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2208289U - 电动助力装置 - Google Patents

电动助力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2208289U
CN202208289U CN201120231440XU CN201120231440U CN202208289U CN 202208289 U CN202208289 U CN 202208289U CN 201120231440X U CN201120231440X U CN 201120231440XU CN 201120231440 U CN201120231440 U CN 201120231440U CN 202208289 U CN202208289 U CN 20220828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lange
starting
forked element
main piston
prestar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Lifetim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20231440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远藤康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ssan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issan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ssan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Nissan Motor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220828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2208289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Braking Systems And Boosters (AREA)
  • Braking Elements And Transmission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动助力装置,其在***起动中进行叉形接头调整时,可以正确地调整输入杆的弹簧组负载。其在***起动中,利用基于行程检测值的来自电动机(33)的推力,对驾驶员的操作力进行辅助。该电动助力制动装置具有:叉形接头(12),其与制动踏板(10)销结合;输入杆(15),其与叉形接头的叉形接头螺纹部(82)螺纹结合;凸缘(60),其经由凸缘螺纹部(83)与输入杆(15)螺纹结合;主活塞(54),其配置在凸缘(60)的外周位置;一对弹簧(61、62),其安装在主活塞的凹部(54a)和凸缘之间的轴向间隙中;以及槽部、凸出部,其设置在主活塞和凸缘之间,在***起动前不嵌合,在***起动中将凸缘止转嵌合。

Description

电动助力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动助力装置,其作为电动助力制动装置等而使用,利用电动致动器对驾驶员操作力进行辅助。
背景技术
当前,已知一种电动助力装置,其利用行程传感器检测驾驶员操作量,向主活塞作用将基于该检测值的电动机扭矩利用滚珠丝杠变换后的推力、以及通过踏板操作向输入杆施加的推力,对驾驶员的踏板踏力进行辅助(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7-112426号公报
实用新型内容
但是,在现有的电动助力装置中,在***起动中对支撑踏板的叉形接头进行调整,通过该叉形接头调整使踏板位置处于可操作位置的情况下,成为使主活塞移动了行程传感器的操作量检测值的状态。因此,存在下述问题,即,输入杆的凸缘和主活塞的间隙量变化,无法正确地调整输入杆的弹簧组(springset)负载。
本实用新型就是着眼于上述问题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动助力装置,其在***起动中进行叉形接头调整时,可以正确地调整输入杆的弹簧组负载。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电动助力装置在***起动中,利用行程传感器对驾驶员向操作踏板施加的操作量进行检测,利用基于行程检测值的来自电动致动器的推力,辅助驾驶员的操作力。
