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2727914U - 一种扭转梁安装支架结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扭转梁安装支架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2727914U
CN202727914U CN 201220291503 CN201220291503U CN202727914U CN 202727914 U CN202727914 U CN 202727914U CN 201220291503 CN201220291503 CN 201220291503 CN 201220291503 U CN201220291503 U CN 201220291503U CN 202727914 U CN202727914 U CN 20272791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orsion beam
flange
sloping desk
brace panel
attachment fa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 After Issue
Application number
CN 201220291503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劳兵
曾蔚
黎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AIC GM Wuling Automobil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AIC GM Wuling Automobil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AIC GM Wuling Automobile Co Ltd filed Critical SAIC GM Wuling Automobile Co Ltd
Priority to CN 201220291503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272791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272791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2727914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Withdrawn - After Issu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Joining Of Building Structures In Genera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扭转梁安装支架结构,包括侧拉杆第一安装板(1)、侧拉杆第二安装板(2)和第一加强板(3);所述侧拉杆第二安装板(2)与所述第一加强板(3)连接,所述侧拉杆第一安装板(1)与所述侧拉杆第二安装板(2)以及第一加强板(3)连接,所述侧拉杆第一安装板(1)、侧拉杆第二安装板(2)和第一加强板(3)形成一半封闭的腔体。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过把扭转梁安装支架拆分优化为几部分,每部分零件单独冲压成型,再把各零件通过焊接成一总成,可以提高零件冲压性能,增强零件的刚度,降低制造难度和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同时又可以优化扭转梁安装支架结构,增强车身的承载能力和整车的扭转刚度。

Description

一种扭转梁安装支架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车身技术,尤其涉及一种扭转梁安装支架结构。
【背景技术】
目前,一部分车型的扭转梁安装支架与大梁直接融合,造成前、后大梁不连续,使车身的承载能力不高;同时,扭转梁安装支架与大梁的融合,也造成大梁的截面加大,这给零件的成型造成了一定困难,造成需要足够的冲压工序保证零件的成型质量、这样将提高人工及模具的成本。另一部分车型的扭转梁安装支架采用生产成型然后安装于车架的方式,不仅使整车重量有所提高,也会造成铸件生产效率低下及材料成本增加的问题;而且,由于生产的零件无法与侧围进行焊接,也导致了整车性能存在扭转刚度不足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扭转梁安装支架结构,解决现有技术中零件冲压成型较难、零件制造效率低、成本高的问题,增强了车身的承载能力和整车的扭转刚度。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实用新型目的:设计、制造一种扭转梁安装支架结构,包括侧拉杆第一安装板、侧拉杆第二安装板和第一加强板;所述侧拉杆第二安装板与所述第一加强板连接,所述侧拉杆第一安装板与所述侧拉杆第二安装板以及第一加强板连接,所述侧拉杆第一安装板、侧拉杆第二安装板和第一加强板形成一半封闭的腔体。通过把扭转梁安装支架拆分优化为几部分,每部分零件单独冲压成型,再把各零件通过焊接成一总成。这样可以提高零件冲压性能,增强零件的刚度,降低制造难度和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同时又可以优化扭转梁安装支架结构,提高零件的扭转刚度和耐久性。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侧拉杆第一安装板包括扭转梁安装面、第一斜面板、第二斜面板及第一侧板;所述扭转梁安装面与所述第一斜面板连接并形成第一钝角,所述扭转梁安装面与所述第一斜面板连接处设有一开口;所述扭转梁安装面与所述第二斜面板连接并形成第二钝角;所述扭转梁安装面、第一斜面板与所述侧拉杆第二安装板连接;所述扭转梁安装面及第一斜面板与所述第一加强板垂直连接。这样的结构,可以减小扭转梁安装面的面积,使扭转梁安装支架结构的成型性好,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同时,第一斜面板、第二斜面板形成的斜坡过渡到大梁上,有利于扭转梁安装支架所受应力的分散和传递,提高零件的扭转刚度和耐久性。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侧拉杆第二安装板包括凹面、第一翻边及第二翻边;所述第一翻边与第二翻边形成一钝角,所述钝角角度与所述第一钝角相等;所述第一翻边与所述第一加强板及所述扭转梁安装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翻边与所述第一加强板及所述第一斜面板固定连接;所述凹面与所述侧拉杆第一安装板的开口相对。侧拉杆第二安装板的翻边起到连接扭转梁第一安装板以及第一加强板的作用,而凹面则可以把扭转梁安装面以及第一斜面板所受应力分散并传递给其他零件,可以起到加强扭转梁安装支架结构扭转刚度的作用,提高扭转梁安装支架结构的稳定性。