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3444154U - 透镜单元及摄像单元 - Google Patents

透镜单元及摄像单元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3444154U
CN203444154U CN201190000936.4U CN201190000936U CN203444154U CN 203444154 U CN203444154 U CN 203444154U CN 201190000936 U CN201190000936 U CN 201190000936U CN 203444154 U CN203444154 U CN 20344415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ens
chimeric
unit
lens unit
adjac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Lifetim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90000936.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渡边清一
增泽智成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anchang OFilm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Fujifilm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film Corp filed Critical Fujifilm Corp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344415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3444154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3/00Simple or compound lens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7/0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7/02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 G02B7/021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for more than one le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7/0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7/02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 G02B7/028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with means for compensating for changes in temperature or for controlling the temperature; thermal stabilisation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Lens Barrel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即使对于温度变化,也能够稳定地维持性能的透镜单元及具备该透镜单元的摄像单元。一种透镜单元,其具备多个透镜,所述多个透镜配置成它们的光轴相互一致的状态,其中,各透镜与相邻的透镜进行锥形嵌合,或者与相邻的透镜之间夹着间隔件而与该间隔件进行锥形嵌合,从而在各透镜与所述相邻的透镜之间围成空间,在相邻的两个透镜中的至少一方的透镜和与该透镜嵌合的另一方的透镜这两个构件之间的嵌合部上,或者在相邻的两个透镜中的至少一方的透镜和夹在所述一方的透镜与另一方的透镜之间的间隔件这两个构件之间的嵌合部上,设有至少一个通气路,该通气路沿着所述两个构件之间的交界将在所述相邻的两个透镜之间围成的空间与该空间之外连通。

Description

透镜单元及摄像单元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透镜单元及具备所述透镜单元的摄像单元。 
背景技术
便携式电话或监视相机等中使用的摄像单元通常由CCD(Charge Coupled Device)图像传感器或CMO S(Complementary Metal-Oxide Semiconductor)图像传感器等固体摄像元件、在固体摄像元件的受光面上成像的透镜单元构成(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2)。 
透镜单元由多个透镜和对这些透镜进行收容的镜筒构成。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透镜单元中,多个透镜嵌入镜筒,且它们的光轴配置成相互一致的状态。另外,在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透镜单元中,多个透镜相互嵌合,且它们的光轴配置成相互一致的状态。 
上述的摄像单元安装于便携式电话等的电路基板上,但为了缩短安装工序,而摄像单元的安装中采用回流处理。回流处理是指在电路基板上安装部件的部位上预先配置钎料,在该钎料上配置部件并将它们与电路基板一起进行加热,由此使钎料熔融,从而将部件钎焊于电路基板的处理。 
在回流处理中,摄像单元暴露于200℃以上的温度中。在嵌入镜筒或相互嵌合而配置的相邻两个透镜之间围成闭空间,该闭空间内的空气通过回流处理而发生热膨胀。并且,当闭空间内的空气膨胀时,闭空间内的压力上升。由此,在透镜上产生裂纹或破裂等损伤,并且,相邻的两个透镜的光轴可能产生错动。 