该电动助力装置具有:叉形接头、输入杆、凸缘、活塞部件、一对弹簧、以及凸缘嵌合构造。
所述叉形接头与所述操作踏板进行销结合,输入向所述操作踏板施加的操作力。
所述输入杆与所述叉形接头的叉形接头螺纹部进行螺纹结合,传递向所述操作踏板施加的操作力,并且,在进行所述叉形接头的位置调整时旋转。
所述凸缘经由凸缘螺纹部与所述输入杆螺纹结合,从所述输入杆向外周凸出。
所述活塞部件配置在所述凸缘的外周位置,传递踏板操作的推力和辅助的推力。
所述一对弹簧安装在所述活塞部件的凹部和所述凸缘之间的轴向间隙中,将所述凸缘向所述凹部的中立位置预紧。
所述凸缘嵌合构造设置在所述活塞部件和所述凸缘之间,在***起动前不嵌合,在***起动中将所述凸缘止转嵌合。
实用新型的效果
叉形接头的位置调整,是使利用叉形接头螺纹部与叉形接头螺纹结合的输入杆旋转而进行的。凸缘也利用凸缘螺纹部与该输入杆螺纹结合。
由于在***起动前使输入杆旋转而进行叉形接头的位置调整时,活塞部件和凸缘不嵌合,所以输入杆和凸缘的位置不变化,只要不利用止动器等对位置调整行程施加限制,则活塞部件和凸缘的轴向间隙量不改变。
在***起动中使输入杆旋转而进行叉形接头的位置调整时,利用凸缘嵌合构造,使凸缘与活塞部件止转嵌合。因此,利用输入杆的旋转使凸缘移动,并且由于是***起动中,所以利用基于来自行程传感器的行程检测值的来自电动致动器的推力,使活塞部件移动。如上述所示,通过使凸缘和活塞部件一起移动,从而使活塞部件和凸缘的轴向间隙量不改变。
其结果,在***起动中进行叉形接头调整时,可以正确地调整输入杆的弹簧组负载。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实施例1的电动助力制动装置(电动助力装置的一个例子)的整体剖面图。
图2是表示实施例1的电动助力制动装置中的控制***的控制***框图。
图3是表示实施例1的电动助力制动装置中的叉形接头调整构造的概略图。
图4是表示实施例1的电动助力制动装置中的叉形接头调整构造的图3的D-D线剖面图。
图5是用于说明实施例1的电动助力制动装置中的压力平衡的示意图。
图6是利用实施例1的电动助力制动装置中的控制器进行的恒定助力控制的说明图,(a)表示辅助行程相对于输入行程的特性数据,(b)表示相对位移量相对于输入行程的特性数据,(c)表示液压相对于输入行程的特性数据。
图7是对比例中的叉形接头调整作用说明图,(a)表示起动前叉形接头延长时,(b)表示起动中叉形接头延长时,(c)表示起动前叉形接头缩短时,(d)表示起动中叉形接头缩短时。
图8是实施例1的电动助力制动装置中的叉形接头调整作用说明图,(a)表示起动前叉形接头延长时,(b)表示起动中叉形接头延长时,(c)表示起动前叉形接头缩短时,(d)表示起动中叉形接头缩短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基于附图所示的实施例1,说明实现本实用新型的电动助力装置的优选方式。
〔实施例1〕
首先,说明结构。
图1是表示实施例1的电动助力制动装置(电动助力装置的一个例子)的整体剖面图。下面,基于图1,说明整体结构。
实施例1的电动助力制动装置如图1所示,具有:踏板操作单元1、电动助力器单元3、以及主液压缸单元5。上述踏板操作单元1通过驾驶员的踏板操作而施加活塞推力。上述电动助力器单元3通过电动机扭矩施加活塞推力。上述主液压缸单元5将2种活塞推力的合计推力变换为主液压和副液压。
上述踏板操作单元1如图1所示,具有:制动踏板10、叉形接头销11、叉形接头12、踏板杆13、连结杆14、输入杆15、以及行程传感器16。
上述制动踏板10,上端部可转动地支撑在仪表板17上,中央部经由叉形接头销11安装在叉形接头12上。即,如果驾驶员施加踏板踏力,则踏板踏力经由踏板杆13和连结杆14向输入杆15传递,使输入杆15向图1的左方向产生行程。此外,输入杆15以经由电动助力器单元3贯穿至主液压缸单元5的状态配置。
上述行程传感器16是对输入杆15相对于仪表板17的绝对位移量(以下称为“输入绝对位移检测值A”)进行检测的电位计。该行程传感器16安装在设定于仪表板17侧的车体侧托架18、和设定于输入杆15侧的杆侧托架19之间,利用内置的弹簧始终保持伸长状态。
上述电动助力器单元3如图1所示,具有:助力器壳体30、壳体盖31、电动机支撑板32、电动机33(电动致动器)、电动机轴34、旋转传递机构35、轴承36、滚珠丝杠机构37、环状引导部38、凸缘部件39、以及筒状引导部40。
上述助力器壳体30、上述壳体盖31和上述电动机支撑板32是固定在仪表板17上的静止部件。
上述电动机33固定在电动机支撑板32上,利用控制器70,按照规定的控制规则进行驱动控制,该控制器70被输入来自行程传感器16和相对位移传感器41的检测信息。
