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3675355U - 一种电磁感应聚能加热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电磁感应聚能加热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3675355U
CN203675355U CN201420005105.1U CN201420005105U CN203675355U CN 203675355 U CN203675355 U CN 203675355U CN 201420005105 U CN201420005105 U CN 201420005105U CN 203675355 U CN203675355 U CN 20367535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agnet
coil
electromagnetic induction
circuit
high frequenc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20005105.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杨蒙
徐佰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1420005105.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367535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367535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3675355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General Induction Heat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电磁感应聚能加热装置,其包括电磁感应加热电源、一次谐振电路、磁体、谐振输出电路;一次谐振电路的输入端与电磁感应加热电源的输出端连接;一次谐振电路的输出端通过磁体与谐振输出电路的输入端连接;谐振输出电路的输出端与负载连接,使谐振输出电路将中高频直流脉冲电流作用于被加热体。本实用新型电磁感应加热电源输出的中高频直流脉冲电流,可以由一次谐振电路通过磁体而感应到谐振输出电路中,使谐振输出电路形成二次谐振聚能输出,从而使本实用新型可以采用很小的负载电感,进行大功率聚能输出,达到聚能输出的目的,对被加热体进行加热。

Description

一种电磁感应聚能加热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磁感应加热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聚能感应且无需对负载线圈进行强制冷却的适合小型金属圆管及金属小型异型件小范围加热的电磁感应聚能加热装置。
背景技术
基于法拉第电磁感应原理,电磁感应加热技术是使用提高交流电频率的方法,令高速变化的交变电流流过线圈会产生交变的磁力线,磁力线穿透加热对象形成回路,在其横截面内产生感应电流(即涡流)并形成热效应,使被加热工件迅速发热,达到加热金属本身或者间接加热与金属接触的其它材料的目的的一种技术,并被广泛应用于金属的热处理领域、带磁导电金属材料的加热或非导磁非导电材料的间接加热领域以及民用的灶具、热水器及伴热等广泛的加热领域。
电磁感应加热技术所涉及的重要组件是励磁线圈,励磁线圈可以采用导电性能优异的铜、银或金,但由于银、金两种材料价格昂贵,所以一般采用铜线。励磁线圈最重要的指标是电感及线圈Q(品质因数Q)值,当励磁线圈与被感应加热物体作为电路***的负载存在时,连同负载一起的电感量是一个重要的热效率指标,过低的电感量在电磁电路中被视为短路(相当于电阻无限小)。在中高频感应加热领域,也采用的是低电感量线圈的方式,但一般都需要采用提高电流振荡频率以及提升电流并加上强制水冷***进行工作(如果没有冷却***,IGBT(Insulated Gate Bipolar Transistor,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即功率管)随时会炸掉,这就是行业内常常所说的炸机,这包括民用电磁炉及塑机加热领域,电感量一旦过低,则IGBT高温炸掉的概率都很高)。而采用高电感量的铜线多匝线圈时,能够很方便绕制出所需的高电感量,同时电流相应可以降低,这样线圈使用的铜线可以采用较细的铜线且无需强制水冷却***,这就是民用电磁炉、塑机加热领域以及大型工件加热、伴热领域所采用的技术方法。这里面存在一个技术盲点,采用水冷铜管作为励磁线圈的做法可以适合狭窄工件的加热,但需要追加额外的水冷及风冷装置,造成机器重量重、体积大,不便于携带;而采用高电感量的实芯铜线励磁线圈的做法,机器体积及重量都很适合于便携,但如果被加热工件体积过小(比如直径为20~63mm(毫米)的圆管,同时指定加热区域的长度不超过30mm),空间有限,难于绕制出的规定的电感量(匝数不足),由于空间狭小,也难于选择端面截面积较大的粗铜线,故很难适用于小工件狭小范围的加热。