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透镜单元中,关于在相邻的两个透镜之间围成的闭空间内的空气的膨胀没有特别对策。在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透镜单元中,在相邻的两个透镜中,在一方的透镜的边端部设置沿光轴方向贯通所述边端部的通气路,通过该通气路来使相邻的两个透镜之间的空间内的空气逃散。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8-148020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9-98614号公报 
实用新型的概要 
实用新型要解决的课题 
但是,在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透镜单元中,为了将沿着光轴方向贯通的通气路设置在透镜上,需要在边端部设置相应的空间,从而妨碍透镜及镜筒的小型化。另外,在成形透镜时,在其成形模中,形成通气路的部分使树脂的流动紊乱,从而可能导致成形精度的降低。 
实用新型内容
因此,本实用新型鉴于上述的情况而提出,提供一种即使对于温度变化,也能够稳定地维持性能的透镜单元及具备所述透镜单元的摄像单元。 
解决方案 
一种透镜单元,其具备多个透镜,所述多个透镜配置成多个透镜的光轴相互一致的状态,其中,各透镜与相邻的透镜进行锥形嵌合,或者在与相邻的透镜之间夹着间隔件而与间隔件进行锥形嵌合,从而在各透镜与相邻的透镜之间围成空间,在相邻的两个透镜中的至少一方的透镜和与所述透镜嵌合的另一方的透镜这两个构件之间的嵌合部上,或者在相邻的两个透镜中的至少一方的透镜和夹在所述一方的透镜与另一方的透镜之间的间隔件这两个构件之间的嵌合部上,设有至少一个通气路,该通气路沿着所述两个构件之间的交界将在相邻的两个透镜之间围成的空间与该空间之外连通并沿着两个构件之间延伸。 
一种摄像单元,其具备:具有基板及设置在该基板上的固体摄像元件的传感器单元;在所述固体摄像元件上成像的透镜单元,其中,所述透镜单元为上述的透镜单元。 
实用新型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能够通过通气路而使在相邻的两个透镜之间围成的空间内的空气对应于其膨胀而逃散。由此,能够防止在透镜上产生裂纹或 破裂等损伤的情况,并且,能够将相邻的两个透镜的光轴保持为一致的状态。并且,沿着相互嵌合的两个透镜或者相互嵌合的透镜及间隔件这两个构件之间的交界来设置通气路,从而能够提高透镜的成形精度。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摄像单元的一例的图。 
图2是表示图1的摄像单元所包含的透镜的图。 
图3是表示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摄像单元的另一例的图。 
图4是表示图3的摄像单元所包含的透镜的图。 
图5是表示图4的透镜的变形例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表示摄像单元的一例,图2表示图1的摄像单元所包含的透镜。 
摄像单元1具备传感器单元2和透镜单元3。 
传感器单元2通过由硅等半导体形成的基板10和在该基板的大致中央部设置的固体摄像元件11构成。固体摄像元件11例如为CCD图像传感器或CMOS图像传感器等,其通过对基板10反复进行公知的成膜工序、光刻工序、蚀刻工序、杂质添加工序等,在基板10上形成受光区域、电极、绝缘膜、配线等而构成。 
透镜单元3包括包含多个透镜的光学***4和收容光学***4的镜筒5。在图示的例子中,光学***4由配置在入射侧的第一透镜20和配置在出射侧的第二透镜30构成。第一透镜20及第二透镜30都由透光性的树脂形成。需要说明的是,光学***4的结构没有限定为图示的例子,例如透镜的片数可以为3片以上。 
第一透镜20由在表背具有光学面的透镜部21和在透镜部21的周围呈凸缘状扩宽的边端(日语原文:コバ)部22构成。第二透镜30也同样由在表背具有光学面的透镜部31和在透镜部31的周围呈凸缘状扩宽的边端部32构成。第一透镜20和第二透镜30以使透镜部21、31的光轴一致的状态重叠。 
在第一透镜20的边端部22及第二透镜30的边端部32分别设有相互嵌合的嵌合区域。在第一透镜20的边端部22上设置的嵌合区域23是以透镜部21的光轴为中心的圆环状的凸部。另外,在第二透镜30的边端部32上设置的嵌合区域33是以透镜部31的光轴为中心的圆环状的凸部,内嵌于第一透镜20的嵌合区域23。并且,第一透镜20的嵌合区域23的内周面及第二透镜30的嵌合区域33的外周面形成为相互匹配的锥形面。第一透镜20和第二透镜30通过使嵌合区域23、33嵌合,从而以使透镜部21、31的光轴一致的方式相互定位。 
在第二透镜30的嵌合区域33的锥形面(外周面)的周部上形成有以锥轴(光轴)为中心而向放射方向延伸的槽34。该槽34形成沿着第一透镜20与第二透镜30的交界而将在第一透镜20与第二透镜30之间围成的空间与该空间之外连通的通气路35。 
镜筒5由筒部50、在筒部50的轴向的一方的端部设置的盖部51和在筒部50的轴向的另一方的端部设置的底座部52构成。镜筒5由遮光性的材料形成,例如由黑色的液晶聚合物等树脂形成。 
光学***4以其光轴与镜筒5的筒部50的中心轴一致的状态配置在筒部50内。在光学***4的光轴所通过的盖部51的中央部设有开口部54,通过该开口部54而使光向光学***4入射。 
在光学***4的第一透镜20的边端部22及镜筒5的盖部51上分别设有相互嵌合的嵌合区域。在第一透镜20的边端部22上设置的嵌合区域26是以光学***4的光轴为中心的圆环状的凸部。另外,在镜筒5的盖部51上设置的嵌合区域56是以筒部50的中心轴为中心的圆环状的凸部,内嵌于第一透镜20的嵌合区域26。并且,第一透镜20的嵌合区域26的内周面及镜筒5的嵌合区域56的外周面形成为相互匹配的锥形面。光学***4通过使第一透镜20的嵌合区域26与镜筒5的嵌合区域56嵌合,从而以使其光轴与筒部50的中心轴一致的方式定位。 
