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1712784U - 一种飞机主机翼前缘分离涡控制机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飞机主机翼前缘分离涡控制机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1712784U
CN201712784U CN2010201819313U CN201020181931U CN201712784U CN 201712784 U CN201712784 U CN 201712784U CN 2010201819313 U CN2010201819313 U CN 2010201819313U CN 201020181931 U CN201020181931 U CN 201020181931U CN 201712784 U CN201712784 U CN 20171278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ing
separation vortex
vortex control
control wing
separ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Lifetim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20181931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蔡晋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orthwestern Polytechnical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Northwestern Polytechnical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orthwestern Polytechnical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Northwestern Polytechnical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1020181931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171278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171278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1712784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Abstract

一种飞机主机翼前缘分离涡控制机构,包括分离涡控制翼板转轴和分离涡控制翼板。分离涡控制翼板的基本形状为梯形,其上表面形状同所配合机翼上表面形状,被固定在机翼上表面的凹面内,与机翼上表面共同组成了完整的翼型表面。分离涡控制翼板后缘的斜边为波浪形,波浪线周期总数N=6~8。分离涡控制翼板的前缘位于机翼当地弦长的10%处,并且该分离涡控制翼板沿机翼弦向宽度为机翼当地弦长的40%。分离涡控制翼板与分离涡控制翼板转轴配合,并通过电传操纵机构实现对分离涡控制翼板的打开与闭合控制。当飞机进行过失速机动飞行时,打开分离涡控制翼板抑制机翼尾流的不稳定性和非定常性,从而实现飞机在过失速飞行条件下的控制。

Description

一种飞机主机翼前缘分离涡控制机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航空航天领域,是一种飞机主机翼前缘分离涡控制机构。 
背景技术
现代战机大量使用制导武器,而制导武器由机载雷达提供锁定信息,因此,尽快将对方纳入己方雷达视野或尽快逃出对方雷达视野是攻防的要素。如果飞机只能进行常规状态下的飞行,那么无论是转弯还是爬升都需要较长时间来完成,从而不利于机载雷达的锁定和反锁定。因此,在近距空战格斗中,迅速瞄准敌机并使自己始终处于对手瞄准视线之外,即在有效保存自己的前提下对敌实施快速的攻击,成为现代战机最重要的作战品质。现代战斗机在中等速度下发动机还可以保持很大剩余功率,具有很好的加速性,因此可以在超过自身失速迎角的大迎角状态下,对飞机的姿态做出快速的调整,从而达到瞬间改变敌我态势的目的。 
