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1735087U - 抗震救生舱 - Google Patents

抗震救生舱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1735087U
CN201735087U CN2010202355462U CN201020235546U CN201735087U CN 201735087 U CN201735087 U CN 201735087U CN 2010202355462 U CN2010202355462 U CN 2010202355462U CN 201020235546 U CN201020235546 U CN 201020235546U CN 201735087 U CN201735087 U CN 20173508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arthquake
shell
seismic
air bag
rescue capsu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Lifetim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20235546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力
李仲亮
马芳
张诗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New Aerospace Century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New Aerospace Centur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New Aerospace Century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New Aerospace Centur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020235546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173508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173508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1735087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Emergency Lowering Means (AREA)
  • Buildings Adapted To Withstand Abnormal External Influenc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抗震救生舱,其包括救生舱本体,救生舱本体包括抗震外壳和与抗震外壳的内侧连接的内设结构,抗震外壳的顶部为弧形结构,所述抗震外壳的外侧表面至少一部分设置有气囊,所述气囊的外侧罩设有气囊保护层,所述气囊保护层的边缘与所述抗震外壳的外侧表面可分离连接。本实用新型可以在地震时,为逃生人员在获得救助前提供更加安全的救生舱。

Description

抗震救生舱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抗震避难装置,尤其涉及一种地震发生时用于紧急避难的抗震救生舱。
背景技术
目前,地震仍以其不可预知性给人类造成巨大灾难,这主要是由于地震波传播快、能量大且现有的建筑抗震等级低的因素所导致。一般来说,地震时间仅有几秒到几十秒的时间。因此,一旦发生地震,人们很难在短时间内逃离建筑物,尤其是高层建筑物。而地震引起的房屋倒塌则造成围困在建筑物中的人员伤亡。因此,在地震时,如何保障人员生命安全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现有技术中的抗震救生设备的外形主要采用方形结构。这种抗震救生设备在地震引起的倒塌物下落时,容易因倒塌物的堆积而被损毁,所以现有的救生设备不能可靠地保证逃生人员的人身安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抗震救生舱,以实现在地震时,为逃生人员在获得救助前提供更加安全的救生舱。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抗震救生舱,包括救生舱本体,所述救生舱本体包括抗震外壳和与所述抗震外壳的内侧连接的内设结构,所述抗震外壳的顶部为弧形结构,所述抗震外壳的外侧表面至少一部分设置有气囊,所述气囊的外侧罩设有气囊保护层,所述气囊保护层的边缘与所述抗震外壳的外侧表面可分离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抗震救生舱还包括压力传感器,与所述气囊连接,用于根据所述气囊顶部受到的压力控制气囊的自动开启;或者,所述抗震救生舱还包括手动开关,与所述气囊连接,用于手动开启所述气囊。
进一步的,所述抗震外壳为钟罩形结构,所述抗震外壳上开设有用户出入的舱门,所述抗震外壳与地面的接触面大于所述抗震外壳中部的横截面;或者,所述抗震外壳为可开合的贝壳形结构。
进一步的,所述抗震外壳的外侧表面设有由具有抗压力和冲击力的复合材料或者金属材料形成的纵横交错的加强筋。
进一步的,所述抗震外壳的内侧表面设置有缓冲层,所述抗震外壳的侧壁设有多个通气孔。
进一步的,所述内设结构还包括多个可密封的分隔室,所述分隔室与所述抗震外壳一体成形。
所述分隔室内设有生活必需品、供氧防火防毒***和/或供电***。
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本实用新型通过采用顶部为弧形结构的抗震外壳,保证该抗震救生舱在地震时不易被倒塌物或坠落物损毁;通过在抗震外壳的外侧表面至少一部分设置气囊,从而减缓舱体在地震过程中所受到的冲击力,使得避难人员获得更加安全的保护。