上述旋转传递机构35是将来自电动机33的旋转向滚珠丝杠机构37传递的机构。该旋转传递机构35具有:第1带轮35a,其安装在电动机轴34上;第2带轮35b,其安装在滚珠丝杠机构37的螺母部件37a上;以及传动带35c,其架设在两个带轮35a、35b上。
上述滚珠丝杠机构37是将从电动机33经由旋转传递机构35传递的电动机旋转扭矩,变换为轴向的活塞推力的机构。该滚珠丝杠机构37具有:螺母部件37a,其传递电动机旋转扭矩;以及中空螺纹轴37b,其经由滚珠与螺母部件37a螺合。螺母部件37a利用环状引导部38而限制轴向的后退移动。中空螺纹轴37b利用螺母部件37a的旋转而沿轴向前进移动,使嵌合固定在其前端部的凸缘部件39按压主活塞54(活塞部件)。在中空螺纹轴37b的后端部嵌合固定筒状引导部40,其对输入杆15进行滑动引导。
此外,在贯穿该电动助力器单元3的中心轴的输入杆15上,设置有相对位移传感器41,其对输入杆15和主活塞54的相对位移量进行检测。
上述主液压缸单元5如图1所示,具有:储液箱50、第1液压缸壳体51、第2液压缸壳体52、端口液压缸(port cylinder)53、主活塞54(活塞部件)、以及副活塞55。
上述储液箱50是积蓄制动液的箱体,固定在第2液压缸壳体52上。并且,在非制动操作时,储液箱50内的液体室经由减压口58、59,与由主活塞54形成的主液压室56、以及由副活塞55形成的副液压室57连通。在制动操作时,利用主活塞54和副活塞55的行程,将储液箱50内的液体室与主液压室56的连通、以及储液箱50内的液体室与副液压室57的连通切断。并且,与活塞推力对应地使主液压和副液压上升。
上述主活塞54在制动操作时,经由设置在输入杆15上的凸缘60和将凸缘60向中立位置预紧的弹簧61、62,通过驾驶员的踏板操作而施加活塞推力。并且,经由凸缘部件39由电动机扭矩施加活塞推力。此外,在图1中,63是凸缘部件39的复位弹簧,64是主活塞54的复位弹簧。
上述副活塞55在制动操作时,经由输入杆15的前端部,由驾驶员的踏板操作施加活塞推力、以及由电动机扭矩施加活塞推力。此外,在图1中,63是副活塞55的复位弹簧。
图2是表示实施例1的电动助力制动装置中的控制***的控制***框图。下面,基于图2,说明控制***的结构。
上述控制器70如图2所示具有存储器71,在该存储器71中存储有:具有运算·控制内容的程序、使用输入行程和与其相对应的相对位移量而表示的目标位移量计算特性数据、以及输入行程—液压特性数据等。并且,控制器70除了存储器71以外,如图2所示还具有:微分电路72、目标位移量设定器73、减法电路74以及控制器75。
上述微分电路72对由行程传感器16检测出的绝对位移量进行微分,计算速度V(以下称为速度信号V)。上述目标位移量设定器73接受来自微分电路72的速度信号V以及行程传感器16的检测信号(输入绝对位移检测值A)的输入,设定目标位移量C(相对位移量),并将其输入减法电路74。上述减法电路74从由目标位移量设定器73输出的目标位移量C中,减去由相对位移传感器41检测出的相对位移量(相对位移检测值B)〔C-B〕,而求出偏差。上述控制器75接受由减法电路74得到的偏差的输入,求出向电动机33供给的供给电流,对电动机33的驱动部进行控制。
另外,利用控制器70,如图2所示对电动机33以及传递机构(旋转传递机构35以及滚珠丝杠机构37)以该顺序进行控制,利用中空螺纹轴37b的动作和复位弹簧61的弹簧力,使主活塞54位移(前进以及后退)。并且,将主活塞54的位移量与输入杆15的位移相加,调整主液压和副液压。此时,利用相对位移传感器41对主活塞54的位移和行程传感器16的位移之间的差值(相对位移检测值B)进行检测。将该检测数据(相对位移检测值B)向控制器70反馈,并在电动机33的控制中使用。
即,控制器70与行程传感器16的检测信号(输入绝对位移检测值A)相对应,设定使输入杆15和主活塞54之间的相对位移关系成为可变的目标位移量C,基于相对位移传感器41的检测信号(相对位移检测值B),对电动机33进行控制,以使输入杆15和主活塞54之间的相对位移关系(相对位移检测值B)成为上述目标位移量C。此外,目标位移量C的设定是使用预先求出的目标位移量计算特性数据而进行的。
另外,控制器70通过执行程序,例如进行恒定助力控制、可变助力控制、跃升(jump in)控制、制动辅助控制、增强(build up)控制、再生协调控制、减助力控制、无效行程减少控制等。
图3是表示实施例1的电动助力制动装置中的叉形接头调整构造的概略图。图4是表示实施例1的电动助力制动装置中的叉形接头调整构造的图3的D-D线剖面图。下面,基于图3及图4,说明叉形接头调整构造。
实施例1的电动助力制动装置如上述所示,在***起动中,利用行程传感器16检测驾驶员对制动踏板10(操作踏板)施加的操作量,利用基于行程检测值的来自电动机33(电动致动器)的推力,对驾驶员的操作力进行辅助。