光学***4相对于镜筒5的定位如上述那样通过使第一透镜20的嵌合区域26与镜筒5的嵌合区域56嵌合来进行,因此在光学***4的外周面(第一透镜20及第二透镜30的外周面)与镜筒5的筒部50的内周面之间隔有间隙。通气路35向光学***4的外周面与镜筒5的筒部50的内 周面之间的间隙连通。另外,在镜筒5的筒部50上设有将筒部5沿其厚度方向贯通并向光学***4的外周面与镜筒5的筒部50的内周面之间的间隙开口的贯通孔53。 
透镜单元3通过使镜筒5的底座部52与传感器单元2的基板10接合而与传感器单元2成为一体。光学***4被夹持而保持在镜筒5的盖部51与传感器单元2的基板10之间。通过镜筒5的开口部54而向光学***4入射的光在传感器单元2的固体摄像元件11的受光面上成像。 
光学***4的外周面与镜筒5的筒部50的内周面之间的间隙由镜筒5的盖部51和传感器单元2的基板10包围,该镜筒5的盖部51与光学***4的第一透镜20嵌合,该传感器单元2的基板10与光学***4的第二透镜30抵接,且将镜筒5的底座部52接合。但是,通过在镜筒5的筒部50上设置的贯通孔53,使光学***4的外周面与镜筒5的筒部50的内周面之间的间隙与镜筒5外连通。 
以上那样构成的摄像单元1通过回流处理而安装于电子设备的电路基板。即,在电路基板上安装摄像单元1的位置预先印刷糊剂状的钎料,在该钎料上载置摄像单元1。然后,对包含该摄像单元1在内的电路基板实施红外线的照射或热风的喷吹这样的加热处理,由此使钎料熔化而将摄像单元1安装于电路基板。 
在回流处理中,摄像单元1整体通过回流温度而加热,因此形成第一透镜20及第二透镜30的树脂具有在固化后通过回流处理也不会发生热变形的程度的耐热性。作为这样的树脂,可以使用能量固化性的树脂,例如可以使用硅酮树脂、环氧树脂、酚醛树脂等通过热而固化的热固化性的树脂、或者环氧树脂、丙烯酸树脂等通过紫外线的照射而固化的光固化性的树脂。 
形成第一透镜20及第二透镜30的树脂的耐热性中,固化物的玻化温度优选为200℃以上,更优选为250℃以上,尤其优选为300℃以上。为了对树脂赋予这样高的耐热性,需要在分子水平上对运动性进行约束,作为有效的手段,列举有(1)提高每单位体积的架桥密度的手段、(2)利用具有刚性的环结构的树脂的手段(例如具有环己烷、降莰烷、四环十二烷等脂环结构、苯、萘等芳香环结构、9、9’-二苯基茐等cardo结构、螺 环二酚等螺环结构的树脂,具体而言,例如,在日本特开平9-137043号公报、日本特开平10-67970号公报、日本特开2003-55316号公报、日本特开2007-334018号公报、日本特开2007-238883号公报等中记载的树脂)、(3)使无机微粒子等高Tg的物质均匀地分散的手段(例如在日本特开平5-209027号公报、日本特开平10-298265号公报等中记载)等。上述的手段可以多个并用,优选在不损害流动性、收缩率、折射率特性等其他的特性的范围内进行调整。 
另外,从成形模的形状转印适合性等、成形性的观点出发,优选形成第一透镜20及第二透镜30的树脂在固化前具有适度的流动性。具体而言,优选常温下为液体且粘度为1000~50000mPa·s程度的树脂。 
另外,从形状转印精度的观点出发,形成第一透镜20及第二透镜30的树脂优选固化反应引起的体积收缩率小的树脂。树脂的固化收缩率优选为10%以下,更优选为5%以下,尤其优选为3%以下。作为固化收缩率低的树脂,能够列举出例如(1)含有高分子量的固化剂(预聚合物等)的树脂(例如在日本特开2001-19740号公报、日本特开2004-302293号公报、日本特开2007-211247号公报等中记载,高分子量固化剂的数均分子量优选为200~100、000的范围,更优选为500~50、000的范围,尤其优选1、000~20、000的情况。另外,通过所述固化剂的数均分子量/固化反应性基的个数而计算出的值优选处于50~10、000的范围,更优选处于100~5、000的范围,尤其优选处于200~3、000的范围。)、(2)含有非反应性物质(有机/无机微粒子、非反应性树脂等)的树脂(例如在日本特开平6-298883号公报、日本特开平2001-247793号公报、日本特开平2006-225434号公报等中记载)、(3)含有低收缩架桥反应性基的树脂(例如,开环聚合性基(例如环氧基(例如,在日本特开2004-210932号公报等中记载)、氧杂环丁烷基(例如,在日本特开平8-134405号公报等中记载)、环硫基(例如,在日本特开2002-105110号公报等中记载)、环状碳酸基(例如,在日本特开平7-62065号公报等中记载)等)、烯/硫醇固化基(例如,在日本特开2003-20334号公报等中记载)、氢化甲硅烷化固化基(例如,在日本特开2005-15666号公报等中记载)等)、(4)含有刚性骨架树脂(芴、金刚烷、异佛尔酮等)的树脂(例如,在日本特开平9-137043 号公报等中记载)、(5)含有聚合性基不同的两种单体且形成有相互贯穿网眼结构(所谓的IPN结构)的树脂(例如,在日本特开2006-131868号公报等中记载)、(6)含有膨胀性物质的树脂(例如,在日本特开2004-2719号公报、日本特开2008-238417号公报等中记载)等,在本实用新型中可以适当利用。另外,从物性最佳化的观点出发,优选将上述的多个固化收缩降低手段并用(例如,含有开环聚合性基的预聚合物和含有微粒子的树脂等)。 
另外,形成第一透镜20及第二透镜30的树脂优选高-低两种以上的阿贝数不同的树脂的混合物。高阿贝数侧的树脂的阿贝数(vd)优选为50以上,更优选为55以上,尤其优选为60以上。折射率(nd)优选为1.52以上,更优选为1.55以上,尤其优选为1.57以上。作为这样的树脂,优选脂肪族的树脂,尤其优选具有脂环结构的树脂(例如,具有环己烷、降莰烷、金刚烷、三环葵烷、四环十二烷等环结构的树脂、具体而言,例如,在日本特开平10-152551号公报、日本特开2002-212500号公报、日本特开2003-20334号公报、日本特开2004-210932号公报、日本特开2006-199790号公报、日本特开2007-2144号公报、日本特开2007-284650号公报、日本特开2008-105999号公报等中记载的树脂)。低阿贝数侧的树脂的阿贝数(vd)优选为30以下,更优选为25以下,尤其优选为20以下。折射率(nd)优选为1.60以上,更优选为1.63以上,尤其优选为1.65以上。作为这样的树脂,优选具有芳香族结构的树脂,例如优选含有9、9’-二芳基茐、萘、苯并噻唑、苯并***等结构的树脂(具体而言,例如,在日本特开昭60-38411号公报、日本特开平10-67977号公报、日本特开2002-47335号公报、日本特开2003-238884号公报、日本特开2004-83855号公报、日本特开2005-325331号公报、日本特开2007-238883号公报、国际公开第2006/095610号小册子、日本专利第2537540号公报等中记载的树脂等)。 
