一侧为一第二迭合部221,第一迭合部212及第二迭合部221彼此呈交迭状,且较佳地第一迭合部212及第二迭合部221两者可不彼此平贴接触,并从而形成一翻折结构,其为第一迭合部212与第二迭合部221两者的面与面的彼此交迭所形成,若从图2A及图2B的立体视角观之,其结构则接近一种夹片式的翻折结构。然而因为这样的翻折结构,使外弹片20在对外来的组件进行干涉而遭受外来应力时,翻折结构中彼此不平贴的第一迭合部212及第二迭合部221可提供一种类似弹性组件的应力缓冲效果,有助于本身结构原始状态的维持或恢复。 
较佳地,除了第一迭合部212之外,所述内抵片21可包含一自侧壁12朝向端部开口11延伸的内抵片基部211,内抵片基部211连接至第一迭合部212,换言之,内抵片基部211可说是由第一迭合部212及侧壁12之间所界定,且较佳地,内抵片基部211还可略朝壳体10的内部方向延伸,使第一迭合部212能够稍微延伸至壳体10的内部,从而使第一迭合部212在对任何插设于壳体10内部的对象,都可对该对象具有干涉固定的效果。 
较佳地,所述外抵片22可自第二迭合部221进一步朝远离壳体10的方向折弯成型出一第一干涉部220,此第一干涉部220相对于壳体10翘起且凸设于壳体10的外部,而第一干涉部220还包含一第一延伸基部222、一第一干涉凸部223及一第一干涉尾部224,而上述的第二迭合部221连接于第一延伸基部222。故由图3A及图3B可了解,第一干涉部220的第一延伸基部222相对于壳体10而自第二迭合部221,或换言之,自第二迭合部221相当于自外抵片21及内抵片22的交界处,从而相对于壳体10的平面而以一夹角上升并朝壳体10外部及远离端部开口11的方向伸出,并在延伸一段距离后于第一延伸基部222的尽头处形成呈弯曲状或弧状的第一干涉凸部223,此外所述第一干涉尾部224是自第一干涉凸部223朝远离端部开口11且朝接近壳体10的方向继续延伸而成形。 
承上,以下请参阅图3A、图3B及图4所绘示,整体而言,第一干涉部220呈一弯曲状,并具有一由第一延伸基部222、第一干涉凸部223及第一干涉基部224所界定的第一凹陷部2200,且第一凹陷部2200的凹陷口为朝向壳体10的 方向设置,从而使第一干涉部220在进行连接器连接时可与外来组件OB达成干涉、卡合的固定效果。因此进一步言之,第一干涉部220之中,从第一延伸基部222开始即可在连接外来组件时产生干涉、卡合的效果。 
较佳地,第一干涉部220上可凸设或透过刺破、撕裂成型的方式而形成一挡止卡点225,另依实际的连接器的设计需求而定,挡止卡点225可选择性地位于第一延伸基部222及第一干涉凸部223两者的其中之一,或者挡止卡点225可位于第一延伸基部222及第一干涉凸部223的交界处,故基本上只要挡止卡点225是位于第一延伸基部222至第一干涉凸部223之间即可,并不加以限制,因此挡止卡点225可在连接器插接时让使用者了解目前连接器的***状态,以衡量是否已达成稳定的插设连接,因此可改善因过度***而导致外弹片20的弹片容易弹性疲劳的问题。 
另外就内弹片30而言,内弹片30也可通过折弯成型出一第二干涉部31,又第二干涉部31包含一第二延伸基部311、一第二干涉内凸部312及一第二干涉尾部313。由图3A及图3B所示,在剖视图的视角之下,第二干涉部31同样呈一弧状,从而具有一第二凹陷部310,而第二凹陷部310的凹陷口为朝向外弹片20的方向设置,如此显示其实第二干涉尾部313其实是以朝向第一干涉部220的方向弯折延伸的,因此倘若连接器在进行连接时,第一干涉部220会因为干涉于外来组件OB的缘故,而被以朝壳体10内部的方向压迫,从而往第二干涉部31靠近,此时刚好已指向第一干涉部220的第二干涉尾部313可用来顶抵于第一干涉部220,从而达到分摊第一干涉部220所受外来组件OB压迫力的效果,也因为第二干涉尾部313的顶抵,将使第一干涉部220不会产生过度的形变,同时增强第一干涉部220整体对外来组件OB的向外顶抵力道,换言之,其实上述外弹片20及内弹片30之间的配合可用来加强其干涉、卡合的效果,而且又有内弹片30对外弹片20提供抵顶的支撑力,以加强内弹片30及外弹片20的结构强度及韧性,使过度的形变而产生弹片弹性疲乏的状况可被大幅降低、减少。 
较佳地,内抵片21还可包含有一穿孔213,从而使上述内弹片30的第二干涉尾部313可进一步通过穿孔213以顶抵于外抵片22。较佳地,穿孔213可位于内抵片基部211上,而内弹片30的第二干涉尾部313可朝穿孔213的方向延 伸,从而常态性地设置在穿孔213中,也可朝穿孔213的方向延伸,但位于穿孔213外,但也不以此两种方式为限,只要能够在有对象从端部开口11***于壳体10内的空腔时,结构上使第二干涉尾部313能穿过穿孔213从而顶抵于外抵片22的内表面(标号略)即可。 
而在壳体10内部远离端部开口11的尾端(标号略),还延伸出有一壳体内挡止片101,也可作为连接器插设时的探测用途,以便了解使用时的连接状态是否已呈妥当。 