在上述电动助力制动装置中,作为叉形接头调整构造,具有:叉形接头12、输入杆15、凸缘60、主活塞54(活塞部件)、一对弹簧61、62、槽部80(凸缘嵌合构造)、以及凸出部81(凸缘嵌合构造)。此外,所谓输入杆15,包含一体设置的踏板杆13和连结杆14。
上述叉形接头12经由叉形接头销11与制动踏板10销结合,输入向制动踏板10施加的踏板踏力(操作力)。
上述输入杆15与叉形接头12的叉形接头螺纹部82螺纹结合,传递向制动踏板10施加的操作力,并且在进行叉形接头12的位置调整时旋转。
上述凸缘60经由凸缘螺纹部83与输入杆15螺纹结合,从输入杆15向外周凸出。在这里,凸缘螺纹部83是螺距间隔设定为与叉形接头螺纹部82的螺距间隔相等的螺纹部。由此,如果为了叉形接头12的位置调整而使输入杆15旋转,则凸缘60向相同的方向移动相同的量,即,使叉形接头12和凸缘60的间隔保持恒定。
上述主活塞54配置在凸缘60的外周位置,传递踏板操作的推力和辅助的推力。该主活塞54通过***起动,从起动前初始位置至起动中初始位置为止,向前进方向移动规定量α。如上述所示移动的原因之一是,槽部80和凸出部81在起动前不嵌合,利用***起动使槽部80和凸出部81止转嵌合。另外,其他原因是,通过具有在***起动中使主活塞54略微返回的间隙,从而防止敲击声(slappingsound)等。
上述一对弹簧61、62安装在主活塞54的凹部54a和凸缘60之间的轴向间隙中,将凸缘60向主活塞54的凹部54a的中立位置预紧。
上述槽部80和上述凸出部81设置在主活塞54和凸缘60之间,是在***起动前不嵌合,在***起动中将凸缘60止转嵌合的凸缘嵌合构造。更详细地说,上述槽部80和上述凸出部81利用主活塞54在***起动时移动(规定量α)这一点,在主活塞54位于起动前初始位置的***起动前不嵌合,在主活塞54位于起动中初始位置的***起动中,使凸缘60止转嵌合。槽部80如图4所示利用键槽构造设置在凸缘60的外周部上。凸出部81如图3所示设置在主活塞54上,配置在轴向间隙中与制动踏板10接近侧的轴向间隙的位置上。
下面,说明作用。
将实施例1的电动助力制动装置的作用分为“主液压缸液压调整作用和恒定助力控制作用”、“对比例中的叉形接头调整作用”、“实施例1中的叉形接头调整作用”而进行说明。
[主液压缸液压调整作用和恒定助力控制作用]
在调整主液压缸液压时,是将主活塞54的位移量(前进以及后退)与输入杆15的位移相加而进行的,该液压调整是根据由下述式(1)表示的压力平衡关系而进行的。
Pb=(Fi-K×ΔX)/Ai=(Fb+K×ΔX)/Ab    …(1)
在这里,压力平衡式(1)中的各要素如图5所示,为
Pb:主液压
Fi:制动操作输入的推力
Fb:助力器推力
Ai:输入杆15的受压面积
Ab:主活塞54的受压面积
K:弹簧61、62的弹簧常数
ΔX:输入杆15和主活塞54之间的相对位移量。
另外,将输入杆15的位移设为Xi,将主活塞54的位移设为Xb,相对位移量ΔX定义为ΔX=Xi-Xb。因此,ΔX在相对移动的中立位置处为0,在主活塞54相对于输入杆15后退的方向上为正,在其相反方向为负。此外,在压力平衡式(1)中忽略密封件的滑动阻力。在该压力平衡式(1)中,助力器推力Fb可以根据电动机33的电流值推定。
另一方面,助力比α表示为下述式(2)。
α=Pb×(Ab+Ai)/Fi  …(2)
因此,如果将上述压力平衡式(1)的Pb代入该(2)式中,则助力比α表示为式(3),即,
α=(1-K×ΔX/Fi)×(Ab/Ai+1)…(3)。
在利用实施例1的电动助力制动装置进行恒定助力控制(控制的一个例子)的情况下,基于行程传感器16的检测结果,对电动机33的旋转进行控制(反馈控制),以使相对位移量ΔX成为0。这样,助力比α成为α=Ab/Ai+1,与真空助力装置相同地,利用主活塞54的受压面积Ab和输入杆15的受压面积Ai之间的面积比而唯一地确定(图5)。
与此相对,将相对位移量ΔX设定为负的规定值,使相对位移量ΔX成为上述规定值。即,对电动机33的旋转进行控制,以随着输入杆15向增加制动液压的方向移动,与输入杆15的绝对位移量相比使主活塞54的绝对位移量变大。根据该控制,助力比α成为(1-K×ΔX/Fi)倍的大小,即,助力比可变,电动致动器53作为助力源起作用,可以实现踏板踏力大幅度降低。
恒定助力控制使输入杆15以及主活塞54一体地位移(以相对位移为0的方式进行位移,以使得主活塞54始终相对于输入杆15处于上述中立位置)。如果将输入杆15的行程(输入行程)设为横轴,将主活塞54的行程(辅助行程)设为纵轴,则是使辅助行程成为图6(a)的实线所示的特性的控制方法。另外,通过进行该控制,如图6(c)所示,伴随着输入杆15的前进,由主液压缸2产生的液压以2次曲线、3次曲线、或者以将更高次曲线与这些曲线复合等而得到的多次曲线状变大。