另外,在形成第一透镜20及第二透镜30的树脂中,为了提高折射率或调整阿贝数,优选将无机微粒子分散在基体中。作为无机微粒子,列举有例如氧化物微粒子、硫化物微粒子、硒化物微粒子、碲化物微粒子。更具体而言,能够列举出例如氧化锆、氧化钛、氧化锌、氧化锰、氧化铌、 氧化铈、氧化铝、氧化镧、氧化钇、硫化锌等微粒子。尤其优选使氧化镧、氧化铝、氧化锆等的微粒子相对于上述高阿贝数的树脂分散,并优选使氧化钛、氧化锰、氧化锆等的微粒子相对于低阿贝数的树脂分散。无机微粒子既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将两种以上并用。另外,也可以为多个成分构成的复合物。另外,从降低光催化剂活性、降低吸水率等各种目的出发,可以在无机微粒子中掺杂不同种金属,或者使表面层由二氧化硅、氧化铝等不同种金属氧化物覆盖,或者通过硅烷偶联剂、钛酸酯偶联剂、具有有机酸(碳素酸类、磺酸类、磷酸类、膦酸类等)或有机酸基的分散剂等进行表面装饰。无机微粒子的数均粒子尺寸通常为1nm~1000nm左右即可,而过小时,物质的特性有时发生变化,过大时,瑞利散射的影响变得显著,因此优选1nm~15nm,更优选2nm~10nm,尤其优选3nm~7nm。另外,无机微粒子的粒子尺寸分布越窄越优选。这样的单分散粒子的定义的方法各种各样,但例如日本特开2006-160992号所记载的那样的数值规定范围适合于优选的粒径分布范围。在此,上述的数均1次粒子尺寸能够通过例如X射线衍射(XRD)装置或投射型电子显微镜(TEM)等进行测定。作为无机微粒子的折射率,在22℃、589nm的波长下,优选为1.90~3.00,更优选为1.90~2.70,尤其优选为2.00~2.70。从透明性和高折射率化的观点出发,无机微粒子相对于树脂的含有量优选为5质量%以上,更有选为10~70质量%,尤其优选为30~60质量%。 
为了使微粒子均匀地分散于树脂,例如优选适当使用分散剂(例如在日本特开2007-238884号公报实施例等中记载)、由疏水性链段及亲水性链段构成的嵌段共聚物(例如在日本特开2007-211164号公报中记载)、或者在高分子末端或侧链具有与无机微粒子能够形成任意的化学结合的官能基的树脂(例如在日本特开2007-238929号公报、日本特开2007-238930号公报等中记载)等,来使微粒子分散,其中,该分散剂包含具有与形成基体的树脂单体反应的反应性的官能基。 
另外,可以在形成第一透镜20及第二透镜30的树脂中适当配合含有硅系、氟系、长链烷基的化合物等公知的分型剂或受阻酚等抗氧化剂等添加剂。 
另外,根据需要,还可以在形成第一透镜20及第二透镜30的树脂中 配合固化催化剂或引发剂。具体而言,能够列举出例如在日本特开2005-92099号公报(段号〔0063〕~〔0070〕)等中记载的通过热或者活化能线的作用来促进固化反应(游离基聚合或离子聚合)的化合物。上述的固化反应促进剂的添加量根据催化剂或引发剂的种类、或者固化反应性部位的不同等而不同,不能笼统地规定,但通常相对于固化反应性树脂的总固体量,优选为0.1~15质量%左右,更优选为0.5~5质量%左右。 
形成第一透镜20及第二透镜30的树脂可以通过将上述成分适当配合来制造。此时,在液状的低分子单体(反应性稀释剂)等中能够溶解其它成分的情况下,不需要另行添加溶剂,但在不适合于该情况时,通过使用溶剂来将各构成成分溶解,从而能够制造固化性树脂。作为能够使用于所述固化性树脂的溶剂,只要是能够使组成物不沉淀且均匀地溶解或分散的溶剂即可,没有特别地制限,可以适当选择,具体而言,能够列举出例如酮类(例如,丙酮、丁酮、甲基异丁基酮等)、酯类(例如,乙酸乙酯、乙酸丁酯等)、醚类(例如,四氢呋喃、1、4-二恶烷等)、醇类(例如,甲醇、乙醇、异丙醇、丁醇、乙二醇等)、芳香族烃类(例如,甲苯、二甲苯等)、水等。在固化性树脂含有溶剂的情况下,优选使溶剂干燥之后进行成形。 
在回流处理时,在第一透镜20及第二透镜30之间围成的空间的空气发生热膨胀。膨胀后的空气通过通气路35而从在第一透镜20及第二透镜30之间围成的空间向作为其外部的光学***4的外周面与镜筒5的筒部50的内周面之间的间隙排出。然后,通过贯通孔53而从光学***4的外周面与镜筒5的筒部50的内周面之间的间隙向镜筒5外排出。 
通过使在第一透镜20及第二透镜30之间围成的空间的空气经过通气路35及贯通孔53而向镜筒5外排出,由此在第一透镜20及第二透镜30之间围成的空间的压力被保持为大致固定。由此,可防止在第一透镜20或第二透镜30上产生裂纹或破裂等损伤的情况。 
并且,形成通气路35的槽34形成在第二透镜30的边端部32的嵌合区域33的表面上。在将上述的树脂成形为第二透镜30的形状的成形模中,且在收容树脂的腔室中设有将槽34的形状反转的形状的凸条,该凸条配置(形成)于在腔室中露出的成形模的表面上。因此,该凸条对腔室内的 树脂的流动产生的影响比较小,能够实现第二透镜30的成形精度的提高。 
另外,在回流处理时,第一透镜20、第二透镜30及镜筒5发生热膨胀。在此,第一透镜20及第二透镜30锥形嵌合成使它们的光轴一致的状态,即使因热膨胀而使透镜间隔变化,它们的光轴也维持一致的状态。另外,第一透镜20及镜筒5的盖部51也锥形嵌合成使第一透镜20的光轴与镜筒5的筒部50的中心轴一致的状态,即使因热膨胀而使第一透镜20与盖部51的间隔变化,第一透镜20的光轴及筒部50的中心轴也维持为一致的状态。并且,即使返回常温,第一透镜20、第二透镜30及镜筒5通过它们之间的锥形嵌合,也恢复成原来的位置关系。 
需要说明的是,在以上的说明中,说明了用于形成通气路35的槽34设置在第二透镜30的嵌合区域33上的情况,但该槽34也可以设置在第一透镜20的嵌合区域23上。 
另外,镜筒5的贯通孔53也可以在回流处理完成之后进行密封。由此,能够防止灰尘向镜筒5内的侵入。 
另外,光学***4被夹持而保持在镜筒5的盖部51与传感器单元2的基板10之间。由此,在第二透镜30与基板10之间也围成空间。在此,也可以在第二透镜30的与基板10抵接的抵接面上形成槽,来将第二透镜30与基板10之间的空间和作为其外部的光学***4的外周面与镜筒5的筒部50的内周面之间的间隙连通。 
