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1107519Y - 具有网点结构背光模组 - Google Patents

具有网点结构背光模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1107519Y
CN201107519Y CNU2007201705503U CN200720170550U CN201107519Y CN 201107519 Y CN201107519 Y CN 201107519Y CN U2007201705503 U CNU2007201705503 U CN U2007201705503U CN 200720170550 U CN200720170550 U CN 200720170550U CN 201107519 Y CN201107519 Y CN 201107519Y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illimeter
value
zone
illumination
salient poi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U200720170550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薛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TC Optoelectronics (Shenzhe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ATC OPTOELECTRONICS (SHENZHE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TC OPTOELECTRONICS (SHENZHEN) Co Ltd filed Critical ATC OPTOELECTRONICS (SHENZHEN) Co Ltd
Priority to CNU200720170550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1107519Y/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1107519Y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1107519Y/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具有网点结构背光模组。为了提高导光板的出光均匀性以及光线从导光板导出的几率,增大整个液晶显示屏的显示亮度,该背光模组包括,光源和导光板,在导光板背面设置有排列成网点点阵的半球状或球冠状的凸点,凸点具有完全相同的形状和大小。由凸点组成的网点点阵将导光板划分成光照正常区和含有光照盲区的光照异常区,光照正常区被划分成若干分区,离光源越近的分区,凸点的行、列间距越大,离光源越远的分区,凸点的行、列间距越小;在光照异常区,凸点的分布与该区域的明暗程度有关,在相对较亮的光源附近区域,凸点的行、列间距相对较大;在光照盲区及附近较暗的区域,凸点的行、列间距较小。