如中国专利号为ZL201020237693.3的中高频感应加热多重密封紧固式管件、中国专利号为ZL201020237670.2的中高频感应加热多重密封塑料管件、中国专利号为ZL201120138231.0的预承插感应加热熔接塑料管件、中国专利号为ZL201120138204.3的预承插感应加热熔接塑料紧固式管件、中国专利号为ZL201020237685.9的中高频感应加热塑料管件、中国专利号为ZL201020275351.0的一种紧固式管件、中国专利号为ZL201020188986.7的多重密封热熔紧固式管件,上述所有的管件结构,在采用中高频电磁感应加热技术对金属加热并间接加热钢塑复合管内外层塑料及管件的塑料时,均存在管件的实际需要受热区域狭小的问题(尤其是DN16~63mm直径的管道所对应的管件,根据国家标准及城乡建设行业标准,其管件的有效加热长度一般仅为20~36mm,在如此狭小的空间绕制一般电磁感应加热器电路所要求的基本电感量(正常工作60~300uH(微亨),如民用的电磁炉则一般使用90~110uH)的电感线圈)可能性极小,所以一般要求在2~10匝的线圈范围即可以使电磁感应控制器开始工作,但即使10匝线圈,其电感量也很难超过10uH,若在这个线圈电感量范围,过低电感量的励磁线圈在电路中会被视为短路,如此电磁感应加热器的电路设计十分复杂,纵观整个领域,目前尚无技术人员能够在不考虑强制冷却***的情况下设计出负载电感量低于15uH情况下能够顺畅工作的电路。而事实上这种工作方向也是有局限性的:IGBT的技术尚未达到耐高温的地步,过低的负载电感是IGBT发热的元凶,业内所说的炸机即是指IGBT炸掉,所以强行减少线圈电感的方式肯定是存在问题的。
而事实上国内目前所申请的专利以及技术人员所从事的研究中,在便携式电磁感应加热机器的研究方面,很少有人针对狭小空间或小型工件进行加热的应用研究。所申请的一些专利技术主要针对的是电磁感应控制器的电路设计以及关于线圈的绕制结构,但至少关于线圈的结构这些技术均未充分考虑电磁控制器目前的技术水平,而且事实上都有一个假设前提:就是励磁线圈的电感量是可以按照电磁控制器的工作要求绕制成功的。所以事实造成了涉及工件小范围加热的便携式电磁控制器的设计空白。
事实上,业内也有众多的技术人员开始放弃对于电路的改善研究,转而重新对负载进行改进与设计,前提是不再考虑感应电源对于负载电感及Q值的要求,转而研究整体负载怎么与之匹配的问题。目前已有的技术包括:如电磁炉线圈盘的设计原理,在励磁线圈的周围排列磁条,少量增加线圈电感量从而降低线圈匝数,该技术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线圈采用线径较小,自身电阻造成的线圈发热难于解决。如果加强制冷却***则又无法解决便携的问题。另一种设计原理是采用中高频变压器与中高频电源匹配的方式(该技术已由本实用新型人申请专利),这种方式应该说具有很强的适用性,但存在能量转换效率不高的问题,同理也存在中高频变压器温升较大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适用于低电感量励磁线圈加热小型被加热工件并能够有效地发挥出电磁感应加热电源加热效率的电磁感应聚能加热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电磁感应聚能加热装置,包括用于输出中高频直流脉冲电流的电磁感应加热电源,还包括一次谐振电路、磁体、谐振输出电路;所述一次谐振电路的输入端与所述电磁感应加热电源的输出端连接,使所述电磁感应加热电源将中高频直流脉冲电流输出给所述一次谐振电路;所述一次谐振电路的输出端通过所述磁体与所述谐振输出电路的输入端连接,使所述一次谐振电路通过所述磁体将中高频直流脉冲电流感应到所述谐振输出电路;所述谐振输出电路的输出端与负载连接,使所述谐振输出电路将中高频直流脉冲电流作用于负载。
较佳地,所述磁体为开口圆形磁环,所述开口圆形磁环切割有切口,且所述切口内设置有用于绝缘间隔的绝缘板。
较佳地,所述开口圆形磁环为中高频磁环,该中高频磁环由非晶、铁硅铝或铁氧体制成。
较佳地,所述磁体为闭合圆形磁环。
较佳地,所述闭合圆形磁环设置有一个用于匹配电磁感应加热电源需要电感量的短路线圈;且所述闭合圆形磁环为中高频磁环,该中高频磁环由非晶、铁硅铝或铁氧体制成。
