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3485784U - 一种座椅调角器以及锥度元件 - Google Patents

一种座椅调角器以及锥度元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3485784U
CN203485784U CN201320512504.2U CN201320512504U CN203485784U CN 203485784 U CN203485784 U CN 203485784U CN 201320512504 U CN201320512504 U CN 201320512504U CN 203485784 U CN203485784 U CN 20348578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riction
face
seat angle
friction member
angle adjus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 After Issu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20512504.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勇
黄正坤
黄兴
江冲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bei Aviation Precision Machinery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bei Aviation Precision Machiner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bei Aviation Precision Machinery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bei Aviation Precision Machiner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320512504.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348578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348578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3485784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Withdrawn - After Issu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hairs For Special Purposes, Such As Reclining Chai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座椅调角器以及锥度元件,降低了零件的磨损速度,提高了座椅调角器的使用寿命。所述座椅调角器具有摩擦副,所述摩擦副包括第一摩擦件和绕所述第一摩擦件周向转动的第二摩擦件,所述锥度元件的一侧端面设置成与所述第一摩擦件的摩擦面相配合的圆柱面,其另一侧端面设置为曲面,以便所述第二摩擦件绕所述第一摩擦件径向翻转时,所述第二摩擦件的摩擦面抵靠在所述曲面上而形成面接触或线接触。所述锥度元件通过其两侧端面的结构设置,使得摩擦面之间始终处于面接触或线接触状态,以减缓磨损速度和剧烈程度,提高连接的可靠性,从而避免座椅调角器在调节角度的过程中出现噪音、抖动等现象,延长座椅的使用寿命,提高座椅的舒适度。

Description

一种座椅调角器以及锥度元件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座椅角度调节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用于座椅调节器的锥度元件。本实用新型还涉及一种具有上述锥度元件的座椅调角器。
背景技术
目前,座椅调角器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采用棘轮棘齿机构原理的板簧式调节机构;另一类是采用行星齿轮传动原理的齿轮式调节机构。
请参考图1-3,图1为现有技术中座椅的外形结构图;图2为现有技术中座椅调角器在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的装配***图;图3为图2所示座椅调角器中齿轮传动机构的结构简图。
现有的座椅调角器00安装在椅背和椅座之间,且一般采用行星齿轮传动,如图1所示。