战斗机迎角大大超过其失速迎角,并在低速飞行状态下仍然可以对飞机姿态进行控制,从而迅速改变其飞行速度以及机头指向的战术机动称为″过失速机动″,也被称为″超机动″,由赫伯斯特于20世纪80年代初首先提出。大量研究后,赫伯斯特认为,要进行超机动,飞机必须要满足这样的一系列条件:(1)飞机在俯仰、偏航和滚转三个通道应具有足够的操纵能力,在马赫数低到0.1、迎角达到70°时仍能保持较高的操纵效率;(2)飞机需要采用闭环控制和先进的气动布局以便具有极好的低速、大迎角稳定性;(3)飞机应能转得快、加减速快,即具有在很短时间内产生很大的瞬时角速度的能力。通过这种过失速机动快速地获取改变自己姿态的优势,已经成为新一代战机的设计目标,并且被视为***战斗机的特征之一。 
目前,已有很多国家对超机动战机进行了研究。美国和德国合作研制了一系列的验证机,用来验证飞机的超机动能力。这些飞机都已飞入过失速区,都具有很好的机动性和敏捷性。例如,X-29A最大迎角达到68°,X-31A和F-18HARV已飞至70°迎角,并完成了一些机动动作。在工程上得到应用的包括美国的***战机F-22、法国的″阵风″、俄罗斯的苏-35等新式战斗机。这些战机在设计之初就非常重视过失速机动设计,并拥有较强超机动能力,其中典型战机F-22已经达到迎角60°以上的超机动实战能力。所以,超机动能力也必然成为我国的下一代战机必备的主要性能之一。 
当战斗机迎角增大并达到或超过失速迎角时,其大后掠机翼前缘形成的脱体涡会发生破裂,形成非定常的复杂流动,这样的流动具有一定的随机性,战斗机一旦进入其迎角范围,常规操纵舵面的效率将会变得很低甚至失效,而且由于速度低、升力小,从而造成战斗机在过失速机动飞行中进入尾旋并坠毁。 
目前,***战斗机通常采用的推力矢量技术可以用发动机推力通过喷管或尾喷流偏转产生的推力分量来替代原飞机的操纵面或增强飞机的操纵功能,对战斗机飞行进行实时控制的技术,从而实现超机动。然而矢量推力技术不能解决失速迎角下由于飞机机翼前缘脱体涡等旋涡破裂引起的流场非定常问题,从而也无法解决失速迎角下飞机的横、纵向稳定性问题。所以与发动机矢量控制技术合理结合的先进气动控制技术对我国***战斗机的设计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现代战斗机实用气动控制技术基本上可以被分为被动控制和主动控制两大类,被动控制技术主要包括加装边界层固定转捩带、头部固定边条、背鳍或腹鳍,使用不同的战斗机头部形状等技术,对大迎角下出现的非对称涡进行规避和抑制,或减小和消除非对称涡变化的随机性。主动控制技术主要有在飞机前体头部吹/吸气、加装可动边条等技术,主动控制的特点在于需要的时候可以局部输入少量能量便能获得非局部或全局的流动变化,使飞行器性能有明显的改善;不需要时关闭,也不会影响到飞行器的气动性能。 
发明内容
为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超机动状态下操纵舵面失效、飞机过失速机动飞行情况下的控制能力降低以及失速迎角下飞机稳定性不足的缺陷,本发明提出了一种飞机主机翼前缘分离涡控制机构 
本发明包括分离涡控制翼板转轴和分离涡控制翼板,并且该分离涡控制翼板的基本形状为梯形。分离涡控制翼板上表面形状同所配合机翼上表面形状,分离涡控制翼板下表面为斜平面,与机翼上表面凹面紧密配合。分离涡控制翼板后缘的斜边为波浪形,波浪线周期总数N=6~8。 
在确定分离涡控制翼板后缘波浪形斜边时,将连接分离涡控制翼板后缘波浪线起点与终点之间的连线作为x轴,y轴位于分离涡控制翼板后缘波浪线起点处、垂直于x轴并指向飞机头部,建立起平面直角坐标系;形成波浪线的各点坐标由以下方程来确定: 
y = ( N + 1 - m ) N C 10 sin ( 2 π x - ml + l l )
其中:波浪线波长 
Figure GSA00000109562800032
N为整数,表示波浪线周期总数,须满足下式 
b 2 + ( C 2 - C 2 λ ) 2 0.2 C ≤ N ≤ b 2 + ( C 2 - C 2 λ ) 2 0.1 C , 其中: 
