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1784688U - 车体加强结构 - Google Patents

车体加强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1784688U
CN201784688U CN2010205148869U CN201020514886U CN201784688U CN 201784688 U CN201784688 U CN 201784688U CN 2010205148869 U CN2010205148869 U CN 2010205148869U CN 201020514886 U CN201020514886 U CN 201020514886U CN 201784688 U CN201784688 U CN 20178468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ongeron
vehicle body
reinforcing structure
body reinforcing
attaching part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Lifetim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20514886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姜昱
王权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YD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YD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YD Co Ltd filed Critical BYD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020514886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178468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178468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1784688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车体加强结构。在该车体加强结构中,右下纵梁和左下纵梁分别位于右纵梁和左纵梁的内侧,所述右纵梁与所述右下纵梁之间连接有右中空吸能件,所述左纵梁与所述左下纵梁之间连接有左中空吸能件。所述右中空吸能件和所述左中空吸能件能够吸收侧碰过程中的能量,从而降低对乘坐人员的伤害。

Description

车体加强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体加强结构。
背景技术
在车体加强技术领域中,侧碰是检测车辆是否安全的一个重要检测项目。侧碰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车辆人员的人身安全。随着社会的发展,纯电动车辆作为一种代步工具,正慢慢地进入每一个家庭。用户对纯电动车辆的性能要求也越来越高,特别是对安全性的要求。这就要求车辆必须适应更高速度的碰撞条件。另外,在能源日益紧张的今天,为了在新能源车型的地板下面布置体积较大的动力电池组(本文也称电池),需要在车辆地板上形成一个较大的空间来布置动力电池组。因此,需要根据车辆地板的结构对车体加强结构进行相应的变动。
以上描述仅用于写明有助于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相关技术,其可能不是所谓的现有技术。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上述需要根据车辆地板结构对车体加强结构进行相应的变动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车体加强结构,其可吸收侧碰过程中的能量,从而降低对乘坐人员的伤害。
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构造一种车体加强结构,包括地板、左纵梁和右纵梁,其中,所述车体加强结构还包括右下纵梁和左下纵梁,所述右下纵梁和所述左下纵梁与所述地板下部固定连接,所述右下纵梁和所述左下纵梁分别位于所述右纵梁和所述左纵梁的内侧,所述右纵梁与所述右下纵梁之间连接有右中空吸能件,所述左纵梁与所述左下纵梁之间连接有左中空吸能件。
优选的是,在上述车体加强结构中,所述右中空吸能件与所述左中空吸能件结构相同,所述左中空吸能件包括竖直板和自所述竖直板下端弯折的倾斜板,所述竖直板上端部和右端部分别形成有第一翻折部和第二翻折部,所述第一翻折部与所述地板底壁贴合焊接,所述第二翻折部与所述左下纵梁侧壁贴合焊接,所述倾斜板的左侧延伸有第三翻折部,所述第三翻折部与所述左纵梁下部贴合焊接。