如图2和图3所示,现有的座椅调角器00包括具有内齿圈的内齿板01、具有外齿圈的外齿板02、偏心轮03、楔形块04和驱动凸轮05。其中,内齿板01用于与椅背固定连接,该内齿板01的中部设有轴肩011;外齿板02用于与椅座固定连接,该外齿板02的中部设置有轴心孔021;外齿圈与内齿圈相啮合,且轴肩011与轴心孔021之间形成径向偏心区域;偏心轮03置于所述径向偏心区域内,偏心轮03、内齿板01和外齿板02构成少齿差行星齿轮传动机构;楔形块04置于所述径向偏心区域内;且,偏心轮03和楔形块04在弹性件施加的周向力作用下消除所述偏心轮03与外齿板02的轴心孔021之间的及啮合齿之间的间隙;驱动凸轮05驱动偏心轮03或者楔形块04,以便于实现内齿板01相对外齿板02产生角度转动。
请进一步参考图4-图6,图4为图2所示座椅调角器的组装完成结构图;图5为图4中A-A方向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6为图5中A部分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在驱动凸轮05驱动偏心轮03或者楔形块04转动的过程中,偏心轮03与外齿板02的轴心孔021、偏心轮03与内齿板01的轴肩011、楔形块04与外齿轮02的轴心孔021、楔形块04与内齿板01的轴肩011构成四个摩擦副,如图4所示;由于外齿板02的中心孔021与内齿板01的轴肩011之间存在一定的锥度,且调节器装配于座椅总成的过程中需要适应座盆开裆距离的变化,这些均会导致上述四个摩擦副中出现点接触或者线接触,如图6所示;当摩擦副的摩擦面磨损到一定程度就会变成小面接触,甚至引起调角器和座椅出现晃动间隙,在操作过程中存在噪音、抖动等现象,进而影响座椅的舒适性及其使用寿命。
伴随着汽车行业的发展,对座椅使用寿命以及舒适性的要求越来越高,而座椅的使用寿命和舒适度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座椅调角器00的影响,故现有的座椅调角器00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
因此,如何设计一种座椅调角器,以降低其内部摩擦副的磨损速度,延长其使用寿命,是本领域技术人员目前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座椅调角器的锥度元件,使得座椅调角器内部的摩擦副始终处于面或线接触,降低了零件的磨损速度,提高了座椅调角器的使用寿命。、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具有上述锥度元件的座椅调角器。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座椅调角器的锥度元件,所述座椅调角器具有摩擦副,所述摩擦副包括第一摩擦件和绕所述第一摩擦件周向转动的第二摩擦件,所述锥度元件的一侧端面设置成与所述第一摩擦件的摩擦面相配合的圆柱面,其另一侧端面设置为曲面,以便所述第二摩擦件绕所述第一摩擦件径向翻转时,所述第二摩擦件的摩擦面抵靠在所述曲面上而形成面接触或线接触。
本实用新型的锥度元件设置在座椅调角器的摩擦副上,且其两侧端面分别与第一摩擦件和第二摩擦件相对;当第二摩擦件相对第一摩擦件周向转动时,第二摩擦件通过锥度元件的圆柱面与第一摩擦件形成面接触,则锥度元件的圆柱面相当于一个抗磨损面,能够对第二摩擦件起到较好的防护作用,减缓第二摩擦件的磨损速度;当座椅调角器进行调整作业时,第二摩擦副相对第一摩擦副存在一个径向翻转,此时,第二摩擦副的摩擦面能够抵靠在锥度元件的曲面上,从而形成面接触或者线接触,以提高支撑的稳定性,降低磨损速度。
也就是说,本实用新型的锥度元件能够通过其两侧端面的结构设置,实现摩擦副的摩擦面之间始终处于面接触或线接触状态,以减缓摩擦副的磨损速度和磨损的剧烈程度,提高连接的可靠性,从而避免座椅调角器在调节角度的过程中出现噪音、抖动等现象,延长座椅的使用寿命,提高座椅的舒适度。
优选地,所述曲面为球面或圆柱型面。
优选地,所述锥度元件的一侧端面采用抗磨损材料制成。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座椅调角器,所述座椅调角器的两个部件之间形成摩擦副,形成所述摩擦副的两个部件之间设有上述任一项所述的锥度元件。
由于本实用新型的座椅调角器具有上述任一项所述的锥度元件,故上述任一项所述的锥度元件所产生的技术效果均适用于本实用新型的座椅调角器。
优选地,所述座椅调角器包括具有轴肩的内齿板和具有轴心孔的外齿板,所述轴肩和所述轴心孔之间形成径向偏心区域,所述径向偏心区域中内置有偏心轮,所述偏心轮与轴肩的外表面之间形成所述摩擦副,所述轴肩和所述偏心轮分别构成所述第一摩擦件和所述第二摩擦件。
优选地,所述偏心轮朝向所述轴肩的端面具有凹槽,所述凹槽内周向固定地连接有所述锥度元件。
锥度元件可以周向固定地设置在偏心轮上,则当偏心轮相对轴肩周向转动时,能够带动锥度元件相应转动,以便锥度元件的圆柱面始终与轴肩保持面接触或者线接触;另一方面,偏心轮还可以相对锥度元件产生径向翻转,以实现座椅调节器的调节功能,且在偏心轮径向翻转的过程中,其摩擦面能够抵靠在锥度元件的曲面上,从而形成面接触或者线接触;可见,由于锥度元件的设置,不管座椅调角器处于调节状态还是静止状态,偏心轮与轴肩的摩擦面始终处于面接触或线接触状态,有效降低了磨损速度。
优选地,所述偏心轮与所述轴心孔的内壁之间形成所述摩擦副,所述轴心孔的内壁和所述偏心轮分别构成所述第一摩擦件和所述第二摩擦件。
还可以在偏心轮与轴心孔的内壁之间设置锥度元件,以减小两者之间的磨损速度,进而提高座椅调角器的使用寿命。
优选地,所述径向偏心区域中还内置有楔形块,所述楔形块与所述轴肩的外表面之间形成所述摩擦副,所述轴肩和所述楔形块分别构成所述第一摩擦件和所述第二摩擦件。