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加强板包括第二侧板、第三翻边及第四翻边;所述第三翻边夹于所述扭转梁安装面及所述第一翻边之间,并相互连接;所述第四翻边夹于所述第一斜面板及所述第二翻边之间,并相互连接;所述第二侧板分别与所述扭转梁安装面及第一斜面板垂直。通过第一加强板,有助于分散扭转梁安装支架所受应力,提高零件结构稳定性。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扭转梁安装支架结构还包括第二加强板;所述第二加强板与所述侧拉杆第一安装板的第一斜面板、第一侧板、第二斜面板以及所述第一加强板的第二侧板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加强板与所述第一斜面板、第一侧板、第二斜面板以及第二侧板形成一剖切面为梯形的腔体。通过第二加强板与第一斜面板、第一侧板、第二斜面板以及第二侧板固定连接,可以使扭转梁安装支架结构更加稳定。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侧拉杆第一安装板的扭转梁安装面上设有两个安装孔,所述安装孔贯穿扭转梁安装面、所述第一加强板的第三翻边以及所述侧拉杆第二安装板的第一翻边;所述安装孔与焊接于所述第一翻边的安装螺母相通。这样,只需要通过螺栓就可以把扭转梁安装在扭转梁安装支架上,非常有利于扭转梁的安装。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安装孔分别设于所述开口的两边。这样有利扭转梁安装面受力的均匀。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扭转梁安装支架结构还包括大梁;所述第二加强板与所述大梁的上表面、左右侧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加强板与所述大梁的上表面、左右侧面形成一半封闭的腔体。通过加大扭转梁安装支架与大梁的接触面积,分散和传递扭转梁安装点的受力,避免出现应力集中的情况,提高扭转梁安装支架和车身的承载能力。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扭转梁安装面与所述第一斜面板连接形成的第一钝角为120°-150°;所述扭转梁安装面与所述第二斜面板连接形成的第二钝角为120°-150°。这样的结构,使扭转梁安装支架结构的成型性好,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同时,第一斜面板、第二斜面板形成的斜坡过渡到大梁上,有利于扭转梁安装支架所受应力的分散和传递,提高零件的扭转刚度和耐久性。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钝角与所述第二钝角的角度相等,这有利于扭转梁安装支架各构件的受力均匀,提高零件的刚度和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过把扭转梁安装支架拆分优化为几部分,每部分零件单独冲压成型,再把各零件通过焊接成一总成,可以提高零件冲压性能,增强零件的刚度,降低制造难度和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同时又可以优化扭转梁安装支架结构,提高零件的扭转刚度和耐久性;此外,所述扭转梁安装支架与大梁分别是一个独立零件,通过将所述扭转梁安装支架结构焊接于大梁,使前、后大梁连续贯通,将扭转梁安装点的应力分散并传递到整个车架区域,提高零件的耐久性,增强车身的承载能力和整车的扭转刚度。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扭转梁安装支架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扭转梁安装支架结构的侧拉杆第一安装板结构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扭转梁安装支架结构的侧拉杆第二安装板结构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扭转梁安装支架结构的第一加强板结构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扭转梁安装支架结构在车身中的位置示意图;
图6是图5所示扭转梁安装支架结构的A-A剖视图。
图中标识:1-侧拉杆第一安装板;11-扭转梁安装面;12-第一斜面板;13-第二斜面板;14-第一侧板;15-开口;16-安装孔;2-侧拉杆第二安装板;21-凹面;22-第一翻边;23-第二翻边;3-第一加强板;31-第二侧板;32-第三翻边;33-第四翻边;4-第二加强板;5-大梁;6-安装螺母。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说明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如图1所示,一种扭转梁安装支架结构,包括侧拉杆第一安装板1、侧拉杆第二安装板2和第一加强板3;所述侧拉杆第二安装板2与所述第一加强板3连接,所述侧拉杆第一安装板1与所述侧拉杆第二安装板2以及第一加强板3连接,所述侧拉杆第一安装板1、侧拉杆第二安装板2和第一加强板3形成一半封闭的腔体。
如图2所示,所述侧拉杆第一安装板1包括扭转梁安装面11、第一斜面板12、第二斜面板13及第一侧板14;所述扭转梁安装面11与所述第一斜面板12连接并形成第一钝角,所述扭转梁安装面11与所述第一斜面板12连接处设有一开口15;所述扭转梁安装面11与所述第二斜面板13连接并形成第二钝角。如图1、图2所示,所述扭转梁安装面11、第一斜面板12与所述侧拉杆第二安装板2连接;所述扭转梁安装面11及第一斜面板12与所述第一加强板3垂直连接。
如图3所示,所述侧拉杆第二安装板2包括凹面21、第一翻边22及第二翻边23;所述第一翻边22与第二翻边23形成第一钝角,所述钝角角度与所述第一钝角相等。如图1、图2和图3所示,所述第一翻边22与所述第一加强板3及所述扭转梁安装面11固定连接;所述第二翻边23与所述第一加强板3及所述第一斜面板12固定连接;所述凹面21与所述侧拉杆第一安装板1的开口15相对。
如图4所示,所述第一加强板3包括第二侧板31、第三翻边32及第四翻边33;所述第三翻边32夹于所述扭转梁安装面11及所述第一翻边22之间,并相互连接;所述第四翻边33夹于所述第一斜面板12及所述第二翻边23之间,并相互连接;所述第二侧板31分别与所述扭转梁安装面11及第一斜面板12垂直。
如图5、图6所示,所述扭转梁安装支架结构还包括第二加强板4;所述第二加强板4与所述侧拉杆第一安装板1的第一斜面板12、第一侧板14、第二斜面板13以及所述第一加强板3的第二侧板31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加强板4与所述第一斜面板12、第一侧板14、第二斜面板13以及第二侧板31形成一剖切面为梯形的腔体。