优选的是,在上述车体加强结构中,所述右下纵梁和所述左下纵梁内部均设有加强纵梁,所述右下纵梁、所述左下纵梁以及所述加强纵梁的横截面均呈U状,且所述加强纵梁焊接在左下纵梁及右下纵梁的内壁上。
优选的是,在上述车体加强结构中,所述地板中间凸起形成容纳车用电池的腔体,所述腔体的宽度在所述车辆的宽度方向上至少为所述地板的宽度的三分之二。
优选的是,在上述车体加强结构中,在所述腔体上沿所述车辆的长度方向分别布置有前横梁和后横梁,所述前横梁和所述后横梁与所述左纵梁和所述右纵梁之间分别设有连接件。
优选的是,在上述车体加强结构中,所述右中空吸能件和所述左中空吸能件分别位于相应连接件的正下方。
优选的是,在上述车体加强结构中,各连接件均具有相互平行的两个竖直板和连接所述两个竖直板的倾斜板,各竖直板上设有与所述腔体侧壁搭接的第一翻边、与所述地板的所述腔体两侧的平坦部分固定连接的第二翻边以及与所述左纵梁或所述右纵梁内侧壁搭接的第三翻边,所述倾斜板设有与所述左纵梁或所述右纵梁上部搭接的第四翻边。
优选的是,在上述车体加强结构中,所述前横梁和所述后横梁均具有水平板、从所述水平板两侧竖直向下延伸的两个竖直板以及设于所述两个竖直板自由端并大致水平延伸的第五翻边,所述前横梁和所述后横梁的竖直板分别与相应连接件的竖直板固定连接,所述第五翻边与所述腔体的顶部焊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车体加强结构中,右下纵梁和左下纵梁分别位于右纵梁和左纵梁的内侧,所述右纵梁与所述右下纵梁之间连接有右中空吸能件,所述左纵梁与所述左下纵梁之间连接有左中空吸能件。所述右中空吸能件和所述左中空吸能件能够吸收侧碰过程中的能量,从而降低对乘坐人员的伤害。
通过结合附图,阅读以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可以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其它优点、特征以及方面。
附图说明
图1为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的车体加强结构的从上向下观察的立体示意图;
图2为沿图1所示后横梁的中部截取的示意性横截面图;
图3为图1所示后横梁的示意性立体图;
图4为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的车体加强结构的连接件的示意性立体图;
图5为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的车体加强结构的中空吸能件的示意性立体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左纵梁;           2右纵梁;
3前横梁;           4后横梁;
5腔体;             6右下纵梁;
7左下纵梁;         8连接件;
9连接件;           10连接件;
11连接件;          12左中空吸能件;
13右中空吸能件;    14加强纵梁;
15加强纵梁;        X长度方向;
Y宽度方向;         Z高度方向;
41水平板;         42第五翻边;
43竖直板;         44竖直板;
81竖直板;         82竖直板;
83倾斜板;         84第四翻边;
85第三翻边;       86第三翻边;
87第二翻边;       88第一翻边;
121竖直板;        122倾斜板;
123第一翻折部;    124第二翻折部;
125第三翻折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所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本文中,相同附图标记表示相同组成部分。长度方向X、宽度方向Y以及高度方向Z分别与车辆的长度方向、宽度方向以及高度方向对应,其中,高度方向Z也为竖直方向。
如图1和2所示,本实施例的车体加强结构包括地板、左纵梁1和右纵梁2。在本实用新型的车体加强结构中,所述车体加强结构还包括位于所述腔体5两侧的右下纵梁6和左下纵梁7。所述地板与所述右下纵梁6、所述左下纵梁7固定连接,所述右下纵梁6和所述左下纵梁7也为车身承载结构,能够增强地板的扭转强度和后碰刚度。其中,所述左纵梁1和所述右纵梁2分别位于所述左下纵梁7和所述右下纵梁6的外侧。
右下纵梁6和左下纵梁7与地板下部焊接。右下纵梁6和左下纵梁7分别位于右纵梁2和左纵梁1的内侧,且右纵梁2与右下纵梁6之间连接有右中空吸能件13,左纵梁1与左下纵梁7之间连接有左中空吸能件12。
如图5所示,右中空吸能件11与左中空吸能件12结构相同,可以通用。因此,仅以左中空吸能件12为例进行描述。左中空吸能件12包括竖直板121和自所述竖直板121下端弯折的倾斜板122。所述竖直板121上端部和右端部分别形成有第一翻折部123和第二翻折部124。第一翻折部123与所述地板底壁贴合焊接。第二翻折部124与所述左下纵梁7侧壁贴合焊接。倾斜板122的左侧延伸有第三翻折部125。第三翻折部125与所述左纵梁1下部贴合焊接。