较佳地,所述磁体为“C”型、半圆形、圆环形、方口形、“E”型、圆柱形或方柱形;且所述磁体为中高频磁环,该中高频磁环由非晶、铁硅铝或铁氧体制成。
较佳地,所述一次谐振电路为并联谐振电路,所述一次谐振电路包括第一线圈、第一电容,所述第一线圈缠绕于所述磁体,形成所述一次谐振电路的输出端,而所述第一线圈的两端为所述一次谐振电路的输入端,所述第一电容并联在所述第一线圈的两端。
较佳地,所述一次谐振电路为串联谐振电路。
较佳地,所述谐振输出电路为串联谐振电路,所述谐振输出电路包括第二线圈、励磁线圈、第二电容,所述第二线圈缠绕于所述磁体,形成所述谐振输出电路的输入端,而所述励磁线圈为所述谐振输出电路的输出端,所述第二电容串联在所述第二线圈的一端与励磁线圈的一端之间,所述第二线圈的另一端与励磁线圈的另一端连接。
较佳地,所述谐振输出电路为二次谐振电路或多次谐振电路。
本实用新型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电磁感应加热电源输出的中高频直流脉冲电流,可以由一次谐振电路通过磁体而感应到谐振输出电路中,使谐振输出电路形成二次谐振聚能输出,从而使本实用新型可以采用很小的负载电感,即可形成聚能输出,对被加热体进行加热。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电磁感应聚能加热装置的电路原理图。
图2a为本实用新型的电磁感应聚能加热装置的一个切口的开口圆形磁环的结构示意图。
图2b为本实用新型的电磁感应聚能加热装置的两个切口的开口圆形磁环的结构示意图。
图2c为本实用新型的电磁感应聚能加热装置的三个切口的开口圆形磁环的结构示意图。
图2d为本实用新型的电磁感应聚能加热装置的四个切口的开口圆形磁环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电磁感应聚能加热装置的磁体缠绕短路线圈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无需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考图1,本实用新型的电磁感应聚能加热装置,包括用于输出中高频直流脉冲电流的电磁感应加热电源1,电磁感应加热电源1可以为各种电磁加热电源。其中,本实用新型还包括一次谐振电路2(即一次谐振回路)、磁体3、谐振输出电路4(即谐振输出回路);一次谐振电路2的输入端与电磁感应加热电源1的输出端连接,使电磁感应加热电源1将中高频直流脉冲电流输出给一次谐振电路2;一次谐振电路2的输出端通过磁体3与谐振输出电路4的输入端连接,使一次谐振电路2通过磁体3将中高频直流脉冲电流感应到谐振输出电路4;谐振输出电路4的输出端与负载5连接,使谐振输出电路4将中高频直流脉冲电流作用于负载5。一次谐振电路2可通过磁体3与谐振输出电路4连接,并通过磁路形成感应输出。所以,磁体3的主要作用是:将电磁感应加热电源1(及一次谐振电路2)输出的中高频直流脉冲电流,感应到谐振输出电路4中。在工作时,本实用新型电磁感应加热电源1输出的中高频直流脉冲电流,可以由一次谐振电路2通过磁体3而感应到谐振输出电路4中,使谐振输出电路4形成二次谐振聚能输出,从而使本实用新型可以采用很小的电感量的励磁线圈,即可形成聚能输出,对负载5进行加热,例如:谐振输出电路4的输出端可以为一个电感量很小的线圈(电感量为1~3uH),则采用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可以使该谐振输出电路4的电感量很小的线圈形成聚能输出,对负载5进行加热。
其中,作为其中一种方案,本实用新型的磁体3可以为开口圆形磁环,即为开环结构的磁环,而开口圆形磁环切割有切口,且切口内设置有用于绝缘间隔的绝缘板6,绝缘板6镶嵌在切口中,此结构可以达到降低电感量的目的。当然,开口圆形磁环的切口数量不限,例如:图2a为采用一个切口的开口圆形磁环;图2b为采用两个切口的开口圆形磁环,即两个半圆形的磁体合并在一起,而中间通过绝缘板6隔开;图2c为采用三个切口的开口圆形磁环;图2d为采用四个切口的开口圆形磁环。
其中,作为另一种方案,本实用新型的磁体3除了采用上述的开口圆形磁环结构外,还可以在开口圆形磁环设置有一个短路线圈,即在开口圆形磁环上绕制一个短路线圈,以降低磁体3的初始线圈的电感量,达到与电磁感应加热电源1匹配的目的。
优选的,上述的开口圆形磁环为中高频磁环,即中高频磁环采用切割的方式形成切口,再在切口中镶嵌绝缘板6而形成开口圆形磁环。其中,中高频磁环由非晶(英文:amorphousmaterials;结构长且无序、没有晶体周期性的固体材料)、铁硅铝或铁氧体制成。例如:中高频磁环选用非晶磁环,由于非晶磁环的磁导率非常高,单匝线圈的电感量常常超过200uH甚至更高,如图2b所示,采用两个半圆合并的圆环形,制作方式是将非晶磁环对称切断为两个半圆,断口部分对应切面距离1~3mm,切口中间采用绝缘板6阻隔,通过切断磁路或者弱化磁路的方式将单匝线圈电感量下降至本实用新型所要求的单匝2~3uH电感量,例如:采用承载最大功率为5KW(千瓦)的尺寸为80-50-25型非晶两个半圆磁环。