b为机翼展长;C为机翼根弦长;m为变量,由波浪线上点的x坐标所决定,m等于不小于 
Figure GSA00000109562800034
的最小整数。 
所述的分离涡控制翼板的前缘位于机翼当地弦长的10%处,并且该分离涡控制翼板沿机翼弦向宽度为机翼当地弦长的40%。 
在机翼的上表面,自机翼前缘10%弦长处至机翼前缘50%处有分离涡控制翼板的安装凹面,该凹面沿弦向方向为斜面;该凹面在机翼前缘起点处的深度为当地机翼厚度的30%,并且向机翼后缘方向平滑过渡为0,直至与机翼表面光滑相接。 
在机翼上表面的凹面起点处,沿机翼的弦向安装有分离涡控制翼板转轴;分离涡控制翼板转轴固定在机翼上表面的凹面内,并由分离涡控制翼板和机翼表面共同组成了完整的翼型表面。 
所述的分离涡控制翼板绕两端固定在机翼加强肋上的转轴向上转动打开。 
在分离涡控制翼板前缘处,沿分离涡控制翼板的展向有与分离涡控制翼板转轴配合的轴孔。 
本发明基于分离涡在具有背风面空穴以及物面波浪型分离边缘的流场数值模拟,所得到的分离涡引起的物体平均压差阻力(Temporal)和瞬时压差阻力(MovingAverage),随时间变化的数值计算结果如图7所示。 
图7中a曲线所示,当物体没有背风面空穴,其平均压差阻力在0.3到0.6中间波动,瞬时压差阻力的波动范围是0.2。图7中b曲线所示,当相同物体包含有背风面空穴,空穴深度是背风面高度的0.5倍,其平均压差阻力在0.28±0.5的范围内波动,瞬时压差阻力的波动范围大约是0.1。图7中c曲线所示,当相同物体其脱体涡分离的 空穴边缘被修剪为波浪形,波浪型的周期长度为背风面高度的3倍,物体平均压差阻力在0.23±0.1的范围内波动,可以近似为常数,而且瞬时压差阻力的波动幅度小于0.05。因此,背风面空穴可以减小平均压差阻力,同时也可以减少瞬时压差阻力的波动幅度;当把脱体涡分离的空穴边缘修剪为波浪形后,物体的压差阻力可以进一步减小,与没有背风面空穴情况相比平均压差阻力的减小幅度达到55%,而且瞬时压差阻力的波动幅度非常小。 
本发明在机翼翼面上安装分离涡控制翼板,翼板长度与翼展长度基本相等,翼板外沿被修剪为波浪形,能够改善超机动迎角下由于飞机前体脱体涡、机翼前缘脱体涡等旋涡破裂引起的战斗机横、纵向稳定性问题。分离涡控制翼板安装在机翼上翼面,与前缘的距离为10%弦长。当战斗机进行常规飞行时该翼板闭合,上翼面保持原有翼面形状,飞机具有良好的常规气动性能。当飞机进行过失速机动飞行时,气流在梯形机翼上形成较大的分离涡,从而增加了飞机尾流的不稳定性和非定常性,此时控制分离涡控制翼板绕靠近机翼前缘的转轴打开,相对主机翼上翼面的打开角度随飞行迎角的增大而增大,在上翼面前缘附近形成一个局部空穴,控制前缘分离涡在该分离涡控制翼板的外缘生成并发生大量的破碎,从而抑制机翼尾流的不稳定性和非定常性,使得飞机在过失速飞行情况下的操纵舵面效率、飞行控制能力、横向和纵向稳定性得到改善,实现了飞机在过失速飞行条件下的控制。 
附图说明
附图1是飞机布局的示意图; 
附图2是飞机一侧机翼和分离涡控制翼板的示意图; 
附图3是飞机机翼A-A剖视图,说明分离涡控制翼板安装位置及相对尺寸; 
附图4是分离涡控制翼板后缘波浪线坐标示意图; 
附图5是分离涡控制翼板未打开时,机翼上表面分离涡示意图;其中U∞表示来流速度,α表示攻角;
附图6是分离涡控制翼板打开后,分离涡控制翼板机翼对分离涡控制的原理示意图; 
附图7是瞬时压差阻力的分布示意图。其中: 
1.机翼  2.分离涡控制翼板转轴  3.分离涡控制翼板  4.机翼前缘  5.机翼后缘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一 
本实施例是一种用于飞机过失速操纵控制的机构,包括机翼1、分离涡控制翼板转轴2和分离涡控制翼板3。 
机翼1为梯形,其根弦比λ为6;机翼后掠角α为50°,机翼展长b为4390mm,根弦长度C为6282mm;机翼翼型选为NACA0006。在两侧机翼1的上表面,对称安装有分离涡控制翼板3;本实施例以飞机一侧机翼为例加以描述。 
如图3所示。在两侧机翼1的上表面,自机翼1前缘10%弦长处至机翼1前缘50%处有分离涡控制翼板3的安装凹面,该凹面沿弦向方向为斜面;该凹面在机翼1前缘起点处的深度为当地机翼厚度的30%,并且向机翼后缘方向平滑过渡为0,直至与机翼表面光滑相接。在机翼1上表面的凹面起点处,沿机翼的弦向安装有分离涡控制翼板转轴2。 