图3表示摄像单元的另一例,图4表示图3的摄像单元中包含的透镜。 
摄像单元101具备传感器单元2和透镜单元103。 
传感器单元2由基板10和在该基板10的大致中央部设置的固体摄像元件11构成。 
透镜单元103包括:包含多个透镜的光学***104;收容光学***104的镜筒105。在图示的例子中,光学***104由配置在入射侧的第一透镜120、配置在出射侧的第二透镜130及配置在上述这两个的透镜之间的间隔件140构成。 
第一透镜120由在表背具有光学面的透镜部121和在透镜部121的周围呈凸缘状地扩宽的边端部122构成。第二透镜130也同样由在表背具有光学面的透镜部131和在透镜部131的周围呈凸缘状地扩宽的边端部132 构成。间隔件140呈圆环状,其外径形成为与第一透镜120及第二透镜130的外径大致相同。第一透镜120和第二透镜130以在它们的边端部122、132之间夹着间隔件140,并隔开规定的间隔,且使透镜部121、131的光轴一致的状态重叠。 
在第一透镜120的边端部122及间隔件140的一方的端部上分别设有相互嵌合的嵌合区域。在第一透镜120的边端部122上设置的嵌合区域123是以透镜部121的光轴为中心的圆环状的凸部。另外,在间隔件140上设置的嵌合区域143是以间隔件140的中心轴为中心的圆环状的凸部,内嵌于第一透镜120的嵌合区域123。并且,第一透镜120的嵌合区域123的内周面及间隔件140的嵌合区域143的外周面成为相互匹配的锥形面。第一透镜120和间隔件140通过使嵌合区域123、143嵌合,从而以使透镜部121的光轴与间隔件140的中心轴一致的方式相互定位。 
在第二透镜130的边端部132及间隔件140的另一方的端部分别设有相互嵌合的嵌合区域。在第二透镜130的边端部132上设置的嵌合区域133是以透镜部131的光轴为中心的圆环状的凸部。另外,在间隔件140上设置的嵌合区域146是以间隔件140的中心轴为中心的圆环状的凸部,外嵌于第二透镜130的嵌合区域133。并且,第二透镜130的嵌合区域133的外周及间隔件140的嵌合区域146的内周成为相互匹配的锥形形状。第二透镜130和间隔件140通过使嵌合区域133、146嵌合,从而以使透镜部131的光轴和间隔件140的中心轴一致的方式相互定位。 
在第二透镜130的嵌合区域133的周部上的隔开相等的间隔的三个部位设有接触部134。接触部134是以锥轴为中心而向放射方向延伸的凸条,垂直于其延伸方向的截面的形状为大致梯形形状。第二透镜130的嵌合区域133在上述的接触部134处与间隔件140的嵌合区域146接触。在除了接触部134之外的第二透镜130的嵌合区域133与间隔件140的嵌合区域146之间形成间隙,该间隙沿着第二透镜130与间隔件140的交界而形成将在第一透镜120与第二透镜130之间围成的空间与该空间之外连通的通气路135。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结构中,接触部134仅设有三个部位,但接触部的个数没有限定于此,虽然省略图示,但也可以将接触部134设置成四个部位以上。另外,在上述结构中,接触部134以等间隔配置, 但接触部134的配置没有限定为等间隔,只要将第一透镜120和第二透镜牢固地嵌合,则就可以任意选择接触部134的配置。 
镜筒105由筒部150、在筒部150的轴向的一方的端部设置的盖部151、在筒部150的轴向的另一方的端部设置的底座部152构成。 
光学***104以使其光轴与镜筒105的筒部150的中心轴一致的状态配置在筒部150内。在光学***104的光轴所通过的盖部151的中央部设有开口部154,通过该开口部154而向光学***104入射光。 
在光学***104的第一透镜120的边端部122及镜筒105的盖部151上分别设有相互嵌合的嵌合区域。在第一透镜120的边端部122上设置的嵌合区域126是以光学***104的光轴为中心的圆环状的凸部。另外,在镜筒105的盖部151上设置的嵌合区域156是以筒部150的中心轴为中心的圆环状的凸部,内嵌于第一透镜120的嵌合区域126。并且,第一透镜120的嵌合区域126的内周面及镜筒105的嵌合区域156的外周面成为相互匹配的锥形面。光学***104通过使第一透镜120的嵌合区域126与镜筒105的嵌合区域156嵌合,从而以其光轴与筒部150的中心轴一致的方式被定位。 
光学***104相对于镜筒105的定位如上述那样通过使第一透镜120的边端部122的嵌合区域126与镜筒105的盖部151的嵌合区域156嵌合来进行,因此在光学***104的外周面与镜筒105的筒部150的内周面之间隔有间隙。通气路135向光学***104的外周面与镜筒105的筒部150的内周面之间的间隙连通。另外,在镜筒105的筒部150上设有将筒部150沿其厚度方向贯通并向光学***104的外周面与镜筒105的筒部150的内周面之间的间隙开口的贯通孔153。 
透镜单元103通过使镜筒105的底座部152与传感器单元2的基板10接合而与传感器单元2成为一体。光学***104被夹持而保持在镜筒105的盖部151与传感器单元2的基板10之间。通过镜筒105的开口部154而向光学***104入射的光在传感器单元2的固体摄像元件11的受光面上成像。 
在回流处理时,在第一透镜120及第二透镜130之间围成的空间的空气发生热膨胀。膨胀的空气通过通气路135而从在第一透镜120及第二透 镜130之间围成的空间向作为其外部的光学***104的外周面与镜筒105的筒部150的内周面之间的间隙排出。然后,通过贯通孔153而从光学***104的外周面与镜筒105的筒部150的内周面之间的间隙向镜筒105外排出。 
通过使在第一透镜120及第二透镜130之间围成的空间的空气经过通气路135及贯通孔153而向镜筒105外排出,由此在第一透镜120及第二透镜130之间围成的空间的压力被保持为大致固定。由此,可防止在第一透镜120或第二透镜130上产生裂纹或破裂等损伤的情况。 
并且,形成通气路135的接触部134形成在第二透镜130的边端部132的嵌合区域133的表面上。在将上述的树脂成形为第二透镜130的形状的成形模中,且在收容树脂的腔室中设有将接触部134的凸形状反转的形状的凹糟,该凹糟配置(形成)于在腔室中露出的成形模的表面上。因此,该凹糟对腔室内的树脂的流动产生的影响比较小,能够实现第二透镜130的成形精度的提高。 