另外较佳地,本实用新型的内抵片21的内抵片基部211可从壳体10的侧壁12而稍微地朝壳体10内延伸,因此导致从内抵片基部211开始乃至于到第一迭合部212处,可形成一第三干涉部210,故在进行连接器连接时,若外来组件OB是由端部开口11进入壳体10中,那么此外来组件OB将会先抵触于此第三干涉部210,接着外来组件OB会触碰到第二干涉部31,故将可使外来组件OB受到来自第二干涉部31及第三干涉部210的双重干涉,此时第三干涉部210将会因为外来组件OB的***而朝壳体10外部的方向移动,同时带动外弹片20整体朝远离壳体10的方向移动,同理,第二干涉部31也因为外来组件OB的***而导致内弹片30整体朝远离壳体10的方向移动,若外来组件OB同时也在壳体10的外部而对第一干涉部220产生压迫时,可以了解到外来组件OB在尚未完全***至触碰到内弹片30时,在穿孔213存在的情况下,外弹片20的第一干涉部220便有可能会因为事先受到压迫而往内弹片30的第二干涉尾部313靠近,甚至被第二干涉尾部313顶抵并给与一支撑效果;若在穿孔213不存在的情况下,则第二干涉尾部313则会顶抵于内抵片基部211并对外弹片20整体给予一支撑的效果(图略未绘示)。而直到外来组件OB因为继续***而接触到第二干涉部31时,更会使第二干涉部31也往壳体10外部的方向移动,从而在穿孔213存在的情况下,形成第一干涉部220与第二干涉部31的第二干涉尾部313之间彼此相互夹抵的结构;或在穿孔213不存在的情况下,形成第二干涉尾部313与内抵片基部211之间彼此相互夹抵的结构。 
因此,综上所述,外弹片20及内弹片30其实可通过彼此相互夹抵的方式,达到加强其卡合结构本身的结构强度,从而可在提供干涉、卡合的连接效果的目的下,避免过度、经常性的形变导致卡合结构本身产生不可逆的弹性疲乏。 又本实用新型在壳体10的下方延伸出有接地端子G,其为鱼眼端子形状,但不以此为限。惟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非意欲局限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故但凡运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或图式内容所为的等效变化,均同理皆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权利保护范围内,合予陈明。 

Claims (10)

1.一种弹片卡合结构,其用以设置于一连接器的外壳,其特征在于,至少包括: 
一壳体,所述壳体至少具有一形成于所述壳体一端部开口的连接端,所述连接端具有一侧壁; 
一外弹片,所述外弹片延伸自所述侧壁而形成一内抵片,从而所述内抵片相对于所述侧壁地朝所述壳体的外部方向掀翻而形成一外抵片,所述外抵片还朝远离于所述端部开口的方向延伸且折弯成型;以及 
一内弹片,位于所述外弹片的内侧,所述内弹片延伸自所述侧壁,从而所述内弹片相对于所述侧壁地朝所述壳体的内部方向且朝靠近于所述端部开口的方向延伸而折弯成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弹片卡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抵片折弯成型出一第一干涉部,所述第一干涉部呈弯曲状从而具有一第一凹陷部,所述第一凹陷部为朝向所述壳体的方向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弹片卡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干涉部包含一第一延伸基部、一第一干涉凸部及一第一干涉尾部,其中所述第一延伸基部自所述外抵片及所述内抵片的交界处延伸而出,从而相对于所述壳体的平面以一夹角朝往所述壳体外部及远离所述端部开口的方向延伸一距离; 
所述第一干涉凸部延伸自所述第一延伸基部,从而所述第一干涉凸部呈弯曲状;以及 
所述第一干涉尾部自所述第一干涉凸部而朝远离所述端部开口且朝接近所述壳体的方向延伸而成形。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弹片卡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干涉部上凸设有一挡止卡点,所述挡止卡点选择性地位于所述第一延伸基部及所述第一干涉凸部两者的其中之一。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弹片卡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抵片延伸自所述内抵片的一前缘,从而所述内抵片与所述前缘的交界处定义为一翻折处,所述翻折处位于所述外抵片的一侧为一第一迭合部,所述翻折处位 于所述前缘的另一侧为一第二迭合部,所述第一迭合部及所述第二迭合部彼此交迭,从而形成一翻折结构。 
6.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弹片卡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弹片折弯成型出一第二干涉部,所述第二干涉部呈弯曲状从而具有一第二凹陷部,所述第二凹陷部为朝向所述外弹片的方向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弹片卡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干涉部包含一第二延伸基部、一第二干涉凸部及一第二干涉尾部,其中所述第二延伸基部自所述侧壁延伸而出,从而相对于所述壳体的平面以一夹角朝往所述壳体外部及远离所述端部开口的方向延伸一距离; 
所述第二干涉凸部延伸自所述第二延伸基部,从而所述第二干涉凸部呈弯曲状;以及 