优选地,所述楔形块朝向所述轴肩的端面设有安装凹槽,所述安装凹槽内周向固定地连接有所述锥度元件。
优选地,所述楔形块与所述轴心孔的内壁之间形成所述摩擦副,所述轴心孔的内壁和所述楔形块分别构成所述第一摩擦件和所述第二摩擦件。
同理,可以在楔形块与轴肩之间和/或楔形块与轴心孔的内壁之间设置锥度元件,以减缓楔形块的磨损速度。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中座椅的外形结构图;
图2为现有技术中座椅调角器在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的装配***图;
图3为图2所示座椅调角器中齿轮传动机构的结构简图;
图4为图2所示座椅调角器的组装完成结构图;
图5为图4中A-A方向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中沿B-B方向剖切后偏心轮与轴肩部分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座椅调角器在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的内部结构组装分解立体图;
图8为图7所示座椅调角器组装完成后的俯视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锥度元件在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设置在偏心轮与轴肩之间的立体结构图;
图10为图9所示锥度元件设置在偏心轮上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1为图9所示锥度元件的安装结构简图;
图12为图8中沿C-C方向剖切后偏心轮与轴肩部分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锥度元件一种设置方式的第一侧视立体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锥度元件一种设置方式的第二侧视立体图;
图15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锥度元件安装在其他摩擦副上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6中:
00座椅调角器、01内齿板、011轴肩、02外齿板、021轴心孔、03偏心轮、04楔形块、05驱动凸轮
图7-15中:
1锥度元件、11第一端面、12第二端面、2摩擦副、21第一摩擦件、22第二摩擦件、3内齿板、31轴肩、4外齿板、41轴心孔、5偏心轮、51凹槽、6楔形块、7摩擦件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的核心是提供一种座椅调角器,其内部摩擦副始终处于面接触或线接触,在较大程度上降低了零件的磨损速度,延长了使用寿命。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请参考图7-11,图7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座椅调角器在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的内部结构组装分解立体图;图8为图7所示座椅调角器组装完成后的俯视图;图9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锥度元件在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设置在偏心轮与轴肩之间的立体结构图;图10为图9所示锥度元件设置在偏心轮上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11为图9所示锥度元件的安装结构简图。
本实用新型的座椅调角器包括内齿板3、外齿板4、偏心轮5和楔形块6,内齿板3具有内齿圈32,且其中部设有轴肩31;外齿板4具有外齿圈42,且其中部设有轴心孔41;内齿板3和外齿板4分别以内齿圈32和外齿圈42啮合,轴肩31与轴心孔41之间形成径向偏心区域;偏心轮5和楔形块6均内置于所述径向偏心区域中。
此时,如图7和图8所示,偏心轮5的内外两侧端面分别与轴肩31的外表面和轴心孔41的内表面形成两个摩擦副2,假定形成所述摩擦副2的两个部件分别为第一摩擦件21和第二摩擦件22,第二摩擦件22能够绕第一摩擦件21周向转动,且在需要座椅调角器对座椅的角度进行调节时,在座椅调角器中的摩擦副2中,第二摩擦件22会相对第一摩擦件21产生径向翻转;其中,偏心轮5构成所述第二摩擦件22,轴肩31或者轴心孔41的内壁构成所述第一摩擦件21。
同理,楔形块6的内外两侧端面也分别与轴肩31的外表面和轴心孔41的内表面形成两个摩擦副2;其中,楔形块6构成所述第二摩擦件22,轴肩31或者轴心孔41的内壁构成所述第一摩擦件21。