如果将输入行程设为横轴,将输入杆15和主活塞54之间的相对位移量设为纵轴,则可以将由图6(a)所示的特性数据以及图6(c)所示的特性数据表示的恒定助力控制的特性,以图6(b)所示的目标位移量计算特性数据进行表现。图6(b)中的实线是输入杆15和主活塞54之间的相对位移量。如果如图6(b)的实线所示,对电动机33进行控制,以使输入杆15和主活塞54之间的相对位移量始终为0,则可以得到图6(c)所示的液压特性。
[对比例中的叉形接头调整作用]
将仅具有叉形接头螺纹部,而不具有实施例1的特征结构即凸缘螺纹部、槽部和凸出部的结构作为对比例,基于图7,说明该对比例中的叉形接头调整作用。
(a)起动前叉形接头延长时
在***起动前将叉形接头位置向延长侧调整时,由于是***起动前,所以主活塞保持停止在标准位置的状态。并且,由于踏板止动器而使叉形接头无法向延长侧移动,取而代之使凸缘向图7(a)的左方向前进。
在该起动前叉形接头延长时,将凸缘被预紧在主活塞凹部的中央位置时的轴向间隙量设为δ,将延长侧调整中的移动量设为X。在此情况下,延长侧调整后的轴向间隙量(间隙量)如图7(a)所示,为间隙量=(δ+X),输入杆的弹簧组负载变大,无法正确地调整弹簧组负载。
(b)起动中叉形接头延长时
在***起动中将叉形接头位置向延长侧调整时,虽然是***起动中,但在对比例的情况下,主活塞保持停止在标准位置的状态。并且,由于踏板止动器而使叉形接头无法向延长侧移动,取而代之使凸缘向图7(b)的左方向前进。
在该起动中叉形接头延长时,将凸缘被预紧在主活塞凹部的中央位置时的轴向间隙量设为δ,将延长侧调整中的移动量设为X。在此情况下,延长侧调整后的轴向间隙量(间隙量)如图7(b)所示,与起动前叉形接头延长时相同地,为间隙量=(δ+X),使输入杆的弹簧组负载变大,无法正确地调整弹簧组负载。
(c)起动前叉形接头缩短时
在***起动前将叉形接头位置向缩短侧调整时,由于是***起动前,所以主活塞保持停止在标准位置的状态。并且,凸缘和主活塞的位置关系保持不变,仅叉形接头相对于输入杆向缩短侧移动。
在该起动前叉形接头缩短时,将凸缘被预紧在主活塞凹部的中央位置时的轴向间隙量设为δ,将缩短侧调整中的移动量设为X。在此情况下,缩短侧调整后的轴向间隙量(间隙量)如图7(c)所示,为间隙量=δ,可以正确地调整输入杆的弹簧组负载。
(d)起动中叉形接头缩短时
在***起动中将叉形接头位置向缩短侧调整时,由于是***起动中,所以将缩短量作为踏板操作量,主活塞如图7(d)所示,与缩短量相对应而从标准位置向左方向前进。并且,叉形接头相对于输入杆向缩短侧移动。
在该起动中叉形接头缩短时,将凸缘被预紧在主活塞凹部的中央位置时的轴向间隙量设为δ,将缩短侧调整中的移动量设为X。在此情况下,缩短侧调整后的轴向间隙量(间隙量)如图7(d)所示,为间隙量=(δ-X),使输入杆的弹簧组负载变小,无法止确地调整弹簧组负载。
如以上说明所示,在对比例中,除了起动前叉形接头缩短时之外,无法正确地调整弹簧组负载。换言之,无论是在***起动前还是在***起动中,均无法将叉形接头位置向延长侧调整,而且将叉形接头位置向缩短侧调整时也限于***起动前。
[实施例1中的叉形接头调整作用]
要求在***起动前和***起动中这两种***状态中的至少一种***状态下,可以进行叉形接头位置的延长侧调整以及缩短侧调整。下面,基于图8,说明反映这一点的实施例1中的叉形接头调整作用。
(a)起动前叉形接头延长时
在***起动前将叉形接头位置向延长侧调整时,由于主活塞54保持停止在起动前初始位置的状态,所以槽部80和凸出部81处于非嵌合状态。并且,由于踏板止动器而使叉形接头12无法向延长侧移动,取而代之凸缘60向图8(a)的左方向前进。
在该起动前叉形接头延长时,将凸缘60被预紧在主活塞54的凹部54a的中央位置时的轴向间隙量设为δ,将延长侧调整中的移动量设为X,将主活塞54的起动前初始位置和起动中初始位置的差设为规定量α。该***起动前的延长侧调整后的轴向间隙量(间隙量)如图8(a)所示,为间隙量=(δ+α+X)。并且,如果***起动,则通过使主活塞54移动规定量α,从而成为间隙量=(δ+X)。因此,输入杆15的弹簧组负载变大,无法正确地调整弹簧组负载。
(b)起动中叉形接头延长时
在***起动中将叉形接头位置向延长侧调整时,由于主活塞54位于将起动前初始位置与规定量α相加而得到的起动中初始位置,所以槽部80和凸出部81成为止转嵌合状态。如果为了叉形接头位置的调整而使输入杆15旋转,则叉形接头12因踏板止动器而无法移动,很显然保持叉形接头12和凸缘60的停止状态。即,即使使输入杆15旋转,经由叉形接头螺纹部82结合的叉形接头12与经由凸缘螺纹部83结合的凸缘60的设定间隔也保持恒定。并且,由于主活塞54位于起动中初始位置,即使使输入杆15旋转而开始叉形接头12的位置调整,叉形接头12的位置(=行程位置)也不改变,所以不执行辅助控制,仍然保持起动中初始位置。即,凸缘60和主活塞54不会改变相对的位置关系。