如附图2所示,分离涡控制翼板3的基本形状为梯形。分离涡控制翼板3的前缘位于机翼当地弦长的10%处,并且该分离涡控制翼板3沿机翼弦向宽度为机翼当地弦长的40%。分离涡控制翼板3后缘的斜边被修剪为波浪形。 
如附图4所示,在确定分离涡控制翼板3后缘斜边时,将连接分离涡控制翼板3后缘波浪线起点与终点之间的连线作为x轴,y轴位于分离涡控制翼板3后缘波浪线起点处、垂直于x轴并指向飞机头部,建立起平面直角坐标系。形成波浪线的各点坐标由以下方程来确定: 
y = ( N + 1 - m ) N C 10 sin ( 2 π x - ml + l l )
其中:波浪线波长 
Figure GSA00000109562800052
N为整数,表示波浪线周期总数,需要满足下式 
b 2 + ( C 2 - C 2 λ ) 2 0.2 C ≤ N ≤ b 2 + ( C 2 - C 2 λ ) 2 0.1 C ,
本实施例中,波浪线周期总数N=8;b为机翼展长;C为机翼根弦长;m为变量,由波浪线上点的x坐标所决定,m等于不小于 
Figure GSA00000109562800054
的最小整数。 
如附图3所示,分离涡控制翼板上表面形状同所配合翼型的上表面形状;分离涡控制翼板下表面为斜平面,与机翼上表面凹面紧密配合。当分离涡控制翼板安装在机翼上表面后,由分离涡控制翼板和机翼表面共同组成了完整的翼型表面。 
如附图3所示。分离涡控制翼板转轴2位于机翼前缘,固定在机翼上表面的凹面内,其具***置在机翼前缘当地弦长10%处。分离涡控制翼板转轴2的两端固定在机翼的加强肋上。在分离涡控制翼板3前缘处,沿分离涡控制翼板的展向有与分离涡控制翼板转轴2配合的轴孔。电传操纵机构位于机翼内,通过该电传操纵机构实现对分离涡控制翼板3的打开与闭合控制。 
在飞机进行常规飞行时,分离涡控制翼板3完全闭合,如附图5。分离涡控制翼板3和机翼1的上表面共同组成了完整的光滑的机翼表面,令飞机具有良好的常规气动性能。在进行超机动飞行时,分离涡控制翼板3绕分离涡控制翼板转轴2向飞机速度方向打开一定角度,使分离涡控制翼板3和机翼翼面共同在飞机机翼1的上翼面形成局部空穴,如附图6所示。这时,分离涡控制翼板梢部就成为过失速大迎角飞行时脱体涡的分离位置,以控制分离涡的破裂,形成较为平稳的尾流。翼板波浪形的外沿对大迎角下的分离涡流场进行破碎处理,以抑制大的分离涡的产生,从而减小战斗机在大迎角下出现的不可预估的侧向力和滚转力矩,增大战斗机的失速迎角。使得飞机在过失速飞行情况下的舵面操纵效率、飞行控制能力、横向和纵向稳定性得到改善。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是一种用于飞机过失速操纵控制的机构,用于轻型飞机,包括机翼1、分离涡控制翼板转轴2和分离涡控制翼板3。 
机翼1为梯形,其根弦比λ为5;机翼后掠角α为45°,机翼展长b为3000mm,根弦长度C为3750mm;机翼翼型选为NACA0009。在两侧机翼1的上表面,对称安装有分离涡控制翼板3;本实施例以飞机一侧机翼为例加以描述。 
如图3所示。在两侧机翼1的上表面,自机翼1前缘10%弦长处至机翼1前缘50%处有分离涡控制翼板3的安装凹面,该凹面沿弦向方向为斜面;该凹面在机翼1前缘起点处的深度为当地机翼厚度的30%,并且向机翼后缘方向平滑过渡为0,直至与机翼表面光滑相接。在机翼1上表面的凹面起点处,沿机翼的弦向安装有分离涡控制翼板转轴2。 
如附图2所示,分离涡控制翼板3的基本形状为梯形。分离涡控制翼板3的前缘位于机翼当地弦长的10%处,并且该分离涡控制翼板3沿机翼弦向宽度为机翼当地弦长的40%。分离涡控制翼板3后缘的斜边被修剪为波浪形。 
如附图4所示,在确定分离涡控制翼板3后缘斜边时,将连接分离涡控制翼板3后缘波浪线起点与终点之间的连线作为x轴,y轴位于分离涡控制翼板3后缘波浪线起点处、垂直于x轴并指向飞机头部,建立起平面直角坐标系。形成波浪线的各点坐标由以下方程来确定: 
y = ( N + 1 - m ) N C 10 sin ( 2 π x - ml + l l )
其中:波浪线波长 
Figure GSA00000109562800072
N为整数,表示波浪线周期总数,需要满足下式 
b 2 + ( C 2 - C 2 λ ) 2 0.2 C ≤ N ≤ b 2 + ( C 2 - C 2 λ ) 2 0.1 C ,
本实施例中,波浪线周期总数N=6;b为机翼展长;C为机翼根弦长;m为变量,由波浪线上点的x坐标所决定,m等于不小于 