下面通过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抗震救生舱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抗震救生舱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抗震救生舱实施例三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抗震救生舱实施例四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抗震救生舱实施例五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1:抗震外壳;          3:舱门;
4:气囊保护层;        5:气囊;
6:加强筋;            7:轴线;
8:通气孔;            9:分隔室;
10:缓冲层;           100:救生舱本体。
具体实施方式
图1为本实用新型抗震救生舱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抗震救生舱包括救生舱本体100,救生舱本体100包括具有弧形顶部的抗震外壳1和与抗震外壳1内侧连接的内设结构。在抗震外壳1外侧的至少一部分,例如在抗震外壳1的弧形顶部或侧面上,或者整个抗震外壳1外侧设置气囊5,该气囊5被夹设在气囊保护层4和抗震外壳1外侧之间。
在常态下,气囊保护层4可以通过易断裂材料连接或者粘接形式与抗震外壳1之间形成可分离连接。当救生舱本体100受到外界冲击力时,气囊5能够充气自动张开,气囊保护层4在气囊5膨胀力的作用下与抗震外壳1分离,因此,气囊5在抗震外壳1上形成缓冲保护层,从而缓冲抗震外壳1受到的冲击力,有利于保护舱体及舱体内的避难人员;或者,该气囊5可以采用手动控制,当避难人员需要打开时,即可控制该气囊5的开启。
上述结构的抗震救生舱一方面通过采用顶部为弧形结构的抗震外壳,可以保证该抗震救生舱在地震时不易被倒塌物或坠落物损毁;另一方面通过在抗震外壳外侧增设气囊,提高了抗震救生舱的抗冲击性能,从而更加有利于保证避难人员的安全。
图2为本实用新型抗震救生舱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的抗震救生舱可以以抗震救生舱实施例一为基础,进一步地,抗震外壳1采用钟罩形结构,其抗震外壳1与地面的接触面大于抗震外壳1中部的横截面,这样设计,有利于舱体稳定放置,不至于当地面左右晃动时舱体倾倒。抗震外壳1上可开设用户出入的舱门3,舱门3可以手动或自动开启与关闭。在本实施例中还可以增设与气囊连接的压力传感器或者手动开关,以控制气囊的开启。
本实施例在实现上述实施例一的技术效果的基础上,进一步通过采用抗震外壳与地面接触面大于抗震外壳中部横截面的钟罩型结构,提高了抗震救生舱放置的稳定性,通过增设压力传感器或手动开关控制气囊的开启,从而更加有利于保证避难人员的安全。
图3为本实用新型抗震救生舱实施例三的结构示意图,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的抗震救生舱的抗震外壳1可以采用贝壳形。救生舱本体100可以沿着轴线7进行开合。该种结构形状的救生舱不用在抗震外壳1上设舱门,而且更加抗压抗冲击,避难人员可以获得更加安全的保护。该贝壳形的抗震救生舱,其抗震外壳结构也可以采用上述实施例一的气囊结构,此处不再赘述。
本实施例在实现上述实施例一的技术效果的基础上,进一步通过采用贝壳形的舱体结构,具有更好的抗压抗冲击性能。
图4为本实用新型抗震救生舱实施例四的结构示意图。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的抗震救生舱可以以抗震救生舱实施例二为基础,进一步地,抗震外壳1外侧还设有纵横交错的加强筋6,加强筋6可以采用复合材料,如:碳纤维或玻璃纤维等,或者,金属材料等抗压力及抗冲击力的材料。加强筋6可以进一步增强抗震救生舱本体100的抗冲击力,从而进一步提高了舱体的安全保护能力。
可以理解的是,该加强筋6也同样可以设置在图3所示贝壳形的抗震救生舱外侧,其实现原理类似,不再赘述。
本实施例在实现上述实施例二的技术效果的基础上,进一步通过在抗震外壳外侧上增设加强筋,提高舱体的整体抗压抗拉抗冲击强度。
图5为本实用新型抗震救生舱实施例五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如图5所示,本实施例的抗震救生舱可以以抗震救生舱实施例二为基础,进一步地,抗震外壳1内侧表面可以设有缓冲层10,以减小避难人员受到外界振动或冲击的影响,进一步提高舱体的保护能力。该抗震救生舱的抗震外壳1上还设有多个通气孔8,当舱体门关闭后,有利于保持舱体内空气流通。抗震外壳1内侧还设有多个可密封的分隔室9,分隔室9与抗震外壳1一体成型,分隔室9内设有生活必需品,如水、食品和药品等;还设有供氧防火防毒***及供电***,如简易发电机或蓄电池等,以提供临时避难人员的基本生活所需。由于分隔室9与抗震外壳1为一体成型,因此其能够在将物品设备密封后,防止舱体倾倒或振动时这些物品设备砸伤避难人员。
本实施例在实现上述实施例二的技术效果的基础上,进一步通过在抗震外壳内侧设置缓冲层,减小舱体振动或受到冲击时对避难人员的影响;通过增设通气孔可以保持舱体内的空气流通;通过在外壳内侧设置用于储藏固定生活必需品等的可密封的分隔室,一方面保证了避难人员的临时的基本生活所需,另一方面可固定住这些物品不易轻易倒塌或坠落,从而给避难人员提供了一个更加安全的避难场所。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进行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等同替换亦不能使修改后的技术方案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7)