在该起动中叉形接头延长时,将凸缘60被预紧在主活塞54的凹部54a的中央位置时的轴向间隙量设为δ。在该***起动中,由于凸缘60和主活塞54的相对位置关系不改变,所以延长侧调整后的轴向间隙量(间隙量)如图8(b)所示,为间隙量=δ,可以正确地调整输入杆15的弹簧组负载。
(c)起动前叉形接头缩短时
在***起动前将叉形接头位置向缩短侧调整时,由于主活塞54保持停止在起动前初始位置的状态,所以槽部80和凸出部81处于非嵌合状态。并且,凸缘60和主活塞54的位置关系保持原样,仅叉形接头12相对于输入杆15向缩短侧移动。
在该起动前叉形接头缩短时,将凸缘60被预紧在主活塞54的凹部54a的中央位置时的轴向间隙量设为δ,将缩短侧调整中的移动量设为X,将主活塞54的起动前初始位置和起动中初始位置的差设为规定量α。在此情况下,缩短侧调整后的轴向间隙量(间隙量)如图8(c)所示,为间隙量=(δ+α)。并且,如果***起动,则通过使主活塞54移动规定量α,从而成为间隙量=δ,可以正确地调整输入杆15的弹簧组负载。
(d)起动中叉形接头缩短时
在***起动中将叉形接头位置向缩短侧调整时,由于主活塞54位于将起动前初始位置与规定量α相加而得到的起动中初始位置,所以槽部80和凸出部81成为止转嵌合状态。如果为了叉形接头位置的调整而使输入杆15旋转,则叉形接头12向缩短侧移动,凸缘60在将其与叉形接头12之间的设定间隔保持恒定的同时,向图8(d)的左方向移动。并且,由于主活塞54在缩短调整前处于起动中初始位置,如果使输入杆15旋转而开始叉形接头12的位置调整,则叉形接头12的位置(=行程位置)发生改变,所以执行辅助控制,使主活塞54从起动中初始位置向图8(d)的左方向移动。即,对于叉形接头12、凸缘60和主活塞54,相对位置关系不改变,向图8(d)的左方向移动。
在该起动中叉形接头缩短时,将凸缘60被预紧在主活塞54的凹部54a的中央位置时的轴向间隙量设为δ,将缩短侧调整中的移动量设为X。在该***起动中,由于叉形接头12、凸缘60和主活塞54的相对位置关系不改变,所以缩短侧调整后的轴向间隙量(间隙量)如图8(d)所示,为间隙量=δ,可以正确地调整输入杆15的弹簧组负载。
如以上说明所示,在实施例1中,除了起动前叉形接头延长时之外,可以正确地调整弹簧组负载。换言之,在***起动中,可以将叉形接头位置向延长侧调整,而且也可以将叉形接头位置向缩短侧调整。另外,对于将叉形接头位置向缩短侧调整,可以在***起动前和***起动中这两种***状态中的任意***状态下进行。
下面,说明效果。在实施例1的电动助力制动装置中,可以得到下述列举的效果。
(1)一种电动助力制动装置(电动助力装置),其在***起动中,利用行程传感器16对驾驶员向操作踏板(制动踏板10)施加的操作量进行检测,利用基于行程检测值的来自电动致动器(电动机33)的推力,对驾驶员的操作力进行辅助,其具有:
叉形接头12,其与上述操作踏板(制动踏板10)进行销结合,输入向上述操作踏板(制动踏板10)施加的操作力;
输入杆15,其与上述叉形接头12的叉形接头螺纹部82螺纹结合,传递向上述操作踏板(制动踏板10)施加的操作力,并且,在进行上述叉形接头12的位置调整时旋转;
凸缘60,其经由凸缘螺纹部83与上述输入杆15进行螺纹结合,从上述输入杆15向外周凸出;
活塞部件(主活塞54),其配置在上述凸缘60的外周位置,传递踏板操作的推力和辅助的推力;
一对弹簧61、62,其安装在上述活塞部件(主活塞54)的凹部54a和上述凸缘60之间的轴向间隙中,将上述凸缘60向上述凹部54a的中立位置预紧;以及
凸缘嵌合构造(槽部80、凸出部81),其设置在上述活塞部件(主活塞54)和上述凸缘60之间,在***起动前不嵌合,在***起动中将上述凸缘60止转嵌合。
因此,在***起动中进行叉形接头调整时,可以正确地调整输入杆15的弹簧组负载。
(2)上述活塞部件(主活塞54)是利用***起动从起动前初始位置至起动中初始位置为止沿前进方向移动规定量α的部件,上述凸缘嵌合构造在上述活塞部件(主活塞54)位于起动前初始位置的***起动前不嵌合,在上述活塞部件(主活塞54)位于起动中初始位置的***起动中,将上述凸缘60止转嵌合。因此,在(1)的效果的基础上,通过利用活塞部件(主活塞54)伴随着***起动而移动这样的简单结构,从而可以得到在***起动前不嵌合、在***起动中将凸缘60止转嵌合的凸缘嵌合构造。
(3)上述凸缘嵌合构造具有:槽部80,其设置在上述凸缘60上;以及凸出部81,其设置在上述活塞部件(主活塞54)上,配置在上述轴向间隙中与上述操作踏板(制动踏板10)接近侧的轴向间隙的位置。因此,在(2)的效果的基础上,通过仅追加槽部80和凸出部81,从而可以得到在***起动前不嵌合,在***起动中可靠地将凸缘60止转嵌合的凸缘嵌合构造。
以上,基于实施例1,说明了本实用新型的电动助力装置,但具体的结构并不限于本实施例1,只要不脱离权利要求书的各权利要求项所涉及的实用新型主旨,则容许设计的变更及追加等。