其中,作为又一种方案,本实用新型的磁体3可以为闭合圆形磁环,即不具有切口,整体成型。但由于闭合圆形磁环的电感量太大,很难与目前生产的感应加热器电源相匹配,所以在闭合圆形磁环设置有一个短路线圈1,如图3所示,即在闭合圆形磁环上绕制一个短路线圈1,以降低磁体3的初始线圈的电感量,达到与电磁感应加热电源1匹配的目的。当然,闭合圆形磁环也可以为中高频磁环,该中高频磁环由非晶、铁硅铝或铁氧体制成。
其中,作为其它方案,本实用新型的磁体3还可以为其它形状,例如:“C”型、半圆形、圆环形、方口形、“E”型、圆柱形或方柱形的磁体,均可采用。只要其可以将电磁感应加热电源1(及一次谐振电路2)输出的中高频直流脉冲电流感应到谐振输出电路4中即可。当然,磁体3也可以为中高频磁环,该中高频磁环由非晶、铁硅铝或铁氧体制成。
其中,一次谐振电路2可以为并联谐振电路或串联谐振电路。在本实施例中,一次谐振电路2为并联谐振电路,一次谐振电路2包括第一线圈(L1)、第一电容(C1),第一线圈缠绕于磁体3,形成一次谐振电路2的输出端,而第一线圈的两端为一次谐振电路2的输入端,第一电容并联在第一线圈的两端,其中,需要根据电磁感应加热电源1主板的输出频率对第一电容进行调节,且第一电容安装在磁体3的附近,以保证回路不受其他振荡干扰。第一线圈与第一电容构成并联谐振电路。其中,第一线圈、第一电容的相关参数均与电磁感应加热电源1相适配的电感量相关,例如:电源要求负载电感量为60~100uH,如果采用非晶磁环,由于非晶磁环的磁导率非常高,单匝线圈对应的电感量常常达到数百微享甚至毫享级别,可通过对称切割非晶磁环开两个口,切口中间嵌入绝缘板6阻隔,达到单匝线圈绕于磁体3上电感量为0.2uH左右的参数,若采用铁硅铝磁环,单匝线圈对应的电感量相对较低,可以不需要切割则可以适应绕线电感要求,在本实施例中选用了非晶磁环,并对称开两个口,获得达到单匝线圈绕于磁体3上电感量为0.2uH左右的参数后,第一线圈采用4平方毫米的多股细铜线组成高频铜线,则第一线圈可绕至22匝、电感量为78.8uH、Q值为7.58;而C1为1.0uF(微法),电磁感应加热电源1的主振频率为:22.2KHz(千赫兹)。其中,第一电容也可以由1个电容、2个电容或多个电容构成,只要其可以与第一线圈构成谐振电路即可。
在本实施例中,谐振输出电路4为串联谐振电路,谐振输出电路4包括第二线圈(L2)、励磁线圈(L3)、第二电容(C2),第二线圈缠绕于磁体3,形成谐振输出电路4的输入端,而励磁线圈为谐振输出电路4的输出端,第二电容串联在第二线圈的一端与励磁线圈的一端之间,第二线圈的另一端与励磁线圈的另一端连接。即第二线圈、励磁线圈、第二电容形成串联谐振输出电路,第二线圈的匝数可根据需要的输出功率和电磁感应加热电源1的输出功率匹配调节;第二电容可以是一个电容或者多个电容并联形成的电容组,根据总需要的容量和单个电容能承受的电流来决定;励磁线圈可以是1匝或者多匝,匝数是要根据加热部件允许的空间和加热导线的可承载电流来决定。例如:第二线圈采用10平方毫米的高温多股铜线、缠绕匝数为6匝、电感量为8.8uH、Q值为7.8,第二电容为两个15uF电容并联而成,励磁线圈采用12平方毫米的多股软铜线、缠绕匝数为3匝、电感量为1.2uH、Q值为6.8;则本实施例中,即使励磁线圈只有3匝、电感量只有1.2uH,也可以使电能热转化效率达到97.2%,最大输出功率达到2200W。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谐振输出电路4为二次谐振电路,当然,根据需要,谐振输出电路4也可以为三次谐振电路或多次谐振电路,均应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具体地说,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1.由第一线圈与第一电容构成的一次并联谐振电路(即一次谐振电路2),适配于电磁感应加热电源1提供的中高频直流脉冲电流;2.磁环的主要作用是:将电磁感应加热电源1输出的中高频直流脉冲电流,感应到谐振输出电路4中。3.由第二线圈、励磁线圈与第二电容构成的二次谐振输出电路4(即谐振输出电路4),使励磁线圈的电感量可以很小即可形成聚能输出,例如:励磁线圈为1匝(约0.25uH)便能达到有效加热、为3~6匝(1~3.2uH)就可以达到最好的电能热转化效率。