右下纵梁6和左下纵梁7内部均设有加强纵梁14和加强纵梁15。而且,右下纵梁6、左下纵梁7以及加强纵梁14和加强纵梁15的横截面均呈U状,且所述加强纵梁14焊接在左下纵梁7及右下纵梁6的内壁上。如图2所示,右下纵梁6、左下纵梁7、加强纵梁14和加强纵梁15向上开口。
如图1至4所示,另外,为布置体积较大的车用电池的要求,地板中间凸起形成容纳车用电池的腔体5。其中,所述腔体5的宽度在所述车辆的宽度方向上至少为所述地板的宽度的二分之一。优选的是,腔体5的宽度在车辆的宽度方向上为地板的宽度的三分之二。在腔体5上沿车辆的长度方向分别布置有前横梁3和后横梁4,前横梁3和后横梁4与左纵梁1和右纵梁2之间分别设有连接件8、连接件9、连接件10以及连接件11。而且,右中空吸能件13和左中空吸能件12分别位于相应连接件8、连接件9、连接件10以及连接件11的正下方。虽然在图1中,腔体5大致形成为长方体的容器,但其形状不受具体限制。前横梁3和后横梁4为与腔体5的表面上方,高于地板的两侧的平坦部分、左纵梁和右纵梁。
所述车体加强结构还包括连接件8、连接件9、连接件10以及连接件11,其中,所述后横梁4的左端通过所述连接件8与所述左纵梁1连接,所述后横梁4的右端通过所述连接件9与所述右纵梁2连接,所述前横梁3的右端通过所述连接件10与所述右纵梁2连接,所述前横梁3的左端通过所述连接件11与所述左纵梁1连接。其中,所述前横梁3、后横梁4与各自连接件可以通过铆接、激光焊接或者其它物理方法连接在一起。
如图2所示,前横梁3和后横梁4比左纵梁1与右纵梁2在高度上显得更高。亦即,所述前横梁3和所述后横梁4均整体地位于所述左纵梁1和所述右纵梁2上方。通过采用连接件8、连接件9、连接件10以及连接件11来实现前、后横梁与车身承载结构即左纵梁1与右纵梁2的连接,能够实现了合理的力的传递。
在本实用新型的车体加强结构中,连接件8、连接件9、连接件10以及连接件11为结构相同的连接件。因此,以下仅以连接件8为例进行描述。如图4所示,连接件8具有相互平行的两个竖直板81、82和连接所述两个竖直板81、82的倾斜板83,各竖直板81、82上设有与所述腔体5侧壁搭接的第一翻边88、与所述地板的所述腔体5两侧的平坦部分固定连接的第二翻边87以及与所述左纵梁1或所述右纵梁2内侧壁搭接的第三翻边85、86,所述倾斜板83设有与所述左纵梁1或所述右纵梁2上部搭接的第四翻边84。
在本实用新型的车体加强结构中,所述前横梁3和所述后横梁4均具有水平板、从所述水平板两侧竖直向下延伸的两个竖直板以及设于所述两个竖直板自由端并大致水平延伸的第五翻边,所述后横梁4的竖直板分别与连接件8和连接件9的竖直板固定连接,所述前横梁3的竖直板分别与连接件10和连接件11的竖直板固定连接,所述第五翻边与所述腔体5的顶部固定连接。具体以所述后横梁4为例进行说明。如图4所示,所述后横梁4均具有水平板41、从所述水平板41两侧竖直向下延伸的两个竖直板43、44以及设于所述两个竖直板43、44的自由端并大致水平延伸的第五翻边42。所述后横梁4的竖直板43、44分别与连接件8和连接件9的竖直板固定连接。所述前横梁3的竖直板分别与连接件10和连接件11的竖直板固定连接,所述第五翻边与所述腔体5的顶部固定连接。具体而言,所述后横梁4的竖直板43、44分别与连接件8的竖直板81、82焊接。优选的是,在焊接时,各连接件的第一翻边为搭接边,且在该搭接边处的两焊点距离为该处料厚的20倍,即距离为30~50mm。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车体加强结构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吸收碰撞过程中的能量,从而达到减少乘坐人员的伤害。而且,左中空吸能件12、右中空吸能件13结构简单、质量轻、焊接工艺简单、对整车质量影响小等。而且,本实用新型的车体加强结构能够使车辆在碰撞中很大程度上减小对乘坐人员的伤害,以满足各种法规的碰撞。此外,该加强构件的设计充分考虑了模具加工和焊接工艺,投资少,易实现产业化。
其中,上述左中空吸能件12、右中空吸能件13、连接件8、连接件9、连接件10以及连接件11均为通用件,可以更好地降低成本。虽然,在图示的实施例中,中空吸能件与连接件的结构不同,但中空吸能件与连接件的结构可以相同。中空吸能件的结构不限于图5所示的结构,可以为各种中空结构,只要能够具有侧面缓冲吸能功能即可。左中空吸能件12的上部与地板焊接,两侧分别与左纵梁和左下纵梁焊接。右中空吸能件13的上部与地板焊接,两侧分别与右纵梁和右下纵梁焊接。各连接件一端与安装前、后横梁进行连接,一端与纵梁及地板下纵梁均有连接,可以更好的传递侧面受冲击时的载荷,保证乘坐人员的安全性。
采用本实用新型方案,在新能源或纯电动车型的车身地板里布置动力电池组而较大地凸起之后,可以较好地保证车身侧面结构的强度,同时,本方案相对于现有技术来说制造难度并未加大,成本增加不多。在强度满足要求的同时,在侧面碰撞过程中,在力从车身承载结构例如传递过来的时候,由于前后横梁与有高度差,所以可以更好地防止乘坐人员所受的挤压,更好的实现被动安全的要求。
如上所述,当车辆受到侧面冲击载荷的时候,左中空吸能件和右中空吸能件能够通过变形吸能起到支撑和缓冲的作用,能够在侧碰时更好地保护乘坐人员的人身安全。
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知道,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由权利要求书确定。