Figure GSA00000109562800074
的最小整数。 
如附图3所示,分离涡控制翼板上表面形状同所配合翼型的上表面形状;分离涡控制翼板下表面为斜平面,与机翼上表面凹面紧密配合。当分离涡控制翼板安装在机翼上表面后,由分离涡控制翼板和机翼表面共同组成了完整的翼型表面。 
如附图3所示,分离涡控制翼板转轴2位于机翼前缘,固定在机翼上表面的凹面内,其具***置在机翼前缘当地弦长10%处。分离涡控制翼板转轴2的两端固定在机翼的加强肋上。在分离涡控制翼板3前缘处,沿分离涡控制翼板的展向有与分离涡控制翼板转轴2配合的轴孔。电传操纵机构位于机翼内,通过该电传操纵机构实现对分离涡控制翼板3的打开与闭合控制。 
在飞机进行常规飞行时,分离涡控制翼板3完全闭合,如附图5。分离涡控制翼板3和机翼1的上表面共同组成了完整的光滑的机翼表面,令飞机具有良好的常规气动性能。在进行超机动飞行时,分离涡控制翼板3绕分离涡控制翼板转轴2向飞机速度方向打开一定角度,使分离涡控制翼板3和机翼翼面共同在飞机机翼1的上翼面形成 局部空穴,如附图6所示。这时,分离涡控制翼板梢部就成为过失速大迎角飞行时脱体涡的分离位置,以控制分离涡的破裂,形成较为平稳的尾流。翼板波浪形的外沿对大迎角下的分离涡流场进行破碎处理,以抑制大的分离涡的产生,从而减小战斗机在大迎角下出现的不可预估的侧向力和滚转力矩,增大战斗机的失速迎角。使得飞机在过失速飞行情况下的舵面操纵效率、飞行控制能力、横向和纵向稳定性得到改善。 
实施例三 
本实施例是一种用于飞机过失速操纵控制的机构,包括机翼1、分离涡控制翼板转轴2和分离涡控制翼板3。 
机翼1为梯形,其根弦比λ为7;机翼后掠角α为45°,机翼展长b为4500mm,根弦长度C为5250mm;机翼翼型选为NACA0012。在两侧机翼1的上表面,对称安装有分离涡控制翼板3;本实施例以飞机一侧机翼为例加以描述。 
如图3所示,在两侧机翼1的上表面,自机翼1前缘10%弦长处至机翼1前缘50%处有分离涡控制翼板3的安装凹面,该凹面沿弦向方向为斜面;该凹面在机翼1前缘起点处的深度为当地机翼厚度的30%,并且向机翼后缘方向平滑过渡为0,直至与机翼表面光滑相接。在机翼1上表面的凹面起点处,沿机翼的弦向安装有分离涡控制翼板转轴2。 
如附图2所示,分离涡控制翼板3的基本形状为梯形。分离涡控制翼板3的前缘位于机翼当地弦长的10%处,并且该分离涡控制翼板3沿机翼弦向宽度为机翼当地弦长的40%。分离涡控制翼板3后缘的斜边被修剪为波浪形。 
如附图4所示,在确定分离涡控制翼板3后缘斜边时,将连接分离涡控制翼板3后缘波浪线起点与终点之间的连线作为x轴,y轴位于分离涡控制翼板3后缘波浪线起点处、垂直于x轴并指向飞机头部,建立起平面直角坐标系。形成波浪线的各点坐标由以下方程来确定: 
y = ( N + 1 - m ) N C 10 sin ( 2 π x - ml + l l )
其中:波浪线波长 
Figure GSA00000109562800082
N为整数,表示波浪线周期总数,需要满足下式 
b 2 + ( C 2 - C 2 λ ) 2 0.2 C ≤ N ≤ b 2 + ( C 2 - C 2 λ ) 2 0.1 C ,
本实施例中,波浪线周期总数N=7;b为机翼展长;C为机翼根弦长;m为变量,由波浪线上点的x坐标所决定,m等于不小于 
Figure GSA00000109562800092
的最小整数。 
如附图3所示,分离涡控制翼板上表面形状同所配合翼型的上表面形状;分离涡控制翼板下表面为斜平面,与机翼上表面凹面紧密配合。当分离涡控制翼板安装在机翼上表面后,由分离涡控制翼板和机翼表面共同组成了完整的翼型表面。 
如附图3所示,分离涡控制翼板转轴2位于机翼前缘,固定在机翼上表面的凹面内,其具***置在机翼前缘当地弦长10%处。分离涡控制翼板转轴2的两端固定在机翼的加强肋上。在分离涡控制翼板3前缘处,沿分离涡控制翼板的展向有与分离涡控制翼板转轴2配合的轴孔。电传操纵机构位于机翼内,通过该电传操纵机构实现对分离涡控制翼板3的打开与闭合控制。 
在飞机进行常规飞行时,分离涡控制翼板3完全闭合,如附图5。分离涡控制翼板3和机翼1的上表面共同组成了完整的光滑的机翼表面,令飞机具有良好的常规气动性能。在进行超机动飞行时,分离涡控制翼板3绕分离涡控制翼板转轴2向飞机速度方向打开一定角度,使分离涡控制翼板3和机翼翼面共同在飞机机翼1的上翼面形成局部空穴,如附图6所示。这时,分离涡控制翼板梢部就成为过失速大迎角飞行时脱体涡的分离位置,以控制分离涡的破裂,形成较为平稳的尾流。翼板波浪形的外沿对大迎角下的分离涡流场进行破碎处理,以抑制大的分离涡的产生,从而减小战斗机在大迎角下出现的不可预估的侧向力和滚转力矩,增大战斗机的失速迎角。使得飞机在过失速飞行情况下的舵面操纵效率、飞行控制能力、横向和纵向稳定性得到改善。 