另外,在回流处理时,第一透镜120、第二透镜130、间隔件140及镜筒105发生热膨胀。在此,由于第一透镜120及间隔件140、第二透镜130及间隔件140、第一透镜120及镜筒105都锥形嵌合成使它们的轴一致的状态,因此即使发生热膨胀,它们的轴也维持为一致的状态。并且,若返回常温,则第一透镜120、第二透镜130、间隔件140及镜筒105恢复原来的位置关系。尤其是在第二透镜130及间隔件140的锥形嵌合中,第二透镜130的嵌合区域133与间隔件140的嵌合区域146的接触通过在第二透镜130的嵌合区域133上设置的三个接触部134而成为三个部位的接触。由此,第二透镜130的嵌合区域133与间隔件140的嵌合区域146的接触部位明确,从而使返回常温时的第二透镜130与间隔件140向原来的位置关系的恢复精度良好。 
需要说明的是,对于第一透镜120及间隔件140的锥形嵌合而言,也可以使它们的嵌合区域彼此的接触为三个部位。 
图5表示图4的透镜的变形例。 
在图5所示的第二透镜130A的嵌合区域133的周部上的隔开相等的间隔的三个部位设有接触部134。接触部134是以锥轴为中心而向放射方 向延伸的凸条,垂直于其延伸方向的截面的形状为大致三角形的尖锐的形状。第二透镜130的嵌合区域133在上述的接触部134处与间隔件140的嵌合区域146进行线接触。 
根据上述的结构,第二透镜130的嵌合区域133与间隔件140的嵌合区域146的接触部位都为线接触,接触部位变得更加明确,从而使经过回流处理而返回常温时的第二透镜130与间隔件140向原来的位置关系的恢复精度良好。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在本说明书中,公开一种透镜单元,其具备多个透镜,且多个透镜配置成它们的光轴相互一致的状态,其中,各透镜与相邻的透镜进行锥形嵌合,或者与相邻的透镜之间夹着间隔件而与间隔件进行锥形嵌合,从而在各透镜与相邻的透镜之间围成空间,在相邻的两个透镜中的至少一方的透镜和与该透镜嵌合的另一方的透镜这两个构件之间的嵌合部上,或者在相邻的两个透镜中的至少一方的透镜和夹在所述一方的透镜与另一方的透镜之间的间隔件这两个构件之间的嵌合部上,设有至少一个通气路,该通气路沿着所述两个构件之间的交界将在所述相邻的两个透镜之间围成的空间与该空间之外连通。 
另外,本说明书所公开的透镜单元中,形成嵌合部的两个构件的嵌合区域中的一方的嵌合区域在其周部上分散的三个部位具有与另一方的嵌合区域接触的接触部。 
另外,本说明书所公开的透镜单元中,接触部是以嵌合部的锥轴为中心而呈放射状延伸的凸条。 
另外,本说明书所公开的透镜单元中,凸条在垂直于其延伸方向的截面的形状上尖锐,且与另一方的嵌合区域进行线接触。 
另外,本说明书所公开的透镜单元中,通气路是在构成嵌合部的两个构件的嵌合区域中的一方的嵌合区域的表面上形成的槽。 
另外,本说明书所公开的透镜单元中,还具备收容多个透镜的镜筒,在镜筒的内周面与多个透镜的外周面之间隔有间隙。 
另外,本说明书所公开的透镜单元中,镜筒具有贯通其周壁且向其内周面与多个透镜的外周面之间的间隙开口的贯通孔。 
另外,本说明书所公开的透镜单元中,镜筒在与多个透镜的光轴交叉 的部位具有开口,多个透镜的排列方向的一端侧的透镜与镜筒的开口的周边部进行锥形嵌合。 
另外,本说明书中公开一种摄像单元,该摄像单元具备:具有基板及在基板上设置的固体摄像元件的传感器单元;在固体摄像元件上成像的透镜单元,其中,透镜单元为上述的透镜单元。 
符号说明: 
1 摄像单元 
2 传感器单元 
3 透镜单元 
4 光学*** 
5 镜筒 
10 基板 
11 固体摄像元件 
20 透镜 
21 透镜部 
22 边端部 
23 嵌合区域 
26 嵌合区域 
30 透镜 
31 透镜部 
32 边端部 
33 嵌合区域 
34 槽 
35 通气路 
50 筒部 
51 盖部 
52 底座部 
53 贯通孔 
54 开口部 
56 嵌合区域 
101 摄像单元 
103 透镜单元 
104 光学*** 
105 镜筒 
120 透镜 
121 透镜部 
122 边端部 
123 嵌合区域 
126 嵌合区域 
130 透镜 
131 透镜部 
132 边端部 
133 嵌合区域 
134 接触部 
135 通气路 
140 间隔件 
143 嵌合区域 
146 嵌合区域 
150 筒部 
151 盖部 
152 底座部 
153 贯通孔 
154 开口部 
156 嵌合区域 

Claims (12)

1.一种透镜单元,其具备多个透镜,所述多个透镜配置成它们的光轴相互一致的状态,其中, 
各透镜与相邻的透镜进行锥形嵌合,或者在与相邻的透镜之间夹着间隔件而与该间隔件进行锥形嵌合,从而在所述各透镜与所述相邻的透镜之间围成空间, 
在相邻的两个透镜中的至少一方的透镜和与该透镜嵌合的另一方的透镜这两个构件之间的嵌合部上,或者在相邻的两个透镜中的至少一方的透镜和夹在所述一方的透镜与另一方的透镜之间的间隔件这两个构件之间的嵌合部上,设有至少一个通气路,该通气路沿着所述两个构件之间的交界将在所述相邻的两个透镜之间围成的空间与该空间之外连通并沿着两个构件之间延伸。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镜单元,其中, 
形成所述嵌合部的两个构件的嵌合区域中的一方的嵌合区域在其周部上分散的至少三个部位具有与另一方的嵌合区域接触的接触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透镜单元,其中, 
所述接触部是以所述嵌合部的锥轴为中心而呈放射状延伸的凸条。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透镜单元,其中, 
所述凸条在垂直于其延伸方向的截面的形状上尖锐,且与所述另一方的嵌合区域进行线接触。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透镜单元,其中, 
所述通气路是在构成所述嵌合部的两个构件的嵌合区域中的一方的嵌合区域的表面上形成的槽。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透镜单元,其中, 
所述透镜单元还具备***述多个透镜的镜筒, 
在所述镜筒的内周面与所述多个透镜的外周面之间隔有间隙。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透镜单元,其中, 