Claims (8)

1.车体加强结构,包括地板、左纵梁和右纵梁,其特征在于,所述车体加强结构还包括右下纵梁和左下纵梁,所述右下纵梁和所述左下纵梁与所述地板下部固定连接,所述右下纵梁和所述左下纵梁分别位于所述右纵梁和所述左纵梁的内侧,
所述右纵梁与所述右下纵梁之间连接有右中空吸能件,所述左纵梁与所述左下纵梁之间连接有左中空吸能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体加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右中空吸能件与所述左中空吸能件结构相同,
所述左中空吸能件包括竖直板和自所述竖直板下端弯折的倾斜板,所述竖直板上端部和右端部分别形成有第一翻折部和第二翻折部,所述第一翻折部与所述地板底壁贴合焊接,所述第二翻折部与所述左下纵梁侧壁贴合焊接,
所述倾斜板的左侧延伸有第三翻折部,所述第三翻折部与所述左纵梁下部贴合焊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体加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右下纵梁和所述左下纵梁内部均设有加强纵梁,所述右下纵梁、所述左下纵梁以及所述加强纵梁的横截面均呈U状,且所述加强纵梁焊接在左下纵梁及右下纵梁的内壁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体加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地板中间凸起形成容纳车用电池的腔体,所述腔体的宽度在所述车辆的宽度方向上至少为所述地板的宽度的三分之二。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体加强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腔体上沿所述车辆的长度方向分别布置有前横梁和后横梁,所述前横梁和所述后横梁与所述左纵梁和所述右纵梁之间分别设有连接件。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体加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右中空吸能件和所述左中空吸能件分别位于相应连接件的正下方。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体加强结构,其特征在于,各连接件均具有相互平行的两个竖直板和连接所述两个竖直板的倾斜板,各竖直板上设有与所述腔体侧壁搭接的第一翻边、与所述地板的所述腔体两侧的平坦部分固定连接的第二翻边以及与所述左纵梁或所述右纵梁内侧壁搭接的第三翻边,所述倾斜板设有与所述左纵梁或所述右纵梁上部搭接的第四翻边。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体加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横梁和所述后横梁均具有水平板、从所述水平板两侧竖直向下延伸的两个竖直板以及设于所述两个竖直板自由端并大致水平延伸的第五翻边,
所述前横梁和所述后横梁的竖直板分别与相应连接件的竖直板固定连接,
所述第五翻边与所述腔体的顶部焊接。
CN2010205148869U 2010-08-27 2010-08-27 车体加强结构 Expired - Lifetime CN20178468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0205148869U CN201784688U (zh) 2010-08-27 2010-08-27 车体加强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0205148869U CN201784688U (zh) 2010-08-27 2010-08-27 车体加强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1784688U true CN201784688U (zh) 2011-04-06

Family

ID=4381666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205148869U Expired - Lifetime CN201784688U (zh) 2010-08-27 2010-08-27 车体加强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1784688U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080778A (zh) * 2016-06-29 2016-11-09 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电动车电池包的安装***
CN107972746A (zh) * 2016-10-25 2018-05-01 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车身地板加强组件
JP2019151294A (ja) * 2018-03-06 2019-09-12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の下部車体構造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080778A (zh) * 2016-06-29 2016-11-09 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电动车电池包的安装***
CN106080778B (zh) * 2016-06-29 2019-07-23 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电动车电池包的安装***
CN107972746A (zh) * 2016-10-25 2018-05-01 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车身地板加强组件
JP2019151294A (ja) * 2018-03-06 2019-09-12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の下部車体構造
CN110228530A (zh) * 2018-03-06 2019-09-13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下部车体构造
JP6996352B2 (ja) 2018-03-06 2022-01-17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の下部車体構造
CN110228530B (zh) * 2018-03-06 2022-06-07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下部车体构造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1784713U (zh) 车辆的座椅安装结构
CN205131387U (zh) 下车体框架结构
CN103249637A (zh) 汽车的车身构造
CN109204527B (zh) 车身结构和车辆
CN106005044A (zh) 电动汽车车身
CN111169547B (zh) 车身传力结构及汽车
CN201784688U (zh) 车体加强结构
CN109204464B (zh) 车身结构和车辆
CN105313980A (zh) 车辆及用于车辆的车身
CN215904613U (zh) 汽车的后地板骨架
CN103786791A (zh) 一种整体式汽车前纵梁
CN111169268B (zh) 电池包侧碰保护框架及汽车
CN109204516B (zh) 车身结构和车辆
CN114954676B (zh) 车辆前舱结构及车辆
CN109204502B (zh) 车身结构和车辆
CN102975770B (zh) 汽车地板
CN109204504B (zh) 车身结构和车辆
CN109204529B (zh) 车身结构和车辆
CN202686538U (zh) 具有后座椅防下潜梁结构的汽车后地板
CN201890273U (zh) 一种轿车门槛外板的支撑板
CN213502290U (zh) 中低速磁浮车辆底架前端结构
CN112896332B (zh) 一种适应空投的车身地板***
CN111252102B (zh) 一种低地板有轨电车底架结构
CN209553315U (zh) 一种汽车侧围总成
CN111169267B (zh) 电池包保护框架及汽车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10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