Claims (3)

1.一种飞机主机翼前缘分离涡控制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用于飞机过失速操纵控制的翼板包括分离涡控制翼板转轴(2)和分离涡控制翼板(3);并且
I、分离涡控制翼板(3)的基本形状为梯形;分离涡控制翼板(3)上表面形状同所配合机翼(1)上表面形状,分离涡控制翼板下表面为斜平面,与机翼上表面凹面紧密配合;分离涡控制翼板(3)后缘的斜边为波浪形,波浪线周期总数N=6~8;在确定分离涡控制翼板(3)后缘波浪形斜边时,将连接分离涡控制翼板(3)后缘波浪线起点与终点之间的连线作为x轴,y轴位于分离涡控制翼板(3)后缘波浪线起点处、垂直于x轴并指向飞机头部,建立起平面直角坐标系;形成波浪线的各点坐标由以下方程来确定:
y = ( N + 1 - m ) N C 10 sin ( 2 π x - ml + l l )
其中:波浪线波长
Figure FSA00000109562700012
N为整数,表示波浪线周期总数,需要满足下式
b 2 + ( C 2 - C 2 λ ) 2 0.2 C ≤ N ≤ b 2 + ( C 2 - C 2 λ ) 2 0.1 C , 其中:
b为机翼展长;C为机翼根弦长;m为变量,由波浪线上点的x坐标所决定,m等于不小于
Figure FSA00000109562700014
的最小整数;
II、分离涡控制翼板(3)的前缘位于机翼当地弦长的10%处,并且该分离涡控制翼板(3)沿机翼弦向宽度为机翼当地弦长的40%;
III、在机翼(1)的上表面、自机翼(1)前缘10%弦长处至机翼(1)前缘50%处有一凹面,该凹面沿弦向方向为斜面;该凹面在机翼(1)前缘起点处的深度为当地机翼厚度的30%,并且向机翼后缘方向平滑过渡为0,直至与机翼表面光滑相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飞机主机翼前缘分离涡控制机构,其特征在于,在机翼(1)上表面的凹面起点处,沿机翼的弦向安装有分离涡控制翼板转轴(2);分离涡控制翼板转轴(2)固定在机翼上表面的凹面内,并由分离涡控制翼板和机翼表面共同组成了完整的翼型表面。
3.如权利要求2所述一种飞机主机翼前缘分离涡控制机构,其特征在于,分离涡控制翼板绕两端固定在机翼加强肋上的转轴(2)向上转动打开。
CN2010201819313U 2010-05-06 2010-05-06 一种飞机主机翼前缘分离涡控制机构 Expired - Lifetime CN20171278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0201819313U CN201712784U (zh) 2010-05-06 2010-05-06 一种飞机主机翼前缘分离涡控制机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0201819313U CN201712784U (zh) 2010-05-06 2010-05-06 一种飞机主机翼前缘分离涡控制机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1712784U true CN201712784U (zh) 2011-01-19

Family

ID=4345878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201819313U Expired - Lifetime CN201712784U (zh) 2010-05-06 2010-05-06 一种飞机主机翼前缘分离涡控制机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1712784U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804861A (zh) * 2010-05-06 2010-08-18 西北工业大学 一种用于飞机过失速操纵控制的翼板