Description

具有网点结构背光模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背光模组导光板的网点结构,尤其涉及一种用于中小尺寸背光模组导光板的网点结构。
背景技术
现行中小尺寸背光模组多为导光板侧面入光,由于光源的类型和导光板尺寸的不同,如何获得更均匀的出光效果并且提高亮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技术问题。为了使点光源或线光源转换成面光源,现行中小尺寸背光模组中导光板背面的网点结构多采用突出的半球状凸点设计,多个突出的半球状凸点的底面圆半径不相同,靠近光源处的半径较小,远离光源处的半径较大,其半径的变化按一定规律递增。但是由于导光板用于液晶面板中的有效背光面积有限,则按上述规律设计的网点的个数就会受限制,从而减小了光线从导光板导出的几率,无法取得较高的亮度,同时也降低了出光均匀性。
如图1所示,把所述网点结构按与光源的距离划分为4个相互平行的区域,所有相邻的半球状凸点底面圆之间的水平圆心距为0.02毫米,相邻行间距为0.1732毫米。设R代表所述半球状凸点的底面圆半径,在相同的区域内的R值取值尽量一致。R值在远离所述光源距离的区域内依次取为0.02毫米、0.05毫米、0.06毫米以及0.08毫米。所述导光板上在两个相邻的光源交汇的位置,会出现一个暗区,在此暗区R值设为0.08毫米。
如图2所示,依照一般液晶显示屏亮度的9点标准量法,把导光板划分为区域A到区域I一共9个测量区域,用光学软件模拟各区亮度。均匀性定义设为亮度最小值与亮度最大值的比值。模拟得到如下实验结果:
    区域   A   B   C   D   E   F   G   H   I
  亮度单位:cd/m2  3347  3089  3147  3414  3585  3624  3762  4129  3854
均匀性=(3089/4129)×100%=74.81%。
现在,对导光板的亮度要求以及均匀性要求越来越高,这样传统导光板的网点结构已经难以满足更高的产品性能要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高导光板的出光均匀性,同时提高光线从导光板导出的几率,增大整个液晶显示屏的显示亮度。
从光源,尤其是如LED(发光二极管)等点光源,发出的光线经导光板的一侧入射后,借助导光板上的网点结构在平面内均匀分布,即导光板的作用在于将点光源转化为面光源。为了解决导光板的出光均匀性,同时提高光线从导光板导出的几率,增大整个液晶显示屏的显示亮度,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中小尺寸背光模组,包括,光源和导光板,在所述导光板背面设置有排列成网点点阵的半球状或球冠状的凸点,所述导光板靠近所述光源一侧为入光端,由所述凸点组成的网点点阵将导光板划分成光照正常区和含有光照盲区的光照异常区,所述光照异常区为靠近所述入光端的区域;分布在所述光照异常区和光照正常区内的所述凸点具有完全相同的形状和大小,但排列规律不同;所述光照正常区被划分成若干分区,离所述光源越近的分区,所述凸点行、列间距越大,离所述光源越远的分区,所述凸点行、列间距越小;
在所述光照异常区,所述凸点的分布与该区域的明暗程度有关,在相对较亮的光源附近区域,所述凸点行、列间距相对较大;在光照盲区及附近较暗的区域,所述凸点的行、列间距较小。
所述光照异常区为最靠近所述入光端的矩形区域,所述凸点在该区域内所述导光板两直角处的分布最密,所述凸点在该区域内所述光源交汇处的分布为次密集区;所述光照正常区被划分成两个以上平行于所述入光端的矩形分区,在所述光照正常区中,同一个矩形分区内的所述凸点按相同行间距和列间距排成点阵。
因为所述光照正常区中不同区域的亮度与该区域到光源的距离有关系,离光源越近,该区域往往亮度越高,离光源越远,该区域的亮度往往越低。采取上述实施方式,将能实现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作为本实用新型更具体的实施方式,所述凸点为半球状,其底面圆半径R的取值范围为0.02毫米至0.08毫米;所述半球状凸点底面圆之间的水平圆心距离L的取值范围为0.12毫米至0.75毫米;所述半球状凸点的行间距H的取值范围为0.12毫米至0.65毫米。
作为本实用新型较优的一个实施方式,所述光照正常区划分为4个相互平行的区域,按与所述光源的距离由近到远依次包括:第一区域、第二区域、第三区域以及第四区域。
作为本实用新型更优的一个实施方式,所述半球状凸点的底面圆半径为0.05毫米,所述第五区域的L值为0.32毫米,H值为0.2771毫米;所述第六区域的L值为0.20毫米,H值为0.1732毫米;所述第七区域的L值为0.17毫米,H值为0.1472毫米;所述第八区域的L值为0.15毫米,H值为0.1299毫米;所述第九区域的L值为0.13毫米,H值为0.1126毫米,所述第二暗区的L值取0.16毫米,H值取0.1358毫米;所述第一暗区的L值取0.14毫米,H值取0.1212毫米。