本实用新型的座椅调角器还设有锥度元件1,锥度元件1设置在某个摩擦副2中,处于第一摩擦件21和第二摩擦件22之间;锥度元件1处于两侧的端面分别为第一端面11和第二端面12,第一端面11设置成圆柱面,该圆柱面朝向第一摩擦件21设置,且与第一摩擦件21的摩擦面的形状相同或相近,以便该第一端面11与第一摩擦件21的摩擦面相配合;第二端面12设置为曲面,并朝向第二摩擦件22的摩擦面设置,当第二摩擦件22相对第一摩擦件21径向翻转时,第二摩擦件22的摩擦面能够抵靠在第二端面12上,从而与第二端面12形成面接触或者线接触。
需要说明的是,本文中的内侧、外侧等方位词均是以座椅调角器的轴心线为基准定义的,也就是说,远离所述轴心线的一侧为所述外侧,靠近所述轴心线的一侧为所述内侧;与所述轴心线垂直的方向为所述径向;所述两侧是指靠近所述轴心线的一侧和远离所述轴心线的一侧。
为便于理解,本文仅以锥度元件1设置在由偏心轮5和轴肩31形成的摩擦副2上为例进行说明,请参考图7-11。但这并不能理解为本实用新型的锥度元件1仅能设置在偏心轮5和轴肩31之间;当锥度元件1设置在其他摩擦副2上时,可以参照其在偏心轮5和轴肩31之间的结构进行设置。
锥度元件1以其一侧端面朝向轴肩31,该一侧端面即为第一端面11,第一端面11设置为与轴肩31的外圆周相同或相近的圆柱状,则第一端面11贴合在轴肩31的外壁,两者形成面接触,如图8-图11所示;锥度元件1以其另一侧端面朝向偏心轮5,该另一侧端面构成第二端面12,第二端面12设置为曲面,与偏心轮5的内壁基本贴合,如图9和图10所示。
请进一步参考图12,图12为图8中沿C-C方向剖切后偏心轮与轴肩部分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图。
正常情况下,偏心轮5与轴肩31之间在径向上基本不存在间隙,偏心轮5以其内壁环绕在轴肩31的外壁,基本上能够实现面接触;当座椅调机器对座椅的角度进行调整时,偏心轮5相对于轴肩31的径向向外翻转,此时,偏心轮5的内壁绕第二端面12的曲面依次向外翻转,则偏心轮5与第二端面12始终保持面接触或者线接触,如图12所示;相对于图6中所示的现有技术中偏心轮5与轴肩31的点接触,设置有锥度元件1的偏心轮5与轴肩31之间始终保持面接触或者线接触,从而在较大程度上降低了磨损速度,提高了偏心轮5和轴肩31的耐用性。
可以想到,偏心轮5上可以设置凹槽51,凹槽51用于容纳锥度元件1,则锥度元件1可以周向固定地连接在凹槽51内,当偏心轮5绕轴肩31周向转动时,能够带动锥度元件1绕轴肩31周向转动,则锥度元件1能够不断地调整与轴肩31的相对位置关系,以便第一端面11能够与轴肩31的外壁始终保持面接触或者线接触。
还可以想到,锥度元件1还可以设置在偏心轮5与轴心孔41的内壁之间,此时可以在偏心轮5的外端面设置凹槽51,以便容纳锥度元件1;锥度元件1朝向轴心孔41的内壁的端面为第一端面11,第一端面11设置为与轴心孔41的内壁相同或相近的圆柱面,以便与其配合;锥度元件1朝向偏心轮5的外壁的一侧端面为第二端面12,该第二端面12也设置为曲面;当偏心轮5相对于轴心孔41的径向向外翻转时,偏心轮5的外壁绕第二端面12的曲面依次翻转,始终保持面接触或者线接触。
同理,楔形块6与轴肩31之间、楔形块6与轴心孔41的内壁之间也可以设置锥度元件1,具体可以参照锥度元件1设置在偏心轮5与轴肩31之间、偏心轮5与轴心孔41的内壁之间的实施例进行相应配置,此处不再赘述。
当然,楔形块6也可以在其朝向轴肩31的一侧端面设置安装凹槽,以便锥度元件1周向固定地安装在安装凹槽内;此外,楔形块6还可以在朝向轴心孔41的一侧端面设置安装凹槽,以容纳并安装锥度元件1。
理论上讲,上述四个摩擦副2上均可以设置锥度元件1,但是,考虑到结构的复杂性,通常仅需在偏心轮5与轴肩31形成的摩擦副2上或者偏心轮5与轴心孔41的内壁形成的摩擦副2上设置一个锥度元件即可,也就是说,当偏心轮5作为第二摩擦件22时,可以在偏心轮5的内侧摩擦面或者外侧摩擦面设置锥度元件1,以便偏心轮5轴向翻转时进行锥度调节,无需在两个摩擦副2上均设置锥度元件1;同理,当楔形块6作为第二摩擦件22时,可以在楔形块6与轴肩31形成的摩擦副2、或者偏心轮5与轴心孔41的内壁形成的摩擦副2中任选一个设置锥度元件1,以满足楔形块6轴向翻转时的锥度调节。
相应地,在使用寿命足够的情况下,可以仅在偏心轮5或者楔形块6形成的摩擦副2上设置一个锥度元件1,例如楔形块6与轴肩31之间、楔形块6与轴心孔41的内壁之间也可以不设置锥度元件,仅通过楔形块6的转动适应座椅角度调整过程中的锥度变化。
显然,当上述四个摩擦副2中均设置锥度元件1时,整个座椅调角器在角度调整的过程中更为稳定,摩擦副2的摩擦面能够始终保持面接触或者线接触,从而延长座椅使用寿命,提高舒适性。
请参考图13和图14,图13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锥度元件一种设置方式的第一侧视立体图;图14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锥度元件一种设置方式的第二侧视立体图。
本实用新型的锥度元件1具有第一端面11和第二端面12,第一端面11可以采用抗磨损材料制成,以便抵抗与轴肩31或者轴心孔41的内壁的摩擦;第二端面12为曲面,所述曲面可以为球面或者圆柱型面等结构,以便更好地适应偏心轮5或者楔形块6的连接需求,如图14所示。
显然,本实用新型的锥度元件1可以整体采用力学综合性能较好的材料制成,以进可能提高强度,延长其使用寿命、降低磨损速度。
采用本实用新型的锥度元件,能够使得座椅调角器中的摩擦副始终处于面接触或者线接触,以降低零件磨损速度,延长座椅调角器以及座椅的使用寿命;另一方面,由于摩擦面之间的接触始终保持面接触或者线接触,则座椅调角器在调节的过程中可以通过面或者线进行支撑,进而提高连接的可靠性,从而有效防止座椅的晃动,避免调节过程中产生噪音,提高座椅的舒适性。