所述镜筒具有贯通其周壁且向其内周面与所述多个透镜的外周面之间的间隙开口的贯通孔。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透镜单元,其中, 
所述镜筒在与所述多个透镜的光轴交叉的部位具有开口, 
所述多个透镜的排列方向的一端侧的透镜与所述镜筒的开口的周边部进行锥形嵌合。 
9.一种摄像单元,其具备:具有基板及设置在该基板上的固体摄像元件的传感器单元;在所述固体摄像元件上成像的透镜单元,其中, 
所述透镜单元为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透镜单元。 
10.一种摄像单元,其具备:具有基板及设置在该基板上的固体摄像元件的传感器单元;在所述固体摄像元件上成像的透镜单元,其中, 
所述透镜单元为权利要求6所述的透镜单元。 
11.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透镜单元,其中, 
所述通气路以所述嵌合部的锥轴为中心而呈放射状延伸。 
12.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透镜单元,其中, 
所述通气路以所述嵌合部的锥轴为中心而呈放射状延伸。 
CN201190000936.4U 2010-12-21 2011-11-18 透镜单元及摄像单元 Expired - Lifetime CN203444154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285214 2010-12-21
JP2010285214A JP2014041167A (ja) 2010-12-21 2010-12-21 レンズユニット及び撮像ユニット
PCT/JP2011/076656 WO2012086350A1 (ja) 2010-12-21 2011-11-18 レンズユニット及び撮像ユニット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3444154U true CN203444154U (zh) 2014-02-19

Family

ID=4631363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90000936.4U Expired - Lifetime CN203444154U (zh) 2010-12-21 2011-11-18 透镜单元及摄像单元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2014041167A (zh)
CN (1) CN203444154U (zh)
WO (1) WO2012086350A1 (zh)

Cited B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842812A (zh) * 2015-02-02 2016-08-10 三星电机株式会社 镜头模块
CN106802529A (zh) * 2017-01-12 2017-06-06 瑞声科技(新加坡)有限公司 镜头筒、镜头筒的加工方法及镜头模组
CN107843967A (zh) * 2016-09-21 2018-03-27 宁波舜宇车载光学技术有限公司 镜头及其内部气体热平衡实现方法
CN108227105A (zh) * 2016-12-22 2018-06-29 台湾东电化股份有限公司 镜头模块
CN111448500A (zh) * 2017-12-14 2020-07-24 麦克赛尔株式会社 透镜单元以及相机组件
CN112882176A (zh) * 2019-11-29 2021-06-01 宁波舜宇车载光学技术有限公司 光学镜头
CN113260919A (zh) * 2018-12-28 2021-08-13 Lg伊诺特有限公司 相机装置
WO2021168741A1 (zh) * 2020-02-27 2021-09-02 南昌欧菲精密光学制品有限公司 用于光学镜头的镜片组、光学镜头和摄像装置
CN115128758A (zh) * 2021-03-12 2022-09-30 株式会社理光 镜头组件、立体相机以及移动体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4200008A1 (ja) * 2013-06-11 2014-12-18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
JP2015176018A (ja) * 2014-03-17 2015-10-05 惠州市大亜湾永昶電子工業有限公司 レンズ装置およびこのレンズ装置を備えた撮像装置
JP6484939B2 (ja) * 2014-07-04 2019-03-20 株式会社Ihi 温度計測装置
CN106324785B (zh) * 2015-07-03 2019-05-28 玉晶光电(厦门)有限公司 具有点胶流道的镜筒组及镜头模块
JP7172363B2 (ja) 2018-09-26 2022-11-16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カメラモジュール
CN113552685A (zh) * 2020-04-16 2021-10-26 三营超精密光电(晋城)有限公司 光学镜头、应用该光学镜头的镜头模组及电子装置
KR20220026911A (ko) * 2020-08-26 2022-03-07 엘지이노텍 주식회사 차량용 카메라 모듈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2109128U (zh) * 1985-12-26 1987-07-11
JP4815760B2 (ja) * 2004-06-30 2011-11-16 コニカミノルタオプト株式会社 組み合わせレンズの製造方法
JP2009098614A (ja) * 2007-10-12 2009-05-07 Komatsulite Mfg Co Ltd 撮像レンズユニット
JP2010224208A (ja) * 2009-03-24 2010-10-07 Panasonic Corp 光学ユニット及び該光学ユニットを備えた撮像装置