所述光源采用LED,即发光二极管。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进一步提高了导光板的出光均匀性,同时提高光线从导光板导出的几率、增大了整个液晶显示屏的显示亮度。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的背光模组导光板的网点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9点标准量法的区域划分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背光模组导光板的网点结构的第一种实施方案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背光模组导光板的网点结构的第二种实施方案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进一步的说明。
如图3所示,光源20采用LED(发光二极管),为点光源方式正对导光板10的入光端12一侧设置。所述导光板10的背面采用网点结构,即由多个大小相同的半球状凸点11,按一定规律排列在所述导光板10的背面。相邻所述半球状凸点11底面圆之间的水平圆心距设为L,行间距设为H,所述半球状凸点11的底面圆半径设为R。由所述凸点11组成的网点点阵划分成光照正常区101和含有光照盲区的光照异常区102。
所述光照正常区101为所述网点结构与所述光源20正对的部分,通常为以所述光源20为圆心展开110度扇面的部分。所述光照正常区101划分为4个相互平行于所述入光端12的区域,按与所述光源20的距离由近到远依次包括:第一区域1、第二区域2、第三区域3以及第四区域4。在相同的区域中,所述半球状凸点11之间均匀排列,即所述L值和H值相同。
所述光照异常区102为靠近所述入光端12,但并不正对所述光源20的区域。如果采用如图3所述的光源设置方式,所述光照异常区102包括第一暗区8和第二暗区9。即采用两个并排的光源20同时照亮所述导光板10,就往往会造成在第一区域1中出现较为明显的暗区,即靠近所述入光端12一侧,两个所述光源20之间的暗区9和导光板两直角边处的暗区8。在此实施例中,把该第二暗区9和第一暗区8不作为所述第一区域1的一部分,在所述第二暗区9和第一暗区8中,所述半球状凸点的排列密度远高于所述第一区域1中所述半球状凸点11的排列密度。
对该实施例在相同的所述R值条件下不同H值和L值做出设计,采用计算机软件模拟出光亮度,按如图2所示的方式作出评判,以下将是不同的实验结果。
固定所述R值为0.05毫米。
实验一,所述第一区域1的L值取0.40毫米,H值取0.3464毫米;所述第二区域2的L值取0.24毫米,H值取0.2078毫米;所述第三区域3的L值取0.21毫米,H值取0.1818毫米;所述第四区域4的L值取0.18毫米,H值取0.1559毫米;所述第二暗区9的L值取0.16毫米,H值取0.1385毫米;所述第一暗区8的L值取0.15毫米,H值取0.1299毫米。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
标号 A B C D E F G H I   亮度平均值
亮度单位:cd/m2 3562 3321 3274 3459 3792 3611 3842 4025 3952 3649
均匀性=(3274/4025)×100%=81.34%。
从实验结果中我们可以了解,此方案使远离光源的导光板尾部导出的光线较少,显得较暗。
实验二,所述第一区域1的L值取0.24毫米,H值取0.2078毫米;所述第二区域2的L值取0.16毫米,H值取0.1385毫米;所述第三区域3的L值取0.14毫米,H值取0.1212毫米;所述第四区域4的L值取0.125毫米,H值取0.1082毫米;所述第二暗区9的L值取0.13毫米,H值取0.1125毫米;所述第一暗区8的L值取0.15毫米,H值取0.1299毫米。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
标号 A B C D E F G H I   亮度平均值
  亮度单位:cd/m2 5412 5614 5520 4498 4510 4498 4436 4312 4351 4795
均匀性=(4312/5614)×100%=76.81%。
从实验结果中我们可以了解,此方案大大提高了导光板被照亮的亮度,但是靠近光源处和远离光源处的亮度反差太大,出光并不均匀,视觉效果较差。
如图4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优的实施例。与图3所示的实施例不同的是,所述光照正常区101划分为5个相互区域,按与所述光源20的距离由近到远依次包括:按与所述光源20的距离由近到远依次为:第五区域51、第六区域52、第七区域53、第八区域54以及第九区域55;所述光照异常区102包括,位于所述入光端12两角的第一暗区8和位于所述两个光源20之间的第二暗区9。
所述R值设为0.05毫米。
所述第五区域51的L值为0.32毫米,H值为0.2771毫米;所述第六区域52的L值为0.20毫米,H值为0.1732毫米;所述第七区域(53)的L值为0.17毫米,H值为0.1472毫米;所述第八区域54的L值为0.15毫米,H值为0.1299毫米;所述第九区域55的L值为0.13毫米,H值为0.1126毫米,所述第二暗区9的L值取0.16毫米,H值取0.1358毫米;所述第一暗区8的L值取0.14毫米,H值取0.1212毫米。
出光亮度结果如下表所示。
标号 A B C D E F G H I   亮度平均值
  亮度单位:cd/m2 4259 4332 4427 4546 4654 4421 4623 4498 4710 4497
均匀性=(4259/4710)×100%=90.42%。
导光板的出光均匀性最高,效果最好。