此外,上文所述四个摩擦副2仅是座椅调角器中比较常见的四个摩擦副2,当座椅调角器中存在其他摩擦副2时,也可以在其他摩擦副2上设置锥度元件1,然后类比上述结构进行设置,以达到锥度调节的效果,减小零部件的磨损。
请参考图15,图15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锥度元件安装在其他摩擦副上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如图15所示,当内齿板3和外齿板4之间填充有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摩擦件7,且各个摩擦件7的面积差异较小时,各个摩擦件7上可以均设置锥度元件1,以便更好地实现锥度的调节,降低磨损速度和剧烈程度。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座椅调角器以及锥度元件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座椅调角器以及锥度元件的核心思想。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若干改进和修饰,这些改进和修饰也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座椅调角器的锥度元件,所述座椅调角器具有摩擦副(2),所述摩擦副(2)包括第一摩擦件(21)和绕所述第一摩擦件(21)周向转动的第二摩擦件(22),其特征在于, 
所述锥度元件(1)的一侧端面(11)设置成与所述第一摩擦件(21)的摩擦面相配合的圆柱面,其另一侧端面(12)设置为曲面,以便所述第二摩擦件(22)绕所述第一摩擦件(21)径向翻转时,所述第二摩擦件(22)的摩擦面抵靠在所述曲面上而形成面接触或线接触。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锥度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曲面为球面或圆柱型面。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锥度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锥度元件(1)的一侧端面(11)采用抗磨损材料制成。 
4.一种座椅调角器,所述座椅调角器的两个部件之间形成摩擦副(2),其特征在于,形成所述摩擦副(2)的两个部件之间设有上述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锥度元件(1)。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座椅调角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座椅调角器包括具有轴肩(31)的内齿板(3)和具有轴心孔(41)的外齿板(4),所述轴肩(31)和所述轴心孔(41)之间形成径向偏心区域,所述径向偏心区域中内置有偏心轮(5),所述偏心轮(5)与轴肩(31)的外表面之间形成所述摩擦副(2),所述轴肩(31)和所述偏心轮(5)分别构成所述第一摩擦件(21)和所述第二摩擦件(22)。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座椅调角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偏心轮(5)朝向所述轴肩(31)的端面具有凹槽(51),所述凹槽(51)内周向固定地连接有所述锥度元件(1)。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座椅调角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偏心轮(5)与所述轴心孔(41)的内壁之间形成所述摩擦副(2),所述轴心孔(41)的内壁和所述偏心轮(5)分别构成所述第一摩擦件(21)和所述第二摩擦件(22)。 
8.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座椅调角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径向偏心区域中还内置有楔形块(6),所述楔形块(6)与所述轴肩(31)的 外表面之间形成所述摩擦副(2),所述轴肩(31)和所述楔形块(6)分别构成所述第一摩擦件(21)和所述第二摩擦件(22)。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座椅调角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楔形块(6)朝向所述轴肩(31)的端面设有安装凹槽,所述安装凹槽内周向固定地连接有所述锥度元件(1)。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座椅调角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楔形块(6)与所述轴心孔(41)的内壁之间形成所述摩擦副(2),所述轴心孔(41)的内壁和所述楔形块(6)分别构成所述第一摩擦件(21)和所述第二摩擦件(22)。 