所述第二干涉尾部自所述第二干涉凸部而朝接近所述端部开口且朝接近所述壳体的方向延伸而成形。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弹片卡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内抵片还包含有一穿孔,所述第二干涉尾部可通过所述穿孔地顶抵于所述外抵片的内表面。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弹片卡合结构,其特征在于,在邻近于所述内抵片与所述外抵片的交界处定义为一翻折处,所述翻折处位于所述内抵片的部分为一第一迭合部,所述第一迭合部与所述侧壁界定出一内抵片基部;所述翻折处位于所述外抵片的部分为一第二迭合部,所述第二迭合部连接于所述第一延伸基部,所述第二迭合部及所述第一迭合部彼此交迭,从而形成一翻折结构。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弹片卡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穿孔位于所述内抵片基部上。 
CN201320704264.6U 2013-11-08 2013-11-08 弹片卡合结构 Expired - Lifetime CN20370746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20704264.6U CN203707462U (zh) 2013-11-08 2013-11-08 弹片卡合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20704264.6U CN203707462U (zh) 2013-11-08 2013-11-08 弹片卡合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3707462U true CN203707462U (zh) 2014-07-09

Family

ID=5105785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20704264.6U Expired - Lifetime CN203707462U (zh) 2013-11-08 2013-11-08 弹片卡合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3707462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372398A (zh) * 2018-12-25 2020-07-03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用于滑盖结构的接地弹片及终端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372398A (zh) * 2018-12-25 2020-07-03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用于滑盖结构的接地弹片及终端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D549174S1 (en) Cable connector
USD642528S1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CN203871532U (zh) 一种灯具连接器
CN202997132U (zh) 插头组件及具有其的汽车
CL2008002534A1 (es) Conjunto conector de cuña que comprende un miembro elastico con cuerpo en forma de "c" y un miembro de cuña acoplado con el miembro elastico, y configurado para retener de manera segura dos conductores, en donde el miembro de cuña incluye una muesca que permite obtener al menos dos posiciones de acople finales.
CN203707462U (zh) 弹片卡合结构
CN203553477U (zh) 密封结构、连接器壳体、连接器及连接器组件
CN104485537A (zh) 连接器接触件固定结构
CN202172139U (zh) 卡缘连接器改良结构
CN205071281U (zh) 耳机插孔防尘塞
CN201904496U (zh) 电源线母插座
CN203631861U (zh) 一种防脱插头连接器结构及其组合
CN102522665A (zh) 具有绝缘外壳的屏蔽连接器组件及其插头和插座
CN202308518U (zh) 射频连接器
JP5724838B2 (ja) アースコネクタ
CN202134728U (zh) Sata直插带锁式外壳
CN211902716U (zh) Pp材料的灯体插座
CN201000979Y (zh) 同轴连接器的中心导针
CN202423731U (zh) 一种具有绝缘外壳的屏蔽连接器组件及其插头和插座
CN204045805U (zh) 转接装置
CN204464567U (zh) 一种汽车用连接线卡
CN206340777U (zh) 一种带锁扣的线缆连接器组件
CN202217853U (zh) Hdmi微型插头组件及微型插头
CN201966378U (zh) 音频连接器
CN202340008U (zh) 一种具有屏蔽结构的连接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