在实施例1中,作为活塞部件,示出了对2个***的制动液压进行控制的制动装置中所设置的主活塞的例子。但是,作为活塞部件,也可以是对1个***的液压等进行控制的活塞。
在实施例1中,作为凸缘嵌合构造,示出了利用主活塞54与***起动相伴的移动,在***起动前不嵌合,在***起动中将凸缘60止转嵌合的构造例子。但是,作为凸缘嵌合构造,也可以为下述凸缘嵌合构造,即,采用不会伴随着***起动而移动的活塞部件,在***起动中使用致动器对凸缘进行止转嵌合动作。
在实施例1中,作为凸缘嵌合构造,示出了使用通过主活塞54与***起动相伴的移动而止转嵌合的槽部80和凸出部81的例子。但是,作为凸缘嵌合构造,也可以采用通过活塞部件与***起动相伴的移动而止转嵌合的花键齿或其他嵌合构造的例子。
在实施例1中,示出了将电动助力装置作为制动***的辅助使用的电动助力制动装置的例子,但电动助力装置可以作为制动***之外的离合器等驾驶员操作***的辅助使用。另外,作为电动致动器,示出了使用电动机的例子,但也可以使用螺线管等电动机之外的致动器。

Claims (3)

1.一种电动助力装置,其在***起动中,利用行程传感器对驾驶员向操作踏板施加的操作量进行检测,利用基于行程检测值的来自电动致动器的推力,对驾驶员的操作力进行辅助,
其特征在于,具有:
叉形接头,其与所述操作踏板进行销结合,输入向所述操作踏板施加的操作力;
输入杆,其与所述叉形接头的叉形接头螺纹部进行螺纹结合,传递向所述操作踏板施加的操作力,并且,在进行所述叉形接头的位置调整时旋转;
凸缘,其经由凸缘螺纹部与所述输入杆螺纹结合,从所述输入杆向外周凸出;
活塞部件,其配置在所述凸缘的外周位置,传递踏板操作的推力和辅助的推力;
一对弹簧,其安装在所述活塞部件的凹部和所述凸缘之间的轴向间隙中,将所述凸缘向所述凹部的中立位置预紧;以及
凸缘嵌合构造,其设置在所述活塞部件和所述凸缘之间,在***起动前不嵌合,在***起动中将所述凸缘止转嵌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助力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活塞部件是利用***起动从起动前初始位置至起动中初始位置为止沿前进方向移动规定量的部件,
所述凸缘嵌合构造,在所述活塞部件位于起动前初始位置的***起动前不嵌合,在所述活塞部件位于起动中初始位置的***起动中,将所述凸缘止转嵌合。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动助力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凸缘嵌合构造具有:槽部,其设置在所述凸缘上;以及凸出部,其设置在所述活塞部件上,配置在所述轴向间隙中与所述操作踏板接近侧的轴向间隙的位置。
CN201120231440XU 2010-06-29 2011-06-29 电动助力装置 Expired - Lifetime CN202208289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147655A JP5640498B2 (ja) 2010-06-29 2010-06-29 電動倍力装置
JP2010-147655 2010-06-29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2208289U true CN202208289U (zh) 2012-05-02

Family

ID=4559877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20231440XU Expired - Lifetime CN202208289U (zh) 2010-06-29 2011-06-29 电动助力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5640498B2 (zh)
CN (1) CN202208289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444381A (zh) * 2016-04-15 2017-12-08 株式会社万都 电动助力制动***的制动压力控制装置及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1636832B1 (ko) * 2014-06-24 2016-07-06 주식회사 만도 전자식 부스터 제어 장치 및 그 제어 방법
DE102014226255A1 (de) * 2014-12-17 2016-06-23 Volkswagen Aktiengesellschaft Elektromechanischer Bremskraftverstärker