如图6所示,所述扭转梁安装面11上设有两个安装孔16,所述安装孔16贯穿扭转梁安装面11、所述第一加强板3的第三翻边32以及所述侧拉杆第二安装板2的第一翻边22;所述安装孔16与焊接于所述第一翻边22的安装螺母6相通;所述安装孔16分别设于所述开口15的两边。
如图5、图6所示,所述扭转梁安装支架还包括大梁5;所述第二加强板4与所述大梁5的上表面、左右侧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加强板4与所述大梁5的上表面、左右侧面形成一半封闭的腔体。
值得注意的是,根据不同汽车车架及大梁的实际情况,所述扭转梁安装面11与所述第一斜面板12连接形成的第一钝角,以及所述扭转梁安装面11与所述第二斜面板13连接形成第二钝角,可以设计成不同的角度。例如:
所述扭转梁安装面11与所述第一斜面板12连接形成的第一钝角为120°,所述扭转梁安装面11与所述第二斜面板13连接形成第二钝角为120°;
所述扭转梁安装面11与所述第一斜面板12连接形成的第一钝角为130°,所述扭转梁安装面11与所述第二斜面板13连接形成第二钝角为130°;
所述扭转梁安装面11与所述第一斜面板12连接形成的第一钝角为135°,所述扭转梁安装面11与所述第二斜面板13连接形成第二钝角为135°;
所述扭转梁安装面11与所述第一斜面板12连接形成的第一钝角为140°,所述扭转梁安装面11与所述第二斜面板13连接形成第二钝角为140°;
所述扭转梁安装面11与所述第一斜面板12连接形成的第一钝角为150°,所述扭转梁安装面11与所述第二斜面板13连接形成第二钝角为150°。
所述第一钝角和第二钝角的角度相等,这样的结构,使扭转梁安装支架结构的成型性好,同时第一斜面板12及第二斜面板13形成的斜坡(30°-60°)过渡到大梁上,有利于所受应力的分散和传递。
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优选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或替换,都应当视为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扭转梁安装支架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侧拉杆第一安装板(1)、侧拉杆第二安装板(2)和第一加强板(3);所述侧拉杆第二安装板(2)与所述第一加强板(3)连接,所述侧拉杆第一安装板(1)与所述侧拉杆第二安装板(2)以及第一加强板(3)连接,所述侧拉杆第一安装板(1)、侧拉杆第二安装板(2)和第一加强板(3)形成一半封闭的腔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扭转梁安装支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侧拉杆第一安装板(1)包括扭转梁安装面(11)、第一斜面板(12)、第二斜面板(13)及第一侧板(14);所述扭转梁安装面(11)与所述第一斜面板(12)连接并形成第一钝角,所述扭转梁安装面(11)与所述第一斜面板(12)连接处设有一开口(15);所述扭转梁安装面(11)与所述第二斜面板(13)连接并形成第二钝角;所述扭转梁安装面(11)、第一斜面板(12)与所述侧拉杆第二安装板(2)连接;所述扭转梁安装面(11)及第一斜面板(12)与所述第一加强板(3)垂直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扭转梁安装支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侧拉杆第二安装板(2)包括凹面(21)、第一翻边(22)及第二翻边(23);所述第一翻边(22)与第二翻边(23)形成一钝角,所述钝角角度与所述第一钝角相等;所述第一翻边(22)与所述第一加强板(3)及所述扭转梁安装面(11)固定连接;所述第二翻边(23)与所述第一加强板(3)及所述第一斜面板(12)固定连接;所述凹面(21)与所述侧拉杆第一安装板(1)的开口(15)相对。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扭转梁安装支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强板(3)包括第二侧板(31)、第三翻边(32)及第四翻边(33);所述第三翻边(32)夹于所述扭转梁安装面(11)及所述第一翻边(22)之间,并相互连接;所述第四翻边(33)夹于所述第一斜面板(12)及所述第二翻边(23)之间,并相互连接;所述第二侧板(31)分别与所述扭转梁安装面(11)及第一斜面板(12)垂直。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扭转梁安装支架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加强板(4);所述第二加强板(4)与所述侧拉杆第一安装板(1)的第一斜面板(12)、第一侧板(14)、第二斜面板(13)以及所述第一加强板(3)的第二侧板(31)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加强板(4)与所述第一斜面板(12)、第一侧板(14)、第二斜面板(13)以及第二侧板(31)形成一剖切面为梯形的腔体。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扭转梁安装支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扭转梁安装面(11)上设有两个安装孔(16),所述安装孔(16)贯穿扭转梁安装面(11)、所述第一加强板(3)的第三翻边(32)以及所述侧拉杆第二安装板(2)的第一翻边(22);所述安装孔(16)与焊接于所述第一翻边(22)的安装螺母相通。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扭转梁安装支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孔(16)分别设于所述开口(15)的两边。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扭转梁安装支架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大梁(5);所述第二加强板(4)与所述大梁(5)的上表面、左右侧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加强板(4)与所述大梁(5)的上表面、左右侧面形成一半封闭的腔体。
9.根据权利要求2至8中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扭转梁安装支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扭转梁安装面(11)与所述第一斜面板(12)连接形成的第一钝角为120°-150°;所述扭转梁安装面(11)与所述第二斜面板(13)连接形成的第二钝角为120°-150°。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扭转梁安装支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钝角与所述第二钝角的角度相等。