CN102390521A (zh) * 2011-09-22 2012-03-28 西北工业大学 一种表面能够产生驻涡的机翼
CN108345761A (zh) * 2018-03-16 2018-07-31 清华大学 抗烧蚀的拼接结构
CN110920866A (zh) * 2019-11-18 2020-03-27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一种通过机翼扰流板抑制飞机摇滚运动的方法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804861A (zh) * 2010-05-06 2010-08-18 西北工业大学 一种用于飞机过失速操纵控制的翼板
CN101804861B (zh) * 2010-05-06 2012-09-26 西北工业大学 一种用于飞机过失速操纵控制的翼板
CN102390521A (zh) * 2011-09-22 2012-03-28 西北工业大学 一种表面能够产生驻涡的机翼
CN102390521B (zh) * 2011-09-22 2013-10-09 西北工业大学 一种表面能够产生驻涡的机翼
CN108345761A (zh) * 2018-03-16 2018-07-31 清华大学 抗烧蚀的拼接结构
CN108345761B (zh) * 2018-03-16 2020-08-07 清华大学 抗烧蚀的拼接结构
CN110920866A (zh) * 2019-11-18 2020-03-27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一种通过机翼扰流板抑制飞机摇滚运动的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955795B2 (en) Motor pylons for a kite and airborne power generation system using same
CN108100212B (zh) 一种小展弦比自适应变体飞翼布局战斗机
CN106628163B (zh) 一种可实现大阻力减速和垂直起降的超音速无人战斗机
CN108639339B (zh) 一种无人机气动布局
CN105314096A (zh) 独立气源供气的无舵面飞行器
CN105857575A (zh) 可适用于大展弦比飞翼布局飞机航向增稳和控制的操纵面
CN103879556A (zh) 宽飞行包线变体飞行器
CN106005366A (zh) 一种无人机双飞翼的气动布局
CN203740127U (zh) 变体无人战斗机
CN201712784U (zh) 一种飞机主机翼前缘分离涡控制机构
CN111516871A (zh) 一种气动隐身一体化设计的超音速隐身无人机
CN103419933B (zh) 基于增升装置的前后翼布局垂直起降飞行器
CN109612340A (zh) 一种高速大机动高隐身的靶机
CN105015795A (zh) 飞机设计方法与方案
CN101804861B (zh) 一种用于飞机过失速操纵控制的翼板
CN102935891A (zh) 飞机设计方法与方案
CN203740126U (zh) 宽飞行包线变体飞行器
CN106828933B (zh) 一种采用上下反角差的高空长航时串列翼飞行器气动布局
CN203740120U (zh) 宽飞行包线变体飞行器的气动结构
CN103419935A (zh) 基于新型增升装置的碟形布局垂直起降飞行器
CN106828872B (zh) 采用支撑尾翼的高后翼高空长航时串列翼飞行器气动布局
CN208647149U (zh) 一种无人机气动布局
CN113619772B (zh) 一种协同射流式二级喷口环量控制翼型
CN112623186B (zh) 一种抬式静稳定飞机
CN213800151U (zh) 无轴涵道垂直起降舰载战斗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10119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12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