JP4482608B2 (ja) * 2009-07-28 2010-06-16 株式会社小松ライト製作所 プラスチックレンズの製造方法

Cited By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842812A (zh) * 2015-02-02 2016-08-10 三星电机株式会社 镜头模块
CN107843967A (zh) * 2016-09-21 2018-03-27 宁波舜宇车载光学技术有限公司 镜头及其内部气体热平衡实现方法
CN108227105A (zh) * 2016-12-22 2018-06-29 台湾东电化股份有限公司 镜头模块
CN108227105B (zh) * 2016-12-22 2021-07-30 台湾东电化股份有限公司 镜头模块
CN106802529A (zh) * 2017-01-12 2017-06-06 瑞声科技(新加坡)有限公司 镜头筒、镜头筒的加工方法及镜头模组
CN106802529B (zh) * 2017-01-12 2019-08-02 瑞声科技(新加坡)有限公司 镜头筒、镜头筒的加工方法及镜头模组
CN111448500B (zh) * 2017-12-14 2022-03-29 麦克赛尔株式会社 透镜单元以及相机组件
CN111448500A (zh) * 2017-12-14 2020-07-24 麦克赛尔株式会社 透镜单元以及相机组件
CN113260919A (zh) * 2018-12-28 2021-08-13 Lg伊诺特有限公司 相机装置
CN113260919B (zh) * 2018-12-28 2023-10-20 Lg伊诺特有限公司 相机装置
CN112882176A (zh) * 2019-11-29 2021-06-01 宁波舜宇车载光学技术有限公司 光学镜头
WO2021168741A1 (zh) * 2020-02-27 2021-09-02 南昌欧菲精密光学制品有限公司 用于光学镜头的镜片组、光学镜头和摄像装置
CN115128758A (zh) * 2021-03-12 2022-09-30 株式会社理光 镜头组件、立体相机以及移动体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4041167A (ja) 2014-03-06
WO2012086350A1 (ja) 2012-06-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3444154U (zh) 透镜单元及摄像单元
CN102023322B (zh) 晶圆级透镜阵列及其制造方法、透镜模块及摄像单元
CN102019662B (zh) 透镜阵列的母模及其制造方法
US8542309B2 (en) Wafer-level lens array,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wafer-level lens array, lens module and imaging unit
US9523798B2 (en) Element array and element array laminate
CN102023324A (zh) 晶片级透镜阵列的成型方法、晶片级透镜阵列、透镜模块及摄像单元
CN102528986B (zh) 透镜的制造方法及制造装置、透镜、具备透镜的透镜单元
JP2010204631A (ja) ウェハレベルレンズアレイの製造方法、ウェハレンズアレイ、レンズモジュール及び撮像ユニット
JP2011197479A (ja) レンズ、及びレンズアレイ、並びにそれらの製造方法
JP5618736B2 (ja) 成形型及びレンズの製造方法
JP2010204642A (ja) レンズアレイ
CN102023325B (zh) 晶片级透镜阵列用成型模、晶片级透镜阵列的制造方法、晶片级透镜阵列、透镜模块及摄像单元
CN102218783B (zh) 晶片级透镜阵列的成形方法、成形模、晶片级透镜阵列
JP5514630B2 (ja) レンズの製造装置及びレンズの製造方法、レンズ、撮像装置
JP2011183620A (ja) 成形型、成形方法、ウェハレベルレンズアレイ、ウェハレベルレンズアレイ積層体、素子アレイ積層体、レンズモジュール、並びに撮像ユニット
JP2012073543A (ja) レンズユニット及び撮像ユニット
JP5568375B2 (ja) 成形型及びレンズの製造装置、該製造装置により製造されたレンズ、該レンズを備える撮像装置
JP2011136545A (ja) レンズアレイ用成形型
JP2011062925A (ja) レンズアレイ用成形型、レンズアレイ用成形型の製造方法、レンズアレイ、レンズモジュール、及び撮像ユニット
CN102193115A (zh) 晶片透镜阵列及其制造方法
JP2011194751A (ja) 成形型、成形方法、及び、レンズアレイ
JP2011090263A (ja) ウェハレベルレンズアレイの製造方法、ウェハレベルレンズアレイ、レンズモジュール及び撮像ユニット
JP2011062924A (ja) レンズアレイ用成形型、レンズアレイ、レンズモジュール、及び撮像ユニット
JP2011138087A (ja) レンズアレイ
JP2011245638A (ja) レンズの製造方法及びレンズ並びに撮像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90221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Co-patentee after: NANCHANG OFILM OPTICAL-ELECTRONIC TECH Co.,Ltd.

Patentee after: Fuji Film Corp.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Patentee before: Fuji Film Corp.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0219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