因此,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特点是电磁感应加热进行二次谐振聚能输出,其优点有:1.第一线圈直接缠绕在磁性材料上,很容易适配各种电磁加热电源;2.励磁线圈的电感量可以很小即可形成聚能输出;3.由于有第二电容串联在二次谐振输出电路4中,励磁线圈的电感量大小和导线的长短都不会改变一次谐振电路2。故本实用新型根本目的是:改变过去专注于电磁感应加热器电路的设计工作方向,全新设计一种负载5电路,该电路采用多级谐振的方式,适用于小型被加热工件、低电感量线圈并能够有效地发挥出电磁感应加热电源1输出的中高频直流脉冲电流作用于被加热体的感应加热效率。
其中,本实用新型可应用于以下领域:1.钢塑复合压力管的焊接;2.螺丝、轴承等铁质器件的装配或者拆卸;3.便携式家用节能快速热水器;4.快速铝膜封口设备;5.铁质物件局部快速加热;6.节能壁挂炉加热器;7.快速蒸汽发生器(蒸汽烫台服装);8.医用蒸馏水快速节能发生器。
最后应当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了详细地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均属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电磁感应聚能加热装置,包括用于输出中高频直流脉冲电流的电磁感应加热电源,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次谐振电路、磁体、谐振输出电路;所述一次谐振电路的输入端与所述电磁感应加热电源的输出端连接,使所述电磁感应加热电源将中高频直流脉冲电流输出给所述一次谐振电路;所述一次谐振电路的输出端通过所述磁体与所述谐振输出电路的输入端连接,使所述一次谐振电路通过所述磁体将中高频直流脉冲电流感应到所述谐振输出电路;所述谐振输出电路的输出端与负载连接,使所述谐振输出电路将中高频直流脉冲电流作用于负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感应聚能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磁体为开口圆形磁环,所述开口圆形磁环切割有切口,且所述切口内设置有用于绝缘间隔的绝缘板。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磁感应聚能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口圆形磁环为中高频磁环,该中高频磁环由非晶、铁硅铝或铁氧体制成。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感应聚能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磁体为闭合圆形磁环。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磁感应聚能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闭合圆形磁环设置有一个用于匹配电磁感应加热电源需要电感量的短路线圈;且所述闭合圆形磁环为中高频磁环,该中高频磁环由非晶、铁硅铝或铁氧体制成。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感应聚能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磁体为“C”型、半圆形、圆环形、方口形、“E”型、圆柱形或方柱形;且所述磁体为中高频磁环,该中高频磁环由非晶、铁硅铝或铁氧体制成。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任意一项所述的电磁感应聚能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一次谐振电路为并联谐振电路,所述一次谐振电路包括第一线圈、第一电容,所述第一线圈缠绕于所述磁体,形成所述一次谐振电路的输出端,而所述第一线圈的两端为所述一次谐振电路的输入端,所述第一电容并联在所述第一线圈的两端。
8.根据权利要求1至6任意一项所述的电磁感应聚能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一次谐振电路为串联谐振电路。
9.根据权利要求1至6任意一项所述的电磁感应聚能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谐振输出电路为串联谐振电路,所述谐振输出电路包括第二线圈、励磁线圈、第二电容,所述第二线圈缠绕于所述磁体,形成所述谐振输出电路的输入端,而所述励磁线圈为所述谐振输出电路的输出端,所述第二电容串联在所述第二线圈的一端与励磁线圈的一端之间,所述第二线圈的另一端与励磁线圈的另一端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6任意一项所述的电磁感应聚能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谐振输出电路为二次谐振电路或多次谐振电路。