1.一种抗震救生舱,其特征在于,包括救生舱本体,所述救生舱本体包括抗震外壳和与所述抗震外壳的内侧连接的内设结构,所述抗震外壳的顶部为弧形结构,所述抗震外壳的外侧表面至少一部分设置有气囊,所述气囊的外侧罩设有气囊保护层,所述气囊保护层的边缘与所述抗震外壳的外侧表面可分离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抗震救生舱,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压力传感器,与所述气囊连接,用于根据所述气囊顶部受到的压力,控制气囊的自动开启;或者
手动开关,与所述气囊连接,用于手动开启所述气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抗震救生舱,其特征在于,所述抗震外壳为钟罩形结构,所述抗震外壳上开设有用户出入的舱门,所述抗震外壳与地面的接触面大于所述抗震外壳中部的横截面;或者,
所述抗震外壳为可开合的贝壳形结构。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抗震救生舱,其特征在于,所述抗震外壳的外侧表面设有由具有抗压力和冲击力的复合材料或者金属材料形成的纵横交错的加强筋。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抗震救生舱,其特征在于,所述抗震外壳的内侧表面设置有缓冲层,所述抗震外壳的侧壁设有多个通气孔。
6.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抗震救生舱,其特征在于,所述内设结构还包括多个可密封的分隔室,所述分隔室与所述抗震外壳一体成形。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抗震救生舱,其特征在于,所述分隔室内设有生活必需品、供氧防火防毒***和/或供电***。
CN2010202355462U 2010-06-13 2010-06-13 抗震救生舱 Expired - Lifetime CN20173508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0202355462U CN201735087U (zh) 2010-06-13 2010-06-13 抗震救生舱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0202355462U CN201735087U (zh) 2010-06-13 2010-06-13 抗震救生舱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1735087U true CN201735087U (zh) 2011-02-09

Family

ID=4355036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202355462U Expired - Lifetime CN201735087U (zh) 2010-06-13 2010-06-13 抗震救生舱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1735087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856547A (zh) * 2010-06-13 2010-10-13 北京新宇航世纪科技有限公司 抗震救生舱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856547A (zh) * 2010-06-13 2010-10-13 北京新宇航世纪科技有限公司 抗震救生舱
CN101856547B (zh) * 2010-06-13 2015-10-14 北京新宇航世纪科技有限公司 抗震救生舱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602322B2 (ja) 避難用シェルター
JP2004322939A (ja) 津波又は洪水に対する防災用として地上設置される浮遊型シェルタ
CN202876153U (zh) 一种灾难救生舱
CN101856547B (zh) 抗震救生舱
CN101869744B (zh) 抗震救生舱
JP2013043540A (ja) 救命用カプセル
CN201735087U (zh) 抗震救生舱
WO2012177109A1 (ru) Спасательная капсула
CN202637769U (zh) 海啸洪水地震火灾***多用逃生装置
CN216603852U (zh) 一种基于人机工程学的多功能救生舱
CN206928735U (zh) 应急救生舱
CN201735086U (zh) 抗震救生舱
CN201175151Y (zh) 多棱体防震床
CN207242576U (zh) 一种防地震多功能保护仓
CN212998038U (zh) 一种火灾地震护生舱
CN202187595U (zh) 一种避难舱
CN101898014B (zh) 一种救生装置
CN103041524A (zh) 一种钟罩式生命避护舱
JP3187204U (ja) 避難用シェルター
CN217661164U (zh) 一种安全舱
CN201668896U (zh) 一种地震逃生床
KR101346033B1 (ko) 세이프 룸
CN217661153U (zh) 一种集体防护用生氧装置
JP2015151061A (ja) 津波避難用浮遊体及び空気保持形成体
KR20120014262A (ko) 방재용 침대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10209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151014

C25 Abandonment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o avoid double paten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