JPWO2020170509A1 (ja) * 2019-02-22 2021-12-09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油圧アクチュエータ構造および鞍乗り型車両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1287272A (ja) * 1998-03-31 1999-10-19 Tokico Ltd ディスクブレーキ
JP5182678B2 (ja) * 2005-06-30 2013-04-17 日立オートモティブ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電動倍力装置
JP2009208523A (ja) * 2008-03-01 2009-09-17 Nissan Motor Co Ltd 電動ブレーキ倍力装置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444381A (zh) * 2016-04-15 2017-12-08 株式会社万都 电动助力制动***的制动压力控制装置及方法
CN107444381B (zh) * 2016-04-15 2020-02-28 株式会社万都 电动助力制动***的制动压力控制装置及方法
US10857986B2 (en) 2016-04-15 2020-12-08 Mando Corporatio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braking pressure of powered booster brake system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2011814A (ja) 2012-01-19
JP5640498B2 (ja) 2014-12-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463976B (zh) 电动助力装置
JP4784756B2 (ja) 電動倍力装置
EP2805871B1 (en) Power steering system
US7664584B2 (en) Steering control system
US8464829B2 (en) Method for operating a steering system
DE112012001026T5 (de) Bremssteuervorrichtung
KR101349464B1 (ko) 상용 하이브리드 전동 조향장치 및 이의 제어를 통한 성능 및 연비 개선방법
CN202208289U (zh) 电动助力装置
US20080277187A1 (en) Power steering apparatus
US20120102940A1 (en) Brake apparatus
US10703408B2 (en) Steering system having a pressure sensor
US20050160851A1 (en) Hydraulic power assisted steering system
CN112969618A (zh) 电动制动器及控制装置
US8781683B2 (en) Power steer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US20170240202A1 (en) Steering system having a pressure sensor
US20210362775A1 (en) Motor control device and steering system
JP4822003B2 (ja) 電動倍力装置
JP6511673B2 (ja) 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裝置
EP1514766A1 (en) A Hydraulic Power Steering Assistant
JP5262826B2 (ja) ブレーキ倍力装置
JP6654987B2 (ja) 電動ブレーキ制御装置
JP2022067147A (ja) 操舵装置
JP2018199441A (ja) 電動倍力装置
KR20090006525A (ko) 전자제어식 유압 파워 조향장치
JP2020023199A (ja) 電動倍力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2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