CN201420005105.1U 2014-01-03 2014-01-03 一种电磁感应聚能加热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367535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005105.1U CN203675355U (zh) 2014-01-03 2014-01-03 一种电磁感应聚能加热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005105.1U CN203675355U (zh) 2014-01-03 2014-01-03 一种电磁感应聚能加热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3675355U true CN203675355U (zh) 2014-06-25

Family

ID=5097159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20005105.1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3675355U (zh) 2014-01-03 2014-01-03 一种电磁感应聚能加热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3675355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763802A (zh) * 2014-01-03 2014-04-30 杨蒙 一种电磁感应聚能加热装置
CN108583094A (zh) * 2018-07-16 2018-09-28 佛山麦阁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新型无扬尘性黑板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763802A (zh) * 2014-01-03 2014-04-30 杨蒙 一种电磁感应聚能加热装置
CN108583094A (zh) * 2018-07-16 2018-09-28 佛山麦阁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新型无扬尘性黑板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917483A (zh) 一种电磁感应加热装置
CN203675355U (zh) 一种电磁感应聚能加热装置
CN1873340A (zh) 一种电热水器的电磁加热方法及装置
CN203132111U (zh) 高频电磁电热水器
CN202979345U (zh) 一种高频电磁加热装置
CN201708973U (zh) 一种塑胶机械节能装置
CN203019656U (zh) 一种淋膜挤出机筒的电磁加热装置
CN202979344U (zh) 一种适合塑料管及金属塑料复合管的电磁感应加热装置
CN103763802A (zh) 一种电磁感应聚能加热装置
CN101504165A (zh) 超音频电暖器
CN201623882U (zh) 一种电磁加热筒
CN204259194U (zh) 零辐射高效电热能量转换器
CN204358966U (zh) 螺旋式加热体高效感应热风设备
CN208385156U (zh) 一种高效散热的变压器铁芯绝缘板
CN107385159A (zh) 节能型铜线拉丝机感应退火设备
CN202947298U (zh) 流体高频加热器加热结构
CN203327280U (zh) 感应加热器
CN202482374U (zh) 一种井式大容量磁场热处理炉
CN101983823A (zh) 太阳能组件汇流条的焊接装置和焊接方法
CN201821528U (zh) 大型电机转子端环焊接感应加热器
CN1270132C (zh) 磁感应高效散热器
CN204202173U (zh) 一种大功率电磁加热器
CN202738148U (zh) 一种电磁感应加热装置
CN203327283U (zh) 一种高频感应加热器
CN202663577U (zh) 工频、中高频感应加热线圈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0625

Termination date: 2019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