CN201320512504.2U 2013-08-21 2013-08-21 一种座椅调角器以及锥度元件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348578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20512504.2U CN203485784U (zh) 2013-08-21 2013-08-21 一种座椅调角器以及锥度元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20512504.2U CN203485784U (zh) 2013-08-21 2013-08-21 一种座椅调角器以及锥度元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3485784U true CN203485784U (zh) 2014-03-19

Family

ID=5025663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20512504.2U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3485784U (zh) 2013-08-21 2013-08-21 一种座椅调角器以及锥度元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3485784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395381A (zh) * 2013-08-21 2013-11-20 湖北中航精机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座椅调角器以及锥度元件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395381A (zh) * 2013-08-21 2013-11-20 湖北中航精机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座椅调角器以及锥度元件
CN103395381B (zh) * 2013-08-21 2015-08-19 湖北中航精机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座椅调角器以及锥度元件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129418B (zh) 一种座椅调角器及其座椅
CN101941389B (zh) 座椅调角器及具有该调角器的座椅
CN102145663B (zh) 座椅调角器及其自锁机构及具有该调角器的座椅
CN203381519U (zh) 一种座椅调角器以及集油元件
CN203485784U (zh) 一种座椅调角器以及锥度元件
CN104638830A (zh) 一种抬高座椅的电机组件及包含该电机组件的车辆座椅
CN102215719A (zh) 床***
CN103963823A (zh) 一种转向管柱调节锁紧机构
CN104632668A (zh) 电风扇
CN203920481U (zh) 用于汽车座椅的电动调角器
CN110936861A (zh) 一种同心调节座椅调角器
CN104373169A (zh) 一种连续可变气门升程装置
CN102085818B (zh) 座椅调角器及具有该调角器的座椅
CN103395381B (zh) 一种座椅调角器以及锥度元件
KR101007201B1 (ko) 회전 제어기능을 갖는 절첩식 의자
CN201108202Y (zh) 角度调整结构
CN211244440U (zh) 一种防晃动的机架和按摩机
CN207173362U (zh) 汽车座椅连续调角器的间隙消除装置
CN203130966U (zh) 一种齿轮齿条转向机齿间间隙调整装置
CN207173359U (zh) 汽车座椅连续调角器
JP3121730U (ja) 跳ね上げ式眼鏡枠
CN103273859A (zh) 一种座椅调角器以及集油元件
CN201932031U (zh) 座椅调角器及具有该调角器的座椅
CN211643509U (zh) 辊道驱动机构
CN211244442U (zh) 一种机架和按摩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0319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150819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0319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150819

RGAV Abandon patent right to avoid re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