CN 201220291503 2012-06-20 2012-06-20 一种扭转梁安装支架结构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272791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201220291503 CN202727914U (zh) 2012-06-20 2012-06-20 一种扭转梁安装支架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201220291503 CN202727914U (zh) 2012-06-20 2012-06-20 一种扭转梁安装支架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2727914U true CN202727914U (zh) 2013-02-13

Family

ID=4765364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 201220291503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2727914U (zh) 2012-06-20 2012-06-20 一种扭转梁安装支架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2727914U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717676A (zh) * 2012-06-20 2012-10-10 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扭转梁安装支架结构
DE202017102029U1 (de) 2017-02-06 2017-05-03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Hinterachsaufhängung für ein Fahrzeug
DE102017201811A1 (de) 2017-02-06 2018-08-09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Hinterachsaufhängung für ein Fahrzeug
DE102017201812A1 (de) 2017-02-06 2018-08-09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Hinterachsaufhängung für ein Fahrzeug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717676A (zh) * 2012-06-20 2012-10-10 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扭转梁安装支架结构
CN102717676B (zh) * 2012-06-20 2015-12-09 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扭转梁安装支架结构
DE202017102029U1 (de) 2017-02-06 2017-05-03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Hinterachsaufhängung für ein Fahrzeug
DE102017201811A1 (de) 2017-02-06 2018-08-09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Hinterachsaufhängung für ein Fahrzeug
DE102017201812A1 (de) 2017-02-06 2018-08-09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Hinterachsaufhängung für ein Fahrzeug
US10953719B2 (en) 2017-02-06 2021-03-23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Rear axle suspension for a vehicle
DE102017201811B4 (de) 2017-02-06 2022-04-28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Hinterachsaufhängung für ein Fahrzeug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2727914U (zh) 一种扭转梁安装支架结构
CN201769672U (zh) 一种汽车动力总成的悬置***支架
CN102717676B (zh) 一种扭转梁安装支架结构
CN201525412U (zh) 工程机械驱动桥支承架
CN203473026U (zh) 一种汽车动力电池安装结构
CN202923718U (zh) 用于全拖挂的卡车尾横梁
CN203047357U (zh) 一种双驱动后桥的中重型汽车用铸造横梁
CN204472934U (zh) 一种牵引车鞍座连接板
CN202413950U (zh) 汽车前地板结构
CN202243477U (zh) 一体化罐车牵枕
CN202192958U (zh) 一种客车空气悬架左/右托臂梁支架
CN209667205U (zh) 一种后副车架安装结构及具有其的汽车
CN210391332U (zh) 一种汽车前地板
CN210882311U (zh) 轻量化副车架
CN202935118U (zh) 一种车辆用前稳定杆总成及车辆
CN207859877U (zh) 一种重卡用集成式板簧座总成
CN221049777U (zh) 一种大马力拖拉机焊接车架
CN201362303Y (zh) 一种汽车用后裙板外板
CN201105757Y (zh) 一种发动机支撑梁
CN208970594U (zh) 一种新能源汽车电池包支架
CN2761496Y (zh) 汽车牵引鞍座连接板
CN220665872U (zh) 一种散热器安装支架及压路机
CN207510506U (zh) 一种卡车用整体式横梁
CN216507847U (zh) 一种电动汽车动力总成悬置***
CN203485694U (zh) 一种钢板式主臂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0213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151209

C25 Abandonment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o avoid double paten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