Claims (8)

1、一种中小尺寸背光模组,包括,光源(20)和导光板(10),在所述导光板(10)背面设置有排列成网点点阵的半球状或球冠状的凸点(11),所述导光板(10)靠近所述光源(20)一侧为入光端(12),由所述凸点(11)组成的网点点阵将导光板划分成光照正常区(101)和含有光照盲区的光照异常区(102),所述光照异常区(102)为靠近所述入光端(12)的区域,其特征在于:
分布在所述光照异常区(102)和光照正常区(101)内的所述凸点(11)具有完全相同的形状和大小,但排列规律不同;
所述光照正常区(101)被划分成若干分区,离所述光源(20)越近的分区,所述凸点(11)的行、列间距越大,离所述光源(20)越远的分区,所述凸点(11)的行、列间距越小;
在所述光照异常区(102),所述凸点(11)的分布与该区域的明暗程度有关,在相对较亮的光源附近区域,所述凸点(11)的行、列间距相对较大;在光照盲区及附近较暗的区域,所述凸点(11)的行、列间距较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小尺寸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光源(20)包括两个平行照亮所述背光模组的光源,所述光照异常区(102)为最靠近所述入光端(12)的矩形区域,所述凸点(11)在该区域内所述导光板(10)两直角处的分布最密,所述凸点(11)在该区域内所述两光源(20)交汇处的分布为次密集区;所述光照正常区(101)被划分成两个以上平行于所述入光端(12)的矩形分区,在所述光照正常区(101)中,同一个矩形分区内的所述凸点(11)按相同行间距和列间距排成点阵。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中小尺寸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凸点(11)为半球状,其底面圆半径R的取值范围为0.02毫米至0.08毫米;所述半球状凸点(11)底面圆之间的水平圆心距离L的取值范围为0.12毫米至0.7 5毫米;所述半球状凸点(11)的行间距H的取值范围为0.12毫米至0.65毫米。
4、根据权利要求2或者3所述的中小尺寸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光照正常区(101)划分为4个相互平行的区域,按与所述光源(20)的距离由近到远依次为:第一区域(1)、第二区域(2)、第三区域(3)以及第四区域(4);
所述光照异常区(102)包括,位于所述入光端(12)两角的第一暗区(8)和位于所述两个光源(20)之间的第二暗区(9)。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中小尺寸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区域(1)的L值取0.40毫米,H值取0.3464毫米;所述第二区域(2)的L值取0.24毫米,H值取0.2078毫米;所述第三区域(3)的L值取0.21毫米,H值取0.1818毫米;所述第四区域(4)的L值取0.18毫米,H值取0.1559毫米;所述第二暗区(9)的L值取0.16毫米,H值取0.1385毫米;所述第一暗区(8)的L值取0.15毫米,H值取0.1299毫米。
6、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中小尺寸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光照正常区(101)划分为5个相互平行的区域,按与所述光源(20)的距离由近到远依次为:第五区域(51)、第六区域(52)、第七区域(53)、第八区域(54)以及第九区域(55);
所述光照异常区(102)包括,位于所述入光端(12)两角的第一暗区(8)和位于所述两个光源(20)之间的第二暗区(9)。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中小尺寸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半球状凸点(11)的底面圆半径为0.05毫米;所述第五区域(51)的L值为0.32毫米,H值为0.2771毫米;所述第六区域(52)的L值为0.20毫米,H值为0.1732毫米;所述第七区域(53)的L值为0.17毫米,H值为0.1472毫米;所述第八区域(54)的L值为0.15毫米,H值为0.1299毫米;所述第九区域(55)的L值为0.13毫米,H值为0.1126毫米,所述第二暗区(9)的L值取0.16毫米,H值取0.1358毫米;所述第一暗区(8)的L值取0.14毫米,H值取0.1 212毫米。
8、根据权利要求1、2或3所述的中小尺寸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光源(20)采用发光二极管。
CNU2007201705503U 2007-10-30 2007-10-30 具有网点结构背光模组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1107519Y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U2007201705503U CN201107519Y (zh) 2007-10-30 2007-10-30 具有网点结构背光模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U2007201705503U CN201107519Y (zh) 2007-10-30 2007-10-30 具有网点结构背光模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1107519Y true CN201107519Y (zh) 2008-08-27

Family

ID=3995933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U2007201705503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1107519Y (zh) 2007-10-30 2007-10-30 具有网点结构背光模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1107519Y (zh)

Cited B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182129B2 (en) 2008-09-01 2012-05-22 Coretronic Corporation Light guide unit and backlight module
CN102520518A (zh) * 2011-12-12 2012-06-27 康佳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导光板网点暗影补强的处理方法及装置
CN102707371A (zh) * 2012-06-28 2012-10-03 苏州佳宏光电有限公司 一种导光板
CN101858532B (zh) * 2009-04-01 2012-11-28 乐金显示有限公司 背光单元及使用该背光单元的液晶显示器
CN103411165A (zh) * 2013-08-21 2013-11-27 东莞勤上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出光均匀的侧光式背光模组
CN103899980A (zh) * 2012-12-25 2014-07-02 深鑫成光电(深圳)有限公司 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装置
CN104279513A (zh) * 2013-07-03 2015-01-14 广东亿芯照明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单向导光板及单向导光板结构
CN105353444A (zh) * 2015-11-13 2016-02-24 重庆鑫翎创福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免印刷导光板结构
CN105929479A (zh) * 2016-04-25 2016-09-07 上海向隆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前光板及其设计方法
CN113985516A (zh) * 2021-11-03 2022-01-28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背光源及显示装置

Cited By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182129B2 (en) 2008-09-01 2012-05-22 Coretronic Corporation Light guide unit and backlight module
CN101858532B (zh) * 2009-04-01 2012-11-28 乐金显示有限公司 背光单元及使用该背光单元的液晶显示器
US8508692B2 (en) 2009-04-01 2013-08-13 Lg Display Co., Ltd. Backlight unit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using the same comprising first and second light guide plate arrays connected to and independently controlled by first and second light array driving parts respectively
CN102520518A (zh) * 2011-12-12 2012-06-27 康佳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导光板网点暗影补强的处理方法及装置
CN102520518B (zh) * 2011-12-12 2016-02-03 康佳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导光板网点暗影补强的处理方法及装置
CN102707371A (zh) * 2012-06-28 2012-10-03 苏州佳宏光电有限公司 一种导光板
CN103899980A (zh) * 2012-12-25 2014-07-02 深鑫成光电(深圳)有限公司 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装置
CN104279513A (zh) * 2013-07-03 2015-01-14 广东亿芯照明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单向导光板及单向导光板结构
CN103411165A (zh) * 2013-08-21 2013-11-27 东莞勤上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出光均匀的侧光式背光模组
CN103411165B (zh) * 2013-08-21 2016-07-27 东莞勤上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出光均匀的侧光式背光模组
CN105353444A (zh) * 2015-11-13 2016-02-24 重庆鑫翎创福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免印刷导光板结构
CN105929479A (zh) * 2016-04-25 2016-09-07 上海向隆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前光板及其设计方法
CN113985516A (zh) * 2021-11-03 2022-01-28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背光源及显示装置
CN113985516B (zh) * 2021-11-03 2023-12-12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背光源及显示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1107519Y (zh) 具有网点结构背光模组
US8306643B2 (en) Method for designing a light guide plat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US20110046922A1 (en) Method for designing a light guide plate
CN102708810B (zh) 一种自适应led动态背光方法
JP4678058B2 (ja) 光制御部材、発光装置および表示装置
CN104121516A (zh) 用于台灯的灯头及台灯
CN104597553A (zh) 导光板
CN203784748U (zh) 车载音响透镜式led背光模组
CN207458813U (zh) 背光模组及发光键盘
Xu et al. Analysis of the uniformity of light in a plant growth chamber
CN103447694A (zh) 导光板上导光网点的设计制造方法
US20160230952A1 (en) Lighting unit
KR102098213B1 (ko) 광학시트
CN102748667B (zh) 直下式的背光模块及其液晶显示器
CN202256751U (zh) 侧入式导光板
CN202521495U (zh) 背光源透镜
CN102606982A (zh) 一种导光板及具有该导光板的led灯
CN103234172B (zh) 一种扩散板结构及其在背光模组中的应用
CN202794588U (zh) 导光板
CN206906621U (zh) 一种多层扩散的防眩光的扩散板
CN100529874C (zh) 导光板
CN104834050A (zh) 导光板、背光模组以及液晶显示装置
CN101354452A (zh) 一种光学扩散薄膜及使用该光学扩散薄膜的液晶显示装置
CN212781321U (zh) 导光板扩散板一体化模块
CN204667011U (zh) 一种出光均匀的导光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56 Change in the name or address of the patentee

Owner name: SHENZHEN YATONG OPTO-ELECTRICAL CO., LTD.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NAME: YATONG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SHENZHEN) CO., LTD.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B1, building 1, building 518109, building A1, third industrial zone, Si Li Road, Shenzhen, Silicon Valley, Guanlan Road, Baoan District, Shenzhen, Guangdong, China

Patentee after: ATC Optoelectronics (Shenzhen) CO., Ltd.

Address before: Building 3, building B2, special science park, Longhua Town, Baoan District, Guangdong, Shenzhen 518109, China

Patentee before: ATC Optoelectronics (Shenzhen) Co., Ltd.

C17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80827

Termination date: 20131030